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2-10
  

  • 全选
    |
  • 眭海刚, 魏天怡, 胡烈云, 杨敬元, 马国飞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红外相机视频是野生动物调查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但在林区受设备角度、复杂环境与野生动物活动的随机性影响,极易出现检测中光流捕捉错误或简单语义难以识别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帧关系网络特征增强的视频目标检测方法(multi-relation video object detection,MR-VOD)。该算法在图像关系网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下帧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多阶段推理,实现对野生动物目标的准确检测。同时,以神农架林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视频为基础,构建相关野生动物视频目标检测数据样本集作为实验区。试验证明,改进后的算法检测性能有所提升,平均准确率达81.96%,比Faster R-CNN提高9.32个百分点,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检测上提升30.79个百分点,并在多种复杂场景下测试表现良好,有效减少了错检漏检的情况。该算法的实现将为神农架野生动物智能监测云平台提供检测基础,同时为后续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种群评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 石小倩, 沈金祥, 和春兰, 黄志旁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4-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保护空缺,对科学合理地保护该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滇金丝猴物种分布点数据,运用MaxEnt模型评估其生境适宜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环境因子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并对照当前保护区范围分析尚存的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滇金丝猴高、中适宜生境面积为3 788.65 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93%),主要分布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迪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2)基于滇金丝猴生活习性和人类干扰,影响该物种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有土地利用类型、年降水量、植被类型、距居民点距离、距水系距离和距道路距离等;(3)现已建立的保护区覆盖了1 730.05 km2(45.66%)的适宜生境,还有2 058.60 km2(54.34%)的适宜生境存在保护空缺,其中,迪庆州的保护空缺面积(794.52 km2)最大,其后依次为大理州、丽江市、怒江州和昌都市,保护空缺面积分别为442.82、420.88、378.14、22.24 km2。研究结果可为滇金丝猴保护区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 刘旭, 张壹萱, 王小明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4-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域是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动物的取食策略、生境选择及行为节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因其生存环境较为险峻,宏观手段研究其家域较为不易。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技术结合野外采样GPS位点信息,在进行岩羊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PC)对岩羊家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识别出的183个个体中,重捕数大于4次的有6只个体,其中雌性个体4只,雄性个体2只。6只岩羊的家域分别为3.23、0.10、3.57、1.17、2.72、2.93 km2,家域大小与已有的采用宏观手段研究岩羊家域的结果一致,证明微卫星技术可以用于岩羊家域的研究。微卫星技术应用于野生动物家域分析中会受采样影响,后续需优化解决。
  • 刘占军, 陈俊达, 梁咏亮, 阿丽玛, 娜荷芽, 张雅丽, 梁军, 于美辰, 胡天华, 郭松涛, 滕丽微,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3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赤狐(Vulpes vulpes)作为贺兰山地区主要的中级捕食者,对其食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其与同域物种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功能,还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制定保护管理对策以及监测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020—2021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贺兰山地区赤狐冬夏季的食物组成和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赤狐主要取食柏科(Cupressaceae)、鼠李科(Rhamnaceae)、葡萄科(Vit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植物(66.72%),以及牛科(Bovidae)和鸠鸽科(Columbidae)动物(89.53%)。赤狐取食食物组成在夏季和冬季存在较大差异,夏季主要取食刺柏属(Juniperus)、葡萄属(Vitis)、枣属(Ziziphus)和蔷薇属(Rosa)植物,以及鸽属(Columba)、黄鼠属(Spermophilus)和岩羊属(Pseudois)动物,而冬季除枣属和刺柏属外,榆属(Ulmus)、岩羊属和鹿属(Cervus)动植物也是其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性食物多样性冬季显著高于夏季(Richness,P <0.05),而动物性食物多样性在两个季节不存在差异(P> 0.05)。夏季和冬季取食食物相似性较高,食物重叠指数(Schoener)均大于0.60。研究结果可为精准掌握赤狐全年食物组成提供基础数据,建议保护赤狐主要取食植物及猎物种群,为赤狐在贺兰山地区的种群恢复提供保障。
  • 周言言, 王钰炜, 田军东, 路纪琪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4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引入物种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生态学问题受到研究者、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的长期关注。基于来自国内11省份的猕猴(Macaca mulatta)mtDNA D-loop序列(502 bp),分析河南荥阳环翠峪地区一个引入猕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旨在明确该猕猴群体的遗传背景,探讨其可能的原始种群产地。结果表明:(1)环翠峪猕猴群体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07 11±0.005 92),而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143±0.119);(2)环翠峪猕猴群体与浙江地区猕猴聚为一支;(3)环翠峪猕猴群体与国内其他猕猴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为63.10%。据此推测,荥阳环翠峪地区猕猴的原始种群可能来自浙江地区。研究结果有助于规范引入动物开展生态旅游的管理,建议对环翠峪猕猴种群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以避免其与太行山猕猴发生遗传混合的潜在风险。
  • 韩松霖, 马跃, 李波, 刘微, 穆佳童,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50-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穿山甲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9种穿山甲54条Cyt b基因完整序列,评估了MEGA11软件中的7种模型和23种碱基替换类型所估算的遗传距离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及各区域鉴别力。结果表明:K2P模型和p-distance模型基于颠换(TV)计算的遗传距离具有最优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有较好的物种鉴别能力,其中,第301~400号和第851~950号的2个碱基序位片段组合时具有最高的物种分辨率,是鉴别9种穿山甲的最佳理论区段。现有的方法中推荐使用Kocher等的引物。今后在研发中采用多重PCR结合高通量测序对多片段组合进行分析,将会提高穿山甲的鉴别力。
  • 高仰, 韩青, 吴玄烨, 索婧媛, 金庆梅, 刘学东, 郑冬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6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转录因子上游刺激因子1(USF1)调控马鹿(Cervus elaphus)microRNA PC-5p-4811(miR-4811)基因转录的机理,综合运用核心启动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基因克隆、点突变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等技术研究USF1结合miR-4811启动子分子机制和功能。结果显示:(1)截切突变证实马鹿miR-4811基因的核心启动子位于上游-3 174~-2 966 bp;(2)转录因子USF1在-3 378~+73 bp区域共有2个DNA结合位点(-3 046~-3 031 bp、-3 045~-3 018 bp),均位于miR-4811核心启动子内;(3)USF1作为激活因子可直接结合上述位点激活miR-4811核心启动子上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表达。研究结果揭示了USF1参与调节microRNA基因转录表达的机理,并为后续USF1/miR-4811调节轴参与调控鹿茸再生发育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 金庆梅, 索婧媛, 韩青, 高仰, 杨帆, 吴玄烨, 郑冬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72-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电穿孔转染(电转染)是一种高效、低毒、操作方便的细胞转染技术,但在鹿茸原代细胞中还没有应用的先例。为探索电转染过程中影响鹿茸原代细胞电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的关键参数,以293T细胞系为平行实验组,将pCMV-C-EGFP质粒电转入马鹿(Cervus elaphus)鹿茸前软骨和软骨原代细胞中。结果显示:(1)在方波条件下,鹿茸前软骨细胞电转染电压500~700 V,脉冲长度0.4~1.4 ms,脉冲次数优选1或2次;而软骨细胞电转染电压500 V,脉冲长度0.2~1.3 ms,脉冲次数1或2次,可以在上述参数基础上进行各原代细胞后续试验优化。(2)物种(鹿、人)、细胞类型(原代细胞、细胞系)以及细胞组织来源(软骨、肾)等要素对电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具有较大影响。(3)电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通常存在反比关系。(4)原代细胞电转染效率均低于细胞系。研究结果可为电转染技术在鹿茸再生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 崔元曦, 田宇, 佟晓凤, 苏醒, 华思锐, 白素英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启动子(Bcl-XL/Bcl-2 associated death promoter,Bad)是麝鼠(Ondatra zibethicus)香腺miRNA测序筛选出的显著差异miRNA靶基因之一。为了解麝鼠Bad基因的基因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探讨其在麝鼠香腺发育和泌香中的作用,通过比对麝鼠的全基因组获得麝鼠Bad基因的CDS区序列,并利用多种在线预测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麝鼠Bad基因的CDS区全长为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2 087.40,等电点为9.63,不稳定系数为72.03,平均亲水系数为-0.885,是不稳定的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有26个潜在的磷酸化结合位点。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32.84%)、无规则卷曲(56.86%)、β-转角(4.90%)和延伸链(5.39%)构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麝鼠与仓鼠科(Cricetidae)亲缘关系最近,说明Bad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蛋白质互作预测结果显示,Bad蛋白与Bcl-2、Akt、Ywhaq、Ywhaz和Ywhab等蛋白相互作用,提示Bad蛋白与这些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促进麝鼠香腺萎缩;与Mapk8等互作提示在香腺发育时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麝鼠Bad基因在香腺周期性发育中的功能提供参考。
  • 边海东, 阿依江·叶尔肯, 邵长亮, 宗诚, 程鲲, 吕墨晗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90-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野生动物观赏是国家公园户外游憩的重要类型,在自然区域进行的野生动物观察、摄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充分体现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使丰富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得以发挥其观赏和教育价值,本研究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的方法,统计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道路附近水源地的野生动物分布情况,根据其出现的时间、地点和频率综合设计观赏路线,在对野生动物无干扰的原则下,基于原有道路的联通性设计了夏季(7—8月)和秋季(9—10月)两条观赏路线,并在夏季和秋季观赏路线上各设置4个观赏点,秋季观赏路线还有1个补充观赏点。两条路线上数量较多的观赏物种主要有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野马(E. ferus)和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3种有蹄类,其他出现指数较高的观赏物种有狼(Canis lupus)、盘羊(Ovis ammon)、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和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等。研究结果为未来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邱国强, 姜家虎, 张泽东, 刘小甜, 袁李莹, 代雯雯, 徐向龙, 丁长青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00-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浙江德清于2014年开展朱鹮(Nipponia nippon)野化放飞,初步建立了我国南方的第一个朱鹮野化放飞种群,但目前对该种群越冬期的觅食地选择情况尚不完全清楚,制定保护对策缺乏依据。2024年1月,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确定了浙江德清野化放飞朱鹮的觅食地,并采集36个觅食地样方的生境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德清朱鹮越冬期觅食地的主要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越冬期,德清朱鹮主要在“晾晒”养殖塘、养殖塘边坡与冬水田觅食;朱鹮选择利用的养殖塘边坡较缓,均不大于22°,且水深不超过20 cm;大部分觅食地(94.4%)的土壤松软、人为干扰程度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隐蔽地因子、觅食地因子、干扰因子、开阔度因子和土壤因子。德清朱鹮在越冬期倾向于选择距林地与河道较近(隐蔽地因子)、站立处坡度较小且水深较浅(觅食地因子)、距居民点较远和干扰程度较低(干扰因子)、较为开阔(开阔度因子)以及土壤较为松软(土壤因子)的区域觅食。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德清朱鹮野化放飞种群在越冬期选择的觅食地类型与已有研究中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情况有所不同,反映了朱鹮在我国南方地区放飞后对当地栖息地的适应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统筹协调,“错峰”调配养殖户在冬季排水晒塘的时间,同时对部分关键区域的养殖塘边坡进行平缓化修复,保证朱鹮在越冬期能持续拥有食物资源丰富的适宜觅食地。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朱鹮栖息地修复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未来我国南方地区的朱鹮野化放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冉景丞, 蒙秉顺, 张旭, 黄小龙, 涂声蕾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07-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是水鸟生存和繁衍的必要场所,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会改变水鸟的分布及行为。研究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响应特征,有利于掌握黑颈鹤的栖息地动态变化,对黑颈鹤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16—2022年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数据,分析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扩张对黑颈鹤栖息地选择及行为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草海保护区的芦苇面积呈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芦苇总面积为429.10 hm2,总体呈由北向南的扩张趋势,高密度的芦苇群落会影响黑颈鹤的栖息地生境质量;(2)受芦苇扩张的影响,黑颈鹤原有夜栖地逐渐偏移,最远迁移距离为42 m,且夜栖地偏移方向与芦苇扩张方向相反,其夜栖地空间分布明显避开芦苇存在的区域;(3)芦苇扩张会导致黑颈鹤的觅食距离增加,且觅食地类型也会改变,觅食地与夜栖地之间的平均距离可达4 148.14 m,觅食地逐渐由沼泽地转变为农耕地,但其并不是影响黑颈鹤觅食地改变的唯一因素;(4)黑颈鹤明显喜好浅水滩涂和水莎草(Cyperus serotinus)群落,明显不喜好芦苇群落,芦苇扩张会导致黑颈鹤喜好的生境减少,从而影响黑颈鹤的空间分布;(5)芦苇扩张不仅影响黑颈鹤的空间分布,还会限制黑颈鹤的求偶、觅食、站立、游走和栖息等行为活动。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的栖息地变化和行为活动均受芦苇扩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芦苇扩张降低了黑颈鹤栖息地中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从而导致黑颈鹤的夜栖地和觅食地发生改变。
  • 邰威, 刘守国, 李宁, 刘彬, 王征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18-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雁鸭类是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杂食性鸟类,它们取食湿地植物种子,对湿地植物的更新和定殖尤为重要。2022年11月—2023年5月,在大丰沿海湿地4种不同生境中收集雁鸭类多样性数据,通过雁鸭类粪便中植物种子的鉴定构建种子传播网络,研究雁鸭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在大丰沿海湿地共记录雁鸭类11种;种子传播网络由4种雁鸭类及9种植物组成,呈无嵌套且模块性较低的特征;在传播网络中,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传播的植物种类与数量最多;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被传播的种子数量最多。研究表明,大丰沿海湿地雁鸭类种子传播网络的结构较为简单,斑嘴鸭对传播网络的贡献最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雁鸭类的种子传播作用,进而对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 张敬, 王伟, 詹同彤, 莫嘉琪, 于杨, 陈绚姣, 胡昕, 朱毅, 由玉岩, 张成林, 陈足金, John Corder, 张恩权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27-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雉类在圈养过程中部分雌性个体会出现雄化现象(羽毛颜色趋于雄性特征),为了解这种现象与性激素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准确鉴别雄化个体的方法,以圈养蓝腹鹇(Lophura swinhoii)为对象,针对雌鸟雄化现象与粪便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开展研究。2022—2023年,在北京动物园和广州动物园共选取蓝腹鹇个体20只,采集繁殖期(4—6月)和非繁殖期(10—12月)的粪样共256份,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7?-雌二醇(estradiol,E2)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含量,计算E2/T,并分别对雄组、雌组和雄化组个体的E2、T含量以及E2/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圈养蓝腹鹇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雄组和雌组的E2含量、E2/T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 <0.01),T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 <0.05);雌组和雄化组的E2含量和E2/T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 <0.01),T含量无显著差异;雄化组与雄组的E2、T含量和E2/T均无显著差异。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中,雌组E2含量平均值和E2/T平均值均极显著高于雄化组(P<0.01);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雄组和雄化组E2/T均小于1。研究结果表明,蓝腹鹇雌鸟E2含量下降、E2/T降低能引发雌鸟中止产卵,换羽期后羽色向雄性羽色转变。若雌性个体繁殖期或非繁殖期的E2/T平均值小于1,且曾经产卵,之后外部羽色出现雄性羽色特征且没有“距”,则可确定其为雄化个体。
  • 林力钧, 王文慧, 张琦, 杜宇佳, 刘姿仪, 陈晓琳, 高鹏,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35-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过度开发、非法猎捕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已经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将野外非法获取的动物混入合法养殖动物中掩盖违法犯罪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需要从科学鉴定角度区分不同来源的动物。骨骼肌是非法猎捕和贸易的主要目标产品,但尚没有有效的方法鉴别其来源。本研究以被归入《国家畜禽资源目录》的新型家禽,同时又是“三有”物种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为例,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methylation-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melting,MS-HRM)测试了26个甲基化水平在野生和圈养环颈雉之间具有潜在差异的位点,得到11个可以稳定检测的位点。统计分析发现,LOC116232884、NFATC2、FGF9-3、FGF9-2、MAPK8、DUSP10和MYCN七个位点在两组间的甲基化水平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00~0.004),各位点整体正确鉴别率为62.22%~82.78%,累积鉴别能力可达99.999 93%。研究结果为建立鉴别野生和圈养环颈雉的方法提供了位点资源和检测方法,也为解决其他同类物种的鉴别问题提供了借鉴。
  • 马春湘, 张昌盛, 刘燕, 田恒玖, 洪锦旋, 董玉兰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43-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丰富北京雨燕(Apus apus pekinensis)基因组数据,采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其肌肉、肺脏、心脏及血液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显示:经质控后得到32.80 Gb的clean data数据,通过Trinity组装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与相关数据库比对,得到15295个(71.3%)有功能注释的unigenes。使用StringTie软件对mapped reads进行拼接后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共发掘6 700个新基因。共13 869条unigenes在GO数据库中获得注释,分类到3大类45个功能;有10 451条unigenes被归纳到KOG数据库25个直系同源功能类型;有13 339条unigenes在KEGG得到6大类50小类代谢通路注释。各个组织间差异基因分析显示,肺脏基因表达量数目最多,血液和肌肉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多,达5 281个,肺脏和血液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少,仅249个,分析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雨燕在飞行中的器官功能和代谢调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雨燕功能基因、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以及探究雨燕能量代谢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姜川, 朱文文, 李波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53-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红喉歌鸲(Calliope calliope)黑龙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测定了85只个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结合下载的135条同源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种群包含50个细胞色素b基因单倍型(1 143 bp),其中42个为独特的新单倍型,8个为共享单倍型。黑龙江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4 0±0.021 0),但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3 0±0.000 3),且二者均低于西伯利亚、远东岛屿及沿海种群。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该种群过去经历了瓶颈事件,并可能受过去捕猎活动以及生境破坏的影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黑龙江种群没有其他支系单倍型的渗入,属于指名亚种。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种群在更新世晚期、末次盛冰期前经历了扩张。本研究揭示了红喉歌鸲黑龙江种群的遗传状况,可为制定合理的物种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史素心, 江清悦, 王亚伦, 张保卫, 方光战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63-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噪声会降低发声动物声音通讯质量,同时降低特定个体被捕食的风险。因此,发声动物如何响应被噪声掩蔽的同种声音是事关其生存与繁殖的决策过程,但尚不清楚雌雄两性如何响应被掩蔽的同种声音以及其响应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安徽树蛙(Zhangixalus zhoukaiyae)为模型,回放同种广告鸣叫、异种广告鸣叫、白噪声及同种广告鸣叫与其他声音的组合声音,记录雌雄两性的行为响应,探究非同种声音对安徽树蛙雌性选择和雄性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1)雌性安徽树蛙更偏爱信噪比高的同种广告鸣叫;(2)雄性能动态调整竞争策略,且更偏爱响应被异种广告鸣叫重叠的同种广告鸣叫;(3)雌雄两性行为响应存在差异,此差异可能源自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双重压力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噪声对动物行为决策及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并为物种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 邓林华, 杨波, 王茜, 魏荣平, 魏明, 黄山, 何鸣, 王承东, 陈安发, 任志均, 凌珊珊, 李德生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72-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临床症状、CT扫描、血液常规与生化、组织病理学和应激生理学等手段对1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癫痫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该个体从癫痫发作致昏迷后的第2天开始,其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计数超出正常水平,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比容(HCT)则低于正常水平。昏迷期间的谷丙转氨酶(ALT)与钠(Na+),以及昏迷后第5天的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此外,脑组织呈现出弥漫性脑水肿、脑白质增生和坏死空洞,但CT扫描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还发现癫痫发作期间的粪便皮质醇质量分数[(320 7.7±994.2) ng/g]显著高于发病前[(282.4±207.3) ng/g,Z=-3.000,P=0.003],唾液皮质醇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体(P<0.05)。结合医学诊断和应激生理分析,推测该个体可能是受到噪声刺激后引发机体产生急性应激,使得机体非稳态负荷过重,最终导致癫痫发作。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保障动物的生活环境安静、稳定,尽量减少或避免个体受到应激源刺激,进而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 萨家祺, 曾繁文, 翟俊琼, 黄康, 陈绚姣, 王国蒨, 陈兴永, 张马龙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78-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广东省某动物园1只患病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致病菌并探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采集患病坡鹿脓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生化试验鉴定对分离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对分离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菌落形态呈微弱β溶血、光滑湿润、乳白色、中间凸起且边缘整齐;革兰氏染色呈圆形革兰氏阳性短杆状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显示,该菌与10株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参考菌株同源性在98.81%以上;生化试验鉴定显示,分离菌对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呈阳性,对乳糖、鼠李糖和甘露醇等呈阴性。综合以上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化脓隐秘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等抗菌药物耐药。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Plo-g2、Plo-g1、NanP、NanH、FimA、FimE和FimC七种毒力基因。研究结果可为野生动物源化脓隐秘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为化脓隐秘杆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
  • 邢燕, 杨飞飞, 张迎祥, 孙一群, 郑颖, 王春莹, 王亮,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86-1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温带森林中的重要有蹄类动物,亦是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捕食的主要猎物之一。黑龙江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东北虎跨境廊道,其野生梅花鹿种群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野外灭绝,在保护区内,拟通过对圈养梅花鹿的行为野化,促进梅花鹿野外种群的快速恢复。然而,在行为研究过程中,瞬时扫描取样法虽然被广泛运用,但瞬时扫描具体采样间隔的科学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5、10、15、20、30、60 min不同采样间隔内得到梅花鹿的不同行为持续时间,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不同行为持续时间进行两两比较,依据R2≥0.9、截距与0无显著差异(P> 0.05)、斜率与1无显著差异(P> 0.05)3个标准衡量采样间隔是否可以准确估计行为的持续时间,进而确定最佳采样间隔。结果表明:运动行为最佳采样间隔为5 min,休息、摄食、社会和其他4类行为的最佳采样间隔为10 min,反刍、警戒和站立行为最佳采样间隔为15 min。本研究成果有助于确保行为数据收集的科学性,提升数据收集的效率。
  • 许学林, 安富宇, 刘心雨, 谭琳, 王凯, 侯方晖, 邹洁建, 华彦, 王志广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94-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圈养条件下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繁殖率和幼崽存活率均较低,由于该物种食性特化,且缺乏行为习性和繁殖特性的研究,其人工育幼工作一直处于空白状态。2022年3月8日,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接收一只约1月龄的中华穿山甲幼崽,对其开展人工育幼尝试并获得成功。对此次人工育幼的代乳配方、饲喂方案、环境控制及日常管理进行总结分析,给出中华穿山甲幼崽人工育幼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其人工繁育及幼崽救护工作提供参考。
  • 田新民, 孟訾靖, 白小珍, 石兰英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00-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飞鼠(Pteromys volans)为树栖夜行滑行类啮齿动物,过去不合理的森林采伐已导致其生存受到一定威胁,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和近交衰退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南部4个小飞鼠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2.9(12.0~14.4)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8.6(8.1~8.8)个,观测杂合度为0.887(0.832~0.925),期望杂合度为0.872(0.865~0.876),近交系数为-0.018(-0.066~0.046)。结果表明:小飞鼠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苇河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穆棱种群次之,方正和宾县种群较低。种群历史数量的下降与分布区的隔离影响着各局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种群内高比例的稀有等位基因显示,未来小飞鼠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风险。检测到近期方正和宾县种群存在遗传瓶颈效应与近亲繁殖情况。建议加大对小飞鼠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开展栖息地修复和生态廊道构建,从而实现该物种的种群增长与扩散。
  • 李奇生, 闫莹芝, 薛官胤, 马云飞, 罗旭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07-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姿态标本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材料,然而由于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巨大的体型和较厚的皮肤,使其标本制作过程中的皮张鞣制和假体模型制作等步骤相对困难,因此亚洲象标本的展出数量有限。优化亚洲象姿态标本制作技术对于推动相关研究和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优化皮张处理、鞣制、假体制作和整形等制作技术,采用发泡剂和环氧树酯相结合制作假体模型,成功地完成一具雌性亚洲象的姿态标本,该标本更加逼真、轻巧和坚固。优化后的制作技术可满足博物馆、科研机构等对姿态标本的制作需求,可为大型兽类标本制作提供参考。
  • 续萧远, 李开颜, 王海涛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13-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城市化影响较为严重,由于其自身生活史特征不同而对城市化具有不同适应能力。家燕(Hirundo rustica)和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与人类活动密切关联,可能更易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2024年5—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及其周边3个乡镇共调查175巢金腰燕和家燕的营巢特征,利用Pearson卡方检验、t检验和U检验比较分析二者城乡营巢特征差异。结果发现,2种燕科(Hirundinidae)鸟类城乡间营巢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1)金腰燕巢相较于家燕巢距离地面更高(P <0.01);(2)家燕巢所在建筑物表面相较于金腰燕巢更加粗糙(P <0.01),乡镇地区家燕巢所在建筑物表面比县城地区更粗糙(P=0.03);(3)金腰燕巢上方遮蔽物长度小于家燕(P <0.01),且在县城地区巢上方遮蔽物长度大于乡镇地区(P <0.01)。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城乡建筑物类型、捕食压力和人类干扰程度以及2种燕科鸟类巢结构的不同是导致城乡金腰燕和家燕营巢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未来应进行持续评估,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防止未来巢址资源减少对2种燕科鸟类造成不利影响。
  • 徐宇浩, 陈梦词, 张天佑, 龚宴安, 黄松, 彭丽芳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20-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砂鳖[Pelodiscus axenaria(Zhou,Zhang&Fang,1991)],是周工健等(1991)依据湖南标本描述的鳖属(Pelodiscus)物种。砂鳖个体较小,常栖于水质清澈的砂砾石底质的江河上游和宽阔溪流中。由于电捕、挖掘河沙、修建护岸、开垦滩涂、水质污染和食物短缺等原因,砂鳖数量锐减,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等级。目前仅湖南、广东和广西有分布记录。2024年3月,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采集到2号鳖属物种标本。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树表明,采自贵州铜仁的样本与湖南、广东和广西的砂鳖样本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1.1%~2.5%。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砂鳖,系贵州省爬行类新纪录种。砂鳖在贵州省铜仁市的发现,拓宽了砂鳖分布的西限,对其地理分布、基础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马琦, 陈涛, 万里鹏, 王志坚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28-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7月与2024年7月,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青华林场(28°42'20″N,108°53'12″E,海拔1 012 m;28°43'24″N,108°53'16″E,海拔993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标本。经形态鉴定对比,和武陵掌突蟾(Leptobrachella wuli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掌突蟾属部分物种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到的掌突蟾物种与武陵掌突蟾聚为一支;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贵州省江口县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与模式产地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掌突蟾种群遗传距离为1.6%。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标本为武陵掌突蟾,系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
  • 李显达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