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52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4-25
  

  • 全选
    |
    理论与研究
  • 李依鹏, 董庭轩, 李快, 张栋, 郭生伟, 李丹, 王固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多种硅烷偶联剂对空心玻璃微珠(HGB)进行改性,改善HGB与聚丙烯(PP)的界面相容性,并探究了改性HGB的最大添加量,同时引入低密度聚烯烃弹性体(POE)对PP进行增韧。结果表明:经过偶联剂改性后的HGB与PP相容性好,且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其中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改性效果最佳。与未改性的PP/HGB复合材料相比,PP/A-171-HGB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升了4.02 MPa和9.28 MPa,密度下降至0.902 g/cm3。当添加10%的改性HGB和15%的POE时,可保证复合材料刚性和韧性的平衡,相比未改性的PP/HGB复合材料,其断裂伸长率提升了73.4%,且密度可降至0.864 g/cm3

  • 钟卫兵, 刘苇苇, 柯弈名, 宋引男, 明晓娟, 丁新城, 王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海岛熔融纺丝法制备聚烯烃弹性体(POE)纳米纤维。通过热重分析确定了加工温度范围以避免材料热降解。通过改变醋酸丁酸纤维素(CAB)种类、POE/CAB的比例、加工温度和剪切速率,以优化POE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纳米纤维的形貌差异,包括平均直径和直径分布。结果表明:考虑CAB的热稳定性,整个加工过程温度应低于250 ℃,使用熔体流动速率接近POE的CAB-20可以获得直径为400 nm左右的POE纳米纤维。加工温度为235 ℃时,纤维形貌最佳,直径最小,分布最窄。加工温度为250 ℃时,POE纳米纤维形貌出现交联网状结构。双螺杆剪切速率越接近400 s-1,制备的POE纳米纤维形貌越好,直径越小,且分布越集中。POE与CAB的组分比越低,其纤维形貌越好,但其比例低至5∶95时,其纤维直径变粗,分布变宽。

  • 杨铮鑫, 李光宣, 党鹏飞, 王凯, 朱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制备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不同结构形式的石墨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超声分散将单层石墨烯和多层石墨烯分别均匀分散到环氧树脂中。然后,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分别制备单层和多层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最后,使用拉伸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抗拉性能。结果表明:单层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0.03%~0.10%时,随着单层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试件的抗拉性能逐渐提高。多层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0.03%~0.10%时,随着多层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试件的抗拉性能逐渐降低。

  • 秦杰, 耿鑫, 靳开朗, 邓曼娜, 王浩, 张晓丽, 焦晨璐, 韩晓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减小废弃油水对环境的危害,将聚乳酸-还原氧化石墨烯(PLA/rGO)与羟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HTPDMS)以不同比例共混,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系列PLA/rGO/HTPDMS复合纤维膜,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接触角仪等对纤维膜的微观形貌、表面成分和疏水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LA/rGO与HTPDMS共混后,所制得的纤维膜均以纳米尺度纤维构成,且膜中存在HTPDMS成分。HTPDMS的加入使PLA/rGO膜疏水性得到大幅提升。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具有较高油通量,通量均高于18 400 L/(m2·h),分离效率大于98.2%。经过10次循环分离后纤维膜分离效率仍可达到97%以上,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PLA/rGO/HTPDMS纤维膜在含油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施水娟, 卞达, 李佳红, 王恺璇, 徐鹏程, 赵鹏, 赵永武, 陈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聚醚醚酮(PEEK)的成型工艺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磨损性能,并拓展其工业应用。以碳纤维(CF)为增强相,在不同注射温度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PEEK/CF复合材料。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白光干涉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表面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注射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对PEEK/CF复合材料的物相没有影响。随着注射温度的增加,样品表面的摩擦系数和磨损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回火后样品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更小。注射温度为175 ℃且回火后的材料,其摩擦系数最低,为0.091 4,磨损率最小,为0.106×10-6 mm3/(N·m)。研究表明,合适的注射温度和热处理可以提高PEEK/CF复合材料的减磨耐磨性能。

  • 杨迪, 思芳, 车秋凌, 代阿瑞, 杨敏鸽, 姜凤阳, 叶根根, 王俊勃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智能调温织物存在温度范围窄、价格昂贵、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文章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制备癸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A/PMMA)和癸酸/聚乙烯醇(CA/PVA)低温相变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导热系数测定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同步热重分析仪对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导热系数、化学结构、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A含量为80%的CA/PVA低温相变材料综合性能较好,其相变温度为29.69 ℃,相变潜热为325.40 J/g,导热系数为0.815 4 W/(m·K)。PVA和PMMA的加入促进了CA基相变材料的界面相容性,使其相变材料的缺陷和界面空隙相对较多,热量传递效率较快,有效提高了导热性能。PVA和PMMA的包覆延缓了燃烧界面以外的热量和氧气向材料内部迁移的速度,起到隔热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

  • 王新玲, 祝凯, 陈建, 程小鹏, 倪海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材料功能的多元化,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及发挥材料自身的优异性能,以弹性聚氨酯(EPU)作为基体,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作为转变相,根据EPU和TPU的比例不同,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自愈合功能的形状记忆EPU-TPU复合材料。通过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万能试验机对原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结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形状记忆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并分析了复合材料的自愈合性能及自愈合机理。结果表明:EPU-TPU(3∶7)的形状记忆效应最好,其固定率为100%,回复率达到了98.9%,从卷曲的临时形状回复到初始的纸条状,用时258 s,热响应较快。EPU-TPU(3∶7)和EPU-TPU(2∶8)还表现出较好的自愈合能力,愈合后的应变达到600%左右。

  • 王晗, 鹿立新, 李亚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阻燃聚乙烯中加入炭黑制备阻燃抗静电聚乙烯材料,研究炭黑含量对材料的导电性能、动态流变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炭黑含量的增大,材料的复数黏度(η*)、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增大,但损耗角正切值(tan δ)下降。炭黑含量超过2.4%,复合材料形成逾渗网络,表现为高零切黏度。炭黑含量逐渐增大,材料表面电阻率下降,炭黑含量为2.4%,表面电阻率迅速降至3×108 Ω,黏弹逾渗点与导电逾渗点几乎一致(均在2%~3%之间)。随着炭黑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冲击强度降低,流动性变差。炭黑含量为2.4%时,材料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0.5 kJ/m2,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2.0 g/10 min(190 ℃/2.16 kg)。

  • 姚成, 蔡希鹏, 刘刚, 贾磊, 汪鹏, 王铠, 蔡汉生, 高德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考察了两种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粗化膜在油浸处理前后的结构及性能变化趋势。通过光学显微镜表征BOPP的表面粗化形貌,利用DSC和WAXD研究晶体结构、结晶性质,偏振红外技术评价取向结构,并且测试了薄膜的拉伸力学、热氧稳定和耐电压击穿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链结构不同聚丙烯制备的BOPP薄膜,在油浸前后晶体结构没有明显改变;取向参数θjfj 显示油浸处理几乎不影响晶区取向结构,而无定形链的取向度降低。此外,油浸处理后高等规、窄分布薄膜的击穿场强从737 V/μm提高到863 V/μm。这是因为在油浸过程中会使无定形区发生取向松弛,消除内应力造成的结构缺陷,使得BOPP薄膜的击穿场强增加。

  • 加工与应用
  • 胥文瑞, 周李俊君, 王超, 杜春瑛, 罗少华, 刘立明, 贾漫珂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微塑料的分析研究需从量化方法开始。目前,针对微塑料常使用的染色方法都存在荧光强度较低和染色分布不均匀的缺点。文章采用了旋转蒸发法(旋蒸法)和尼罗红(NR)染料对聚苯乙烯微塑料(PS)进行染色。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法(FTIR)对比染色前后PS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基团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荧光PS(FPS)的数量进行统计并与荧光法测定结果对照。结果表明:旋蒸法对PS的染色效果符合预期,定量分析小尺寸FPS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0%以内,且FPS的荧光信号强,易于检测。在FPS的稳定性测试中发现,该方法的染色效果较稳定,适用于对不同尺寸的PS和在模拟环境中的样品进行染色。

  • 韩旭铖, 宋文生, 李润泽, 刘继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聚氨酯弹性体(PUE)一般由软段和硬段形成,软段通常为单一多元醇结构,硬段则由异氰酸酯与扩链剂反应形成。若使用两种结构明显不同的多元醇,可制备具有两种软段结构的三嵌段交叉PUE。由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聚氧化丙烯二醇(PPG)分别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反应合成聚氨酯预聚体,两种预聚体按配比混匀后由1,4-环己烷二甲醇(CHDM)扩链,制得系列三嵌段交叉PUE,并对PUE的结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UE分子中由PPG、HTPB构成的软段总含量在54.2%~55.4%之间时,HTPB在软段中占比对PUE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并影响其微观结构。随着HTPB链段在软段中占比的增加,PUE的硬度、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均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当HTPB在软段中占比为20.18%时,PUE比强度达18.44 MPa/(g/cm3),断裂伸长率达404.6%,邵尔D硬度达32。

  • 崔增林, 张东宏, 寇彦飞, 尤海珍, 李腾宇, 李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环氧有机硅树脂的耐烧蚀性能,制备了多聚磷酸铵(APP)改性的环氧有机硅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APP含量对复合材料在氧-乙炔烧蚀环境中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APP能够有效提高环氧有机硅树脂的耐烧蚀性能,改善烧蚀产物层的抗剥落能力和完整性。当APP添加量为15%时,复合材料烧蚀产物层致密性和完整性最好,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均最低,分别为0.162 mm/s和0.065 g/s,较环氧有机硅树脂分别降低44.9%和75.9%。当APP含量超过15%,随APP含量增加试样烧蚀产物的开裂和剥落倾向严重。添加APP能降低环氧有机硅树脂的热失重率,APP添加量为15%时,复合材料的热失重率约为32.79%,较环氧有机硅树脂低约43.91%。

  • 王宇, 赵兴龙, 张瑞, 葛腾杰, 王登飞, 安彦杰, 姜艳峰, 姜泽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聚丙烯流延薄膜(CPP)经印刷、制袋后可单独用于食品、服装、日用品等外包装。通过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考察了助剂中主抗氧剂、辅助抗氧剂、成核剂、卤素吸收剂四个因素对中模量聚丙烯镀铝膜芯层专用料的氧化诱导期的影响,确定最佳助剂加入量后制备中模量聚丙烯镀铝膜芯层专用料CPP-A,并对比分析了CPP-A产品与市售料CPP-B的结构性能。结果表明:CPP-A的熔体流动速率为7.9 g/10 min,弯曲模量为1 549 MPa,简支梁冲击强度(23 ℃)为3.89 kJ/m2,拉伸屈服应力为36.6 MPa,重均相对分子质量达到30万以上,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4.15,结晶度达到52.37%。FTIR结果表明产品为均聚聚丙烯。XRD结果表明该聚丙烯主要晶型为α晶型。薄膜性能测试表明产品性能满足聚丙烯镀铝膜芯层专用料的需求。

  • 夏学莲, 史向阳, 梁全星, 梁浜雷, 赵海鹏, 刘伟, 王璐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同时增加浇铸尼龙6强度和韧性,在己内酰胺单体阴离子聚合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空心玻璃微珠、聚氨酯包覆空心玻璃微珠,制备增强增韧浇铸尼龙6复合材料。运用红外光谱表征样品的结构,表明合成了MCPA6。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与纯MCPA6相比,添加聚氨酯包覆空心玻璃微珠后样品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7.12%、48.84%和89.7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冲击样品的断面,空心玻璃微珠与MCPA6基体之间有裂痕、缝隙;聚氨酯包覆空心玻璃微珠与MCPA6基体紧密结合,且断面粗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样品的结晶行为,空心玻璃微珠和聚氨酯包覆空心玻璃微珠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

  • 高枢健, 冯春明, 金霞, 武聪, 冯贝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和提升聚烯烃树脂基板的可加工性,文章对制备的一款聚烯烃类基板产品进行讨论,介绍了其生产工艺流程,并重点分析了板材的耐湿热性、力学强度和电学性能等,分析各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无机填料(质量分数40%~70%),并使用1.5%的硅烷偶联剂处理填料界面,热分解温度(失重5%)在414.2 ℃,吸水率可降至0.06%,可以提高板材的耐湿热性。选用平均粒径在5 μm的SiO2填料,弯曲强度在310 MPa,抗剥强度在0.8 N/mm,不同孔径钻孔均孔型良好。树脂体系中引发剂的含量控制在2.0%左右,可以保证板材长时间具备良好的电性能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CTE)。通过优化配方或调控工艺,板材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印制电路板(PCB)加工要求,较好地满足市场要求。

  • 曹亚, 王业飞, 刘凡恺, 阚涛, 高祖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NC)修饰氧化石墨烯(GO)制备了纳米填料GC,并制备了环氧树脂(EP)/GC复合纳米材料,研究了GC对EP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动态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一纳米填料GO或CNC,复合填料GC能够更有效地提高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黏弹性。EP/GC的介电常数提升效果最显著,介电损耗相对更低,接近纯EP的水平。添加GC后,EP/GC的电阻率从纯EP的8.23×1010 Ω·cm降至7.66×108 Ω·cm。在0~50 kV的直流电场下,相比纯EP,EP/GC的击穿电压从29.45 kV升至36.57 kV,提升了24.2%。

  • 王国永, 杨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聚多巴胺(PDA)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制备聚苯醚(PPO)复合材料,以改性碳纤维为填料,探究不同填料比例对复合材料力学及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PDA改性碳纤维,PP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得到改善。改性碳纤维添加量为4%时,PPO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PPO材料的增加了20%,断裂伸长率维持在123%,冲击强度为14.5 kJ/m2,层间剪切强度为32 MPa。随着改性碳纤维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改性碳纤维添加量为4%时达到最高。

  • 塑料科技. 2024, 52(04): 88-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1)论文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使用的单位符号和物理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2)来稿除正文之外,还应包括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作者名称和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及参考文献等。(3)参考文献应采用顺序编码制,按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15规定进行著录,格式如下:·期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章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 生物与降解材料
  • 刘思聪, 陈志超, 于放, 俞志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解决石化基地膜不可降解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明胶/壳聚糖为基底,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增强相,甘油为增塑剂,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设计了以明胶/壳聚糖质量分数、明胶/壳聚糖比例、HPMC质量分数为自变量,以地膜的土壤失水量为响应值的三因素三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当明胶/壳聚糖比例为6∶1、明胶/壳聚糖质量分数为7.3%、HPMC质量分数为2.1%时,生物降解地膜保水性能最优。此配方下生物降解地膜抗拉强度为34.3 MPa,透光率为35.8%,35 d降解率为92.7%。制备的新型生物降解地膜为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 樊丽梅, 杜娟, 贺龙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将亚麻纤维布和聚乳酸(PLA)熔融共混,通过注塑成型的方法制成PLA/亚麻无纺布复合材料。探究了亚麻纤维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纤维的加入改善了PLA/亚麻无纺布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储能模量,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增强了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亚麻纤维含量为2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66.0 MPa、5.52 kJ/m2和4.0 GPa,复合材料的结晶度达到13.89%,维卡软化温度为141.32 ℃,同时在降解第40 d时,添加20%亚麻纤维的复合材料的失重率达到最高,为12.03%。该研究结果为PLA/亚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刘志刚, 颜祥禹, 陈波, 肖洋, 李俊文, 周魏华, 武丽达
    塑料科技. 2024, 52(04): 99-103.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共混改性的方法提升聚乳酸(PLA)的韧性,获得抗冲击的生物降解材料。在PLA中加入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E-MA-GM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通过共混熔融反应加工的方法,制备PLA/E-MA-GMA/PBS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E-MA-GMA含量对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流变性能、流动性能、力学性能、相形态、生物分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MA-GMA含量为5%~25%时,PLA/E-MA-GMA/PBS复合材料生物分解率均大于60%,符合GB/T 19277.1—2011中生物分解塑料要求。E-MA-GMA可以显著提升PLA/E-MA-GMA/PBS复合材料的韧性和冲击强度,同时进一步说明PLA/E-MA-GMA/PBS复合材料之间存在部分相容性。随着E-MA-GMA含量的增加,PLA/E-MA-GMA/PBS复合材料的复数黏度显著提高,各组分之间发生分子链缠结增强,E-MA-GMA、PLA和PBS之间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

  • 助剂
  • 赵旭, 刘鑫, 吴昆鹏, 孔磊, 谭志勇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04-108.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作为聚丙烯(PP)降解的引发剂,选择硬脂酸钴和硬脂酸锌作为催化过氧化物分解的添加剂,讨论添加剂对PP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TBP含量的增加,PP的熔体流动速率(MFR)明显增加,力学性能下降,结晶性能提高。当引发剂含量增加到0.6%~0.8%时,熔融曲线出现双峰,黏度和模量下降。加入添加剂硬脂酸钴时,冲击性能下降34.63%,黏度和模量下降,PP的MFR进一步增加,最高的MFR比没有加入添加剂的样品高出59.08%,结晶性能高于没加添加剂的样品,晶体排列更规整。加入添加剂硬脂酸锌时,冲击性能下降,黏度和模量下降,最高的MFR比没有加入添加剂的样品高200.99%,晶体排列最规整。因此,硬脂酸锌更适合作为化学法降解PP的添加剂。

  • 李宁, 王永康, 吴战鹏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09-114.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催化剂引发聚甲醛(POM)聚合效率和可控性的问题,通过聚合实验,重点研究了催化剂和溶剂种类、催化剂添加量以及聚合温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聚合体系制备得到的聚合物在外观、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加工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三氟化硼体系引发速率低,需较高浓度(20 mg/kg)才可实现催化聚合。与三氟化硼催化体系相比,杂多酸引发效率较高,聚合诱导期和固化时间较短。最优浓度为5 mg/kg时,聚合实验转化率为78.2%,所合成的POM初始分解温度为367 ℃,具有更优异的热稳定性,不稳定末端基含量低,甲醛释放量较少,EGM值为72 mg/kg,VDA275值为15 mg/kg。因此,杂多酸催化聚合POM的效果更佳。

  • 理化测试
  • 英琪, 把宁, 刘芳卫, 黄亚楠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15-12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对潜在的残留溶剂甲醇、乙醇、丙酮、异丙醇、二氯甲烷、正己烷、乙酸乙酯、异丁醇、乙酸异丙酯、正丁醇、甲苯、乙酸正丁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等进行了分析测试。该方法用DB-624(30 m×0.25 mm,1.8 µm)色谱柱进行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采用优化条件,分流比20∶1,载气流速为1.5 mL/min,样品平衡温度为100 ℃,顶空平衡时间为30 min,能够使14种溶剂完全分离,各目标物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测试结果检出限在0.001~0.004 mg/m2之间,样品加标回收率介于87.05%~114.07%范围内,RSD为3.16%~6.60%。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是对国标方法的完善补充,可用于塑料类快递封装用品中溶剂残留量的日常检测,为其质量监控提供可靠依据。

  • 塑机与模具
  • 张晓光, 程志超, 孟枭, 李顾学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21-126.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无人机灭火弹的饰盖为研究对象,利用Moldflow软件从灭火弹饰盖的填充时间、流动前沿温度、熔接痕、气穴、翘曲变化五个方面对两种浇口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最优的浇口方案,并对两种冷却系统进行模流分析,得到较优的冷却系统。经锁模力的数值计算和模流分析,选择符合成型要求的注射机,然后运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从而降低饰盖的体积收缩率,通过对塑件总体温度分布和剪切速率与体积分布进行验证,最终得到优化后的注塑模具结构。结果表明:通过Moldflow软件分析和正交试验,可提高无人机灭火弹饰盖模具的设计效率和质量,且优化后的注塑模具结构合理,工作可靠,可以有效减少试模的成本,满足生产需求。实验为类似模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综述
  • 王鑫, 蒋敏, 陈思月, 曹梦园, 孙广泽, 史浩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27-131.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聚丙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通用树脂,具有透明、质轻、耐热、电绝缘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纤维制品、汽车零部件、输送管道和包装材料等领域。与环氧树脂等极性材料相比,共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差,因此研究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尤为重要。文章分析近十年有关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增强研究,概述了五种界面黏接机理,包括化学键合理论、机械互锁理论、界面扩散理论、界面浸润理论和界面结晶理论,对施胶剂/涂层处理、纳米材料“多尺度”修饰填料表面,通过分子自组装作用、诱导界面结晶的聚丙烯基体改性等界面增强方法进行评述,最后展望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未来机遇和挑战。

  • 何晓峰, 谢亚琦, 郭福强, 聂光志, 葛铁军, 刘宁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32-136.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高吸水树脂具有优异的吸水性能和保水性能,但高吸水树脂吸水膨胀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导致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以纤维素为接枝骨架合成的高吸水树脂具有优异的降解性,文章介绍了60Co-γ射线引发、超声波引发、溶液聚合、乳液悬浮聚合等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详细阐述了纤维素基衍生物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高吸水树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在农业、卫生用品、医药和重金属吸附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

  • 陈晨, 汪洋, 汪香君, 熊露璐, 李军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37-142.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聚乙烯(PE)农用地膜因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可逆。将聚乳酸(PLA)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共混,可制备出高强度、高柔韧性的可降解复合材料,用作农用地膜能够有效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综述了PLA/PBAT地膜的制备工艺,总结了无机填料和有机填料对材料的改性研究,最后介绍了PLA/PBAT地膜在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研究表明:PLA/PBAT地膜的制备工艺已从有到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机填料或无机填料的加入可降低PLA/PBAT地膜的成本,改善材料相容性,提升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和阻隔性能等多项关键指标。在现实应用中,PLA/PBAT地膜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但其降解周期不可控制约了其发展。未来,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因素研发降解周期可调控的PLA/PBAT可降解地膜。

  • 冒朝静, 张欣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43-147.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纳滤作为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间的压力驱动膜工艺,具有操作压力低、选择性强、分离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势。有机纳滤膜作为一种化学稳定性高、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良好的高性能膜,能有效解决膜孔径和膜污染难控制等问题,在水处理、食品加工、药品制造和化工产品的分离中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分析了有机纳滤膜截留分离的作用机制,包括空间位阻效应、道南效应和介电排斥效应,探讨了有机纳滤膜的制备和改性方法,综述其在生物技术、制药应用、废水处理及有机溶剂纳滤(OSN)膜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走向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旨在为纳滤膜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艾吉祥, 邓容, 任露露, 杨敬葵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48-152.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围绕3D打印用尼龙(PA)粉末的制备技术展开论述,主要介绍PA粉末三种3D打印技术方法,并对比各自特点,得出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最适合用于PA粉末3D打印。文章论述了PA粉末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聚合法、机械粉碎法、溶剂沉淀法、热致相分离法,对比四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概述了PA粉末的改性研究,分析了影响PA粉末SLS制品的因素。研究可为从事PA粉末3D打印相关的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张古悦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53-156.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也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需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实践措施,包括增加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支撑平台、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广泛开展国际科学合作交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要导向,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坚持以开放合作。这些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构筑国家竞争优势,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 徐靖越
    塑料科技. 2024, 52(04): 157-160. 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4.04.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高质量发展注重把握技术先进性,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着力点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现阶段,我国拥有夯实现代产业基础与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可以为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因此,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绿色低碳制造与培育新质生产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为进一步发挥工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准赋能作用,提出积极培育新工业产业、构筑工业人才集聚高地、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