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57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4-10
  

  • 全选
    |
  • 张国宇, 冉本康, 康永刚, 陈琳, 王卉, 胡张涛, 胡建宏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奶山羊发情周期子宫颈口、阴道细胞及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以期探寻奶山羊发情期最佳输精时机。选用60只2胎次、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关中奶山羊母羊,连续观察1~2个发情周期,观测记录发情周期母羊子宫颈口状况,阴道细胞(有核上皮细胞、未完全角化上皮细胞、完全角化上皮细胞、白细胞)形态及数量,血清生殖激素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孕酮(P4)、雌二醇(E2)含量的变化。结果:奶山羊子宫颈口在发情期明显开张,开张时间维持36~48 h,之后逐渐闭合;发情前期阴道有核上皮细胞占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细胞(P<0.05),发情期完全角化上皮细胞占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细胞(P<0.05),发情后期和间情期白细胞占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细胞(P<0.05)。血清中FSH和LH在发情期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间情期及发情前期(P<0.05),并分别于发情后10、15 h到达峰值;发情期和发情后期E2的平均分泌量显著高于间情期和发情前期(P<0.05),于发情开始后15 h达到峰值;P4在发情后期和间情期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发情前期及发情期(P<0.05),于发情开始后15 h达到峰值。综上,关中奶山羊发情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调控子宫颈口及阴道细胞发生周期性变化,子宫颈口开张维持36~48 h,发情期阴道细胞涂片上60%以上为完全角化上皮细胞,可作为关中奶山羊发情鉴定重要指标;母羊卵巢于出现发情症状后约15 h接近排卵状态,在此之前6~8 h开始输精能够提高母羊的受胎率。
  • 闫嘉欣, 刘炳男, 高子浩, 张琳惠, 李嘉, 张慈, 陶晨雨, 李俊杰, 夏威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8-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褪黑素(MLT)对绵羊GV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效果的影响,选取具有3层以上致密完整卵丘细胞且胞质均匀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在玻璃化冷冻解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10-11、10-9、10-7、10-5 mol/L)MLT,解冻后检测体外成熟液培养24 h后卵母细胞以及新鲜组卵母细胞活性氧(ROS)、Ca2+、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结果:与新鲜组相比,0 mol/L MLT组ROS、Ca2+水平显著升高(P<0.05),MMP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0 mol/L MLT组,在玻璃化冷冻解冻液中添加MLT可显著降低绵羊玻璃化卵母细胞ROS和Ca2+水平(P<0.05),并显著提升卵母细胞MMP水平(P<0.05),其中绵羊GV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过程中MLT的最适添加浓度为10-9 mol/L;与0 mol/L MLT组相比,10-9 mol/L组可显著提高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卵裂率(68.64%vs 58.03%,P<0.05)与囊胚率(18.97%vs 5.96%,P<0.05)。本研究证实在玻璃化冷冻解冻液中补充MLT可缓解绵羊GV期卵母细胞冷冻损伤并提高其发育潜能。
  • 吴旭东, 刘孟全, 李默, 张威, 吴涛, 赵子龙, 殷宗俊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4-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分析丹系大白猪与亚洲野猪基因组选择清除差异。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43头丹系大白猪及6头亚洲野猪遗传变异信息,联合群体分化程度(Fst)及多样性的变化倍数(π值)两种方法检测受选择区域,并对区域内所含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丹系大白猪相对于亚洲野猪共有134个受选择区域,包含103个基因,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条目主要参与酶代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通路则与生长及生殖相关;经过筛选,发现APC2、AQP9、KISS1R、PAPPA2、PTBP1这5个与大白猪繁殖性能相关的候选基因受到强烈的正向选择。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丹系大白猪高繁殖力特性的遗传基础,为国外良种的本土化选育及相关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位点开发提供参考。
  •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分类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24年版引证报告共收录了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正式出版的1 998种中文期刊和167种英文期刊,其中畜牧、兽医科学类期刊共收录21种,包括19本中文期刊和2本英文期刊,《畜牧与兽医》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九位。21种期刊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 朱栋栋, 孟宪煜, 韩高慧, 张永龙, 吕琛, 李生平, 宋晨, 刘柯江, 赵兴绪, 张勇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20-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适宜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法,提高母羊的繁殖效率,本试验用5种方法对小尾寒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分组如下:Ⅰ组(n=50)采用硅胶阴道栓(CIDR)+氯前列醇钠(PG)法,Ⅱ组(n=50)采用CIDR+孕马血清激素(PMSG)法,Ⅲ组(n=53)采用海绵阴道栓(PRID)+PG法,Ⅳ组(n=53)采用PRID+PMSG法,Ⅴ组(n=51)采用2次PG法,统计同期发情处理后的母羊发情率和受胎率,监测母羊外周血中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促黄体素(LH)和孕酮(P4)水平。结果:不同处理组母羊总发情率表现为Ⅱ组(92.00%)>Ⅰ组(90.00%)>Ⅲ组(84.91%)>Ⅳ组(83.02%)>Ⅴ组(76.47%),Ⅰ、Ⅱ组总发情率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同期发情处理后母羊的发情时间集中在24~48 h;母羊受胎率表现为Ⅱ组(82.61%)>Ⅰ组(77.78%)>Ⅳ组(77.72%)>Ⅲ组(64.44%)>Ⅴ组(53.85%),Ⅰ、Ⅱ、Ⅳ组母羊受胎率极显著高于Ⅲ、Ⅴ组(P<0.01);同期发情处理过程中,母羊血清中FSH浓度在6 d和14 d出现峰值,LH、P4和E2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在4 d和12 d出现峰值。综上,CIDR+PMSG同期发情法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小尾寒羊的发情率和繁殖效率,小尾寒羊在撤栓后48 h处于发情高峰,此时为进行人工授精的最佳时期。
  • 符明永, 赵秀慧, 刘杰, 董书餐, 柳广斌, 邓铭, 郭勇庆, 孙宝丽, 刘德武, 李耀坤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26-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得到一个或多个分子选育种标记,以加快生长性能好、产肉效率高的山羊选育工作进程。以雷州山羊、川中黑山羊、努比亚山羊为试验对象,选取健康成年母羊进行体尺测量和血液样品采集,通过扩增OR2AP1基因、DNA测序和PCR-RFLP检测OR2AP1基因的多态性,利用SnapGene软件查找其所对应的限制性内切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统计分析软件程序配合构建的单位点效应模型对山羊各位点进行统计分析,研究OR2AP1基因多态性与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OR2AP1基因上有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g.94G>A、g.115G>A、g.322C>T、g.349C>T、g.357C>T、g.365T>C、g.627G>A和g.909C>T;影响体高、体直长和体斜长的位点分别为g.115G>A、g.627G>A、g.627G>A;影响胸围的位点为g.115G>A和g.357C>T,影响后腿围的位点为g.115G>A和g.357C>T,影响管围的位点为g.357C>T和g.627G>A;影响尻宽的位点为g.115G>A、g.357C>T、g.365C>T;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影响山羊体尺性状最佳组合单倍型为g.357C>T和g.365T>C位点上CCCT、TTTT型,g.115G>A和g.357C>T位点上AATT、GATT型。体高最佳组合单倍型为CCCT、AATT,体直长、胸围、尻宽最佳组合单倍型分别为GATT、AATT、TTTT。综上,g.115G>A、g.357C>T、g.365C>T、g.627G>A可作为改良山羊体尺性状的分子标记;CCCT、TTTT型(g.357C>T和g.365T>C)以及AATT、GATT型(g.115G>A和g.357C>T)是培育优秀体尺性状山羊的优势单倍型。
  • 单雯涵, 薛昱凡, 贺文静, 上官康, 李圆, 李春梅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36-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桉叶素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144只健康1日龄雄性AA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其中: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日粮,低浓度桉叶素组(CIN-L组)和高浓度桉叶素组(CIN-H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和1 000 mg/kg的桉叶素粉剂,试验期共42 d。结果:与CON组相比,CIN-L组和CIN-H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CIN-H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CIN-L组和CIN-H组血清中丙二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CIN-L组的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隐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CIN-H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CIN-L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CON组和CIN-H组(P<0.05),而绒隐比显著高于CON组(P<0.05)。CIN-H组十二指肠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ON组(P<0.05);CIN-H组空肠密封蛋白-1(Claudin-1)和黏蛋白2(MUC2)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IN-L组(P<0.05),黏蛋白5AC(MUC5AC)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ON组(P<0.05);CIN-H组回肠MUC2和黏蛋白5B(MUC5B)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日粮添加桉叶素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形态和屏障功能,本试验条件下的最适添加量为500 mg/kg。
  • 王梦云, 王俊丽, 郭凡溪, 仇亚伟, 陈宝昌, 赵欣雨, 余祖功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4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考察成年健康比格犬皮下注射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后体内头孢噻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选取6只成年健康比格犬,雌雄各半,以10 mg/kg剂量单次皮下注射10%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经前肢静脉采血,分离血浆,血浆样品经二硫赤鲜醇(DTE)作用,使头孢噻呋及其脱氧呋喃甲酰头孢噻呋(DFC)代谢物从蛋白或含硫化合物中分离,经提取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测得的血药浓度以非房室模型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达峰时间(Tmax)为(7.33±3.27)h,达峰浓度(Cmax)为(33.87±7.58)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720.54±150.39)h·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726.77±148.90)h·μg/mL,消除半衰期(t1/2λz)为(16.61±5.51)h,单次给药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达4 d以上。本试验结果表明,犬皮下注射自研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后,消除缓慢且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
  • 李江, 姚学强, 代国年, 程富胜, 李冰, 周雅馨, 白玉彬, 王玮玮, 翟斌涛, 魏小娟, 郭丽华, 张继瑜, 周绪正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5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比较4种国内自研的酒石酸泰万菌素预混剂(受试制剂)和爱乐新(参比制剂)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5种制剂间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遴选出生物利用度更高的制剂。采用平行试验设计方法,选取30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组,公母各半,按25 mg/kg剂量,以经口灌胃单次给药的方式,分别给予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使用WinNonlin软件中非房室模型进行分析,计算5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受试制剂1~4号药和参比制剂爱乐新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4.40±1.98)、(5.03±1.39)、(4.73±1.42)、(1.26±0.32)和(3.52±0.86)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00±0.00)、(0.50±0.00)、(0.90±0.22)、(0.56±0.13)和(0.50±0.00)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51.86±8.95)、(111.00±4.51)、(37.95±5.28)、(92.13±2.65)和(147.71±29.47)n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last)分别为(260.15±29.63)、(336.68±9.41)、(227.93±11.56)、(204.33±4.83)和(300.48±32.09)h·ng/mL;1~4号药相对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86.58%、112.05%、75.85%、68.00%。综上,本试验建立的泰万菌素UPLC-MS/MS检测方法高效、准确、可靠,可用于泰万菌素在动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酒石酸泰万菌素预混剂在猪体内具有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消除较快、血液中平均滞留时间较短等特征;对比4种国内自研酒石酸泰万菌素预混剂和进口药爱乐新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国产酒石酸泰万菌素预混剂2号药T1/2最长、Tmax最短、AUClast最大、F最高,综合评价最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和进一步开发潜力。
  • 沈学怀, 赵瑞宏, 尹磊, 侯宏艳, 戴银, 胡晓苗, 殷冬冬, 王洁茹, 潘孝成, 周学利, 刘永杰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60-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鸡源沙门菌不仅会引起鸡的感染发病,还会威胁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本研究从安徽肥东地区1只疑似沙门菌感染病鸡组织中分离出1株沙门菌,命名为SM24,评价该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菌株致病性和半数致死量(LD50),用Kirby-Bauer法对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测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构建分离株基因图谱,分析其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特征。结果:分离株在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SPF雏鸡具有明显的致病性,LD50为8.50×10~5 CFU;SM24为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以及新霉素、庆大霉素、阿奇霉素和氨曲南等16种抗生素表现耐药,对大观霉素、阿米卡星、氯霉素、氟苯尼考、亚胺培南和多黏菌素B敏感;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SM24为印第安纳血清型沙门菌(Salmonella Indiana),序列型为ST17,基因组大小为4 865 511 bp, GC含量为51.96%,携带一个IncHI2质粒,大小为165 044 bp; SM24菌株基因组中携带280个毒力相关基因和144个耐药基因,其中整合移动元件(IME)位点和质粒上存在12个耐药基因;SM24菌株与国内报道的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遗传距离较远。综上,本研究分离鉴定到1株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株,具有较强的毒力和多重耐药性,同时解析了菌株的全基因组特征,为深入研究印第安纳沙门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提供参考。
  • 马爱军, 俞进, 段真真, 李佳, 刘凯强, 诺明达来, 巴音查汗·盖力克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7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了解新疆阿克苏地区绵羊无形体(Anaplasma ovis)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感染情况及分子特征。分别从阿克苏地区下辖9个县市采集羊全血共计540份。分别以编码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groEL基因、16S rDNA基因的部分序列(SSAP2)为靶基因,运用PCR方法检测其携带绵羊无形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情况;选择强阳性样本测序,运用MegaAlign进行同源性比对,运用Mega 11.0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无形体的总体感染率为44.81%(242/540),其中绵羊无形体感染率为35.74%(193/54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为11.67%(63/540),混合感染率为2.60%(14/540)。不同县市无形体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在不同饲养环境下,散养户的绵羊无形体感染率最高,为57.22%(103/180),不同饲养环境下绵羊无形体的总体感染率差异显著(P<0.001)。本调查结果表明,新疆阿克苏地区是绵羊无形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流行区,应该加强无形体的防控与检疫。
  • 钟祖昌, 李本强, 陶洁, 程靖华, 石迎, 刘佩红, 唐攀, 焦嘉杰, 刘惠莉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78-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揭示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 PSV)致病机制,以毒株SHCM2019为研究对象,原核表达VP4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根据VP4氨基酸序列进行PSV遗传进化分析,然后将VP4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连接,经诱导表达得到可溶性VP4蛋白。纯化后的VP4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ELISA、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其反应性。ELISA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28 000;Western blot和IFA结果表明,其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PSV,说明重组VP4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本研究成功表达了VP4蛋白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为VP4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刘晶英, 李炜, 杨勃, 孙子龙, 张鼎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85-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阐明分离自山西省的1株犬冠状病毒(CCoV)基因变异与遗传进化特征。将疑似CCoV感染犬粪便接种犬肾传代细胞系(MDCK),收毒后扩增CCoV山西株纤突蛋白(S)基因、膜蛋白(M)基因,分别利用DNASTAR、ESPript 3.x和MEGA-X软件分析基因、氨基酸相似性以及遗传进化关系。结果:CCoV山西株S基因与已公布参考序列的相似性为88.6%~98.3%,M基因相似性为83.6%~96.3%;CCoV山西株S蛋白、M蛋白均存在部分氨基酸位点变异,其中S蛋白主要为氨基酸点突变,M蛋白第10~40位点呈现高频氨基酸突变区;邻近法(Neighbor-Joining)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CCoV山西株属于CCoVⅡ型毒株,与越南分离株LC190907处于同一分支。综上,S基因、M基因分析结果一致,均表明该CCoV山西株属于CCoVⅡ型毒株,存在不同程度的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与越南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为山西省CCoV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芝吉, 曹青, 赵学慧, 张浩浩, 范子秋, 马永辉, 邓静, 何曾文, 马金锐, 张坤中, 崇倩, 薛惠文, 苟惠天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93-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谷氨酸脱羧酶lmo2363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致病性的影响。以LM参考株ATCC 19111为对照,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分离株LM83-1、缺失株LM83-1Δlmo2363、回补株CLM83-1Δlmo2363的生物被膜形成;采用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进行黏附侵袭和胞内增殖试验;对LM83-1和LM83-1Δlmo2363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两者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LM83-1相比,在培养24、48 h时,LM83-1Δlmo2363的生物被膜结构疏松,形成量下降,CLM83-1Δlmo2363在各时间段生物被膜形成与LM83-1相同;LM83-1Δlmo2363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增强,侵袭率下降,CLM83-1Δlmo2363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和侵袭率与LM83-1无显著差异;在4、8、12、24 h时,LM83-1Δlmo2363在巨噬细胞胞内增殖能力减弱,在4 h时CLM83-1Δlmo2363在巨噬细胞胞内增殖能力减弱;转录组测序显示,与LM83-1相比,缺失株LM83-1Δlmo2363中共有136个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其中上调基因36个,下调基因100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乙醇胺解胺酶活性、细菌型鞭毛基体、乙醇胺分解代谢过程、铁离子稳态等GO条目中;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磷酸转移酶系统、淀粉和蔗糖代谢、鞭毛组装等通路中。本研究表明,谷氨酸脱羧酶lmo2363基因可能通过参与铁稳态、鞭毛组装、磷酸转移酶系统等生物学过程在LM生物被膜形成和体外细胞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谷氨酸脱羧酶的功能奠定基础。
  • 司安琪, 王淑娟, 张永强, 王筱真, 任炜杰, 郑龙三, 包静月, 王志亮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01-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入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SFV)CP312R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为血清学诊断技术研究和疫苗研发提供材料,制备了CP312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将原核表达质粒pGEX-6p-CP312R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BL21(DE3)细胞中,用IPTG诱导CP312R蛋白表达并纯化,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鉴定重组蛋白表达产物的抗原性,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在进行4次免疫后,取加强免疫后的小鼠脾脏进行细胞融合,经阳性克隆筛选后,获得了2株能够稳定分泌抗CP312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等试验对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进行鉴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的2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CP312R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IFA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ASFV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PAM)产生特异性绿色荧光。综上,本研究制备的2株单克隆抗体,为非洲猪瘟血清学诊断方法及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符雪艳, 张传健, 王灵果, 陈赛赛, 宋建隆, 郭容利, 熊富强, 王继春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07-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猪丹毒丝菌流行株的耐药性、致病性以及传统疫苗株对其的免疫保护效力。从安徽、浙江、江苏南京等地的发病猪病料中分离出3株细菌,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可见革兰阳性短杆菌,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确定3株细菌均为猪丹毒丝菌,分别命名为AH-6、ZJ-JX和NJ-2。SpaA基因分析发现,AH-6株存在195和257两个氨基酸位点的替换,ZJ-JX和NJ-2株存在203和257两个氨基酸位点的替换,表明3个分离株可分为2个SpaA型。药敏试验发现,菌株AH-6、ZJ-JX和NJ-2均对氨苄西林敏感,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耐药。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均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力,AH-6、ZJ-JX和NJ-2株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MLD)分别为4×10~1、1×10~3和6×10~1 CFU/mL。免疫效力试验表明,弱毒疫苗G4T10可对3株流行株提供有效的保护。本研究可为猪丹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 张秋玉, 裴文刚, 王俊皓, 冯雅茹, 张格, 冉多良, 李斌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13-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查造成阿勒泰部分地区双峰驼乳房炎的3种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其毒力基因、耐药情况,本研究通过临床检查及加州乳房炎检测(CMT)法调查阿勒泰地区双峰驼乳房炎的流行情况,采集388份乳样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通过PCR及药敏检测其毒力及耐药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双峰驼乳房炎总感染率为15.98%,其中散养驼临床型和隐型乳房炎平均感染率分别为4.40%、21.30%,集约化养殖场分别为20.00%、17.19%。从25份病乳中共分离鉴定出154株菌,其中粪肠球菌33株,占21.43%;大肠杆菌11株,占7.14%;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2.60%。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随机选择的4株大肠杆菌分离株中检测出irp2(75%)、fyuA(75%) 2种毒力因子;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检出clfa(100%)、sea(75%)、fnbB(75%)、hla(50%)、hlb(50%) 5种毒力因子;随机选择的12株粪肠球菌中检出gelE(83.30%)、ace(83.30%)、efaA(75%)、agg(50%)、esp(25%)5种毒力因子。药敏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阿米卡星耐药率高达100%,对哌啦西啉与氨苄西林耐药率为75%,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50%,对链霉素、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2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G耐药率100%,对克林霉素耐药率为50%,对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氯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5%,对米诺环素和呋喃妥因全部敏感。粪肠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和呋喃妥因较为敏感,而对万古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的菌株占比均低于41.70%,对氯霉素与四环素的耐药菌株占33.30%,诺氟沙星和左氟沙星的耐药菌株均占25%,耐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菌株均占16.70%。本研究结果可为双峰驼养殖企业提供帮助,助力双峰驼养殖业发展。
  • 于頔浠, 赵登率, 张远航, 李平, 王天宇, 张克山, 高寒, 覃丽梅, 赵孟孟, 李家奎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21-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羊轮状病毒NSP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羊轮状病毒GS2023株cDNA为模板对NSP2基因进行PCR扩增与克隆,并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软件分析NSP2的生物信息学特征。结果:NS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NSP2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属于非跨膜蛋白;该蛋白含有36个糖基化位点以及49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由α螺旋结构、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则呈自身首尾相连结构;NSP2蛋白与国内外轮状病毒株的氨基酸相似性为90.2%~98.7%;GS2023株与国内牛源轮状病毒株SCMY1和SCMY2氨基酸对比发现在第38位由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与国内多种羊源毒株和牛源毒株氨基酸对比发现在第100、202位分别由丝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由缬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GS2023株与国内牛源轮状病毒株遗传距离最近,与其他羊源轮状病毒遗传距离较远。本研究成功克隆羊轮状病毒NSP2基因并分析NSP2蛋白的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NSP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 刘京, 陈勤勤, 刘国芳, 林家琪, 郝盼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30-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阿司匹林对犬消化系统的损伤作用,选取18只健康比格犬,年龄2岁,随机均分成3组,即Asp0组、Asp10组和Asp25组,分别给予每千克体重0、10、25 mg阿司匹林进行饲喂,每天2次,连续给药21 d。结果:与Asp0组相比,Asp25组试验犬自第1天起粪便呈潜血阳性,且间歇出现强阳性;自第4天起内窥镜检查评分显著增加(P<0.05);第1周体重和凝血机能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免疫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和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显著下降(P<0.05),肠道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也显著下降(P<0.05);第2周采食量和粪便性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试验最后,胃黏膜层结构消失,黏膜肌层受损,黏膜下层水肿,结缔组织排列结构紊乱,且肠道黏膜sIgA含量显著下降(P<0.05)。Asp10组试验犬在试验周期内采食量和体重无明显变化;第3周,粪便性状评分和凝血机能显著高于Asp25组(P<0.05),潜血评分和血清免疫相关指标(IL-2、LZM和sIgA)显著低于Asp25组(P<0.05),病理组织学显示胃上皮虽有受损,但黏膜肌层结构完整。综上,犬口服25 mg/kg阿司匹林,持续给药21 d,可引起试验犬采食量和体重下降,胃黏膜糜烂出血,出现稀软血便,机体凝血机能下降,血清中细胞因子和黏膜免疫蛋白也随之变化,最终导致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损伤。
  • 曾梦, 吴群, 韩建成, 杨远廷, 周汉林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39-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在自然界及动物胃肠道内广泛存在的条件性致病菌,对畜禽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接种疫苗是防控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主要手段,并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产气荚膜梭菌α、β、ε毒素蛋白作为疫苗抗原成分的应用,重点阐述在灭活疫苗、类毒素疫苗、基因工程活疫苗、纳米颗粒疫苗或佐剂和多表位疫苗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 沈永林, 陈雯, 袁丽霞, 史钰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4): 146-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接上期)四、《畜牧与兽医》各时段栏目设置概况固定栏目设置情况基本保持稳定,有时也会根据需求开辟不定期栏目,如专家论坛、人文报道、动物园和动物保健等。2017年49卷第1期起作了重大调整,以二级学科设置栏目。创刊以来的重要时间节点的栏目设置情况如下:1935年第1卷,不设置栏目。1950年第1卷,栏目有:调查报告,研究动态,工作经验,群众性牧业科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