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与研究
    施水娟, 卞达, 李佳红, 王恺璇, 徐鹏程, 赵鹏, 赵永武, 陈义

    为了对聚醚醚酮(PEEK)的成型工艺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磨损性能,并拓展其工业应用。以碳纤维(CF)为增强相,在不同注射温度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PEEK/CF复合材料。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白光干涉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表面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注射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对PEEK/CF复合材料的物相没有影响。随着注射温度的增加,样品表面的摩擦系数和磨损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回火后样品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更小。注射温度为175 ℃且回火后的材料,其摩擦系数最低,为0.091 4,磨损率最小,为0.106×10-6 mm3/(N·m)。研究表明,合适的注射温度和热处理可以提高PEEK/CF复合材料的减磨耐磨性能。

  • 理论与研究
    李依鹏, 董庭轩, 李快, 张栋, 郭生伟, 李丹, 王固霞

    文章采用多种硅烷偶联剂对空心玻璃微珠(HGB)进行改性,改善HGB与聚丙烯(PP)的界面相容性,并探究了改性HGB的最大添加量,同时引入低密度聚烯烃弹性体(POE)对PP进行增韧。结果表明:经过偶联剂改性后的HGB与PP相容性好,且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其中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改性效果最佳。与未改性的PP/HGB复合材料相比,PP/A-171-HGB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升了4.02 MPa和9.28 MPa,密度下降至0.902 g/cm3。当添加10%的改性HGB和15%的POE时,可保证复合材料刚性和韧性的平衡,相比未改性的PP/HGB复合材料,其断裂伸长率提升了73.4%,且密度可降至0.864 g/cm3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徐靖越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57-16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31

    工业高质量发展注重把握技术先进性,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着力点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现阶段,我国拥有夯实现代产业基础与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可以为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因此,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绿色低碳制造与培育新质生产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为进一步发挥工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准赋能作用,提出积极培育新工业产业、构筑工业人才集聚高地、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 生物与降解材料
    罗开举, 丁枫
    塑料科技. 2024, 52(05): 107-111.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5.024

    为了探究聚乙醇酸(PGA)取代聚乳酸(PLA)在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改性中的应用潜力,将PGA(质量分数0~25%)与PBAT进行双螺杆熔融共混,并分析共混物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结晶性能、阻隔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GA在共混体系中起成核剂和增强剂的作用,可以提高结晶温度、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结晶焓和热分解温度。PGA含量增加至25%,共混体系的维卡软化点达到89.4 ℃,热变形温度为41.6 ℃。共混体系的水蒸气/氧气的阻隔性能随着PGA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然而,PGA含量增加至25%时,共混体系的断裂伸长率下降至221%。基于实验结论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比了25% PGA和25% PLA改性PBAT的性能。结果表明:25%PGA改性PBAT的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明显优于25% PLA改性的PBAT,M-25在0~90 d的工业堆肥降解率快于N-25,两者均符合工业堆肥降解标准。

  • 理论与研究
    黄恒辉, 于天文, 黄昭政, 王宇源

    采用3种不同粒径的银包铜粉(Ag@Cu)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进行熔融共混,分别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电磁屏蔽塑料,考察Ag@Cu的不同质量分数和粒径对EVA基电磁屏蔽塑料导电性能、屏蔽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使用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H/POE)增韧母粒和聚异丁烯(PIB)/萜烯增韧母粒对EVA基电磁屏蔽塑料进行增韧改性,获得高填充电磁屏蔽塑料。结果表明:随着Ag@Cu填充量的增加,EVA基电磁屏蔽塑料的导电性能增加,而力学性能下降,复合材料的渗滤阈值随填料粒径增加而降低,Ag@Cu填充量为80%时,屏蔽效能随填充粒径增加而增加。与POE-g-MAH/POE相比,PIB/萜烯的增韧改性效果最佳,断裂伸长率提升至187.3%,屏蔽效能在30~1 000 MHz范围内保持在70 dB以上,表现出更好的挤出加工性。

  • 理论与研究
    付明宇, 姜凤阳, 俞慧, 冀迪, 惠海峰, 陈明情, 弓合兴, 王俊勃

    为提高聚丙烯(PP)增韧效率并研究其增韧机制,以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物为基体,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增韧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P/HDPE/EPDM共混物。结果表明:EPDM与HDPE形成核壳结构分散在基体中,并增强了与基体之间相互作用力。EPDM对PP的结晶具有促进作用,但对HDPE的结晶起到抑制作用,进而细化核壳结构分散相。随着EPDM含量的增加(4%~12%),PP/HDPE/EPDM共混物抗冲击强度增强,EPDM能够在增韧PP的同时延缓PP拉伸强度的快速下降。当EPDM含量为16%时,共混物的抗冲击强度达到11.18 kJ/m2,较PP/HDPE的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58%。PP/HDPE/EPDM共混物的增韧机制为EPDM壳和HDPE核结构的空穴化作用,从而提升其能量的吸收。

  • 生物与降解材料
    姜林旭, 王晓广, 夏发明, 方可, 苏小雅
    塑料科技. 2024, 52(05): 117-12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5.026

    以钠基蒙脱土为填充物制备Na-GMMT/TPS粒料(简称TPS),将TPS按不同比例与PBAT共混,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TPS-PBAT复合材料。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X射线衍射系统(XRD)、热重分析仪(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TPS-PBAT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TPS为基体时,复合材料可以在保持良好断裂伸长率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拉伸强度。TPS-PBAT-4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为233.3%,拉伸强度为18.9 MPa。随着TPS含量的提升,复合材料的衍射峰逐渐平缓,说明TPS的添加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结晶度。TPS的加入,提升了玉米淀粉和PBAT的热稳定性。以PBAT为基体时,TPS与PBAT的相容性较差。以TPS为基体时,TPS与PBAT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表现出较好的相容性。

  • 理论与研究
    李快, 栗照帅, 董庭轩, 李丹, 郭生伟

    聚氯乙烯(PVC)树脂具有硬而脆的性质,添加粉煤灰(FA)增加PVC复合材料的硬度,劣化加工塑性,从而限制PVC/FA复合材料的使用范围。文章复配使用环保型增塑剂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和三(2-羟乙基)异氰尿酸(THEIC)对PVC/FA复合材料进行增塑以改善其力学性能,考察了DOTP和THEIC复配比例对PVC/FA电缆用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OTP和THEIC复配使用可以提高PVC/FA电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同时加入29份DOTP和1份THEIC时,PVC/FA2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为107.98%,与未添加增塑剂的复合材料相比,断裂伸长率提升了105.31%,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热分解温度分别提升了11.1 ℃和6.0 ℃,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 理论与研究
    曾书航, 王泽艳, 李智力, 廖杰, 李嘉霖, 何东升, 唐远, 付艳红

    为预测和提高聚丙烯/氢氧化镁(PP/MH)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掌握不同因素对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强度,以MH粒径、接触角、添加量为3个输入量,以PP/MH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为输出量,建立3层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正交试验结果作为样本对其进行训练,用于预测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设计实验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MH添加量、MH接触角和MH粒径。最佳的工艺参数:MH粒径为0.2 μm、MH接触角为135°、MH添加量为40%,此条件下PP/MH复合材料的LOI高达31.5%。该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预测值和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一般小于5%。建立的阻燃性能预测模型可用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可减少实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 工艺与控制
    任建楠, 李洋, 梁禄忠, 范欣愉, 闫忠伟, 苑成策, 姚雷
    塑料科技. 2024, 52(05): 139-144.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5.031

    发动机舱口盖既要考虑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又要满足服役温度及减重需求,因此选用高温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发动机舱口盖。使用高温固化双马来酰亚胺高强碳纤维预浸料CCF800H/QY260E,采用共固化及二次胶接工艺制备大曲率复杂加筋结构口盖制件,可于230 ℃高温环境下长期服役。研究了高温树脂基复合材料制件成型工艺方法、闭合环形加强边铺叠方法及高效快捷低成本的长桁、加强边定位方式。完成了高温树脂基复合材料制件工艺辅助材料、工装结构及材质、热压罐设备及配件的优化选择,成功制备出耐高温的大曲率加筋复杂结构口盖制件。

  • 工艺与控制
    段金凯, 杨利润, 刘若星
    塑料科技. 2024, 52(05): 134-138.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5.030

    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某网络安全控制器的注塑成型进行模拟,并对平面度进行优化分析。对比分析中心进胶、长边进胶和短边进胶3种进胶方案的注塑成型结果,确定最优进胶方案为短边进胶。以工艺参数为自变量,平面度为目标变量设计正交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保压时间对平面度的影响为极显著,熔体温度与模腔温度对平面度的影响为显著,注射时间对平面度的影响为不显著。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A3B1C3D1。通过工艺优化,平面度降至1.070 7 mm,相比初始工艺下降28.2%,实际试模结果为合格,验证了此优化工艺的可行性。

  • 理论与研究
    李轩, 何瑜, 周德东, 刘福华, 吕威, 张续译, 胡洪涛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和KH570对碳化硅晶须(SiCw)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不同硅烷偶联剂改性SiCw/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的硬度、弯曲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KH550和KH560表面改性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弯曲强度,KH560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但KH570改性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弯曲强度明显降低。与GCr15球在6~12 N对磨时,KH550和KH560表面改性能够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在较低载荷下(6 N)对磨时,KH560改性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最低,但随摩擦载荷增加磨损率迅速升高。在9~12 N较高载荷下,KH550改性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在各对比试样中最好。KH570改性试样在各载荷下的耐磨性能均较差,不适用于SiCw/PI复合材料中SiCw的表面改性。

  • 综述
    康菡子, 朱浩霖, 周文欣, 杨柳, 张浩宇, 刘晓莉, 陈瑨
    塑料科技. 2024, 52(06): 155-16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6.029

    热固性材料因性能卓越而广泛应用,但难重塑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将动态共价键引入聚合物的交联网络中,可制备兼具热固性材料性能并可重复回收利用的类玻璃高分子材料。文章总结了不同共价键交换类型类玻璃高分子的合成特点,着重阐述了酯交换、二硫交换、亚胺交换的反应机理及优缺点。针对类玻璃高分子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在自修复、可焊接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结合目前市场需求及材料性能对未来类玻璃高分子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 综述
    陈中碧, 郭盛, 张秀刚, 俞森龙, 相恒学, 周哲, 朱美芳
    塑料科技. 2024, 52(06): 138-143.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6.026

    聚乳酸(PLA)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力学性能与加工性能,是当前有发展前景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然而PLA仍存在耐热性能差等问题,限制其在耐热要求较高领域的应用与发展。PLA耐热改性已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文章介绍了PLA热变形过程与改性机理,系统阐述了PLA耐热改性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共混改性、加工外场调控、成核结晶优化、化学长链支化等方法,重点论述了通过成核结晶优化提升PLA耐热性能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了不同耐热改性方法的利弊。针对PLA材料的属性及其在实际使用中的需求,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将聚焦于高效环保、长效稳定、复合功能等方面。

  • 理化测试
    饶艳春, 左军凤, 熊马剑, 常亮, 陈希
    塑料科技. 2024, 52(06): 122-125.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6.023

    文章建立了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用复合硬片中氯乙烯和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的方法。采用HP-INNOWAX毛细管柱(60 m×0.32 mm×0.5 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顶空平衡温度80 ℃,平衡时间30 min,柱温50 ℃,分流比10∶1,进样口温度200 ℃,检测器温度为220 ℃。结果表明:氯乙烯和偏二氯乙烯在0.05~5.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1%、101.3%,相对偏差(RSD)分别为1.7%、1.9%,氯乙烯的检出限为0.020 μg/g,偏氯乙烯的检出限为0.025 μg/g。此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药用复合硬片中氯乙烯和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的测定。

  • 理化测试
    张智力, 齐永润, 孙元浩, 许超
    塑料科技. 2024, 52(06): 111-114.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6.021

    可降解塑料的安全性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研究基于可降解塑料袋中主要成分的测定,并对添加的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迁移规律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可降解塑料袋中ATBC向不同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情况。研究了迁移时间为10 d时,不同温度、不同厚度和不同食品模拟液中ATBC的迁移规律。可降解塑料袋在相同温度和厚度条件下,ATBC在95%乙醇模拟液中迁移量最大。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厚度越小,ATBC的迁移量就越大。相同食品模拟液中,迁移时间相同时,温度越高,ATBC的迁移量越大。食品模拟液的种类、迁移温度、迁移时间、塑料袋厚度对可降解塑料袋中ATBC的迁移规律有重要影响。

  • 理论与研究
    刘洋, 杜文博, 杨公华, 谭捷, 岑静芸, 郭森

    针对不同批次生产高密度聚乙烯TR580M的色度和物料发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选取一年中不同批次生产的TR580M,通过分子量及其分布、熔体流动速率(MFR)、氧化诱导时间(OIT)、挥发性有机物(VOC)、二甲苯不溶物、灰分含量、加工过程的扭矩检测等测试方法,对不同批次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批次,TR580M色度偏高的批次灰分含量更低,二甲苯不溶物和VOC含量更多,不同剪切速率下的MFR变化和加工过程的扭矩上升更明显。判断其颜色发黄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该批次的催化剂残余活性较高,加工过程的抗氧体系保护不足导致凝胶含量增加。

  • 加工与应用
    曹刚, 李明昊, 左治江, 张逸

    针对传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回收难、同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低的难题,文章采用模内反应成型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同质增强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形貌探究了纤维预紧力对所制备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0~1.1 N的纤维预紧力范围内,随着预紧力的增加,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拉伸强度及模量逐渐增高。拉伸强度在预紧力为0.9 N时达到最大(20.99 MPa),强度增强效率为84.6%。模量增强效率在预紧力为1.1 N时达到最高为85.3%。适当的纤维预紧力可以有效提升聚氨酯同质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理论与研究
    秦野, 韩松, 王硕, 刘畅

    双极板作为钒电池关键部件之一,其低导电性已成为制约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以聚乙烯(PE)和不同维度导电填料,如球状炭黑(CB)、鳞片石墨(FG)、线状碳纤维(CF)和碳纳米管(CNTW)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点-线-面三维高导电网络碳塑复合双极板,并深入分析了导电机制。结果表明:33%的球状炭黑可以在聚乙烯内部形成导电通路。15% FG增加了与炭黑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碳塑复合双极板的导电性。7% CNTW和5% CF的加入在双极板中形成短程和长程导电通路,此时电导率和抗弯强度最佳,达到20 S/cm和46.5 MPa。该双极板在300 mA/cm2高电流密度下能量效率达到70%,相对于CB/FG双极板提高了6.5%,且稳定运行500次充放电循环能量效率没有明显衰减,表明该双极板具有良好的倍率性和使用寿命。

  • 生物与降解材料
    刘志刚, 边俊甲, 郇月伟, 李俊文, 孙丽娜, 周魏华, 颜祥禹
    塑料科技. 2024, 52(07): 115-12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7.025

    研究旨在通过共混改性的方法提升聚乳酸(PLA)的耐热性。在PLA中加入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A-GM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滑石粉(talc),通过熔融共混改性的加工方法制备PLA/E-MA-GMA/PBS/talc共混物,研究不同组分PLA/E-MA-GMA/PBS/talc含量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流动性能、流变性能、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LA/E-MA-GMA/PBS/talc共混物体系的变化,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韧性和冲击强度逐渐升高,说明共混材料之间存在部分增韧及相容性;未结晶处理共混物的热变形温度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55 ℃左右,结晶处理的共混物热变形温度普遍大于90 ℃。

  • 加工与应用
    曲琦, 潘林, 梁斌, 韩志东

    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聚烯烃弹性(POE)为聚烯烃材料,以氮化硼(BN)为导热填料,采用熔融共混热压法制备LLDPE/POE/BN导热复合材料,研究工艺方法对BN分散结构的影响,探讨复合材料结构与导热性能的关系,并结合有限元模拟预测了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温度场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3种工艺方法获得了具有不同BN分散结构的复合材料。BN在LLDPE相中分散形成的共连续结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BN质量分数为40%和50%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72 W/(m·K)和0.91 W/(m·K)。基于BN的分散结构构筑了复合材料的结构模型,成功预测了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揭示了共连续结构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传热行为。

  • 理论与研究
    胡永祥, 高爱国, 谢纪岭, 汤香港, 申红望, 鞠冠男

    以甲酸和过氧化氢对轮胎橡胶粉(GTR)进行改性得到环氧化产物(EGTR),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PLA)/EGTR共混物,对其微观形貌、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甲酸和过氧化氢成功将GTR分子链上的碳碳双键氧化为环氧基团,EGTR粒子能够均匀分散在PLA基体中,两相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低含量的EGTR能够促进PLA结晶,而高含量的EGTR会抑制PLA的晶体。PLA/5%EGTR共混物具有最高的结晶度(11.1%),是纯PLA的4.8倍。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随EGTR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加入10%EGTR时,共混物具有最大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增韧效果和拉伸强度较好,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研究为以GTR作为增韧材料改性PLA提供依据和技术基础,可促进废橡胶的循环回收利用。

  • 加工与应用
    韩春媛, 刘明宝
    塑料科技. 2024, 52(07): 97-10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7.021

    为了提高EPS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向EPS中加入不同体积比的氯氧镁水泥(MOC),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PS保温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MOC体积比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MOC体积比的增加,EPS保温材料的干密度和导热系数不断增大,保温性能不断下降。纯EPS的极限氧指数(LOI)只有18.1%。随着MOC体积比的增加,EPS保温材料的LOI逐渐增大且燃烧更难,阻燃性能显著提高。当MOC体积比为9%时,EPS保温材料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熄灭。随着MOC体积比的增加,EPS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从易燃的B3级逐渐提高到不燃的A2级。结合JG/T 536—2017中对EPS保温材料性能的要求,MOC的体积比为9%时,EPS保温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此时EPS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0.258 MPa和0.198 MPa,干密度为149 kg/m3,导热系数为0.055 3 W/(m·K),阻燃等级达到A2级。

  • 加工与应用
    孙洪军, 赵腾飞, 唐显喆, 李泽辉

    文章提出了1种新型泡沫混凝土-挤塑聚苯板复合墙板(FCPW)。为了研究这些墙板对地震事件中可能发生的加载条件的响应,共设计了3种试件,分别对不同尺寸的墙板施加循环荷载研究其抗震性能。通过分析墙板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刚度退化系数等抗震参数,认为墙板抗震性能良好。试验现象和破坏机理均表明:剪切破坏是试件的破坏形式。对比试件可以看出:高宽比和试件本身强度对抗震性能影响明显,高宽比越大,延性越大,抗震性能越好;混凝土厚度越小,延性越小,抗震性能越差。研究有助于挤塑板与混凝土组成复合墙板的更新迭代,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加工与应用
    金晨, 何伟

    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使用水热法制备出碳纳米球(CNs)。并利用聚乙烯吡络烷酮(PVP)对CNs进行改性,制备出PVP接枝CNs(PVP-g-CNs)。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改性前后CNs的结构形貌、基团变化进行表征,并测试了改性CNs的分散性能和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CNs尺寸变大,表面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晶体无定型结构没有发生变化。PVP-g-CNs在水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能,吸附测试显示,当PVP添加量为0.50 g,MB溶液质量浓度为30 mg/L时,PVP-g-CNs对MB的吸附容量最大达到了155.03 mg/g,且吸附容量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增大。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其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238.095 2 mg/g,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

  • 综述
    雷高伟, 许从洁, 曹申奥, 姚立民, 吴敏, 代路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44-15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8

    文章通过对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促进该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通过介绍多种改性方法在改性纤维素填充改善聚乳酸性能中的应用,如纤维素表面修饰、功能化研究、接枝共聚改性等,总结了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效果,包括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降解性能、抗菌性、透氧性、紫外屏蔽性、结晶形态、缓释行为等方面。最后,讨论了该领域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改性纤维素填充聚乳酸成核作用与复合材料性能的探索,多种改性方式的协同作用机理和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等。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优化改性方法、填充机理研究和改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实现更好的改性效果和性能提升。同时进一步探索更多适用的改性方式和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并拓展其应用领域。

  • 助剂
    孙仁悦, 金莉莉, 邹凯, 刘桂华, 罗世鹏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32-137.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6

    文章建立了6种食品模拟物中磷酸三异辛酯(TOP)、癸二酸二异辛酯(NINS)及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辛酯(DEHT)3种新型增塑剂迁移量的检测方法。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仪(HPLC-QTOF),以甲醇和5 mmol/L甲酸铵为流动相,用T3色谱柱(100 mm×2.1 mm,2.7 μm)在梯度洗脱下对目标物进行分离,在信息依赖采集模式(IDA)下进行检测。并研究了阳性可降解食品接触材料样品在不同接触时间、温度及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3种新型增塑剂在0.005~0.25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 2>0.99),检出限在0.1~0.9 μg/L之间,添加回收率在79.3%~108.0%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4%~9.80%之间。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TOP向50%乙醇模拟物中的迁出率最高,NINS向95%乙醇溶液中的迁出率最高;它们的迁移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迁移时间的延长先快速上升然后4 d后趋于平衡。研究可为企业和监管机构对可降解食品接触材料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 计算机辅助技术
    娄艳华, 徐莉莉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13-116.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2

    管道分路器所用材料为聚酰胺66(PA66),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制得,通过Moldflow软件对其进行模流分析,注塑成型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本文以熔体温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以及冷却时间为研究变量,以制件的翘曲变形量为研究目标建立响应面模型,通过获取较佳的成型工艺参数组合,从而降低制件的翘曲变形量。结果表明:当熔体温度为238 ℃、注射压力为50 MPa、保压压力为30 MPa、冷却时间为110 s时,制件的翘曲变形量最小,为2.264 0 mm,较未优化前降低了2.118 7 mm,整体质量显著提升。

  • 加工与应用
    段冰冰, 魏张东, 王琳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当微塑料与土壤系统中的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时,微塑料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但微塑料和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造成的影响研究较少。研究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粒径(50 μm和100 μm)聚丙烯微塑料(PP-MPs)和重金属镉(Cd)共同暴露条件下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氧化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PP-MPs+Cd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活力指数都有所提高,Cd处理和PP-MPs处理对平均发芽时间(MGT)均有抑制作用,Cd、50 μm PP-MPs+Cd和100 μm PP-MPs+Cd三个处理对MGT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抑制作用。Cd和100 μm PP-MPs+Cd处理在第3天和第7天都抑制了玉米幼苗根和芽的生长;第3天Cd处理和100 μm PP-MPs+Cd处理的鲜重和干重分别下降8.32%、17.31%和9.91%、17.86%;从结果总体来看,PP-MPs+Cd处理对玉米根和芽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促进作用,但100 μm PP-MPs+Cd处理POD活性下降了2.82%。研究为微塑料和重金属对玉米及其他作物生长产生的毒效作用提供了依据。

  • 加工与应用
    陈勇, 刘旭峰, 文水平, 陈健, 梁冬, 吴教育

    文章旨在制备一种氮、硅、磷多元协同高效阻燃剂并研究其应用性能。首先用三聚氰胺粉和烯丙基溴合成出烯丙基取代三聚氰胺。将其与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共聚后得到了含氮硅三聚氰胺共聚物。按等体积浸渍法,将一定质量的I型聚磷酸铵(I-APP)粉末与等体积的含氮硅三聚氰胺共聚物溶液混合制备氮硅阻燃共聚物包覆I-APP阻燃剂(MAPP)。将聚丙烯(PP)与一定质量分数的I-APP或MAPP阻燃剂先进行预混,然后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制备得到PP阻燃复合材料。对PP阻燃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和垂直燃烧测试。结果表明:添加MAPP达20%时,其可达V-0阻燃级别,而纯I-APP即使添加30%也仍低于V-0级,且力学性能更低。可见氮硅共聚物包覆I-APP后相容性更好,氮、硅、磷间具有更高的协同阻燃效率。

  • 加工与应用
    周雷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5VA级环保阻燃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阻燃剂添加量、阻燃剂表面处理、双螺杆螺纹组合对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物理力学性能和生产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剂含量为33%时,P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达到5VA级,但使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大幅度下降;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处理阻燃剂提高了5VA级环保阻燃PP复合材料的韧性和流动性,硅蜡效果最好;在放大生产中,螺纹组合在下料端添加SK深螺纹元件压实物料,添加密炼、SME元件降低剪切促进分散,可有效解决5VA级阻燃PP复合材料发泡、牵条困难导致无法正常生产的问题。

  • 加工与应用
    赵海涵, 李军炜, 郑鹏伦

    合成了一种生物质基成炭剂,并将其应用于聚磷酸铵(APP)阻燃剂的改性,以提高环氧树脂(EP)的防火安全性能。将三聚氰胺(MA)与香草醛进行反应生成成炭包覆体(MV)后,对APP进行包覆以得到生物基成炭剂改性的APP阻燃剂(MV@APP),并将其应用于EP的防火中。通过测试得出,在相同的阻燃剂添加比例下(5%),MA与香草醛以质量比1∶2进行反应后,对APP进行包覆所得出来的阻燃剂应用于EP(MV@APP/EP-2)的效果最佳。锥形量热仪测试得到,峰值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总产烟量分别下降了57.2%、62.7%和66.4%。热稳定性分析可知,MV@APP的加入提升了热稳定性以及残炭量。除此之外,由于有机成炭剂对APP的改性,改善了阻燃剂与EP间的相容性,阻燃剂的添加使EP的弯曲性能得到增强。

  • 理论与研究
    吴天宇, 白珊, 汪骏豪, 江晶晶, 孟晓宇, 叶海木

    聚乳酸(PLA)是一种高模量、高强度的生物可降解热塑性聚酯。传统增塑剂通常是非生物可降解的,研究中采用低分子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HS)与左旋聚乳酸(PLLA)共混得到全降解体系。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及万能试验机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LLA/PHS比值为100/0、95/5、90/10、85/15、80/20的结晶度分别为7.5%、8.7%、11.5%、14.1%、14.2%。随着PH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度有所提高,表明PHS成功促进了PLLA结晶。此外,与纯PLLA相比,PLLA/PHS(80/20)的结晶速率增加10倍,半结晶时间缩短一半。共混体系的断裂伸长率从纯PLLA的不足10%提高至60%左右(PHS含量为20%),同时强度和模量略有降低。PHS含量增加,共混体系的弹性模量不断减小,由纯PLLA的2.25 GPa减小至PHS含量为20%时的1.86 GPa。

  • 理化测试
    张智力, 高勇, 王灵玺, 韩立鑫, 亓琛, 许超
    塑料科技. 2024, 52(08): 121-125.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8.024

    研究重点检测了双向拉伸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BOPP/LDPE)和尼龙/流延聚丙烯(PA/CPP)两种典型材质复合膜袋中溶剂残留量,并考察了其迁移规律。选择的两种典型材质样品中溶剂残留不符合率为90%。典型样品在常温放置18个月后,BOPP/LDPE样品溶剂残留总量减少了95%,PA/CPP样品溶剂残留总量减少了88.2%;在4个不同温度下,经80 ℃,1 h后,BOPP/LDPE样品溶剂残留完全挥发;PA/CPP样品溶剂残留总量减少了95.8%。实验温度的升高和实验时间的延长都会使复合膜袋的溶剂残留总量和苯类残留量呈递减趋势。食品用塑料复合膜袋的材质、实验温度、实验时间对两种典型材质样品中溶剂残留量的迁移规律有重要影响。建议对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进行修订,积极推进产品绿色包装评价工作,更好地保证食品用塑料复合膜袋的质量。

  • 综述
    胡松喜, 陈新度, 何俭恒, 李锐伟
    塑料科技. 2024, 52(09): 148-152.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9.028

    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成型过程中引入各种动态力场或多种力场耦合作用,有效解决了模压、烧结等静态成型方式存在的成型周期长、能耗高、难以制造高性能UHMWPE制品、难以应用于UHMWPE复合材料成型等问题。文章先后分别阐述了高速冲击力场、超声振动力场、剪切/拉伸力场、脉冲振动力场、脉冲振动力场协同熔体流场等动态力场在UHMWPE及其复合材料成型的研究和应用,重点分析了各个动态力场作用下UHMWPE动态成型原理和成型特点,最后对比分析各个UHMWPE动态成型方式的优缺点,得出拉伸力场、脉冲振动力场以及脉冲振动力场协同熔体流场作用能明显地改善UHMWPE性能,为UHMWPE高效成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 加工与应用
    杨世元, 邸麟婷, 秦晨元, 王文英, 魏福庆, 许惠芳

    实验以钛系催化剂生产的小中空聚乙烯5831D、BL3和BM593三种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料,结合三釜串联、双釜串联以及双环管的3种不同装置工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对5831D、BL3和BM593的物性分析,探讨它们在不同装置工艺下的聚合性能和产物特性差异。其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毛细管流变仪等对3种原料进行表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不同装置生产的HDPE在分子结构、分子量分布、熔融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三釜串联的5831D相较于双釜串联的BL3具有更低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但分子结构较为复杂,有助于提高产品的Mw。不同反应器的产品分子量分布也不同,三釜反应器的分布更宽,更利于加工。此外,研究还涉及产品的熔融性能、结晶性能、热力学特性、剪切变黏稠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通过系统性的实验和分析揭示了这3种工艺在小中空聚乙烯生产中的优劣势。研究结果不仅对小中空聚乙烯的生产工艺优化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理解HDPE的合成机理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 理论与研究
    马子涵, 王洪艳, 袁少飞, 张建, 吴燕

    为改善高密度聚乙烯(HDPE)表面润湿性,分别采用氧气(O2)和氮气(N2)等离子体对其表面进行改性,以水(H2O)和二碘甲烷(CH2I2)作为测试液对改性前后的表面接触角进行测试,分析了改性后表面润湿性变化,确定了O2和N2低温等离子体改善HDPE表面润湿性的最优工艺。进一步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X光电子能谱微观结构(XPS)对最优工艺处理前后HDPE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及官能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O2和N2等离子体处理后,HDPE表面润湿性显著提高,表面能增大,两种等离子体改善HDPE表面润湿性最优工艺分别为功率1 000 W、时间10 s、流速1.5 L/min(O2),功率800 W、时间15 s、流速2.5 L/min(N2);等离子体处理后,HDPE表面发生蚀刻现象,产生明显凹坑,并在其表面引入了含氧官能团C—O、C=O、O—C=O和含氮气官能团—C—NH2、—C—NH—。N2等离子体最优工艺处理对HDPE表面润湿性改善效果较O2明显。

  • 理论与研究
    王宇翔, 张春辉

    随着摩擦材料领域对树脂性能要求的持续提高,对酚醛树脂的韧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使用3种热塑性树脂,包括聚酰胺(PA)、液体丁腈橡胶(LNBR)、液体羧基丁腈橡胶(CLNBR),分别对酚醛树脂(PF)进行增韧改性,制备不同热塑性树脂/PF配比的固化物试样。对复合树脂的热、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比较分析3种热塑性树脂对PF的增韧效果。结果表明:当热塑性树脂加入PF中时,其压缩率、变形率提高,压缩弹性模量、存储模量、硬度和热分解温度降低。PA与PF有更好的相容性,当PA/PF质量比为1∶10时,复合树脂具有最佳的增韧效果和热稳定性,其交联密度18 251 mol/m3,玻璃化转变温度199.4 ℃,硬度123.12 HRR,压缩弹性模量1 953 MPa,压缩回弹性好,永久变形率低。

  • 理论与研究
    胡少伟, 郭泽元, 金文粲, 唐鹏飞, 叶宇霄, 潘福渠

    为探究丙烯酸酯共混聚氯乙烯管(ABR)低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试验对ABR、高性能硬聚氯乙烯管(PVC-UH)和PN1.0 MPa型号的硬聚氯乙烯(PVC-U)管进行了多种温度条件下的压扁性能和拉伸性能测试,并对3种管道在5 ℃环境中的偏角密封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基于测试和试验结果建立了低温下的ABR管偏角密封性数值模型。试验和模拟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ABR管的力学性能优于PVC-UH和PVC-U管,丙烯酸酯(ACR)改性剂的混入显著提高了ABR管低温下的压扁、拉伸和抗渗漏性能。在5 ℃的环境中,ABR管材的屈服强度为57.1 MPa,弹性模量为3 679.3 MPa,断裂伸长率为71.5%,环刚度为22.67 kN/m²,环柔性良好。同时,在5 ℃的环境中,ABR管线接口处在0.4 MPa静液压和8°偏角位移的作用下依旧能保持密封性。

  • 加工与应用
    姚明奇, 荣静, 段思雨, 曹大力

    为提高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的阻燃性能,以七水硫酸镁(MgSO4·7H2O)和碳酸钾(K2CO3)为原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晶型控制剂,采用共沉淀法合成出三水碳酸镁(MgCO3·3H2O)纤维,采用硅烷改性后的三水碳酸镁纤维为阻燃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EVA复合材料。通过万能试验机、极限氧指数仪(LOI)、热重分析仪(TG)、锥形量热仪(CCT)等,研究改性MgCO3·3H2O纤维对EV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 ℃、搅拌速率为350 r/min、MgSO4·7H2O与K2CO3物质的量比为3∶1、SDBS添加量为理论生产纤维质量的3%的条件下,可制备分散性良好的MgCO3·3H2O纤维;经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MgCO3·3H2O纤维可明显提高EVA的力学性能,当添加量为40%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升至13.7 MPa,断裂伸长率提升至176%,热释放速率和烟释放率大幅度降低,分别为231 kW/m2和0.029 m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