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33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余桂红, 刘秀红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教育、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毛泽东思想影响着高元贵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1958—1976年,高元贵在党必须全面领导高等地质教育、地质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与劳动相结合”、高校必须树立地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国家经济战略需求、地质教育必须践行群众路线等高等教育思想指导下,领导学院南迁。在办学过程中,他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关注教师实现职业价值,强调质量立校,推行本科教学改革,重视科研,知行结合,强调“五育并举”。这些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
  • 刘晓鸿, 孙洪艳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7-1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针对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以自然文化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载体和路径,通过自然文化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将高等教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倡导思想价值与专业技能、文化涵养并重,树立绿色观念,传播绿色文明,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培育高水平生态文明复合型人才。
  • 何晓钟, 张照, 黄荣, 王伟涛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1-1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目标是培育堪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针对当前高校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美育的现状,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美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从反思当前高校地质类专业美育存在问题不足、改进美育实践的探索和避开美育实践的误区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地质类专业美育工作的思路举措。
  • 于红慧, 刘晓鸿, 阙建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6-1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质行业特色高校为研究对象,结合“创意写作”系列讲座,调研人文教育开展情况,提出地质行业特色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从加强人文教育顶层设计、完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发挥人文教育制度引导、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应行业特色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 刘晔, 张盼盼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20-2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519.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领域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创新发展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积极探索将弘扬与培育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类高校师生纵向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路径,实现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对于新时代理工类高校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赵雨杰, 赵宇涵, 叶瑶, 王思莹, 赵斯婕, 聂保锋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24-2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京师第一师范学堂是清末北京市官方独立办学的第一所以培养师资为目的的师范学堂,重视师范教育是其最重要的特色。该校不仅培养了老舍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教育领域和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而且为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提供了大量“堪为人师而模范之”的师资。本文通过梳理清查首都师范大学地质博物馆藏的博物标本,结合实地考察与多角度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京师第一师范学堂的沿革及其地质博物教育的发展历程,回顾了京师第一师范学堂的地质教育理念与地理教学方法,指出其对今天的地质地理教育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张玉芝, 王岳军, 钱鑫, 甘成势, 王玉琨, 王洋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28-3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本文结合笔者在地质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实践及相关思考分析,提出通过建设“又红又专”的综合性实习课程,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评价理念,以及加强设立课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借助“又红又专”的实习课程,学生可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切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评价理念有助于研究生打牢扎实专业基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课堂中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会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
  • 刘俊来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34-3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促进了我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并实现与国际工程教育的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以及持续改进。七项通用标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校、专业、教师(含管理工作者)和学生都应当对此有清晰的认识。近10年来,我国在地质类工程教育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但仍面临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优秀生源比例偏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不足和工科教育理科化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制约了我国工程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为了不断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需要继续致力于改进工程教学活动,完善工程教育,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工程建设人才。
  • 王燕晓, 武豫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39-4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式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普遍存在着讨论内容宽泛、脱离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等问题。以地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例,要真正提高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的质量,需要把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的价值引领、内容深度拓展等与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夯实过程管理,从教师组织、学生准备到讨论总结等环节把讨论式教学的挑战性落到实处,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 单玉红, 赵微, 吴孟泉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45-4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空间实体数字化表达”升级为“信息化场景应用”,是实现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基于“数据-数字化治理逻辑-场景”的逻辑架构,搭建各类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应用场景,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的“功能服务”到现代的、综合的“场景服务”,可以大大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空间规划的精度以及公共事务的服务质量。因此,探寻场景式教学与国土大数据类教学的契合点,设计若干国土大数据场景式教学主题,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实践多样化场景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模拟土地利用管理工作中各种复杂场景下对信息的综合、研判和方案设计、优化的需求,着力提升国土大数据教学的精准性和实用性,以匹配市场对于国土大数据人才的需求。
  • 张涛, 常象春, 余继峰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49-52.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倡议是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强全英文品牌课程建设、“一带一路”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实践案例库建设和国际化导师队伍建设,是破解当前地质工程硕士留学生教育瓶颈和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 刘磊磊, 张鑫鑫, 曹函, 吴冬宇, 刘飚, 朱凌, 孙平贺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53-5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上教学是疫情防控期间的主要教学方式。对于留学生而言,传统的采用钉钉、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方法存在着语言不同、互动性不足、对网络设备等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要求较高和时差等问题,导致高质量地完成特殊时期的留学研究生教学任务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SSMGE虚拟大学的课堂辅助教学体系,包括一种基础知识自行学习+重难点知识线上讲解的教学模式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以中南大学地质工程系留学研究生教学为例,结合相关具体课程对提出的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教学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教学新体系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线上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不仅提高了知识传授的效率和质量,也丰富了地质工程专业留学生教学内容,可为同类或相近专业特殊时期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 李博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59-6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新进展”是工程地质类学术及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深入分析及介绍我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沿,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培养专业技能、拓展学术视野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并将其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新进展”课程与思政结合的要点,重点聚焦课程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要求和任务,列举课程改革已取得的实效性成果,力求使该课程教学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行业需求并应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 张彤炜, 张帆宇, 张虎元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64-6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607.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信息时代学生对搜索资源与学科主体知识体系融合不足的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将主体知识体系按照对应的学生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分解;然后,从搜索信息、定位信息、利用信息三个角度,引入大语言模型原理、信息智能搜索与订阅、知识利用与加工三方面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筛选与管理、信息对比分析与加工、自主搜索知识与学科主体模块融合三方面的能力为目标,设定考核评价体系。学情分析显示,综合目标达成度为0.837。
  • 党伟, 宋立军, 张少华, 谭成仟, 刘之的, 时保宏, 郭小波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70-7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一门高度依赖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以当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为研究背景,在深入剖析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优化培养目标、引入学科竞赛、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基地建设、校企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融入等方面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此外,本文也对新形势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改革和改进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地学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汪吉林, 傅雪海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75-7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运行的重要环节。为了简便、有效地实施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本文在分析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15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成绩,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权重,计算了专业主干课程的计权分,并结合毕业设计成绩,从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两个方面,评价了毕业要求达成度。使用该方法得出的评价具有效性和客观性。
  • 朱世发, 佟欢, 高艺珊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80-8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沉积岩石学”作为地质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地学人才的责任和使命。秉承党中央强调的“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理念,文章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沉积岩石学”课程为例,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融入策略、设计教学考核三大步骤,从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地质灾害科普教育三个方面着手,致力于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育人效果,为切实开展地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 李云波, 郑德顺, 宋党育, 刘高峰, 高迪, 吕闰生, 孙凤余, 王娟, 李猛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85-9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瓦斯地质学”是地质学和瓦斯预测防治的交叉课程,担负着专业入门提升和职业精神规划启迪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此类课程中适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和专业知识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线,在知识体系、哲学思维、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框架基础上,提取了哲学思维、国家力量、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五个方面的育人元素。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达到了培养地学人才和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同向同行”的目标。
  • 柴波, 周建伟, 曾斌, 李小倩, 王伟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91-9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入的问题,我们在“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实施了系统的教学创新。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合作教学的SOC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系统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打造全时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教学方案,建设“二优三新”一流金课。采取多元考核方式和全过程教学监控,考查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教学创新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拓展了课堂广度,增加了有效学习时间和师生交流频率,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明显提升。
  • 吴祥, 张永宝, 李昌龙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96-10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建筑安全工程学”在各高校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学习内容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实践契合度不佳、教学效果亟待提升等问题,我们通过对开设同类课程的高校进行调研,在对比国内外同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建筑安全工程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将课程内容设计划分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个主模块。其中教师主导模块包含6个小模块,学生主体模块包含2个小模块。研究成果优化完善了“建筑安全工程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 李伍, 战星羽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01-10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型主干课。本文提出了课程要求与目的,并给出了课程的体系安排;针对目前矿业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结合课程内容点,提出了“跳出课本”“翻转课堂”“计分问答”“增强实践”四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更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实践性复合人才。
  • 何伟, 王黎栋, 陈思铭, 陈男, 胡远安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06-10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伦理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责任合格”的卓越工程师,而课程思政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工程类研究生专业均属于资源环境大类,该领域涉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改造和保护,伦理问题十分突出。自2019年增设“工程伦理”课程以来,我校尝试将思政理论和经典案例融于教学过程中,发挥MOOC+SPOC线上教学平台优势,综合使用案例引导式线下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资源环境类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之路。本课程改革成果表明,将思政内容融于资源环境类研究生工程伦理教学中,不仅完成了思政理论的学习,而且丰富了案例库,支撑了工程伦理教育。
  • 隗雪燕, 何春艳, 刘微微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10-11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此对各学科都提出了全新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行业特色型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探索“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模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师资培养与课程建设并轨同行助力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建设了10支课程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为主体,融合课程特色及课程思政,打造了10门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由此构建了大学英语“1+N”特色课程体系,并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教师素养、凸显校本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罗文强, 刘安平, 肖海军, 刘鲁文, 王军霞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15-11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概率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地质空间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地质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研究地质空间和地质过程常用的数学模型是随机数学类模型,因此概率统计在地球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基于地球科学应用为特色的地矿类“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包括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结合专业应用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 陶树, 陈世达, 刘宁强, 张鹤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20-12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激发能源类专业学生对周口店地质实习的兴趣,文章初步探讨了如何在沉积、构造、岩浆岩等实习路线增补油气地质与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给地质实习增加点“油气味”。研究认为在现有周口店地质实习大纲中增加油气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如在沉积地层路线找“油气源岩”和“油气储集层”、在岩浆岩路线找“油气源岩加热器”和“特殊油气储集层”、在构造路线找“油气运移通道”和“有效圈闭”等授课内容的增加有望在地质实习教学中得到检验并进一步完善。
  • 曾一凡, 孙兵, 刘守强, 杨国庆, 孟世豪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24-12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岩土工程勘察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以及促进能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实践经验的需求,因此校外实习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就能源行业“岩土工程勘察”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研究,以提高工程学生的实际技能和专业素养,并结合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改革实践内容以推动我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旨在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程项目经验,促进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工程师所需的综合素质。本研究分析了校外实习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岩土工程勘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实施案例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改革后的实践方式与内容,最后总结了模式的潜在益处和挑战。
  • 刘得文, 王根厚, 徐德兵, 魏玉帅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29-13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野外实践是地学特色化基础教学环节。野外三维地质体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学以致用的先决条件。受制于时空范围约束,如何将不同尺度地质体简化成地质专业图件是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受到技术(自然)条件限制,一目不可及和肉眼不可见的区域不能集中呈现的问题是一大教学难点,理论和实际联系困难,由此导致地质观和地质思维的形成周期动辄数载。自从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突破了地质学教学的时空桎梏,将自然界的地质现象与专业术语一一对应,通过可视化呈现强化了地质现象的直观性和内在性,便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反馈实现了教学相长,缩短了地质人才的成才周期。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填补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时空短板,实现了周口店野外实践线上和混合教学质的飞跃。
  • 张新兵, 于鹏, 赵崇进, 张罗磊, 王腾飞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34-13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地球物理实验”课程,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应用多媒体、三维建模等网络化、数字化手段,针对以板块俯冲、海底火山、洋中脊等一系列海底板块构造为代表的典型的地质-物理模型,开发了“海底板块构造的综合地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了认知、基础实验和拓展实验三个模块,开展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基于问题和案例互动、自主探究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
  • 王家豪, 王华, 夏庆霖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39-142.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野外实践教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存在着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把握的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指出应紧密结合教学阶段,以基础地质知识应用和技能训练为目标,并采取能动性教学方式。同时,结合专业特色,拓展专业知识在资源勘查的应用;对学科前沿问题,采取科普化的讲授方式。此外,建议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结合野外教学内容提炼思政素材,反过来为野外教学提供内在动力。
  • 谢其锋, 彭向东, 肖爱芳, 李晓敏, 王少怀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2): 143-14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2.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生产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实践课程,是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综合实践和应用的课程。地质生产实习涉及矿山实践时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和危险性高的特点,并且矿山经过不断开采也会逐渐剥离直至消失,因此虚拟仿真技术是有效开展实习教学和保留矿山形貌的有效途径。在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等项目支持下,福州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立了紫金山金铜矿全息多维地质成矿规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本文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核心实验内容、校企合作建设平台的途径,探索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间的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