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作为体内维持葡萄糖稳态的重要激素,在糖尿病治疗中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外源性胰岛素广泛使用,胰岛素过量意外、自杀、他杀案件不断增加。由于胰岛素过量尸体的注射部位难发现、病理征象不明显、死后血中胰岛素降解快及死后的血生化波动大等特点,导致胰岛素过量死亡的法医学诊断极其困难。因此,本文综述了胰岛素过量的原因、致死机制、病理变化、毒化分析和鉴定要点,为胰岛素过量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帮助。
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死因诊断是法医学鉴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本文就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法医学诊断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探索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猝死死因鉴定的未来可行方案,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是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的原发性、节段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非炎症性动脉壁肌层疾病,以女性多见。FM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可能是遗传(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激素、炎症以及血管机械刺激等)共同作用的结果。FMD分为内膜型、中膜型、外膜型及混合型。中膜型FMD最常见,占80%~90%,主要表现为动脉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发生成纤维细胞样转化,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增生并排列紊乱,致使动脉扭曲、管壁厚薄不均,管腔不同程度狭窄。FMD累及冠状动脉、颅颈动脉可引发心源性猝死或颅内缺血性、出血性病变。本文综述FMD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法医工作者对FMD的认识,为法医学精准死亡原因推断提供参考依据。
虚拟解剖将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引入法医学尸体检验中,从而开创了一种非侵入性和无创或微创的解剖方式。其中,尸体计算机断层扫描(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PMCT),又称死后CT,是虚拟解剖中广泛应用的成像方式。目前,PMCT已经应用于部分的法医学鉴识中,尤其是在火器损伤分析、出血部位识别以及骨折重建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和图像分析技术的进步,基于PMCT建立的数字化决策模型在死因和成伤机制分析以及死亡时间推断研究中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性回顾PMCT在不同死因分析、成伤机制分析和死亡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展望人工智能在PMCT图像信息解释中的应用前景,为PMCT在法医病理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方法学上思路。
目的 研究不同DNA提取试剂盒对水中溺死尸体器官组织中硅藻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后续分析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取经案件侦查、病理学检验,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硅藻形态学检验确认为溺水死亡的组织及水样,本研究选择了4种不同原理的DNA提取试剂盒,从该死者的肺、肝、脾、肾组织及水样中提取DNA。首先,本研究测量了4 种试剂盒提取产品的核酸含量和测定260 nm和280 nm下吸光度(absorbance,A)值,以评估DNA提取的质量;其次,使用真核18S rDNA V4区域通用引物对提取的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以比较不同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硅藻种类和数量;第三,应用硅藻特异性引物对不同的目的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以显示不同试剂盒提取不同来源DNA的效果。 结果 水样和组织的硅藻形态学检验共鉴定出19属硅藻。4种DNA提取试剂盒的提取产物A260 nm/A280 nm均低于1.8,PowerSoil试剂盒的相对DNA含量高于其他试剂盒,最低的是BioTeKe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显示共有49种硅藻,不同试剂盒提取的硅藻DNA的质量和数量不同,不同试剂盒获得的硅藻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群也不同,在4种试剂盒中,PowerSoil试剂盒在水样中提取的硅藻最多,TIANGEN试剂盒从水样中提取的硅藻种类最多,有38种。电泳结果表明,不同试剂盒对提取产物的扩增效果不同,同一试剂盒对不同的样本和不同的目标基因也有不同的扩增效果。 结论 不同原理的试剂盒对后续硅藻分子学水平分析也存在不同效果,在法医学实践中应根据后续分析需求选择最适合的DNA提取试剂盒。
目的 研究海水中溺死大鼠和CO2窒息死后入水大鼠盲肠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并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死后淹没时间(postmortem submersion interval,PMSI)的推断。 方法 本研究将7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海水溺死组(seawater drowning group,D组)和死后入水组(postmortem submersion group,PS组)。建立动物模型后置于25 ℃恒温气候箱,按照死后经历时间(0、12、24、36、48、72、96 h)对盲肠内容物进行取材,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法提取DNA,细菌16S rDNA V3-V4区特异性扩增,高通量测序等得到测序数据,对盲肠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多样性分析;结合微生物组测序结果和RF机器学习算法,筛选生物标志物,建立海水溺死和死后入水组大鼠尸体的PMSI预测模型。 结果 海水溺死组和死后入水组的盲肠微生物群落特征存在差异。结合RF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16种推断PMSI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分别建立了海水溺死组(D组)和死后入水组(PS组)的PMSI推断模型。海水溺死组预测模型结果: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13.272 h,R2=0.798;死后入水组预测模型结果:MAE=9.956 h,R2=0.793。 结论 本研究表明,海水溺死和死后入水2种死因的盲肠微生物群落存在规律性差异,证明了结合RF机器学习算法的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群落演替能够成为海水尸体PMSI推断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损伤时间推断是法医实践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在确定暴力实施时间、判断损伤形成顺序、划分责任主体、分析案件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的方法受限于外界环境影响,难以精确推断损伤时间,因此损伤时间推断仍是法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法医科学研究者从组织形态学、非编码RNA、蛋白质、生物活性因子、代谢产物以及影像学和光谱学等方面对活体软组织的损伤时间推断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索。本文总结了这些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对其在法医实践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并从多组学联合分析的角度,就如何实现损伤时间的精准推断进行了展望。
目的 鉴别不同个体的脑血管周围色素(cerebral vascular pigment,CVP)的性质,并探索其与年龄、性别、脑区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146例法医尸检案例的脑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HE)、普鲁士蓝染色法、改良Fouchet胆色素染色法、苯酚酒精(alkylphenol ethoxylate,APE)去除福尔马林颗粒染色法、高锰酸钾/草酸(potassium permanganate/oxalic acid,PPO)去除黑色素染色法、硫酸亚铁染色法、Schmorl染色法以及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RP-1)免疫组化染色法对CVP进行性质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脑区之间的CVP检出情况。 结果 CVP在HE染色法、普鲁士蓝染色法、改良Fouchet胆色素染色法、APE去除福尔马林颗粒染色法中均呈棕黄色,在PPO去除黑色素染色法中成功被去除,在硫酸亚铁染色法和Schmorl染色法中呈墨绿色、黑色改变,在TRP-1免疫组化染色法中呈红色阳性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CV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呈增龄性加重改变;在不同部位脑组织之间,CV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顶叶的检出率远高于额叶、颞叶、枕叶;而不同性别之间的CV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 结论 CVP为黑色素,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它潜在的来源和功能,为神经系统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神经科学尤其是神经病理学的发展。
目的 检测不同物种肋骨骨质参数与微观力学参数并分析其差异,探索利用肋骨上述参数鉴别不同物种的可行性。 方法 提取人、猪、牛、羊、猴的左侧第四肋骨起始于肋软骨外约1 cm、长1 cm肋骨,利用Micro-CT检测上述物种肋骨的皮质骨厚度、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组织体积(tissue volume,TV)、组织表面积(tissue surface,TS)、骨体积(bone volume,BV)、骨表面积(bone surface,BS)、BV/TV、BS/BV、BS/TV、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等骨质参数,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检测经煮沸后的肋骨与新鲜肋骨骨皮质的压痕硬度(indentation hardness,HIT)、压缩模量(elastic modulus,EIT)并分析上述参数在不同物种间的差异。 结果 骨质参数检测中,TV、TS、BS/TV、BS/BV、Tb.SP、Tb.N 6个参数能将人肋骨样本与猪、牛、羊、猴完全区分开来,而BV参数人肋骨样本只有与牛(P=0.001)、羊(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S参数人类样本只与牛肋骨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BV/TV参数人肋骨样本只与牛(P=0.025)、猴样本(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Th参数人只与牛(P=0.001)、猴样本(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D参数只有人肋骨样本与猪有统计学意义(P=0.006);肋骨骨皮质厚度除人与牛肋骨骨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579),与其余物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力学性能检测方面,煮沸组人肋骨HIT和EIT与猴肋骨(P=0.001)、与牛肋骨HI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与其余物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新鲜组人肋骨除HIT、EIT与牛肋骨样本(P=0.999、P=0.997)以及与猴肋骨本的HIT(P=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与其余样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样。 结论 利用Micro-CT骨质参数检测及纳米压痕力学性能检测均可鉴别人、猪、猴、牛、羊不同物种新鲜肋骨,对煮沸肋骨纳米压痕力学性能检测仅可区分人与其他动物肋骨。人与牛肋骨骨皮质厚度差异不明显,与猪、猴、羊的肋骨骨皮质厚度差异明显。
暴露性角膜炎是眼睑闭合不完全和泪膜缺陷,导致一系列严重角膜损伤的疾病。患者早期症状以眼部不适和疼痛为主,如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易导致不可逆的视力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本文就暴露性角膜炎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提高医护工作者的警惕性和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及治疗依从性,进而降低此疾病的发生率,为临床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发痴呆和卒中的常见病因。CSV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以防治高危因素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CSVD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CSVD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CSVD提供参考。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一种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现晚、复发率高及预后较差等特点。食管癌的进展与其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密切相关。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作为TME的关键部分,在癌细胞分泌物、细胞接触信号、机械应力和生理应力等作用下,被募集并重编程,从而表现出异质性。目前,CAFs的异质性提示需要开发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方法,以克服肿瘤微环境中的复杂性和治疗抵抗。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对CAFs异质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优势。通过识别和功能性地操纵特定的CAF亚群,可以设计出新的治疗策略。为了阐明食管癌中CAFs的复杂性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CAFs的起源、异质性以及其作为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究香豆素(coumarin)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疾病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 方法 在Venny2.1.0网站将香豆素与OA的作用靶点交叉后,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PPI分析,并利用Autodock vina1.1.2对筛选到的香豆素和OA疾病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接下来进行体外实验验证,实验分组设置为对照组、IL-1β组和IL-1β+coumarin组。CCK-8法检测香豆素对C28/I2细胞的细胞毒性,qPCR及免疫荧光检测各组OA相关标志物及SASP因子表达情况,并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水平。 结果 共筛选到香豆素作用靶点196个,其中香豆素与OA共同作用靶点127个。PPI分析筛选到了CCND1、EGFR、ERBB2、MAPK14等4个香豆素治疗OA的可能的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香豆素与核心靶点CCND1、EGFR、ERBB2、MAPK14能形成较稳定的复合物。CCK-8结果显示,5~15 μmol/L香豆素处理C28/I2细胞促进细胞增殖,而高于20 μmol/L的香豆素处理则会抑制细胞活性(P<0.05);其中10 μmol/L香豆素在24 h、48 h、72 h均会促进细胞增殖(P<0.05),且处理48 h增殖最为明显(P<0.05)。qPCR结果显示,10 μmol/L的香豆素处理48 h能降低C28/I2细胞中细胞衰老标志基因p16、p21的mRNA水平,β-半乳糖苷酶染色的结果与qPCR的结果一致。香豆素处理后SASP因子IL-1β、IL-6、TNF-α、MMP9、MMP13的mRNA水平降低(P<0.05)。同样地,免疫荧光结果也显示香豆素处理后部分SASP因子表达水平降低。 结论 香豆素可能通过作用于p38/MAPK14通路,抑制SASP导致的细胞衰老及软骨分解,从而治疗骨关节炎。
目的 四磨汤通过调节胆汁酸G蛋白偶联受体5(G-protein coupled-receptor kinase5,TGR5)/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1,TRPA1)信号通路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大鼠肠道动力的影响。 方法 取SD大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灌胃法制备STC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四磨汤低剂量(1.8 g/kg)组、四磨汤高剂量(3.6 g/kg)组、四磨汤高剂量(3.6 g/kg)+SBI-115(TGR5抑制剂,55.4 mg/kg)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SD大鼠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采用四磨汤与SBI-115分组处理后测量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6 h内排便粒数及排便重量、小肠炭末推进率、结肠平滑肌收缩力;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形态;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受体5-羟色胺受体3(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3,5-HT3R)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测量各组大鼠结肠组织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水平;以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TGR5/TRPA1通路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发生明显病理损伤,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结肠组织IL-6及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6 h内排便粒数、排便重量、小肠炭末推进率、结肠平滑肌收缩力、结肠组织5-HT3R阳性表达、5-HT水平及TGR5、TRPA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均减轻,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结肠组织IL-6及IL-1β水平均降低(P<0.05),6 h内排便粒数、排便重量、小肠炭末推进率、结肠平滑肌收缩力、结肠组织5-HT3R阳性表达、5-HT水平及TGR5、TRPA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且高剂量四磨汤作用更强;SBI-115可减弱四磨汤对STC大鼠各指标的作用。 结论 四磨汤可通过促进TGR5/TRPA1信号活化而抑制STC大鼠结肠炎症,升高大鼠结肠组织5-HT水平及其受体5-HT3R表达,减轻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进而增强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力及肠道动力,减轻其便秘症状。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对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cell 1,Th1)分化及急性肺损伤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盲肠结扎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构建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评估肺组织病理损伤。采用Western Blot、RT-qPCR检测JAK/STAT通路表达与激活以及T盒转录因子21(T-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21,T-bet)蛋白的表达。 结果 IL-27加重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细胞实验表明IL-27显著激活JAK2/STAT1通路磷酸化,上调T-bet蛋白(P<0.01)和mRNA水平(P<0.05)。抑制STAT1磷酸化后,T-bet表达显著下调(P<0.01)。 结论 IL-27通过JAK2/STAT1通路促进Th1分化,加重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
目的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53(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53,USP53)在结直肠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中的临床意义和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结合体外细胞学实验,观察USP53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抗癌作用。 方法 分析来自TCGA-COAD和GEO数据库(GSE39582数据集)的USP53表达数据。通过KEGG、GO和GSEA富集分析,探讨USP53可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通过免疫浸润分析、药物敏感性分析结合CLUE平台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潜在可用于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10种机器学习算法和101种集成组合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通过体外实验验证USP53的生物功能。 结果 USP53在COAD中具有抗肿瘤作用,低表达与较差的预后相关(P<0.05)。免疫浸润分析显示USP53低表达组有更高的免疫浸润水平,以及更高的TIDE和功能障碍评分(P<0.01)。体外实验表明,USP53过表达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并抑制了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结论 USP53通过影响EMT、凋亡、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免疫逃逸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可能成为COAD的新型预后标志物。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A549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筛选并验证槲皮素治疗肺癌相关靶蛋白,探讨槲皮素抗肿瘤的潜在机制。 方法 使用浓度梯度槲皮素处理A549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槲皮素对NSCLC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PI荧光染色法检测槲皮素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HuprotTM人全蛋白芯片筛选槲皮素潜在靶蛋白,ELISA实验验证槲皮素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差示扫描荧光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fluorimetry,DSF)检测槲皮素对靶蛋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 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槲皮素剂量依赖性,并且槲皮素处理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通过人全蛋白芯片杂交获得279个槲皮素特异性结合蛋白,进一步使用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肺癌相关靶蛋白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aldolase A,ALDOA)。ELISA实验和DSF检测结果表明槲皮素与ALDOA有特异性结合,并且这种结合会使ALDOA蛋白溶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明显增大。 结论 槲皮素通过抑制非小细胞癌细胞A549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起到抗肺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槲皮素结合靶蛋白ALDOA并影响其蛋白结构,进而调控细胞糖代谢、激活凋亡相关通路。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E6/E7 DNA检测与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754例患者HR-HPV E6/E7 DNA检测、E6/E7 mRNA检测、宫颈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LBC)检查、阴道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别比较E6/E7 DNA检测及E6/E7 mRNA检测在不同细胞学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中的阳性率;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评估E6/E7 DNA检测和E6/E7 mRNA检测在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病变(HSIL+)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 754例患者中HR-HPV E6/E7 DNA阳性检出率24.80%,E6/E7 mRNA阳性检出率17.9%,以HPV 52型、58型和16型为主;E6/E7 DNA和E6/E7 mRNA阳性检出率均随细胞学和组织病变级别升高而增加;E6/E7 DNA和E6/E7 mRNA在组织学为HSIL(+)病变的阳性检测率(93.75%、15/16,100%、16/16)均明显高于组织学诊断为LSIL(-)者(23.30%、172/738,16.12%、119/738),且均高于LBC在HSIL(+)和LSIL(-)的阳性检出率(81.25%、13/16,5.56%、41/738),P均<0.01。在筛查HSIL(+)病变时,E6/E7 DNA、E6/E7 mRNA、E6/E7 DNA+LBC和E6/E7 mRNA+LBC 4种方法均有相似的高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0%、93.80%、100%、100%和99.80%、99.80%、100.00%、100.00%,P>0.05),E6/E7 mRNA和E6/E7 mRNA+LBC 2种方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优于E6/E7 DNA和E6/E7 DNA+LBC 2种方法(P<0.01),且E6/E7 DNA、E6/E7 mRNA单独检查和与LBC联合筛查均无差异(P>0.05)。 结论 HR-HPV E6/E7 DNA与E6/E7 mRNA检测阳性均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在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病变筛查中,2种方法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HR-HPV E6/E7 mRNA检测优于HR-HPV E6/E7 DNA检测。
目的 研究流式细胞术细胞珠阵列(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法检测脓毒症患者人细胞因子谱表达水平,探讨并比较各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及预测死亡风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56例ICU脓毒症患者,99例健康体检者和99例ICU非脓毒症患者,流式细胞术CBA法检测入组人群入院当天血浆IL-2、IL-4、IL-6、IL-10、TNF-α和IFN-γ的水平。Spearman及R语言Mantel检验分别用于常规相关性分析和指标集合间的相关性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并比较人细胞因子谱中各细胞因子对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及预估死亡风险的应用价值。 结果 脓毒症患者血浆人细胞因子谱中IL-6、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及ICU非脓毒症患者。IL-6的早期脓毒症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8(P<0.000 1,95%CI=0.835~0.901),IL-10为0.831(P<0.000 1,95%CI=0.793~0.869)。Mantel检验指标集合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脓毒症患者死亡组中,IL-6与CRP呈显著相关性(r=0.101,P=0.001),IL-10与NEUT呈显著相关性(r=0.132,P=0.001)。人细胞因子谱中的各细胞因子预测28 d死亡率的AUC均低于0.70。 结论 使用流式细胞术CBA法检测人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表现出不同的效力。IL-6和IL-10能为脓毒症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证据,但在预估死亡风险方面与其他因子效力相当。
目的 比较用于供精人工受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with donor semen,AID)技术的人类精子库冷冻精液标本高生育力组、中生育力组与低生育力组精液常规参数、精子形态、精子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精子DNA碎片率。探讨上述指标与供精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从而筛选出评估人类精子库捐精志愿者生育力的有效指标。 方法 收集外供生殖中心用于AID同批次冷冻精液标本共140例,分别是“低生育力组”44例、“中生育力组”48例以及“高生育力组”48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线粒体膜电位水平(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以及精子DNA碎片率(DNA fragmentation,DFI)。比较各组间精液常规参数、正常精子形态率、精子MMP以及精子DFI。 结果 年龄(P=0.476),禁欲天数(P=0.320)、体质指数(P=0.475)、精子浓度(P=0.751)、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0.230)、正常精子形态率(P=0.444)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子MMP(P=0.000)、精子DFI(P=0.004)在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AID临床妊娠率与精子DFI呈负相关(r=-0.308,P=0.000)。 结论 精子MMP、精子DFI是精子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精子MMP是否能成为完全独立的精子质量指标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精子MMP联合精子DFI能否预测AID妊娠结局,还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究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患儿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感染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以入住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146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为调查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住院天数(OR=1.010,95%CI=1.005~1.014)、是否使用抗生素(OR=1.402,95%CI=1.247~1.575)、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OR=1.231,95%CI=1.109~1.366)、是否使用丙种球蛋白(OR=0.831,95%CI=0.751~0.92)、住院费用(10 000~<20 000元(OR=1.229,95%CI=1.078~1.402;≥20 000元OR=0.83,95%CI=0.704~0.979)、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定性结果(OR=1.095,95%CI=1.008~1.18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OR=1.406,95%CI=1.261~1.568)、中性粒细胞计数(OR=0.708,95%CI=0.613~0.818)和照护者文化水平高中(OR=0.796,95%CI=0.685~0.925;大专及以上OR=0.809,95%CI=0.729~0.899)是住院过程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论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的影响因素众多,评估其感染风险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其感染风险,针对性分级管理预防感染,对改善PID患儿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