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联系我们
2024年, 第33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全选
|
Select
新质生产力开创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雷涯邻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地球科学迫切需要调试与转型以适应技术革新。地球科学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传统地球科学转型升级及地球科学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新质生产力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二是新质生产力有效驱动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生产要素的全面提升;三是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球系统科学高质量发展是传统地学转型升级的实践遵循。
Select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中科学本质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张达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5-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系统梳理科学本质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阐述了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构建、预测验证、跨学科融合及应用实践等在内的地球科学本质内涵。通过分析“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该课程内容与科学本质属性高度契合。多种形式的融合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科学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塑造他们的科学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Select
新时代地质精神融入地质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鲁欣雨, 周菲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0-1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地质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地质行业的具体表现,是地质行业的“根”和“魂”。新时代赋予了地质精神新的内涵,即以地质报国的爱国奉献精神、以地质强国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地质兴国的艰苦奋斗精神。地质高校“因地而生、因地而兴、因地而强”,要将新时代地质精神作为地质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做好地质人才培养主阵地工作。当前,新时代地质精神融入地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主体重视不够、培养内容挖掘不深、培养环境浸润不强、培养机制建设不全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要从讲好地质故事、构建多维课程体系、优化地学文化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着力,促进新时代地质精神融入地质高校人才培养以达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Select
黄汲清科学思想初探——以地质学史研究为例
胡伟伟, 陈宝国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6-2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黄汲清是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前辈学者,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70余年,在地球科学许多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作为地质学家,黄汲清的科学思想具备了整体观、系统论思维、全局观、战略性思考等特征。本文根据黄汲清对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的引领,来认识和探讨黄汲清科学思想。
Select
“一带一路”核心区校政企融合的油气地质综合实践平台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
谢庆宾, 能源, 殷文, 祁利祺, 许涛, 于景维, 陈刚强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21-2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油气资源丰富,急需大量能扎下根的油气地质勘探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围绕行业发展趋势,立足新疆石油天然气领域发展需要,在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爱国爱疆文化精神为主线、以校政企协同育人为依托、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了校政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培养了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Select
“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赵江南, 左仁广, 王子烨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25-2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中的地质大数据挖掘、找矿信息融合和预测评价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面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迈向2030建设战略规划提出的“资源+”与“智能+”等学科群建设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地球科学深度融合,学校开设了“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课程。针对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内容更新、多学科知识融合、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痛点”问题,教学团队秉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引,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科教融合推动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方式创新,以“教材建设+案例构建+实习实训”推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与资源能源预测核心能力培养,突出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着眼“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育人,实现了教师执教能力提升、高质量课程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Select
“防火防爆工程学”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
季淮君, 程五一, 裴晶晶, 苏贺涛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30-3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要素,不仅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还是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核心环节。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防火防爆工程学”为例,选取了28名学生为样本,依据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以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达成度计算,并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以及学生个体课程目标达成度差异性大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措施。
Select
“四维课堂联动”教学创新改革实践——以“矿床学原理”课程为例
钟世华, 韩宗珠, 毕乃双, 戴黎明, 来志庆, 部雪娇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35-3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12.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下行业高水平综合型地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我校地质学专业“矿床学原理”课程探究了“四维课堂联动”(一维是校内理论课堂,二维是校内实验课堂,三维是课后自学课堂,四维是校外实践课堂)的育人新模式,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到各个课堂中,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培育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Select
地质资源类专业课四维度、三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学”为例
袁静, 操应长, 鄢继华, 王冠民, 王艳忠, 王健, 梁超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40-4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学”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四维度、三层次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高阶课程目标。四维度是指线上线下混合、实体虚拟结合、课堂内外汇合、继承创新融合的四维一体教学方式。三层次是指以高质量完成教学大纲为基础(知识)、以激励探究性学习为阶梯(能力)、以培养创新能力(素质)为顶层目标的三层次递升式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Select
“一渠四联,六步四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模式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遥感地质学”课程为例
王清亚, 黄温钢, 张修香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45-4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质知识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一渠四联,六步四融”的思政教学体系,为“遥感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
Select
OBE理念下“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路径探索
徐树媛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50-5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文章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设定课程思政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机制等途径,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设计阶段,探讨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阶段的应用,建立兼顾思政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体系,辅以持续反馈改进机制,确保课程思政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能源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地下水动力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Select
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科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建丽, 姚俊, 闵宁, 马博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54-5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环境科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环境发展的需求。本文对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理解与应用;(3)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推动环境科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为环境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而且有效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创新和发展。
Select
大学地理学中地貌章节的教学设计——以长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貌教学为例
李智超, 马超群, 王晓峰, 员学锋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58-6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高校教学体制改革,改变长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学中地貌教学浅、散、繁的现状,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地理学课程,实现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教育教学目标,确立了地貌章节“总—分—总”的教学设计方向,构建了“一个模型,辩证统一;两种作用力,内外兼施;三类效果,三位一体;纵横耦合,贯通时空”的教学内容体系,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筛选适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地貌教学的“两性一度”得以彰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Select
“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理论+案例+实践”教学模式优化与创新探究
王南, 张景科, 刘小伟, 谌文武, 张理想, 王娟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65-6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围绕“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开展调查研究,构建“理论+案例+实践”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详细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结构框架及实施过程。教学模式创新面临强化理论基础、案例更新、新技术及规范融合等挑战,需要校企合作、增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优化理论学时结构等策略来推动。通过对教学框架的深入探究,以期为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实践经验。
Select
大类招生背景下海洋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廖远涛, 任建业, 何杰, 佟殿君, 张帅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70-7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高校本科生招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选择,但是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尚存在专业选择冷热不均、课程体系不够优化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效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资源共享等措施,以期为科学统筹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提供借鉴。
Select
有效构建沉积学课堂教学设计范式——基于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思考
由雪莲, 辛仁臣, 杨宗锋, 于炳松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75-7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参赛地质学课程“沉积岩与沉积相”的课堂教学设计范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课程课堂讲授特点入手,对教学目标设计、沉积岩与沉积相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关系、实践性教学服务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了有效构建沉积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Select
基于工程案例和科研反哺融合联动的教学方法研究
何宝南, 何江涛, 毕二平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79-82.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对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价值观以及树立理想信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工程教育认证的国际化背景下,传统填鸭和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已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适应时代和行业需求的卓越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对此,本文开展了基于工程案例和科研反哺融合联动的教学方法研究,以“污染水文地质学”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Select
行星科学课程体系中“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
付晓辉, 陈剑, 张江, 凌宗成, 武中臣, 李勃, 乔乐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83-8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深空探测大国,而我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山东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行星科学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地球科学概论”作为首门专业课程,已经进行了6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本文介绍了该课程在整个行星科学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意义,详细阐述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总结和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调整建议。本文为其他高校建设行星科学学科提供借鉴和参考。
Select
教学设计再思考:新文科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意思维”课程
董行茜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87-9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创意思维来源现代社会文化再生产对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的需要及探询,21世纪发展为现代社会生活及学生必备核心素养之一。中国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创意思维”课程,设置为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基础核心课程。新时代语境下,新文科技术与科学、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视域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提出新要求。面对其中机遇与问题导向,本文运用“文化再生产”方法,论述创意思维契合新文科建设路径,针对“创意思维”课程教学设计缺乏探询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设计的三个方向。
Select
课程思政赋能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李亚林, 张静, 王根厚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92-9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对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针对国际地球科学发展和我国资源、能源、环境发展战略对地质学拔尖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地质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并实施了以“理想信念、责任使命、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为核心内容且具有鲜明地质学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Select
地球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入“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探索
秦奔, 密文天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97-10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地球科学类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作为先导性基础课存在着课程知识内容广、知识点散且深度不足等特点,导致了学生知识掌握困难、缺少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内飞速发展。笔者尝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知识图谱以及问答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并配合翻转课堂、课后线上教学等方式,合理整合知识结构并让学生实践,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Select
“地质测试分析技术”课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探索
张湜溪, 吴会婷, 韩杨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01-10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质测试分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大型仪器设备不足、学生参与度低、学习被动等问题,本文探讨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在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与优势。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特色,设计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硒元素、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酸、X射线衍射光谱法测定高岭石等多个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模拟真实的实验场景和实验操作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种地质测试方法,实现实验技能的提高。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拓展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Select
虚拟仿真技术在“铀资源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张健, 许德如, 李增华, 王凯兴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05-10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逐渐应用到教学领域,引领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本文以“铀资源地质学”课程为例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应用探索,秉持“虚实结合、以虚补实、以实助虚”的原则,构建了铀矿物与矿石虚拟仿真实验,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实验环节的缺失。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本门课重点内容—不同类型铀矿床成矿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不同类型铀矿床的成矿过程,将抽象的成矿模式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可以进行交互式实验,如改变围岩组成,观察成矿特点。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更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符合时代和行业需求的“核地学”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Select
地矿类专业本科生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融入——以“地层古生物学”课程为例
吴会婷, 张湜溪, 张阳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10-11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当下本科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高校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可以很好地指引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地层古生物学”课程是地矿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情况,结合虚拟仿真实验的使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在专业课程中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民族自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磨炼学生的个人意志,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Select
庐山人文地理实习设计——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为例
李全, 林爱文, 刘殿锋, 陈奕云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14-11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9.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庐山地理学野外实习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既与庐山丰富的人文资源不符,也影响了实习内容的完整性。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为例,首先将人文地理部分的实习定位为教师深度参与的全学科融合研究性实习,然后从实习内容、路线、流程、评价等方面,对庐山人文地理实习进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设计。研究结果有利于武汉大学庐山地理实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为其他高校庐山实习提供参考。
Select
地质专业研究生出国留学意愿调查与培养策略分析
侯通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19-12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目前留学输出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地质专业研究生留学人数少于很多热门专业。为探究地质高校研究生出国留学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研究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了留学方式、留学目的和留学阻力等多个方面对研究生留学意愿的影响。调研表明,研究生留学意愿普遍较高,但对必要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支持决策的信息普遍不足。地质专业相较其他专业有其特殊性,笔者提出了相对应的导师培养策略(科研支持、信息支持、思政支持等)、高校培养策略(教学支持、平台支持、政策支持等)和国家培养策略(学科支持、考核支持、安全保障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世界,为地质行业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
Select
地质行业特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
路一丹, 赵美英, 邓雁希, 魏晓燕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25-13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思政是当今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行动指针,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日益成为高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热点。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使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从发刊数量、主题分布以及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对目前地质行业特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体系建设、教师提升和课程有机融合等角度出发,对如何积极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探讨,促进地质行业特色高校完善育人育才建设。
Select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内生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
褚雕心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31-13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和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内生学习动机在家庭亲密度和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家庭适应性则无显著影响。
2025年, 第3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