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王洋, 张逸鹏, 汪程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25-2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13.001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根本目标。地质学与宜居地球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地质人才培养应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地质专业研究生教育被赋予重要使命,应将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实现培养专业能力和提升素质的“同向同行”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现状,结合在地质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实践,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通过了挖掘专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以及多渠道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措施,推进地质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使命感,更好地将“立德”和“树人”相结合,促进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 胡海平, 郭福生, 叶长盛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95-9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2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的设立是响应“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该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实践性较强,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在对课程目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课程中讨论、演绎“两山”思想,形成高质量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实践表明,“两山”理念融入新工科专业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张健, 李增华, 吴志春, 刘妍, 年秀清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85-8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0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本课题以“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为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从课程思政目标确立、思政元素挖掘、线上课程思政设计、线下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达到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的育人目标。此项改革实践显著提升了思政育人效果、促进教师思政育人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其他地质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一定参考。
  • 张振杰, 杨玠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62-6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8
    地质学属于数据密集型科学,随着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和实验分析模拟技术的持续发展,推动了地质学数据不断积累。人工智能为地质学大数据研究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地质学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加强相关人才培养。本文讨论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质学类专业人工智能类课程设置和实践的经验。通过人工智能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掌握地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知识,具备智能数据处理、图像识别和决策等专业技能。通过引入思政元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强调学生社会责任感。
  • 胡景宏, 滕柏路, 李治平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58-6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4
    “双一流”建设主要以学科为导向,学科方向的确定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只有确定了学科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建设,才能使学科建设更加有序、稳定和高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依托传统地学优势,在学校支持下,不断充盈完善,紧随国家能源战略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布局,结合国内外化石能源科研热点和卡脖子难点,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科方向,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贡献自己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 杨旭, 赵卫真, 程捷, 郎艳, 辛颖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116-11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7
    本文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的多年实践为例,总结地球科学类课程在中学实践的案例,创设了基于学生认知和高校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构建了地球科学知识在中学阶段普及的培养模式,初步实现挖掘学生兴趣的目标。对于中学开展地球科学类课程分别从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给予建议。
  • 朱韧之 , 赖绍聪 , 王建强 , 秦江锋 , 刘鹏 , 刘敏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44-4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7
    以构建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突破口,培养一流人才、建成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亟须推进的课题。从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优质教学资源校际共建共享的视角,探讨前沿地球科学问题与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服务国家资源环境战略需求,突出中国特色地质学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平台,搭建优质教学资源校际协同共享云平台,使我国地学高等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为建成世界一流的地质学学科、培养世界一流的地质学拔尖人才服务。通过地质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国家级云平台的搭建,为探索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新的途径和教学范例。
  • 王巍, 董佳文, 谭越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35-3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4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低碳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应承担其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入手,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动力,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 程素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81-8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6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地学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强化过程干预。强化过程干预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挥教师搭建知识之间联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讨论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个性以及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等方面。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强化过程干预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用于其他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学。
  • 张江伟, 硕良勋, 王天意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4): 110-11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528.001
    文章围绕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和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两个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再认识,凝练出课程思政的三重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基于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定性、定量研究,从思政元素挖掘、内在关系建立、课堂设计以及效果评价方面阐述了如何高效开展课程思政这一问题。
  • 王文冰, 江海洋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4): 23-2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1106.001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实践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各高校在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面临着育人机制体制创新不够、育人阵地建设相对落后、五育融合措施手段有限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聚焦推动机制创新、阵地建设、劳动教育三项重点工作,突出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有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并成功实践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期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功能发挥提供借鉴。
  • 谢先军, 邢新丽, 李俊霞, 皮坤福, 姜明敏, 朱继, 柴波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4): 106-10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22
    实践课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地学特色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现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本文根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特点,提出了实践课程教学中分阶段、循序渐进开展实习内容设置的原则,总结了专业认知实习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指出了大类招生培养中亟待加强分流前学生专业认知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类招生背景下地学特色环境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教学改进的建议与举措。
  • 魏玉帅, 黄永建, 刘宁强, 李亚林, 刘得文, 张建增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4): 101-10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2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实证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以及岩石影像自动识别等地质应用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地质填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地质实践教学中,地质填图是核心环节,笔者结合周口店地质实习的教学及实践探索经验,在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在地质调查中应用和科研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填图在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引入并实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建议,为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提升与丰富以及拓展所培养地质人才的专业技能提供思路。
  • 田洋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4): 18-22.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7
    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工学门类下现有部分学科专业在招生录取中作为照顾专业而享有特殊优惠政策。本文主要研究这类工学照顾专业的历史发展,并选取部分代表高校的近10年招生数据进行分析,从报考人数、复试分数、调剂情况、应届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工学照顾专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探讨工学照顾专业未来招生工作中的关键举措和发展建议。
  • 张建军, 付梅臣, 周伟, 谢苗苗, 王振宇, 李星光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4): 119-12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2
    资源管理是支撑国家安全和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组成,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在提出资源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战略性、政治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五个方面思政特征基础上,从国家战略认知价值、知识内涵提升价值、社会服务深化价值和师生共进发展价值方面探讨了科研思政价值,从爱国主义理念、学术道德理念、资源生态理念、科技创新理念、协同合作理念、社会服务理念六个方面阐述了资源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思政要求,并从思想定向、课程设定、研究选题、过程互动四个方面探讨了资源管理类研究生全过程培养的科研思政做法,以期服务于我国该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推动高质量人才的发展。
  • 贾万良, 夏丹, 李季龙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7-1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15.0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协同育人需求愈发必要。本文通过聚焦协同育人的“三个内涵”、明确“四个特性”、解决“三个问题”、把握“四个阶段”,构建了协同育人的“金字塔”模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频共振,拓宽了人才培养路径。
  • 周全, 徐能雄, 张翃滔, 赵国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11-11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23
    自然美育是美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积极拥抱自然美育思想,对引发美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全面加强高校美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了配合本科生修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之后而设立的野外实践性课程,是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笔者通过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自然美育发展路径,结合我校野外地质实习特色,将自然审美教育与野外实习学习相融合,共同掀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新局面,为实现这一伟大愿景注入崭新动力。
  • 夏学齐, 龚庆杰, 刘宁强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76-8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6
    “地球化学多元统计分析”是面向地球化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面临内容相对陈旧、课时严重不足、实践操作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笔者尝试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并实践,包括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整合网上教材和教学资源、扩充相关软件的操作训练、理论授课与实验课交叉进行、课堂授课与课后作业有机融合等,同时融入了教学思政内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 景秀春, 王训练, 张海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63-6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4
    本文介绍了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开设背景、教学导向和教学目标,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及专业课学时压缩背景下,双语专业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学情、教法、学业评价等挑战。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地史学”为例,提出一套适用于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建立基于学习全过程跟踪记录的综合学业评价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并能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本文旨在探讨地质学类双语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方法及实践效果,以期为提升同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也希望能为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
  • 张彤炜, 张帆宇, 张虎元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64-6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607.001
    本文针对信息时代学生对搜索资源与学科主体知识体系融合不足的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将主体知识体系按照对应的学生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分解;然后,从搜索信息、定位信息、利用信息三个角度,引入大语言模型原理、信息智能搜索与订阅、知识利用与加工三方面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筛选与管理、信息对比分析与加工、自主搜索知识与学科主体模块融合三方面的能力为目标,设定考核评价体系。学情分析显示,综合目标达成度为0.837。
  • 王家豪, 王华, 夏庆霖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39-142.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5
    野外实践教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存在着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把握的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指出应紧密结合教学阶段,以基础地质知识应用和技能训练为目标,并采取能动性教学方式。同时,结合专业特色,拓展专业知识在资源勘查的应用;对学科前沿问题,采取科普化的讲授方式。此外,建议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结合野外教学内容提炼思政素材,反过来为野外教学提供内在动力。
  • 张新兵, 于鹏, 赵崇进, 张罗磊, 王腾飞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34-13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9
    依托“地球物理实验”课程,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应用多媒体、三维建模等网络化、数字化手段,针对以板块俯冲、海底火山、洋中脊等一系列海底板块构造为代表的典型的地质-物理模型,开发了“海底板块构造的综合地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了认知、基础实验和拓展实验三个模块,开展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基于问题和案例互动、自主探究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
  • 刘得文, 王根厚, 徐德兵, 魏玉帅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29-13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1
    野外实践是地学特色化基础教学环节。野外三维地质体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学以致用的先决条件。受制于时空范围约束,如何将不同尺度地质体简化成地质专业图件是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受到技术(自然)条件限制,一目不可及和肉眼不可见的区域不能集中呈现的问题是一大教学难点,理论和实际联系困难,由此导致地质观和地质思维的形成周期动辄数载。自从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突破了地质学教学的时空桎梏,将自然界的地质现象与专业术语一一对应,通过可视化呈现强化了地质现象的直观性和内在性,便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反馈实现了教学相长,缩短了地质人才的成才周期。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填补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时空短板,实现了周口店野外实践线上和混合教学质的飞跃。
  • 陶树, 陈世达, 刘宁强, 张鹤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20-12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0
    为了激发能源类专业学生对周口店地质实习的兴趣,文章初步探讨了如何在沉积、构造、岩浆岩等实习路线增补油气地质与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给地质实习增加点“油气味”。研究认为在现有周口店地质实习大纲中增加油气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如在沉积地层路线找“油气源岩”和“油气储集层”、在岩浆岩路线找“油气源岩加热器”和“特殊油气储集层”、在构造路线找“油气运移通道”和“有效圈闭”等授课内容的增加有望在地质实习教学中得到检验并进一步完善。
  • 李伍, 战星羽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01-10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4
    “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型主干课。本文提出了课程要求与目的,并给出了课程的体系安排;针对目前矿业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结合课程内容点,提出了“跳出课本”“翻转课堂”“计分问答”“增强实践”四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更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实践性复合人才。
  • 汪吉林, 傅雪海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75-7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7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运行的重要环节。为了简便、有效地实施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本文在分析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15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成绩,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权重,计算了专业主干课程的计权分,并结合毕业设计成绩,从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两个方面,评价了毕业要求达成度。使用该方法得出的评价具有效性和客观性。
  • 党伟, 宋立军, 张少华, 谭成仟, 刘之的, 时保宏, 郭小波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70-7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6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一门高度依赖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以当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为研究背景,在深入剖析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优化培养目标、引入学科竞赛、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基地建设、校企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融入等方面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此外,本文也对新形势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改革和改进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地学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李博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59-6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5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新进展”是工程地质类学术及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深入分析及介绍我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沿,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培养专业技能、拓展学术视野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并将其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新进展”课程与思政结合的要点,重点聚焦课程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要求和任务,列举课程改革已取得的实效性成果,力求使该课程教学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行业需求并应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 于红慧, 刘晓鸿, 阙建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6-1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1
    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质行业特色高校为研究对象,结合“创意写作”系列讲座,调研人文教育开展情况,提出地质行业特色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从加强人文教育顶层设计、完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发挥人文教育制度引导、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应行业特色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 张达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5-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12
    本文在系统梳理科学本质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阐述了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构建、预测验证、跨学科融合及应用实践等在内的地球科学本质内涵。通过分析“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该课程内容与科学本质属性高度契合。多种形式的融合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科学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塑造他们的科学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 廖远涛, 任建业, 何杰, 佟殿君, 张帅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70-7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2
    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高校本科生招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选择,但是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尚存在专业选择冷热不均、课程体系不够优化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效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资源共享等措施,以期为科学统筹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提供借鉴。
  • 董行茜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87-9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005
    创意思维来源现代社会文化再生产对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的需要及探询,21世纪发展为现代社会生活及学生必备核心素养之一。中国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创意思维”课程,设置为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基础核心课程。新时代语境下,新文科技术与科学、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视域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提出新要求。面对其中机遇与问题导向,本文运用“文化再生产”方法,论述创意思维契合新文科建设路径,针对“创意思维”课程教学设计缺乏探询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设计的三个方向。
  • 胡伟伟, 陈宝国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16-2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8
    黄汲清是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前辈学者,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70余年,在地球科学许多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作为地质学家,黄汲清的科学思想具备了整体观、系统论思维、全局观、战略性思考等特征。本文根据黄汲清对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的引领,来认识和探讨黄汲清科学思想。
  • 季淮君, 程五一, 裴晶晶, 苏贺涛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3): 30-3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926.006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要素,不仅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还是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核心环节。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防火防爆工程学”为例,选取了28名学生为样本,依据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以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达成度计算,并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以及学生个体课程目标达成度差异性大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措施。
  • 刘俊来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20-2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8.001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也是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于科技创新,其本质因素在于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选拔基础知识雄厚、综合思维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而培养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实验技术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则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提供着坚实的支撑。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地学人才—“新型地学人才”,需要具备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思维、跨学科融合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同时拥有“具备新科技理念、掌握新技术应用并解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数智素养。
  •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122.
    <正>毛景文院士团队田永飞博士和刘敏高级工程师联合李国武教授团队及希尔威金属矿业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在河南省洛宁县蒿坪沟银铅锌金矿区H5号矿脉发现富银硫化物新矿物——冯锐银矿(编号:IMA 2024-045)。H5号矿脉走向北东(50°~60°),延伸超过1.5 km,倾角75°~85°,最大垂向延伸640 m。蒿坪沟矿区主要矿物有碳酸盐矿物(菱铁矿、铁白云石和方解石)、石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及黝铜矿。该矿床含银矿物种类丰富,在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组合中分布广泛,常见有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深红银矿、辉银矿及自然银。
  • 邵康, 张军伟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39-4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9
    本文探讨了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体系的构建,培养过程包括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和毕业论文,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支撑条件方面,强调了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完善的实践平台建设。外部协作方面,学校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导向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培养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可以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 陈刚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30-3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06
    高校往雄安疏解是服务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举措,对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有助于高校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抢抓雄安疏解机遇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本文从国家、雄安和高校角度分析了疏解大背景下高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外部机遇,并结合疏解高校实际,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机制、加大关乎雄安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扩大教师教学实践发展边界、依托公益性组织媒介推进融合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路径,努力使疏解高校能做到服务不同主体对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定义,真正实现高校成为教育、科技、人才关键交汇点。
  • 赵志丹, 陈家玮, 肖万, 张帅, 杜哲培
    中国地质教育. 2025, 34(01): 1-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5.01.018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使命。本文从新时代国家赋予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责任出发,重点探讨新时代教师队伍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自我成长、作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主体承担者、作为高等教育本科到研究生层次青年人才的全面培养者,在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中的使命担当。本文以行业特色鲜明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以新时代教育强国和人才强校战略为背景,结合近年学校在地学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系统梳理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师培养和评价体系完善、博士后队伍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以及践行教育家和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的实践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思考与展望,以期为推动地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 巨鹏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4): 12-1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16.001
    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动态发展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应新时代教学环境变化、教学方式变革、大学教学学术特征和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育人能力的新要求,需重构教师教学能力。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学术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等构成。教学能力是一种自我建构能力,教学能力提升是教师个人一种自觉自主的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特征。教师终身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是其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从激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出发,引导其敬畏讲台,潜心教学,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我成长能力;适应教育环境变化,提升教学创新能力;视教学为学术,提升教学学术能力;增强育人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使其教学能力提升从外部行政规约走向内在主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