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周颖娜, 李金霖, 马跃, 王震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699-708.
    掌握雪豹(Panthera uncia)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对其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对104只雪豹个体的组织样品提取DNA,结合文献中提供的70个雪豹基因分型数据,利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样本量从70个增加到174个时,雪豹种群有分化为2个种群的趋势,即西北部群和中部群;共检测到45个等位基因(Na),中部、西北部2个种群平均每个位点Na分别为4.556和4.66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4和0.591,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17和0.498。雪豹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137,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02,种群间遗传变异为15.24%,种群内遗传变异为84.76%。9个微卫星位点具有中高程度多态性,与其他雪豹研究相比,2个雪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处于中等程度,遗传变异大部分来源于群体内部。研究结果对全球雪豹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雪豹未来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遗传背景。
  • 王景, 黄乘明, 范鹏来, 赵家新, 黄容, 李文华, 李俊, 姚维, 周岐海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691-698.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来探究黑叶猴对破碎化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结果表明:恩城黑叶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11:00和18:00—19:00。各活动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上午的觅食高峰期提前约1 h,而下午的觅食高峰期延后约1 h,上午和下午的移动高峰期均提前约2 h。在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中,用于休息、觅食和移动的时间分别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42.81%、26.72%和27.00%,仅有2.30%和1.16%的时间用于理毛和其他行为。除理毛行为外,恩城黑叶猴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旱季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高于雨季。研究结果可为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谢雨芹, 苗震, 张伟, 周学红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59-872.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现象的不断加剧,相关学者在该领域展开大量研究。然而,此前一直缺乏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研究内容以及成果的归纳总结,这将阻碍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理论的发展,也会影响冲突的实际解决。因此,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中2002—2022年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国内外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主题、研究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前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发文量的增长趋势类似,国外在2013年迎来拐点,国内在2017年出现拐点,呈现增长趋势并持续至今;(2)国内外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且研究机构均以高校与保护区合作为主;(3)国内外研究均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从研究冲突表现形式及特征、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典型冲突物种、利益相关者态度和缓解对策,到研究开始结合野生动物生态和外部社会因素两方面,且在冲突产生的驱动因素方面有所探索,在冲突缓解及补偿策略方面的研究也更加多元;(4)国外的研究前沿趋向于摄食生态学、捕食者控制和运动生态学等,国内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冲突特征、放牧管理、补偿、保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结果可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达成提供科学依据。
  • 梁玉蕾, 李垠树, 陈秋如, 董焱斌, 丁爱萍, 苑丽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11-818.
    为研究观赏禽类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于2019年从河南省某动物园禽类养殖区绿孔雀(Pavo muticus)、红绿金刚鹦鹉(Ara chloroptera)、火鸡(Meleagris gallopavo)、帽子鸡(polish chicken)和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5种观赏禽类中分离17株奇异变形杆菌,经药物敏感性试验、blaCTX-M基因检测、全基因组测序、PFGE和RT-qPCR等探明受试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结果发现:共有6株受试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除1株(6D)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blaCTX-M-14和1株(106A)携带AmpC酶blaACT-16外,其余4株经PFGE检测证实为同一克隆型,且细菌体内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pxAR、BaeSR和EnvZ/Omp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菌,主要通过抑制耐药菌细胞膜上OmpC和OmpF的表达减少药物吸收,同时促进OmpW表达加速药物外排,从而减少菌体内药物浓度,进而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研究表明,动物园禽类养殖区的奇异变形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复杂多样,散播机制主要为染色体介导的克隆传播,应引起重视。
  • 陆荣华, 杨舒晗, 曹和琴, 李光容,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17-726.
    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吻松鼠,但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鲜有研究报道。为揭示红腿长吻松鼠的食物种类组成及其取食偏好,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贵州北部地区采集的红腿长吻松鼠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红腿长吻松鼠所食植物包含4门85科180属,动物包含3门59科71属,其中,胡桃科(Juglandaceae)、禾本科(Poaceae)、壳斗科(Fagaceae)、蔷薇科(Rosaceae)、鼠李科(Rhamnaceae)和樟科(Lauraceae)等是红腿长吻松鼠主要的植物性食物,而田螺科(Viviparidae)、蚌科(Unionidae)、剑水蚤科(Cyclopidae)、沼大蚊科(Limoniidae)、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和螽斯科(Tettigoniidae)等是其主要的动物性食物。此外,不同性别红腿长吻松鼠的食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雌性红腿长吻松鼠的食物多样性均高于雄性,雌性和雄性的植物性食物重叠度较高,而动物性食物重叠度较低。研究结果丰富了黔北喀斯特台原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摄食生态学。
  • 于梦佳, 刘思霞, 周雨, 张馨元, 任晓彤, 周永恒, 杨守庄, 李志刚,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00-810.
    羽毛是鸟类研究、监测和管理中常用的非损伤性材料,可从中提取DNA和激素进行遗传和生理分析。然而,作为高度角化的组织,羽翈中的DNA和激素含量极低,提取较为困难。本研究开发一种能够从羽翈中同时提取总DNA和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命名为DH-CoEx。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绿孔雀(Pavo muticus)为代表的大型鸟类廓羽、尾上覆羽和以栗鹀(Emberiza rutila)、小鹀(E. pusilla)为代表的小型鸟类飞羽、绒羽进行测试和评估。结果显示:DH-CoEx能有效从完全角化的羽翈中同时提取出总DNA及糖皮质激素(皮质醇);从5 mg样本中提取的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达到104量级,可支持长达1 350 bp的片段扩增;所提取的核DNA(nuDNA)质量足以进行长达200 bp的微卫星等位基因分型,成功率为98.11%~99.60%;提取的皮质醇含量达到了传统单一提取激素方法的水平,足以进行相关生理学分析。以上结果说明,DH-CoEx是一种简易、高效和适用性广泛的方法,实现了角化材料总DNA和糖皮质激素的共提取,可以支持mtDNA和微卫星等分子标记的分析和应激激素的分析,极大地提高了羽毛的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 高瑞麒, 高海洋, 孙松, 王镜欣, 杨锦圳, 顾佳音, 华彦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09-716.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穴居性且习性隐蔽,难以在野外被直接观测,有关行为学研究大多基于圈养个体的观察记录。为探究野生中华穿山甲的行为学特征,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区前期调查发现的中华穿山甲洞穴附近布设269台红外相机,共记录并识别1 806段野生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基于“姿势(posture)-动作(act)-环境(environment)”(PAE)三要素并结合其行为功能,构建野生中华穿山甲的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结果显示:共记录到5种姿势、33种动作和9种环境类型,并将行为划分为警戒、觅食、运动、挖掘、筑巢、家庭和标记七大类,共计22种行为。通过建立中华穿山甲的PAE行为谱,有效补充了该物种在野外行为研究上的空缺,同时为中华穿山甲行为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胡淋正, 勾伟, 王万海, 冯育才, 杨雄威,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1): 1-7.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27群166只,群体密度为0.10群/km~2,种群密度为0.62只/km~2,最小群仅2只,最大群为16只,猴群平均为(6±4)只,成年个体总体雌雄性比约为2∶1。黑叶猴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梅江—水翠河—铁厂河片区(22群154只),97.00%的群体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其中所调查猴群中86.75%分布在距河流轴线缓冲距1 km的区域内。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后续黑叶猴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 褚佳宁, 徐海涛, 何志健, 杨金城, 周永恒, 刘博洋, 崔靓玉, 高雨薇, 刘丹, 徐艳春, 姜广顺,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31-241.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体型最大的猫科(Felidae)动物之一,是极具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现有研究表明,我国野生东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近交水平较高。尽管目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在逐步增长,但通过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会更利于其数量的恢复,通过野化放归进行遗传拯救是一种关键策略,但实施遗传拯救之前,必须确定圈养个体与现存野生个体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粪便DNA的高通量测序数据组装了51只横道河子圈养东北虎和13只完达山、老爷岭等地的野生东北虎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估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圈养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所有遗传变异均为无害。部分圈养个体与野生种群同属一个进化支,且具有野生种群所不包含的遗传变异,可用于实施遗传拯救。此外,圈养种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一个与当前野生种群关系很远的分支可能代表未知的地理种群,因此,建议对该远缘分支开展野外来源的追溯,确定其谱系地理学地位和保护价值,使其成为恢复野外历史遗传多样性的后备资源。
  • 叶琳, 朱文启, 章铁睿, 虞磊, 高国富, 包浩然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1): 216-221.
    2022年7—9月,在江苏省宁镇山脉的南京汤山(32°3'59''N,119°1'2''E;海拔179 m)和句容市宝华山(32°7'40''N,119°5'33''E;海拔288 m)共采集到蛇类标本5号。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标本均为水游蛇科(Natricidae)东亚腹链蛇属(Hebius)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Boie,1826)],为江苏省蛇类分布新纪录,也是本种在长江以南地区的首次发现。
  • 何小云, 高圆, 张俊, 陈俊杰, 周璨林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81-788.
    栗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每年4—7月由东南亚、南亚到我国进行繁殖,以往的研究表明栗喉蜂虎喜欢在坡度为30°~90°的裸露沙质坡面营巢,但近年来发现饶平县栗喉蜂虎存在于平坦开阔地面营巢繁殖的现象,为了解栗喉蜂虎平地繁殖巢洞特征与生境因子,于2023年4—7月,对饶平县地面营巢地中栗喉蜂虎的种群数量、巢洞特征及营巢地生境因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饶平地面筑巢栗喉蜂虎种群数量为128~224只;繁殖巢洞和废弃巢洞在长度、深度、水平长度及倾斜角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繁殖巢洞需要适宜的长度、深度、水平长度及倾斜角度;巢洞朝向具有偏好性,主要朝向北方、东方及西北方;繁殖巢洞的洞底日温差最小,巢室内温度稳定;栗喉蜂虎地面巢区巢洞密度较大,邻近巢洞的最小洞间距平均值为3.8 m;巢区裸露度较低,为(35.08±10.77)%;巢洞与水源距离为(107.92±40.41) m;栗喉蜂虎对巢区土质具有选择性,营巢地土壤为砂土,含沙量为(92.0±3.4)%,土壤粒径主要集中于(0.125~0.250) mm。研究结果可为栗喉蜂虎的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姬莉, 王瑛玮, 孟和达来, 程鲲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49-858.
    动物园在物种保护及公众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使命,高质量推进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并开展科学的评价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育效果。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基于游客问卷,利用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衡量7大项25个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表现性差异,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游客教育效果感知-总体满意度-忠诚度”模型。结果表明:来访游客多为家庭出行,教育媒介设施中游客使用最多的是动物解说牌(67.7%),最少的是公众号及网站(12.5%)。各项评价指标的表现性均显著低于重要性,其中科普讲解员的专业性、讲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动物模型及互动装置的维护更新及使用说明,多媒体影像中的科普内容需要重点改善提升。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即游客对保护教育效果的感知正向显著影响其总体满意度(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38,P <0.001),进而有助于游客再度来访和建立良好口碑(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07,P <0.001)。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保护教育的优化策略。
  • 叶琳, 高国富, 周敏军, 钱庆其, 陈成, 苏圣博, 卢亚萍, 王永祥, 张曼玲, 郑炜, 包浩然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904-911.
    报道6种江苏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分别为蓝鹀(Emberiza siemsseni)、岩燕(Ptyonoprogne rupes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穗?(Oenanthe oenanthe)、褐胸鹟(Muscicapa muttui)以及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考虑原有分布区、记录时间和居留型,推测蓝鹀和褐胸鹟为江苏罕见旅鸟,岩燕、斑尾鹃鸠、穗?和长尾山椒鸟为江苏迷鸟,并对近年来因分布区北扩而出现在江苏南部的鸟类进行讨论。观测记录为研究上述鸟类的分布现状和扩散规律提供基础数据。
  • 王虹博, 符明利, 韦玲艳, 王永师, 符运南, 饶晓东, 龚文峰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2): 237-250.
    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8个评价指标,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1988—2023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23年,卫星项圈跟踪数据显示海南坡鹿出现在评价结果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区域的记录比例达99.91%;(2)1988—2023年,“最适宜”和“适宜”区域面积整体均呈增减反复波动变化趋势,“最适宜”区域总面积减少93.40 hm2,“适宜”区域总面积增加161.13 hm2;(3)1988—1993年、1998—2003年和2018—2023年,研究区“次适宜→适宜”“适宜→最适宜”和“适宜→次适宜”的转移面积较大,分别为265.46、178.45、347.67 hm2;(4)“最适宜”区域重心变化最复杂,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495.15 m,“适宜”区域重心迁移距离最大,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528.79 m;(5)保护区海南坡鹿的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自保护区西部逐渐扩散到南部和北部,冷点区域一直围绕保护区边缘分布。本研究结果对恢复海南坡鹿种群数量和提高栖息地管理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 蔡德靖, 黄华, 黄治学, 朱家贵, 王科, 祝文平, 刘进法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09-414.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宿地同步开展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调查,共统计到268只,其中84.33%的朱鹮种群分布在罗山县。最大夜宿集群数量为46只,集群超过15只的10个夜宿地停歇的朱鹮数量占总数的80.22%。结果表明,罗山县是再引入朱鹮的主要分布地,部分种群已出现向周边其他地区活动迁移和跳跃式向外扩散的现象。野外朱鹮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数量占20.52%,截至秋冬季,朱鹮幼鸟存活率为77.78%。建议加强管理保护区以外的朱鹮栖息地,尤其是再引入朱鹮的新扩散、新迁移地。同时,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朱鹮联合保护措施,对研究朱鹮习性特征,促进再引入朱鹮种群的扩大和复壮有重要意义。
  • 栾天琪, 郭秋颖, 高艺, 韩美凤, 张春凤, 陈欢, 蔡赫, 金志民, 张隽晟, 刘铸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91-297.
    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亚种分化存在异议。为了明确我国华南中麝鼩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其分类学提供进一步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了我国贵州华南中麝鼩20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的19个华南中麝鼩Cyt b基因序列进行一并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发生树首先分成3个大的进化支,即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C. r. rapax)进化支、西南中麝鼩(C. vorax)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C. rapax kurodai)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分成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遗传距离结果发现,最大遗传距离出现在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四川中西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8 1),其次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7 4)。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2个谱系间遗传距离为0.019 5。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介网络图的结果与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距离的结果一致,支持来自台湾的华南中麝鼩样本为独立物种的观点,即台湾长尾麝鼩(C. tadae)。我国华南中麝鼩无亚种分化,分为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在华南中麝鼩的32个样本中发现23个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0.012 85。种群历史分析暗示华南中麝鼩近期尽管经历了种群扩张,但并非为单次急剧扩张。
  • 董俊斌, 李静, 丁玉林, 王文龙, 高娃, 郑秉武, 张迪, 王金玲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03-408.
    通过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组织病理学、毒素实验和细菌分离鉴定的方法确诊了1例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赤大袋鼠(Macropus rufus)梭菌性肠炎的自然病例。动物园1只成年赤大袋鼠突然精神沉郁、厌食,于20 h后死亡,尸体角弓反张,腹围膨大。尸体剖检和组织学检查表明:胃肠道、肝脏和肾脏出现具有梭菌性肠炎证病意义的病变。小白鼠毒素实验结果显示,血样肠内容物内有急性致死性毒素。从出血的肠黏膜面分离到单一、有芽孢、粗大的革兰阳性杆菌,经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型多重PCR鉴定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研究结果可为赤大袋鼠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
  • 秦明东, 张文文, 孙冰洁, 万名弢, 许青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89-799.
    了解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准确地评估物种栖息地的适宜性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检索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获取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87个分布点,利用ENMTools最终筛选79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重要环境变量,使用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MaxEnt)对中华秋沙鸭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高适宜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东部地区,较适宜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东部、长白山山脉西部地区,低适宜区主要位于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与辽东丘陵地区。影响模型预测的主导环境特征变量是年降水量(61.2%)、降水量变异系数(14.9%)和等温性(10.8%)。此外,在地形因子中,距水源距离(5.9%)和海拔(1.7%)对中华秋沙鸭适宜生境选择同样有重要影响。其中AUC为(0.908±0.041),表明该模型可预测我国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的潜在分布区,可为制定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黄小龙, 李海波, 张旭, 程绍传, 晏玉莹, 杨伟, 蒙秉顺, 王丞, 杨杰, 冉景丞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44-756.
    肠道寄生虫可作为反映宿主生存状态的指标,为了解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肠道寄生虫组成,基于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的42份冬季粪便样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44个属于寄生虫类群的ASVs,归属于10门26属;二者的肠道寄生虫主要由线虫动物门(Nematoda)组成,其中,鞭虫属(Trichuris)线虫为黔金丝猴的主要寄生类群,鞭虫属和宫脂线虫属(Hysterothylacium)线虫为藏酋猴的主要寄生类群;藏酋猴肠道寄生虫α多样性(Shannon、Simpson和Richness指数)均高于黔金丝猴,但未达到显著水平,β多样性分析发现二者肠道寄生虫组成差异显著(R=0.406, P <0.05);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二者肠道寄生虫功能基因在Level 1水平上主要与生物合成、前体代谢物和能量的产生有关,且二者差异显著(P <0.05),在Level 2水平上与28类代谢通路相关,其中6类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谢通路物种组成差异分析表明,在属级分层上有14属与28类Level 2代谢通路相关联,每条代谢通路可由多种物种共同协作完成,并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本研究初步了解了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肠道寄生虫组成和功能,可为后续研究肠道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及野生和圈养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保护提供思路。
  • 康桐铭, 谢和平, 李文, 周阳阳, 张新旺, 蒋磊, 钟文勇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30-840.
    野外调查是采集生物多样性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样本量总是有限的,部分稀有种可能不会出现在样本中。因此野外调查结果往往无法全面地反映研究区域的整体物种多样性。为充分掌握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现状,于2022年6—10月采用样线法对该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展开调查;基于野外调查数据,采用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估计保护区的物种总数目。通过野外调查记录到26种两栖动物,结合往期的调查资料,保护区现记录有35种两栖动物。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为34种,与保护区现有的两栖动物多样性记录(35种)十分接近。调查到的两栖动物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4种(福建掌突蟾Paramegophrys liui、浦式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popei、东方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orientalis、莽山刘角蟾Liuophrys mangshanensis)。区系组成以17个东洋界种类占优势,另有9个广布种。不同生境类型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呈现出明显差别,其中,阔叶林的两栖动物多样性最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验证了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的准确性,为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在生物多样性数据校正、野生动物调查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 常诗麒, 李殿伟, 徐梦昊, 王阳, 单洪佳, 丁森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27-733.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农林业典型害鼠,为探究黑线姬鼠对食物资源利用的变化特征,选取张广才岭东部地区三道关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地点,分别于夏季(2020年6—8月)和秋季(2020年9—11月),采用铗日法和样线法采集黑线姬鼠样本,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黑线姬鼠食性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的夏季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胃容物包含14科19属21种,其中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87.0%)和堪察加费菜(Phedimus kamtschaticus,7.0%)为主;秋季食物主要为乔木植物果实,胃容物包含15科40属44种,其中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48.3%)、湿地风毛菊(Saussurea umbrosa,17.0%)、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7.9%)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6.2%)为主;夏秋两季均摄食的有14种,以湿地风毛菊为主。通过Shannon-Wiener指数(夏季,H′=0.50;秋季,H′=0.83)、Simpson指数(夏季,D=0.77;秋季,D=0.62)和Chao1指数(夏季,Chao1=12.29;秋季,Chao1=13.50)等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黑线姬鼠的秋季食物组成较夏季更丰富,食物物种多样性更高。研究结果探明了张广才岭三道关林区黑线姬鼠夏秋两季的食物资源利用特征,为科学开展鼠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 刘宝权, 黄俊恺, 周建青, 陆文朱, 周佳俊, 王聿凡, 周林明, 陈丽花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912-920.
    2023年2—4月,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采集到8号张树蛙属(Zhangixalus)标本(27°42′20.11″N,119°37′12.57″E;海拔1 107.5 m),通过形态学特征检索发现与台北树蛙(Z. taipeianus)相似;基于分子系统发育显示此次采集的张树蛙属物种与台北树蛙聚为一支,且与台湾地区台北树蛙12S rRNA、tRNAval和16S rRNA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2%。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将本次采集的张树蛙属物种定为台北树蛙一新亚种——台北树蛙景宁亚种(Zhangixalus taipeianus jingningensis Liu,Huang,Zhou and Wang,ssp. nov.)。
  • 李思梦, 赵筱涛, 徐沛卓, 万名弢, 许永珊, 许青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2): 336-346.
    2022年8—11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对东北地区燕隼(Falco subbuteo)秋季的迁徙路线及中途停歇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燕隼的迁徙路线经过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南部沿海地区,一直延伸到东南半岛、孟加拉国,最远到达非洲肯尼亚,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东非迁徙路线上。调查期间燕隼平均日迁飞距离为(305.57±141.93)km,瞬时飞行速度大多处于20≤v<40 km/h,最快瞬时飞行速度为109.50 km/h。最远迁徙至非洲肯尼亚的燕隼,迁徙距离达11 715.26 km,其最长的跨海不停歇迁飞距离为2 861.47 km,平均速度为31.79 km/h;最长的陆上不停歇迁飞距离为1 285.99 km,平均速度为47.63 km/h。(2)对影响燕隼迁徙启动的气候因子探究发现,迁徙启动与风向(r=-0.678,P<0.001)和平均气温(r=-0.482,P<0.05)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北风和降温促进燕隼开始迁飞。(3)分析燕隼迁徙过程中的日活动节律,发现其活动量从06:00开始逐步增加,15:00左右达到峰值,此时的平均活动量为(2 313.49±97.67)次;随后活动量逐渐减少,21:00降至最低,从21:00至次日06:00,活动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平均活动量为(341.73±292.33)次。(4)燕隼在秋季迁徙期间有2或3个中途停歇地,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使用动态布朗桥模型计算燕隼在中途停歇地的活动区域,结果显示燕隼95%dBBMM、90%dBBMM和50%dBBMM平均活动区域面积分别为(82.91±100.24)、(51.47±59.93)、(4.66±3.00) km2,个体之间的活动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5)对燕隼中途停歇地的核心活动区域(50%dBBMM)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发现,燕隼中途停歇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其次是草地、建筑区和林地。研究结果可为燕隼及其栖息地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况燕军, 王秀龙, 胡京, 邱志斌, 万周涛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2): 398-406.
    为有效防治珍稀鸟类误撞输电线路导致的鸟类伤亡与线路跳闸事故,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模型的鸟类智能识别方法。根据发生撞线事故的鸟类信息及输电线路周边调研结果,构建了包含11种珍稀鸟类的图像数据集,采用加雾加噪操作进行图像增广,用于模拟真实输电线路场景。通过在YOLOv8网络的特征提取部分加入大型分离卷积注意力模块,减少模型参数量,增强模型对于鸟类特征的提取速度;在特征提取和特征融合网络中增加辅助检测头,增强模型对于鸟类特征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检测性能。算例分析表明,改进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F1分数、FPS分别为95.11%、91.55%、138.89,实现了对于误撞输电线路珍稀鸟类的高效准确识别。后续将模型部署在线路杆塔图像采集系统中,可为珍稀鸟类保护与输电线路运维提供技术支持。
  • 李华亮, 张熙斌, 李诗川, 谭荣, 林雪云, 冯尔辉, 张明军, 陈珉, 曾治高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2): 366-375.
    为了解红树林湿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所受环境水盐度的影响,2022年7—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两栖类开展2轮夜间样线调查研究。在东寨港的北区近岸、北区近海、南区近岸和南区近海4类红树林湿地共布设49条长200 m的固定调查样线,各样线间距大于500 m。每轮每条样线采取每日19:00—24:00调查1次、重复3天次的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的物种多样性低,仅分布有海陆蛙(Fejervarya moodiei)、泽陆蛙(F. multistriata)、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和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5种;海陆蛙是该湿地两栖类的优势物种(占95.23%),也是近海红树林湿地中唯一能见到的两栖动物,而在近岸红树林湿地中还能见到其余4种;环境水盐度降低了海岸潮间带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与两栖类多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上,扩散活动促使红树林湿地的近岸生境有比近海生境明显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而水盐度则使两栖类多度在北区近海生境中显著最低。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海南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增补了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的生态资料,将有助于未来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 徐宇浩, 陈梦词, 刘丹, 吴家祥, 彭丽芳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2): 449-461.
    2024年9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采集到白环蛇属(Lycodon)成年雄性标本1号(标本号QHU 2024014;25°36′14.39″N,104°37′12.00″E;海拔1 810 m)。该标本上唇鳞8枚,2+3+3式;下唇鳞9/10枚;颊鳞1枚,入眶;背鳞17-17-15行,中段中央9行具微棱;腹鳞199枚;尾下鳞78对;肛鳞完整。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样本与已有的东川白环蛇(L. synaptor)样本聚为一支,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2.2%,小于白环蛇属物种间遗传距离,确定贵州采集的白环蛇属标本为东川白环蛇,系贵州省蛇类分布新纪录种。此外,本文还对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的1号新地模标本(QHU 2024015)进行了详细描述。
  • 夏可心, 史楠楠, 王智超, 程勇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1): 222-225.
    2017年5月—2021年10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进行动物学野外实习和项目调研过程中,多次发现并采集到一种中小型蛇类。依据2017、2018年采集固定的2号标本及2020年采集到的母蛇,鉴定为红沙蚺(Eryx miliaris)。2020年采集到的母蛇产子16条。本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发现红沙蚺及其繁殖数量为其分布和繁殖数量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学标本室(R-2017-1,R-2018-1)。
  • 王鹏, 刘方政, 李萱博, 王春花, 于海浩, 夏彦玲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1): 50-57.
    为研究梅花鹿(Cervus nippon)DLX5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探究其与梅花鹿茸角骨化机制间的关系,采用RT-PCR技术对梅花鹿DLX5基因进行克隆,获得包含全部编码区的c DNA序列,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KEGG富集分析其信号通路,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鹿茸生长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梅花鹿DLX5基因编码区长为870 bp,共编码289个氨基酸。DLX5蛋白为可溶性的不稳定蛋白,有2个保守结构域,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梅花鹿DLX5蛋白与许多不同物种来源的DLX5蛋白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相似度,比较保守。DLX5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大(78.89%),其后依次是α-螺旋、延伸链,占比分别为16.96%和4.15%。DLX5基因主要的作用通路为TGFβ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DLX5基因在鹿茸生长后期(三杈茸)表达量显著增高,这种上调表达暗示了其在鹿茸骨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说明其可能是鹿茸骨化相关候选基因。
  • 张佳钰, 高聪慧, 李吉梅, 安志芳, 王志洁, 陈晓琦, 魏登邦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98-304.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_2、CO_2的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同时测定不同海拔与模拟地下洞道气体体积分数条件下高原鼢鼠的血液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气相比,不同海拔高原鼢鼠洞道中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下降,而C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增加;与海拔2 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相比,海拔3 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中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下降,C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上升。洞道气体模拟组和3 700 m组的高原鼢鼠血常规参数无显著差异;2 700 m组高原鼢鼠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数目均显著低于3 700 m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高于3 700 m组。2 700 m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分压(PaO_2)显著高于3 700 m组和洞道气体模拟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2 700 m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3 700 m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显著低于3 700 m组和2 700 m组;动脉血p H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高原鼢鼠在低氧状态时表现出低PaO_2、PaCO_2和SaO_2水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减小红细胞体积,使其具有更强的血氧利用率,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 陈敏, 秦媛, 林业宏, 任思齐, 叶嘉政, 郑善坚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67-377.
    为了解浙江省内不同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线粒体DNA COI序列对来自浙江省内野外和养殖场的8个黄缘闭壳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缘闭壳龟线粒体COI基因序列长度为1 040 bp,A=27.4%、T=30.5%、C=24.6%、G=17.5%,有较强的AT偏好性;共定义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799 00±0.210 00),核苷酸多样性(P_i)为(0.002 09±0.001 47),呈“高H_d低P_i”遗传分布;不同黄缘闭壳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3,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0.004,其中磐安后阁村(YS)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04;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并未呈现明显的谱系结构;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347 52~0.822 22,8个群体的遗传分化不显著(p>0.05);中性检验(Tajima’s D=-0.366 27,Fu’s F_S=-0.605)与核苷酸错配分布均表明,浙江省内黄缘闭壳龟群体并未经历种群扩张事件,同时,由Mantel检验可知,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293 8,p>0.05);AMOVA分子方差结果显示,群体内的遗传变异高于群体间(85.06%>14.94%)。研究表明,浙江省内黄缘闭壳龟群体之间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遗传特征,并且存在一定水平的遗传分化,群体内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根据COI基因分析显示,在磐安县获得的野生黄缘闭壳龟个体确定为黄缘闭壳龟浙江种,同时也发现存在浙江种与安徽种的杂交种,建议将分化程度不同的黄缘闭壳龟群体划分为不同单元保护。研究结果为浙江省内黄缘闭壳龟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了基础依据。
  • 崔鹤馨, 陈琦, 呼延含蓉, 苑冬梅, 尚丽元, 宋延来, 刘沂霖, 孙兴忠, 郝良玉, 冯凯, 田来明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62-268.
    为探索梅花鹿(Cervus nippon)最佳同期发情方案,在吉林省双阳鹿业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挑选163只健康、发情周期正常、繁殖机能良好的供试母鹿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国产阴道孕酮栓(CIDR),B组采用进口CIDR,C组采用二次前列腺素(PG),均辅以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法处理。另挑选100只供试母鹿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筛选出的较优方案结合不同剂量PMSG法处理(Ⅰ组100 IU、Ⅱ组300 IU、Ⅲ组500 IU、Ⅳ组700 IU),探析不同发情处理方案对梅花鹿母鹿发情效果、发情时间分布、受胎率和双胎率的影响以及不同PMSG剂量对母鹿发情受胎的影响。结果表明:A、B组同期发情率差异不显著,但A、B组同期发情率分别较C组高23.5%和33.3%(p<0.01),且A组掉栓率较B组高8.8%(p<0.05);3种处理方案对发情时间分布的影响极显著(p<0.01);B组与A、C组比较,受胎率和产仔率分别高6.5%和9.8%(p>0.05),双胎率分别高13.4%和17.6%(p>0.05);采用进口CIDR辅以不同剂量PMSG法对梅花鹿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发现Ⅱ组、Ⅲ组、Ⅳ组同期发情率较Ⅰ组分别高36.0%、40.0%和48.0%(p<0.05),呈随PMSG剂量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发情时间均集中在24~48 h,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受胎率分别为46.2%、61.9%、59.1%和50.0%,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综上所述,阴道埋栓的发情方案显著好于二次PG法,进口CIDR优于国产CIDR;进口CIDR+PMSG法的母鹿发情率和受胎率随PMSG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发情时间不受PMSG剂量的影响,PMSG适宜剂量为300 IU。
  • 阎婧宇, 谢永华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51-261.
    借助无人机边缘计算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的运动状态和种群发展变化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传统跟踪算法算力高,机载边缘设备硬件资源算力不足,在户外复杂的自然环境下难以实现实时跟踪。为解决野外环境中无人机跟踪野生动物时遇到树木遮挡和背景干扰导致无法准确实时跟踪的问题,选取东北地区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狍(Capreolus pygargus mantschuricus)和驯鹿(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为研究对象,以YOLOv7-Tiny+Bot-SORT作为检测跟踪的基础框架,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无人机跟踪算法。首先,采用FasterNet网络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增强特征图中目标区域关注度;其次,采用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实现局部跨通道交流,降低复杂环境对检测网络的影响,提升网络检测能力;最后,为降低计算成本,替换重识别网络,提高无人机跟踪速度。结果显示:提出的实时跟踪方法准确度(MOTA)和精确度(MOTP)分别达到79.93%和73.48%,跟踪速度从3.4帧/s提升到43.4帧/s。研究表明,提出的算法不仅在提升跟踪精度和速度方面表现出色,而且更适用于算力有限的边缘设备,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和群体行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 陈蓉, 周薇, 邓长林, 章小小, 陈楠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99-402.
    南京某动物园一只7个月雌性幼年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出现爬行困难,四肢肌肉萎缩无力且非对称性运动功能障碍,脚趾无疼痛反应等临床症状。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病毒检测和微量元素检测,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多发性神经炎。经过5个多月的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结合按摩,临床观察发现其后肢肌群增加,能够自主爬行。结果表明,甲钴胺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结合按摩的治疗方案对川金丝猴多发性神经炎有一定疗效。
  • 赵坤钰, 李优, 南新营,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05-313.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 余磊, 刘思芮, 李娅, 郭辉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78-386.
    野生动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生态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云南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肇事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作为我国缓解人兽冲突的重要公共产品,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农户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对保险补偿满意度是衡量保险实施效果的重要尺度。基于对前人有关研究的梳理,从个人特质、家庭特征、成本效益和政策4个维度提出理论假设,对云南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开展实地调研获取补偿满意度相关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亚洲象肇事受损农户对保险补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明确农户视角下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的优化方向。结果表明:亚洲象肇事受损农户对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补偿满意率不高,个人特质、家庭特征、成本效益和政策对受损农户保险补偿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其中,直接损失成本、生产生活间接损失成本、心理创伤成本和社会经济发展机会成本对保险补偿满意度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政策了解程度、政策制定评价和政策执行评价对保险补偿满意度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针对上述分析,本文从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的优化完善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刘芮佳, 张盼, 白加德, 钟震宇, 郭青云, 程志斌, 单云芳, 张博, 张浩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21-429.
    鹿科(Cervidae)动物是反刍动物的一大类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鹿科动物种质资源。与其他反刍动物相比,鹿科动物最独特的特点是拥有能够定期再生的器官性骨质角。不同品种的鹿角形态具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复杂的大型鹿角主要用于求偶期的争斗,开展鹿角功能与演化的研究对动物遗传学、行为学和生态学有极高价值。鹿角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因每年定期再生与快速生长机制,使鹿角成为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的理想模型,同时鹿角快速增殖却极少产生癌变的特性也为癌症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有关鹿角生长发育和再生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诸多重要成果,本文对鹿角的生物学特征和初生发育、成熟脱落与再生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鹿科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深入解析鹿角独特性质遗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赵欣然, 王晓晨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69-275.
    通过对来自北京动物园10只圈养猕猴(Macaca mulatta)和来自河南济源五龙口风景区10只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的粪便微生物进行鸟枪法测序,分析两种不同环境下猕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差异。结果表明:20份样品共检测出9个门、18个纲、22个目、31个科、46个属和226个种。通过分析发现,圈养和野外近人环境群体共享了绝大部分细菌(200种),但是近人环境群体相比于圈养群体,独有更多种类的微生物。圈养猕猴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组成。圈养猕猴和近人猕猴属水平上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圈养猕猴和野外近人环境猕猴肠道菌群组成的多样性与差异,可为猕猴的圈养以及景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指导和理论基础。
  • 陈卓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87-398.
    完善的野生动物资源刑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法律责任条款后,刑法与该法的衔接产生了问题,尤其是在规制非法向境外提供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和防范外来物种方面存在疏漏,已有罪名在适用过程中也存在调整范围重合、违法与犯罪边界模糊等问题。通过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对当前刑事立法及司法适用情况进行分析。在立法层面,激活附属刑法立法模式能从根源上解决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衔接困境,短期内可通过修订罪名规定、增设入罪情形等方式合理调整刑法保护范围;在司法层面,调整司法解释对非法狩猎罪等罪名的入罪标准,同时优化现有定罪机制能实现刑事保护与人权保障的平衡。
  • 程志斌, 白加德, 钟震宇, 张宇晨, 张树苗, 张庆勋, 单云芳, 郭青云, 张盼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1): 35-42.
    哺乳动物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能够反映其生活状态和栖息地状况,是环境监测中重要的生物化学指示物。对北京南海子和浙江临安两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被毛中的10种重金属和34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以期探讨麋鹿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在栖息环境监测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除Re元素外,其余43种元素在麋鹿被毛中均被检出,统计分析表明Li、Be、Sc、V、Co、Ga、Rb、Ir、Mo、Cd、Cs、Ba、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Tl、Bi、Th、U、Nb、Ta、Zr和Hf 34种元素为麋鹿被毛的特征元素;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相比,浙江临安麋鹿种群被毛中的微量元素Sr、In、Sb、W、Bi、U和重金属元素Zn、Cu、Cr、Pb、Cd含量更少,其余32种元素含量均高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麋鹿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地域差异性,仅Cr(p=0.064)、Ni(p=0.769)、Mo(p=0.129)、Tl(p=0.065)、Zr(p=0.138)和Hf(p=0.057)6种元素差异不显著,其余37种元素差异均显著;北京南海子和浙江临安麋鹿种群的栖息环境和食物均未受到Zn、Cu、Cr、Pb、Cd、V、Co、Ni、Sb和Tl 10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威胁。研究表明,麋鹿被毛可作为栖息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非损伤监测指示材料。
  • 赵紫寒, 渠畅, 杨月, 周永青, 宗诚, 程鲲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1): 95-102.
    种内巢寄生是鸟类的条件性繁殖策略,具有特定的进化历史和地域特征。白骨顶(Fulica atra)作为古北界广泛分布的湿地水禽,其种内巢寄生和反寄生行为策略对于巢寄生理论假说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型卵和真卵放置试验,探究白骨顶对不同类型寄生卵的识别能力,并分析其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寄生防御策略。结果表明:白骨顶具有较高的种内巢寄生频率,拒卵行为包括埋卵、将寄生卵排出巢外等,对模型卵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尤其是深色模型卵未出现错误拒卵,而对于真卵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模型卵和真卵的拒卵成功率差异显著(χ~2=4.304,p=0.038)。不同繁殖阶段白骨顶的拒卵反应差别很大,在产卵期拒卵强度高于孵卵后,两个阶段的拒卵成功率差异极显著(χ~2=9.580,p=0.002)。白骨顶通过寄生卵识别和拒卵行为,减少种内巢寄生的影响,同时又权衡拒卵防御成本,在不同繁殖阶段采取有利于自身适合度的行为适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