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刘扬, 高超, 王小杰, 张梁, 吴安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6): 1023-1028.
    目的 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两种麻醉药对脑血管内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择期行脑血管内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瑞马唑仑麻醉组(R组)和丙泊酚麻醉组(P组),共纳入106例患者,每组53例。主要研究指标为拔管后30 min至术后7d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发生率。次要研究指标为麻醉时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拮抗药氟马西尼使用剂量、麻醉苏醒时间、延迟拔管发生率及术后48 h患者恢复质量[采用术后康复质量15条(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问卷评估]。结果 共有103例患者(R组51例,P组52例)完成研究。R组和P组术后7d内POD发生率分别为5.88%和3.8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19.60%, 9.80%)较P组(53.85%, 25.00%)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P=0.042)。R组术中去甲肾上腺素和麻黄素使用率明显低于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33,)。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氟马西尼使用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 QoR-1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接受脑血管内手术的老年患者,与丙泊酚相比,瑞马唑仑不增加术后谵妄发生率,不增加麻醉苏醒和拔管时间,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也不影响患者恢复质量。
  • 张萌, 马咏馨, 贾琼, 张东威, 张昕红, 徐耀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56-62.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发病6 h内的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8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5]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和双抗组(7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按照1∶1进行匹配,匹配后静脉溶栓组(44例)和双抗组(4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临床预后指标及不良事件。主要结局定义为发病后90d良好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2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次要结局为发病后24 h、72 h、7 d 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发病90 d内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事件及发病90 d内死亡。结果 (1)匹配前静脉溶栓组年龄、入院时mRS评分均低于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房颤、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静脉溶栓组与双抗组患者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患者比例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6%(39/44)vs 93.2%(41/44),P=0.458、P=0.308];(3)静脉溶栓组发病后24 h、72 h中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vs 2.5、1 vs 2,P=0.018、0.043],其余有效性结局和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为急性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显著的短期获益,有助于缩短恢复至良好神经功能结局的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病死率。然而,在发病后90 d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其效果与双抗治疗相似,尽管如此,亟需开展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 崔玮, 庞淇丹, 相韩悦, 肖猱, 姜德春, 李深, 沈光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76-82.
    目的 明确BIBP-H荧光探针是否可以用于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水平的检测。方法 首先,在体外利用BIBP-H探针荧光成像检测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B104)氧化应激反应,并观察抗氧化剂依达拉奉右莰醇或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对B104细胞氧化应激后荧光强度的影响。随后,将28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短暂大脑中动脉栓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tMCAO)、依达拉奉右莰醇+tMCAO、还原型谷胱甘肽+tMCAO和假手术4组(每组7只),缺血1.5 h,再灌注12 h后,经尾静脉注射BIBP-H探针,利用活体成像及后续离体和组织荧光成像进行BIBP-H探针的体内缺血再灌注损伤检测。结果 (1)仅给予BIBP-H探针的B104细胞未见自发性红色荧光;BIBP-H探针可在谷氨酸刺激的B104细胞中显示红色荧光,依达拉奉右莰醇或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后则荧光强度显著下降;(2)静脉注射BIBP-H探针的假手术小鼠和未注射探针的tMCAO小鼠均呈活体荧光成像阴性;(3)静脉注射BIBP-H探针的tMCAO小鼠病灶区呈活体荧光成像阳性,且再灌注同时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输注后病灶区的荧光强度下降;(4)BIBP-H探针显示的红色荧光范围与脑梗死范围一致。结论 BIBP-H探针能有效监测体内外氧化应激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检测中具有应用前景。
  • 褚学红, 申英杰, 王耀楼, 董晓, 刘圆圆, 冯艳, 姜缪文, 李明, 吉训明, 吴川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22-33.
    目的 探究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extensive perivascular space, EPVS)负荷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包括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因果关系。方法 利用来自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分析,研究不同部位的EPVS与IS及其亚型和TIA之间的关联。采用多种MR方法评估EPVS负荷与IS及其亚型和TIA之间的因果关系。应用多变量MR以减轻潜在的混杂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增强结果的稳健性。随后,利用Meta分析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不同部位EPVS负荷与IS之间因果关系的数据。此外,采用反向MR观察各种IS类型对EPVS的影响。最后,进行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以评估暴露和结果之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 脑白质(OR=1.12,95%CI:1.01~1.25;P=0.04)和基底节(OR=1.57,95%CI:1.30~1.89;P<0.01)中的EPVS负荷均是IS的显著危险因素。基底节中的EPVS负荷也是小动脉闭塞型IS的危险因素(OR=4.56;95%CI:2.57~8.27;P=5.95×10-7)。此外,IS和TIA后,基底节EPVS负荷似乎也存在潜在的增加。结论 广泛的白质和基底节血管周围间隙负荷可能是预测IS的重要指标。
  • 魏婧, 张璐, 梁莹, 李春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72-176.
    张旭,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临床生物力学应用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负责人,担任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医疗器械监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听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医疗器械审评中心评审专家,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神经工程,脑功能认知,医学人工智能,功能神经电刺激在脑网络疾病治疗及脊髓损伤功能重建的方法研究,智能植入式刺激器研发。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国自然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项目、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重点项目。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
  • 屈俊达, 杨敏福, 李春林, 孙立伟, 高赫, 张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99-105.
    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AT)是紧邻冠状动脉和心肌的脂肪组织,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活性因子对机体造成生理和病理性的改变。EAT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分割量化EAT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传统影像、图谱及人工智能三个方面介绍EAT分割量化方法的演变过程,并对自动量化的EAT指标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吴子遥, 冯思同, 贾竑晓, 董麟瑞, 宁艳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25-129.
    目的 初步探究亚健康脾气虚证人群的注意网络功能。方法 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于社区和高校招募亚健康脾气虚证组受试者27例。根据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纳入了25例健康对照受试者。对纳入的所有受试者进行注意网络测试,并分析两组差异。结果 相较于健康对照组,脾气虚证受试者的执行控制网络功能明显受损(P=0.012)。脾气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测试正确率、反应时间、警觉网络功能和定向网络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脾气虚证组受试者健康状态简单评估问卷得分与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脾气虚证证候积分与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值呈正相关性(P=0.038)。结论 亚健康脾气虚证受试者的注意执行控制功能存在异常改变,其与脾气虚证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为“脾藏意”理论的认知心理学内涵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 乔玥, 李传辉,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68-70.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取栓即便能实现80%以上的血管再通,但超过50%的患者仍遗留残疾或死亡。基于目前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应优化溶栓药物,开发具有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和安全性的新型溶栓剂,扩大溶栓治疗获益人群;利用先进影像技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实现基于“组织窗”的再灌注治疗;推广移动卒中单元,实现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策略,预防神经功能恶化;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进一步提高机械取栓的疗效。
  • 李晓翠, 刘子雨, 翟惠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36-142.
    目的 比较帕金森病伴便秘(Parkinson's disease constipation, PDC)与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变化,进一步了解PDC患者的便秘特点。方法 将自2017年至2022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4例PDC患者作为PDC组,及消化内科就诊的39例FC患者作为对照组,用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的方法检测两组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括约肌和盆底肌的动力、感觉、反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变化,并根据测压结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便秘特点。结果 PDC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直肠排便压均显著低于F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1.73±20.01) mmHg vs(85.02±19.74)mmHg,(22.30±21.12)mmHg vs(38.10±17.00)mmHg, 1 mmHg=0.133 kPa,均P<0.05];PDC组患者高压带长度、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肛门松弛率低于FC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C组患者最大耐受阈值明显高于PDC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及直肠顺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测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以排便推进力不足为主。PDC组与FC组排便推进力不足比例分别为88.2%(30/34)和59.0%(23/39),排便协同失调比例分别为11.8%(4/34)和30.8%(12/39),排便推进力正常且无排便不协调比例分别为0%和10.3%(4/39)。两组的排便障碍类型构成比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8.623,P<0.05)。结论 PDC患者与FC患者均存在直肠肛门动力和感觉异常,测压分型主要表现为排便推进力不足。但相比FC患者,PDC患者的肛管静息压、直肠排便压明显降低,深入研究PDC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变化及便秘特点,可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PDC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相关依据。
  • 张泉东, 刘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5): 864-869.
    目的 观察被动可弯负压吸引鞘在复杂肾结石一期手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20例复杂肾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应用被动可弯负压吸引鞘联合经尿道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取石术(flexible uretersocopic litotripsy, FURL),对照组应用普通输尿管鞘联合FURL。对比2组一期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的净石率(stone free rate, SFR)、感染指标、出血情况、平均住院日。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58.81±15.60) min,术后净石率91.67%(55/60),白细胞计数(7.43±0.52)×10~9/L,降钙素原(0.96±0.10) ng/mL,中位住院时间为2(2,3) d,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血红蛋白下降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 被动可弯负压吸引鞘应用于复杂肾结石一期手术中,可显著提高净石率,减少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白羽, 李雪清, 郭益群, 杨春霞, 谷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4): 706-714.
    目的 提高对肺毛霉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分析肺毛霉菌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25例肺毛霉菌病病例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预后等资料,其中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资料分析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实验室检查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以寻找肺毛霉菌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5例患者中男性15例,平均年龄(52.64±13.74)(32~76)岁,住院时间15(10.5,21.5)d,最常见的肺毛霉菌病易患因素有糖尿病(20/25)、糖皮质激素暴露(13/25)、毛霉不敏感抗真菌药物应用(10/25)和实体器官移植(5/25)。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21/25)和咳嗽(21/25),其次为呼吸困难(10/25)、咯血或痰中带血(9/25)。其中死亡患者8例,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P=0.003),有实体器官移植史占比更高(P=0.023),余一般情况及易患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血小板水平低于存活组患者[174 (78,227)×10~9/L vs 310 (229,347)×10~9/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25例患者中最常见的毛霉目真菌为根霉属(包括少根根霉、小孢根霉等)和根毛霉属(主要为微小根毛霉)。肺内多发结节影是存活组患者更为多见的影像学改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肺毛霉菌治疗包括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和手术或介入治疗,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实体器官移植增加了肺毛霉菌病患者的死亡风险(OR=16.000,95%CI:1.381~185.405,P=0.027)。结论 肺毛霉菌病病死率高,存在糖尿病以及糖皮质激素暴露、使用免疫抑制剂、实体器官移植等是目前较常见的易患因素,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大多无特异性,多叶病变、胸腔积液、气管狭窄或闭塞、楔形实变、肺内多发结节等是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在上述临床特征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小板水平偏低的患者病死率更高,其中实体器官移植增加了肺毛霉菌病患者死亡的风险。
  • 黄潇慧, 王新伟, 武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4): 721-72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联合D-二聚体(D-dimer, D-D)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310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治疗出院后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并根据相关标准对患儿预后进行评估,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98)和预后不良组(n=112)。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全部患儿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记录入院时患儿早期预警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并收集诊断患儿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NLR、PLT计数、D-D预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APACHEⅡ、SOFA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NLR、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LT计数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混杂因素,连续变量原值收入,结果表明,NLR、D-D水平是预后的保护因素(OR<1,P<0.05),PLT计数水平是预后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49,灵敏度为94.95%,特异度为82.14%,准确度为90.32%,三者联合预测效能价值高。结论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外周血NLR、PLT计数、D-D水平显著升高,三项联合检测在预测患儿28 d后的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薛书锦, 魏兴梅, 陈彪, 高振橙, 崔丹默, 石颖, 陈婧媛, 孔颖, 李永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6): 995-1000.
    目的 探究不全分隔Ⅰ型(incomplete partition type Ⅰ,IP-Ⅰ)合并脑脊液漏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同期修补脑脊液漏手术技术及术后脑脊液漏控制及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IP-Ⅰ合并脑脊液耳漏的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行人工耳蜗植入同期行经水平半规管开窗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1周内使用抗生素治疗,术后1个月人工耳蜗开机,并开始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结果 所有患者人工耳蜗电极顺利植入,术后随访时间1~17年,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脑脊液耳漏,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听觉获益。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同期行经水平半规管开窗脑脊液漏修补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解决IP-Ⅰ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相关症状,预防脑脊液漏复发并帮助患者重建听力。
  • 张婉婉, 董晓, 于尔澜, 吉训明, 吴川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6-10.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AI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脑血管病诊疗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本文旨在综述AI技术在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如何优化诊疗流程,以期为脑血管病的临床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 张晓, 张伟, 王尊理, 温暖, 刘聪慧, 李忠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30-13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计时站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 TUG)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2023年6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规律血液透析、数据完整且可配合的患者,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5次起坐试验(5 times sit to stand, STS-5)、TUG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下肢肌肉力量、平衡及步态功能;根据TUG结果进行分组,即TUG≤12 s,判定为TUG正常组;TUG>12 s判定为TUG延长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TUG延长组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TUG延长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46例MHD患者,TUG延长组86例,TUG正常组6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糖、教育水平、MMSE评分、C反应蛋白、血白蛋白、血肌酐、血钠、全段甲状旁腺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TS-5、单次尿素氮清除指数(urea clearance index, Kt/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女性、低MMSE评分、低Kt/V以及STS-5时间延长是发生TUG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年龄、性别、MMSE总分、STS-5时间预测MHD患者发生TUG延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825、0.678、0.777、0.836(P<0.01),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Kt/V预测患者发生TUG延长的AUC为0.602(P=0.037),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以上5项指标作为整体模型预测MHD患者发生TUG延长的AUC为0.923(P<0.01)结论 MHD患者的年龄、性别、MMSE评分、STS-5时间延长、Kt/V的水平与合并TUG延长相关,是发生TUG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预测TUG延长的生物学指标。
  • 闫红, 高健, 黄芳, 张建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61-166.
    目的 调查高校中文医学期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现状,探讨高校中文医学期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以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的55种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期刊官网调查其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情况。结果 仅18种期刊在其官网中有明确的出版伦理栏目,涵盖作者、审稿人、编辑、出版者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而其他期刊只在各自官网发布的投稿指南、同行评议、相关声明中提及作者、审稿人、编辑、出版者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且涵盖不全,出版流程不透明。结论 高校中文医学期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应完善出版伦理制度规范,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处理;加强出版伦理制度的宣传,增强作者的诚信意识;推进出版流程透明化,加强出版各流程的监督预警。
  • 郭怡兵, 孟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71-75.
    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是血浆中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脂蛋白颗粒。Lp(a)浓度升高与多种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且多种靶向降低Lp(a)浓度的新型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综述了Lp(a)的结构、功能、遗传学特点、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及其治疗的最新进展,旨在为Lp(a)的研究提供新方向,并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陆嘉盈, 徐东升, 崔晶晶, 王雨晴, 苏雨昕, 刘一寒, 王佳, 白万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83-90.
    目的 采用传统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 BDA)神经示踪技术结合全景和局部显微镜成像技术显示大脑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 M1)锥体神经元胞体及其轴突沿皮质脊髓束投射的详细组织学特征。方法 使用脑立体定位系统将100 nL 10%(质量分数)BDA (相对分子质量10 000)注射到大鼠M1脑区,通过全景组织扫描分析系统连续追踪BDA神经标记沿皮质脊髓束通路在脑和脊髓组织中的分布,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详细观察BDA神经标记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采用全景组织扫描分析系统更便于对BDA神经标记的总体分布进行观察,在M1注射点周围,BDA标记显示在第Ⅴ层锥体神经元胞体;在注射点对侧对应的M1脑区以及同侧的初级感觉皮层,BDA主要显示顺行标记的神经纤维同时伴有少量逆行标记的神经元胞体;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区域,BDA均显示顺行标记的神经纤维,包括神经纤维束和神经纤维终末,其投射区域有同侧的纹状体、丘脑、内囊、大脑脚和脑桥,以及经脑干锥体交叉后到达对侧的脊髓。在此基础上,采用共聚焦显微成像及其三维重建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对BDA神经标记的局部显微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解析,其中包括逆行标记的神经元胞体、树突及其树突棘,以及顺行标记的神经纤维及其终末。结论 传统的BDA神经示踪技术与全景组织扫描分析和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成为从全景到局部对长投射神经环路观察和解析的有效途径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纪文怡, 宋丽妮, 曹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06-11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 ARB)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选用雄性6周龄C57BL/6N小鼠,分别以普通饲料(normal diet, ND)、高脂饲料(high-fat diet, HFD)喂养6周,诱导糖尿病肥胖小鼠,测定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2)将高脂饮食诱导的糖尿病肥胖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Con)、药物处理组(ARB),分别以每日3 mg/kg的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以下简称生理盐水)和缬沙坦灌胃处理6周后进行小鼠体质量、体温测定、葡萄糖耐量实验、呼吸代谢检测、脂肪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HE)及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检测;(3)以雄性6周龄Leptin receptor基因敲除的糖尿病肥胖小鼠模型(db/db小鼠)为实验对象,同样分别以每日3 mg/kg的生理盐水和缬沙坦灌胃处理5周后进行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及体温测定。结果 高脂饮食成功诱导了糖尿病肥胖小鼠(HFD小鼠)模型,缬沙坦灌胃处理能显著降低HFD小鼠体质量增长率及db/db小鼠体质量。在HFD小鼠中,缬沙坦增加4℃冷处理环境中HFD小鼠体温,提高HFD小鼠能量消耗,但对HFD小鼠糖代谢无明显改善作用。在db/db小鼠中,与对照组相比,缬沙坦处理后db/db小鼠空腹血糖明显降低,4℃冷处理2 h和3 h体温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HFD小鼠中,缬沙坦处理使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UB)以及性腺旁脂肪组织(epididymal adipose tissue, EP)细胞体积明显减小,并且在mRNA水平,缬沙坦促进了BAT中UCP1的表达,Prdm16、PGC1α、AP2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缬沙坦可改善肥胖小鼠能量代谢,其机制可能与ARB对BAT产热功能的促进作用有关。
  • 董晓, 张婉莹, 吉训明, 吴川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5.
    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是继前版指南推出10年后的再次更新。新版指南对多项推荐意见进行了更新,并新增了若干主题。本文旨在对新版指南的推荐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的卒中一级预防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庄颖, 高健, 陈瑞芳, 黄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67-171.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三本科技期刊为例,阐明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队伍建设、期刊影响力提升、增强出版等方面,以期为高校医学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 杨艳, 田妮, 龙灵, 贾振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15-124.
    目的 探讨叉头盒蛋白p2(forkhead box protein p2,FOXP2)通过调节刺猬信号通路(Hedgehog)介导的糖酵解参与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和转移。方法 从在贵州省职工医院妇科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0例患者中获取新鲜子宫肌瘤组织,并从中分离子宫肌瘤细胞。采用针对FOXP2的慢病毒shRNA(sh-FOXP2)以及阴性对照(sh-NC)和FOXP2过表达载体(oe-FOXP2)以及阴性对照(oe-NC)转染细胞。通过集落形成试验和Transwell检测分析评估细胞增殖、转移能力。通过葡萄糖摄取、乳酸生成的测量和细胞外酸化速率(extra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 ECAR)的测量检测细胞有氧糖酵解能力。使用FOXP2上调子宫肌瘤细胞建立了异种移植肿瘤模型探索FOXP2在体内的调节作用。结果 与oe-NC组相比,oe-FOXP2组子宫肌瘤细胞活力、集落数量、转移细胞数、葡萄糖摄取、乳酸产生和ECAR均显著下调(P<0.05);与sh-NC组相比,sh-FOXP2#1组和sh-FOXP2#2组子宫肌瘤细胞活力、集落数量、转移细胞数、葡萄糖摄取、乳酸产生和ECAR均显著上调(P<0.05)。与oe-NC+vector组相比,oe-FOXP2+vector组子宫肌瘤细胞形成的集落数量、转移细胞数、葡萄糖摄取、乳酸产生、ECAR和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Gli)蛋白均显著减少(P<0.05);与oe-FOXP2+vector组相比,oe-FOXP2+SAG组子宫肌瘤细胞形成的集落数量、转移细胞数、葡萄糖摄取、乳酸产生、ECAR和Shh、Gli蛋白均显著上调(P<0.05)。与oe-NC组相比,oe-FOXP2组肿瘤质量、肿瘤增殖抗原(Ki-67)阳性细胞比例和异种移植瘤中Shh、Gli、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phosphoglycerate mutase 1,PGAM1)蛋白明显减少(P<0.05);与oe-FOXP2组相比,oe-FOXP2+SAG组肿瘤质量、Ki-67阳性细胞比例和异种移植瘤中Shh、Gli、GLUT1、PGAM1蛋白明显增加(P<0.05)。结论 FOXP2通过调节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的糖酵解参与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 欧阳慧, 李宇堂, 娄晓越, 刘人硕, 孙敬孝, 李春林, 张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91-98.
    目的 基于头皮脑电数据,提出一种针对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预测方法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高效预测,以期提升癫痫脑电信号的分类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波士顿儿童医院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长时脑电数据库,从脑电同步性、复杂度及能量分布等多个维度提取癫痫发作间期和发作前期的脑电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输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分类识别,从而实现癫痫的精准预测。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以优化性能,并与现有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对比评估。结果 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准确率为99.29%,精确度为91.44%,灵敏度为96.46%,特异性为99.46%。与当前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框架的癫痫发作预测研究相比,本研究的模型在分类预测能力上实现了提升,展现了更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 通过手动提取癫痫脑电特征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对癫痫发作的有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辅助临床癫痫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王婧, 周巧云, 王牧雨, 肖豫, 宋冬梅, 郭艳, 夏恩兰, 李天照, 黄晓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43-149.
    目的 通过收集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 PMB)患者常规病史、危险因素和超声结果的临床数据,建立一种预测PMB妇女罹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AH)风险的方法。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的408例PMB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将EC和AH患者纳入恶性组(病例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恶性组(对照组),收集有关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08例患者平均年龄(60.4±7.8)岁,病例组74例(18.1%),对照组334例(81.9%)。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最佳预测因子,创建“LRDNT”(light bleeding, recurrent bleeding, diabetes, non-uniform echogenicity&thickness)模型。LRDNT分数在0至22之间。LRDNT评分≥15约登指数最大,预测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9.73%,特异度为80.84%,预测准确率为80.64%。结论 PMB患者的临床信息与超声指标相结合的风险预测模型LRDNT,可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发生的风险,有助于临床分流和优化诊疗策略。
  • 詹艳丽, 李一吟, 李平, 孙景萍, 黄良通, 蔡学礼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41-47.
    目的 分析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卒中救治现状及转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优化卒中救治模式,提高卒中救治效率。方法 选择浙江省丽水地区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转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573例,分析救治情况及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在三级卒中中心行血管内治疗分为有效转诊组(261例)和无效转诊组(3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分析两组的差异性指标,同时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573例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者197例,血管内治疗者261例,有效转诊率为45.55%(261/573)。有效转诊组患者与无效转诊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卒中及吸烟饮酒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转诊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房颤病史的比例更高(χ2=5.34、8.67,P<0.05),更容易表现为凝视、构音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χ2=130.1、22.12、22.96,P<0.05),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更高(F=3.25,P<0.05)。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细胞参数显示,有效转诊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更低(Z=-8.86、-5.39,F=0.598,P<0.05)。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有效转诊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下降更加明显。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22, 95%CI:1.074~1.172)、嗜酸性粒细胞(OR=0.085, 95%CI:0.013~0.564)、中性粒细胞计数(OR=1.088, 95%CI:1.011~1.172)为有效转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现阶段实施的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救治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转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开发包含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在内的预测模型帮助基层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大血管闭塞可能有助于提高AIS的救治效率。
  • 王银平, 孟灿灿, 吴文娟, 杨直堂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34-40.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时间的节律核受体Rev-erbα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选择素(CD62P)、肿瘤坏死因子CD40L表达水平,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58例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患者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4个亚组:T1(0~6点)组32人、T2(6~12点)组50人、T3(12~18点)组40人、T4(18~24点)组36人。将同时间非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1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为T1组32人,T2组31人,T3组32人,T4组31人。患者入院后采集血浆和血小板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CD62P、CD40L及Rev-erbα表达水平。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T2时间段CD62P、CD40L及Rev-erbα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且CD62P及CD40L表达水平变化与Rev-erbα的表达变化相一致,而T1、T3、T4三组之间的CD62P、CD40L与Rev-erb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各时间段CD62P、CD40L和Rev-erbα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节律核受体Rev-erbα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表达明显增高,特别是在凌晨时间段,并且血小板活化水平与节律核受体Rev-erbα表达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提示Rev-erbα与血小板活化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 翁克霞, 李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50-153.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LN的临床病程通常以缓解期和加重期交替为特征。LN的发作可导致肾功能恶化,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活化的白细胞黏附分子(activated leukocyte cell adhedsion molecule, ALCAM)的存在和变化可能与LN的发展以及活性有关。尿活化的白细胞黏附分子(urinary activated leuk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 uALCAM)有望作为评估SLE患者LN活性的非侵入性标志物。uALCAM有助于早期诊断,疾病活动的指示和预测疾病复发。ALCAM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发挥不同生物学效应,包括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迁移,在各种恶性肿瘤中也有病理表达,具有致癌特性。本文将围绕ALCAM在LN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的现有研究,及ALCAM作为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在作用进行综述。
  • 肖鸿鹄, 赵春鹏, 卑明健, 李波, 朱罡, 王豫, 宋迎春, 吴新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5): 753-762.
    目的 通过尸体标本研究探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的效果。方法 以4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股骨为实验对象(男2例,女2例),参考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骨折形态建立8个股骨干骨折模型(依据AO分型:A1型1例,A2型3例,A3型2例,B2型2例),使用本团队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完成标本骨的自动复位并记录术中配准时间、骨折复位时间、手术总时间。截骨与复位后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测量截骨前与复位后股骨长度和前倾角,利用Geomagic Qualify软件对术前和复位后股骨三维模型匹配,测量复位误差,以评价骨折复位精度和质量。结果 8例股骨干骨折标本均通过机器人系统完成了有效复位。术中配准平均时间为(33.3±3.7)min,骨折复位平均时间为(34.8±3.3)min,手术总时间平均为(68.0±4.1)min。复位后与复位前的长度差为(1.6±1.6)mm,前倾角差为(4.1±3.5)°。8例标本的平均复位误差为(4.3±2.2)mm。结论 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可以辅助完成股骨干骨折的闭合复位,复位过程符合临床手术流程,具有较高的复位精度和操作可行性,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复位时间,避免了骨折端切开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同时也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放射线暴露,为股骨干闭合复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 张大坤, 张洪波, 董德鑫, 高翔, 郑瀚, 张浪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5): 870-874.
    目的 探讨上尿路结石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隆福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诊治的32例上尿路结石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资料,以对照原则按1∶2比例匹配选取64例同期手术而未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诊治策略。结果 通过检测术后2、6、12 h血白细胞和降钙素原作为早期预警的关键指标,早期诊断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治疗给予静脉滴注美罗培南(1.0 g,每8 h 1次)抗感染治疗,并液体复苏治疗和维持出入量平衡,所有32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均成功康复出院。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 min)、女性、术前尿培养阳性、术前发热、结石直径(≥20 mm)是上尿路结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上尿路结石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相关尿源性脓毒血症是临床急危重症。术前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女性、术前尿培养阳性、术前发热和结石直径≥20 mm,术后2、6、12 h血白细胞和降钙素原可以作为早期预警的关键指标,术后早期发现并积极抗感染治疗是诊治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关键措施。
  • 周妍, 吴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5): 923-927.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GMP)-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 synthase, cGAS],阐明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荣获基础医学研究奖。
  • 秦云龙, 周瑾, 刘萌, 罗开发, 王安静, 王頔, 赵晋, 孙世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5): 838-845.
    目的 探究原发性恶性高血压肾硬化(malignant hypertensive nephrosclerosis, MHT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明确影响MHTN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23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肾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的高血压肾病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区分MHTN和良性肾动脉硬化(benign arteriolosclerosis nephrosclerosis, BAN)。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MHTN患者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肾脏累积生存率。研究终点定义为终末期肾病或死亡的复合终点。结果 共计231例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MHTN患者7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0.8(13.2,47.1)个月,共36例(52.0%)达到肾脏复合终点。与BAN患者相比,MHTN患者平均年龄更小、临床表现更重、预后更差。单因素Cox分析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浆白蛋白、血清钙、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肾脏总体慢性病理评分(Total Renal Chronic Pathological Score, TRCS)与MHTN患者肾脏复合终点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校正病理评分后的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ys-C(HR=1.490,95%CI:1.144~1.942,P=0.003)、Hb(HR=0.981,95%CI:0.963~0.999,P=0.042)、FIB(HR=1.650,95%CI:1.125~2.419,P=0.010)、TRCS(HR=1.317,95%CI:1.057~1.640,P=0.014)是影响MHTN患者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MHTN患者中,Cys-C、FIB升高、Hb降低和更严重的肾脏病理改变预示着不良肾脏结局。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过程中MHTN患者的肾活体组织检查率更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 蒋玲玲, 阮祥燕, 李妍秋, 张明珍, 王泽铖, 杨瑜, 刘莉莉, Alfred O.Mueck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4): 623-628.
    目的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女性患者体成分对肝、肾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招募2020年10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678例20~40岁的育龄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4年国际鹿特丹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PCOS组(n=578)和对照组(n=100)。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测量体脂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age, BFP)、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肌酐(creatinine, Cre)、尿酸(uric acid, UA)、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并分析PCOS体成分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PCOS组体质量、腰围、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OS组ALT、AST、UA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OS组BUN、Cre、HDL-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OS组BF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07%PCOS患者伴有超重或者肥胖。PCOS组转氨酶异常率高达12.8%,超重肥胖的PCOS患者转氨酶异常率高达17.86%,显著高于瘦型PCOS组和对照组(P均<0.05)。关于血脂方面,PCOS患者TC、TG、LDL-C、L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PCOS患者尤其是那些超重或肥胖者,面临更高的肝功能受损风险和血脂异常问题。因此,针对PCOS患者的管理应特别关注其体成分对肝、肾功能和血脂的影响,通过控制体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饮食和增加运动,有助于提高PCOS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远期生命质量。
  • 郝卓鸿, 云铎, 张颖, 李卉惠, 林海珊, 崔永, 赵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4): 666-677.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其治疗成为全球急需应对的重大健康挑战。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引入,治疗NSCLC的新思路不断涌现,并且在晚期NSCLC患者中已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ICIs引入新辅助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现其在新辅助治疗中同样可为患者带来治疗获益。本文旨在综述近期关于ICIs在NSCLC新辅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其对患者生存期、病理反应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改善NSCLC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效果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 杜娟, 阮祥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4): 629-635.
    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不仅保护女性生育力,还可保存卵巢内分泌功能,有效防治医源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青春期前女童与亟需原发病治疗的女性。卵巢组织冻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得到了广泛验证,目前的临床金标准为慢速冻存,而玻璃化冻存仅适用于研究。尽管该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超低温冻存损伤、冷冻保护剂毒性、卵泡储备量的评估、冻存与移植的安全性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马子谦, 刘涛, 许崧杰, 陈学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3): 537-542.
    <正>自发性颈椎硬膜下血肿(spontaneous cervical subdural hematoma, SCSDH),即非创伤性颈椎硬膜下血肿,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患者短时间内会出现截瘫;其低发病率使其容易漏诊、误诊及延误病情[1-2],如未能有效发现并诊治,最终可导致患者遗留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甚至死亡[3]。近年来,随着抗凝药物的广泛使用,对其报道逐渐增多[4]。其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治疗,通过保
  • 胡亚芬, 华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03): 488-493.
    目的 探索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将肠道菌群作为暴露因素,糖尿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作为结局因素,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 粪球菌、戴阿利斯特杆菌、毛螺菌和吉氏拟杆菌等在糖尿病人群中丰度相对较低,而嗜胆菌和罗姆布茨菌在糖尿病人群中丰度相对较高。戴阿利斯特杆菌与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相关(β=0.797,P=0.036)。C反应蛋白与粪球菌(β=-0.036,P=0.027)、吉氏拟杆菌(β=-0.216,P=0.015)和戴阿利斯特杆菌(β=-0.028,P=0.030)均呈负相关。对于粪球菌和吉氏拟杆菌与糖尿病的关系,C反应蛋白存在中介效应。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C反应蛋白和糖尿病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
  • 张建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54-160.
    科技伦理是科学技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在涉及人或实验动物的科研活动中,伦理问题更加复杂和敏感,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伦理规范和监管。本文通过“万方数据”中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查阅了141本医药卫生领域的大学学报,并从中下载了涉及人或实验动物的科技论文共计170篇。通过对这170篇论文在相关伦理写作规范问题上的分析和归纳,以及规范写作建议,希望可为医学科研工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可为医学期刊在制定涉及人或实验动物的医学论文伦理写作规范方面提供借鉴。
  • 亚·娜仁, 刘闫, 周霞, 朱德坤, 陈枫, 马争飞, 李传辉, 孙中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15-21.
    目的 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CRAO)患者脑血管造影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及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2例CRAO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个月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收集了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情况及随访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眼动脉与同侧颈动脉血管造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81.3%的患者眼部供血来自于同侧颈内动脉,12.1%来自于同侧颈外动脉,6.6%来自于同侧大脑中动脉。80例患者(44.0%)存在患侧眼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69例患者(86.3%)的眼动脉狭窄位于眼动脉起始部。135例患者(74.2%)存在同侧颈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10例患者(60.4%)的颈动脉狭窄位于颈动脉球部,88例患者(48.3%)的颈动脉病变为单发,41例患者(22.5%)的颈动脉病变为多发。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眼动脉狭窄程度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r=0.76,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OR=0.93, 95%CI:0.85~0.98,P=0.018)、氧合的灌注不足性黄斑病变(oxygenation-based hypoperfusion maculopathy, OHM)分级(OR=3.12, 95%CI:1.09~6.34,P=0.005)、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OR=2.75, 95%CI:1.08~5.35,P=0.031)、眼动脉无狭窄(OR=1.33, 95%CI:1.02~3.41,P=0.026)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RAO患者眼动脉狭窄程度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OHM分级、IVT、眼动脉无狭窄是CRAO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杨笑, 孟媛媛, 杨靖仪, 王书函, 张立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48-5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IP)、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 TyG)指数、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 CSVD)影像负荷评分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的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确诊为AIS且进行静脉溶栓的379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CSVD影像负荷评分,根据溶栓14 d后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分为预后良好组(≧18%)和预后不良组(<18%),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评估静脉溶栓的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收缩压、AIP指数、TyG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CSVD影像负荷评分≧2分(P<0.05)是影响AIS溶栓患者的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CSVD影像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21,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74%;AIP AUC为0.951,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91.7%;TyG指数AUC为0.918,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82.7%结论 AIP、TyG指数、CSVD影像负荷评分可作为评价静脉溶栓后AIS患者早期预后的有效工具。
  • 刘肖朦, 周绍娟, 邵小红, 徐文平, 宦峰, 朱向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1): 63-67.
    目的 分析南通市心脑血管病医防协同中心脑卒中四级预防创新模式及其成效,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实践经验。方法 南通市在实践中探索出心脑血管病医防协同的“53343”模式,创新性将该模式融入到四级预防中,形成零级引导、一级监测、二级协同、三级主导的脑卒中防治实践模式。收集《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1—2022年数据以及江苏省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2017—2023年南通市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数据,用Excel和SPSS 24.0处理数据,分析应用医防协同模式后,南通市脑卒中监测数据变化情况及成效。结果 在连续5年监测人数递增的情况下,南通市心脑血管病医防协同中心脑卒中监测数据2022年首次出现了监测人数回落;2017至2021年,南通市心脑血管病医防协同中心的脑卒中监测数据与全国脑卒中患者出院人数相比波动趋势更平稳。建立了连贯的健康服务运行机制,培养了14名复合型人才,成功举办脑卒中专题继续教育培训班,加强了临床与公卫的深入协同,为有效防治脑卒中提供了实践创新模式。结论 基于心脑血管病医防协同中心的四级预防模式能够实现全流程全周期健康管理,可有效减缓脑卒中的上升趋势,提升科教研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