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56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5-03-21
  

  • 全选
    |
  • 单慧丽, 郭良勇, 郑开之, 黄新, 姜俊芳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湖羊钙蛋白酶3(CAPN3)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筛选湖羊CAPN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将SNPs与湖羊的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湖羊CAPN3基因中检测到11个SNPs,其中3个为低度多态,8个为中度多态,有3个SNPs与湖羊的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其中g.42772T>G与湖羊断奶到6月龄(180日龄)日增重和6月龄(181日龄)到周岁日增重显著相关,TT基因型的断奶到6月龄日增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TT、TG基因型的6月龄到周岁日增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g.42875C>T与湖羊初生重、断奶到6月龄日增重、6月龄到周岁日增重显著相关,CC基因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CC基因型的断奶到6月龄日增重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CC与CT基因型的6月龄到周岁日增重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55993T>C与湖羊胸围显著相关,CC基因型的胸围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提示:这3个SNPs与湖羊的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能是湖羊生长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
  •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 姜璐瑶, 张迎锐, 贾思潼, 李桂丽, 崔久增, 马应天, 王晓飞, 张希云, 宋宇轩, 张磊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7-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比较东佛里生奶绵羊精液冷冻前后代谢组学的差异,进一步探究精子冷冻损伤潜在机制,为优化奶绵羊精液冷冻稀释液配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用假阴道法采集精液混匀后分为12组,其中6组作为冻前组,6组作为冻后组。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分析差异代谢物,并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东佛里生奶绵羊精液中共检测到4 113种代谢物;与冻前组相比,冻后组中70种代谢物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为脂质和类脂分子,如甘油磷脂、鞘脂、异戊烯醇脂;根据差异代谢物在代谢通路上的富集程度筛选出2条代谢通路,分别为嘌呤代谢通路、癌症中的胆碱代谢通路。综上所述,精液冷冻过程显著影响了精子膜结构、脂类氧化分解以及腺苷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精子受到损伤,精液品质下降。
  • 吴涛, 齐云霞, 朱洪龙, 黄冬维, 赵辉玲, 程广龙, 赵小伟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15-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安徽省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κ-酪蛋白(CSN3)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对奶牛生产性状及奶品质的影响。通过PCR克隆CSN3基因cDNA,使用DNA测序法检测402头中国荷斯坦奶牛CSN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群体遗传信息分析并将检测出的SNPs位点基因型与奶牛产奶性能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荷斯坦奶牛CSN3基因CDs区序列中发现2个突变位点,即13 068 bp处C/T替换,13 124 bp处A/G替换。g.13068C>T位点CC型奶牛的基因型频率为0.52,日均产奶量比CT型奶牛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TT型奶牛乳脂率最高,比CC型奶牛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CT型奶牛乳脂率比CC型奶牛高且差异显著(P<0.05),CT型奶牛乳蛋白率最高,TT型奶牛牛奶尿素氮、群内级别指数(WHI)含量高于其他2个基因型奶牛,但差异均不显著。g.13124A>G位点AA型奶牛乳蛋白率比AG型奶牛高且差异显著(P<0.05);AG型奶牛日均产奶量比AA型奶牛高,乳脂率比AA型低,体细胞数比AA型高,牛奶尿素氮及WHI含量低于AA型,但均差异不显著。结论:g.13068C>T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及乳脂率的分子标记,g.13124A>G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蛋白率的分子标记,CSN3基因可能是影响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的主效或候选基因。
  • 付言峰, 廖超, 王学敏, 涂枫, 李碧侠, 程金花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2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含不同巴克夏猪(巴克夏)血统含量(0、25%、50%)的苏紫猪生长育肥性状有无显著改善,选取68头不同类型的苏紫猪,初始体重在30 kg左右,采用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进行分批次测定。结果显示:试验共获得130 700条有效采食和称重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不同巴克夏血统含量的苏紫猪达相关体重的日龄不同,达60 kg和90 kg体重日龄均为含50%巴克夏血统苏紫猪最大,显著大于无巴克夏血统苏紫猪(P<0.05)。30~60 kg生长阶段的日增重,含25%巴克夏血统和无巴克夏血统苏紫猪显著高于含50%巴克夏血统苏紫猪(P<0.05);30~90 kg和30~110 kg生长阶段的日增重,均为无巴克夏血统苏紫猪最高,显著高于含50%巴克夏血统苏紫猪(P<0.05)。30~90 kg和30~100 kg生长阶段的料重比,均为含50%巴克夏血统苏紫猪最低,且显著低于含25%巴克夏血统和无巴克夏血统苏紫猪(P<0.05)。结论:杂交导入巴克夏血统对苏紫猪的生长速度提升不显著,但对其料重比的改善显著,其中含25%巴克夏血统的苏紫猪生长性能比较均衡,未来可以进行优先培育。
  • 李欣, 李文超, 付玉洁, 张莹, 杨婧怡, 张莹莹, 王新平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26-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酵母硒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150只1日龄白羽公肉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以玉米-豆粕为基础饲料,各试验组Ⅰ、Ⅱ、Ⅲ、Ⅳ分别添加0.1、0.2、0.3和0.4 mg/kg的酵母硒,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添加酵母硒的各试验组对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肉品质方面,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的红度(a*)值和宰后45 min的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宰后24 h的pH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在抗氧化性能方面,试验Ⅳ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提示:肉鸡日粮添加酵母硒的最适宜添加量为0.3 mg/kg。
  •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分类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23年版引证报告共收录了中国(不含港澳台)正式出版的1 996种中文期刊和155种英文期刊,其中畜牧、兽医科学类期刊共收录21种,包括19本中文期刊和2本英文期刊,《畜牧与兽医》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10。21种期刊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 李兆龙, 闫露, 肖学奎, 谢荔朋, 施少华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LP-EPS)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与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26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00头,公母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LP-EPS 0.4 mg/kg,试验期30 d;试验期间测定并统计2组断奶仔猪的各生产性能指标,试验结束时采集2组猪的血液和肠道组织,进行生化和免疫指标检测、肠道组织学观察以及TUNEL染色试验检测肠道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LP-EPS的断奶仔猪,腹泻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的总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及总抗氧化能力水平明显上升(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LP-EPS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的绒毛高度(P<0.05),以及十二指肠、盲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日粮中添加LP-EPS极显著降低了空肠(P<0.001)和盲肠(P<0.01)的细胞凋亡阳性率。提示:日粮中添加0.4 mg/kg的LP-EPS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绒毛形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减少肠道细胞凋亡。
  • 吴建新, 闫振兴, 段宏伟, 曾建林, 吕建树, 胡俊杰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3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观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前后绵羊瘤胃上皮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变化。选用体况良好的绵羊15只,随机分为2组,即正常(NG)组(n=5)和SARA组(n=10),其中NG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全饲料日粮,SARA组饲喂精粗比为7∶3的全饲料日粮,SARA模型组诱导成功后,在SARA组中选择5只绵羊再饲喂精粗比为3∶7的全饲料日粮,饲喂25 d为恢复(RG)组,动物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并采集瘤胃组织处腹囊和背囊用于石蜡切片与透射电镜观察形态结构变化。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与NG、RG组相比,SARA组瘤胃乳头部分脱落、变细,形态异常,角质化程度严重,黏膜层变薄,背囊乳头宽度与黏膜上皮厚度均显著低于NG组(P<0.05),而角质层厚度却均显著高于NG组与RG组(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NG组相比,SARA组瘤胃上皮腹囊与背囊多数棘突层细胞发生坏死,细胞膜破裂导致胞浆内容物丢失,大多数线粒体发生固缩,细胞间桥粒连接较模糊,结构发生损伤,数量减少,细胞器难分辨;与SARA组相比,RG组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线粒体结构完整清晰且数量较多,细胞间桥粒连接模糊,但部分桥粒连接结构完整且数量有所增加。提示:SARA严重影响着瘤胃上皮组织形态结构,可能长期影响瘤胃上皮保护屏障。
  • 樊毛迪, 李群, 侯闻闻, 朱振邦, 丁国伟, 范娟, 李智, 曲向阳, 陈昌海, 李向东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4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江苏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δ冠状病毒(PDCoV)、猪轮状病毒(PoR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趋势,采集了2022年江苏省不同猪场的病猪腹泻病料36份,使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PEDV、TGEV、PDCoV和PoRV感染情况,并对部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PEDV、TGEV、PDCoV进行S基因扩增、测序和分析,对PoRV进行VP4、VP7基因扩增、测序和分析,共获得8个PESV S基因,1个TGEV S基因,1个PDCoV S基因,9个PoRV VP4及VP7基因序列。基于PEDV S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江苏PEDV流行毒株与我国2010年以来流行的GⅡ-b亚群变异株的序列同源性为97.0%~99.7%,属于同一亚群,而与CV777、SD-M等早期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江苏PEDV流行毒株S1蛋白区域存在氨基酸的突变、插入及缺失,不同流行毒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TGEV S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江苏TGEV流行毒株与中国毒株WH-1同源性最高,为99.9%;其S基因仅发生了3个氨基酸突变。基于PDCoV S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江苏PDCoV流行毒株与CHN/HG/2017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8.2%,与来自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群;江苏PDCoV流行毒株的S1蛋白区域发生6个氨基酸的突变。基于PoRV VP4及VP7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江苏PoRV流行毒株属于A群轮状病毒,具有G3[P13]型、G3[P23]型、G4[P13]型、G4[P23]型、G9[P13]型、G9[P23]和G11[P13]型7个不同的基因组合型。本研究结果为掌握江苏地区PEDV、TGEV、PDCoV、PoRV的流行情况、遗传进化趋势及其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王芝, 舒相华, 张莹, 黄鑫, 储宗秀, 宋春莲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59-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bies virus, PRV)与猪肺泡巨噬细胞及小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将PRV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株3D4/21及小肠上皮细胞株IPEC-J2,测定其感染后病毒滴度及0~48 h内各时间点病毒gE基因拷贝数,观察细胞病变(CPE)和免疫荧光,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对PRV感染后0、6、12、18 h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结果显示:PRV感染3D4/21细胞及IPEC-J2细胞96 h时,病毒滴度分别为10-8.16 TCID50/0.1 mL、10-7.76 TCID50/0.1 mL,病毒gE基因拷贝数分别在18、24 h达到最大,CPE分别在10、12 h开始出现,病毒蛋白表达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增加;TNF-α、IL-6和IL-1β表达量在PRV感染后均逐渐升高;PRV感染3D4/21细胞及IPEC-J2细胞后,经RNA-seq联合分析,在0、6、12、18 h的4个时间点筛出2种细胞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8 313、6 999、6 693、5 714个,其中Ras关联域家族成员6(RASSF6)、锌指蛋白667(ZNF667)、激肽超家族蛋白3C(KIF3C)、早期应答基因3(IER3)显著变化基因可能与细胞炎症反应有关,且RT-qPCR验证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富集到细胞过程、生物调控、细胞代谢调节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等,其中参与炎症的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кB(NF-кB)通路验证结果与KEGG通路分析数据变化趋势总体一致。提示:PRV感染会影响3D4/21细胞及IPEC-J2细胞的炎症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R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
  • 甘辉群, 吴双, 傅宏庆, 陈光明, 孙飞, 刘明生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70-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评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SBDS)亚单位疫苗(rBac-JS01 VP2株)的免疫效果。将40只产蛋母鸭和4只成年公鸭随机分成2组,每组产蛋母鸭20只和成年公鸭2只,试验组母鸭经颈背侧皮下注射疫苗0.5 mL,阴性对照组母鸭经颈背侧皮下注射PBS 0.5 mL。免疫后2、4和6个月,分别收集各组种鸭鸭蛋并人工孵化,每个阶段任意选择1日龄健康的公、母雏鸭各20只进行SBDS-JS01毒株攻毒,记录攻毒后雏鸭体重和发病情况,并在攻毒后第3、5、7、14、21天采集雏鸭肛拭子检测排毒情况,每组随机剖检2只雏鸭,观察组织病理变化,PCR检测各组病毒分布情况;免疫后2、4、6个月,采集产蛋鸭血液并分离血清,收集鸭蛋并提取、纯化卵黄抗体,采用SBDS-JS01株测定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种鸭免疫后2、4、6个月,所孵雏鸭对SBDS-JS01攻毒保护率分别为100%、95%、90%,观察期各时间段内免疫攻毒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鸭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免疫攻毒组试验鸭的体重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雏鸭攻毒后,免疫攻毒组在免疫后2个月所孵雏鸭肛拭子检测均呈阴性,观察期内各时间段组织器官病毒分布均低于非免疫攻毒组;疫苗免疫组在免疫后2、4、6个月血清的SBDS-JS01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0.51±1.59)log2、(9.46±1.27)log2、(8.83±1.15)log2,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0.12±1.46)log2、(9.37±1.06)log2、(8.49±1.21)log2;不同时期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基本一致,升降趋势相同,且与被动免疫攻毒保护水平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制备的SBDS亚单位疫苗安全性高,免疫效果较好,对SBDS病毒可提供持续有效的保护力。
  • 柴书军, 杨苏珍, 刘运超, 冯华, 魏蔷, 王方雨, 金前跃, 张改平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77-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备猪细小病毒(PPV)4型Cap蛋白单克隆抗体(mAb)并鉴定其抗原表位,试验采用原核表达的Cap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血凝抑制(HI)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筛选阳性克隆,最终获得2E7、4D6和5C9这3株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然后用mAb对Cap蛋白多肽进行ELISA检测,鉴定分析其抗原表位。结果显示:4D6和5C9 mAb识别表位为线性表位,分别为 387RRQDN391578QRKE581,而2E7 mAb识别的表位为构象表位;通过对Cap蛋白3D结构定位分析,387RRQDN391578QRKE581抗原表位位于蛋白表面,且在PPV4亚型中高度保守,而与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猪博卡病毒(PBoV)基因序列同源性低。本研究为PPV4诊断试剂的开发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 潘俊慧, 王素春, 禹兰平, 周凯钰太, 魏世萌, 祁倩, 李超, 隋金钰, 康京丽, 王楷宬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85-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建立针对禽流感病毒(AIV)的实验室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构建重组慢病毒作为分子检测方法中的阳性对照品,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AIV M基因的保守区片段,并构建pLVX-M-IRES-ZsGreen1重组慢病毒穿梭载体;将鉴定成功的重组穿梭质粒与骨架质粒pMD2.G和psPAX2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携带AIV M基因保守区的重组慢病毒;将重组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观察其荧光表达情况,收集、浓缩病毒液并测定其滴度;用AIV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方法检测M基因。结果表明:携带AIV M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成功拯救,且其病毒滴度高、安全性强,可作为分子检测方法的阳性对照标准品。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AIV M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可高效包装出含有M基因保守区的慢病毒颗粒,为后续AIV分子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提供参考。
  • 康伟, 廖立珊, 方莹, 任向阳, 任刚, 平继辉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9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糖蛋白(G)是最主要的表面抗原,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常用作该病毒的免疫诊断抗原。将SVCV G蛋白免疫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得到G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采用EDC共价偶联标记法将抗体与羧基功能化荧光量子点进行偶联标记,制备成超敏荧光量子点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卡。通过建立的SVCV G蛋白超敏荧光量子点免疫层析快速检测体系,检测SVCV G蛋白灵敏度可达到0.1 ng/mL,检测时间为10 min。检测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FHNV)、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VNN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狗鱼幼鱼弹状病毒(PFRV)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检测SVCV培养液和鱼类内脏组织样本与实时荧光RT-PCR结果相符合。结论:SVCV抗原超敏荧光量子点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卡能达到快速简便、敏感特异的要求,适用于口岸需要提高通关效率的水产品(即检即放)快速筛查,可用于现场诊断及监测防控鲤春病毒血症。
  • 蔡青秀, 于春梅, 孙亚磊, 赵晨辰, 董照洋, 李宸辉, 戴建君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97-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山东郯城某疑似感染禽腺病毒(FAdV)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并分离到1株FAdV,克隆纯化后进行PCR检测、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确定该毒株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命名为SDTC20株。将该毒株接种LMH细胞增殖培养并建立了纯净稳定的种子批。为探究该毒株的致病性并确定该毒株的发病标准,对SPF鸡分别进行了不同接种途径、不同攻毒剂量、不同日龄以及对42日龄SPF鸡攻毒后发病规律观察的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血清SDTC20株的发病标准为:用7~56日龄SPF鸡10只,每只鸡肌肉注射稀释至含105.0TCID50/0.1 mL的SDTC20株病毒液0.5 mL,观察7 d,攻毒鸡出现精神不振、羽毛粗乱、缩颈蹲伏等临床症状且剖检出现心包积液或肝脏肿大、出血、发黄等病理变化判为发病,攻毒鸡应至少90%发病且至少60%死亡。提示:SDTC20株可作为Ⅰ群FAdV-4相关生物制品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强毒株,为后续产品研发奠定了毒株基础。
  • 王子权, 翟新验, 张倩, 魏巍, 刘玉梅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104-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我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水平,评估生物安全防控效果,本文基于全国12省723份养猪场调研数据,构建评价体系量化样本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分析养猪场生物安全预防、控制和各个环节的防控现状,并利用内生转换模型纠正样本选择偏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考察生物安全水平对养猪场生猪病死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养猪场已逐步开展生物安全防控但整体水平不高,部分环节表现较差,优劣两极化明显;生物安全水平提高能显著降低养猪场病死猪数量,根据平均处理效应计算可知若生物安全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养猪场生猪病死数量会减少15.147~100.209头,生猪病死率降低1.125%~2.732%。本研究验证了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具有避免生猪病死的显著效果。
  • 杨蒙, 莫家豪, 张丽芳, 张志丹, 杨云乔, 张歌音, 程于梦, 黎江, 司红彬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112-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由不同单体组成的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分级抑菌指数(FICI)、中药单体组合物的筛选、中药单体组合物的剂量配比优化等试验,获得一种由绿原酸、黄芩苷、厚朴酚按照质量比为2∶4∶1的中药单体组合物。通过测定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相对电导率、核酸和蛋白渗漏、胞外碱性磷酸酶(AKP)含量、胞内DNA含量变化的影响,初步探究中药单体组合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绿原酸、黄芩苷、厚朴酚、硫酸小檗碱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6.25、6.25、6.25和1.25 mg/mL,不同组分之间存在协同或相加作用,其中绿原酸和厚朴酚联用的FICI为0.5。中药单体组合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破坏大肠杆菌细胞的完整性,引起细胞内容物渗漏使菌液的电导率显著升高(P<0.05),菌液OD260 nm、OD280 nm值显著升高(P<0.05),AKP含量显著升高(P<0.05),DNA含量变化明显。本研究表明中药单体组合物主要通过破坏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实现抑菌作用,为中药复方治疗或预防细菌性疾病的药物筛选和研发奠定基础。
  • 沈海燕, 王梦璐, 王松祺, 聂晶晶, 瞿云芝, 刘志成, 张春红, 廖明, 张建峰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121-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干扰素刺激基因20(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20,ISG20)属于DEDDh外切核酸酶家族,具有3′-5′端外切核酸酶活性,能降解RNA和DNA。ISG20在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ISG20在特定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将其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本文综述了ISG20的概况,阐述了近些年来ISG20的抗病毒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标记中的潜在用途,以期为ISG20抗病毒免疫研究和治疗疾病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 俞宗佑, 邓瑞雪, 杨进才, 杨文龙, 张昊, 张芳芳, 翟国元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125-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宽、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频繁,全球新发动物疫病不断出现,促使动物疫情防控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严重威胁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人类生命健康。然而有效的疫苗接种和预防是控制动物疾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干预措施,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由于其研制周期短、易于产业化、生产工艺简单、易对新变体作出反应、能更好诱导免疫反应的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从mRNA疫苗的类别及递送系统、免疫机理、mRNA的修饰以及动物传染病mRNA疫苗等方面进行概述从而为动物疫病新型疫苗研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方向。
  • 朱琪, 温超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134-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液态发酵饲料是指固体饲料与水按照比例(1∶1.5~1∶4.0)混合,经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的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液体饲料。在现代集约化生猪养殖中,为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养殖场通常推行仔猪低日龄断奶技术。但早期断奶的仔猪由于面临消化道机能发育不全、饲料抗营养因子多等诸多应激因素,易患上断奶应激综合征,导致其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腹泻率升高,严重危害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液态发酵饲料具有物理形态与母乳相似、饲料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能够改善仔猪肠道菌群,提高仔猪消化能力,在仔猪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介绍液态发酵饲料的定义、特点、生产方式及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以期为液态发酵饲料在仔猪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张会彩, 胡佳佳, 王建平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8): 139-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β-内酰胺类药物被广泛用于动物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然而,此类药物给食品动物大量使用会造成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从而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必须要对此类药物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进行检测。在β-内酰胺类药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中,核心试剂是使用识别元件,它直接影响检测方法的选择性。受体、抗体、适配体、分子印迹聚合物等识别元件均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已被用于不同兽药的残留检测。本文着重论述了近年来基于上述识别元件的方法在β-内酰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