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史欣玥, 张定宇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97-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9
    摘要 (42) PDF全文 (1) HTML (40)   可视化   收藏

    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是一种常见的多重耐药病原体,对危重患者构成显著威胁。面对有限的有效抗生素选择,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导致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其耐药性归因于多种机制,包括外排泵作用、靶点突变、抗生素修饰酶的活化、生物膜形成及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将不动杆菌列为优先研发抗生素病原体,开发新抗生素的紧迫性显而易见。本文主要关注当前新型抗生素的开发、非传统抗菌药物的研究、潜在的疫苗以及多模式感染控制策略的推进。这些方法既是预防措施,也是应对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升级挑战的替代治疗手段。

  • 专家论坛
    孙屿昕, 童光东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3
    摘要 (23) PDF全文 (0)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已成为全球性卫生健康问题,至今很少有治疗药物被批准上市,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导致药物研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简述了国内外MAFLD药物研发现况,以及复方中药干预MAFLD的临床研究与新药开发,通过基础研究发现,复方中药可以通过综合干预多靶点、多通路调节,改善脂质代谢、减轻炎症及纤维化、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提示复方中药可能是未来MAFLD治疗潜在新药开发领域之一。本文就复方中药干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作一述评,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基础医学研究
    张孟汙, 罗金凤, 蒋丽媛, 滕宝锐, 高蝶, 张丹, 雷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47-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0
    摘要 (19) PDF全文 (5)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WMU-WZ04-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 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手段对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及文献对比鉴定化合物单体结构,利用纸片扩散法测试其抗菌生物活性。 结果Aspergillus sp. SWMU-WZ04-3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化合物1为3,4-dimethoxyacetophenone;化合物2为ethyl(2E)-3-(4-hydroxy-3-methoxyphenyl) prop-2-enoate;化合物3为4-methyl-5,6-dihydropyren-2-one;化合物4为3,15-dihydroxyl-(22E,24R)-ergosta-5,8(14),22-trien-7-one;化合物5为9,12-octadecadienoic acid (Z, Z)-2,3-dihydroxypropyl ester;化合物6为1'-Hexadeca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este;化合物7为2-(4-Hydroxyphenyl)ethyl 2,2-dimethylpropanoate;化合物8为(22E, 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化合物9β-sitosterol。体外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在1 mg/mL的浓度下对大肠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余化合物无明显抗菌活性。 结论 化合物256为首次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4具有抗大肠杆菌活性,表明该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影像医学研究
    李梦迪, 娄君鸽, 张小艳, 闫媛媛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7
    摘要 (17) PDF全文 (0)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肺部超声B线评分联合膈肌功能相关参数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机械通气患者115例,针对符合撤机条件患者行肺超声检查计算B线评分,并用T管行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SBT),SBT 30 min时通过床旁超声获取右侧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计算呼吸浅快指数、膈肌呼吸浅快指数、膈肌厚度变化率。以患者撤机后48 h呼吸状况分为撤机成功组78例和撤机失败组3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撤机成功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评估肺部超声B线评分联合膈肌功能相关参数对撤机的预测价值。 结果 撤机失败组肺部超声B线评分、膈肌呼吸浅快指数大于撤机成功组,右侧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变化率小于撤机成功组(P < 0.05)。撤机失败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呼吸频率、呼吸浅快指数高于撤机成功组,机械通气时间少于撤机成功组(P < 0.05)。经logistic回归结果得出,肺部超声B线评分、膈肌呼吸浅快指数、右侧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变化率、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呼吸频率、呼吸浅快指数是撤机成功重要影响因素(P < 0.05)。经ROC曲线分析得出,肺部超声B线评分、膈肌呼吸浅快指数、右侧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变化率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31,优于单一预测结果(P < 0.05)。 结论 肺部超声B线评分联合膈肌功能相关参数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较高。

  • 基础医学研究
    郭焰, 杨程杰, 母国, 魏娜, 陈烨, 谢冰清, 周军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9
    摘要 (15) PDF全文 (0)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利拉鲁肽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9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n = 30):对照组(Control),脓毒症组(LPS),LPS + 利拉鲁肽组(LPS + Lira)。LPS 组和LPS + Lira 组腹腔注射LPS(15 mg/kg),Control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 + Lira组小鼠在LPS注射前2天皮下注射利拉鲁肽(200 µg/kg),每天2次,连续3 d。 结果 3组小鼠的生存率、脑含水量、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细胞数、细胞凋亡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LPS组比Control组的生存率降低(P < 0.05),脑含水量增加(P < 0.05),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细胞数减少(P < 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 < 0.05),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 < 0.05),NLRP3、Casp1 p10、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 < 0.05),Bcl-2表达减少(P < 0.05)。LPS + Lira组小鼠的各项指标较LPS组均明显改善(P < 0.05)。 结论 利拉鲁肽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的激活,可减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对LPS诱导的脓毒症脑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专家论坛
    陈佳良, 王宪波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5
    摘要 (15) PDF全文 (0)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是治疗本病的一线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对UDCA治疗应答不佳,且不完全应答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亟须安全有效的二线治疗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中医药治疗PBC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其在改善患者生化指标、提高UDCA应答率、改善临床症状、抗肝纤维化、调控免疫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突出优势,但目前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以及长期终点事件研究。本文主要从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中医药治疗提高PBC疗效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供临床研究参考与借鉴。

  • 护理学
    张翠, 程孝雨, 张龙飞, 吴龙飞, 闫伟佳, 袁梦珂, 王虹雨, 高丙耀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8
    摘要 (14) PDF全文 (0)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并评估其效果。 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就诊并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术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30例,运用了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将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 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生活质量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等条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于增强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效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专家述评
    李汛, 宋晓静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1
    摘要 (14) PDF全文 (1)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肝再生是肝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及应对损伤的关键生物学过程,精准评估与预测肝再生状态对肝脏外科手术规划、肝病治疗策略制定及患者预后判断意义重大。本文系统评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肝再生领域的应用现状,涵盖基于影像、临床数据及分子组学的评估手段,剖析当前面临的数据质量、算法可解释性等挑战,并展望多模态融合、实时动态监测及个性化医疗导向下 AI 的未来发展前景,为推动肝再生研究与临床实践革新提供参考。

  • 傅佳, 冯富媛, 欧册华, 廖常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53-558.
    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orke pain,CPSP)是一种慢性顽固性中枢神经性疼痛综合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引起的疼痛,与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有关,表现为与脑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持续或间歇性疼痛,伴有感觉异常。目前,CPS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疼痛信号传导通路功能障碍、中枢脱抑制、中枢敏化、神经胶质细胞机制、神经递质失衡、离子通道改变等均与CPSP有关。随着CPSP患病人群的增多,当前治疗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常见的管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未来研究重点应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功能神经影像学建立预测模型、生物标志物开发、新药物靶点探索以及关注CPSP与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共患病的基础研究上。本文就CPSP的神经机制与临床管理策略作一综述,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专家论坛
    萧焕明, 施梅姐, 谢玉宝, 池晓玲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17-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4
    摘要 (12) PDF全文 (0)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的必经中间过程。但目前在肝纤维化的防治中仍然存在较多难点,且尚无肝纤维化防控的有效西药,因此阻断肝纤维化进展至肝硬化、肝癌的任务依然艰巨。长期实践证实,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预防及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使中医药在阻断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方面更好地发挥优势,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杂合以治”的治疗思想,从杂合以治的思想出发,整合中医不同疗法的优势,建立中医多方法、多靶点的肝纤维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肝纤维化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多维立体系列疗法在杂合以治的思想指导下,长期应用于阻断逆转肝纤维化,效果显著。

  • 专家论坛
    彭语晨, 邬小萍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27-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6
    摘要 (12) PDF全文 (0)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每年导致大量患者因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近年来,随着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核苷(酸)类似物和长效干扰素不同转化策略的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的进展,乙型肝炎治愈成为可实现的目标。本文就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概念、历史发展、可能的机制、治疗现状,以及新药研发的最新进展作一述评。探讨在治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以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 陈德秀, 雷贤英, 李家富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28-534.
    目的 观察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G 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 1,TGR5)被激活后对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首先分对照组和ET-1组,ET-1浓度分别为10-6、10-7、10-8 mmol/L,分别培养12、24、36、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各时段凋亡率。选择凋亡率较高的ET-1浓度及时间,进行后续实验。后续实验分为对照组、ET-1组、TGR5激动组、TGR5表达抑制组、TGR5空病毒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CCK-8测心肌细胞存活率,RT-PCR检测TGR5mRNA,Western blot检测TGR5、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N-terminal protein kinase,JNK)、磷酸化JNK(phosphorylated JNK,p-JNK)及门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epase-12)表达。结果 ET-1在10-8~10-6 mmol/L的浓度范围呈浓度依赖性,48 h内呈时间依赖性介导心肌细胞凋亡(P <0.05)。后续实验发现激活TGR5后,相较于ET-1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心肌细胞存活率提高,且CHOP、p-JNK、Caspase12蛋白表达受到抑制(P <0.05)。而抑制TGR5表达后可阻断TGR5对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降低心肌细胞存活率,CHOP、p-JNK、Caspase12蛋白表达增加(P <0.05)。结论 ET-1可介导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过度激活有关,而TGR5可能通过抑制ERS,拮抗ET-1对心肌细胞介导的凋亡作用。
  • 临床医学研究
    付吉伟, 徐清浪, 谢思, 陶学萍, 郭声, 史培, 祝文涛, 陶梦雨, 邬小萍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5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1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单用及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 Peg-IFN)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的疗效。 方法 该项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纳入了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4家医院接受治疗的152例高病毒载量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ETV组102例及Peg-IFN与ETV联合治疗组50例。主要结局指标为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 antigens, HBsAg)血清清除率。次要结局指标为48周HBsAg下降水平、HBV 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s, HBeAg)血清清除率、HBV-DNA阴转率及下降水平以及ALT下降水平。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Cochran's Q检验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ALT、HBV-DNA和HBsAg水平在整个48周治疗期间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 0.001)。治疗48周时,ETV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0.82 ± 9.86)U/L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37.57 ± 19.84)U/L(P = 0.027);ETV组HBV-DNA和HBsAg水平分别为(1.22 ± 1.17)lgIU/mL和(3.65 ± 0.85)lgIU/mL均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0.82 ± 0.96)lgIU/mL和(2.62 ± 1.45)lgIU/mL(P = 0.034,P < 0.001)。ETV组治疗48周时HBeAg和HBV-DNA清除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 0.001),而HBsAg清除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71)。联合治疗组治疗48周时HBsAg、HBeAg和HBV-DNA清除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 0.05)。治疗48周时,ETV组HBsAg和HBeAg血清清除率分别2.0%和13.7%均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12.0%和38.0%(P = 0.027,P = 0.001);ETV组HBV-DNA清除率89.2%低于联合治疗组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09)。 结论 Peg-IFN联合ETV治疗方案可作为高病毒载量CHB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 专家论坛
    王怡群, 陈晓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3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担。本病中医病因可归纳为外感湿热疫毒,病机为湿、痰、瘀、毒相互搏结、壅滞机体,日久耗伤气血、阴阳无法顺接,最终导致脏腑功能的衰竭。本研究团队根据慢乙肝临床症候特点,基于“疫毒致病”理论,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症候特征,采用三期解毒法辨证治疗慢乙肝,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为中医药防治慢乙肝、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指导。

  • 专家述评
    谢尧, 韦欣, 李明慧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2

    我国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高流行地区,慢性HBV感染对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和巨大经济负担。由于主要传播途径、遗传背景和病毒基因型与欧美存在差异,我国80%以上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与HBV感染相关,每年新发HCC人数和因HCC死亡的人数接近全球死亡人数的1/2。抗病毒治疗是阻断或延缓HBV相关肝脏疾病进展和降低HCC发生的重要措施,患者长期良好结局的唯一指标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消失,HBsAg消失成为慢性HBV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理想治疗目标。因抗病毒治疗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在现有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为了提高HBsAg消失发生率,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优化治疗,包括优势患者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与核苷(酸)类似物 [nucleos(t)ide analogues, NAs] 联合治疗、延长治疗、间歇治疗和获得HBsAg消失后的巩固治疗。本文就慢性HBV感染抗病毒治疗追求HBsAg消失的优化治疗策略作一述评,为追求临床治愈提供参考。

  • 临床医学研究
    王晓宁, 孙家安, 王燕, 段浩朋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58-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2

    目的 探究血清瓜氨酸组蛋白H3(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预测价值。 方法 择取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行ECPR的患者126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测定患者血清CitH3、PCT、IL⁃10水平。根据ECPR后ALI发生与否分为ALI组与非ALI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CitH3、PCT、IL-10水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CPR后ALI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CitH3、PCT、IL-10对ALI的预测价值。 结果 因6例患者未配合完成相关检查等被剔除,最终纳入120例患者,其中住院期间ALI发生28例(ALI组),ALI未发生92例(非ALI组)。ALI组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ing System, 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心肺复苏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大于非ALI组(P < 0.05);ALI组血清CitH3、PCT、IL-10水平均高于非ALI组(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肺复苏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血清CitH3、PCT及IL-10是A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itH3、PCT、IL-10单一及3项联合预测AL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86、0.837、0.852、0.951,3项联合的AUC均大于PCT、IL-10单一检测(P < 0.05)。 结论 ECPR后ALI发生患者血清CitH3、PCT、IL-10水平上升,对ALI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特别是联合检测效能更显著。

  • 胡琼丹, 蒋东阳, 王丽, 刘建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59-562.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患者中,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情况并不罕见。清肺排毒汤作为通用方被列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临床治疗首选,现有证据表明,其可防治与COVID-19相关的急性肾损伤。本文从“既病防变”的角度出发,探讨清肺排毒汤防治COVID-19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证治规律。本文还基于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三焦辨证和六经传变等相关理论,提出“泻母补子”“三焦分治”和“太少两解”的“既病防变”新思路,以期为中医临床应对疫病防治提供借鉴。
  • 欧三桃, 毛海霞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02-506.
    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RF)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主要的病理表现和共同的进展途径,与CK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目前诊断肾纤维化的金标准是肾穿刺活检,但其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血、尿等特异分子标记物外,随着影像学技术尤其是特异放射性示踪剂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等的发展,[68Ga] Ga-FAPI-04 PET/CT等无创手段诊断肾纤维化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将无创诊断肾纤维化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述评,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肾纤维化提供参考。
  • 黄富春, 肖国辉, 汤明云, 周鑫, 吴旭, 王天刚, 李志, 赵龙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07-511.
    目的 配制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通过酒精热量过渡、酒精不过渡、酒精体积过渡三种方法诱导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小鼠模型,比较其肝功能损伤程度、血脂水平和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即酒精热量过渡对照组(A1)、酒精热量过渡组(A2)、酒精不过渡对照组(B1)、酒精不过渡组(B2)、酒精体积过渡对照组(C1)、酒精体积过渡组(C2),在饲喂相应液体饲料的第16、22、28 d分别处死对应组小鼠,测定并比较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ic acid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肝脏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结果 血清生化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G含量均高于其对照组(P <0.05);A2、B2、C2组小鼠血清AST、ALT含量无明显差异(P> 0.05);A2组小鼠血清TC、HDL-C含量高于B2、C2组(P <0.05);A2、C2组小鼠血清LDL-C含量均高于B2组(P <0.05)。病理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小鼠肝脏H&E染色均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肝脏油红O染色均可见橘红色或红色脂滴聚集。结论 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中三种方法诱导的ALD小鼠模型肝功能损伤无差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脏脂肪变性及血脂异常。
  • 综述
    严肖, 徐姚, 张静, 袁茜, 柯发敏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105-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20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磁性纳米材料尤其是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凸显其重要价值。Fe3O4磁性纳米材料(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因具备独特的磁学性质、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便捷的表面功能化能力而备受科研人员青睐。该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够迅速定向移动,且由于其纳米级尺寸带来的高比表面积和表面能,有利于药物分子、生物分子的高效吸附和偶联。此外,Fe3O4 MNPs稳定的化学性质和低生物毒性使得其在医疗应用上表现出巨大潜力。在医学研究中,Fe3O4 MNPs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果。本文就Fe3O4 MNPs在药物载体、肿瘤热疗、血液净化、酶催化治疗、核磁共振成像、蛋白质与核酸的分离提纯、细胞分离以及免疫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与技术创新点。

  • 临床医学研究
    周静, 孙军, 汪宁, 刘义锋, 李祥欣, 高军, 余洋, 温昌明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81-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6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组11(long non coding RN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omplex group 11, LncRNA HCG11)及微小核糖核酸-26b-5p(microRNA-26b-5p, miR-26b-5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6例,根据梗死面积将其分为小面积组、中面积组和大面积组,随访1年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qRT-PCR检测LncRNA HCG11,miR-26b-5p相对表达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LncRNA HCG11和miR-26b-5p对患者梗死面积的诊断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LncRNA HCG11、miR-26b-5p与梗死面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HISS)的相关性。 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面积梗死患者的LncRNA HCG11水平升高,miR-26b-5p水平降低(P < 0.05);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的LncRNA HCG11水平升高,miR-26b-5p水平降低(P < 0.05);不同梗死面积患者高血压史、高血脂史以及NHISS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ncRNA HCG11与梗死面积及NHISS均呈正相关(r梗死面积= 0.553,P梗死面积< 0.001;rNHISS = 0.462,PNHISS< 0.001),miR-26b-5p与梗死面积及NHISS均呈负相关(r'梗死面积= -0.534,P'梗死面积< 0.001;r'NHISS = -0.447,P'NHISS< 0.001);miR-26b-5p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高血压史、NHISS评分、CRP和LncRNA HCG11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 < 0.05);LncRNA HCG11和miR-26b-5p及联合诊断患者梗死面积优于单独指标诊断(ZLncRNA HCG11 = 3.049,PLncRNA HCG11 = 0.002;ZmiR-26b-5p = 2.657,PmiR-26b-5p = 0.008,AUC = 0.937);且LncRNA HCG11+miR-26b-5p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显著优于LncRNA HCG11、miR-26b-5p、CRP、NHISS单独指标(ZLncRNA HCG11 = 2.207,PLncRNA HCG11= 0.027;ZmiR-26b-5p= 2.080,PmiR-26b-5p= 0.038;ZCRP = 2.341,PCRP = 0.019;ZNHISS = 2.093,PNHISS= 0.036,AUC = 0.892);LncRNA HCG11与miR-26b-5p呈负相关(r = -0.425,P < 0.05)。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ncRNA HCG11水平升高,miR-26b-5p水平降低,均为患者脑梗死面积及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患者脑梗死面积及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 黄越熙, 丁文飞, 刘江, 陈镜伊, 吴蔚桦, 康婷, 欧三桃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12-521.
    目的 探讨丁酸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组及UUO+丁酸钠低剂量组(1 g·kg-1·d-1)、UUO+丁酸钠高剂量组(2 g·kg-1·d-1),每组10只。在术后第7、14 d,每组分别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情况,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collagen I,Col-I)、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的激酶1(serum/glucocorticoid regulated kinase 1,SGK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p65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的HE染色可见肾小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Masson染色可见蓝色胶原沉积明显增多,且随着时间延长,其肾脏病变加重;经丁酸钠干预后可减轻肾脏的损伤、病理改变以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且UUO+丁酸钠高剂量组较UUO+丁酸钠低剂量组改善更明显。此外,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大鼠肾组织中α-SMA、Col-I、TNF-α及IL-6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 <0.05);丁酸钠干预后UUO模型中α-SMA、Col-I、IL-6及TNF-α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UUO+丁酸钠高剂量组较UUO+丁酸钠低剂量组下降明显。同时,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大鼠TGF-β1、SGK1及其下游靶点p65和CT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 <0.05);经过丁酸钠干预后,可以改善UUO模型中TGF-β1/SGK1信号通路的变化,且UUO+丁酸钠高剂量组改善更明显。结论 丁酸钠可能通过改善炎症及调节TGF-β1/SGK1信号通路明显改善UUO大鼠的肾间质纤维化。
  • 徐才刚, 王雪梅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471-475+487.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T细胞淋巴瘤亚型,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AITL显著的疾病异质性和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上仍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都使得该疾病备受关注,对AITL进行早期精准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在病理组织学的基础上,新兴的分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正逐步提高AITL早期识别的准确性。基于传统化疗效果有限,当前研究正聚焦于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开发。本文就AITL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述评,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 温思媛, 龙王丽娜, 代思斯, 曾可瑞, 徐雯喆, 董思兰, 何仁江, 韩知峡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35-539+552.
    目的 了解男童家长对包皮环切术知晓率、接受意愿以及对男童外生殖器健康重视度现况,评价包皮环切术科普宣传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调查和自身前后对照干预试验。偶遇抽样抽取895名泸州市小学及初中门口接送孩子的男童家长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选择横断面调查人群中愿意配合并且两次问卷所用手机微信账号一致的男童家长作为对象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干预试验,干预后再次派发问卷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应用χ2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横断面调查收集有效问卷895份,科普干预效果评价收集有效问卷402份。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包皮环切术的总体知晓率为52.18%,接受意愿为65.14%;对男童外生殖器卫生、健康的关注度为60.67%。经过一个月的科普干预,参与干预试验的402名家长的知晓率由46.76%升至82.09%(χ2=109.43,P <0.001),接受意愿由55.72%升至96.02%(χ2=178.30,P <0.001),对男童外生殖器健康的关注度由23.38%升至98.75%(χ2=480.30,P <0.001),干预前后差异显著。结论 泸州市男童家长对包皮环切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接受意愿以及对外生殖器关注度仍有待提高,通过公众号推文、视频讲解、直播讲座和专家答疑等方式进行科普宣传后,家长的知晓率、接受意愿以及对外生殖器关注度明显提高,科普宣传效果显著。
  •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58.
    <正>《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已被众多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本刊为双月刊,刊发论文以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热点难点研究、规范化、标准化为主要特点。刊载栏目主要有专家述评、专家论坛、技术创新、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影像医学研究、药学研究、护理学、综述等。
  • 雷攀, 解晓都, 张鹏, 余佳成, 杨楠, 梁培禾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488-493+501.
    乳腺外佩吉特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是一种发现历史较长的罕见皮肤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人,不同国家、地区发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生物学行为常表现为惰性,临床上易与多种皮肤疾病混淆,加之发病机制,尤其是细胞起源仍存有争议,常导致病程迁延,诊断被延误。EMPD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其诊断及评估强调活检,并应注意伴发身体内肿瘤的检查。EMPD的治疗复发率较高,可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类,前者关键点在于病灶切除范围的确定,术中/切缘病理检查较为重要;后者目前尚缺少统一规范的方案。本文就EMPD的诊疗及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以期为本病相关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张勇, 周禹瑄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461-465+470.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一种由神经损害或病变所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可引发多种下尿路症状,同时合并多系统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因素、感染性疾病和医源性因素。由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分型和治疗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本文系统性地归纳了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采集、排尿日记、实验室检查、泌尿系超声、尿动力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汇总了神经源性膀胱的疾病分型法,如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分型法、廖氏分型法、Madersbacher分型法、Krane-Siroky分型法和SALE分型法等;整理了临床现有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骶神经电刺激术;结合了国内外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研究的最新进展,展望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新方向。
  • 临床医学研究
    李浩权, 叶振伟, 王在国, 张伟标, 黄妙玲, 蒋经柱, 陈韵壕, 邱浩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6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3

    目的 总结CT引导下肝脏Ⅸ段肿瘤微波消融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策略。 方法 对我院肝胆胰外科2013年10月至2023年7月104例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肝脏Ⅸ段肿瘤患者的围消融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全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并发大量胸腔积液、液气胸、腹腔内出血、肝脓肿、消融针折断、迟发性胆道损伤及肿瘤-十二指肠内瘘各1例,无围消融期死亡病例;围消融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7%、死亡率为0%。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Ⅸ段肿瘤微波消融的围消融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消融手术安全可行。

  • 临床医学研究
    代盛仪, 刘海玥, 孙志强, 李丹, 王桐, 左小红, 徐芳, 蒋朝哲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7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5

    目的 探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对噪声烦恼的预测效果,构建一种对噪声烦恼进行识别评估的模型。 方法 以在职地铁司机群体为被试者,基于地铁模拟器设计了列车司机驾驶实验,采集了40名在职地铁司机在不同噪声环境下的Weinstein噪声敏感性量表与主观噪声烦恼问卷以及心电数据,对HRV特征进行提取并采用Z-Score标准化将数据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特征选择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对特征值进行重要度排序依次输入挑选最重要特征,建立了多种基于心率变异性特征的司机噪声烦恼识别模型进行比较,并讨论个体噪声敏感性对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 多种HRV特征与噪声烦恼相关。经特征选择发现,个体噪声敏感性对识别和检测噪声烦恼有显著作用。对比多种分类模型,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对烦恼水平进行识别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0.03 %。 结论 基于心率变异性的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为实时识别职业噪声烦恼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撑。

  • 临床医学研究
    刘儒, 张菲斐, 李新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68-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4

    目的 探究血清膜联蛋白A1(annexin A1, AnxA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 in type-1 domain 13, ADAMTS13)联合心电图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280例因胸痛入院,疑似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 cTnl)水平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结果分为AMI组(145例)和非AMI组(135例),比较两组血清AnxA1、ADAMTS 13水平;根据AMI患者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结果分为轻度组(55例)、中度组(53例)和重度组(37例),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血清AnxA1、ADAMTS1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血清AnxA1、ADAMTS13联合心电图对AMI重度冠脉病变以及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非AMI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清AnxA1、QTc、TP-Tec水平升高[(0.97 ± 0.26 )vs (1.31 ± 0.38) μg/mL] [(417.56 ± 29.11 ) vs (456.88 ± 28.62) ms] [(106.53 ± 15.28) vs (120.48 ± 14.91) ms],ADAMTS13水平降低[(1.22 ± 0.39) vs(0.86 ± 0.29 )ng/L](P < 0.05)。与单支组比较,双支和多支组血清AnxA1、QTc、TP-Tec水平升高[(1.08 ± 0.15)vs(1.36 ± 0.21)vs(1.60 ± 0.25 μg/mL] [(439.84 ± 19.73)vs(459.73 ± 19.80)vs(479.74 ± 20.11)ms] [(114.82 ± 11.40)vs(121.89 ± 10.96)vs(127.41 ± 10.57) ms],ADAMTS13水平降低[(1.05 ± 0.27)vs(0.82 ± 0.19)vs(0.61 ± 0.13)ng/L](P < 0.05)。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清AnxA1、QTc、TP-Tec水平升高[(1.11 ± 0.14)vs(1.35 ± 0.20)vs(1.55 ± 0.27)μg/mL] [(438.96 ± 20.37)vs(459.44 ± 21.19)vs(479.84 ± 22.42)ms] [(113.43 ± 11.58)vs(121.88 ±11.39)vs(128.96 ± 11.16)ms],ADAMTS13水平降低[(1.03 ± 0.23)vs(0.88 ± 0.17)vs(0.58 ± 0.12)ng/L](P < 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AnxA1、QTc、TP-Tec水平升高[(1.15 ± 0.24)vs(1.46 ± 0.31)μg/mL)] [(440.37 ± 29.11)vs(472.29 ± 28.62) ms] [(112.44 ± 15.63)vs(127.98 ± 15.17)ms],ADAMTS13水平降低[(0.97 ± 0.18)vs(0.76 ± 0.0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心电图参数预测AMI重度冠脉病变的AUC为0.948,均显著优于单独检测指标(P < 0.05)。四者联合预测AMI斑块稳定性的AUC为0.925,均显著优于各自单独检测指标(P < 0.05)。 结论 血清AnxA1、ADAMTS13联合心电图参数对AMI患者重度冠脉病变以及斑块稳定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诊断AMI提供参考。

  • 肖跃海, 李彦锋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494-501.
    小阴茎是指阴茎外观结构正常,其拉伸长度小于同年龄组人群阴茎平均值减2.5倍标准差的异常短小阴茎。导致小阴茎的常见病因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功能障碍、雄激素合成和作用障碍、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引起的综合征、阴茎发育不良或缺如、母亲抗真菌药物或抗雄激素药物使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影响、特发性小阴茎等。小阴茎患者常合并小睾丸、男性第二性征不足、成年后不育症、身材矮小等表现。对阴茎长度的精准规范评估应测量其拉伸长度。小阴茎患者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临床、遗传学和内分泌综合评估,在明确病因基础上,积极临床干预,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以期有效改善阴茎长度,提高生活质量。根据性激素作用于HPG轴环节的不同,可将药物治疗分为应用GnRH脉冲泵治疗的青春期全模拟方案、应用促性腺激素治疗的部分模拟方案及应用睾酮或双氢睾酮的终端模拟方案。但目前尚无针对小阴茎的诊治规范和专家共识,其最佳治疗时机、药物方案选择和最佳适应证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 董强, 宋攀, 吕东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466-470.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患者的常见病,发病率极高,病因机制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内分泌干扰物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化合物,结构类似于激素,可对人体内分泌产生干扰。前列腺生长受到性激素调控,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影响前列腺的生长进而导致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和进展。本文综合性分析了内分泌干扰物对前列腺增生影响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内分泌干扰物促进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同时提出了减少内分泌干扰物暴露的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人民群众提高对内分泌干扰物和前列腺增生疾病之间联系的认识,减少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提供参考和借鉴。
  •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63-566.
    <正>~~
  • 王莉雯, 李岩, 龚虹卉, 胥婕, 王发美, 张婷, 秦大莲, 郭凯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44-552.
    目的 手性黄烷酮类天然产物存在于多种中药材或食品中,有多样化的生物活性,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本研究探讨如何高效、经济地鉴定黄烷酮类天然产物的手性。方法 以联二萘酚(binaphthol,BINOL)类化合物作为手性溶剂化试剂(chirul solvating agents,CSA),选择9种含ABX自旋耦合系统的黄烷酮类天然产物作为待测底物,通过核磁共振测试氢谱的变化进行手性识别,并计算其对映体过量值(enantiomeric excess,ee),再选择其中4种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手性拆分,激发态圆二色谱(exciton circular dichroism,ECD)绝对构型测试。结果 9种样品加入S型BINOL均能够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进行识别,并计算出ee值。4种样品通过HPLC能够拆分为8个对映异构单体,均能通过ECD判定出绝对构型,证明4种样品是鲜屑混合物。结论 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运用BINOL溶剂化试剂能够经济、高效地识别含ABX自旋耦合系统黄烷酮类天然产物的手性,判断其是否为天然来源的鲜屑混合物,并计算出ee值。
  • 技术创新
    张璐娜, 倪玉芳, 鲜茜雯, 王洪连, 粟宏伟, 王丽, 李健春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36-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8

    目的 利用生物素标记酶TurboID介导的邻近标记技术,筛选并构建转录因子Smad3的活性调控网络。 方法 构建一个含有Smad3TurboID基因序列的诱导型表达质粒,并通过慢病毒介导的转染方法将其导入Smad3敲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中,形成过表达的稳定转染细胞系。在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适合的生物素标记浓度和时间,随后进行了生物素标记实验。通过链霉亲和素磁珠对带有生物素标记的蛋白复合物进行富集和纯化,随后进行蛋白质谱分析,并筛选出与Smad3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 结果Smad3敲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中成功构建了Smad3-TurboID诱导型过表达稳转细胞株。经过生物素标记实验优化,最终确定的生物素浓度和标记时间为25 μm和20 min。质谱结果分析筛选出一系列潜在和Smad3相互作为候选蛋白,例如Yap1和Stat3。 结论 结合生物素标记酶TurboID介导的邻近标记技术,本研究成功地鉴定了大量可能与Smad3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这些发现为后续深入研究Smad3蛋白的功能及其在细胞内的调控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互作蛋白的识别和功能分析,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Smad3的生物学作用。

  • 周思慧, 唐瑞, 罗静, 阮思蓓, 凌凤, 唐红, 柴利, 刘俊, 唐琼瑶, 唐明希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22-527.
    目的 探讨短肽P10581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镇痛效果及对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首先,将前列腺癌PC3细胞注入大鼠胫骨建立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分组(n=4)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l threshold,PWT),筛选短肽P10581的最佳镇痛浓度,并取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Western blot法检测压电蛋白Piezo2蛋白。其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吗啡组(5 mg·kg-1)、P10581 A组(6.4μg·kg-1)、P10581 B组(12.8μg·kg-1)和生理盐水组(n=10),皮下注射相应药物后,每小时测量大鼠PWT。另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吗啡组(5 mg·kg-1)、复合用药Ⅰ组(0.2μg·kg-1 P10581+5 mg·kg-1吗啡)、复合用药Ⅱ组(0.4μg·kg-1 P10581+5 mg·kg-1吗啡)、生理盐水组(n=10),记录皮下注射后7 d内大鼠PWT。结果 短肽P10581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最佳镇痛浓度为51.2μg·kg-1,在此浓度下,大鼠DRG神经元中Piezo2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9,P <0.05)。在镇痛效果研究中,给药后3 h内三组均有明显镇痛效果,且吗啡组镇痛效果强于P10581 A组和P10581 B组;第4 h时,三组的镇痛效果无差异(P> 0.05);7 h后,与吗啡组相比,P10581 A组(t=11.60,P <0.001)和P10581 B组(t=28.84,P <0.001)镇痛效果显著。在短肽P10581对吗啡耐受性影响的研究中,单独使用吗啡时,自第2 d起镇痛效果随时间减弱,出现吗啡耐受;微量短肽P10581与吗啡联合使用时,相比吗啡组,第7 d复合用药Ⅰ组(t=38.41,P <0.001)和复合用药Ⅱ组(t=34.92,P <0.001)的镇痛率分别提高了61.31%和69.78%,仍保持明显的镇痛效果。结论 相较于吗啡,短肽P10581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镇痛作用更具有时间优势,并且微量短肽P10581可明显降低吗啡耐受性。
  • 华晓亮, 姜庆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476-480.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CPPS)是泌尿男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多样,包括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严重危害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CP/CPPS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导致很多患者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满意。建立以临床症状为核心的诊断和治疗评价体系,更能体现疾病复杂多样的本质,符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有助于该疾病的准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本文从CP/CPPS临床症状的角度出发,根据CP/CPPS患者常见临床症状(LUTS、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进行分类阐述,重点论述针对该症状的最新治疗进展及相关作用机理,以加深对该疾病的理解,为该病的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邓龙昕, 周睿, 吴涵, 何煌, 陈锐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481-487.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阶段的突出表现,也是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前列腺癌的恶性生理学行为及其骨转移机制,探讨了原发性前列腺癌产生具有骨转移表型的肿瘤亚群的机制,以及促进转移级联反应各个环节的因素。克隆进化理论揭示了前列腺癌细胞通过基因突变形成不同转移潜力的亚克隆;上皮-间质转化理论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肿瘤是如何进行局部侵袭和血管内渗;种子与土壤理论、循环肿瘤细胞理论解释了前列腺癌细胞在骨髓中的定植和微转移灶的形成;肿瘤微环境理论揭示了再激活的前列腺癌细胞如何与其他细胞协同形成转移灶。本文旨在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临床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 王宝梅, 刘永宏, 来海欧, 项颖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40-54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研究。方法 收集2021年3月-2022年8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入院第2 d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期间填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调查表》,记录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发生时段。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分为加重组和无变化组。血压昼夜节律分为超勺型、勺型、非勺型、反勺型。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发生时段分为:[0:00,4:00)、[4:00,8: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对加重组和无变化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规律、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及加重组神经功能缺损在各时段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加重组和无变化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7.389,P <0.01),加重组以反勺型为主,超勺型次之;无变化组以勺型为主,非勺型次之。(2)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与血压昼夜节律的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为1.821(P <0.05)。(3)加重组神经功能缺损在各时段的发生例数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8.217,P <0.05),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4:00,8:00)时段。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4:00,8:00)时段可能是脑梗死加重的高峰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