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谢雨芹, 苗震, 张伟, 周学红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59-872.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现象的不断加剧,相关学者在该领域展开大量研究。然而,此前一直缺乏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研究内容以及成果的归纳总结,这将阻碍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理论的发展,也会影响冲突的实际解决。因此,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中2002—2022年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国内外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主题、研究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前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发文量的增长趋势类似,国外在2013年迎来拐点,国内在2017年出现拐点,呈现增长趋势并持续至今;(2)国内外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且研究机构均以高校与保护区合作为主;(3)国内外研究均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从研究冲突表现形式及特征、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典型冲突物种、利益相关者态度和缓解对策,到研究开始结合野生动物生态和外部社会因素两方面,且在冲突产生的驱动因素方面有所探索,在冲突缓解及补偿策略方面的研究也更加多元;(4)国外的研究前沿趋向于摄食生态学、捕食者控制和运动生态学等,国内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冲突特征、放牧管理、补偿、保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结果可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达成提供科学依据。
  • 高瑞麒, 高海洋, 孙松, 王镜欣, 杨锦圳, 顾佳音, 华彦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09-716.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穴居性且习性隐蔽,难以在野外被直接观测,有关行为学研究大多基于圈养个体的观察记录。为探究野生中华穿山甲的行为学特征,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区前期调查发现的中华穿山甲洞穴附近布设269台红外相机,共记录并识别1 806段野生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基于“姿势(posture)-动作(act)-环境(environment)”(PAE)三要素并结合其行为功能,构建野生中华穿山甲的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结果显示:共记录到5种姿势、33种动作和9种环境类型,并将行为划分为警戒、觅食、运动、挖掘、筑巢、家庭和标记七大类,共计22种行为。通过建立中华穿山甲的PAE行为谱,有效补充了该物种在野外行为研究上的空缺,同时为中华穿山甲行为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王景, 黄乘明, 范鹏来, 赵家新, 黄容, 李文华, 李俊, 姚维, 周岐海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691-698.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来探究黑叶猴对破碎化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结果表明:恩城黑叶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11:00和18:00—19:00。各活动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上午的觅食高峰期提前约1 h,而下午的觅食高峰期延后约1 h,上午和下午的移动高峰期均提前约2 h。在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中,用于休息、觅食和移动的时间分别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42.81%、26.72%和27.00%,仅有2.30%和1.16%的时间用于理毛和其他行为。除理毛行为外,恩城黑叶猴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旱季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高于雨季。研究结果可为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周颖娜, 李金霖, 马跃, 王震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699-708.
    掌握雪豹(Panthera uncia)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对其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对104只雪豹个体的组织样品提取DNA,结合文献中提供的70个雪豹基因分型数据,利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样本量从70个增加到174个时,雪豹种群有分化为2个种群的趋势,即西北部群和中部群;共检测到45个等位基因(Na),中部、西北部2个种群平均每个位点Na分别为4.556和4.66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4和0.591,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17和0.498。雪豹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137,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02,种群间遗传变异为15.24%,种群内遗传变异为84.76%。9个微卫星位点具有中高程度多态性,与其他雪豹研究相比,2个雪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处于中等程度,遗传变异大部分来源于群体内部。研究结果对全球雪豹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雪豹未来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遗传背景。
  • 康桐铭, 谢和平, 李文, 周阳阳, 张新旺, 蒋磊, 钟文勇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30-840.
    野外调查是采集生物多样性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样本量总是有限的,部分稀有种可能不会出现在样本中。因此野外调查结果往往无法全面地反映研究区域的整体物种多样性。为充分掌握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现状,于2022年6—10月采用样线法对该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展开调查;基于野外调查数据,采用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估计保护区的物种总数目。通过野外调查记录到26种两栖动物,结合往期的调查资料,保护区现记录有35种两栖动物。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为34种,与保护区现有的两栖动物多样性记录(35种)十分接近。调查到的两栖动物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4种(福建掌突蟾Paramegophrys liui、浦式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popei、东方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orientalis、莽山刘角蟾Liuophrys mangshanensis)。区系组成以17个东洋界种类占优势,另有9个广布种。不同生境类型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呈现出明显差别,其中,阔叶林的两栖动物多样性最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验证了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的准确性,为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在生物多样性数据校正、野生动物调查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 姬莉, 王瑛玮, 孟和达来, 程鲲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49-858.
    动物园在物种保护及公众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使命,高质量推进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并开展科学的评价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育效果。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基于游客问卷,利用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衡量7大项25个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表现性差异,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游客教育效果感知-总体满意度-忠诚度”模型。结果表明:来访游客多为家庭出行,教育媒介设施中游客使用最多的是动物解说牌(67.7%),最少的是公众号及网站(12.5%)。各项评价指标的表现性均显著低于重要性,其中科普讲解员的专业性、讲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动物模型及互动装置的维护更新及使用说明,多媒体影像中的科普内容需要重点改善提升。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即游客对保护教育效果的感知正向显著影响其总体满意度(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38,P <0.001),进而有助于游客再度来访和建立良好口碑(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07,P <0.001)。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保护教育的优化策略。
  • 续萧远, 李开颜, 王海涛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13-219.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城市化影响较为严重,由于其自身生活史特征不同而对城市化具有不同适应能力。家燕(Hirundo rustica)和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与人类活动密切关联,可能更易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2024年5—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及其周边3个乡镇共调查175巢金腰燕和家燕的营巢特征,利用Pearson卡方检验、t检验和U检验比较分析二者城乡营巢特征差异。结果发现,2种燕科(Hirundinidae)鸟类城乡间营巢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1)金腰燕巢相较于家燕巢距离地面更高(P <0.01);(2)家燕巢所在建筑物表面相较于金腰燕巢更加粗糙(P <0.01),乡镇地区家燕巢所在建筑物表面比县城地区更粗糙(P=0.03);(3)金腰燕巢上方遮蔽物长度小于家燕(P <0.01),且在县城地区巢上方遮蔽物长度大于乡镇地区(P <0.01)。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城乡建筑物类型、捕食压力和人类干扰程度以及2种燕科鸟类巢结构的不同是导致城乡金腰燕和家燕营巢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未来应进行持续评估,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防止未来巢址资源减少对2种燕科鸟类造成不利影响。
  • 于梦佳, 刘思霞, 周雨, 张馨元, 任晓彤, 周永恒, 杨守庄, 李志刚,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00-810.
    羽毛是鸟类研究、监测和管理中常用的非损伤性材料,可从中提取DNA和激素进行遗传和生理分析。然而,作为高度角化的组织,羽翈中的DNA和激素含量极低,提取较为困难。本研究开发一种能够从羽翈中同时提取总DNA和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命名为DH-CoEx。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绿孔雀(Pavo muticus)为代表的大型鸟类廓羽、尾上覆羽和以栗鹀(Emberiza rutila)、小鹀(E. pusilla)为代表的小型鸟类飞羽、绒羽进行测试和评估。结果显示:DH-CoEx能有效从完全角化的羽翈中同时提取出总DNA及糖皮质激素(皮质醇);从5 mg样本中提取的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达到104量级,可支持长达1 350 bp的片段扩增;所提取的核DNA(nuDNA)质量足以进行长达200 bp的微卫星等位基因分型,成功率为98.11%~99.60%;提取的皮质醇含量达到了传统单一提取激素方法的水平,足以进行相关生理学分析。以上结果说明,DH-CoEx是一种简易、高效和适用性广泛的方法,实现了角化材料总DNA和糖皮质激素的共提取,可以支持mtDNA和微卫星等分子标记的分析和应激激素的分析,极大地提高了羽毛的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 陆荣华, 杨舒晗, 曹和琴, 李光容,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17-726.
    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吻松鼠,但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鲜有研究报道。为揭示红腿长吻松鼠的食物种类组成及其取食偏好,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贵州北部地区采集的红腿长吻松鼠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红腿长吻松鼠所食植物包含4门85科180属,动物包含3门59科71属,其中,胡桃科(Juglandaceae)、禾本科(Poaceae)、壳斗科(Fagaceae)、蔷薇科(Rosaceae)、鼠李科(Rhamnaceae)和樟科(Lauraceae)等是红腿长吻松鼠主要的植物性食物,而田螺科(Viviparidae)、蚌科(Unionidae)、剑水蚤科(Cyclopidae)、沼大蚊科(Limoniidae)、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和螽斯科(Tettigoniidae)等是其主要的动物性食物。此外,不同性别红腿长吻松鼠的食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雌性红腿长吻松鼠的食物多样性均高于雄性,雌性和雄性的植物性食物重叠度较高,而动物性食物重叠度较低。研究结果丰富了黔北喀斯特台原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摄食生态学。
  • 秦明东, 张文文, 孙冰洁, 万名弢, 许青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89-799.
    了解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准确地评估物种栖息地的适宜性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检索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获取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87个分布点,利用ENMTools最终筛选79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重要环境变量,使用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MaxEnt)对中华秋沙鸭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高适宜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东部地区,较适宜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东部、长白山山脉西部地区,低适宜区主要位于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与辽东丘陵地区。影响模型预测的主导环境特征变量是年降水量(61.2%)、降水量变异系数(14.9%)和等温性(10.8%)。此外,在地形因子中,距水源距离(5.9%)和海拔(1.7%)对中华秋沙鸭适宜生境选择同样有重要影响。其中AUC为(0.908±0.041),表明该模型可预测我国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的潜在分布区,可为制定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常诗麒, 李殿伟, 徐梦昊, 王阳, 单洪佳, 丁森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27-733.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农林业典型害鼠,为探究黑线姬鼠对食物资源利用的变化特征,选取张广才岭东部地区三道关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地点,分别于夏季(2020年6—8月)和秋季(2020年9—11月),采用铗日法和样线法采集黑线姬鼠样本,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黑线姬鼠食性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的夏季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胃容物包含14科19属21种,其中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87.0%)和堪察加费菜(Phedimus kamtschaticus,7.0%)为主;秋季食物主要为乔木植物果实,胃容物包含15科40属44种,其中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48.3%)、湿地风毛菊(Saussurea umbrosa,17.0%)、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7.9%)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6.2%)为主;夏秋两季均摄食的有14种,以湿地风毛菊为主。通过Shannon-Wiener指数(夏季,H′=0.50;秋季,H′=0.83)、Simpson指数(夏季,D=0.77;秋季,D=0.62)和Chao1指数(夏季,Chao1=12.29;秋季,Chao1=13.50)等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黑线姬鼠的秋季食物组成较夏季更丰富,食物物种多样性更高。研究结果探明了张广才岭三道关林区黑线姬鼠夏秋两季的食物资源利用特征,为科学开展鼠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 段正攀, 张利祥, 张文祥, 尹发旺, 张云辉, 张定灿, 杨正华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542-550.
    云南德宏是犀鸟种群的集中分布区域。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利用样线法分别对德宏境内的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和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进行野外分布位点调查,利用MaxEnt模型对3种犀鸟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冠斑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北部和西南部边缘以及瑞丽市,总面积约116 km2;双角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南部边缘、陇川县西北部和瑞丽市西南部,总面积约170 km2;花冠皱盔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北部和西南部边缘、瑞丽市西南部,总面积约305 km2。刀切法显示,影响冠斑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坡向、最干燥月份的降水(Bio14)以及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Bio6);影响双角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年降水量(Bio12)、Bio14以及坡度;影响花冠皱盔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坡向和Bio6。综合来看,此次调查结果有助于促进德宏3种犀鸟的实地调查、保护规划和未来的科学管理。
  • 韩松霖, 马跃, 李波, 刘微, 穆佳童,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50-62.
    为优化穿山甲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9种穿山甲54条Cyt b基因完整序列,评估了MEGA11软件中的7种模型和23种碱基替换类型所估算的遗传距离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及各区域鉴别力。结果表明:K2P模型和p-distance模型基于颠换(TV)计算的遗传距离具有最优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有较好的物种鉴别能力,其中,第301~400号和第851~950号的2个碱基序位片段组合时具有最高的物种分辨率,是鉴别9种穿山甲的最佳理论区段。现有的方法中推荐使用Kocher等的引物。今后在研发中采用多重PCR结合高通量测序对多片段组合进行分析,将会提高穿山甲的鉴别力。
  • 叶琳, 高国富, 周敏军, 钱庆其, 陈成, 苏圣博, 卢亚萍, 王永祥, 张曼玲, 郑炜, 包浩然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904-911.
    报道6种江苏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分别为蓝鹀(Emberiza siemsseni)、岩燕(Ptyonoprogne rupes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穗?(Oenanthe oenanthe)、褐胸鹟(Muscicapa muttui)以及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考虑原有分布区、记录时间和居留型,推测蓝鹀和褐胸鹟为江苏罕见旅鸟,岩燕、斑尾鹃鸠、穗?和长尾山椒鸟为江苏迷鸟,并对近年来因分布区北扩而出现在江苏南部的鸟类进行讨论。观测记录为研究上述鸟类的分布现状和扩散规律提供基础数据。
  • 张晓东, 王婷, 卢志宏, 钟莉传, 陈芬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596-606.
    为了解万山汞矿区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组织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关联,对万山汞矿区典型农田生境内弹琴蛙组织(肝脏、皮肤、股骨、肌肉和趾骨)中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镉(Cd)、铅(Pb)、砷(As)、硒(Se)和汞(Hg)这10种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富集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合非负矩阵分解分析法识别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贡献,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弹琴蛙组织重金属元素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万山汞矿区弹琴蛙体内富集程度不同,平均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Zn、Cu、Mn、Pb、Se、Cr、Hg、Cd、Ni、As;Cu、Se、Cr、Ni、Cd和Hg主要富集在肝脏组织中,Mn、Zn和Pb主要富集在股骨和趾骨组织中,As主要富集在肌肉组织中。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和相关分析,Hg、Cu、Cr、Pb和Se主要源于汞矿开采,As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Mn主要来源于锰矿冶炼,Ni、Zn和Cd来源于多种复合途径。总之,两栖动物趾骨具有较好的生物指示作用,可作为一种非致命性的检测方法,用于动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万山汞矿区环境污染防控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李鸿屹, 伍遇普, 董钰鑫, 吴寅, 雷吉平, 李翔, 舒仁庆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678-679.
    <正>2023年10月23日,宜昌观鸟爱好者在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卷桥河湿地公园北侧水稻田埂上的钻叶紫菀丛中(30.686 482 77°N,111.260 970 57°E;海拔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与麻雀(Passer montanus)相似的鸟类(图1)。经鉴定该个体为雄性家麻雀(P. domesticus),宜昌观鸟中心组织人员对拍摄现场进行了核实,同生境内还记录到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小鹀(E. pusilla)、栗耳鹀(E. fucata)、斑文鸟(Lonchura punctulata)、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等鸟类。
  • 陆瑞, 杨云飞, 范琳琳, 范朋飞, 马驰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461-471.
    为了评估濒危灵长类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现有分布区的夜宿地质量,并为亚洲疣猴栖息地植被的保护提供具体意见,于2010年1月—2022年12月对云南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通过长期行为监测确定猴群夜宿地位置,利用样方调查法对夜宿地地形、乔木层植被特征和食物资源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印支灰叶猴夜宿地内乔木的胸径[(33.92±6.09)cm]、基径[(38.94±8.36)cm]、树高[(16.10±2.86)m]和有藤乔木株数[(8.32±5.95)株]皆显著高于对照样方,其余生境变量与对照样方无显著差异,说明印支灰叶猴偏好在乔木高大且附生藤本植物丰富的区域夜宿,而地形、冠层覆盖度和食源植物丰富度等因素对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无影响。(2)就夜宿地内印支灰叶猴的食源植物而言,红梗楠[Phoebe rufescens,(0.67±1.60)株]、华南蓝果树[Nyssa javanica,(0.66±1.18)株]显著高于非夜宿地,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0株]、枹丝锥[Castanopsis calathiformis,(0.29±1.17)株]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0.59±3.31)株]显著低于非夜宿地,其余19种食源植物在夜宿地和非夜宿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食物资源丰富度不是猴群夜宿地选择的限制因素。(3)对调查样方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得到7个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1.23%;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高度因子和藤本因子贡献率高且对猴群夜宿地选择有显著影响;冠层盖度和灌木因子有影响,但主成分贡献率低于10.00%;地形因子、数量因子和乔木外形因子对猴群夜宿地选择无显著影响。总体上,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在选择夜宿地时因安全需求和便利需求主要受乔木层结构的影响,高大乔木丰富的低海拔森林可能提供更多高质量夜宿地资源,建议在无量山印支灰叶猴保护工作中重点关注低海拔森林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 张栋儒, 沈文菁, 刘硕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683-690.
    古林箐裸趾虎(Cyrtodactylus gulinqingensis Liu,Li,Hou,Orlov,and Ananjeva,2021)和河口裸趾虎(C. hekouensis Zhang,Liu,Bernstein,Wang,and Yuan,2021)几乎同时被描述发表,且模式产地距离很近。这两个物种的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由于没有同源基因序列可以比较,它们到底是否为同一物种一直未能得到证实。本研究获得了这两个物种模式标本的COI基因片段序列,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及遗传距离计算,再结合形态特征比较,证实古林箐裸趾虎与河口裸趾虎为同一物种,古林箐裸趾虎具有命名优先权,因此本研究确认河口裸趾虎是古林箐裸趾虎的次定同物异名。
  • 保明伟, 韩泳, 熊朝永, 陈继铭, 王斌, 李富明, 周方易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472-479.
    以西双版纳勐养地区野象谷出现的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23年拍摄积累的影像资料,对亚洲象开展基于形态特征的个体识别,共识别出个体152头,并分析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研究发现:该地活动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02年的36头增长到2023年的112头,且主要增长来源于出生而非迁入,平均年出生率为8.29%,平均种群年增长率为5.78%。该种群大部分个体为未成年,为增长型种群。2023年的种群,在低龄阶段雄性比例略高于雌性,但随着年龄增加,雄性比例降低,最终成年雌性多于成年雄性,同时还对野生雌性亚洲象的部分繁殖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野生种群繁殖状况较好。研究表明,在全球亚洲象种群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地区的亚洲象得到了有效保护。
  • 冯尔辉, 罗战, 朱萧文, 施雪岩, 梁笑, 杨卓, 吴庭天, 王力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580-587.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2020—2022年,在保护区不同片区潮沟内共设置34条样线,对海陆蛙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保护区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并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调查表明:海陆蛙主要分布在管理局、道学和三江片区,而塔市和博度片区海陆蛙分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个年度海陆蛙种群密度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三江、道学和管理局;2020年度三江种群密度为221.6只/hm2、道学164.7只/hm2和管理局137.4只/hm2,明显高于2022年度(三江151.2只/hm2、道学144.8只/hm2和管理局116.3只/hm2)和2021年度(三江113.2只/hm2、道学99.6只/hm2和管理局51.9只/hm2);2020—2022年三江、道学和管理局片区总的海陆蛙种群数量分别为6 498、3 357、4 847只。盐度高、水体污染、牡蛎附生和潮汐裸滩面积少等是导致海陆蛙在塔市和博度分布缺失的主要因素。非法捕捉、周边养殖塘包围及其导致的繁殖生境减少和污染是影响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
  • 刘宝权, 黄俊恺, 周建青, 陆文朱, 周佳俊, 王聿凡, 周林明, 陈丽花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912-920.
    2023年2—4月,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采集到8号张树蛙属(Zhangixalus)标本(27°42′20.11″N,119°37′12.57″E;海拔1 107.5 m),通过形态学特征检索发现与台北树蛙(Z. taipeianus)相似;基于分子系统发育显示此次采集的张树蛙属物种与台北树蛙聚为一支,且与台湾地区台北树蛙12S rRNA、tRNAval和16S rRNA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2%。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将本次采集的张树蛙属物种定为台北树蛙一新亚种——台北树蛙景宁亚种(Zhangixalus taipeianus jingningensis Liu,Huang,Zhou and Wang,ssp. nov.)。
  • 汪贤挺, 黄镇杨, 郎泽东, 周亚楠, 刘宝权, 魏平凡, 陈进民, 袁智勇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19-829.
    全球两栖动物种群的急剧衰退已成为保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产卵场选择是两栖动物生活史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存活率和亲本的适合度。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极少,目前缺乏对该物种产卵场微生境选择的相关研究。2023年11月—2024年3月,本研究团队在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4个潜在繁殖池监测了安吉小鲵的产卵和孵化过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了该物种产卵场选择偏好、卵孵化成功率以及孵化时长等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吉小鲵依据多种环境因子选择筑巢地点,其中,在繁殖池内的相对位置(水体深度、距水面距离、距岸边距离)和繁殖池水质(水体pH、水体溶解性总固体、水体氧含量)是影响安吉小鲵产卵场微生境选择的关键因素;水体温度、水体氧含量和水深等对卵孵化率具有显著影响;卵孵化时长显著受到水体温度和水体pH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安吉小鲵对繁殖场的选择偏好,可为安吉小鲵种群的复壮提供数据支持。
  • 何小云, 高圆, 张俊, 陈俊杰, 周璨林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81-788.
    栗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每年4—7月由东南亚、南亚到我国进行繁殖,以往的研究表明栗喉蜂虎喜欢在坡度为30°~90°的裸露沙质坡面营巢,但近年来发现饶平县栗喉蜂虎存在于平坦开阔地面营巢繁殖的现象,为了解栗喉蜂虎平地繁殖巢洞特征与生境因子,于2023年4—7月,对饶平县地面营巢地中栗喉蜂虎的种群数量、巢洞特征及营巢地生境因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饶平地面筑巢栗喉蜂虎种群数量为128~224只;繁殖巢洞和废弃巢洞在长度、深度、水平长度及倾斜角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繁殖巢洞需要适宜的长度、深度、水平长度及倾斜角度;巢洞朝向具有偏好性,主要朝向北方、东方及西北方;繁殖巢洞的洞底日温差最小,巢室内温度稳定;栗喉蜂虎地面巢区巢洞密度较大,邻近巢洞的最小洞间距平均值为3.8 m;巢区裸露度较低,为(35.08±10.77)%;巢洞与水源距离为(107.92±40.41) m;栗喉蜂虎对巢区土质具有选择性,营巢地土壤为砂土,含沙量为(92.0±3.4)%,土壤粒径主要集中于(0.125~0.250) mm。研究结果可为栗喉蜂虎的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田新民, 孟訾靖, 白小珍, 石兰英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00-206.
    小飞鼠(Pteromys volans)为树栖夜行滑行类啮齿动物,过去不合理的森林采伐已导致其生存受到一定威胁,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和近交衰退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南部4个小飞鼠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2.9(12.0~14.4)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8.6(8.1~8.8)个,观测杂合度为0.887(0.832~0.925),期望杂合度为0.872(0.865~0.876),近交系数为-0.018(-0.066~0.046)。结果表明:小飞鼠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苇河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穆棱种群次之,方正和宾县种群较低。种群历史数量的下降与分布区的隔离影响着各局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种群内高比例的稀有等位基因显示,未来小飞鼠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风险。检测到近期方正和宾县种群存在遗传瓶颈效应与近亲繁殖情况。建议加大对小飞鼠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开展栖息地修复和生态廊道构建,从而实现该物种的种群增长与扩散。
  • 梁玉蕾, 李垠树, 陈秋如, 董焱斌, 丁爱萍, 苑丽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11-818.
    为研究观赏禽类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于2019年从河南省某动物园禽类养殖区绿孔雀(Pavo muticus)、红绿金刚鹦鹉(Ara chloroptera)、火鸡(Meleagris gallopavo)、帽子鸡(polish chicken)和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5种观赏禽类中分离17株奇异变形杆菌,经药物敏感性试验、blaCTX-M基因检测、全基因组测序、PFGE和RT-qPCR等探明受试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结果发现:共有6株受试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除1株(6D)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blaCTX-M-14和1株(106A)携带AmpC酶blaACT-16外,其余4株经PFGE检测证实为同一克隆型,且细菌体内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pxAR、BaeSR和EnvZ/Omp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菌,主要通过抑制耐药菌细胞膜上OmpC和OmpF的表达减少药物吸收,同时促进OmpW表达加速药物外排,从而减少菌体内药物浓度,进而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研究表明,动物园禽类养殖区的奇异变形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复杂多样,散播机制主要为染色体介导的克隆传播,应引起重视。
  • 滑荣, 王璐, 刘涛, 王宇奇, 姜飞, 赵旭, 刘天旭, 张欢, 张媛媛, 刘燕, 卢岩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85-890.
    在人工饲养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过程中,饲料营养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关于亚洲象饲料以及消化率相关的研究较少。为测定亚洲象日粮营养成分含量及摄入量、养分消化率,选取5头北京动物园圈养的成年亚洲象为试验动物,分析其冬季日粮的营养成分,同时收集粪便,测定其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亚洲象干物质采食量占其体质量的0.66%~1.20%,个体间养分消化率存在差异。试验用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钙和磷的平均消化率分别为(51.0±2.7)%、(67.2±2.4)%、(48.7±2.9)%、(57.6±3.3)%、(48.3±8.5)%和(61.8±6.0)%。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有关亚洲象的营养及饲料配方设计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 黄泽林, 张德录, 张孝敏, 季勇, 刘英林, 张杰琼, 张鹏, 董贵信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67-773.
    动物营养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病。通过对16只亚成年太平洋海象(Odobenus rosmarus divergens)4年来的血红蛋白检测和饲料营养分析对比发现:当亚成年太平洋海象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时,容易患贫血症;不改善饲料结构,患贫血症的动物比例居高不下;通过增加食物中高蛋白质饵料鱼的比例,一年后患贫血症的比例由原来的68.75%降低到12.50%。调整饲料配比明显改善了亚成年太平洋海象的贫血状况,由此提示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可能是造成亚成年太平洋海象患贫血症的主要原因。保证亚成年太平洋海象每天每公斤体质量摄入的蛋白质在4.71 g及以上时,有助于改善贫血状况,并有望使其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范围。研究结果可为亚成年太平洋海象的营养需求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海洋濒危物种的保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马光凯, 张静, 戴文锐, 刘梦雨, 刘丹,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734-743.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猫科(Felidae)动物,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其个体识别是回答进化生物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步骤。尽管目前已提出虹膜和DNA分析等传统方法用于东北虎个体识别,但这些方法在远程获取和样本收集方面面临挑战,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识别。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成为动物个体识别的强大工具。因此,提出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东北虎个体识别。首先收集黑龙江东北虎林园20只东北虎个体的监控视频图像,然后采用Mask R-CNN算法对每张图像中的特征区域进行自动检测与分割,以构建东北虎条纹数据集(Amur tiger stripe dataset,ATSD),最后在该数据集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基于CNN和Transformer的多个分类网络独立地对东北虎个体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基于Transformer的分类网络对东北虎条纹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1.49%,取得了更好的识别性能。该方法在降低拍摄条件下,对复杂环境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具有扩展生态学调查和非侵入性抽样设计的潜力,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周攀龙, 陈玎玎, 卞庆松, 郑应婕, 刘龙海, 于翔, 杨忠兴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81-884.
    杭州动物园1头成年非洲狮(Panthera leo)出现食欲废绝、呕吐等症状,经临床诊断、呕吐物检测、血常规检测、血清生化检测、DR影像检查和内窥镜检查,确诊为因吞食毛线帽导致的胃内异物,经内窥镜引导取出异物后,通过调整饲喂模式和药物治疗等方式,最终康复。研究结果可为大型猫科(Felidae)动物误食异物的防治提供参考。
  • 胡正泉, 许林, 吴凯, 张贵权, 黄治, 何长贵, 周宇, 胡宇柯, 张坤, 李才武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891-895.
    钼元素含量的稳定对于动物个体正常发育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收集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卧龙和都江堰3个基地共108份健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血液样本用于测定血液中的钼元素含量,其中亚成年个体样本42份,成年个体样本48份,老年个体样本18份。结果显示:钼元素含量在大熊猫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 <0.05),另外,3个基地大熊猫血液中的钼元素含量也具有显著差异(P <0.05),推测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与生活环境,如土壤、水源及食物等相关。本研究编制了健康大熊猫血液中钼元素的含量标准,可为大熊猫日常健康状态评判、疾病预防及合理的饮食搭配提供数据支持。
  • 张智, 张婷, 李晓鸿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4): 901-903.
    <正>水鹿(Rusa unicolor)隶属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1],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国内分布于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不丹、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等地[1,3]。文献资料未见甘肃省有水鹿分布。2023年8月,在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照片时,研究人员发现2张水鹿照片(图1)和1段水鹿视频,首次确认了水鹿在甘肃省的分布。进一步查阅该保护区的监测和救护报告,发现2008年12月6日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中路河保护站曾救助1头受伤水鹿(后不治死亡),其体长130.3 cm,尾长25.4 cm,肩高120.5 cm,体质量150.8 kg,当时将其误鉴定为马鹿(Cervus elaphus)。
  • 李显达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38.
    <正>~~
  • 刘旭, 张壹萱, 王小明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4-31.
    家域是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动物的取食策略、生境选择及行为节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因其生存环境较为险峻,宏观手段研究其家域较为不易。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技术结合野外采样GPS位点信息,在进行岩羊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PC)对岩羊家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识别出的183个个体中,重捕数大于4次的有6只个体,其中雌性个体4只,雄性个体2只。6只岩羊的家域分别为3.23、0.10、3.57、1.17、2.72、2.93 km2,家域大小与已有的采用宏观手段研究岩羊家域的结果一致,证明微卫星技术可以用于岩羊家域的研究。微卫星技术应用于野生动物家域分析中会受采样影响,后续需优化解决。
  • 史素心, 江清悦, 王亚伦, 张保卫, 方光战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63-171.
    背景噪声会降低发声动物声音通讯质量,同时降低特定个体被捕食的风险。因此,发声动物如何响应被噪声掩蔽的同种声音是事关其生存与繁殖的决策过程,但尚不清楚雌雄两性如何响应被掩蔽的同种声音以及其响应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安徽树蛙(Zhangixalus zhoukaiyae)为模型,回放同种广告鸣叫、异种广告鸣叫、白噪声及同种广告鸣叫与其他声音的组合声音,记录雌雄两性的行为响应,探究非同种声音对安徽树蛙雌性选择和雄性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1)雌性安徽树蛙更偏爱信噪比高的同种广告鸣叫;(2)雄性能动态调整竞争策略,且更偏爱响应被异种广告鸣叫重叠的同种广告鸣叫;(3)雌雄两性行为响应存在差异,此差异可能源自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双重压力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噪声对动物行为决策及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并为物种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 姜川, 朱文文, 李波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53-162.
    为揭示红喉歌鸲(Calliope calliope)黑龙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测定了85只个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结合下载的135条同源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种群包含50个细胞色素b基因单倍型(1 143 bp),其中42个为独特的新单倍型,8个为共享单倍型。黑龙江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4 0±0.021 0),但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3 0±0.000 3),且二者均低于西伯利亚、远东岛屿及沿海种群。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该种群过去经历了瓶颈事件,并可能受过去捕猎活动以及生境破坏的影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黑龙江种群没有其他支系单倍型的渗入,属于指名亚种。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种群在更新世晚期、末次盛冰期前经历了扩张。本研究揭示了红喉歌鸲黑龙江种群的遗传状况,可为制定合理的物种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鲁斌, 王荣兴, 曹光秀, 董晋延, 王飞, 朱宇, 张志中, 潘珉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561-570.
    评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及其与生境因子间的关系,可为制定栖息地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2022年4月,对滇池27个湖滨湿地开展水鸟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湿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进行评估,并通过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生境因子对栖息地重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滇池共有水鸟7目14科64种56 640只,重要性较高的湿地分别为东大河湿地(0.68)、鸽子窝(0.63)、余家沟(0.57)、海东湿地(0.52),建议优先将以上湿地规划为水鸟栖息地保护地。自然湿地重要性显著高于人工湿地,所有湿地重要性均随湿地面积、周长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基于此类生境因子提出水鸟栖息地生境营造策略,以期为滇池水鸟栖息地保护规划的制定和栖息地生境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 郭玉红, 张庆林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659-663.
    为探讨长吻海蛇(Hydrophis platurus)的宏观及微观形态特征,运用经典分类及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相关标本的形态特征及鳞片微皮纹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标本深色的背面与浅色的腹面具有清晰的分界,吻部明显突出,背、腹部鳞片的形状和大小无明显分别;背部鳞片显微皮纹结构表现为多个耳状结构沿身体纵轴方向交错排列,整个视野呈现为波纹状,耳状结构之间为较深的沟槽,耳状结构侧面布满小孔。标本形态结构符合长吻海蛇形态特征,其鳞片显微皮纹结构与同属眼镜蛇科(Elapidae)的陆上种类,如舟山眼镜蛇(Naja atra)、广西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peinani)明显属于不同模式。长吻海蛇鳞片显微皮纹结构表现出显著的水生生活适应特征,此结构特征有利于长吻海蛇在游泳时减少阻力,其沟槽和小孔有利于对海水截留。研究结果认为,蛇类鳞片显微皮纹结构具有明确的分类学意义,但鳞片超微结构差异可能不适合用于推断蛇类系统进化关系。
  • 崔爽, 胡天华, 余梦琦, 梁咏亮, 李岳诚, 郭松涛,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480-489.
    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是其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生存模式,研究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生态适应性,维护生态平衡,并有助于制定科学保护策略。因此,基于北斗卫星追踪项圈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全年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以及不同季节、性别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岩羊属于晨昏性动物(06:00—10:00、16:00—20:00),4个季节均表现为双峰模式的日活动节律;(2)岩羊全年的活动速率为(0.17±0.51) km/h,且不同季节的活动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33.48,df=3,p<0.05),冬季活动速率最高,为0.23 km/h;雌雄个体间活动速率存在边缘显著差异(Z=-1.913,p=0.056),雄性个体的活动速率高于雌性个体;(3)岩羊的家域和核域范围无明显季节性差异(家域,χ2=1.623,df=3,p=0.654;核域,χ2=0.727,df=3,p=0.867),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建议保护团队在晨昏高峰期加强监测,避免人为干扰;在冬季采取补饲等保护措施确保食物充足;并在制定管理计划时充分考虑家域特征。
  • 高祥刚, 夏莹, 王震, 邢衍阔, 鹿志创, 田甲申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498-503.
    野生动物食性研究是掌握动物生境需求的核心内容,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传统繁殖地和盘锦栖息地海域采集其粪便,选用12S r R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粪便DNA扩增,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成。结果发现:在斑海豹粪便中共鉴定出鱼类16种,隶属5目8科13属。食物组成的相对丰度显示:梭鱼(Lizahaematocheilus)为绝对优势的饵料食物(40.72%),其次为鰕虎科(Gobiidae)种类(23.18%)。属水平不同采样群体的相对丰度显示:2021年、2023年辽东湾北部冰区和2023年盘锦辽河口栖息地排在前3位的种类分别是梭属(Liza)31.91%、矛尾鰕虎属(Chaeturichthys)14.06%和缟鰕虎属(Tridentiger)8.39%,梭属42.37%、复鰕虎属(Acanthogobius)14.06%和矛尾鰕虎属11.17%,及梭属47.93%、矛尾鰕虎属13.93%和绵鳚属(Zoarces)12.18%,分别合计占斑海豹3个群体食物组成相对丰度的54.36%、67.60%和74.04%。研究结果与辽东湾北部的渔业资源优势物种一致,表明斑海豹为广食性物种,其食物组成主要取决于栖息海域、季节及主要猎物种类的丰度。
  • 邱国强, 杜美衡, 白洪青, 刘小甜, 杨永春, 宋厚辉, 牛冬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670-674.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虽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加了朱鹮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但近交衰退、低繁殖力和雏鸟高致残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朱鹮种群的发展。朱鹮由于雌雄同型,难以从外观区分性别,因此性别鉴定将对其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朱鹮性别的分子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染色体连锁的染色体解旋酶DNA结合蛋白CHD基因及Eco RⅠ片段的PCR鉴定方法,以期进行有效的人工繁育工作,实现对朱鹮种群的保护及规模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