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50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 全选
    |
  • 张瑜, 李梦侠, 孙建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03-713.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可通过手术治疗实现治愈的恶性肿瘤,但其5年复发率仍高达10%~29%,5年总生存率仅为77%~93.7%。因此,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疗策略来进一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阶段取得了重大突破。既往认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辅助化疗中获益有限,但Ⅰ期患者能否从围术期靶向、免疫治疗中获益尚未有确定性结论。因此,针对目前Ⅰ期NSCLC围术期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围术期靶向或者免疫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与优化、单纯治疗或者联合治疗的方案的制定及优化策略、围术期靶向或者免疫治疗的最佳时限等问题,重庆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开展集中论证,对这些关键问题给出了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 张铭博, 宋羽霄, 章必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14-720.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占据主要地位,在传统上被分为M1和M2型,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内部异质性大,不能简单归类。T细胞在肿瘤免疫中扮演关键角色,其种群数量和功能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T细胞各亚群CD4+T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CD8+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肿瘤免疫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涉及多种分子和信号通路,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此外,外源性因素如放化疗和感染也会对二者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内巨噬细胞类群和不同亚群T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病灶内部的免疫状态和机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
  • 王之顼, 宋羽霄, 章必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21-725.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巨噬细胞与T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在免疫抑制状态形成及肿瘤免疫逃逸中起关键作用。多胺作为关键信号分子及生物合成前体,其代谢状态深刻调控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功能。TME内的细胞因子及其他物质通过诱导多胺代谢相关酶表达,驱动多胺代谢重编程,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与T细胞分化;同时,多胺代谢重编程导致TME内多胺资源被竞争性消耗,促使肿瘤细胞优化代谢策略以获取生存优势,并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因此,多胺代谢抑制剂通过调控代谢重编程,具有成为抗肿瘤治疗药物的潜力。
  • 张志敏, 章必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26-733.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获得国内外多个指南或专家共识的推荐。然目前的NSCLC免疫治疗中仍存在一些争议性的临床问题值得探讨,例如:围术期免疫治疗选择、免疫耐药机制及耐药后的治疗策略、免疫治疗疗效评估、免疫不良反应的管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免疫治疗策略、特殊人群免疫治疗选择以及其他关注的免疫治疗临床问题等。本文列举了NSCLC免疫治疗中的7个热点问题并逐一进行解析,以期给肿瘤临床医师带来帮助。
  • 谢虹, 王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34-741.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被广泛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治疗,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获益。然而,ICIs在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发挥抗肿瘤效果的同时,也会导致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炎症反应,称为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 pneumonitis,CIP)是严重的irAE之一,可影响免疫治疗疗效,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识别CIP的危险因素和寻找预测标志物对于实体瘤患者接受ICIs治疗的前期评估和全程监测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CIP的研究进展,包括发生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并讨论了CIP的管理和预测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诊断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陈旭, 简春利, 杨峤, 郑林鹏, 蔡定钦, 李娟, 孙建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42-749.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伴发肺部炎症的病原谱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道症状,肺部影像学诊断为肺部炎症,通过BALF mNGS及痰液检测病原微生物。通过描述性分析描述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原微生物谱分布,比较不同癌症类型、转移状态患者病原体分布差异。比较痰液培养和BALF mNGS检测的差异性。结果:共纳入127例患者,其中70.9%为非小细胞肺癌、15.0%为小细胞肺癌、其他类型14.1%。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占48.0%。共检测BALF mNGS 145次,其中84次(57.9%)病原微生物呈阳性。混合感染共13次,占比15.5%。共检出121株病原微生物,真菌(41.3%)和革兰阴性菌(39.7%)为主要感染病原体种类。其中耶氏肺孢子菌(16.5%)、白色念珠菌(11.6%)、流感嗜血杆菌(11.6%)、肺炎克雷伯菌(10.7%)、铜绿假单胞菌(10.7%)及金黄色葡萄球菌(8.3%)构成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不同癌症类型及远处转移状态患者病原体分布差异明显,但耶氏肺孢子菌均为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病原体。7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痰液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阳性率仅为16.0%,较BALF mNGS检测明显降低(χ2=35.52,P<0.001)。痰液培养和BALF mNGS结果一致性比例为48.1%。结论:BALF mNGS可精准揭示恶性肿瘤患者肺部感染的复杂病原谱,尤其是耶氏肺孢子菌等高危机会性病原体。对于痰菌阴性的患者,BALF mNGS也可显著提高检出率,同时提高混合感染的检出率。
  • 徐菡, 张亮, 冷小静, 晏殊瑾, 庞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50-757.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设计并评估一种基于树突状细胞膜微泡(dendritic cell membrane-derived microbubbles,DCM@MBs)的疫苗策略,探索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通过激活T细胞实现肿瘤细胞的免疫特异性杀伤。方法:首先,通过肿瘤细胞膜蛋白提取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激活实验,确认肿瘤抗原可以有效刺激未成熟DCs的成熟。然后,利用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膜和脂质混合制备DCM@MBs,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等方法对其形态、大小及蛋白质组成进行表征分析。最后,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评估DCM@MBs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在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中的能力。结果:在树突状细胞体外激活实验中,肿瘤细胞膜蛋白刺激后,25μg/mL组未成熟DCs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的表达水平为(25.167±1.203)%,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1);DCM@MBs呈现出由红色细胞膜包裹形成的微泡,且分散均匀,大小约为1~5μm。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DCM@MBs组T细胞INF-γ的分泌量为(120.574±5.179) pg/mL,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促进了CD8+T细胞的激活(P<0.001);且对CT26.WT肿瘤细胞的免疫特异性杀伤率为(30.737±0.216)%,是4T1小鼠乳腺癌细胞杀伤率(9.893±0.341)%的3.11倍。结论:DCM@MBs策略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展现了明显潜力,能够有效激活T细胞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张耀东, 李佳林, 娄艳茹, 徐慧玉, 杨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58-764.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生理和生殖功能的复杂内分泌疾病,已成为育龄期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特征为闭经或月经稀发、低雌激素或雌激素缺乏以及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PO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针对POI的常规治疗方法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卵巢功能和解决生育问题。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已成为POI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外泌体也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细胞治疗”方法而备受关注。多项动物研究显示,MSCs及其外泌体通过调控颗粒细胞增殖与凋亡、促进卵巢血管新生、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卵巢组织纤维化、促进卵泡发育与成熟以及调节卵巢局部免疫微环境等多重机制,发挥对POI的治疗作用。此外,相关临床研究也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MSCs及其外泌体治疗POI的相关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旨在为POI的深入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 唐萍, 尹经霞, 李令, 余丽, 廖涌, 蒲丹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65-769.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问题。2024年版《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结合国际循证医学证据与中国国情,提出了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诊疗策略。本文从护理视角对指南进行系统解读,重点关注与护理实践密切相关的核心内容,阐述其对护理工作的启示,并总结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难点问题,拟定相应对策,旨在为临床护士实施老年糖尿病护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梅柯强, 刘泽慧, 祝蓉, 马丽鹃, 韩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70-777.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足溃疡加重的危险因素及感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获得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溃疡组织中细菌检出率、细菌种类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足的疾病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150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资料,根据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标准,进一步将糖尿病足患者分为3组,轻度A组(Wagner 2级,n=35)、中度B组(Wagner 3级,n=58)、重度C组(Wagner 4级,n=57),并对3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足溃疡的严重程度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球蛋白、碱性磷酸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白球比、淋巴细胞计数、胆碱酯酶、白蛋白、空腹血糖、γ-谷氨酰转移酶、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沉降率是糖尿病足Wagner分级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组患者的足部溃疡分泌物中细菌的检出率随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出现上升趋势,呈C组>B组>A组。3组共计检出31类菌种,革兰阳性菌占比>革兰阴性菌占比,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总体样本中的占比最高(27.72%)。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随糖尿病足Wagner分级进展而上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沉降率是糖尿病足Wagner分级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足部溃疡分泌物中细菌的检出率随糖尿病足Wagner分级出现上升趋势,革兰阳性菌占比大于革兰阴性菌占比,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
  • 赵越, 郭媛媛, 李成龙, 章娟娟, 田仰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78-784.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动脉自旋标记灌注磁共振,分析抑郁症(depression,DEP)患者的神经血管耦合改变,并探究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例DEP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和多模态磁共振扫描。通过动脉自旋标记灌注磁共振计算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通过功能磁共振计算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最后计算CBF和ReHo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获得神经血管耦合。结果:在全脑水平,与HC相比,DEP患者CBF-ReHo耦合降低。在脑区水平,DEP患者CBF-ReHo耦合降低的有26个脑区,主要位于视觉网络、默认网络和听觉网络。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左侧枕下回、左侧角回、左侧丘脑的耦合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呈负相关。结论:DEP患者存在明显降低的神经血管耦合,并且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
  • 刘峻金, 陈映汐, 吕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85-790.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声音识别功能在痴呆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70例老年人,其中认知功能受损者55例(A组,n=55),认知功能正常者115例(B组,n=115)。通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受损,再通过设计的声音基本辨别和名人声音辨认2种题目,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声音识别功能减退,来分析声音识别功能和认知功能间的关系。结果:声音基本辨别题目正确数: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名人声音辨认题目正确数: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析,认知功能与声音基本辨别测试题的相关性为0.180(95%CI=0.108~0.253),认知功能与名人声音辨认测试题的相关性为AUROC=0.139(95%CI=0.079~0.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声音识别功能测试用于初筛,在保障阴性预测值约90%的前提下,声音基本辨别测试题的分界值为10题(共12题),名人声音辨认测试题为7题(共12题)。结论:认知功能受损老年人和正常老年人,在声音基本辨别和名人声音辨认测试题的表现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声音识别测试可用于早期痴呆患者的筛查,延缓病情进展和减轻医疗负担。
  • 罗慧敏, 皮雨博, 陈彦猛, 汪凯, 唐霓, 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799-807.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DExH-box解旋酶9(DExH-boxhelicase9,DHX9)的氧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O-linked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修饰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构建pAdTrack-TO4-DHX9-3Flag重组腺病毒质粒,并将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至HEK293细胞中,包装、扩增重组腺病毒AdDHX9。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DHX9与O-GlcNAc转移酶(O-GlcNAc transferase,OGT)的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实验研究DHX9与OGT共定位情况。通过琥珀酰化小麦胚芽凝集素(succinylated wheat germ agglutinin,sWGA)和糖基化免疫沉淀实验(immunoprecipitation,IP)检测DHX9 O-GlcNAc修饰水平。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生长曲线探索DHX9 O-GlcNAc修饰对HBV相关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了重组腺病毒AdDHX9,经Western blot鉴定了DHX9的表达。DHX9与OGT相互作用,2者共定位于细胞核。sWGA和糖基化IP实验证实了DHX9能够发生O-GlcNAc修饰,并且HBV感染促进了DHX9 O-GlcNAc修饰水平。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与AdGFP对照组(142.667±7.572)相比,AdDHX9组(386.667±15.630)的细胞克隆数量增加(P<0.001)。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AdDHX9组(22.860±0.770)比AdGFP对照组(13.670±0.517)的细胞整体生长速率增加(P<0.001)。结论:HBV感染促进DHX9 O-GlcNAc修饰;DHX9 O-GlcNAc修饰增强HBV相关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黄宁川, 马辉, 马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808-814.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 protein 1,Sp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denosine triphosphate-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信号通路在尿毒症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分为对照(Con)组、吲哚酚硫酸盐(indophenol sulfate,IS)组、IS+Sp1组和IS+Sp1+sh-ABCA1组。Con组用0.1%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处理24 h,其他组加入250 nmol/L IS处理24 h。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和DiI标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DiI-labeled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DiI-ox-LDL)染色分析Sp1/ABCA1蛋白表达和脂质积聚情况。8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尿毒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uremia 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UAAS)组、UAAS+Vector组、UAAS+Sp1组,每组20只。通过主动脉油红O染色(OilRedO,ORO)检测主动脉脂质情况。结果:IS浓度依赖性地促进细胞内DiI-ox-LDL荧光强度(P<0.001)。与IS组相比,IS+Sp1组细胞内DiI-ox-LDL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01)。IS+Sp1+sh-ABCA1组细胞内DiI-ox-LDL荧光强度明显高于IS+Sp1组(P=0.015)。与Sham组相比,UAAS组、UAAS+Vector组主动脉和主动脉根、弓中ORO阳性面积明显增加(P<0.001),和主动脉窦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与Sp1的共定位水平明显减少(P=0.002、0.005)。UAAS+Sp1组主动脉、主动脉根和弓中ORO阳性面积较UAAS+Vector组明显减少(P<0.001),和α-SMA与Sp1的共定位水平较UAAS+Vector组明显增加(P=0.008)。UAAS+Sp1组主动脉组织中Sp1和ABC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AAS+Vector组(P<0.001)。结论:尿毒症毒素IS可能通过抑制Sp1/ABCA1信号通路诱导VSMCs的脂质积聚,从而加速尿毒症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 杨必乾, 何慧明, 殷亭湄, 付晓艳, 高广淼, 杨玲玲, 李洁, 连小龙, 邓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815-820.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顺铂肝损伤大鼠的肝保护作用以及肠道菌群、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顺铂组(CP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NAC组用NAC 15 mg/kg连续灌胃8 d。第5天灌胃30 min后,除NC组外均腹腔注射8 mg/kg顺铂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含量。计算大鼠的肝指数。用Western blot测定和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IL-6、TNF-α的相对表达量。利用16S rDNA技术对各样本V3-V4区扩增信息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相较于NC组,CP组的AST、ALT、ALP和TBIL的含量均明显上升,而NAC的介入逆转了顺铂致大鼠肝功能异常;相较于NC组,CP组大鼠的肝指数明显升高(P=0.000),而NAC组大鼠肝指数相较于CP组明显下降(P=0.007);相对于NC组,CP组IL-6、TNF-α和NF-κB表达都明显上升,而NAC组降低了这些基因的表达,IL-6和TNF-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0)。相对于NC组,CP组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升高,而相较于CP组,NAC组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趋势。在门水平,与CP组比较,NAC组放线菌门丰度增加而厚壁菌门的丰度减少。在属水平,与CP组比较,NAC组瘤胃球菌属的丰度下降,双歧杆菌属和异杆菌属丰度升高。结论:NAC能够缓解顺铂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6、TNF-α和NF-κB的表达以及调节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有关。
  • 吴许雄, 徐丽美, 黄娟, 杨雅玲, 汪昭楚, 梁瑞文, 石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821-827.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anorectal manometry,3D-HRAM)模型诊断及定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分两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将92例患者均行3D-HRAM及直肠腔内超声(endoanal ultrasonography,EAUS)检查,检测括约肌信息,与术中记录对比,评估二者诊断效能及定位准确性。第二阶段将已检测的92例患者按伴/不伴肛门功能障碍症状分组,进一步评估2种检测方法对于术后括约肌损伤代偿/失代偿病例的诊断及定位价值。结果:92例患者经3D-HRAM诊断括约肌损伤41例,敏感度为61.19%,特异度为88%,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39,定位准确率为44.77%;经EAUS诊断57例,敏感度为85.07%,特异度为76%,AUC为0.813,定位准确率为71.64%,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提示3D-HARM对复杂性肛瘘术后括约肌损伤的诊断效能和定位准确率均低于EAUS。通过症状分组后,3D-HRAM对于有症状的括约肌损伤(失代偿)病例的诊断效能及定位准确率明显优于无症状组,而与EAUS相似(P=0.763)。结论:3D-HRAM的应用优势在于诊断及定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损伤失代偿的病例,可为肛门控便机制及损伤代偿机制的研究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 唐黎, 赵旭, 陈灏, 吴洪坤, 罗永金, 何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828-833.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手术(微创手术组)与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手术(传统手术组)的近期临床效果,包括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二尖瓣手术的141例患者数据,将患者分为微创手术组(42例)和传统手术组(99例)。通过倾向性评分1∶1匹配得到82例患者(每组41例),收集并对比了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输血量,住院死亡率等数据。结果: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前患者性别、年龄、纽约心功能分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方式的比较,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同期行房颤消融术[11(26.2) vs. 26(26.2),P=0.583]。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4(33.3) vs. 39(39.4),P=0.3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瓣阻断时间,微创手术组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122±48) min vs.(91±50) min,P=0.031],体外循环时间微创手术组也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180±73) min vs.(136±72) min,P=0.033]。术后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18.6(12.0,36.2) h vs. 24.0(15.5,33.1) h,P=0.2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比较[1级,3(7.1) vs. 7(7.1),2级,0(0) vs. 2(2),3级,1(2.4) vs. 9(9.1),P=0.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使用人工血液透析比较[1(2.4) vs. 4(4),P=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输血量,微创手术组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80,240) mL vs. 400(200,600) mL,P=0.002]。2组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 vs. 2(2),P=0.66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患者在一般特征(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循环时间[(165±73) min vs.(122±74) min,P=0.053]和主动脉阻断时间[(119±48) min vs.(98±52) min,P=0.073]微创手术组比传统手术组较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术后输血量明显低于传统组[120(80,240) mL vs. 400(200,600) mL,P<0.001]。在住院30 d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人工血液透析需求等)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辅助二尖瓣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在近期临床效果上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尽管微创手术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但其术后输血需求较低,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 刘宇行, 易鑫, 龙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6): 834-842.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8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对高血压(hypertension,HT)患者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住院HT合并MAFLD患者5 344例,同期纳入HT无MAFLD患者5 344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T合并MAFLD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分别为(62.6±12.4)岁和(69.1±11.9)岁,CAD发生率分别为1 931例(36.1%)和1 542例(28.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MAFLD、年龄、吸烟、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总胆固醇均为影响HT患者CAD形成的重要预测因素,其OR值分别为2.033、1.050、1.429、1.157、0.983和1.078。经过调整不同混杂因素建立5个回归模型发现MAFLD是HT患者发生C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T伴MAFLD患者CAD患病率高,MAFLD是HT患者发生CAD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