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专栏
    汪书苹, 刘齐军, 李昌豪, 曾子琪, 章彬彬, 谢佳
    材料工程. 2025, 53(7): 29-41.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185
    摘要 (259) PDF全文 (1) HTML (244)   可视化   收藏

    钠离子电池由于钠元素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以及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而备受瞩目,在规模化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开发具有快速充放电能力的钠离子电池,可有力支撑规模储能的调频应用。电解液作为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分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决定钠离子电池快充特性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钠离子电池中快充型电解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从电解液的传输特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两方面着手,探讨了钠离子电池快充性能和电解液性质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基于不同溶剂体系,总结了快充型电解液的发展现状,提出一般性的设计策略。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将为快速充放电能力的钠离子电池的研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 研究论文
    于帆, 杜真真, 王珺, 李炯利, 王旭东
    材料工程. 2025, 53(7): 182-190.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482
    摘要 (118) PDF全文 (1)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隔膜修饰层改性隔膜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抑制锂枝晶生长,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手段。本文以金属锂为负极,LiFePO4为正极,石墨烯涂层改性聚丙烯为隔膜,组装成锂电池,通过循环测试、倍率性能测试、电化学阻抗测试以及循环前后锂负极的形貌表征,探究隔膜上石墨烯涂层分别面向电池正极和面向电池负极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涂层面向负极侧的电池在0.2 C的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168 mAh/g,循环5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然可以达到154 mAh/g,容量保持率达到91.67%。电化学阻抗分析发现,石墨烯涂层面向负极侧的电池具有更低的界面电阻和更好的反应动力学,且循环后的锂负极表面均匀平整,未见明显的锂聚集。石墨烯涂层面向负极的锂电池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和更高的安全性。

  • 综述
    王琛航, 丰晓宇, 张欣瑶, 杨光, 武宏伟, 廖彦舜, 孟祥雷, 黄擎
    材料工程. 2025, 53(7): 57-67.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759
    摘要 (45) PDF全文 (9)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能在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的能源存储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无人机、电动汽车、深海探测等前沿领域。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等特性,成为满足这些极端环境下能源需求的理想选择。但是,极端的温度、冲击、压力等恶劣条件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极端环境下的失效行为及失效机制,重点从电池内部材料结构的变化、锂离子传输以及电化学反应等方面出发,探讨了锂离子电池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内部材料失效机理。最后,文章总结了目前锂离子电池应对极端环境的主要改善措施。希望这些研究能够给未来设计更加耐用、高效的锂离子电池提供指导,促进锂离子电池在更广泛领域的发展。

  • 综述
    潘文涛, 余新玲, 杨续来, 黄倩
    材料工程. 2025, 53(7): 153-161.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260
    摘要 (43) PDF全文 (1)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磷酸铁钠(NaFePO4,NFP)正极材料具有稳定的三维结构和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54 mAh·g-1)等优势,被认为是有潜力的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之一。NFP分为橄榄石型和磷铁钠矿型两种晶体结构,橄榄石型NFP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但由于结构上的热力学不稳定,较难通过常规方法合成;磷铁钠矿型NFP虽然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却因缺乏良好的钠离子扩散通道,呈现出明显的电化学惰性特征。本文基于对NFP正极材料两种晶体结构特征的分析和总结,综述了NFP材料合成方法(固相法、水热法、置换法和静电纺丝法等)和改性措施(晶体结构调控和材料表面改性等)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不同合成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针对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推动NFP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实用化进程。

  • 综述
    李雪荣, 曹轲, 赵喜哲, 王彦君, 顾广安, 刘见华, 万烨
    材料工程. 2025, 53(7): 83-93.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871
    摘要 (43) PDF全文 (16) HTML (33)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储能体系。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是当今电池科研领域的一项核心挑战。硅材料有着4200 mAh·g-1的理论容量及低廉的成本,使其成为最有潜力的负极候选材料之一,然而硅在充放电循环中高达近300%的体积膨胀严重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迄今为止,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已经历3次迭代。本综述介绍了CVD法在三代硅碳负极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并从材料结构设计、实验方法、反应过程机理、材料性能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总结了三代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的优势及劣势,并对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中硅碳负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专栏
    吴凡, 魏鹏, 吴韶杨, 梁康, 李建斌, 任玉荣
    材料工程. 2025, 53(7): 15-28.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211
    摘要 (38) PDF全文 (4)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已成为全世界的研究热点,并逐步走向产业化。然而它们在性能上仍存在不足,包括相变、结构退化和电压平台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正极材料对钠离子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主要的3类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以及普鲁士蓝,分别阐明了各类材料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以及目前仍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同时列举了一系列目前已经证实可以用来解决钠离子电池容量低、能量密度低等缺点的改进方法和手段。此外又通过调研各公司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投资和布局,分析了目前3种体系的产业化路线和发展现状并对目前的总体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总结和讨论。未来钠离子电池随着基础研发的逐渐完善,工业化程度逐步加深,有望逐步走进日常生活中。

  • 综述
    孙文浩, 刘娜, 张锟, 田君, 梁晓嫱, 田崔钧, 佟蕾, 徐春常, 魏岩巍
    材料工程. 2025, 53(7): 104-120.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546
    摘要 (33) PDF全文 (9)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在二次电池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然而,电池热失控频繁引起火灾事故,因此电池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件之一,对电池的安全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具有高力学强度、低热收缩率和良好自熄性等优异性能的耐高温隔膜能够显著提升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性。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用耐高温隔膜的研究新进展,包括对商用聚烯烃隔膜的改性研究以及对三种常见耐高温隔膜材料(聚丙烯腈、聚偏氟乙烯和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并对隔膜的特性参数如厚度、孔隙率、离子电导率、热收缩率等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耐高温隔膜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机遇进行了展望。

  •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专栏
    潘文涛, 余新玲, 杨续来, 宣萍
    摘要 (28) PDF全文 (1)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储能的应用,锂离子电池面临资源短缺及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相比之下,钠离子电池因其资源丰富等优势而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在大规模电化学储能和低速电动汽车领域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然而,尽管钠离子电池研究热度呈爆发式增长,商业化步伐在国内外已经起步,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和技术条件,但与成熟的锂离子电池体系相比,依旧存在诸多挑战。本文主要从商业化角度出发,简要概述了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与产业现状。基于现有的储钠电极材料体系,重点分析了当前钠离子电池关键的正/负极材料、成本及应用前景。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钠离子电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综述
    张冠华, 杨子涵, 丰焱, 熊岳平
    材料工程. 2025, 53(7): 68-82.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407
    摘要 (25) PDF全文 (2)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在储能需求越来越大的时代背景下,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容量、工作稳定性、倍率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因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受到青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然而寿命衰减、成本偏高等瓶颈因素制约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衰减的主要因素,包括正极材料的损伤与产气,以及负极材料SEI膜修复和锂枝晶的形成导致的活性锂的消耗,总结了近年来科研工作者改善其性能的有效途径,包括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SEI膜稳定性控制,以及正极材料离子掺杂和表面包覆;最后根据锂离子电池发展瓶颈问题,从多元素掺杂、均匀包覆新技术和稳定SEI膜控制3方面给出本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综述
    梁淑贞, 刘玉峰, 肖思琪, 刘子梁, 李勇
    材料工程. 2025, 53(7): 94-103.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731
    摘要 (23) PDF全文 (11)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接近理论极限,对于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电池研究再度受到关注。然而,锂的高反应活性导致使用过量锂时安全风险增加且能量密度降低,无负极锂金属电池(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AF-LMBs)应运而生,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最低氧化还原电位,但循环寿命差,活性材料有限且界面反应复杂。提高AF-LMBs的循环稳定性是实现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应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AF-LMBs的发展历程,并从锂枝晶、电解液稳定性、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和集流体四方面深入分析了AF-LMBs目前面临的挑战,这些因素共同影响AF-LMBs的循环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能量密度。最后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集中在电解液配方优化、人工SEI层设计以及集流体材料与结构改进,同时关注电池体积能量密度,以满足实际应用中对紧凑高效储能系统的需求,从而推动AF-LMBs的商业化进程。

  • 研究论文
    张鑫鹏, 朱凯, 曹殿学, 高胤義
    材料工程. 2025, 53(7): 221-227.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134
    摘要 (22) PDF全文 (4)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以KMnO4、MnSO4·H2O、(NH42S2O8和盐酸为原料,通过控制水热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合成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MnO2)。通过XRD、SEM、TEM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MnO2均为纳米颗粒,但不同晶型的MnO2呈现出不同的微观形貌。对比其电化学性能发现:δ-MnO2由于其独特的花球结构提供大量的反应位点,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晶型的MnO2,在2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400周次可以达到623.48 mAh/g的比容量。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和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探究MnO2电极的动力学特性,δ-MnO2拥有更高的Li+扩散速率。

  • 综述
    肖明军
    材料工程. 2025, 53(7): 132-141.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865
    摘要 (22) PDF全文 (1)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电动汽车蓬勃发展,锂离子电池(LIBs)的需求量迅速攀升。然而,大规模LIBs的普及不可避免地导致退役电池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废旧电池的高效回收和再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LIBs可分为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钴酸锂锂离子电池和锰酸锂锂离子电池4大类,其中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因其广泛应用而展现出较高的回收潜力。目前,废旧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工作主要集中在正极材料中有价元素的提取、材料高值化应用以及负极材料的回收与功能化开发。本文全面梳理了近年来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火法冶金与湿法冶金的回收工艺,正极材料的再生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废旧负极石墨的再加工和石墨基功能材料的制备等技术方向。最后,结合当前技术水平,对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利用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未来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的发展方向需彰显优化分类和回收策略、创新回收技术、全面回收利用、深入研究回收机制和优化电极材料设计等,同时也提出未来回收技术的挑战在于电池组成复杂、电池形状不规则、电解液处理和回收率偏低等问题。

  • 研究论文
    赵瑛妹, 赵玉青, 周星宇, 李海鑫, 程琥, 庄金亮
    材料工程. 2025, 53(7): 191-200.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282
    摘要 (19) PDF全文 (0)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硝酸铈铵(Ce(NH42(NO36)和四氯化锆(ZrCl4)为金属盐,1,4-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H2BDC),合成Ce-UiO-66和Zr-UiO-66两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表征MOFs的晶体结构和形貌。采用真空抽滤法将Ce-UiO-66和Zr-UiO-66负载于Celgard PP商用隔膜一侧,制备MOFs修饰的功能性隔膜,组装并测试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e-UiO-66改性隔膜电池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0.2 C倍率下,首圈放电容量为1047 mAh·g-1,经200周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7.5%,库仑效率接近100%。在不同倍率循环下,Ce-UiO-66改性隔膜电池在0.1、0.2、0.5、1、2 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281、945、768.1、673.2、604.7 mAh·g-1,当返回至0.1 C时,容量恢复至951.6 mAh·g-1,容量保持率为74.3%。上述表明Ce-UiO-66中的氧化还原活性Ce6-oxo团簇可有效催化多硫化锂的转化反应,改善氧化还原动力学性能;此外,Ce-UiO-66还存在较多缺陷和不饱和配位点,能够有效锚定多硫化锂(LiPSs),减缓多硫化物穿梭效应,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综述
    李文俊, 徐喜连, 李万瑞, 郑金帅, 路胜利
    材料工程. 2025, 53(7): 162-173.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553

    水系锌离子电池(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AZIBs)由于其高安全性、高理论比容量、低成本、制作简单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极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型储能技术。近年来,钒基氧化物材料因其理论容量高、价态多样、电化学活性高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作AZIBs的正极材料。然而,电子导电性低、结构不稳定、动力学缓慢和储能机理复杂等问题,阻碍其在AZIBs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随着电极材料的不断优化和电极反应机理的深入探索,研究者发现,利用缺陷工程策略可以有效缓解上述问题,提升钒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综述了钒基氧化物的储锌机理,探讨缺陷工程策略应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钒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对该策略提升其储锌性能的原因进行讨论和总结,并对缺陷工程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促进高性能锌离子电池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专栏
    杨欢, 李纯纯, 和亮, 牛玉斌
    材料工程. 2025, 53(7): 42-56.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625
    摘要 (18) PDF全文 (4)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普鲁士蓝及其类似化合物(Prussian blue analogous, PBAs)因其固有的热力学稳定性、宽广的离子插层/脱嵌通道、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以及可调节的化学组成与元素比例,已经成为下一代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有力候选者。然而,这类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常常受到晶体缺陷和高含量结晶水及间隙水的影响。本文论述了PBAs的结构,并从单电子和双电子的角度概括了其分类,探讨了当前这类材料面临的挑战,并从结晶度控制、缺陷控制、形貌调控、离子掺杂/取代、组分优化以及碳包覆/复合六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现有的典型改性策略,评述了这类材料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应用过渡的现状。此外,本文还展望了PBAs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发展前景,通过材料工程和表面科学的进步,PBAs有望从实验室阶段迈向工业化应用。

  • 综述
    周强, 袁坤山, 赵彦伟, 张海军
    材料工程. 2025, 53(7): 142-152.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685
    摘要 (18) PDF全文 (0)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锂氟化碳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卓越的安全性能及低自放电率等优势,在植入式医疗设备、军事领域、传感器、无线设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延长无导线起搏器使用寿命方面,锂氟化碳电池的性能表现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提升锂氟化碳电池容量与电压的策略,重点讨论了以下3个方面:(1)高比容和高电压氟化碳的研发,涉及碳源结构的优化、氟化前后处理以及氟化方法的控制;(2)高性能电解液的开发,包括采用低浓度锂盐与高供体数溶剂,以及可参与反应的锂盐和溶剂;(3)电池工艺的优化,特别是厚电极和注液工艺。综合分析指出,通过精细调控碳源结构、优化氟碳键比例、改进电解液配方以及创新工艺技术有望研制出更高容量和电压的锂氟化碳电池,从而有效增强无导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 综述
    丁凯东, 李响, 卢响, 王琦, 匡健磊, 曹文斌
    材料工程. 2025, 53(4): 75-90.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620
    摘要 (17) PDF全文 (2)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irconia toughened alumina,ZTA)陶瓷与单相Al2O3和ZrO2陶瓷相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电子、生物医疗、半导体等高端工业领域显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ZTA陶瓷的增韧机制,梳理并总结了近期国内外关于ZTA陶瓷的粉体制备、烧结方法和第三相引入等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利用多种烧结技术和制备工艺在ZTA陶瓷中引入第三相的作用,最后指出粉体的纳米化、先进烧结技术的精细控制以及探索第三相对微观组织的调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 研究论文
    张赛航, 姚赢赢, 李钊, 邹建新
    材料工程. 2025, 53(3): 135-142.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207
    摘要 (15) PDF全文 (0)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开发高效、稳定和低成本的氧还原(ORR)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以Fe掺杂ZIF-8为前驱体,通过球磨、高温氩气气氛下煅烧、酸洗后,在氨气气氛下进行二次煅烧,得到Fe-N-C非贵金属催化剂,多种表征手段的结果显示Fe原子均匀分散在氮掺杂的碳骨架上,从而形成丰富的Fe-N x 催化活性位点。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制备工艺和金属比例优化后的Fe-N-C-5%催化剂,在0.1 mol/L HClO4的酸性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ORR活性,半波电位为0.845 V,同时兼具良好的稳定性,在20000次循环后半波电位没有明显下降,这些结果为合理设计非贵金属ORR催化剂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 研究论文
    陈慧, 刘雪华, 林燕, 陈松, 王卫国
    材料工程. 2025, 53(4): 203-212.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418

    为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稀贵金属电催化析氢材料,采用化学沉淀法结合热分解法制备RuO2-NiO/NF异质结构析氢电催化剂,该电极在碱性析氢反应(HER)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通过表征、测试以及理论(DFT)计算分析,证明RuO2和NiO结合产生的异质结构界面是该催化剂性能提升的核心,该界面上发生电荷转移导致双活性位点的产生,使不同种类的吸附质在不同活性位点选择性吸附,协同促进了析氢反应的各基元反应步骤,使得该催化剂在碱性析氢反应中表现优异:10 mA·cm-2电流密度下的析氢过电位仅为52 mV,Tafel斜率为47.5 mV·dec-1,100 mV下的TOF达到0.342 s-1,且在2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经100 h稳定性测试后仍维持稳定电势。综上所述,本工作从界面工程角度成功构筑RuO2-NiO/NF异质结构催化剂,并对其HER机理进行了探讨,为Ni基化合物异质结构催化剂的构建及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 研究论文
    丁雷, 黄秀丽, 王璐璐, 许茂东, 任一鸣, 霍朝飞, 刘欢
    材料工程. 2025, 53(7): 212-220.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886

    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现状,发展煤制多孔炭电极材料技术可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转型及“双碳”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神木烟煤为碳源,KOH为活化剂,通过一步活化策略,制备了煤基多孔炭材料。结果表明:制备的煤基多孔炭具有发达的分级孔道结构(比表面积为2094.5 m2·g-1,孔容为0.96 cm3·g-1),丰富的石墨化微晶,N、O杂原子共掺杂及良好的亲水性。以制备的煤基多孔炭为正极,2 mol·L-1 ZnSO4水溶液为电解质,Zn箔为负极,组装的扣式锌离子混合电容器在0.1 A·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高达178.7 mAh·g-1;当电流密度放大200倍至20 A·g-1时,比容量仍维持89.2 mAh·g-1,展现了优异的倍率性能;最大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为142 Wh·kg-1和16854.9 W·kg-1。此外,以明胶@ZnSO4为凝胶电解质构建的准固态锌离子混合电容器同样显示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 综述
    郭琳琳, 苗成朋, 张金君, 李江涛, 陶鑫, 王明超, 杜海燕, 刘家臣
    材料工程. 2025, 53(6): 105-116.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590

    刚性陶瓷纤维隔热瓦基体辐射式热防护涂层是航天飞行器大面积使用的热防护系统,提高其辐射率、抗冲击、抗热震等可重复使用性能一直是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多元化性能优化背景下刚性陶瓷纤维隔热瓦基体辐射式热防护涂层结构设计和材料改进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辐射式热防护涂层的结构设计途径和组成调整思路,涂层从单层致密结构发展到多层梯度结构以及多层鳞片结构,并总结了不同结构辐射式热防护涂层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最后指出多层梯度结构涂层由于综合了致密结构和多孔梯度结构的综合优势且具有可调节性仍是当前研究的主流,未来辐射式热防护涂层应进一步优化防/隔热一体化设计,并开展结构、组成对服役仿真环境下的性能影响研究。

  • 综述
    王武, 邵春阳, 蔡天骄, 朱雪荣, 胡星, 刘守林, 李胜威, 江政君, 石尧, 孙洁, 樊志敏
    材料工程. 2025, 53(6): 74-86.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675

    MXene作为一类新型二维(2D)材料,因其卓越的电导率、高效的光热转换能力和丰富的终端基团而受到广泛的研究关注。然而,MXene的易氧化特性和较弱的力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多个应用领域的广泛使用。MXene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增强MXene的抗氧化和力学性能,还能赋予材料宏观3D结构的智能响应特性。这些特性为MXene在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电磁屏蔽和火灾安全防护等领域开辟新的应用途径。本文旨在全面回顾MXene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其制备方法、形状记忆机制及应用潜力,为MXene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对MXene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在高效制备、性能优化、多功能开发等未来走向及潜在稳定性提升与商业化挑战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 研究论文
    任杰, 张利, 刘承志, 成生伟, 杜晓建, 刘艳莲, 杨飞
    材料工程. 2025, 53(5): 214-225.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115

    采用恒温氧化法对S30815耐热不锈钢基材和焊接接头在不同服役温度下的高温氧化行为进行氧化动力学及微观组织分析,通过增重法得到高温氧化动力学曲线,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氧化膜的形貌、成分和微观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80 ℃恒温氧化条件下,S30815耐热不锈钢氧化增重少,氧化速率较低,氧化产物主要为Cr2O3,Fe2O3和Fe3Mn3O8,形态表现为片状、长条状以及多面体状;880 ℃时氧化增重明显,氧化速率较高,氧化产物为Cr2O3,Fe3O4,MnFe2O4和Ni(Cr2O4)组成的混合氧化物,主要表现为细长条状和片状。S30815耐热不锈钢的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抛物线规律,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速率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表现出良好的抗高温氧化能力。焊接接头表面生成更多Cr2O3氧化膜,平均氧化速率更小,抗氧化性能优于基材。

  • 研究论文
    梁金兰, 吴道欢, 邹海凤, 陈卓, 庄金亮, 程琥
    材料工程. 2025, 53(7): 174-181.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166
    摘要 (12) PDF全文 (1)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4-氟苯磺酰氯和4-氰基苯磺酰氯为原料,通过磺酰化和离子交换分别合成氟代和氰基取代的磺酰亚胺锂(LiFBTFSI和LiCBTFSI),进一步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两种PEO基聚合物电解质(PEO20-LiFBTFSI和PEO20-LiCBTFSI),并对其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60 ℃、EO/Li+=20时,两种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均达到10-4 S/cm,电化学稳定窗口均大于5 V,与磷酸铁锂组装的电池均具有较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0.1 C,≈150 mAh·g-1)。相比于氟代PEO20-LiFBTFSI固态电解质,含氰基的PEO20-LiCBTFSI固态电解质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界面相容性,循环50次后,电池的放电比容量为137.4 mAh·g-1,容量保持率为93.0%。此外,含氰基的PEO20-LiCBTFSI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组装的锂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0.1 mA/cm2下稳定运行500 h而不发生短路。

  • 综述
    王家琪, 王智勇, 黎艳艳, 余明明, 王辉
    材料工程. 2025, 53(7): 121-131.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536
    摘要 (12) PDF全文 (1)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锂基电池(lithium-based batteries, LBBs)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领域,是当前和未来储能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锂硫电池(lithium sulfur batteries,LSBs)因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选择。聚合物材料因其独特的长链结构和高黏附力,在LSBs黏结剂的应用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优势。本文综述了聚合物材料在提高锂基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聚合物材料在LBBs隔膜修饰材料、固态电解质、黏结剂及阻燃剂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聚合物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及固态电解质对枝晶生长的抑制能力及机理,指出了聚合物的阻燃性能及其作为固态电解质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聚合物优异的可塑性和化学可控性,对其通过分子设计实现高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实现其在LBBs储能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展望。

  •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涡轮叶片修复技术专栏
    周强, 华小雨, 黄春蓉, 郑为为
    材料工程. 2025, 53(6): 12-23.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5.000056

    针对定向凝固DSM11服役涡轮叶片显微组织损伤和性能退化问题,亟需开展亚固溶恢复热处理工艺研究。本研究参考真实服役DSM11叶片的损伤组织,以980 ℃热暴露500 h定向凝固DSM11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亚固溶恢复热处理工艺对损伤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180 ℃/2 h固溶结合1120 ℃/2 h/AC+850 ℃/24 h/AC恢复热处理制度时,可以获得约23%、尺寸为270 nm左右的二次γ′相和约17%粗大γ′相的双态组织。同时,热暴露过程形成的晶界M 23C6型碳化物全部回溶,晶界γ′膜厚度降低。若直接进行1120 ℃时效处理,晶界M 23C6型碳化物也能发生溶解,但晶界γ′膜厚度几乎不发生变化。二次γ′相的尺寸和体积分数与固溶温度和固溶后冷却速度密切相关。炉冷得到的二次γ′相尺寸大于空冷,1160 ℃固溶时得到的二次γ′相在随后的时效过程中全部溶解,不会被保留。经过1180 ℃/2 h/AC+1120 ℃/2 h/AC+850℃/24 h/AC恢复热处理后,热暴露损伤DSM11合金980 ℃/220 MPa的持久寿命由18 h恢复至24 h,达到标准热处理态的86%。一定含量重新析出的二次γ′相对合金力学性能的恢复起主要作用。

  • 研究论文
    邢玉冉, 程朝阳, 罗文, 贾涓, 刘静
    材料工程. 2025, 53(3): 178-191.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532

    通过一次冷轧和二次冷轧法制备极薄无取向硅钢,研究轧制及退火过程中组织、织构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力、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冷轧法的冷轧组织主要为纤维变形组织,最终的再结晶组织晶粒较小,低温退火织构继承冷轧板中{001}〈110〉和{223}〈110〉织构,高温退火时,织构发生偏转,最终以α*织构和γ织构为主,二次冷轧法冷轧组织中观察到明显的剪切带,最终退火组织晶粒尺寸较大,并且剪切带为Goss晶粒提供形核位点,有利于退火过程中形成Goss织构,且λ取向线上{001}〈110〉织构向{001}〈010〉(Cube)织构偏转,γ织构强度逐渐降低。随退火温度升高,铁损先快速降低后缓慢降低,磁感应强度先升高后趋于稳定。且相较于一次冷轧法,二次冷轧法制备的极薄无取向硅钢铁损更低、磁感应强度更高,这主要是由于二次冷轧法含有明显的剪切带,从而促进有利织构Goss和Cube的形成,并减少γ不利织构,且再结晶晶粒尺寸更大。随退火温度升高,一次冷轧和二次冷轧退火板的屈服强度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且一次冷轧法制备的极薄无取向硅钢的屈服强度高于二次冷轧。采用二次冷轧法在800 ℃退火时,可以实现极薄无取向硅钢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最佳匹配,此时中高频铁损P 10/400为12.34 W/kg,P 10/1000为36.12 W/kg,B 50为1.71 T,屈服强度为389 MPa。

  • 研究论文
    艾莹珺, 赵春玲, 郎旭东, 束小文, 杨金华, 刘虎, 周怡然, 焦健
    材料工程. 2025, 53(5): 152-158.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1.000697

    采用熔融渗硅工艺制备SiCf/SiC复合材料,研究试样在水氧腐蚀环境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经800 ℃和1200 ℃水氧腐蚀400 h后,不含环境障涂层(environmental barrier coatings,EBC)的试样弯曲强度保留率分别为78.8%和74.9%,含EBC的试样弯曲强度保留率分别为95.9%和93.0%。EBC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阻碍材料与水氧腐蚀介质大面积直接接触,避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明显降低。800 ℃时BN界面层氧化是导致SiCf/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1200 ℃不含EBC试样经水氧腐蚀400 h后界面层部分消失,纤维与基体之间出现空洞,失去保护纤维的作用,同时部分界面层将纤维与基体粘连起来。BN界面层氧化、SiC纤维与基体氧化的共同作用是造成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涡轮叶片修复技术专栏
    蔡妍, 张涛, 赵文君, 牟仁德, 张学军
    材料工程. 2025, 53(6): 44-51.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666

    采用真空电弧镀(AIP)技术在镍基高温合金DSM11基体表面制备NiCoCrAlYSiHf涂层,并通过化学方法对涂层进行完全退除。通过高温持久、高温瞬时拉伸等力学实验评价涂层退除及再涂覆对基体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分析涂层退除前后的截面形貌。结果表明:采用1#溶液可以有效退除NiCoCrAlYSiHf涂层,反应时间达180 min时,试样减重0.1078 g,涂层基本完全退除。涂层退除后,涂层/基体合金界面及基体合金的微观组织形貌与原始状态相比基本保持不变,表明退除过程未对基体合金造成显著影响。在涂层退化过程中,涂层逐层剥落,失重与反应时间呈规律性变化,验证了该现象。NiCoCrAlYSiHf涂层对DSM11合金的力学性能无显著影响,涂层退除对基体合金的高温持久性和高温瞬时拉伸性能也基本无影响。

  • 研究论文
    崔岩, 李鹏伟, 李硕, 曹雷刚, 杨越, 刘园
    材料工程. 2025, 53(4): 169-177.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2.001066

    以高模量、低膨胀为特征的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领域极具应用潜力,深化该材料的尺寸稳定性研究并进一步提高构件精度稳定性至关重要。分别对平均粒径(D 50)为14、76 μm及14 μm与76 μm级配3种SiC颗粒增强高体积分数(55%)铝基复合材料进行固溶时效和不同温度参数的固溶后冷热循环处理以及单纯的冷热循环处理等不同的尺寸稳定化处理,处理完成后与制备态试样同时进行5次180 ℃的低温热载荷环境的尺寸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14 μm增强相颗粒试样, 76 μm及14 μm与76 μm级配的增强相颗粒试样均表现出更好的尺寸稳定性,制备态试样尺寸变化率(dV/V)可稳定在1×10-3左右;在5种尺寸稳定化处理制度中,固溶后进行-196~191 ℃(4次)冷热循环处理的尺寸稳定化效果最为显著,处理后的试样尺寸变化率(dV/V)可稳定在10-4数量级;通过X射线衍射谱图对比,固溶后冷热循环处理对强化相Al2Cu析出有明显促进作用。

  • 研究论文
    孙优, 陈雄, 胡家锋, 赵卓, 王立军, 刘春明
    材料工程. 2025, 53(5): 205-213.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2.001023

    本研究设计制备一种中碳合金钢40Cr3Mn3Ni3Si2Mo,通过对实验钢热轧态直接回火、冷处理后回火及淬火态冷处理后回火试样进行组织表征和性能测试,探索组织演变规律,建立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并分析强韧化机理,为高强塑性淬火-配分(Q&P)型超高强度钢的成分设计与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实验钢热轧态回火可以获得回火马氏体+富碳奥氏体的复相组织,但由于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钢的强度未达到超高强度钢的要求。将热轧态实验钢冷处理后低温回火,改善了组成相的比例和分布状态,使强塑性明显提高。实验钢进行紧密衔接的油淬、深冷及回火处理可以降低奥氏体稳定化的不利影响,获得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此时钢的屈服强度为1506 MPa,抗拉强度为1895 MPa,伸长率为16.7%。同时提出一种提高1800~1900 MPa级超高强度钢强塑性的有效途径:通过成分和工艺优化控制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在马氏体组织中保留20%左右的残余奥氏体,利用回火辅助配分处理提高其稳定性,此时钢的屈服强度小幅下降,降至1400~1600 MPa,但伸长率可以达到15%~18%。

  • 胡志力
    材料工程. 2025, 53(4): 2.
    <正>运载装备作为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核心载体,其制造水平直接关乎国家竞争力,是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运载装备轻量化、高可靠性、长寿命的发展趋势,对高性能成形制造的需求日益迫切,运载装备高性能成形制造技术是“制造强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从传统锻造、铸造发展到现代精准塑性成形、一体化压铸、增材制造(3D打印)等,高性能成形制造技术不断突破工艺边界,为运载装备的复杂结构设计、高性能材料应用以及全生命周期效能优化提供了解决办法。武汉理工大学运载装备高性能制造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重要科研项目支持,发展了运载装备关键构件高性能塑性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成果在我国工业和国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促进我国高性能成形制造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发展。目前,运载装备高性能成形制造技术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极端服役环境对材料成形极限的考验、多尺度结构制造精度的控制、绿色低碳工艺的转型需求,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等,亟待学术界与工业界协同攻关。“运载装备高性能成形制造技术”专栏,聚焦前沿技术探索、工艺创新实践与产业转化路径,旨在搭建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桥梁。
  • 熔丝增材制造专栏
    段梦伟, 柏关顺, 郭顺, 王浩, 章晓勇, 黄勇, 彭勇, 周琦, 王克鸿
    材料工程. 2025, 53(5): 63-73.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209

    采用电弧增材工艺制备18Ni350马氏体时效钢(M350)直壁构件,通过直接时效热处理调控其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不同时效条件(时效温度,时效时间)对电弧增材制造M350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弧增材制造M350钢凝固组织由柱状树枝晶和胞状树枝晶组成,在枝晶间区域发现Ni,Mo和Ti三种元素偏析。直接时效过程中,在Ni,Mo和Ti三种元素偏析的枝晶间区域发生马氏体相向奥氏体相逆转变,且随时效温度升高和时效时间延长,逆转变奥氏体尺寸与数量增加。显微硬度、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530 ℃时效3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534HV,1600,1658 MPa,同时断后伸长率保持在13.0%以上。此外,电弧增材制造M350力学性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存在各向异性,在峰值时效条件下各向异性差值达到最大,屈服强度差值为360 MPa,极限抗拉强度差值为287 MPa。

  • 研究论文
    颜军培, 路学成, 张志强, 卓帅, 李涵茜
    材料工程. 2025, 53(3): 105-116.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743

    采用冷金属过渡和脉冲(cold metal transfer and pulse,CMT+P)复合电弧增材制造工艺制备2024铝合金增材件,研究2024铝合金CMT+P电弧增材制造气孔缺陷、晶粒形貌、物相析出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对气孔缺陷、晶粒形貌、物相析出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24铝合金增材件的气孔主要分布于熔合线附近,热输入相同时,更快的送丝速度和电弧行驶速度导致更高的孔隙率。同一沉积层上部为无择优取向的等轴晶,下部为具有择优取向的柱状晶,热输入相同时,更快的送丝速度和电弧行驶速度导致细晶区的产生,增加等轴晶比例,减弱织构。析出的二次相主要为Al2CuMg,Al2Cu和富Fe,Mn相,沿晶界连续分布。影响增材件腐蚀初期耐腐蚀性能的主要因素为Al2CuMg的析出量。更慢的送丝速度和电弧行驶速度下具有更好的耐局部腐蚀性能,这主要是由更低的Al2CuMg相比例分数导致。

  • 研究论文
    朱忆仁, 何春鹏, 聂学童, 高仲, 李颖
    材料工程. 2025, 53(5): 159-167.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080

    通过原位生长-高温脱锌法成功制备了一种由CN壳包裹的缺陷氮化碳(g-C3N x )的光催化剂g-C3N x @CN。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表征。通过三聚氰胺高温缩聚及Mg粉高温脱氮制备出具有氮缺陷的g-C3N x,随后负载ZnO纳米颗粒原位生长ZIF-8,最后将g-C3N x @ZIF-8在高温下脱Zn,制得ZIF-8的CN壳包裹的具有双重缺陷(N,Zn)的可见光催化剂g-C3N x @CN材料。研究表明,g-C3N x @CN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可以实现在240 min内对亚甲基蓝和2,4-二氯苯酚的有效降解,其中g-C3N x @CN-5∶4复合材料性能最佳。在反应体系中,单线态氧(1O2)起主导作用。在循环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循环利用性和光稳定性。本研究拓展了缺陷的氮化碳材料在可见光吸收的研究,为金属催化剂向无机非金属催化剂衍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 研究论文
    赵海生, 房立家, 刘欢, 窦开沁
    材料工程. 2025, 53(3): 54-62.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556

    激光选区熔化GH4169高温合金具有明显的定向柱状枝晶凝固组织,会引起严重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增加服役风险。本工作以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制备的GH4169高温合金为研究对象,设计两种不同的热处理制度:热等静压+标准固溶+双时效和热等静压+均匀化热处理+标准固溶+双时效对所制备合金进行后热处理,探究两种热处理制度对激光选区熔化GH4169高温合金微观组织及高温拉伸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匀化热处理消除了Laves相,沉积态GH4169合金的柱状晶组织向等轴晶组织转变。高温拉伸结果显示,未经均匀化处理GH4169合金横向与纵向的高温抗拉强度比和塑性比分别为1.10(1145/1040)和0.83(10.2/12.2),均匀化热处理态GH4169合金横向与纵向的高温抗拉强度比和塑性比分别为1.00(1041/1038)和1.00(8.6/8.6)。激光选区熔化GH4169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各向异性被消除。

  • 研究论文
    周锐, 陈思敏, 张恩薇, 陈琳, 黄炜
    材料工程. 2025, 53(5): 179-188.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421

    硝酸盐污染物在水中富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同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氨的电催化剂材料对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氮循环意义重大。本研究选择泡沫铜(copper foam,CF)作为基底,采用氢气泡动态模板(DHBT)电沉积方法,在 CF骨架上原位得到了枝晶铜/CF(D-Cu/CF)自支撑电极。用于电还原硝酸盐合成氨时,其三维枝晶结构的取向尖端大幅提升活性位点数量和本征活性。通过探究沉积时间以及不同电位对电化学性能造成的影响,在最优化条件下,D-Cu/CF 表现出了高达0.379 mmol·h-1·cm-2的产氨速率和92.8%的法拉第效率,且在6次电还原硝酸盐循环测试中保持产氨速率稳定、法拉第效率均在90%以上,并且3 h内硝酸盐的降解率高达92%。在实际水样测试中,D-Cu/CF 电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电还原综合性能,展现出较大的潜在实际应用价值。

  • 研究论文
    李慧婷, 刘希阳, 龙俊, 黄文恒, 李劲超, 陈良, 陈锓, 张亚萍
    材料工程. 2025, 53(7): 201-211.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5.000095

    面向全钒液流电池(VFB)应用,通过将合成的支化聚苯并咪唑与1,4-丁基磺酸内酯反应,制备了理论磺化度分别为30%、40%、50%和60%的磺化支化聚苯并咪唑(sb-PBI)膜。其中,sb-PBI-50膜展现出优异的钒离子阻力(9.34×10-9 cm2/min)、质子传导能力(2.05×10-2 S/cm)和选择性(2.20×106 S·min/cm3)。将sb-PBI-50膜装配到VFB中,在80~280 mA/cm2电流密度下,其库仑效率(96.26%~98.35%)、电压效率(73.50%~90.19%)和能量效率(71.72%~86.82%)均高于商用Nafion 212膜。此外,在140 mA/cm2电流密度下,使用sb-PBI-50膜的VFB可稳定进行1170次充放电循环,且保持化学结构和微观形貌稳定,说明sb-PBI-50膜在VFB中具有好的应用潜力。

  • 综述
    裴会平, 刘冬, 姚利盼, 邵天敏, 刘巧沐, 刘亮亮, 陈乾明
    材料工程. 2025, 53(1): 28-44.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4.000183

    Ti2AlNb合金优良的综合高温性能使其有望取代部分镍基合金,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结构材料实现发动机自身减重。针对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轻量化设计需求,结合统计对比、对照实验、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方法,从材料特性、合金冷/热加工工艺性能、减重收益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讨论该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优势、潜力以及仍需解决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在减重方面优势显著,且较好地实现了强度、韧性和塑性的综合匹配,无明显短板;具有可接受的冷、热加工性能,通过变形、铸造等方式均可制备工程可用的大规格零件;应用于机匣等静子件可在镍基高温合金基础上减重35.3%,应用于整体叶盘/轮盘等转子件可在镍基高温合金基础上减重37.3%。

  • 研究论文
    高军鹏, 蒋诗才, 王婷婷, 许虎, 张宝艳
    材料工程. 2025, 53(4): 163-168. https://doi.org/10.11868/j.issn.1001-4381.2023.000711

    根据玻璃化转变温度匹配的原则,制备了一种层状复合、周期调制的形状记忆叠层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层作为材料的可逆相,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纤维增强树脂层作为材料的固定相,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层层叠合的方式,采用热压罐成型工艺进行了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形状记忆性质,其形状固定率为90%~95%,形状回复率为95%左右。利用了复合材料可设计性强的特点,使材料之间进行复合或交叉结合,制造出了单一材料所不具备的形状记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