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陈岸鸿, 吴海花, 陆阳清, 郑心力, 魏纲, 丰舟, 邢增杨, 徐铁山, 符安, 顾丽红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6): 9-14.
    旨在研究文昌鸡活体度量性状与皮脂重的关系,本文选取120日龄文昌鸡60只,公母各半,测量其体重、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骨盆宽、胫长、胫围、胸肌厚、皮脂厚、皮脂重指标,运用SPSS 26.0软件分别对公、母鸡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表明,文昌鸡公鸡皮脂重与体重、胸肌厚、皮脂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斜长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相关性最大的是胸肌厚(R=0.687),其次是体重(R=0.685);母鸡皮脂重与体重、体斜长、胸肌厚、皮脂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体重(R=0.857),其次是皮脂厚(R=0.630)。体重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文昌鸡皮脂重,体斜长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影响文昌鸡公鸡皮脂重,胫长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影响文昌鸡母鸡皮脂重。公、母鸡活体可度量性状与皮脂重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_(皮脂重)=396.649+42.279X_(胸肌厚)+0.187X_(体重)+1 213.592X_(皮脂厚)-36.516X_(体斜长),Y_(皮脂重)=193.928+0.264X_(体重)-61.334X_(胫长)。
  • 罗毅, 徐发荣, 徐莹, 张乐乐, 王郁捷, 尹灵丹, 刘平黄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0): 94-100.
    为了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采集仔猪临床腹泻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接种病料的Vero细胞连续盲传3代后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导致细胞病变的病毒为PEDV,毒株命名为JMS。通过RT-PCR扩增JMS毒株S基因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JMS属于GⅡb基因型。采用500 TCID50(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的剂量对3日龄仔猪进行攻毒发现,攻毒仔猪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并在48 h内死亡,致死率为100%。对仔猪剖检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发现,攻毒仔猪肠壁变薄,绒毛结构破损、变短甚至脱落。综上,本研究分离到1株高致病性PEDV毒株,为后续探究PEDV流行毒株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 马敏彪, 武利恒, 丁琳, 金慧佳, 赵丽莉, 曹丁壬, 王争光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6): 1-8.
    旨在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评估湖羊群体的遗传结构,构建详细的系谱记录。通过对40只湖羊种公羊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检测,基于检测结果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进化树构建。结果:在40只种公羊中,共检测得到952 214个SNPs;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在0.212 9~0.242 5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大于平均期望杂合度,遗传分化程度值在0.370 2~0.452 4之间;状态同源(IBS)遗传距离在0.173 9~0.228 0之间,平均为0.220 9;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一致,最终可以将40只种公羊分为14个家系,湖羊群体中大部分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选择潜力。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了湖羊种公羊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完善了系谱记录,为湖羊场后续育种、配种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 陆露, 蔡江雪, 孙一然, 李平华, 黄瑞华, 贺斌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5): 49-55.
    旨在观察猪正常和囊肿卵巢中血管生成素(ANG)的定位和表达情况,探讨ANG的表达与猪卵巢囊肿发生之间的关系。从屠宰场收集250~300日龄的大白猪母猪卵巢,根据形态将其分为正常组和卵巢囊肿组(n=8),通过HE染色对正常卵巢和囊肿卵巢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卵巢中ANG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卵巢中ANG的定位和表达情况。结果:外观上囊肿卵泡和囊肿黄体体积明显增大,卵泡膜细胞和黄体细胞均出现肿大、间隙不均和脂滴空泡增多的异常现象;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囊肿卵巢中ANG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ANG在囊肿卵泡膜细胞和囊肿黄体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上升,而在囊肿卵巢正常部位处有腔卵泡膜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ANG与猪卵巢囊肿的发生之间存在关联,提示ANG可以作为一种诊断标志物,为临床上卵巢囊肿的确诊提供帮助。
  • 郭桂兰, 王凯莉, 王鑫鑫, 郭桂杰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7): 131-138.
    为了解福建地区致猪腹泻病病毒的流行现状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变异情况,2023—2024年从福州市某疑似感染腹泻病毒的规模化猪场采集发病仔猪样品,经RT-PCR进行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V)核酸检测,并对PEDV阳性病料进行纤突蛋白(S)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序,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PEDV、TGEV和PoRV检出率分别为32.29%(31/96)、30.21%(29/96)和4.17%(4/96),其中PEDV和TGEV混合感染17份(17.71%),TGEV和PoRV混合感染1份(1.04%),PEDV、TGEV和PoRV三重混合感染1份(1.04%)。从10份PEDV阳性猪肠道组织样品中获得10株PEDV的S基因序列,全长3 753~4 179 bp,编码1 250~1 392 aa, 10株PEDV的S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9%~99.8%和83.8%~99.7%。S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6株属于GⅠb亚型,4株属于GⅡb亚型,且4株PEDV的S基因为独立的一小分支。与经典毒株CV777的S基因序列相比,10株PEDV的S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6%~96.9%和83.9%~95.9%,存在23个保守氨基酸位点突变,在162 aa处缺失1个氨基酸(R),GⅠb亚型的6株PEDV S蛋白存在10个保守氨基酸位点突变;GⅡb亚型的4株PEDV S蛋白存在45个保守氨基酸位点突变,在59~62 aa处有4个氨基酸(QGVN)插入,163 aa处缺失1个氨基酸(D)。综上,福建某规模化猪场PEDV流行率较高,流行毒株基因型呈现多样性,说明流行株持续变异,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 陈芷珊, 陈滢锴, 陈中婷, 蒙淑玲, 江明生, 陈海兰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4): 95-100.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高效且灵敏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本研究以荧光量子点标记鼠抗PEDV单克隆抗体并喷涂到结合垫上,将鼠抗PEDV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固定到NC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制备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样品检测性能进行考察。结果:所制备的荧光试纸条可在20 min内完成临床样品中PEDV的现场检测,最低检测限为3.3×10~3 TCID_(50)/mL,与猪轮状病毒、猪丁型冠状病毒、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无交叉反应,对50份粪便、粪便拭子和肠道组织等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与RT-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4.0%。本试验表明该试纸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检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可用于PEDV的现场快速筛查。
  • 高华义, 刘堃, 张璐, 王永芳, 任东兴, 郭钰洁, 武毅, 申雁冰, 付旭彬, 王敏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3): 69-76.
    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CRM_(197)-4GnRH重组去势疫苗抗原进行表达,采用不同种类佐剂制备疫苗,研究其对大鼠的免疫去势作用,为获得1种免疫效果好、有效期长、生产成本低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免疫去势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借鉴。采用白喉毒素无毒突变体(CRM_(197))与4拷贝GnRH串联,将CRM_(197)-4GnRH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并通过优化试验确定大肠杆菌的最优表达条件,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将融合蛋白与不同佐剂乳化,制备成9种测试疫苗后分别免疫大鼠,测定血清中GnRH抗体滴度和睾酮浓度。结果显示,重组大肠杆菌的最优表达条件为诱导时间表达5 h,培养基为LB液体培养基,IPTG诱导浓度为0.5 mmol/L;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试验,表明目标融合蛋白已成功表达;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疫苗水包油包水佐剂组、重组疫苗油包水佐剂组、GnRH+Th抗原(辅助型T细胞抗原)表位(G1抗原)油包水佐剂组测试疫苗免疫大鼠较其他组GnRH抗体滴度显著升高、睾酮浓度显著下降(P<0.05),表明这3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去势作用。研究结果为GnRH免疫去势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范子秋, 曹青, 肖敏, 王子坚, 马永辉, 芝吉, 赵学慧, 张浩浩, 何曾文, 邓静, 马金锐, 崇倩, 张坤中, 薛慧文, 苟惠天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58-65.
    通过对畜禽屠宰环境和畜禽肉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污染情况及其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以便为畜禽屠宰和销售环节中LM风险监测提供数据,为防控LM的污染奠定基础。随机采取屠宰场环境、畜禽胴体及污水样品,参照国标方法经增菌、分离,对可疑为LM的菌落进行PCR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长曲线和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分析。结果:1 239份样本检出58株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4.68%,胴体、屠宰环境、屠宰污水在各自样本中检出率分别为4.81%、4.80%、3.48%;58株LM有1/2a(8.62%)、1/2b(44.83%)、1/2c(46.55%)这3种血清型,19种序列型(ST);25株LM分离株生物被膜和生长能力强于参考株;甲醛溶液、苯扎溴铵、碘溶液和氢氧化钠4种消毒剂对7~10株LM分离株的MIC值高于参考株。综上,畜禽屠宰场及农贸市场中存在LM污染,且菌株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 王敏, 温渊, 曹钰莹, 刘聪, 李超, 汤芳, 戴建君, 薛峰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03-110.
    旨在探索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ORF140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利用前期构建的LSDV ORF140缺失株,荧光定量分析缺失ORF140基因在LSDV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同时选取LSDV保守基因ORF077建立检测LSDV ORF077的标准曲线,检测LSDV ORF140缺失株与野毒株在不同时间点的拷贝数变化,然后通过蛋白质谱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分析140蛋白与宿主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最后敲低此蛋白的基因转录水平检测宿主细胞内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LSDV ORF140缺失株会引起宿主细胞β-catenin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下调(P<0.000 1)且缺失株拷贝数始终比野毒株高,推测LSDV ORF140基因的存在能激活宿主细胞的Wnt/β-catenin(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信号通路,并且该通路的激活会影响LSDV的复制,宿主细胞中的连接斑珠蛋白(JUP)与LSDV 140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敲低宿主细胞JUP基因转录水平,发现β-catenin基因转录水平下调(P<0.05),感染LSDV后,β-catenin基因转录水平仍处于下调状态,并且检测到此时病毒拷贝数比野毒株高(P<0.05),以此推测LSDV ORF140是通过与JUP结合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影响LSDV的复制。综上,本研究证实LSDV 140蛋白能够与宿主细胞中的JUP蛋白结合,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LSDV的复制,为揭示LS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LSDV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 魏宗友, 王伟, 周丽雅, 徐哲, 张阳阳, 陈为红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4): 24-28.
    旨在了解饲粮中添加膨化亚麻籽和微藻对湖羊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4月龄湖羊45只,随机分为3组,各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A组采用基础饲粮+10%膨化亚麻籽,试验B组采用基础饲粮+5%膨化亚麻籽+5%微藻粉,试验期为2个月。结果:试验A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调28%(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组和B组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显著增加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P<0.05),显著提高湖羊背最长肌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亚麻籽和微藻粉各5%对羊肉品质影响效果最优。
  • 何晓明, 田小艳, 王东东, 刘桂武, 李春梅, 叶敏慧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3): 77-85.
    为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猪场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PoRV)的流行情况及分子特征,对2021—2022年我国部分省份的86个规模化猪场的6 472份腹泻样品进行检测,用RT-PCR方法调查PoRV的流行率,并对PoRV阳性样本进行VP7和VP4基因扩增、测序,使用MegAlign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利用MEGA11.0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PoRV的样品阳性率为27.89%(1 805/6 472),猪场阳性率为65.12%(56/86);从98份阳性PoRV样本中扩增出76个VP7片段,G9为优势基因型(42.11%),基因型G5、G26、G3、G4、G1、G2和G11各占26.32%、9.21%、6.58%、6.58%、3.95%、2.63%和2.63%。扩增出的35个VP4基因片段,以P[13]型为主,占57.14%;其次为P[7]、P[23]、P[3]和P[6]型,分别占20%、14.29%、5.71%和2.86%。35个毒株成功鉴定出G/P基因型,G9P[13](28.57%)为优势组合基因型,其他基因型为G5P[13](11.43%)、G4P[13](8.57%)、G9P[23](8.57%)、 G26P[13](5.71%)、G1P[7](5.71%)、G26P[3](5.71%)、G5P[7](5.71%)、G3P[7](2.86%)、G11P[23](2.86%)、G5P[23](2.86%)、G11P[7](2.86%)、G3P[13](2.86%)、G5P[6](2.86%)和G4P[7](2.86%),其中G11P[7]为国内首次鉴定到的基因型。综上,目前PoRV的流行率高且基因型复杂,优势组合基因型为G9P[13]。该结果丰富了PoRV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对我国猪PoRV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 谷少轩, 杨春彦, 周婷婷, 陈安琪, 姚佳琪, 陈国宏, 常国斌, 王志秀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35-142.
    肌肉生长发育是畜禽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受多种成肌调节因子的影响。表观遗传修饰是指在没有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和DNA甲基化等方式来调控基因表达。在动物体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子,随后重点论述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这3类表观遗传修饰对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理解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指导畜禽肌肉发育调控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 刘芳, 乌志勇, 王金玲, 苗苗, 苏日娜, 白伟琴, 卡楚拉, 格日勒图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09-113.
    旨在通过收集陕西榆林市某羊场具有呼吸道病史的绵羊肺组织样本,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样本经培养后分离得到支原体疑似菌株,对可疑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为疑似绵羊肺炎支原体(Mesomycoplasma ovipneumoniae)。通过16S 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361 bp目的基因片段。经测序后BLAST分析发现,分离菌株的基因片段均与绵羊肺炎支原体的Y98参考株(GenBank登录号:NR_025989.1)同源性为97.81%,在遗传进化树同一分支,将其命名为绵羊肺炎支原体SY-1菌株。按照梯度稀释SY-1菌液,采用解脲支原体(CCU)计数方法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发现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最高菌量可达到10~9 CUU。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SY-1对多西环素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苯唑西林、恩诺沙星和阿奇霉素均显示为低敏感度,而对利福平不敏感。本试验为羊场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 钟明彬, 经宏鑫, 袁景成, 梁润飞, 高博坤, 张城铭, 马壮, 阿布都沙拉木·艾合麦提, 夏津巴特, 李晓斌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1): 20-25.
    通过给放牧条件下泌乳母马补饲赖氨酸和苏氨酸,探究其对泌乳母马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氨基酸调控泌乳期母马的健康提供参考依据。选择产驹日期相近(5月份),年龄7~9岁,胎次4~5胎,平均体重(428.00±33.42) kg,泌乳30 d的伊犁马母马24匹,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匹,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相同的放牧条件下(放牧时间、饮水时间、挤奶时间和放牧草场完全相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氨基酸补喂,试验Ⅰ组每匹马补饲赖氨酸40 g/d+苏氨酸20 g/d,试验Ⅱ组每匹马补饲赖氨酸60 g/d+苏氨酸40 g/d,试验Ⅲ组每匹马补饲赖氨酸80 g/d+苏氨酸60 g/d。整个补饲期为120 d,定期采集母马血液,测定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在蛋白质代谢方面,试验Ⅰ~Ⅲ组母马血液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尿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6.33%、37.20%和17.58%;在糖脂代谢方面,试验Ⅰ~Ⅲ组的总胆红素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在酶活力方面,试验Ⅰ~Ⅲ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碱性磷酸酶和肌酸激酶的活力随着赖氨酸和苏氨酸剂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在矿物质方面,Ca~(2+)、无机磷和Mg~(2+)的含量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Ⅱ组Fe~(2+)含量最高,与其他3组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综上,在放牧条件下给泌乳母马补饲赖氨酸和苏氨酸可降低其血液中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力,提高总胆红素、无机磷、Mg~(2+)和Fe~(2+)的含量,促进泌乳母马的健康,以每匹泌乳母马摄入60 g/d的赖氨酸和40 g/d的苏氨酸效果最佳。
  • 张元鹏, 侯立婷, 杜露平, 于晓明, 李兰, 杨利, 张浩明, 王义伟, 乔绪稳, 程海卫, 秦竹, 陈瑾, 郑其升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9): 42-46.
    有研究证实,霍乱毒素(CT)A1亚基与葡萄球菌G蛋白的D肽偶联构建的融合蛋白CTA1-DD具有良好的佐剂效果。为了获得重组CTA1-DD蛋白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表达,将CTA1-DD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HT43中,构建重组枯草杆菌表达载体pHT43-CTA1-DD。将重组载体转化到枯草芽胞杆菌WB600中,用IPTG诱导重组菌表达,发酵液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蛋白表达情况。发酵上清液经Ni-IDA琼脂糖树脂纯化,与流感病毒HA抗原混合后共同滴鼻免疫小鼠后采集小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IgG和IgA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重组CTA1-DD蛋白在枯草芽胞杆菌中能够分泌表达,在发酵罐中发酵36 h情况下蛋白表达量最高,目的蛋白大小在42 kDa左右,蛋白产量最高能到700μg/mL,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正确表达。重组蛋白经过Ni-IDA琼脂亲和层析纯化后与HA抗原混和滴鼻免疫小鼠,ELISA结果显示CTA1-DD蛋白组针对HA抗原能够诱导更高的血清IgG和黏膜IgA抗体水平,说明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的CTA1-DD蛋白具有佐剂活性。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TA1-DD蛋白在黏膜佐剂的大规模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 唐润姿, 赖世雄, 王韩可, 魏盼琪, 饶开晴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21-127.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现代养殖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肉鸡在生长速度提高的同时其抗逆性减弱,而高温环境给其带来的挑战愈发严峻。肉鸡胚蛋孵化中后期和育雏早期是其基础代谢、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完善的关键时期。在鸡胚发育中后期采取适当强度的高温热处理,能够改变出雏肉鸡在高温环境下的体热调节机制,提高肉鸡的抗热性能,减轻高温热应激对其造成的损害,从而提高肉鸡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
  • 胡世享, 叶玲玲, 肖妍, 卓娜, 陈朝林, 汪琳, 蒲静, 陈培富, 艾军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61-69.
    为得到赤羽病病毒(AKV)G1蛋白的截短表达产物作为诊断抗原,通过PCR扩增、酶切、连接、转化等技术手段,成功克隆出优势抗原结合表位区Thr189-Val 397对应的目的基因G1-2。将目的基因克隆至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 HTB,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含有杆状病毒穿梭载体的DH10Bac感受态细胞,得到重组穿梭质粒Bacmid-AKV-G1-2,用Cellfectin ReagentⅡ介导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和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软件分析结果表明189~397 aa肽段为亲水性蛋白,存在跨膜区,该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具有丰富的潜在抗原表位,属于优势抗原肽段,选取该肽段进行截短真核表达,以AKV抗体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能被特异性识别,出现预期蛋白反应条带,表明G1-2蛋白成功表达,分子量约为27 kDa。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截短表达产物为抗原的赤羽病病毒诊断试剂研制奠定了基础。
  • 谢欣怡, 陈俊赫, 王文浩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6-9.
    为了研究康乐黄鸡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位点分布,进一步探究提供相应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地方品种选育改良,以康乐黄鸡为试验对象,全血提取DNA,利用PCR扩增反应扩增基因,进行双向测序,测定基因序列。结果显示:MSTN基因第一外显子中,存在1个SNP位点,为C→G碱基突变,该突变位于7号染色体上252 542 bp处,关联分析发现突变纯合子GG型的上市日龄体重显著高于CC型和CG型(P<0.05)。提示:该突变为康乐黄鸡上市体重性状的有利突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 梅堃, 刘梦凡, 李文俊, 叶贺佳, 朱秀同, 李雨泽, 陆泳锟, 徐航, 尹政浩, 黄淑坚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79-87.
    为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GDSH07株对1日龄雏麻鸭致病性,本研究利用GDSH07毒株感染细胞,进行病毒传代后纯化,通过PCR扩增NS5和E基因并测序确定该毒株所属流行分支,并测定病毒滴度;用病毒液(TCID_(50)=10~(-6),0.2 mL)攻毒1日龄雏麻鸭,观察各组织器官临床剖检病变,并制成组织切片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将病料研磨液接种至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和BHK-21细胞后72 h均出现明显细胞病变,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毒株GDSH07属于国内流行毒株clade2.2分支;1日龄雏鸭攻毒试验中,攻毒组雏鸭各组织器官(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脑)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其中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等组织器官病毒载量均在攻毒后3 d达到峰值,脑在7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本研究对了解我国当前DTMUV流行株的致病性具有一定意义。
  • 张颖蕾, 陈蕾晓, 李国艳, 卓然, 钟真, 黄远城, 唐小川, 王晓丽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45-50.
    为了探究不同剂量绞股蓝多糖(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olysaccharides, GPP)对热应激引起的小鼠睾丸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酶联免疫吸附、免疫组化等技术分别对空白对照(Con),热应激对照(HS),绞股蓝多糖高(GPP-H)、中(GPP-M)、低剂量(GPP-L)组小鼠的睾丸指数、睾丸细胞凋亡、雄激素受体表达以及生精小管直径、睾丸组织抗氧化能力进行观察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GPP-L组和GPP-M组血清睾酮含量与HS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GPP-M组和GPP-L组的丙二醛(MDA)含量与HS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与HS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GPP各剂量组睾丸曲精小管直径与HS组相比均显著增大(P<0.05);各GPP剂量组凋亡细胞累计光密度值/视野下睾丸组织的面积(IOD/Area)较HS组均有所减小,其中,GPP-M组显著减小(P<0.05);各GPP剂量组AR阳性细胞IOD/Area较HS组均有所增大,其中GPP-L和GPP-M组雄性激素受体(AR)表达程度显著增强(P<0.05)。结果表明,GPP可以改善热应激导致的睾丸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保护AR蛋白的正常表达以及提高热应激小鼠睾丸抗氧化能力,其中GPP-M效果较好。
  • 陶志云, 朱春红, 徐文娟, 章双杰, 宋卫涛, 刘宏祥, 屠琦, 王志成, 李慧芳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1-15.
    为探讨鸭昼夜节律相关基因RORB(视黄醇相关孤儿受体B)与鸭蛋重性状的相关性,采用Illumina测序的方法对90只金定鸭RORB基因序列进行测序,以分析RORB基因上3个SNP位点在不同蛋重鸭个体的差异,并与300日龄和450日龄蛋重进行相关性分析;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RORB及相关基因CLOCK、BMAL1和PER2 mRNA在不同蛋重鸭卵巢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RORB基因上Z-35251072和Z-35256947位点的SNP突变与鸭450日龄的蛋重呈显著负相关,Z-35278196位点的SNP突变与鸭300日龄和450日龄蛋重呈显著负相关;RORB和PER2在低蛋重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中蛋重和高蛋重组的表达(P<0.05),而CLOCK和BMAL1在高蛋重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中蛋重和低蛋重组的表达(P<0.05)。结果提示,RORB在鸭的蛋重性能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且可能与昼夜节律相关基因间的相互调节有关,该结果为研究鸭的蛋重性能调控奠定理论基础。
  • 卢炜, 刘超, 卢劲晔, 陆江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2): 122-128.
    本研究旨在评估荷叶碱(NUC)对高脂饮食比格犬的抗肥胖效果和安全性。试验选取36只成年比格犬,适应性饲喂2周后随机等分为6组:正常饲粮组、含0.1%NUC正常饲粮组、高脂饲粮组、含0.05%NUC高脂饲粮组、含0.1%NUC高脂饲粮组和含0.15%NUC高脂饲粮组。饲喂8周后,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和血液电解质检测,并对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大小。结果显示:高脂饲粮组的终末体重、体重增量、皮下脂肪厚度、脂肪细胞面积,血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均高于正常饲粮组,添加0.1%NUC和0.15%NUC均可逆转这些变化。此外,添加0.1%NUC降低了高脂饮食犬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添加不同剂量NUC对血常规参数和血清电解质无影响。综上,NUC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比格犬的肥胖和肝酶变化,0.1%的添加剂量效果最佳。
  • 杨晨, 薛俊欣, 林雅娟, 王小妹, 蒋蔚, 张曼玉, 王权, 孙卫东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2): 41-49.
    旨在利用6-羧基荧光素(6-FAM)与6-FAM单克隆抗体、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制备可用于nfo酶切割探针的重组酶聚合酶(RPA)反应产物结果可视化的胶体金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GICS)。通过杂交瘤法和诱生腹水法制备了高亲和力的6-FAM单克隆抗体(亲和力常数为5.38×10~9 L/mol),再运用高浓度NaCl破坏试验,确定了胶体金与6-FAM抗体的最佳标记pH值为8.0,最佳抗体标记量为12μg/mL,并使用模拟样本确定了最佳检测(T)线包被缓冲液为0.2 mol/L(pH值5.0)。然后使用RPA nfo反应产物作为实际样本,观察条带的深浅,最终确定在层析液为0.1 mol/L PB(pH值7.4)、T线包被1 mg/mL SA、反应液用量5μL及金标抗体用量10μL条件下,能实现试纸条最佳检测性能。自主研发的胶体金侧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加样5 min后能出现清晰的条带,与目前商品化试纸条的可视化判定结果一致,能替代现有的商品化试纸条,降低检测成本、缩短检测时间,对建立RPA nfo-GICS及RPA-CRISPR Cas12a-GICS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 连红, 葛继文, 田雨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2): 37-40.
    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改性凹土对泌乳前期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头产奶量和泌乳时间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原奶牛场日粮,试验组每天添加15 g/d改性凹土,改性凹土与少量精料混合后单独投喂,对照组饲喂等量精料。试验预饲期7 d,正试期56 d。试验期间每周测定1次乳成分,试验开始和结束时采血样,用于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5 g/d改性凹土后奶牛乳蛋白率显著提高(P<0.05),乳糖率显著降低(P<0.05);与试验前相比,饲粮添加15 g/d改性凹土后奶牛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GSH-PX)活力显著提高(P<0.05),白介素-6(IL-6)、脂多糖(LPS)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改性凹土可提高泌乳前期奶牛乳蛋白率和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 薛琳琳, 张朋振, 杨小进, 范收武, 李旺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1): 145-151.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其中玉米及其副产物是ZEN的主要污染对象。鉴于ZEN污染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健康隐患,迫切需要相关的技术对其进行快速有效脱毒。相较于物理和化学脱毒法的诸多弊端,生物脱毒法因其显著优势被认为是ZEN脱毒技术的最佳方法。本文通过概述ZEN的危害及限量标准,系统总结ZEN在玉米及其副产物中的污染现状,列举了可用于ZEN解毒的微生物,讨论了ZEN脱毒的生物学机制,以期为ZEN生物脱毒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陈艳, 龙云凤, 姜焱, 周斌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1): 115-122.
    以原核系统表达的非洲猪瘟病毒p54重组蛋白为免疫原接种BALB/c小鼠,经过细胞融合、间接ELISA筛选和多次亚克隆获得了3株能够稳定分泌抗p54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2A4、5F6和RH15。3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属于IgG1亚类,轻链均为Kappa型。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IFA)证明3株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用于靶抗原的特异性检测。通过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确定了单克隆抗体2A4、5F6识别的抗原表位为~(157)NTASQ~(161),RH15识别的抗原表位为~(170)RQRNTYTHKDL~(180),进一步完善了靶抗原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信息。
  • 孙文, 张永毅, 陆畅, 朱德文, 尹媛媛, 徐泉明, 陈叶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1): 46-55.
    为了研究猪链球菌2型(SS2)核糖核酸酶Ⅲ(RNaseⅢ)的催化特性,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异源表达猪链球菌2型RNaseⅢ(SS-RNaseⅢ)并通过镍柱亲和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异源表达研究显示,重组蛋白RNaseⅢ大部分为可溶性表达;催化特性研究显示,RNaseⅢ主要依赖Mg~(2+)或Mn~(2+)发挥催化功能,并在不同离子浓度和pH值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催化活性;底物特异性研究显示,RNaseⅢ特异性切割长度为30 bp的双链RNA,同时对内源性的rnc mRNA和5S rRN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上述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细菌RNaseⅢ,SS-RNaseⅢ具有独特的催化特性,为深入理解RNaseⅢ如何介导SS2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姚文浩, 吴兴隆, 秦志博, 李文豪, 朱惠丽, 王磊, 胡建和, 韩艳辉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1): 39-45.
    磷酸丙糖异构酶(TPI)是生物体糖酵解的一种关键酶,对大片吸虫获取能量而赖以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试验根据肝片吸虫TPI (GenBank:KC164346.1)的基因序列,设计带有BamHⅠ和XhoⅠ作为酶切位点的引物,以大片吸虫的cDNA为模板,扩增大片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FgTPI)基因。结果:FgTPI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为8.07;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FgTPI-pET-28a(+)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2 kDa;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收取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rFgTPI能诱导较高的IgG抗体水平;用感染大片吸虫动物的血清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rFgTPI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FgTPI主要以α螺旋和β折叠为主,β转角较少,有3个较长的无规则卷曲;通过α-磷酸甘油脱氢酶偶联法测定其活性,发现FgTPI酶促反应最佳pH值为7.5,最适温度为35℃。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FgTPI的生物学功能、评价其作为抗大片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奠定了基础。
  • 邓宇, 赵瑞霞, 李宝栋, 刘树才, 荣迪, 阿拉坦莎, 李巍巍, 赵禹凯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1): 6-12.
    旨在研究春季对小尾寒羊、蒙古羊进行同期发情与人工授精处理时,不同外源激素使用对两品种羊繁殖指标和血液生殖激素浓度的影响。挑选春季小尾寒羊、蒙古羊母羊各120只,按不同外源激素处理方法随机均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处理方法为阴道氟孕酮海绵栓(FGA)+撤栓后即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试验Ⅰ组为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试验Ⅱ组为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_3(LHRH-A_3),试验Ⅲ组为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注射LHRH-A_3+稀释精液中添加催产素(OXT)。结果:试验I组与对照组相比,蒙古羊放栓第14天孕激素(P_4)浓度显著升高(P<0.05),卵泡刺激素(FSH)浓度和发情反应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小尾寒羊产羔率极显著提高(P<0.01),蒙古羊放栓第14天FS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浓度和同期受胎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期妊娠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Ⅲ组与试验Ⅱ组相比,小尾寒羊放栓第14天雌激素(E_2)浓度和同期妊娠率均显著升高(P<0.05),蒙古羊放栓第14天FSH浓度、同期受胎率和同期妊娠率均极显著下降(P<0.01)。综上可见,试验Ⅱ组(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LHRH-A_3)对于提高蒙古羊春季繁殖力效果较好,试验Ⅲ组(FGA+撤栓前24 h注射PMSG+LHRH-A_3+OXT)对于提高小尾寒羊繁殖力效果较好。
  • 刘帅奇, 李是衡, 刘曼玉, 张素梅, 张龙现, 宁长申, 菅复春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2): 131-135.
    近年来,随着减抗替抗政策的发布,中药防治球虫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使用青蒿防治球虫病,在抗球虫效果、增强免疫力、抗菌抑菌、缓解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就青蒿在防治球虫病的安全性、经济性、抗球虫效果和抗球虫作用机理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一线畜禽球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 陈阊峥, 汤德元, 罗柳, 廖正波, 袁盛林, 陈旭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2): 104-109.
    旨在探究日本脑炎病毒(JEV)感染睾丸间质细胞后通过激活视黄酸诱导基因Ⅰ型(RIG-Ⅰ)和Toll样受体3(TLR3)等模式识别受体后引发的先天免疫机制。建立JEV感染睾丸间质细胞模型,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感染时段细胞的RIG-Ⅰ、TLR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转录和蛋白表达、IRF3的磷酸化以及干扰素β(IFN-β)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JEV感染后细胞中RIG-Ⅰ和IRF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5),TLR3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IRF3磷酸化水平极显著上调(P<0.001),IFN-β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JEV感染可激活睾丸间质细胞的RIG-Ⅰ和TLR3受体,进而激活IRF3磷酸化,启动IFN-β的分泌,启动机体的先天性免疫抗病毒免反应。
  • 林秀蔚, 李伟, 丁得利, 刘春海, 姚美玲, 朱元芳, 王艳菲, 李青莹, 刘文, 苗畅齐, 韩永胜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2): 26-30.
    旨在分析和牛血液生化指标与肉品质间的关系,选取45头60月龄左右,平均体重(372.3±40.2)kg的澳洲和牛,对其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肉质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不同肉质等级间和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熵值法以差异显著的血液生化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肉质等级的和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肉质等级的和牛血液生化指标中胆碱酯酶(CHE)、钾(K)和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存在差异,其中CHE在A2、A3等级极显著高于A4等级(P<0.01);K在A4等级极显著高于A2等级(P<0.01),显著高于A3等级(P<0.05);NEFA在A4等级极显著高于A2、A3等级(P<0.01)。A4等级和牛的CHE、K和NEFA指标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极显著高于A2、A3等级(P<0.01)。结论:不同肉质等级的和牛血液生化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和牛血液生化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肉质。
  • 张晶鑫, 杨平, 葛宇峰, 王星果, 窦套存, 郭军, 胡玉萍, 王强, 王克华, 曲亮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2): 15-21.
    旨在研究苏禽6号蛋鸡早期血脂代谢情况,为该配套系的早期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苏禽6号蛋鸡10周龄商品代鸡为试验组,海兰褐蛋鸡为对照组,饲养至18周龄,每周采血测量血清中脂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并进行差异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周龄增加,苏禽6号蛋鸡腹脂率前期不变,后期升高;肝脏指数前期降低,后期不变;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整体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波动变化,卵黄蛋白原(VTG)含量先降低后基本保持不变。与海兰褐蛋鸡相比,苏禽6号蛋鸡腹脂率、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整体较高,TC含量时高时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则较低,而VTG含量前期基本一致,后期则明显较低。前期与后期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脂代谢指标中仅FFA含量在苏禽6号蛋鸡和海兰褐蛋鸡中均差异显著(P<0.05),腹脂率和肝脏指数仅在苏禽6号蛋鸡中差异显著(P<0.05)。苏禽6号蛋鸡血清TG含量与极低密度脂蛋白y(VLDLy)、腹脂率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FFA显著负相关(P<0.05);TC、HDL和LDL三者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分析表明,苏禽6号蛋鸡早期血脂代谢稳定并且比高产蛋鸡慢。
  • 李钰洁, 陈洪波, 徐珂, 何小丽, 乔木, 吴俊静, 彭先文, 梅书棋, 徐忠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3): 124-131.
    单细胞RNA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是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高通量测序的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特定细胞亚群基因表达的异质性,帮助我们识别未知或稀有的细胞类型,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scRNA-seq技术的进步使其在肿瘤、临床医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畜禽育种中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介绍了scRNA-seq一般流程,着重阐述了其在畜禽的生殖分化、毛囊发育和肌肉生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前景,以期为scRNA-seq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陈艳, 祝贺, 童明龙, 陆冠亚, 茹小桐, 姜焱, 周斌, 龙云凤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3): 86-93.
    本研究以原核系统表达的非洲猪瘟病毒CD2v膜内区重组蛋白为免疫原接种BALB/c小鼠,经过细胞融合、间接ELISA筛选和多次亚克隆获得了8株能够稳定分泌CD2v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RH1、RH3、RH4、RH5、RH6、RH8、RH9和RH10。8株单克隆抗体的轻链类型均为Kappa型,其中RH1、RH5、RH9这3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亚型为IgG2b,其余5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亚型为IgG1。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性,能特异地识别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重组表达的CD2v蛋白,可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蛋白的功能解析以及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生物学材料。
  • 张财盛, 陈欢, 司安琪, 赵普, 齐传翔, 钱莺娟, 郑龙三, 戴建君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3): 62-68.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猪流行性腹泻(PED)的病原。本研究通过CCK-8、细胞ELISA、Western blot、时间过程分析、药物抑制病毒吸附和入胞试验,探究了依福地平对PEDV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依福地平在2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Vero-E6和Marc-145细胞毒性较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依福地平能够显著降低宿主细胞中PEDV-N蛋白水平,主要抑制PEDV感染的入胞阶段。研究还发现,依福地平能抑制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一类潜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 方天, 李乔斌, 冯孝傲, 朱二鹏, 陈常秀, 程振涛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3): 54-61.
    为开展禽腺病毒4型(FAdV-4)五邻体蛋白(Penton)和纤丝蛋白(Fiber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通过对Penton和Fiber1基因优势抗原表位基因片段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Penton和Fiber1优势抗原表位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转入表达宿主菌BL21(DE3)进行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将纯化、鉴定后的目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对抗体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及间接ELISA抗体效价测定。结果可见,FAdV-4 Penton基因序列共编码525个氨基酸,Fiber1基因序列共编码432个氨基酸,其优势抗原表位点分别有7、6个区域,且均集中于N端;成功构建pColdⅠ-P和pColdⅠ-F1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其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Penton和Fiber1均与His标签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动物免疫获得的Penton、Fiber1多克隆抗体均能与目的蛋白反应形成特异性条带,且Penton多克隆抗体效价高于Fiber1多克隆抗体。综上,研究获得的纯化重组蛋白Penton较Fiber1蛋白表达量更高,免疫后血清抗体效价更高,更具有制备多克隆抗体的优势。
  • 刘钦宇, 佘福泽, 顾依萍, 杨年溥, 秦顺义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3): 39-44.
    本试验旨在探究虾青素对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诱导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损伤的缓解作用。试验分组为:C组(普通培养基)、Z组(25μg/mL ZEN)、ZA1组(25μg/mL ZEN+5μmol/L虾青素)、ZA2组(25μg/mL ZEN+10μmol/L虾青素)和ZA3组(25μg/mL ZEN+20μmol/L虾青素);测定细胞活力,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抗氧化指标水平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细胞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IL-4水平、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淋巴细胞瘤-XL(Bcl-XL)基因mRNA表达水平,Z组显著低于C组(P<0.01),ZA1组、ZA2组和ZA3组显著高于Z组(P<0.01或P<0.05);细胞LDH活性、丙二醛(MDA)水平、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以及激活转录因子6(ATF6)、C/EBP同源蛋白(CHOP)、Bcl-2关联X蛋白(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BAX/Bcl-2比值,Z组显著高于C组(P<0.01),ZA1组、ZA2组和ZA3组显著低于Z组(P<0.01或P<0.05)。综上,虾青素能够缓解ZEN诱导的IPEC-J2细胞活力、LDH活性、细胞因子水平、抗氧化功能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王安吉, 马文林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4): 34-40.
    为探究猪粪挥发性固体(VS)与接种液VS不同接种比(S/I)对中温与低温条件下猪粪产甲烷潜力(BMP)的影响,在(35±0.5)℃中温条件和(23±0.5)℃低温条件下,将初始VS浓度控制在3%,按照接种比为0.5、1.0与2.0开展猪粪BMP试验,并进行产甲烷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各试验组甲烷产生量均为标准状况(1标准大气压,0℃)下的体积。结果:无论中温还是低温条件,累积甲烷产量和最大日甲烷产生量都与猪粪接种比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但不同接种比例下猪粪BMP无显著差异(P>0.05);以VS计,中温条件下S/I为0.5、1.0和2.0时猪粪的BMP分别为(252.05±5.12)mL/g、(250.07±16.57)mL/g和(249.65±13.69)mL/g,均值为(250.59±1.28)mL/g;低温条件下S/I为0.5、1.0和2.0时猪粪的BMP分别为(183.42±9.18)mL/g、(189.02±11.25)mL/g和(191.88±3.50)mL/g,其均值为(188.11±4.31)mL/g;动力学研究表明,修正的Gompertz模型较Logistic模型更适合猪粪的厌氧消化动力学分析。本研究表明,初始VS水平控制在3%时,在相同温度条件下(中温或低温),不同接种比猪粪的BMP无显著差异,从缩短BMP测试时间、提高效率的角度考虑,建议进行猪粪BMP测试时选取中温条件下,将S/I设为0.5。
  • 汪阳, 张凌, 金映红, 汪萍, 薛晶, 梁芊芊, 李晓卓, 郑启铭, 刘文锴, 韩翔舒, 夏俊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4): 108-116.
    旨在研究新疆绵羊源荚膜血清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D)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灭活疫苗与OmpH重组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为防控新疆地区绵羊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采用细菌分离鉴定、PCR鉴定、药敏试验、耐药与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初步明确PmD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最佳灭活条件和佐剂筛选、安全性试验、原核表达等方法制备PmD灭活疫苗与PmD-OmpH重组疫苗,采取小鼠攻毒保护试验评价2种疫苗的免疫效力。结果:从绵羊肺脏中分离出1株PmD,药敏试验显示,该菌为7重耐药菌,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菌具有12种毒力基因(exbB、exbD、hgbA、tonB、fimA、Oma87、OmpH、Psl、sodA、sodC、tbpA、toxA);致病性较强,对小鼠的最小致死菌量为2.2×10~5 CFU;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对相同血清型菌株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80%和10%;灭活疫苗对血清型A、F和未知菌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0、20%和0,而重组疫苗的保护率则全为0。本研究发现1株强耐药、强毒力的绵羊源PmD,灭活疫苗对同种血清型菌株的保护性远高于重组疫苗,发病地区羊场可采用同种血清型灭活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绵羊巴氏杆菌病,对多价疫苗和新型疫苗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