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与研究
    胡鹏, 杨天天, 贺龙强, 汤思敏

    吸水树脂因其能吸附金属离子的特性,在环境治理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玉米秸秆、高岭土为原料,以丙烯酸、丙烯酰胺为聚合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EDX)对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进行表征。利用合成的高吸水树脂对含Cd2+模拟废水进行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该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对Cd2+有良好的吸附性,当溶液pH值为6,树脂用量为0.10 g,吸附时间为200 min时,吸水树脂对Cd2+有效去除率可达到93.57%。该树脂在稀盐酸溶液中对Cd2+的解吸附效果较好,解吸附率为88.73%。该树脂还具有较好的重复吸附性,8次重复吸附后,对Cd2+的去除率仍然达到79.12%。该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具有可循环再生能力,重复吸附稳定性较好,在含Cd2+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 理化测试
    崔萍, 曹庆丰, 丁逸梅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26-131.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5

    文章建立了避光型热塑性聚氨酯输液器中紫外线吸收剂UV-P迁移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对一次性使用聚氨酯输液器中紫外线吸收剂UV-P的溶出性质进行研究。以6种不同类型的注射液模拟临床使用条件,经聚氨酯输液器输注后进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90∶10)为流动相,339 nm为检测波长。结果表明:UV-P在0.061 4~1.638 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各输液平均加标回收率均在97.51%~101.1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信噪比大于3,检测下限为0.020 48 mg/L。文章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合对聚氨酯输液器中UV-P的溶出量进行检测。

  • 计算机辅助技术
    张苏新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09-112.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1

    电子继电器塑料方案设计中,注塑成型后的最大变形量是重点需要控制的参数。针对某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电子继电器外壳的注塑成型及变形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流动阻力及浇口匹配性分析得到最佳的浇口位置并以此建立热流道系统。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对于变形量,保压时间的影响为极显著,料筒温度和模腔温度的影响为显著,注射时间的影响为不显著。通过观察最大变形量随工艺水平变化的曲线得到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为A2B3C1D3(模腔温度45 ℃、料筒温度250 ℃、保压时间14 s、注射时间0.9 s)。优化工艺的模拟验证发现:最大变形量从0.341 0 mm降低至0.212 8 mm,优化率达到37.6%,且充填状态、外观、注射压力等均符合要求。

  • 加工与应用
    林宇, 余佳明, 韩梦瑶, 李春风, 刘明利

    为了优选PP/玉米秸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工艺参数,并进一步优化其最佳的制备工艺,采用L 16(44)的正交试验设计,制备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的PP/玉米秸秆复合材料,分析了木塑比、热压温度、热压时间、热压压力对PP/玉米秸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木塑比、热压温度、热压时间、热压压力4个因素中,木塑比对PP/玉米秸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热压压力对PP/玉米秸秆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影响较大,热压温度对PP/玉米秸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较大,热压时间对PP/玉米秸秆的各项性能影响最小。当木塑比为4∶6、热压温度为185 ℃、热压时间为10 min、热压压力为2.5 MPa时,其弯曲强度为最大值为39.58 MPa,冲击强度最小;当木塑比为4∶6、热压温度为185 ℃、热压时间为15 min、热压压力为2.5 MPa时,其拉伸强度为最大值为17.18 MPa;当木塑比为3∶7、热压温度为190 ℃、热压时间为15 min、热压压力为2.5 MPa时,其冲击强度为最大值为3.94 kJ/m2,弯曲和拉伸强度均为最小。在不考虑侧重的情况下,得出最优的制备工艺为木塑比4∶6、热压温度185 ℃、热压时间15 min、热压压力2.5 MPa。

  • 综述
    项麦祺, 宫晓琴, 张桂香, 蔡兴冉, 马仲杰, 杨艳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51-155.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9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对空气中微塑料颗粒鉴定方法的研究变得越发重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介绍了常用的空气样品收集方法,包括被动采样和主动采样。讨论了常用的微塑料颗粒预处理方法,涉及筛分、消解以及密度分离法。重点总结了大气微塑料的鉴定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然而,现有的鉴定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微塑料颗粒数量和尺寸分布等。探讨了未来的机遇,包括开发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和建立数据库以实现大规模监测;建议建立一套完整、规范化的空气微塑料采样与分析技术。总结了当前大气微塑料鉴定方法现状,指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为大气微塑料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
    赵慧莹, 李伟, 刘丰颉, 熊健, 吕学斌
    塑料科技. 2024, 52(07): 141-146.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7.030

    为减轻塑料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塑料光催化降解回收处理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利用太阳能光引发和光催化的降解机理将塑料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或进一步转化为氢气燃料和高值化学品。文章介绍催化剂特性、塑料和降解条件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总结不同种类的无机金属、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降解回收处理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催化剂的改性、与电催化、热催化、生物催化协同作用提升光催化效率。文章指出光催化降解塑料回收处理技术在预处理、处理后存在的问题,为废弃塑料的回收处理提供可靠依据和研究方向。

  • 综述
    王向鹏, 高艺伦, 李宴汝, 刘青霖, 张浩腾, 郑云香, 陈春茂
    塑料科技. 2024, 52(07): 135-14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7.029

    碳基材料比表面积大,孔隙发达,表面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将碳基材料引入水凝胶体系中可以增加吸附位点,改善力学性能,丰富网络结构,实现优势互补,是研发高性能水凝胶吸附剂的主要思路。文章总结不同类型的碳基材料复合水凝胶的结构特点,重点介绍碳基材料对水凝胶的性能增强机制,综述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在水质净化领域的应用,分析碳基材料复合水凝胶吸附剂的前景、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潜力。

  • 加工与应用
    王彩华, 刘帅, 尚泽阳, 高立斌
    塑料科技. 2024, 52(08): 95-101.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18

    制备了不同短切玄武岩纤维(CBF)质量分数的环氧树脂/空心玻璃微珠-短切玄武岩纤维(EP/HGM-CBF)复合泡沫材料。通过将复合泡沫材料试件置于水、海水和5倍化合物浓度海水环境中浸泡,研究了溶液腐蚀环境对试件压缩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照片及EDS能谱仪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试件的吸湿率随着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纤维质量分数10%时吸湿率最大,且在水中的吸湿率大于海水,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增加会降低溶液的扩散系数。在溶液浸泡腐蚀环境中,EP/HGM-CBF复合泡沫材料其压缩性能均随CB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CBF质量分数为30%时达到最大,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增加最大的为5倍化合物浓度海水,压缩强度比未添加CBF的试件增加28.4%。溶液腐蚀环境降低了试件的压缩力学性能,且在水环境和海水环境中,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不同,水环境主要是树脂溶胀导致界面脱黏等物理破坏,而海水环境主要是Cl元素对界面结构溶解的化学破坏。

  • 工艺与控制
    盖迪, 冯雪健, 张磊, 徐海, 赵铮
    塑料科技. 2024, 52(10): 119-124.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10.024

    机械连接作为目前主要的连接方式,须在连接件与被连接件表面开设孔洞,而含孔结构件的力学性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为了研究不同宽径比的CFRP层合板在湿热环境下的拉伸性能,制备分别含1、2、3、4、5 mm直径的中心贯穿孔CFRP层合板,分析其在71 ℃、85%RH环境下的破坏形貌、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强度退化情况。结果表明:室温干态(RTD)环境下的CFRP孔板在断裂时,断口平整,呈现脆性断裂的基本特征;高温湿态(ETW)环境下的CFRP孔板会出现层间分层以及纤维黏连断裂的现象,同时在拉伸过程中试样会出现延迟断裂的情况。RTD和ETW环境下试样拉伸强度均会随着孔径的增大而减小。为了对湿热环境下含孔层合板的拉伸性能进行预测,提出一种基于PSC准则的预测公式。

  • 塑机与模具
    陈冲, 杨青柳, 宋云潇, 康欣雨, 殷开梅, 陈子豪
    塑料科技. 2025, 53(02): 142-145.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5.02.026

    采用模流仿真技术对吸油滤清器滤芯骨架的注塑成型工艺进行模拟,针对常规注塑加工过程中易出现的填充、翘曲等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模腔设计采用一模两出的形式,原材料选用30%玻纤增强尼龙树脂,改进方案替滤清器骨架匹配合适的注塑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证明,双浇口、“H”字形流道相比单浇口、“Z”字形流道在注塑机型选择和降低制件翘曲方面更有优势。优化方案中最高注射压力仅为75 MPa,填充时间仅需0.94 s,总体变形为0.35 mm,满足一般产品尺寸偏差要求,且优化效果较为明显。仿真模拟得到填充过程结果良好,且试模样件的外观及变形测量结果均合格,验证了优化参数的可行性。

  • 王昕熠, 李玉轩, 翟燕, 温艺维, 何海峰, 张欣源, 代佳彤
    以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和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TFMB)为反应单体,通过化学-热混合亚胺化法制备聚酰亚胺(PI)薄膜。先在前驱体聚酰胺酸(PAA)中加入不同含量的乙酸酐和吡啶进行化学亚胺化,原位引入刚性酰亚胺环结构,制备不同亚胺化程度的酰胺酸-酰亚胺共聚物(PA-I)薄膜,再通过热亚胺化法制备无色透明的聚酰亚胺(PI)薄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乌氏黏度计、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A)、热重分析仪(TG)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方法对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乙酸酐和吡啶含量的增大,刚性酰亚胺环结构增多,PA-I共聚物薄膜亚胺化程度增大,最终经热亚胺化制备的PI薄膜分子链排列的有序程度增大;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随着刚性酰亚胺环结构的增多而增大,光学性能随着刚性酰亚胺环结构的增多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共聚物薄膜的化学亚胺化程度为60%时制备的PI薄膜的综合光学性能最佳,在500 nm处的透光率达到88.66%,黄度指数仅为5.9;其力学性能较好,拉伸强度达到121.3 MPa,拉伸模量为3.11 GPa,断裂伸长率为5.165%。
  • 张志超, 宋柏洋, 温朝阳, 韩双
    制备3种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双水杨醛钴(Ⅱ)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质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自由基引发剂研究含有不同取代基的水杨醛钴配合物介导的醋酸乙烯酯(VAc)聚合反应,探究[AIBN]/[Co]、单体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物1与AIBN在本体聚合与溶液聚合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效果。当[VAc]/[AIBN]/[1]为600/2/1时,在65℃的甲苯溶液中进行聚合反应20 h,所得聚醋酸乙烯酯的数均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接近,分子量分布较窄。
  • 塑机与模具
    姚雷, 范欣愉, 任建楠, 杨洪鉴, 李宸熙, 石礼硕, 李启志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17-12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3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水溶液为胶黏剂,空心玻璃微珠为基体材料,经过热烘干工艺制备了一种用于中空壳体复合材料一体成型的轻质水溶性芯模材料,着重研究了胶黏剂用量、不同处理方法对芯模弯曲强度、压缩强度以及水溶速率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芯模材料微观组织形貌。结果表明:胶黏剂用量为40%时,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最高可达到3.346 MPa和3.499 MPa,水溶速率为0.238 g/s,经过偶联剂处理以及高温处理后,芯模强度以及水溶速率均有提升,改性效果良好;小尺寸填料能有效填补基体材料堆积形成的空隙,但提升力学强度的同时会影响水溶速率。水溶芯的各项性能能够满足树脂传递模塑(RTM)成型、真空袋成型的使用要求,为异形中空型材一体成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 计算机辅助技术
    娄艳华, 徐莉莉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13-116.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2

    管道分路器所用材料为聚酰胺66(PA66),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制得,通过Moldflow软件对其进行模流分析,注塑成型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本文以熔体温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以及冷却时间为研究变量,以制件的翘曲变形量为研究目标建立响应面模型,通过获取较佳的成型工艺参数组合,从而降低制件的翘曲变形量。结果表明:当熔体温度为238 ℃、注射压力为50 MPa、保压压力为30 MPa、冷却时间为110 s时,制件的翘曲变形量最小,为2.264 0 mm,较未优化前降低了2.118 7 mm,整体质量显著提升。

  • 加工与应用
    张国平, 祝文军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02-104.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19

    通过氨基硅烷偶联剂(GAS)对二氧化硅(SiO2)纳米颗粒进行改性,使用改性的SiO2纳米颗粒增强聚氯乙烯(PVC)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且研究改性SiO2纳米颗粒掺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改性SiO2添加量的增加,PVC复合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添加量为1.5%时达到最低,为2.97,相较于纯PVC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降低了26.12%;而PVC复合材料在直流和支流电场下的击穿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均在添加量为1.0%时达到最高,在直流和支流电场条件下的击穿强度分别为70.21、60.12 kV/mm,且较纯PVC材料的击穿强度分别增加了20.48%、30.36%。此外,在1.0%添加量下,PV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分别为49.33 MPa、92.67 MPa和187.34%。

  • 加工与应用
    段冰冰, 魏张东, 王琳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当微塑料与土壤系统中的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时,微塑料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但微塑料和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造成的影响研究较少。研究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粒径(50 μm和100 μm)聚丙烯微塑料(PP-MPs)和重金属镉(Cd)共同暴露条件下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氧化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PP-MPs+Cd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活力指数都有所提高,Cd处理和PP-MPs处理对平均发芽时间(MGT)均有抑制作用,Cd、50 μm PP-MPs+Cd和100 μm PP-MPs+Cd三个处理对MGT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抑制作用。Cd和100 μm PP-MPs+Cd处理在第3天和第7天都抑制了玉米幼苗根和芽的生长;第3天Cd处理和100 μm PP-MPs+Cd处理的鲜重和干重分别下降8.32%、17.31%和9.91%、17.86%;从结果总体来看,PP-MPs+Cd处理对玉米根和芽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促进作用,但100 μm PP-MPs+Cd处理POD活性下降了2.82%。研究为微塑料和重金属对玉米及其他作物生长产生的毒效作用提供了依据。

  • 加工与应用
    陈勇, 刘旭峰, 文水平, 陈健, 梁冬, 吴教育

    文章旨在制备一种氮、硅、磷多元协同高效阻燃剂并研究其应用性能。首先用三聚氰胺粉和烯丙基溴合成出烯丙基取代三聚氰胺。将其与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共聚后得到了含氮硅三聚氰胺共聚物。按等体积浸渍法,将一定质量的I型聚磷酸铵(I-APP)粉末与等体积的含氮硅三聚氰胺共聚物溶液混合制备氮硅阻燃共聚物包覆I-APP阻燃剂(MAPP)。将聚丙烯(PP)与一定质量分数的I-APP或MAPP阻燃剂先进行预混,然后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制备得到PP阻燃复合材料。对PP阻燃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和垂直燃烧测试。结果表明:添加MAPP达20%时,其可达V-0阻燃级别,而纯I-APP即使添加30%也仍低于V-0级,且力学性能更低。可见氮硅共聚物包覆I-APP后相容性更好,氮、硅、磷间具有更高的协同阻燃效率。

  • 理论与研究
    李亚莎, 庞梦昊, 王佳敏, 陈俊璋, 王璐敏

    聚丙烯(PP)作为绿色环保可回收的热塑性材料,在高压电缆线路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热力学性能难以直接满足电缆线路的需求,需要对PP材料进行改性以满足性能要求。故基于分子模拟技术,搭建出PP掺杂质量分数为3%和7%纳米碳酸钙(nano-CaCO3)、掺杂接枝硅烷偶联剂的nano-CaCO3的PP复合材料模型,计算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数据,以微观角度分析其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接枝数为2的复合材料模型热性能与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最佳,热性能方面,玻璃化转变温度(T g)值升高了49 K,自由体积分数下降了2.52%,热导率为最高;力学性能方面,其刚性降低最大,同时韧性的提升也最大。

  • 理论与研究
    吴天宇, 白珊, 汪骏豪, 江晶晶, 孟晓宇, 叶海木

    聚乳酸(PLA)是一种高模量、高强度的生物可降解热塑性聚酯。传统增塑剂通常是非生物可降解的,研究中采用低分子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HS)与左旋聚乳酸(PLLA)共混得到全降解体系。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及万能试验机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LLA/PHS比值为100/0、95/5、90/10、85/15、80/20的结晶度分别为7.5%、8.7%、11.5%、14.1%、14.2%。随着PH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度有所提高,表明PHS成功促进了PLLA结晶。此外,与纯PLLA相比,PLLA/PHS(80/20)的结晶速率增加10倍,半结晶时间缩短一半。共混体系的断裂伸长率从纯PLLA的不足10%提高至60%左右(PHS含量为20%),同时强度和模量略有降低。PHS含量增加,共混体系的弹性模量不断减小,由纯PLLA的2.25 GPa减小至PHS含量为20%时的1.86 GPa。

  • 理论与研究
    佘汉文, 钟景浚, 郭文帅, 朱金萍, 刘阳森, 徐百平, 谈灵操

    近年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热塑性淀粉/有机蒙脱土(PBAT/TPS/OMMT)可降解材料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双螺杆加工技术会导致物料降解,且难以实现OMMT的良好剥离。为提高其力学性能,使用ADR-4468对PBAT进行扩链改性,采用摄动环差速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制备含有不同含量改性PBAT(A-PBAT)的PBAT/TPS/OMMT,分析A-PBAT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流变特性、相容性、吸水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扩链剂有效提高了PBAT的力学性能,差速双螺杆可良好剥离OMMT,并使TPS均匀分散分布于PBAT中。随着A-PBAT含量的提高,TPS从连续相向分散相转变,复合材料吸水性逐渐降低,拉伸强度逐渐提高,在A-PBAT质量分数为60%时达到最大,断裂伸长率轻微降低。20%的A-PBAT可有效提高TPS和PBAT的相容性。

  • 综述
    雷高伟, 许从洁, 曹申奥, 姚立民, 吴敏, 代路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44-15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8

    文章通过对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促进该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通过介绍多种改性方法在改性纤维素填充改善聚乳酸性能中的应用,如纤维素表面修饰、功能化研究、接枝共聚改性等,总结了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效果,包括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降解性能、抗菌性、透氧性、紫外屏蔽性、结晶形态、缓释行为等方面。最后,讨论了该领域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成核作用与复合材料性能的探索,多种改性方式的协同作用机理和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等。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优化改性方法、填充机理研究和改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实现更好的改性效果和性能提升。同时进一步探索更多适用的改性方式和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并拓展其应用领域。

  • 综述
    韩锋, 王硕, 王宽, 李晓阁, 冯三三, 杨德良, 曹宽宽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38-143.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7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由于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全球水环境中已普遍检测到MPs的存在,因此水体中MPs的去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一种处理技术可以完全去除水中的MPs。文章根据现有研究对典型的MPs去除技术从方法手段、影响因素和去除结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物理技术操作流程简单,目前实际应用相对较多;化学技术去除效率较高,但是仍需进一步研究后推广;生物技术比较节能、经济,但是还不适合在实际应用中推广使用。未来的研究应该更注重小尺寸微塑料的处理,并加强多种处理技术的组合联用。文章将为水体MPs的去除提供研究基础和方向,以更好地解决MPs污染问题。

  • 理论与研究
    李连荣, 郑晓茜, 刘永超, 贾广海, 白玲

    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接枝到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上,通过两步法制备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共混材料,探究SMA共聚物对PC/ABS共混材料热膨胀系数(CTE)和冲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MA共聚物的掺入,导致PC/ABS共混材料的流动性变差,而其耐热性增强。同时,随SMA掺量的增加,PC/ABS共混材料的CTE均较S0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S1、S2、S3和S4的CTE较S0分别降低了19.8%、44.5%、43.1%、41.4%。SMA共聚物的加入有效提升了PC/ABS复合材料的LOI数值,其中S2试样具有最高的LOI数值,为28.8%,且UL-94测定结果为V-0,未出现滴落现象。此外,随着SMA共聚物掺量的增加,PC/ABS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小幅度降低的趋势,弯曲强度呈现先上升后稳定变化的趋势,断裂伸长率呈现先下降后稳定变化的趋势,缺口冲击强度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其中,S2试样具有最高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较高的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41.6 MPa、102.4 MPa和15.3 J/m2,分别较S0试样的对应参数增加了29.6%、10.7%和1.35倍。

  • 理论与研究
    葛云鹏, 鲍瑞瑜, 薛富强, 刘芸, 骆朋, 惠亚妮

    采用碳化硅晶须(SiCw)用作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的增强填料,制备高密度聚乙烯/碳化硅晶须(HDPE/SiCw)复合材料。通过对HDPE/SiCw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维卡软化温度、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表征和分析,探究SiCw掺量对HDPE复合材料力学及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Cw掺量的增加,HDPE复合材料导热系数不断升高,且熔融温度T m和热焓ΔH均不断增加。HDPE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HDPE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呈现先上升后小幅降低的趋势,HDPE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及断裂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波动或者稳定变化的趋势,而断裂伸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SiCw掺量为30%时,HDPE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85 W/(m·K),而熔融温度T m和热焓ΔH分别为144.12 ℃和162.1 J/g,HDPE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及断裂强度分别为1 301.0、36.5、22.4 MPa,分别比纯HDPE增加了47.51%、36.70%、57.74%。

  • 理论与研究
    魏菊, 马正禄, 黄坤, 甘巧

    采用马来酸酐接枝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g-MAH)改性,用双螺杆挤出和注塑成型制备增韧的导电炭黑/尼龙66(CCB/PA66)抗静电复合材料,测试材料力学、熔体流动和抗静电性能,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断面相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结晶行为。结果表明:EVA-g-MAH和PA66相容性良好。CCB能够提高PA66的抗静电性能,但使韧性和熔体流动性能降低。EVA-g-MAH可改善8% CCB/PA66的韧性和熔体加工性能。在8% CCB/PA66共混物中添加10% EVA-g-MAH,使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75.4%和45.1%,同时8% CCB/EVA-g-MAH/PA66保持较高的拉伸强度(50.5 MPa)。EVA-g-MAH质量分数为20%时,CCB选择性分布使8% CCB/PA66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降低2~3个数量级,分别达到4.3×107 Ω∙cm和6.5×106 Ω。EVA-g-MAH质量分数为10%时,能够促进8% CCB/EVA-g-MAH/PA66中PA66的结晶;EVA-g-MAH质量分数为20%时,会抑制8% CCB/EVA-g-MAH/PA6中PA66的结晶。

  • 加工与应用
    金晨, 何伟

    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使用水热法制备出碳纳米球(CNs)。并利用聚乙烯吡络烷酮(PVP)对CNs进行改性,制备出PVP接枝CNs(PVP-g-CNs)。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改性前后CNs的结构形貌、基团变化进行表征,并测试了改性CNs的分散性能和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CNs尺寸变大,表面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晶体无定型结构没有发生变化。PVP-g-CNs在水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能,吸附测试显示,当PVP添加量为0.50 g,MB溶液质量浓度为30 mg/L时,PVP-g-CNs对MB的吸附容量最大达到了155.03 mg/g,且吸附容量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增大。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其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238.095 2 mg/g,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

  • 理论与研究
    周皇卫, 李萌崛, 曹剑飞, 陈德平

    以磺化聚醚醚酮(SPEEK)为原料,辅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制备具有高离子导电率、高吸水性和低甲醇渗透率的复合电解质薄膜。磺化工艺能够有效地改善聚醚醚酮(PEEK)解质薄膜的吸水性,并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离子传输通路。结果表明:当磺化时间从3 h提高至12 h,SPEEK复合电解质薄膜的离子交换容量(IEC)值增至1.38 meq/g,磺化度增至46%。磺化处理后,电解质薄膜的热分解温度有所下降,热分解温度约为420 ℃。随着磺化时间增加,离子导电率从1.37×10-10 S/cm增至1.16×10-4 S/cm,甲醇扩散系数低至2.183×10-7 cm2/s。研究表明,采用磺化工艺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工艺可以制备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和低甲醇渗透率的SPEEK电解质薄膜。

  • 理论与研究
    马克明, 杨洪鉴, 李宸熙, 郑双, 任建楠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为胶黏剂,空心玻璃微珠、石膏和石墨为基体材料,采用热烘干法制备1种用于复合材料成型的轻质高强水溶性芯模,研究了胶黏剂含量、基体材料对水溶性芯模的力学性能和水溶速率的影响,研究了改性方法对水溶性芯模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水溶性芯模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对其改性机理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水溶性芯模的密度为0.46~0.58 g/cm3。高温处理以及不同尺度粒径玻璃微珠的复配是有效改性手段,水溶性芯模改性前弯曲强度可达7.46 MPa,压缩强度达到7.45 MPa,水溶速率为1.11 g/min;而改性后弯曲强度达到13.21 MPa,压缩强度达到13.45 MPa,同时水溶速率6.34 g/min。水溶性芯模的综合性能可满足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要求,为中空异形复合材料的整体成型提供了解决方案。

  • 理论与研究
    杨兴成, 王溢, 陈婕

    采用POE对聚丙烯(PP)进行改性,来改善汽车内饰PP材料表面的油漆附着力。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扫描电子显微镜、达因笔、油漆百格测试和力学性能检测等手段,探究POE对改性PP结晶性能、分散能力、表面张力、油漆附着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PP中随着POE的增加,其刚性拉伸屈服强度和弯曲模量降低,韧性缺口冲击强度增加,且POE熔体流动速率(MFR)越高,其刚性降低的幅度越大。POE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改性PP样板的表面附着力的提升,POE含量不低于15%时,样板百格测试等级达到0级。同时,POE的MFR越高越有利于橡胶相在样板表面的取向和分散,从而有利于油漆浸入,提升油漆附着力。喷涂内饰漆膜厚度低于26 μm时,样品表面难以形成有效致密的一层漆膜,导致样品的油漆附着力变差,漆膜厚度不低于26 μm时,其样板油漆附着力较好。

  • 加工与应用
    郑永娟
    塑料科技. 2024, 52(07): 105-108.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7.023

    采用粉煤灰、聚丙烯颗粒改性混凝土,探究了单掺和复掺粉煤灰和塑料颗粒废料对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单掺粉煤灰对晚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影响,适量掺入粉煤灰会改善混凝土晚期的耐久性能。单掺聚丙烯塑料颗粒降低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适量复掺粉煤灰和聚丙烯颗粒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晚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复掺体系中,总掺量在30%的情况下,粉煤灰和聚丙烯颗粒的质量比为1∶1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综合性能较优。

  • 理论与研究
    秦飞飞, 盛冬发

    基于含夹杂的弹性体内部应变场积分方程,推导了三相复合材料中夹杂的变形协调张量。与传统的Mori-Tanaka方法(M-T方法)相比,此变形协调张量从细观力学角度考虑了复合材料夹杂的分布特征和相互作用,得到了预测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能的修正M-T法,再结合两步均匀化模型得到预测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有效性能的方法。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预测模型。采用该方法对文献中椰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能和抗拉强度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现有文献的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修正M-T方法较传统M-T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其预测结果和试验值的误差基本保持在10.485%以内。用该方法定量分析了椰壳纤维和玻璃纤维掺量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能和拉伸强度的影响。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能和抗拉强度随玻璃纤维的增大而增大。

  • 生物与降解材料
    吴静, 黄嘉园, 蓝峻峰, 陈燕萌, 叶有明, 韦周巧
    塑料科技. 2024, 52(07): 121-124.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7.026

    研究以聚乙烯(PE)为原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改性后的纳米CaCO3和甘蔗渣纤维(BF)为复合填料,通过熔融挤压和注塑成型制备纳米CaCO3/BF/PHA/PE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热重(TG)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法,考察PHA含量、改性纳米CaCO3及BF的最佳配比及其含量对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PHA、5%BF以及5%纳米CaCO3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达到12.9 MPa;在此配比下,纳米CaCO3/BF/PHA/PE复合材料的最大热分解温度达到463 ℃,高于改性前复合材料热分解温度(453 ℃)。研究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思路。

  • 理论与研究
    祁一信, 鞠苏

    为了从微观结构角度研究单壁碳纳米管/结晶与非结晶性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中的结构、取向和能量变化的异同,架起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桥梁,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单壁碳纳米管/聚丙烯(SWCNT/PP)、单壁碳纳米管/聚乙烯(SWCNT/PE)结晶性和单壁碳纳米管/聚苯乙烯(SWCNT/PS)、单壁碳纳米管/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WCNT/PMMA)非结晶性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体系的分子模型,模拟界面形成过程,计算径向分布函数、界面能、总能量等。模拟结果表明:SWCNT/PS、SWCNT/PMMA界面形成过程主要是吸附。而SWCNT/PP、SWCNT/PE在界面形成过程中分为吸附和取向两部分;gr)值先在r上范围急剧减少,然后gr)值急剧增大,界面结晶,形成近程有序结构;2 000 ps时界面能为-620.1 kcal/mol和-791.7 kcal/mol,与SWCNT/PS、SWCNT/PMMA相比界面能更小,界面结合更好;总能量逐渐下降,2 000 ps时总能量是-1 654.9 kcal/mol和-1 211.2 kcal/mol,与SWCNT/PS、SWCNT/PMMA相比总能量更小,复合材料体系更稳定。

  • 理论与研究
    孙小杰, 任月庆, 陈兰兰

    交联改性是聚乙烯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系统研究了交联程度和树脂结构对交联高密度聚乙烯(XHDPE)的流变特性、交联特性、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质量分数由0增大至1.2%,XHDPE的最大储能模量(G'max)和凝胶含量增大,损耗因子最小值(tanδ min)逐渐减小。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XHDPE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降低,结晶能力降低。加入交联剂后,XHDPE的拉伸屈服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冲击强度显著改善。相同交联剂含量下,提高基础树脂分子量,XHDPE的储能模量逐渐增大,大分子网络黏弹性增大。高分子量HDPE的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时,其所需交联剂含量更低。高分子量的HDPE基础树脂有利于交联样品的力学性能提升。

  • 加工与应用
    王双, 刘翔宇, 齐宏岗

    为提高铬系单峰小中空容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专用料HD5502S的应用性能,通过与韧性较好的HDPE膜料DGDA6098按照不同比例掺混挤出造粒,分析对比不同比例掺混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在DGDA6098掺混比例低于40%时,掺混料的加工性能较好;HD5502S/DGDA6098掺混比例在90/10~70/30范围时,掺混料的弯曲模量高达1 400 MPa以上,同时冲击强度也达到13 kJ/m2以上,具有较好的刚韧平衡性。不同温度下,随着DGDA6098掺混比例的增加,掺混料的剪切黏度(η)、剪切应力(τ)均升高,临界剪切速率(γ c)下降;加工温度190 ℃时,小中空专用HDPE掺混料的流变性能最佳。适当的掺混比例有利于形成物理上的双峰分布,确定HD5502S/DGDA6098掺混比例为70/30、加工温度为190 ℃时,HD5502S使用的综合性能最佳。

  • 生物与降解材料
    刘志刚, 边俊甲, 郇月伟, 李俊文, 孙丽娜, 周魏华, 颜祥禹
    塑料科技. 2024, 52(07): 115-12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7.025

    研究旨在通过共混改性的方法提升聚乳酸(PLA)的耐热性。在PLA中加入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M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滑石粉(talc),通过熔融共混改性的加工方法制备PLA/E-MA-GMA/PBS/talc共混物,研究不同组分PLA/E-MA-GMA/PBS/talc含量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流动性能、流变性能、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LA/E-MA-GMA/PBS/talc共混物体系的变化,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韧性和冲击强度逐渐升高,说明共混材料之间存在部分增韧及相容性;未结晶处理共混物的热变形温度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55 ℃左右,结晶处理的共混物热变形温度普遍大于90 ℃。

  • 助剂
    李春晖, 郝春波, 姚秀超, 翟旭蓬, 庄松, 于洪洋, 刘全中
    塑料科技. 2024, 52(07): 131-134.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7.028

    文章研究了α成核剂CH-6N、HPN-715、TMP-7与β成核剂TMB-5四种不同类型成核剂以及不同类型成核剂复配对聚丙烯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及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核剂均能有效提高结晶温度与结晶度。α成核剂CH-6N增刚改性效果最好,CH-6N添加量0.2%,聚丙烯的弯曲模量为2 390 MPa,弯曲强度为60.6 MPa。α成核剂会降低聚丙烯韧性,添加0.2% CH-6N,聚丙烯的冲击强度仅为2.7 kJ/m2。β成核剂TMB-5可有效提高聚丙烯韧性,但会降低刚性。0.1% TMB-5增韧效果最好,聚丙烯的冲击强度为20.7 kJ/m2,拉伸断裂伸长率为530%。光学性能方面,α成核剂CH-6N改性效果最好,0.1% CH-6N加入后聚丙烯黄色指数仅为0.46。α成核剂与β成核剂复配改性聚丙烯,既能有效提高聚丙烯的韧性,又能改善其刚性,可达到刚韧平衡。0.1% CH-6N与0.1% TMB-5复配改性效果较好,聚丙烯的冲击强度达5.5 kJ/m2,弯曲模量为2 140 MPa,拉伸强度为41.1 MPa。

  • 塑机与模具
    丁立刚, 程国飞, 陈贤选, 黄楚杰, 林栩
    塑料科技. 2025, 53(01): 147-151.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5.01.027

    通过对汽车后视镜固定座结构特点及材料性能的分析,拟定该注塑模具的结构方案和设计要点,进而设计一套一模两腔带前模斜顶的注塑模具。设计热流道与普通流道相结合的浇注系统、镶拼式成型零件和精定位机构,确保模具型腔能够顺利填充成型并实现精确定位;设计斜导柱抽芯与斜顶抽芯相结合的侧向抽芯机构,以及推杆和推管相结合的复合推出机构,确保塑件能顺利抽芯与脱模;此外,还设计立体式冷却回路,以缩短塑件成型周期。结果表明:该模具结构合理,动作可靠,可为同类型的注塑模具设计提供参考。

  • 计算机辅助技术
    张守会, 孟凡涛
    塑料科技. 2025, 53(01): 142-146.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5.01.026

    文章结合前人研究的实验数据,建立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PA6/GF)复合材料塑性模型-双线性各向同性硬化模型(用切线拟合塑性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研究玻璃纤维(GF)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为PA6/GF复合材料仿真分析和实验设计提供参考。首先,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从微观角度建立PA6/GF复合材料单元模型,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同性特征。随后,采用双线性各向同性硬化模型对样条的弯曲性能和屈服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弯曲强度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屈服应变小于工程应变,符合理论规律。最后,通过仿真结果研究GF质量分数对PA6/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F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拉伸强度逐渐提高,当GF质量分数达到40%时,拉伸强度达到207.5 MPa,约为纯PA6的3倍;冲击强度随着GF质量分数的增加先上升再下降,当GF质量分数为35%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21.6 kJ/m²。

  • 理论与研究
    张可峰, 李璐, 段佳琦, 梁景元, 杨梦骄

    为明确超支化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固化机理以及不同超支化聚合物的引入对环氧树脂基体固化行为的影响机制,利用移动窗口二维相关红外分析方法,对比分析超支化聚酯修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EP/MWCNTs-H204)和超支化聚酰胺修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EP/MWCNTs-N103)两个体系在升温固化过程中特征官能团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广义二维相关红外分析详细探讨各官能团发生变化的先后次序,合理解释了不同超支化聚合物的引入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行为的影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