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4-21
  

  • 全选
    |
  • 王拥军, 刘涛, 刘子阳, 熊云云, 荆京, 谢雪微, 李子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177-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脑血管病专科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逐渐开始应用AI技术来进一步优化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其后续管理。尽管如此,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实质性地评估这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诊断准确性和可行性。本综述旨在分析当前AI算法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临床决策中的应用,并讨论这些算法的可行性和未来应用前景。
  • 白秀丹, 胥芹, 王安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184-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次检验不调整检验水平而导致总Ⅰ类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 rate, FWER)远远高于预期的情况称为多重性问题。本文首先将基于临床终点的分类和特征介绍多重性问题的产生机制。其次,介绍解决多重性问题的统计检验策略及方法,包括平行策略、序贯策略及其组合策略,不同检验策略的检验结果会有所差异。最后将以国内外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为案例,详述上述常见策略方法的实际应用。临床试验中多终点的多重性调整可通过单一策略或多种策略组合实现。根据所选策略或组合,确定每个检验假设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显著性水平α,以有效控制多重性问题。
  • 田若冰, 胥芹, 周全, 田雪, 李欣亚, 郑曼琪, 王安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191-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胜出率法的概念和原理,并结合脑血管病临床试验的案例进行分析。方法 基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II研究,依据对预后影响的关键因素将结局事件依次定义为:(1) 90 d内死亡的时间;(2) 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时间;(3) 90 d内中重度出血的时间。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为参照组,采用胜出率法分析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胜出率比值(winning ratio,Rw),Bootstrap法估计Rw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并与竞争风险模型计算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进行比较。结果 当仅考虑死亡事件时,胜出率法提示替格瑞洛组显著优于氯吡格雷组,Rw值为2.00 (95%CI:1.52~2.47),在逐步纳入缺血性卒中复发和中重度出血后,胜出率法计算所得的Rw值为1.29 (95%CI:1.25~1.57),Fine-Gray竞争风险回归模型所得HR值为0.78 (95%CI:0.65~0.95),两种方法均表明替格瑞洛组疗效优于氯吡格雷组。结论 胜出率法在分析具有复合终点的临床试验时,可以对多种结局变量划分优先顺序后进行分析,显示胜出率法的优势及其在脑血管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杨笑, 夏雪, 周全, 郝允逸, 王安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197-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希望区域”法是在非盲状态下对适应性设计临床试验的期中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根据期中分析对样本量进行调整,以提高试验成功的概率或减少非必要样本量投入的一种样本量重估方法。Mehta和Pocock基于“希望区域”的概念提出了根据期中分析结果增加样本量的规则(MP设计)。进一步地,MP设计与成组序贯相结合可以为试验设定提前停止边界,允许在有利/不利条件下减少样本量投入。临床试验设计则在“希望区域”框架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通过将样本量与条件效能组合考虑,实现以最小样本量达到最高条件效能的目的。本文将概述“希望区域”法的原理,介绍“希望区域”的确定及样本量重新估计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说明该方法在临床试验中的可行性。
  • 齐涵, 董程程, 刘瑞, 朱雪泉, 蔺煦舟, 秦妍舒, 于子博, 王海宁, 李蕾, 冯媛, 张玲, 闫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02-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抑郁症患者中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正常、超重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etS)的转移规律。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治疗,有多次入院记录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每次入院时BMI和代谢情况分为BMI正常、超重和代谢综合征3种状态,采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分析转移规律。结果 纳入398例研究对象的892条观测记录,中位年龄56岁,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结果显示3种状态间共发生494次转移,其中5.1%由BMI正常转移为超重,5.5%由超重转移为MetS。超重发展为MetS的转移强度最高,是超重变为BMI正常的9.52倍。48.53个月后,BMI正常的抑郁症患者开始转移为MetS。对于超重的患者,8.77个月后开始转移为MetS。36个月后,BMI正常或超重者转移为MetS的概率为31.4%和50.4%;对于合并MetS者,36个月后仍为MetS的概率为51.2%。多因素分析显示未婚是体质量正常的抑郁症患者转移为超重的危险因素,而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超重的抑郁症患者转移为MetS的保护因素。结论 抑郁症患者发展为MetS的强度和风险较高,发生MetS后不易好转,提示加强抑郁症患者的BMI管理和MetS的干预。
  • 石峰, 赵艳杰, 高颖, 宋清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10-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D38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肿瘤免疫微环境及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食管切除术的142例ESC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组织内CD38、CD4、CD8、Ki-67、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有淋巴结转移的ESCC患者中,CD38的表达率与总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P=0.037),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个月和38个月。未经调整和调整的高CD38表达风险比分别为0.46(95%CI:0.21~0.98)和0.32(95%CI:0.13~0.76)。CD38的表达率与肿瘤细胞PD-L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ESCC患者来说,CD38高表达与更好的生存率相关。
  • 李清, 赵潇雯, 任敬, 余淼, 崔瀚方, 丁芳园, 刘昊, 李琼, 王凡, 李青, 陈希妍, 路承彪, 李少敏, 赵建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16-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评估HIF-1α对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自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CSVD患者104例,对入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统计、头颅核磁检查、认知功能评估、血清HIF-1α检测,统计入组患者CMBs的数量和部位,并进行分组,研究HIF-1α与认知功能和CMBs的相关性,分析CMBs、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评估HIF-1α对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同CMBs严重程度在HIF-1α、认知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IF-1α浓度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呈负相关,与CMBs数量呈正相关,HIF-1α可能是CMBs和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且对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结论 血清HIF-1α浓度与CMBs数量及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血清HIF-1α浓度可能对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景娇, 张思瑶, 刘艳伶, 王芬, 肖伟, 王振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28-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和非LA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共纳入3 448例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随机接受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和安慰剂治疗14 d。研究对象按照LAA型和非LAA型卒中分为2组。主要疗效指标为随机化后(90±7)d发生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完全生活自理(mRS达到0~1分)的比例。结果 共纳入3 4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non-LAA型患者1 604例(46.52%),LAA型患者1 844例(53.48%)。non-LAA患者(OR=1.24,95%CI:1.02~1.51;P=0.03)和LAA患者(OR=1.37;95%CI:1.14~1.65;P<0.00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相比于安慰剂均可显著提高90 d mRS评分0~1分患者的比例。LAA分型与不同治疗方式无显著交互作用(交互P=0.48)。结论 在不同LAA分型患者中,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能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的功能预后,但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 字晓慧, 夏雪, 李静, 张晓丽, 周全, 王安心,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34-2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致死率及致残率高,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作为AIS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手段,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受限于较短黄金时间窗、溶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及血小板活化导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血管再闭塞等不良转归,临床实践中IVT的疗效并不总是满意。抗血小板治疗(antiplatelet therapy, APT)因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微血栓形成及稳定血管内皮的多重机制,有望作为IVT的一种潜在的辅助治疗策略,发挥协同作用。本文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从APT的作用机制、IVT联合APT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APT在IVT前后不同时间窗内的安全性与疗效等多方面展开综述,重点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及启动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现行指南推荐和临床实践现状综合评价。现有指南建议在IVT后24 h,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风险后启动APT,但对于更早启动APT的疗效和安全性,当前研究尚无一致结论。个体化治疗策略,如早期低剂量短效APT干预或特定患者亚组的联合治疗,可有效平衡治疗效益与风险。APT在IVT中的联合应用具有提升疗效和改善预后的潜力,但其安全性和疗效需精准分层评估。未来研究可重点聚焦于患者个体化特征、药物选择及动态影像监测等方面优化APT与IVT联合治疗策略,实现AIS患者的精准化管理。
  • 范云鹏, 熊天宇, 杨坤, 刘占良, 靳松, 谢萍, 牛亦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43-2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简化的部位特异性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指标及其他临床指标建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中出现前列腺被膜外侵犯(extraprostatic extension, EPE)的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181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69.0±7.3)岁患者,他们在术前6个月内行3-特斯拉多参数MRI(3-Tesla multi-parametric MRI,3-T mpMRI)检查。根据被膜接触长度(capsular contact length, CCL)> 15 mm、被膜膨出/不规则(bulge/irregularity)、目标病灶直径(diameter of index leision, dIL)、MRI上明显的前列腺被膜外侵犯(evident extraprostatic extension, eEPE)等mpMRI测量指标得出dIL*sEPE分级。通过Youden指数确定dIL的最佳截断值,将其分为一个二分类变量,记为dIL。建立基于dIL*sEPE分级和临床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同时,比较临床指标、MRI指标、MRI指标联合临床指标的预测效能。最终,建立临床数据联合MRI数据的临床预测模型。结果 病理性EPE占25.4%(46/181)。联合dIL*sEPE分级临床指标建立预测EPE的Nomogram预测模型。结论 dIL*sEPE与临床指标联合时可准确预测前列腺被膜外侵犯。基于MRI影像特征及临床指标建立的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PE的Nomogram模型性能良好、使用简便,有益于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分层管理,对适合行神经保留手术的患者有一定指导意义。
  • 闻竹, 张超, 张贤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63-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并探讨“五步法”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prostate, HoLEP)处理大体积前列腺增生对尿控及性功能保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资料,其中52例行“五步法”HoLEP术治疗;53例以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plasma kinetic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 TUKEP)治疗。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及性功能改变情况[逆行射精发生率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5,IIEF-5)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 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QO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尿管时间、切除腺体质量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oLEP组血红蛋白下降值、手术时间均少于TUKE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5 d血清C反应蛋白均高于术前(P<0.05),但HoLEP组低于TUKEP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间Qmax、PSA、IPSS、QOL及IIEF-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短暂性尿失禁、逆行射精发生率比较,HoLEP组明显优于TUKEP组(P<0.05)。结论 “五步法”HoLEP术式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手术疗效良好,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在达到同样疗效的情况下,对尿控及性功能保护较好,值得推广。
  • 熊天宇, 赵有权, 谢萍, 牛亦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69-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雄激素受体通路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 PI3K)/AKT通路均在前列腺癌的疾病进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条通路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彼此间展现出相互制约的负向调节关系。鉴于此,针对这两条通路的联合抑制策略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雄激素受体与PI3K/AKT通路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 成芳园, 陈冬琨, 刘惠金, 贾军, 王可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83-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单侧激活小鼠背侧纹状体多巴胺Ⅰ型受体中型多棘神经元(dopamine type Ⅰ receptor medium-sized multi-spiny neurons, D1-MSN)对小鼠运动速度的影响。方法 通过转基因动物结合光遗传学实验,以不同频率特异性激活小鼠背侧纹状体D1-MSN,分析刺激D1-MSN时小鼠的旋转行为及运动速度。结果 单侧刺激D1-MSN会增加小鼠的运动速度并诱发小鼠的对侧旋转行为,且诱发的旋转行为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刺激D1-MSN未诱发旋转行为的实验中发现5 Hz刺激仍可引起小鼠运动速度增加,但15 Hz, 25 Hz刺激并未引起小鼠的运动速度增加。进一步分析小鼠刺激前的运动状态,结果发现刺激前平均运动速度小于5 cm/s时,5 Hz、15 Hz和25 Hz刺激均可增加运动速度,但对刺激前平均运动速度大于5 cm/s时,15 Hz刺激却降低了小鼠运动的速度。结论 单侧激活背侧纹状体D1-MSN可调节小鼠的运动速度及诱发小鼠的对侧旋转行为,且与刺激频率和刺激前小鼠的运动状态有关。
  • 李伟阳, 李丽英, 杨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89-2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向Kupffer细胞分化的方法,以用于Kupffer细胞的体外研究。方法 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单核细胞,经过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CS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1,TGF-β1)和δ样蛋白4 (delta-like protein 4,DLL4)联合诱导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法检测骨髓单核细胞来源Kupffer细胞(induced monocyte-derived Kupffer cells, iMoKCs)中表面标志物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F(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4, member f, CLEC4F)、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1B(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1, member b, CLEC1B)和含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蛋白4(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 containing 4, VSIG4)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iMoKCs中蛋白质CLEC4F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评估iMoKCs的吞噬功能,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iMoKCs的增殖活性。结果 从小鼠骨髓中分离的单核细胞,经过24 h的联合诱导,在mRNA水平即可表达Clec4f、Clec1b和Vsig4,并表达蛋白质CLEC4F,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吞噬生物颗粒的iMoKCs约占总细胞数量的80%,CCK-8检测在第24 h、48 h、72 h, iMoKCs数量分别为初始数量(0 h)的1.4、2.0和2.9倍。结论 M-CSF、TGF-β1和DLL4联合诱导可在体外成功将骨髓单核细胞分化成为iMoKCs,并且具有吞噬与增殖的能力,可替代原代Kupffer细胞进行体外研究。
  • 郭金鑫, 贾安娜, 战世佳, 张瑶, 张璇, 郭永丽, 常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296-3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核糖体生物合成因子BMS1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细胞增殖中的功能及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R2数据库分析BMS1表达与NB患儿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BE(2)、BE(2)-C、IMR-32和正常细胞hTERT RPE-1(人永生化视网膜上皮细胞)、IMR-90(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BMS1 mRNA水平。利用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靶向瞬时敲低NB细胞SK-N-BE(2)、BE(2)-C和正常细胞hTERT RPE-1中BMS1 mRNA的表达,RT-qPCR检测BMS1敲低效果及细胞内MYCN mRNA和p53 mRNA水平,并通过结晶紫染色、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 RTCA)、克隆形成实验、免疫荧光等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分析R2数据库中GSE85047(NRC-283)和Westermann-144数据集发现BMS1在MYCN基因扩增的NB样本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YCN基因非扩增的NB样本(P<0.05),且BMS1高表达的NB患儿总体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BMS1在NB细胞SK-N-BE(2)、BE(2)-C、IMR-3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细胞hTERT RPE-1、IMR-90(P<0.05)。靶向瞬时敲低NB细胞SK-N-BE(2)和BE(2)-C内BMS1导致细胞内MYCN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下降(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SK-N-BE(2)和BE(2)-C细胞中BMS1敲低组(siBMS1-1#和siBMS1-2#)的p53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然而,在正常细胞hTERT RPE-1内敲低BMS1,对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结论 BMS1在MYCN基因扩增的NB样本中表达上调,且BMS1高表达的NB患儿预后较差;干扰BMS1的表达可转录激活NB细胞内p53从而抑制NB细胞增殖。BMS1能够促进NB的增殖,有望成为NB潜在治疗靶点,尤其是MYCN基因扩增型NB。
  • 徐龙薇, 王亚丹, 周敏思, 吴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306-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嗜酸性胃肠炎小鼠各组织中的浸润情况。方法 选取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30只,应用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和灌胃给予OVA的方式诱导野生型小鼠建立嗜酸性胃肠炎模型。通过测量小鼠体质量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OVA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肠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方法验证小鼠嗜酸性胃肠炎是否造模成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检测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小肠和结肠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结果 OVA腹腔致敏和灌胃激发可成功诱导小鼠嗜酸性胃肠炎模型。嗜酸性胃肠炎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和小肠、结肠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多,中性粒细胞在嗜酸性胃肠炎小鼠的外周血及小肠、结肠组织中浸润比例增加。结论 巨噬细胞在酸性胃肠炎小鼠外周血、肠道引流淋巴结及肠组织中浸润增多,中性粒细胞在嗜酸性胃肠炎小鼠外周血和肠组织中浸润也增多。
  • 刘薇, 王静怡, 郑爔, 韩悦, 李文雄, 张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324-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可靠的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脓毒症模型,为该菌致病性、耐药机制以及感染炎症机制的探讨提供良好的实验方法。方法 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 27853为实验菌株,将不同浓度的菌液涂抹在小鼠竖脊肌表面,涂抹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留取心、肺、肾组织标本和血标本,检测血清中肌酐、尿素氮、炎症因子以及肌钙蛋白Ⅰ浓度,观察心、肺、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10~7 CFU/mL组、10~8 CFU/mL、10~9 CFU/mL及1010 CFU/mL组感染后24 h生存率分别为100%,93.3%和73.3%和26.7%。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的白细胞介素-6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0~8 CFU/mL组及10~9 CFU/mL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0~8 CFU/mL组及10~9 CFU/mL组左室射血分数较非感染组明显下降,感染组肌钙蛋白Ⅰ浓度较非感染组明显升高。与非感染组相比,仅10~9 CFU/mL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他感染组未见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显示,10~9 CFU/mL组小鼠心、肺、肾组织均受到炎性细胞明显浸润,实质细胞明显水肿,结构排列紊乱,肺泡间隔增厚,肾间质狭窄等。结论 实验选取10~9 CFU/mL细菌浓度成功建立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脓毒症模型,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探讨脓毒症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疾病提供模型基础。
  • 郑宝英, 付涵宇, 薛冠华, 曹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333-3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ommunity acquire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ARDS)毒素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SMPP)患儿中的表达及检测意义。方法 以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BALF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进行CARDS毒素相对表达量测定。根据病情将病例分为SMPP组和非SMPP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CARDS毒素相对表达量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SMPP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1)SMPP组CARDS毒素相对表达量(Z=-6.151)、D-二聚体(Z=-5.102)、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Z=-6.337)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白细胞计数(Z=-2.155)、中性粒细胞比例(t=2.98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Z=-3.360)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RDS毒素相对表达量与血清LDH水平呈正相关(r=0.258、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OR=1.271,95%CI:1.079~1.497)、LDH(OR=1.011,95%CI:1.005~1.017)及CARDS毒素相对表达量(OR=6.210,95%CI:2.646~14.577)是SMPP的危险因素。3个指标联合预测SMPP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5.2%。结论 CARDS毒素与MPP病情密切相关,在SMPP组明显升高,与血清LDH水平呈正相关,是SMPP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作为评估病情的良好指标,与发热时间、LDH联合分析具有临床意义。
  • 李茜, 朱红, 叶梦, 吴研哲, 吴利, 麻微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340-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相位角与合并肌少症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之间的关联及其对中老年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于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中老年T2DM患者356例,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274例,T2DM伴有肌少症患者82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相位角与肌少症的关联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相位角对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预测能力,同时采用Jonckheere-Terpstra方法检验相位角在T2DM患者肌少症严重程度变化中的趋势。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组的相位角(phase angle, PhA)值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组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上臂围、小腿围、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 h C肽、三酰甘油、白蛋白、尿素氮、体成分各项指标、6 m步速、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相关指标均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组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 25-(OH)D]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后,PhA仍然与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有关联(P<0.05),PhA降低了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风险增大。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PhA预测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769(95%CI:0.710~0.829),表明PhA具有预测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效能。趋势检验结果表明,PhA与T2DM患者的肌少症病情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相位角与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显著相关,可用于早期预测识别和诊断合并肌少症的T2DM患者。
  • 简焕玲, 戴梓, 岑肖丽, 陈慧玲, 刘志文, 赵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348-3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横断面研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比值(sUA to HDL-C ratio, UHR)与女性不孕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数据库中2013~2018年2 963例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女性参与者。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UHR与不孕症之间的关联性,调整多种混杂因素,通过亚组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模型探讨其相互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分析评估UHR对不孕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孕症女性的基线UHR(9.68±4.23)显著高于未患不孕症的女性(8.7±3.81,P<0.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UHR处于最高四分位数(Q4)的女性与最低四分位数(Q1)相比,患不孕症的概率显著增加。不同模型中调整后的OR范围为1.61(95%CI:1.14~2.28)到1.98(95%CI:1.42~2.78)(趋势P<0.001)。亚组分析显示,这些关联在不同年龄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种族群体中具有一致性。RCS模型显示,UHR与不孕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P=0.03,总体关联P<0.001)。ROC分析表明,UHR在预测女性不孕状态方面具有中等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570。结论 较高的UHR与女性不孕风险增加显著相关,UHR具有作为女性不孕症风险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 伍琳, 孙君昭, 韩铖琛, 聂幸幸, 田宇红, 皮红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356-3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远端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确诊并收入院的sICH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程序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标准基础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RIC治疗,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天、治疗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HI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影像上血肿体积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BI、CT影像血肿体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BI均较前升高,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T影像血肿体积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14 d的RIC治疗在sICH患者中应用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能够有效改善sICH的神经功能。
  • 刘祥欢, 王旻, 刘华, 高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363-3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成都市新都区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探讨疾病谱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22年成都市新都区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22年成都市新都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8种,66 30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16.94/(10万);累计报告死亡266例,年均报告死亡率2.07/(10万),病死率0.40%。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丙类传染病有6~8月、10~12月两个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41∶1,报告发病年龄以0~4岁居多,报告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按照主要传播方式,年均报告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传染病、其他传播途径传染病,传播模式由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逐步过渡为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2020—2022年,除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流感病例外,其余各类传播途径传染病报告发病均有所下降。报告发病病种主要集中在肺结核、乙肝、梅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每年报告发病顺位略有变动。结论 2008—2022年成都市新都区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呈稳中有降,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整体呈波动上升特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措施有利于降低法定传染病发病。需重点关注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肺结核、乙肝等高发传染病及报告病死率较高病种艾滋病防控,应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季节、重点地区开展针对性健康干预,同时加强新发、少见传染病监测。
  • 菅原, 杨光忠, 陈文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02): 374-3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在近年来新药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的普及应用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深度缓解率有了明显提高[1-2],而寡克隆带也随之越来越常见,即在部分已达深度缓解的MM患者血清或尿液中,重新出现一种或数种与原始疾病类型不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通常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后自行消失[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