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4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 全选
    |
  • 赵自亮, 左妤祺, 赵康燕, 方思颖, 程钟坤, 崔羽丹, 朱桓奕, 倪兴维, 徐婷婷, 刘霞, 赵光伟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37-444.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1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我国川渝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的流行情况及分子特征,本试验以RT-PCR方法对2021―2022年间收集的来自川渝地区的临床样本进行PRRSV检测,并进一步对阳性样本的ORF5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探究其流行现状以及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川渝两地PRRSV阳性率为20.5%(40/195),其中四川PRRSV阳性率为18.1%(15/83),重庆为22.3%(25/112)。对其中23份阳性样本的ORF5基因分析显示,所获PRRSV均为基因Ⅱ型,包含谱系1、3、5和8,以NADC30类毒株为主;其中四川地区毒株与上海、辽宁、湖南等地区毒株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重庆地区与当地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与目前临床中使用的疫苗毒株比较,发现23株临床样本ORF5序列中有3个B细胞表位和1个T细胞表位与疫苗株存在较大差异。本试验结果表明PRRSV感染在川渝部分地区仍较为严重,美洲型NADC30类毒株是当前流行的优势毒株,且与疫苗株存在一定的变异,该结果对川渝地区PRRSV的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 颜世君, 赵少若, 郝丽影, 白露露, 王同燕, 邓均华, 田克恭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45-449+457.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2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CP312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真核表达ASFV的CP312R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反应性鉴定。结果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 BES)构建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OET3-CP312R,与杆状病毒基因组flashBAC~(TM) ULTRA共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AcMNPV-CP312R,且该病毒以胞内可溶形式表达出重组ASFV CP312R蛋白质。通过蛋白质印迹法鉴定显示重组CP312R蛋白可以与ASF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此外,筛选获得2株针对重组CP312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间接ELISA方法鉴定抗体滴度不低于1∶1 024 000。IFA试验检测表明,单克隆抗体与非洲猪瘟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本研究为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研发及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物质储备。
  • 沈珏, 邓静, 王浩, 肖金龙, 万全, 张博, 赵维薇, 赵汝, 肖鹏, 高洪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50-457.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3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猪源E.coli高致病性毒力岛(high pathogenicity island, HPI)对巨噬细胞焦亡的影响,以内毒素(LPS)联合三磷酸腺苷(ATP)建立焦亡阳性对照,使用E.coli WT株(E.coli HPI~+)和前期构建的E.coli HPI敲除株(E.coliΔHPI)感染巨噬细胞,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运用PI染色观察细胞膜损伤情况;RT-qPCR测定NLRP3/ASC/Caspase-1焦亡通路中关键因子的mRNA水平;共聚焦观察NLRP3和Caspase-1的炎性复合体的组装;Western blot技术测定GSDMD和cleaved-GSDMD的表达。结果显示,与E.coliΔHPI组相比,E.coli HPI~+焦亡通路关键因子NLRP3、ASC、Caspase-1、GSDMD及炎症因子IL-18、IL-1β的mRNA水平均升高;NLRP3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量升高,共聚焦观察到共定位;E.coli HPI~+组的GSDMD及其活性形式cleaved-GSDMD的表达水平高于E.coliΔHPI组。E.coli HPI感染巨噬细胞后,通过上调NLRP3/ASC/Caspase-1通路中关键因子mRNA的水平,诱导NLRP3和Caspase-1炎性复合体的组装,促进cleaved-GSDMD的表达,从而加剧细胞膜损伤,最终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焦亡。
  • 时间, 朱玉红, 甘玲, 黄与何, 马康闯, 周进, 闫智豪, 刘娟, 郭建华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58-464.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4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是造成猪肺炎和胸膜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病死率高达80%~100%。为了寻找APP转铁结合蛋白B(transferrin binding protein B,TbpB)与猪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以达到为APP铁摄取机制研究及相关疫苗开发奠定基础的目的,本研究在对野生型TbpB进行序列分析、三维结构建模、克隆的基础上,通过GRAMM-X分子对接软件在线预测APP TbpB与猪Tf结合的关键氨基酸,利用重叠延伸PCR(SOE PCR)技术构建突变质粒,ZYM-5052半乳糖自诱导培养基诱导大肠杆菌表达该突变蛋白后与猪Tf进行斑点结合试验,野生型TbpB、突变TbpB以及PBS分别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不同阶段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预测的关键氨基酸为第190位苯丙氨酸,质粒测序结果显示,已成功将编码190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编码丙氨酸的密码子;斑点结合试验结果显示,突变TbpB与猪Tf不再发生结合反应;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TbpB相比,突变TbpB可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抗体;APP TbpB 190位苯丙氨酸在与猪Tf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突变TbpB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TbpB的功能、结构以及开发相关疫苗奠定了理论基础。
  • 杨静, 吴玉, 斯那白木, 刘凇昊, 江康峰, 李小兵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65-471.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5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昆明地区某奶牛场致犊牛腹泻细菌性病原及其生物学特征,对腹泻犊牛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以鉴定细菌种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血清型鉴定、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和种群分型鉴定。结果显示,从腹泻犊牛粪便中共分离鉴定4株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O3、O4、O103为优势血清型;4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唑林、氯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均表现强耐药性,而对丁胺卡拉表现为中度敏感;分离菌株携带blaOXA、blaTEM、aac(6′)-Ib、oqxAB、aadA1共5种耐药基因及fimH、Crl、iucD、astA、hlyE、ompA、ompC、K88、papC等9种毒力基因,且4株致病菌均为B2型大肠杆菌。结果表明,导致昆明地区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原为B2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对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表现较强的耐药性,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本研究为该奶牛场犊牛腹泻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参考依据。
  • 赵自亮, 庄鸿琨, 黄忍, 朱桓奕, 程钟坤, 冯旭东, 王迎平, 倪兴维, 徐婷婷, 刘霞, 杨晓伟, 赵光伟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72-476+498.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6
    摘要 ( 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鸭腺病毒3型(duck adenovirus 3,DAdV-3)一种基于SYBR Green I染料的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本试验根据DAdV-3基因组序列中相对保守的Fiber-2基因,通过普通PCR扩增,构建pMD19-Fiber2重组质粒为阳性标准品,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对其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针对DAdV-3的Fiber-2基因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8 9;检测DAdV-3的灵敏度为3.6×10~(2 )copies/μL,敏感性比普通PCR检测方法高100倍;该方法对鸭腺病毒1型、鸭疫里默杆菌等其他常见病原均无交叉扩增反应,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临床样本检测与普通PCR符合率100%。以上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检测,该方法可为DAdV-3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 张召兴, 赵允清, 王珍珊, 张妍, 衡江鸿, 李佩国, 张艳英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77-483.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7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引起冀北地区养殖场中奶/肉犊牛腹泻的病原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征,本研究于2022-2023年采集冀北地区养殖场患腹泻病奶/肉犊牛腹泻的肛拭子、粪便及病料组织273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PCR方法对志贺菌(Shigella)进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玻板凝集试验、PCR法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志贺菌的致病性、血清型、毒力基因,用人工感染小鼠试验和改良寇氏法测定其优势血清型代表株的半数致死量(LD_(50));采用RT-PCR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牛诺瓦病毒(bovine norovirus, BNoV)和牛纽布病毒(bovine nebovirus, BNeV)5种病原检测。结果表明,5种病毒性病原检测为阴性;从采集的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94株志贺菌,其中52株志贺菌引起小白鼠发病与致死,为致病性志贺菌,对小鼠致死率在40%以上;52株致病性志贺菌中以福氏志贺菌F2a型(21.2%)、F1b型(25.0%),宋内志贺菌Ⅰ相(19.2%)和痢疾志贺菌(13.5%)为优势流行血清型;52株致病性志贺菌毒力基因ipaH、ipa BCD、ial、Set1A、Set1B、sen、Sat、sigA的检出率在51.9%~100.0%之间;52株致病性志贺菌对磺胺间甲氧嘧啶、土霉素、多西环素等12种药物的耐药率在51.9%以上,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在5.8%~34.6%之间,分离的菌株呈现MDR且至少耐4类药物,4株优势血清型代表株HS-1(福氏志贺菌F2a型)、HS-2(福氏志贺菌F1b型)、HS-3(宋内志贺菌Ⅰ相)、HS-4(痢疾志贺菌)的LD_(50)分别为2.51×10~6、5.01×10~6、6.68×10~6和2.11×10~7CFU/mL。本研究为冀北地区养殖场中奶/肉犊牛源志贺菌病的流行病调查与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周雯, 王彦红, 鞠辉明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84-490.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8
    摘要 ( 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产蛋期蛋鸡致病特点,采集2022年2-11月感染产蛋期蛋鸡的肝脏等组织开展研究。对病鸡的肝脏、脾脏进行细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多重PCR鉴定和血清型检测;取病变的肝脏等组织制备病理切片以观察其病理变化;通过qRT-PCR分析肝脏、脾脏组织中鸡白痢沙门菌毒力基因和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从送检的蛋鸡中分离出18株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无色小菌落,多重PCR鉴定和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菌;病理切片可见心肌、肝脏及肺脏炎性细胞群浸润和细胞坏死;qRT-PCR检测显示感染鸡白痢沙门菌的病鸡诱导生物被膜相关基因(CsgB、RpoS、bcsA和PagC)、SPI-1基因(HilA、InvA、PrgH和SipC)和SPI-2基因(SteE、RcsC、SseL和SpiC)等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感染产蛋鸡的肝脏中IL-1β、IL-6、IL-4和IL-13的表达水平上调,IL-18和IFN-γ表达水平降低;脾脏中IL-6高度表达,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中感染病鸡组织中鸡白痢沙门菌使生物被膜、SPI-1、SPI-2相关毒力基因和TH2分泌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表明鸡白痢沙门菌感染宿主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大量增殖和扩散,引起病理变化和自身免疫反应。
  • 杨婉, 张家莉, 陈世雄, 武绍碧, 叶景芬, 潘永, 杨琦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91-498.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09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oppCDF基因缺失株,并检测其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及LD_(50)毒力。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oppCDF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特性无明显变化;oppCDF基因缺失株可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oppC与oppF基因缺失后可提高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oppC基因缺失可降低在RAW267.4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oppF基因缺失可显著增强在RAW267.4内的存活能力和对小鼠毒力的影响,而oppD基因缺失后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和RAW267.4内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oppCDF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揭示鼠伤寒沙门菌致病作用中的复杂调控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赵桂新, 王亚男, 张鹿, 段文龙, 刘万, 王凤杰, 吴同垒, 史秋梅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499-503+513.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0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肽聚糖相关脂蛋白(peptidoglycan-associated lipoprotein, Pal)在肠炎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耐药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肠炎沙门菌的pal缺失株,对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同时检测Curli菌毛和纤维素形成,以及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al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降低,Curli菌毛分泌量降低,但纤维素形成无显著降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为进一步分析pal基因在肠炎沙门菌耐药性中的作用,本研究测试了多黏菌素B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pal基因缺失株对多黏菌素B的MIC降低了75%。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pal基因影响肠炎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耐药性,研究结果为肠炎沙门菌Pal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付瑶, 张昊, 袭恒豫, 冀亚路, 徐莉, 顾敬敏, 韩文瑜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04-513.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1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以肺炎克雷伯菌K7R为宿主菌分离得到1株长尾噬菌体vB_KpnS_ZH01(简称P-K7R),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约为10 min,暴发量为169 PFU/cell,且具有稳定、良好的杀菌活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P-K7R全长为52 111 bp,共编码86个开放阅读框。经过诱导,获得P-K7R抗性菌K7R-5P,尽管K7R-5P和K7R在显微镜下菌株、菌落形态以及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但在两者转录组学水平上检测到ompC、ompF、N5、N102及N103五个差异基因。此外,K7R-5P与K7R对噬菌体在吸附率上有明显差异,K7R的吸附效率达到80%以上,而K7R-5P的吸附效率不足20%。最后,利用qRT-PCR对转录组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K7R-5P的ompC基因表达量恢复之后,菌株对噬菌体P-K7R的抗性消失,表明ompC基因在噬菌体P-K7R吸附肺炎克雷伯菌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结果表明,成功获得1株裂解性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P-K7R并在体外探究了细菌对噬菌体K7R-5P产生抗性的机制,为噬菌体治疗的进一步高效应用奠定了基础。
  • 玛伊热·艾则孜, 何荣东, 段永只, 朱江, 周檀芳, 瓦热斯·吐尔松, 地里木拉提·热衣木江, 赛福丁·阿不拉, 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 阿得力江·吾斯曼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14-518+526.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2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门静脉注射法建立细粒棘球蚴BALB/c小鼠高、低剂量(2 000、500原头蚴)肝脏模型,1、3及8个月后采集小鼠肝脏标本,Masson染色鉴定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的表达。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病灶边缘带肝脏组织的胶原染色比正常肝脏组织明显增多并形成了致密的环状结构,在囊壁周围广泛分布,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纤维化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组化(α-SMA)染色显示,试验组小鼠肝脏中α-SMA主要表达在炎症浸润及肉芽组织增生区域,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α-SMA的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组化(CollagenⅢ)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肝脏组织中CollagenⅢ主要表达在血管周围,而在低剂量和高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小鼠肝脏中主要表达在病灶周围,且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点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综上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可导致肝纤维化,且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α-SMA、CollagenⅢ的表达水平随着胶原面积的增加而升高。
  • 刘燕, 师光鑫, 甘露, 何文文, 伍军, 颜成旭, 呼尔查, 温丽翠, 李才善, 郭庆勇, 巴音查汗·盖力克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19-526.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3
    摘要 ( 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对已经构建保存的PET-28a-GSTK1、PET-28a-GSTE3、PET-28a-Fe1、PET-28a-Fe2和PET-28a-CPL质粒,利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经IPTG诱导后通过SDS-PAGE检测5种重组蛋白(rGSTK1、rGSTE3、rFe1、rFe2和rCPL)的表达,利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4种重组蛋白(rGSTK1、rFe1、rFe2和rCPL),并使用BCA蛋白定量测定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测定4种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采用间接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以及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结果显示,5种目的基因条带正确,并未发生丢失;SDS-PAGE检测发现除rGSTE3外,其余4种蛋白(rGSTK1、rFe1、rFe2和rCPL)均能稳定表达且大小分别为28、25、26、27 kDa,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利用His标签纯化蛋白后测定蛋白浓度,结果显示,以250 mmol/L咪唑进行洗脱时可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2.633、2.532、2.582和2.506 g/L;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结果显示,4种重组蛋白(rGSTK1、rFe1、rFe2和rCPL)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分别高达1∶819 200、1∶819 200、1∶1 638 400和1∶409 600,表明4种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较好,其中rFe2的免疫原性最好;三免后的21 d 4种重组蛋产生的抗体均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但三免后的63 d抗体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rFe2的抗体水平最高,为1∶819 200;rGSTK1次之,为819 2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种重组蛋白均可与其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其中rFe2的反应原性最强,rGSTK1次之。本研究以重组蛋白的稳定性、高表达、免疫后抗体水平以及与多克隆抗体反应原性为指标,筛选出rFe2为最佳候选抗原蛋白,另外rGSTK1效果与其相当,也可以考虑2种蛋白联合使用,为后续抗硬蜱疫苗的研发提供试验基础。
  • 张莉, 胡卫东, 杜林, 马琪, 李俊, 甘玲, 毕师诚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27-535+557.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4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人参皂苷Rg1、Re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肠道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将40只4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LPS、Rg1和Re组,每组10只。Control和LPS组腹腔注射无菌PBS,Rg1组腹腔注射Rg1,Re组腹腔注射Re。在试验8 d后,Control组腹腔注射无菌PBS,其余组腹腔注射LPS,6 h后处死,采样后检测。结果表明:LPS处理后DAI评分显著增加,肝脏、脾脏和肺脏指数显著升高;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显著缩短,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增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率降低;空肠和回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LR4、NF-κB和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Rg1和Re预处理减轻了LPS诱导的DAI评分增加,降低了肝脏和肺脏指数;显著增加了绒毛长度,Re显著降低了空肠隐窝深度,Rg1和Re显著提高了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率;Rg1预处理显著增加了回肠Occludin的蛋白表达,Re预处理显著增加了空肠和回肠Occludin的蛋白表达;Rg1预处理显著下调了TLR4、NF-κB和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Re预处理显著下调了TLR4和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综上所述,人参皂苷Rg1、Re预处理可改善肠道形态,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抑制炎症与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刘莹, 赵千惠, 啜亚南, 师少文, 包永占, 史万玉, 陈福星, 王林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36-542.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5
    摘要 ( 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菟丝子黄酮(CCFs)对母鼠妊娠期暴露双酚A(BPA)导致的子代成年雌鼠生殖损伤的缓解作用,将50只妊娠母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BPA模型组、BPA+低剂量CCFs组、BPA+中剂量CCFs组、BPA+高剂量CCFs组,每组10只,分别在孕1~17 d灌胃0.2 mL含有相应剂量药物的玉米油。待仔鼠出生56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10只子代成年雌鼠,收集血液和卵巢,统计各组成年雌鼠的卵巢指数;检测各组子代成年雌鼠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含量;检测每组卵巢组织中雌激素(E_2)、孕酮(P_4)、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水平;检测卵巢组织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HE染色观察各组卵巢组织学改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卵巢组织Nrf2、NQO1、HO-1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BPA模型组小鼠卵巢指数升高,GnRH、FSH、LH、E_2和P_4激素水平降低,卵巢组织中ER水平紊乱。BPA对小鼠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造成的,卵巢组织SOD含量降低,ROS和MDA含量上升,同时,卵巢中HO-1、Nrf2、NQO1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但不同剂量的CCFs可保护雌鼠卵巢功能,下调卵巢指数、激素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与BPA组小鼠趋势相反。研究表明,菟丝子黄酮对母鼠妊娠期BPA暴露引起的生殖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尤其是高剂量菟丝子黄酮的缓解效果相对显著。
  • 郁孝强, 吴亚, 罗通旺, 宋圣哲, 王书杰, 宋厚辉, 邵春艳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43-549.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6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镉(Cd)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可造成蓄积机体包括肝脏在内多种器官的损害。本研究旨在揭示Cd暴露对小鼠肝脏组织铁死亡的作用及其机制。24只8周龄ICR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3个Cd暴露组(Cd组),Cd组每日给小鼠腹腔注射1、2、3 mg/kg的氯化镉(CdCl_2),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7 d。8 d后处死小鼠,分别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中肝功能酶(ALT、AST)活性,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Cd的含量,检测铁死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d暴露后肝脏组织间质充血,肝脏细胞索消失、线粒体出现絮状致密物,嵴缺失空化。Cd暴露组小鼠血清ALT和AST,肝脏组织MDA和Cd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组织GSH-Px含量显著下降(P<0.01)。肝脏组织ACSL4、HO-1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GPX4、SLC7A11、FTH1、FTL蛋白的表达量则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Cd暴露可致ICR小鼠肝脏组织铁代谢紊乱,抗氧化水平降低,脂质过氧化,从而介导肝脏发生铁死亡。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Cd暴露致肝损伤的毒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朱睿, 张弘石, 吴植, 谢军, 张蕾, 覃光让, 房崇琴, 成大荣, 朱善元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50-557.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7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可溶性重组猪干扰素α(soluble recombinant porcine interferon-α,srPoIFN-α)。通过PCR方法扩增姜曲海猪IFNα基因成熟肽序列,将其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Ⅱ、pET22b、pET30a和pET30a-ELP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通过Western blot结合Image J软件或BCA定量分析不同表达载体、密码子偏好优化、培养基类别、纯化方式等因素对猪干扰素α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的影响,鉴定提高srPoIFN-α表达的有利因素;利用VSV-GFP和PEDV检测srPoIFN-α的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密码子优化、HB-PET自诱导培养基和磁珠纯化均能显著提高srPoIFN-α产量(P<0.001);srPoIFN-α有效抑制VSV-GFP复制的稀释倍数为2~(-8.1),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标准品的比活为1.71×10~(8 )IU/g,有效抑制PEDV复制的稀释倍数为2~(-10.29),抗PEDV活性为2.72 IU,表明srPoIFN-α具有良好抗PEDV活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可溶性IFNα药物制剂提供参考。
  • 刘佩雯, 董伟韬, 陈艳, 赵晓萱, 贺海健, 卢挺, 张全伟, 张勇, 刘光远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58-564+594.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8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 Hp)是奶牛罹患乳房炎期间一种重要的标志性蛋白,其在血液和乳汁中含量变化与患牛乳房炎病情密切相关。为制备奶牛Hp多克隆抗体及了解其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本研究通过PCR成功扩增获得奶牛Hp完整CDS区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pQE-80L-H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将测序成功的重组质粒转化至M15感受态细胞,用1 mmol/L 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重组蛋白表达后用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利用纯化后的蛋白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ELISA方法和Western blot对多克隆抗体进行效价检测和反应性分析。结果显示,Hp是一种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分子式为C_(1936)H_(3049)N_(545)O_(567)S_(19),编码388个氨基酸残基,由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4种结构组成,有15个抗原决定族,36个磷酸化位点。在1~42氨基酸位置存在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与CD163、MMP9、CP等蛋白具有较好的互作关系。pQE-80L-Hp在大肠杆菌中经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2 kDa,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用其免疫兔子制备得到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到1∶25 600。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Hp的结构,而且为后续进行其功能的研究以及利用其作为标志物进行奶牛乳房炎早期高效快速诊断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曹晓娟, 刘昊东, 李鹏辉, 李嘉成, 樊奇, 王星, 李彩琴, 杨子程, 郭永清, 陈玉洁, 海日汗, 杜晨光, 张小宇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65-571.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19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谷氨酸能神经元可抑制摄食并防止肥胖。有证据表明,在缺乏囊泡型谷氨酸转运蛋白2(VGlut2)的小鼠中,重新表达专一蛋白1(SIM1)神经元上的VGlut2可降低采食。然而,VGlut2神经元的位置和轴突投射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探寻了向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BAT)发送神经元投射的上游脑区,检测了VGlut2和黑皮质素4型受体(MC4R)神经元的脑内定位,确认了胰淀素(amylin)对于VGlut2和MC4R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的调控作用,拓展了VGlut2神经元发送神经支配的大脑区域。结果显示,PVN~(VGlut2)神经元向IBAT发送密集的神经支配信号。在前皮质杏仁核(ACo)、纹状体(CPu)和海马齿状回(DG)发现VGlut2与MC4R共定位。amylin注射显著促进PVN~(VGlut2::MC4R)(P=0.004 8)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提示VGlut2与MC4R涉及amylin的调节过程。PVN~(VGlut2)神经元向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外侧下丘脑(LH)、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蓝斑(LC)核团发送神经元投射。鉴定了VGlut2神经元及下游调节能量稳态的神经环路,为探究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在能量稳态调节中可能发挥的联动作用提供证据。
  • 李金蓉, 陈卓, 高继业, 李继祥, 秦豆豆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72-579.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0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在我国肉鹅养殖主要地区发生了一种以内脏器官表面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并伴有肌肉、关节和皮下尿酸盐沉积的鹅痛风,为探讨其可能存在的非星状病毒病原感染,采用RT-PCR/PCR方法对来自江苏、四川、广东、福建、山东、河北6省的12份临床典型病例进行了常见水禽病毒的检测,包括鹅星状病毒(GoAstV)、禽呼肠孤病毒(ARV)、禽源星状病毒1型(AAstV-1)、禽源星状病毒2型(AAstV-2)、坦布苏病毒(TMUV)、鹅禽流感病毒(GAIV)、鹅圆环病毒(GoCV)、鹅细小病毒(GPV)、鹅腺病毒(GAV)、鹅出血性多瘤病毒(GHPV),并对分离到的毒株JS2001、JS2002、 JS2003、SC2001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致死胚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RT-PCR/PCR结果显示,GoAstV阳性率为100.0%,AAstV1阳性率为41.7%,AAstV2阳性率为58.3%,ARV阳性率为50.0%, TMUV阳性率为16.7%,AIV、 GPV阳性率均为8.3%;其中GoAstV+AAstV1+AAstV2三重阳性率为25.0%(3/12),GoAstV+AAstV1/AAstV2+ARV三重阳性率为25.0%(3/12),GoAstV+AAstV1+AAstV2+ARV四重阳性率为8.3%(1/12)。分离病毒的透射电镜图片显示,4个样品均存在直径大小为20~30 nm、无囊膜的球形病毒颗粒;此外,SC2001还存在1种直径大小约为150 nm、有明显可见的衣壳和双层膜结构的病毒颗粒,而JS2003还存在直径大小为100~200 nm的病毒颗粒,在其双层膜表面有大小为10~20 nm规则排列的小颗粒。临床样本致死鹅胚体出血或黄染,局部或全身性水肿,皮下伴有严重的胶冻样液体渗出;致死鹅胚的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心脏、肝脏、肾脏出现严重的炎性细胞浸润,肝脏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均出现严重的空泡变性坏死。结果提示,当前中国流行的鹅痛风存在多种属鹅星状病毒和其他未知病毒等多病毒感染,或可被称为雏鹅“痛风综合征”,其可能存在的多病毒感染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鑫丽, 韩硕, 宛麟, 王斯琦, 李杨, 何兴丽, 王昭元, 赵志辉, 沈冰蕾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80-586.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1
    摘要 ( 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CXCL2基因可影响多种疾病并介导炎症和自身免疫的发生,但其在奶牛乳房炎中的作用鲜有报道。为初步揭示CXCL2基因在奶牛乳房炎中发挥的作用,本试验通过转染siRNA特异性序列构建CXCL2基因沉默模型,采用LTA刺激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构建奶牛乳房炎细胞模型,并通过CCK-8法检测CXCL2基因沉默对MAC-T细胞活力的影响;EdU染色法检测CXCL2基因沉默对MAC-T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XCL2基因沉默对MAC-T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CXCL2基因沉默可使炎性MAC-T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增加,细胞凋亡数减少。CXCL2基因沉默可通过提高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来减轻LTA诱导的MAC-T细胞的炎症反应,但具体的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吕若一, 王潇, 穆君宇, 司晓慧, 孙志刚, 刘晓晔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87-594.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2
    摘要 ( 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抗菌药物的筛选技术对于兽医临床合理精准制定抗菌策略至关重要,传统的筛药技术较多关注药物和病原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考虑到宿主体内微环境对药物、细菌和细胞的影响,所以在筛选具有多靶点宿主导向特点的中药复方时参考性较低。用柔性水凝胶在体外重塑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模型,筛选4种经典多靶点中药复方的抗菌效果。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结合微图案复刻的方法,建立类组织细胞微环境的水凝胶,在水凝胶上形成细胞培养芯片,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细胞的感染互作模型,之后加入中药复方治疗。通过荧光技术可视化检测细胞、细菌的数量变化,实现对中药复方可视化和定量化的药效评价。结果显示,牛角地黄汤、清营汤和清瘟败毒饮均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其中清瘟败毒饮的抗菌效果最佳且对细胞损伤较小,而白头翁汤对细胞毒性较大且抗菌作用不显著。
  • 赵壮志, 吴江, 李光辉, 刘文超, 高文, 效梅, 赵志辉, 安立龙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595-605.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3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姜黄素(curcumin)对循环高温环境中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姜黄素作为抗热应激添加剂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本试验选取体质量、生产性能相近的25周龄罗曼粉壳蛋鸡300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C(基础日粮)、高温对照组HC(基础日粮)和3个高温处理组HT1(基础日粮+100 mg/kg姜黄素)、HT2(基础日粮+200 mg/kg姜黄素)、HT3(基础日粮+300 mg/kg姜黄素),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蛋鸡,NC组环境温度为(25±1)℃,HC和HT组采用循环高温(10:00-16:00,(32±1)℃),其余时间温度为(25±1)℃,各组湿度均维持在65%~80%之间,试验周期为9周。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在试验前期,HT2组产蛋率显著提高4.20%、蛋破损率显著降低68.48%、血清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的水平显著提高22.21%和23.67%、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显著提高19.55%,HT3组总抗氧化力(total anti-oxidation capacity, T-AOC)显著提高20.3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显著下降11.85%;在试验中期,HT2组产蛋率显著提高6.88%、蛋破损率显著降低88.50%、血清LH和FSH的水平显著提高17.48%和23.67%、雌二醇(estrogen, E_2)水平显著下降6.35%、SOD活性和T-AOC显著提高22.06%和47.32%,HT1组MDA含量显著下降20.73%;在试验后期,HT2组产蛋率显著提高9.43%、蛋破损率显著降低74.76%、血清LH和FSH的水平分别显著提高18.48%和28.04%、E_2水平显著下降10.70%、SOD活性和T-AOC显著提高22.84%和38.85%、MDA含量显著下降21.16%,HT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显著提高21.63%。与HC组相比,HT2组卵巢组织相比于HC组颗粒细胞层轮廓清晰,颗粒细胞层厚度增加。结果表明,姜黄素通过提高蛋鸡机体抗氧化性能,促进LH和FSH分泌,维持卵巢结构,从而改善循环高温环境中蛋鸡的生产性能。
  • 王笑笑, 王雪曼, 邓红雨, 郑立, 霍文颖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606-615.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4
    摘要 ( 1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茶渣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基于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试验技术,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构建了6组不同茶渣添加剂量的发酵体系,其中对照组不添加茶渣,试验Ⅰ~Ⅴ组茶渣添加量分别为饲粮干物质的5%、10%、15%、20%、25%,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发酵24 h后,取发酵体系瘤胃液,采用16S rDNA技术进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茶渣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体系中pH和MCP浓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茶渣添加量的提高,试验Ⅱ、Ⅲ、Ⅳ、Ⅴ组的NH_3-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组(P<0.05);试验Ⅳ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浓度和TV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试验组(P<0.05),Ⅴ组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Ⅰ、Ⅱ、Ⅲ、Ⅳ组(P<0.05),Ⅰ、Ⅱ组的乙酸/丙酸值显著低于对照组、Ⅲ、Ⅳ组(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组间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具有相似性,6组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主要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Patesci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茶渣添加量为饲粮干物质的25%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Ⅴ组拟杆菌门、螺旋体门及纤维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Ⅱ、Ⅲ及Ⅳ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Ⅳ及Ⅴ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4)与试验组相比,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克里斯滕森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在对照组富集。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茶渣会降低瘤胃NH_3-N浓度,提高TVFA含量,提高拟杆菌门、螺旋体门及纤维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但不会显著改变瘤胃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指数。
  • 罗怡茜, 何凯锋, 李亚均, 郭灵君, 张芝金, 张德志, 李前勇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616-623+631.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5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反刍动物生产中高剂量饲喂酒糟现象较为常见,长期高剂量酒糟使用可使动物出现酒糟慢性中毒,严重制约了我国牛羊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探索高剂量酒糟摄入对山羊肾脏组织P53、NF-κB通路的影响,揭示其对山羊肾脏损伤的部分病理机制。参试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3只/组。对照组山羊按照《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进行饲喂,试验组用酒糟代替日粮中75%蛋白质和能量成分的饲粮进行饲喂,试验期为90 d。90 d后采集山羊肾脏组织,用HE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RT-PCR)检测山羊肾脏组织中NF-κB、P53通路中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山羊肾脏肾小球肿大,皮质部毛细血管充血,间质毛细血管出血,肾小管上皮坏死;肾脏髓质部间质毛细血管淤血严重,管腔狭小,内有大量红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山羊肾脏P53通路中CytC mRNA表达极显著上升(P<0.01),NF-κB通路中NEMO、MIP-2、PTGS2 mRNA表达极显著上升(P<0.01),PTGS2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p50、p65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果表明,高剂量的酒糟摄入,可造成山羊肾脏组织损伤,激活P53通路和NF-κB通路诱导山羊肾细胞发生凋亡和炎症反应。
  • 何松, 汤德元, 曾智勇, 王彬, 黄涛, 毛茵茗, 周飘, 陈旭, 廖正波, 袁盛林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624-631.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6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的病原,能够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尚未完全了解其致病机制。近年来,人们对于PRRSV感染后引起的相关信号通路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许多信号通路传导机制不断被阐释,但仍缺乏系统性的探究,通过对PRRSV感染宿主后引起的相关信号通路变化研究做综述总结,以期为PRRSV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刘同威, 李爱科, 孙肖明, 王传奇, 赵云, 房恒通, 于浩, 张晶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632-643+650.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7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AFs)、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呕吐毒素(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原料生长、加工和储存的全过程。霉菌毒素导致动物生长效率低下,同时动物产品中富集的霉菌毒素危害人类健康。现从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状况、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消减方法进行综述,为研发霉菌毒素的解毒剂提供理论依据。
  • 胡晓祥, 熊秋婷, 刘倩, 刘明远, 方仁东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44(03): 644-650. https://doi.org/10.16303/j.cnki.1005-4545.2024.03.28
    摘要 ( 0 ) PDF全文 ( 0 )   可视化   收藏
    鼻疽(glanders)是一种由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allei,B.mallei)引起,主要存在于单蹄兽中的高度传染性人兽共患病,在人类中发生病例较少。自然感染的人类病例呈现地方流行性,主要发生在接触过受感染单蹄兽的人群中。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中也有病例报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一直在努力进行全球性的鼻疽根除工作,通过全面监测、扑杀受感染动物和采取严格进口措施,该病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已被根除。然而,随着牲畜的全球性流动,导致世界其他地区的病例增加,非洲、亚洲、中东和南美洲仍然存在区域性流行。近些年来在中东和亚洲暴发的鼻疽疫情为鼻疽重新传入无疫病地区创造了可能。因此,鼻疽被归类为一种重新出现的疾病,再次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