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8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 全选
    |
  • 郭庆, 仇治梅, 陈文明, 石蓓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533-54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肌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联合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通过AngⅡ诱导其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及Alix、CD63及TSG101蛋白标志物验证。构建小鼠左冠状动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并于梗死周边区注射外泌体干预。通过小动物超声成像评估心功能,HE染色观察组织炎症浸润情况,Masson染色定量心肌纤维化面积。结果 成功获得高纯度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阳性率>95%)及AngⅡ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提取的外泌体呈典型囊泡结构,且Alix、CD63及TSG101表达阳性。肌成纤维细胞外泌体较PB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所改善且纤维化面积减少(P<0.05)。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外泌体可通过抑制过度纤维化、改善心肌修复微环境,减轻心梗后心室重塑,为靶向调控心脏重构提供潜在治疗策略。
  • 胡华琴, 王璐, 姚鑫, 彭滨, 黄健, 闵迅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541-54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对一株从临床分离的融合魏斯氏菌RY-1的益生特性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耐酸实验观察融合魏斯氏菌在酸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利用表面性质实验测定融合魏斯氏菌自聚集率和疏水性;采用自由基清除实验测定融合魏斯氏菌的抗氧化能力;构建D-半乳糖衰老小鼠模型,检测小鼠肝脏匀浆抗氧化指标,观察融合魏斯氏菌在小鼠体内的抗氧化作用;使用溶血实验、氨基酸脱羧酶实验观测融合魏斯氏菌安全性。结果 耐酸实验证实融合魏斯氏菌在pH 3的酸性条件下能够存活;表面性质实验提示融合魏斯氏菌的自聚集率、对不同有机溶剂的疏水性分别为11.0%、17.9%、27.0%;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融合魏斯氏菌具备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小鼠肝脏匀浆抗氧化指标证明融合魏斯氏菌具有体内抗氧化能力;溶血试验揭示融合魏斯氏菌呈γ-溶血;氨基酸脱羧酶实验表明融合魏斯氏菌不产生酪胺、腐胺及组胺。结论 该融合魏斯氏菌RY-1具有明显的益生特性和较好的体内、外安全性。
  • 陈秋煜, 廖思进, 赵毅, 刘达兴, 张登沈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548-55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源外泌体对人大隐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及大鼠颈外静脉-颈总动脉静脉桥内膜增生(IH)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提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经鉴定后与VSMC共培养,观察外泌体能否内化进入VSMC,并检测VSMC的增殖、迁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NN1、SM22α、SM-myh11、SM-actin、miR-16-5p基因表达。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静脉桥组、静脉桥+外泌体组。建立大鼠静脉桥移植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外泌体进行大鼠体内活体成像观测,4周后取材并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6-5p、SMa-actin、SM22α、SM-MHC基因表达。结果 外泌体为直径30~100 nm的细胞外囊泡,并能够内化进入VSMC并发挥生物学效应,抑制VSMC的增殖、迁移。经尾静脉注射的外泌体能够在大鼠体内发挥作用,可以减弱静脉桥IH。相关指标检测中,SM22α、SM-myh11、SM-actin、miR-16-5p、SM-MHC与模型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源外泌体能够抑制VSMC表型转化及静脉桥IH。
  • 张传芬, 曾珍, 生欣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559-57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VANGL2磷酸化修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A549增殖中的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VANGL2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RT-qPCR检测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细胞系中mRNA的表达水平;构建VANGL2蛋白S84A磷酸化位点突变体,结合克隆形成实验、免疫荧光检测VANGL2亚细胞定位、免疫印迹检测蛋白稳定性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利用抑制剂D4476及siRNA敲减验证CK1δ对VANGL2磷酸化的调控作用。结果 临床数据分析显示VANGL2高表达与NSCLC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风险比HR=1.31,P=0.000 47),肿瘤组织VANGL2的mRNA水平较癌旁升高4.5倍(P=0.002 1);NSCLC细胞中其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敲减VANGL2使A549细胞克隆形成数减少;S84A突变导致VANGL2蛋白半衰期从7 h缩短至3 h(P<0.000 1),荧光强度下降51.5%(P<0.000 1),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下降;CK1δ特异性介导S84磷酸化,其抑制剂D4476处理使pVANGL2-S79/S82/S84表达量下降58%(P<0.05),VANGL2荧光强度下降71.8%(P<0.000 1);敲减CK1δ使A549细胞克隆形成减少。结论 CK1δ通过磷酸化VANGL2S84位点维持其蛋白稳定性及膜定位,进而促进NSCLC细胞增殖,该调控轴可能成为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闵玮, 朱灵燕, 赵丽欣, 黄秋红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571-57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过表达紧密连接蛋白-1(CLDN1)的人皮肤鳞癌稳转细胞株,并观察CLDN1对人皮肤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人皮肤鳞癌细胞株A431,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比较CLDN1在两种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获得稳定过表达CLDN1的A431细胞株,检测细胞内CLDN1表达水平以验证慢病毒转染效率。采用ATP发光活细胞检测法、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测定法分别检测过表达CLDN1后A431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结果 CLDN1在HacaT细胞中的表达高于A431细胞(P<0.05)。经慢病毒过表达载体,A431-VL2007稳转细胞株成功构建,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表明该细胞株CLDN1表达显著增强(P<0.05)。与正常A431细胞株相比,CLDN1过表达后A431-VL2007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受到抑制(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A431-VL2007细胞的凋亡比率显著高于正常A431细胞株(P<0.05)。结论 CLDN1过表达可以降低皮肤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并促进癌细胞凋亡,可能是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潜在抗癌靶点。
  • 付彤彤, 范政, 袁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579-58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核糖核酸内切酶Ranse Y编码基因rny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功能。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8325为背景菌株,使用温敏质粒T1PBTS对rny基因进行敲除,使用表达质粒pCN51对Δrny缺失菌株进行回补。通过PCR技术对Δrny和pCN51-rny/Δrny菌株进行验证。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明确WT、Δrny、pCN51/Δrny和pCN51-rny/Δrny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通过结晶紫实验测定WT、Δrny、pCN51/Δrny和pCN51-rny/Δrny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转录组测序分析及qRT-PCR技术明确rny基因缺失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氟喹诺酮耐药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具体机制。结果 PCR结果表明Δrny缺失菌株及pCN51-rny/Δrny回补菌株构建成功。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Δrny缺失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升高,pCN51-rny/Δrny回补菌株可以回复这一表型,pCN51/Δrny空质粒无法回复该表型。结晶紫染色实验结果发现,Δrmy缺失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提高。转录组测序及qRT-PCR实验初步表明rny基因的缺失,导致氟喹诺酮抗生素相关外排泵基因norB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ica操纵子基因的表达上调。结论rny基因缺失通过调控norB及ica操纵子的表达,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生物被膜的形成。
  • 郑兴婷, 刘璐, 邓茗予, 胡仲梅, 余睿, 杨静, 肖燕玲, 吴维, 周远忠, 刘俊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587-60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是一种参与叶酸代谢的酶,其基因多态性影响叶酸、甜菜碱等甲基供体营养素代谢,从而与卒中、肿瘤等慢性病发生风险有关。方法 本研究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和Cochrane数据库2006年—2025年4月发表的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性与多种慢性疾病的Meta分析证据,对这些证据使用AMSTAR-2量表评估质量,同时采用GRADE评价和可信度评价对各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定级。结果 本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后纳入39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涉及ICD-10分类下的8种疾病,综合分析显示,GRADE评价在中等以上或可信度评价在B以上的4种基因模型中,C677T多态性与抑郁症(等位基因模型:OR=1.18,95%CI:1.13~1.24;显性模型:OR=1.16,95%CI:1.09~1.23;隐性模型:OR=1.42,95%CI:1.30~1.56;纯合子模型:OR=1.48,95%CI:1.34~1.63)、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位基因模型:OR=1.35,95%CI:1.24~1.46;显性模型:OR=1.46,95%CI:1.30~1.64;隐性模型:OR=1.39,95%CI:1.19~1.62;纯合子模型:OR=1.63,95%CI:1.38~1.93)呈正相关,而与口腔癌(等位基因模型:OR=0.24,95%CI:0.22~0.26;显性模型:OR=0.14,95%CI:0.12~0.16;隐性模型:OR=0.31,95%CI:0.28~0.35;纯合子模型:OR=0.14,95%CI:0.12~0.16)呈负相关。A1298C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位基因模型:OR=1.93,95%CI:1.67~2.21;显性模型:OR=1.93,95%CI:1.64~2.27;隐性模型:OR=3.72,95%CI:2.47~5.61;纯合子模型:OR=4.38,95%CI:2.90~6.62)呈正相关。结论 MTHFR C677T和A1298C多态性与慢性病存在显著关联,这一发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准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 辜程鸿, 魏月帅, 杨玉霖, 刘靳波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602-610+61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川南地区(泸州、自贡、内江)3所三级医院血流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病原学特征,重点分析本地区CRKP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南地区泸州、自贡、内江3所三级医院2020年1月到2024年4月非重复CRKP BSI患者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菌株引起BSI患者临床资料特征。通过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CRKP BSI危险因素和引起CRKP BSI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CRKP BSI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患实体肿瘤、呼吸功能障碍、患糖尿病、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合并其他细菌/真菌感染、激素治疗>7 d、中央静脉导管(CVC)/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入住重症监护室(ICU)>3 d、使用抗真菌药物、使用各种侵入性导管、3种及以上抗生素联用、血培养阳性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替加环素。Firth偏倚校正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呼吸功能障碍(OR=8.326,95%CI:1.112~62.344,P=0.039)、3种及以上抗生素联用(OR=42.157,95%CI:7.815~227.491,P<0.001)是川南地区CRKP BSI的危险因素。精确Logistic回归分析,肠外营养(OR=0.162,95%CI:0.031~0.702,P=0.017)是川南地区CRKP BSI患者死亡保护因素。结论 呼吸功能障碍、3种以上抗生素联用是本地区CRKP BSI的危险因素,肠外营养是该地区CRKP BSI患者死亡保护因素。
  • 陈玉烛, 杨伟意, 刘燕, 梁国标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611-61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上尿路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的546例因上尿路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分析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546例患者中,96例(17.58%)发生尿路感染,均为单一感染。共分离出9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68.75%),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共(29株,30.21%);革兰阳性菌30株(31.25%),以屎肠球菌为主(11株,11.46%)。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残余结石(OR=5.073,95%CI:2.597~9.910)、双J管留置时间(OR=2.066,95%CI:1.385~3.082)、术前尿路感染史(OR=2.664,95%CI:1.290~5.503)、术后尿亚硝酸盐检测结果(OR=8.189,95%CI:3.765~17.812)以及肾积水严重程度(OR=2.971,95%CI:1.675~5.272)被确认为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每日饮水量大于3 000 mL(OR=0.393,95%CI:0.223~0.694)则显示为一种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上尿路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病原菌,减少双J管留置时间,增加每日饮水量,术前控制尿路感染及监测亚硝酸盐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 张娴, 司龙娅, 李昌秀, 代美, 郑姗姗, 邵星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618-62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出院计划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及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按“6S”模型由上至下检索国内外相关网站关于糖尿病足患者出院计划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与随访内容,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至2024年8月。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采用对应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质量提取,并通过专家论证会行FAME评定后给出推荐等级。结果 共纳入文献21篇,汇总了28条最佳证据,包括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出院计划开展的整体原则、评估内容、计划要点、实施细则及随访策略5个方面。结论 本研究通过循证方法系统总结了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出院计划的最佳证据,证据内容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和个性化出院计划的重要性,旨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复发率及再入院率,改善临床结局。
  • 扎西德吉, 刘乔瑞, 扎西达娃, 次松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627-63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西藏高原地区20~64岁妇女卫生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及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8年西藏第6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运用Stata 17.0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妇女卫生保健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西藏高原地区20~64岁妇女4 637人,在调查前12个月内做过妇科检查、乳腺检查、宫颈涂片检查和3项检查均做过的比例分别为42.0%、26.0%、26.6%、17.8%。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地(市)、户口性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情况和家庭年收入是影响妇女进行健康检查的显著因素(P<0.05)。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20~64岁女性居民妇科检查情况高于全国第6次卫生服务调查平均水平,乳腺及宫颈癌检查情况与国家政策倡导的目标值差距仍较大。应针对Ⅲ类欠发达地(市)、农村、中老年、未上过学、未婚、无业和低收入等重点人群开展卫生保健知识的健康宣讲,提升妇女的健康意识,全面普及健康体检服务。
  • 胡兴权, 肖顺娥, 魏在荣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634-63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羊膜因其卓越的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外基质结构,被广泛用作皮肤创面的生物敷料。但是,直接使用羊膜存在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的风险。人脱细胞羊膜(HAAM)作为一种天然的细胞外基质材料,具有低免疫原性、良好的抗感染和抗瘢痕形成能力。HAAM不仅适用于皮肤创面敷料,而且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本文综述了HAAM的制备和灭菌方法、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评估了HAAM促进皮肤创面愈合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苏艳, 张靖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639-645.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胆汁酸是一类由胆固醇在肝脏中合成的类固醇物质,通过肝肠循环维持胆汁酸水平以及机体代谢平衡。胆汁酸代谢过程与肝胆、肠道等消化系疾病密切相关,涉及与法尼醇X受体(FXR)受体作用、炎症反应发生、自噬受阻及肠道菌群等。在临床治疗上,胆汁酸及其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TGR5)已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炎症性肠病(IBD)、结直肠癌(CRC)的新靶点。本文主要综述胆汁酸及其受体在消化系疾病中的作用,为其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蔡亚林, 杨国盛, 段海真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6): 646-65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s)作为脂肪因子超家族成员,目前已有15个CTRP超家族成员被鉴定。研究表明,CTRPs通过AMPK、PI3K/Akt等信号通路与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参与心血管稳态中血管结构及内环境的代谢与调节。但其潜在机制复杂,调节方式多样,对心血管稳态的贡献也不尽一致。因此,本文对CTRPs调节心血管稳态的机制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