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建设旨在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对医学教育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新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利用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能力等措施开展探索,为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未来将继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与发展。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职业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为应对这一需求,首都医科大学坚持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并重的理念,着力加强医药卫生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通过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队伍的资源优势,学校实施精品化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相结合,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满足健康中国建设对职业化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临床教师是保障临床教学质量,培育优秀医学人才的中坚力量。对教师队伍进行闭环管理有助于推进各项培养、激励体系等层层落实,并通过反馈不断优化完善。本文深入分析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现实问题,阐述包括教师遴选、培养、激励、监督、评价、反馈及退出过程的闭环管理机制,并从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管理责任及加强教师思政教育方面提出建议,力求为临床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的脊柱胸腰椎内固定培训教学,辅助青年医师掌握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脊柱组的资料库,获取脊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薄扫影像资料,打印出1∶1的3D脊柱模型。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脊柱组进修的24名青年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名。对照组带教教师采用大体标本进行模拟置钉教学,试验组带教老师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置钉教学,课后即刻进行置钉考核、手术操作评分及调查问卷评价,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 课后置钉考核中,试验组得分[(75.5±6.5)分]高于对照组[(66.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操作评分中,试验组得分[(87.3±6.5)分]也高于对照组[(82.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课程评价及教育评价更为满意(P<0.05)。 结论 3D打印模型在脊柱胸腰椎内固定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显著提升青年医师的专注度和兴趣,帮助青年医师提升临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效地提高青年医师的手术技能,缩短脊柱外科医师的学习曲线。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备受关注。学位论文不仅反映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分析现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机制的意义与优缺点,并依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与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双盲评审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数字化技术已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药剂学课程中广泛应用,与药剂学课程特点十分契合。本文通过叙述药剂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药剂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数字化技术结合传统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建设创新,同时通过数字化评估进行教学反馈,实现药剂学课程的多元化、个性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和精准性,从而促进药剂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这既推动行业发展,也对医学院校医学及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教育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在全面分析医科院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设计适配于医科院校通识类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思路,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提升校园数字文化氛围3个手段,从基础知识、胜任力、信息素养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新兴生物技术将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革新力量,但其中的技术风险引发诸多争议。为此,在医学史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新兴生物技术的过去与未来,了解科技发展的复杂性与多重可能性,树立其正确的历史观与未来观十分必要。在此方面,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电影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本文将以两项典型的新兴生物技术为例,探讨将科幻电影融入医学史教学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目的 研究3D(three-dimensional,3D)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VR)教学系统的构建实施和在呼吸道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 2019 级临床医学(5+3)专业两个班的68名见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名学生。对照组采用多媒体方法见习,试验组采用3D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见习,采用随堂考试和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 试验组随堂考试成绩和课程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答题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提升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沉浸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愿意推荐给同学、提升课程参与积极性等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当临床见习缺乏真实传染病病例时,3D虚拟仿真传染病教学系统可以作为弥补再现临床病例,在传染病见习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创新的教育工具,正日益引起医学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传染病学科教学的特点与难点,总结和展望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与应用,试图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传染病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可能性,并提出建立传染病基础和实验教学的虚拟现实电子数据库的思考,将数据模型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实现病原种类、发病机制、应对策略的模拟与联动。
临床教学的同质化建设是各医学院校及教学基地长期探索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学校临床教学质量同质化保障体系下,作为高校的附属医院,在医院教学管理层面进一步落实和提升临床教学同质化建设进行的探索实践。采取的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临床教学同质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目的 了解医学生长时间线上学习效果,比较线上与线下学习模式对医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培养的影响,为后期医学生在校培养与继续教育提出建议。 方法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市397名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医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3名教师和14名医学生开展关键知情人访谈;采用描述性统计、秩和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描述在线学习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长时间线上学习使得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也导致医学生临床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临床实践技能、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所下降;网络卡顿、师生交流不畅、电子产品干扰等因素均对学习效果有负面影响。 结论 长时间线上学习削弱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未来对不同年级医学生,在临床理论教学与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上应对相关知识予以补充;线上学习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充分总结线上教学经验,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
目的 了解西南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意愿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西南医科大学不同年级和专业的1 043名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 结果 69.4%的学生有科研意愿,52.5%的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科研。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494,95%CI:1.121~1.991)、专业类别为医学类学生(OR=1.776,95%CI:1.254~2.515)、成绩排位前1/3和中1/3的学生(OR=2.764,95%CI:1.854~4.121;OR=2.235,95%CI:1.583~3.155)、充分了解科研的学生(OR=1.643,95%CI:1.007~2.680)科研意愿高。学生愿意参与科研主要是为增强自己科研素养能力(87.6%)、考研就业(80.0%)、获得创新学分(55.5%)等。 结论 大部分本科生愿意参与科研,参与科研主要旨在提升科研素养能力,但学生对学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制度了解程度不高。高校在推进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科研宣传力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同时关注非主流专业的建设。
目的 探讨护理专业新生宿舍人际关系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为护理专业新生抑郁情绪倾向的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3年1-2月期间,利用电子问卷开展宿舍人际关系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调查,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面向324名学生开展调查,利用SPSS 22.0数据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处理与分析,确定护理专业新生宿舍人际关系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结果 不同抑郁情绪倾向下护理专业新生宿舍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认知(F=3.488,P=0.019)、言语沟通(F=4.224,P=0.024)、扰他行为(F=4.865,P=0.009)、共享行为(F=5.220,P=0.002)、个体特征(F=5.021,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宿舍人际关系对抑郁情绪倾向有影响,护理专业新生的抑郁情绪得分在人口特征因素中的生源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361,P=0.035)。 结论 护理专业新生宿舍人际关系对抑郁情绪倾向有影响,学校相关部门在宿舍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抑郁情绪倾向学生的识别与疏导,早期发现抑郁情绪,对其抑郁情绪引发原因进行判断后,关注护生宿舍人际关系情况,通过宿舍人际关系改善,提升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医学院校的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与治病救人的“双天职”使命;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做好医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从创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利用新媒体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丰富社团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深入实践上好社会“大思政课”四个维度,将医德文化、军事文化、志愿文化融入医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联合3D打印技术在儿童足踝畸形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1—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轮转的40名儿外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对照组及试验组的学习内容均为儿童常见足踝畸形,包括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垂直距骨、高弓内翻足、扁平外翻足的解剖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讲解,利用足踝畸形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及正常踝关节模型进行授课。试验组采用基于足踝畸形3D打印模型的CBL模式进行教学。即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科调取足踝畸形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数据资料,制作3D打印模型,教师借助3D模型为试验组进行立体展示,对足踝畸形的解剖结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案进行讲解。课后通过主观问卷及客观考核判断教学效果。 结果 试验组在主观问卷调查自我评价得分和客观考核得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BL联合3D打印技术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对儿童足踝畸形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具备更好的教学效果。
目的 通过丽水学院城乡医学定向生人才培养基本现状,提出人文素质提升的路径以及对定向生的培养实践探索。 方法 选择623名医学定向生以及45名统招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就当前城乡医学定向生人才培养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 40%的受访者表示人文素养缺失较难适应差别工作,在就业观念以及职业规划上,9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听从家人的建议以及考虑到职业的稳定性选择成为定向生的;4.8%的受访者表示有明确的就业及职业规划,93%的受访者表示只想通过考试,顺利毕业;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关注方面,55.1%的受访者未关注人文素养问题,22.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缺失人文素养培养课程。 结论 当前城乡医学定向生人才培养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存在培养模式欠缺系统化、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等现象。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定向生的培养工作,紧抓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医学人文素养实践,加强定向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培养出优质的基层全科卫生工作人员,致力于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校传承是当今美育教育的热点之一。在医科大学美育教育中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民族认同感,发挥民族音乐的医疗辅助效力,传承、保存和传播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十分必要。通过研究实践建立的“4+3+5”传承模式与路径是以“四个结合”为基础、“三项措施”为保障、“五条路径”为抓手,以此来实施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