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联系我们
推荐文章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全选
|
Select
新时代加强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赵志丹, 陈家玮, 肖万, 张帅, 杜哲培
2025, 34(01): 1-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使命。本文从新时代国家赋予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责任出发,重点探讨新时代教师队伍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自我成长、作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主体承担者、作为高等教育本科到研究生层次青年人才的全面培养者,在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中的使命担当。本文以行业特色鲜明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以新时代教育强国和人才强校战略为背景,结合近年学校在地学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系统梳理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师培养和评价体系完善、博士后队伍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以及践行教育家和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的实践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思考与展望,以期为推动地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Select
“双一流”建设中地质学拔尖本科生使命驱动研究
郭艳军, 张立飞, 陈云超, 沈冰, 潘懋, 张志诚, 周敏, 崔莹, 熊文涛
2025, 34(01): 8-1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深入探讨了“双一流”建设中地质学拔尖本科生的使命驱动问题,从培养使命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三培养-四融合”使命驱动模型。该模型的“三培养”目标体系主要是培养国家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学科前瞻性,“四融合”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实现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前沿与历史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线上与线下双向融合。通过这一模型,系统地开展了地质学拔尖本科生的使命驱动研究,旨在为“双一流”建设中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使命驱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Select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高校教务管理者角色解读与发展路向
赵剑波, 汪帼英, 陈省平
2025, 34(01): 16-1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教务管理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视域,讨论了高校教务管理者的核心素养,包括熟悉教学、熟悉专业、熟悉行政、熟悉研究等方面。指出高校教务管理者具有的执行与融合、管理与创新、联结与平衡的多重角色,明确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定位。同时,结合高校教务管理者的核心素养和角色定位,从学校、师生、自我三个层面解读高校教务管理者的职业发展路向。
Select
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新型地学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
刘俊来
2025, 34(01): 20-2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8.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也是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于科技创新,其本质因素在于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选拔基础知识雄厚、综合思维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而培养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实验技术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则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提供着坚实的支撑。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地学人才—“新型地学人才”,需要具备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思维、跨学科融合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同时拥有“具备新科技理念、掌握新技术应用并解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数智素养。
Select
立德树人视域下地质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
王洋, 张逸鹏, 汪程
2025, 34(01): 25-2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13.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根本目标。地质学与宜居地球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地质人才培养应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地质专业研究生教育被赋予重要使命,应将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实现培养专业能力和提升素质的“同向同行”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现状,结合在地质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实践,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通过了挖掘专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以及多渠道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措施,推进地质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使命感,更好地将“立德”和“树人”相结合,促进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Select
疏解背景下高校如何抢抓机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陈刚
2025, 34(01): 30-3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往雄安疏解是服务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举措,对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有助于高校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抢抓雄安疏解机遇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本文从国家、雄安和高校角度分析了疏解大背景下高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外部机遇,并结合疏解高校实际,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机制、加大关乎雄安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扩大教师教学实践发展边界、依托公益性组织媒介推进融合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路径,努力使疏解高校能做到服务不同主体对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定义,真正实现高校成为教育、科技、人才关键交汇点。
Select
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巍, 董佳文, 谭越
2025, 34(01): 35-3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低碳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应承担其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入手,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动力,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Select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体系构建
邵康, 张军伟
2025, 34(01): 39-4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体系的构建,培养过程包括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和毕业论文,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支撑条件方面,强调了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完善的实践平台建设。外部协作方面,学校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导向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培养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可以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Select
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优质教学资源校际共建共享
朱韧之 , 赖绍聪 , 王建强 , 秦江锋 , 刘鹏 , 刘敏
2025, 34(01): 44-4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构建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突破口,培养一流人才、建成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亟须推进的课题。从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优质教学资源校际共建共享的视角,探讨前沿地球科学问题与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服务国家资源环境战略需求,突出中国特色地质学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平台,搭建优质教学资源校际协同共享云平台,使我国地学高等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为建成世界一流的地质学学科、培养世界一流的地质学拔尖人才服务。通过地质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国家级云平台的搭建,为探索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新的途径和教学范例。
Select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机制的优化与激励措施研究
王楠, 牛花朋
2025, 34(01): 48-52.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机制的实施现状,深入分析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中外高校博士中期考核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实践情况,综合考虑各中期考核主体诉求和利益,提出了制度优化路径和具体激励措施。建议重点通过分类优化考核体系,建立全面正向激励体系,强化中期考核结果与反馈以及完善合理分流退出方式,保障中期考核兼顾达到有效督促提升和“不适宜”则分流的目的,以期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Select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下高校内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张嵩, 王荣亮
2025, 34(01): 53-5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高校内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成效是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重要保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系统科学谋划,一体推进协同育人机制贯通、队伍贯通、平台贯通,多措并举,夯实“三全育人”工作实效,全面提升多元主体间协同育人的系统性、自主性、智能性,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Select
地质院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方向凝练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胡景宏, 滕柏路, 李治平
2025, 34(01): 58-6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一流”建设主要以学科为导向,学科方向的确定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只有确定了学科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建设,才能使学科建设更加有序、稳定和高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依托传统地学优势,在学校支持下,不断充盈完善,紧随国家能源战略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布局,结合国内外化石能源科研热点和卡脖子难点,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科方向,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贡献自己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Select
地质学类专业人工智能类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张振杰, 杨玠
2025, 34(01): 62-6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学属于数据密集型科学,随着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和实验分析模拟技术的持续发展,推动了地质学数据不断积累。人工智能为地质学大数据研究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地质学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加强相关人才培养。本文讨论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质学类专业人工智能类课程设置和实践的经验。通过人工智能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掌握地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知识,具备智能数据处理、图像识别和决策等专业技能。通过引入思政元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强调学生社会责任感。
Select
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混合式教学在工科通识课程中的创新实践
邢磊, 尹燕欣, 刘怀山, 张进, 王林飞
2025, 34(01): 67-7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是科学技术模块的一门通识类课程,通过混合式教学创新实践,开展案例化教学改革创新,引领选课学生“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学科交叉思维,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围绕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授课内容,构建课程案例库;有效整合线上和线下、课堂和野外教学资源,解决互动性问题及学生主动性问题;引入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全课程,使课程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有机融合。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课程得到学生普遍好评。
Select
融合BOPPPS模式下“地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董玉, 王枫, 杨浩, 张彦龙, 纪政
2025, 34(01): 72-7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8.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地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课程组进行了“地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立足学科特点,遵循课程的运行规律,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从国内外时事政策、地学人物、哲学观点、地球化学研究实例等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
Select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新理工科人才的培养——以“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课程教学探索为例
田友萍
2025, 34(01): 76-8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视角下,新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课程为例,深入探索了新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学科合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全球合作与共同努力并具备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气候治理的最新进展,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培养综合能力。同时,教学融入网络资源和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进一步锻炼其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通过这一课程探索,为新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Select
强化过程干预的教学实践及成效:以“岩石学”课程为例
程素华
2025, 34(01): 81-8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地学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强化过程干预。强化过程干预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挥教师搭建知识之间联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讨论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个性以及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等方面。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强化过程干预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用于其他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学。
Select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地学类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为例
张健, 李增华, 吴志春, 刘妍, 年秀清
2025, 34(01): 85-8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本课题以“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为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从课程思政目标确立、思政元素挖掘、线上课程思政设计、线下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达到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的育人目标。此项改革实践显著提升了思政育人效果、促进教师思政育人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其他地质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一定参考。
Select
知识图谱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以“矿物岩石学”课程为例
王晔, 程宏飞, 赵少伟, 汪洋
2025, 34(01): 90-9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课程数智化改革背景下,利用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建设,高效地利用线上课程资源,营造个性化的智慧教学环境,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改革实践方向。“矿物岩石学”作为资源勘查工程等地矿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以该课程为例,系统地阐述了课程知识图谱构建的流程与方法,介绍了知识图谱在辅助混合式教学情境中的应用。这对授课教师了解知识图谱技术框架、跟踪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应用知识图谱进行教学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Select
“两山”理念在“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中的思政引领作用
胡海平, 郭福生, 叶长盛
2025, 34(01): 95-9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的设立是响应“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该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实践性较强,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在对课程目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课程中讨论、演绎“两山”思想,形成高质量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实践表明,“两山”理念融入新工科专业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Select
行业特色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逻辑
鲜国彦, 王思聪
2025, 34(01): 100-10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8.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育人质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高校的就业质量,体系完整、理论先进、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提升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石油钢铁农林等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学生精神共识、建立学生价值认同,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现实、实践三重逻辑开展研究,立足“三个层面”、明确“四个问题”、探究“五大措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提升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Select
矿床地质野外综合实习设计与实践——以大冶铁矿为例
胡新露, 杨振, 姚春亮
2025, 34(01): 105-10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矿床地质野外综合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在湖北省大冶铁矿建立了矿床地质野外综合实习基地,将路线地质教学、钻孔岩心编录、实验室岩矿鉴定、虚拟仿真实习系统的学习有机融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矿床地质综合实习提供了一种新型模式。本文详细介绍了矿床地质野外综合实习基地的选址与建设过程、野外实习路线的设计与安排、实习过程中创新育人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将野外实习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旨在为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实习提供参考和借鉴。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矿山公园是建设地学实习基地的理想场所,应充分挖掘实习过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增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Select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赵美英, 路一丹, 邓雁希, 谭艳敏
2025, 34(01): 110-11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议题。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是提升数字化教育质量的重要推动者,更是培养数字化人才的关键引领者。本文以北京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408名教师的数字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顶层设计、搭建数字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健全教师考评机制等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
Select
普通高中阶段地球科学科普教学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以清华附中上地学校为例
杨旭, 赵卫真, 程捷, 郎艳, 辛颖
2025, 34(01): 116-11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的多年实践为例,总结地球科学类课程在中学实践的案例,创设了基于学生认知和高校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构建了地球科学知识在中学阶段普及的培养模式,初步实现挖掘学生兴趣的目标。对于中学开展地球科学类课程分别从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给予建议。
Selec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团队发现富银硫化物新矿物——冯锐银矿
2025, 34(01): 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毛景文院士团队田永飞博士和刘敏高级工程师联合李国武教授团队及希尔威金属矿业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在河南省洛宁县蒿坪沟银铅锌金矿区H5号矿脉发现富银硫化物新矿物——冯锐银矿(编号:IMA 2024-045)。H5号矿脉走向北东(50°~60°),延伸超过1.5 km,倾角75°~85°,最大垂向延伸640 m。蒿坪沟矿区主要矿物有碳酸盐矿物(菱铁矿、铁白云石和方解石)、石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及黝铜矿。该矿床含银矿物种类丰富,在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组合中分布广泛,常见有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深红银矿、辉银矿及自然银。
2025年, 第3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