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生活垃圾中废弃塑料热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利用TG-FTIR-MS耦合分析方法,系统研究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及其共热解过程中的热失重行为、官能团变化和气相产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PVC单组分与PVC/PS混合热解特性的差异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单独PVC热解的主要气相产物是氯化氢(HCl)和少量氯代烃。PS热解过程主要是苯乙烯单体解聚和少量无规则断链反应。PVC与PS共热解有较强的协同作用,热解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35~326 ℃)主要生成HCl和氯代烃,第二阶段(326~516 ℃)主要产物为烷烃、烯烃及少量芳香族化合物,因此可以选择在235~326 ℃温度范围内进行脱氯处理。相比PVC单独热解,PVC与PS共热解时氯的释放受到抑制,HCl的产量减少,固体产物中的氯含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生活垃圾热解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雾水收集为缓解全球淡水资源短缺提供出路。研究模仿纳米布沙漠甲虫背部的混合润湿性结构,3D打印仿纳米布沙漠甲虫结构。选择性地用疏水纳米SiO2悬浮液对3D打印仿纳米布沙漠甲虫结构的基底进行表面修饰,制备混合润湿性仿纳米布沙漠甲虫结构。这种仿生结构基底表面均匀附着直径约15 nm的疏水纳米SiO2粒子,基底上分布着由直径约1 mm的亲水性3D凸起结构组成的阵列。随着3D打印混合润湿性仿纳米布沙漠甲虫结构基底表面疏水纳米SiO2含量的不断增加,其基底表面的接触角也逐渐增大,润湿性逐渐降低,仿生结构的集水率逐渐增大。3D打印混合润湿性仿纳米布沙漠甲虫结构集水效率可达到0.943 g/(cm2·h),约是3D打印平面样品的2.5倍。结果表明:3D凸起结构和表面润湿性梯度有利于提高3D打印仿纳米布沙漠甲虫结构的集水性能。
为探究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酯(GF/VE)复合材料的动态劈裂拉伸力学行为和能量耗散情况,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等装置对5种不同GF含量的GF/VE复合材料进行巴西劈裂实验。借助高速摄像系统记录试样在动态加载中的变形破坏全过程,并分析试样在3种加载气压下(0.2、0.3、0.4 MPa)的能量耗散规律。结果表明:在巴西劈裂实验中,5种GF含量的GF/VE复合材料的入射能、反射能、吸收能及峰值应力均随加载气压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加载气压下,GF/VE复合材料的静动态抗拉强度、吸收能密度和能量利用率在GF质量分数65%时均为最高,而GF质量分数70%时最低,入射能和反射能几乎不受GF含量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GF增强树脂类脆性材料动态劈裂拉伸力学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将十八烷基胺(ODA)和超支化聚酯(HBP)通过化学接枝的方式成功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制备改性GO(GO-O和GO-H)。分别将改性前后的GO分散在不同溶剂(水、甲苯)中并静置3 d,考察改性前后GO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GO的亲水性较强,亲油性差。由于在GO表面引入烷基链段,GO-O在水中的分散性变差,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分散性变好。由于HBP支化分子结构以及多羟基的存在,GO-H在水中和极性溶剂中的分散性均不如GO-O。进一步将改性前后的GO加入环氧树脂(EP)中,制备一系列EP/GO复合材料,对比研究改性前后GO对EP固化行为、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填料的加入,样品的固化温度降低,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储能模量均提高,改善幅度排序为EP/GO-H>EP/GO-O>EP/GO。GO-H的加入对E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比GO-O更为显著,拉伸强度从纯EP的15.9 MPa提升至60.2 MPa,增加279%;断裂伸长率从纯EP的10.5%提升至17.9%,增加70.5%;储能模量从纯EP的1 186 MPa提升至1 703 MPa,提升幅度高达43.6%;玻璃化转变温度从纯EP的88.2 ℃提升至100.8 ℃。
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环氧树脂(EP)、膨胀阻燃剂/环氧树脂(IFR/EP)和层状二硫化钼纳米片/鳞状石墨纳米片/膨胀阻燃剂/环氧树脂(MDNs/FGNs/IFR/EP)复合材料的热降解过程,比较IFR和MDNs/FGNs/IFR加入对E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其热降解过程的影响。采用Horowitz-Metzger法、Zavkovic法和Newkirk法计算EP及其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活化能。结果表明:EP及其复合材料呈现出相似的热分解阶段,IFR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协效阻燃剂MDNs/FGNs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材料在800 ℃的残炭率显著提升。Horowitz-Metzger法得到的活化能分别为98.14、56.18、54.98 kJ/mol;Zavkovic法得到的活化能分别为162.89、160.88、155.63 kJ/mol;Newkirk法得到的活化能分别为99.51、52.29、52.77 kJ/mol。
将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二醇300以不同比例复配后对黑滑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黑滑石粉体以25%的填充量制备成黑滑石/聚丙烯(PP)复合材料。测试改性前后黑滑石粉体的吸油值、沉降体积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考察处理前后黑滑石粉体及复合材料断面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300质量比为3∶7的改性剂改性的黑滑石粉体分散性更好,吸油值更低,沉降体积更小;与未改性粉体相比,吸油值降低9.6 g/100 g,吸油值降低率达37.1%,沉降体积降低1.9 mL/g。力学性能研究表明,与未改性复合材料相比,复配改性黑滑石粉体与聚丙烯相容性更好,分散更均匀,复合材料E/PP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显著提升了4.25 MPa、6.74 MPa、7.17 kJ/m2和458.89 MPa。
以2-巯基乙醇和超支化聚乙烯为原料,通过巯基-烯烃点击化学反应制备羟基功能化超支化聚乙烯(HBPE-OH)。以HBPE-OH作为引发剂,在有机碱1,5,7-三叠氮双环(4.4.0)癸-5-烯(TBD)或二正丁基镁(MgBu2)作用下可以开环聚合外消旋丙交酯以及ε-己内酯。结果表明:MgBu2/HBPE-OH催化体系的活性要高于TBD/HBPE-OH催化体系。生成的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以及聚合物的凝胶渗透色谱(GPC)淋出曲线的单峰分布表明产物为超支化聚乙烯-聚丙交酯以及超支化聚乙烯-聚己内酯二元嵌段共聚物,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低。此外,以MgBu2/HBPE-OH催化剂制备超支化聚乙烯-聚丙交酯-聚己内酯三元嵌段共聚物,并通过核磁共振以及GPC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明所制备的嵌段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随着聚酯链段长度的增加而变高。其中三元嵌段共聚物有两个熔点(200 ℃和224 ℃),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6 ℃。
使用浇注成型的方式将壳聚糖与明胶共混改性制膜,测定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和吸水率,从而确定制备复合膜的最佳工艺条件和最佳配比。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当明胶质量分数为30%时,壳聚糖和明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壳聚糖分子形成纤维状规整的排列,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相比纯壳聚糖膜显著提高。随后选用甘油作为增塑剂,发现甘油质量分数为8%时复合膜的增塑效果最好。然后继续将聚乙烯醇和交联剂硼酸、柠檬酸等引入复合体系,发现增塑剂和交联剂的加入能够有效改善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硼酸和柠檬酸均对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交联作用。柠檬酸交联复合膜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高,吸水率较低。
为了实现绿色生产,以化学法再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乙二醇(MEG)及1,4-环己烷二甲醇(CHDM)为原料,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结果表明:在n(CHDM+MEG)∶n(DMT)为2.2∶1、酯交换反应温度为205 ℃、缩合聚合反应温度为275 ℃的条件下可以合成得到PETG,该共聚物特性黏度为0.748 9 dL/g,熔融温度为182.10 ℃。通过分析共聚酯的化学结构及热性能,测试熔融注塑后样品的拉伸力学性能,并与工业生产装置产品的性能进行对比,发现主要官能团组成一致,但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在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表面负载聚丙烯腈纤维(PAN-f),然后在其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制备聚偏二氟乙烯/聚丙烯腈纤维/聚多巴胺(PVDF/PAN-f/PDA)复合光热蒸发膜,并对其水蒸发性能、光热水净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腈(PAN)的加入提高了复合薄膜的亲水性以及提供较多的水输运通道,PVDF/PAN-f/PDA-0.4薄膜的光热蒸发性能最高,达到2.26 kg/m2,在循环10次后仍表现出优异的性能。针对不同的污染物水溶液,PVDF/PAN-f/PDA-0.4薄膜表现出优异的光热净化能力,蒸发量保持在2.0 kg/m2以上,在长时间运行后仍表现出稳定的性能。因此,PVDF/PAN-f/PDA-0.4薄膜可以有效用于光热污水净化应用。
研究改性Si3N4掺量对氮化硅/聚碳酸酯(Si3N4/P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绝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3N4掺量较少时,Si3N4分布均匀;Si3N4掺量过大容易引起Si3N4聚集和不均匀分布。随着Si3N4掺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热稳定性得到提高,体积电阻率和介电常数逐渐增大,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逐渐降低,压缩强度逐渐增大。Si3N4掺量较少时,热导率、热稳定性、绝缘性能和压缩强度增长较快,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降低较慢;Si3N4掺量较高时,热导率、绝缘性能和压缩强度增长变慢,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降低较快,热稳定性有所降低。Si3N4掺入质量分数为30%时,Si3N4/PC的综合性能较好,与纯PC相比,热导率提高538.9%,质量损失5%时的温度提高37 ℃,体积电阻率和介电常数提高179.6%和22.6%,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降低6.7%、5.0%和7.1%,压缩强度提高16.6%。
采用力学性能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质量分数为0、5%、10%和15%的橡胶掺量下地聚合物橡胶混凝土(GPRC)的抗冻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外观损伤、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模量损失和强度损失探究使GPRC抗冻性能达到最优的橡胶掺量。与不掺入橡胶的GPRC相比,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掺入5%、10%和15%橡胶的GPRC抗压强度分别下降6%、13%和22%,劈裂抗拉强度分别下降17%、21%和35%,抗折强度分别下降6%、12%和31%;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橡胶掺量越高,GPRC外观损伤越小,完整性越高,100次冻融时,GPRC0~GPRC15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5%、6.3%、3.7%和1.7%,相对动弹模量损失分别为46.77%、44.09%、29.81%和20.69%。GPRC10和GPRC15在75次冻融之后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模量损失均较稳定;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损失均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但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损失率逐渐减小。橡胶掺量的增加可以减缓冻融对GPRC除劈裂抗拉强度外的损失速率,橡胶掺量超过10%的GPRC在75次冻融后劈裂抗拉强度会加速下降。研究表明,橡胶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GPRC的抗冻性能,且掺量越多,抗冻性能越强,但同时也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从抗冻性的角度出发,在不考虑劈裂抗拉强度衰减的情况下,15%为最佳橡胶掺量;考虑劈裂抗拉强度,10%为最佳橡胶掺量。结合实际应用情况,橡胶掺量以10%为宜。
为研究温度-荷载耦合下混杂纤维混凝土蠕变行为,开展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20~800 ℃的压缩蠕变试验。测试变量包括温度、荷载水平、加热速率、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中是否掺入纤维。结果表明:瞬态蠕变应变(ε trc)在总应变中的占比较大。温度范围和应力水平对ε trc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温度高于500 ℃和应力水平高于40%时;目标温度一定,ε trc总量一定,加热速率与瞬态蠕变增长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在普通强度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能够小幅降低混凝土的ε trc,而在高强混凝土中加入聚丙烯纤维可显著提高混凝土ε trc。
研究探讨不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添加量对聚苯乙烯(PS)泡沫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A质量分数从0增至15%,复合材料的密度和维卡软化温度分别增至0.54 g/cm³和94.10 ℃,孔隙率和孔径减小,力学性能(拉伸和弯曲强度)提升,热稳定性增强。在PS中添加15% PHA使复合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得到改善,质量损失率较低,仅为1.50%,90 d降解率为12.40%。综合分析表明,在PS中添加15% PHA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在建筑墙体中的应用潜力。
采用转矩流变仪制备纳米蒙脱土/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MMT/PLA/PBAT)复合材料,考察MMT含量对PLA/PBAT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薄膜水蒸气阻隔性能、结晶行为、流变行为及断面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MT的加入提升了PLA/PBAT材料的弹性模量,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略有下降,但显著提升了PLA/PBAT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当MMT质量分数为8%时,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43.7%。热力学研究表明,MMT的加入提高了PBAT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表明MMT在PBAT中起到成核剂的作用。流变行为研究表明,MMT在PLA/PBAT基体中形成网络结构,提升熔体强度。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具有高水蒸气阻隔的PLA/PBAT薄膜提供参考。
采用溶液共混-熔融热压技术制备聚乳酸/热塑性聚氨酯/二氧化钛(PLA/TPU/TiO₂)复合薄膜,系统研究热塑性聚氨酯(TPU)质量分数与二氧化钛(TiO₂)添加量对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亲水性和抗紫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TPU弹性相与TiO₂刚性相的协同作用机制。当TPU质量分数为20%时,PLA/TPU复合薄膜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平衡,分别为45.89 MPa和17.89%。在此基础上,继续添加质量分数2%的TiO₂,PLA/TPU/TiO₂复合薄膜的断裂强度进一步提升11.5%,达到51.17 MPa,而断裂伸长率提高了83.29%,达到32.79%。TiO₂的加入显著优化了PLA的结晶度和亲水性。当TiO₂质量分数为3%时,PLA/TPU/TiO₂复合薄膜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达到87.35,且热稳定性显著增强。研究表明,TPU与TiO₂的协同作用不仅实现PLA的同步增韧和增强,还提升了PLA的热稳定性和抗紫外性能。制备的PLA/TPU/TiO₂复合薄膜兼具环保与功能化应用潜力,研究可为高性能可降解薄膜的开发提供支持。
应用于各类塑料和橡胶的抗氧剂264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粉尘爆炸的风险。为了减少抗氧剂264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采用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实验装置与同步热分析仪,分别研究抗氧剂264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MITC)的分布特性和粉尘热解过程及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喷尘压力增大,MITC先减小后缓慢升高,且喷尘压力为50 kPa的时候,MITC为最小值;粉尘云质量浓度增大,MITC先快速减小后缓慢增大,存在敏感浓度且粒径54~75 μm的抗氧剂264的MITC敏感浓度为889 g/m3;粉尘粒径越大,MITC越大,敏感浓度向左偏移变小,正交试验分析出粉尘粒径对MITC的影响最大。应用Coats-Redfern法算出54~75、75~111、111~150 μm粉尘活化能分别是271.085、333.098、385.343 kJ/mol,54~75 μm粉尘活化能最小,最易燃烧。研究结果为抗氧剂264粉尘事故工业预防提供数据支撑。
以聚丙二醇(PPG)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制备3种—NCO基团质量分数分别为2.6%、3.6%、5.6%的预聚体,采用丙三醇为扩链交联剂制备3种聚氨酯弹性体。探究—NCO基团含量的变化对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CO基团含量的增加,聚氨酯弹性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上升,拉伸强度提高1.76 MPa,储能模量升高,邵A硬度提高20,内耗和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其中,—NCO基团质量分数为5.6%的预聚体制得的聚氨酯弹性体具有最优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
为了实现无损快速检测电线电缆外保护层中无机阻燃元素的含量,对电线电缆外保护层进行简单的规则处理后,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建立了电线电缆中无机阻燃元素的一种新的快速检测方法,以达到无损检测电线电缆中无机阻燃元素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无损、快速、准确地测量样品,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检测成本,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针对地震载荷下盆式绝缘子环氧树脂裂纹加速扩展问题,基于最大周向应力准则,建立环氧树脂裂纹缺陷加速演变模型,模拟不同地震等级下环氧树脂材料的裂纹扩展过程,掌握不同地震加速度、应力比、裂纹初始角度等多种影响因素下的裂纹扩展行为特征参数,预测环氧树脂材料裂纹扩展路径与疲劳寿命。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材料疲劳寿命随着地震加速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外施载荷应力比每增加0.2,环氧树脂因裂纹扩展造成的疲劳寿命值增加约200 s;当环氧树脂材料裂纹起始角度由90°增加至135°时,其疲劳寿命将显著增加,由746 s增加至1 479 s。研究结果对开展地震载荷作用下的盆式绝缘子裂纹扩展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针对结构单一的普通单螺杆混合性能和剪切性能较差这一问题,在普通单螺杆的基础上改变螺纹头数和螺杆底径,提出一种新的渐变式单螺杆结构。采用SolidWorks建立渐变式单螺杆和普通双头单螺杆两种模型,依据有限元法(FEM)利用Ansys对两种模型进行仿真并分析,得到的压力、剪切速率和停留时间等结果,评估渐变式单螺杆的性能。结果表明:渐变式单螺杆流场内的压力峰值约为普通双头单螺杆的4.7倍,拥有更强的建压能力;渐变的螺杆底径使流场内的剪切速率增大,拥有更好的剪切性能;渐变式螺杆螺纹头数的增加使流场内物料停留时间延长,是普通双头单螺杆的2.3倍,物料混合更均匀,渐变式单螺杆拥有更强的混合性能。研究为单螺杆挤出机结构的优化和性能的提升提供依据。
复合材料的剪切、横向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与基体的界面强度。复合材料界面强度通常依赖纤维和树脂基体的大小、形状、性质和空间分布。文章提出一种适用于复合材料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选择短切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对纤维的随机分布提供一种快速生成算法,分析短切玻璃纤维长度对片状模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切玻璃纤维片状模塑料弹性模量随纤维长度的增大出现先增大后变缓的趋势,通过比较随机结构和规则结构说明计算方法合理性,纤维分布的随机性对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常数的影响较小。
利用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打印聚酰胺6(PA6)材料时,普遍存在打印结构发生翘曲和分层的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为分析PA6熔融沉积过程中翘曲和分层的原因,通过编写双椭球热源模型子程序Dflux,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模拟PA6熔融沉积并结合单因素实验方案,分析打印喷头温度和打印速度对双层结构熔融成型过程中温度场的影响,进而探究PA6发生翘曲和分层的机理。结果表明:当熔融的PA6被挤出沉积时,材料开始冷却和收缩,导致打印层的收缩不均匀,不同程度的收缩会导致结构变形。其中,打印喷头温度对翘曲和分层的影响比打印速度明显。打印喷头温度越低,打印速度越快,结构越不容易发生分层。较低的打印喷头温度会使结构发生翘曲变形。
基于复合材料平板模型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工艺的充模过程,以某异形中空结构复合材料构件的RTM成型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的多孔介质渗流模块对RTM充模过程中的注浇口选择方案、注射压力以及树脂在模具中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对该模型的RTM充模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注射压力为0.3 MPa时,采用三注浇口、两注浇口和单注浇口同时注射所用最短时间分别为1 120、1 640、2 820 s。随着注射压力增大,充模所需时间随之缩短,最终出现临界压力值,约为0.6 MPa。注射压力对充模时间的影响在超过注射临界压力值后就不再明显。因此,该异形结构复合材料的RTM树脂充模过程的最佳工艺为三注浇口同时注射,注射压力0.6 MPa。
注塑机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材料通过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类塑料制品的关键设备。根据注塑机的工艺流程和控制要求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监控系统,通过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实现自动化控制和实时数据监测。硬件包括S7-1200 PLC、人机界面(HMI)触摸屏、传感器和执行机构,PLC采集并处理温度、压力和位置等数据,以实现精确控制。软件使用TIA Portal V17进行PLC编程和HMI组态,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现实时数据显示和参数设置,并具备报警功能。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提高了注塑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了注塑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以一款医用接插件为例,设计一套一模两腔的四面滑块抽芯两板模。整套模具的主要结构包括分型面、成型零件、浇注系统、抽芯机构和其他系统部分。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二次注射热固性液态硅胶所需的尺寸要求,通过响应面法,以保压压力、模具温度和熔体温度为影响因素,以翘曲变形作为响应目标,通过BBD设计实验方案,使用Moldflow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分析数据,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为:保压压力104.549 MPa、模具温度81.086 ℃、熔体温度304.750 ℃。使用该工艺参数生产的医用接插件翘曲变形下降27.2%。
对3D打印机喷头注塑成型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其注射口的圆柱度。初始工艺下的注射口圆柱度为4.764 7 mm,超出设计指标要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工艺参数对注射口圆柱度的影响程度及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优化工艺参数为注射时间0.8 s、保压时间10 s、模腔温度140 ℃、熔体温度330 ℃。工艺优化后注射口的圆柱度降低至3.306 4 mm,优化率达30.6%,达到设计要求。基于优化工艺的试模样品的外观状态及圆柱度测试结果均满足要求,验证了优化工艺的可行性。
为探讨复合材料阻尼开口圆柱壳(CDOCS)的振动特性变化规律,在虚功原理基础上,结合折线位移模型、黏弹性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推导CDOCS的振动微分方程。基于纳维叶法求解该CDOCS振动微分方程理论解。基于ANSYS仿真模型得到该CDOCS的仿真解。理论解和仿真解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基于该验证模型探索夹芯复合材料开口壳的振动特性变化规律,重点分析长度、厚度、半径等结构参数对CDOCS振动的影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纤维材料。为深入分析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生产制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品质,优化现有纤维生产技术工艺,并对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文章系统介绍国内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备原理及制备技术现状,对不同制备技术的前沿技术进行分析汇总,并结合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纺丝溶剂的特性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溶剂中的溶解机理进行简要阐述。
生物基阻燃剂富含氨基、羧基、羟基和不饱和键等众多官能团,能够通过多种功能化反应引入阻燃元素,具有良好的成炭性,因其高效低毒、绿色环保、可再生等特性而备受关注。根据生物基原料的来源不同,生物基阻燃剂分为生物酸类阻燃剂、生物酚类阻燃剂、生物醛类阻燃剂、壳聚糖类阻燃剂和木质素类阻燃剂。文章综述生物基阻燃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及合成方法,探讨其阻燃性能,对生物基阻燃剂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指出未来生物基阻燃剂的发展应立足于性能提升、多功能集成、降低成本、协同作用和环境友好方向。
聚乳酸(PLA)是可生物降解的绿色环保材料。随着人们环保以及安全意识的提高,关于PLA抗菌性能的研发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综述单针头静电纺丝法、同轴静电纺丝法、乳液静电纺丝法对所制备的抗菌性PLA纳米纤维膜的影响,介绍抗菌性PLA纳米纤维膜的种类及其抗菌机理,总结抗菌性PLA纳米纤维膜在医用敷料、包装、过滤等领域的应用。结果表明:不同的静电纺丝技术对PLA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有一定影响,其中同轴静电纺丝和乳液静电纺丝可缓解抗菌剂突释的缺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不同种类的抗菌剂与PLA通过静电纺丝制备而成的纳米纤维膜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静电纺丝技术的制备效率较低,无法做到产业化生产,因此未来需要对静电纺丝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其生产效率。此外,抗菌性PLA纳米纤维膜的重复使用性以及抗菌的持久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骨科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对骨钉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传统金属骨钉虽应用广泛,但存在术后影响骨骼恢复、愈合后需二次手术取出等问题。近年来,新型生物可降解骨钉凭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逐渐受到关注。文章综述主流可降解高分子骨钉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不同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潜力,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乙醇酸(PGA)凭借高强度、耐高温和可控降解性成为解决传统油田材料污染与地层堵塞问题的绿色替代品。然而,PGA仍面临高温高盐环境稳定性不足、降解速率调控不精准及成本较高等挑战。文章系统综述聚乙醇酸PGA的制备技术,涵盖直接缩聚法、开环聚合法及煤化工合成路径;系统分析PGA的物理特性、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降解行为,着重探讨其在油田高温高压环境中表现出的高强度、耐压特性及可控降解优势。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近年来PGA材料改性研究进展,包括共聚改性中的分子结构优化策略以及共混改性中的界面相容性强化技术。最后,深入探讨当前面临的热稳定性控制、降解速率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瓶颈,并展望PGA在智能暂堵、储层保护等油田工程领域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