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5-04-25
  

  • 全选
    |
  • 陈跃, 彭登赛, 丁泓尹, XUE Song, WEN Sijie, LI Xiang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43-3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核医学放射性诊疗一体化已成为新兴发展方向。在这个领域中,我们使用相同或者相似的药物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由于只在可视化时进行治疗以及较低的用药量,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既往研究中比较成功的是68Ga/177Lu-DOTATATE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一体化和68Ga/177Lu-PSMA对前列腺癌的诊疗一体化。近年新的诊疗一体化药物68Ga/177Lu-FAPI和68Ga/177Lu-DOTA-IBA也展现出了对实体瘤和骨转移灶较好的诊疗效果。本文对上述4种药物进行简要总结与述评,包括诊断效能、治疗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提供参考与借鉴。
  • 徐婷婷, 王为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50-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指南依据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本指南编写专家实践经验与讨论意见编写,阐述了177Lu-DOTA-IBA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特性、适应症、禁忌症、治疗流程、辐射防护、剂量学与随访等内容,旨在为核医学医师与临床医师提供177Lu-DOTA-IBA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实践指导。177Lu-D OTA-IBA是DOTA-IBA与177Lu标记的产物,通过静脉给药,作用于骨病灶发射β-粒子进行内照射。推荐注射剂量为1.11GBq,每6~8周1次,6~8次为1疗程。适应症主要包括多发骨转移和原发骨肿瘤,禁忌症包括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本指南强调通过多学科团队评估以确保患者用药的最优化,尽力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 张蜀茂, 刘会攀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55-3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指南依据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及专家实践经验与讨论意见编写,旨在为骨转移患者接受68Ga-DOTA-IBA PET/CT检查提供全面指导,内容涵盖临床适应证、核医学医务人员岗位要求、操作规范、影像报告、质量控制及显像过程中辐射安全问题等的指导准则。通过遵循这些准则,我们致力于确保68Ga-DOTA-IBA PET/CT检查的操作流程规范化与质量,同时为不同影像学表现提供准确的解读与标准化的诊断报告。
  • 郑文璐, 张瑜, 柳志巧, 王为, 牟丽娴, 张伟, 邵付强, 王鹏, 王力, 漆赤, 谢礼波, 张建文, 薛嵩, 文思杰, 庞华, 黄定德, 陈晓良, 程祝忠, 徐浩, 赵新明, 韦智晓, 刘建军, 张静静, 陈小元, 颜学先, 李翔, 张春银, 陈跃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59-3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的放射性配体疗法(radio ligand therapy,RLT)在欧美国家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可为经新型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后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该技术体系的核心为核医学肿瘤诊疗一体化,即将分子成像与放射性核素内放射治疗有机结合。首先,通过精准的分子显像诊断技术实现疾病“精准诊断”,明确疾病分子靶点的分布;然后,利用放射性药物针对疾病靶点分布进行“核素精准靶向治疗”。通过这一原理,放射性同位素可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最大限度抑制肿瘤生长,同时显著减少内放射治疗副作用。核医学精准诊疗一体化在前列腺癌及其他肿瘤诊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为那些传统治疗方法难以奏效的肿瘤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177Lu标记PSMA配体(177Lu-PSMA-RLT)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实施方案进行介绍与述评,以供即将开展177Lu-PSMA-RLT核素治疗的单位参考。展望未来,核医学精准诊疗一体化有望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常规疗法,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邱琳, 邢乃果, 黄占文, 张春银, 郑文璐, 雷蕾, 漆赤, 唐诗洁, 邵付强, 张伟, 张静静, 陈小元, 颜学先, 薛嵩, 文思杰, 庞华, 黄定德, 陈晓良, 程祝忠, 徐浩, 赵新明, 韦智晓, 刘建军, 李翔, 陈跃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64-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操作规范旨在为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68Ga 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68Ga-PSMA) PET/CT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内容涵盖适应证、岗位职责、患者准备、药物注射、图像采集与处理、质量控制及辐射安全等核心环节。本操作规范的制订是为核医学医技护药团队在临床工作中处理68Ga-PSMA PET/CT显像检查提供实用的操作参考,确保68Ga-PSMA PET/CT检查为临床前列腺癌的管理提供精准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本操作规范参考EANM/SNMMI指南并结合团队专家的实践经验制订,以供临床在前列腺诊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 庞尚静, 闫远卓, 张春芳, 游碟, 丁泓尹, 薛嵩, 文思杰, 李翔, 陈跃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71-374+3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77Lu-DOTA-伊班膦酸(ibandronate,IBA)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7月至2024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177Lu-D OTA-IBA治疗的12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数据。治疗前后注射68GaDOTA-IBA,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进行显像,采用改良后的PET评价标准1.0(PERCIST 1.0)评估分子影像学反应,采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CTACE 5.0)进行毒性评估,采用临床疼痛评估工具NRS评分了解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结果 患者年龄范围为56~86岁,平均年龄(72.58±8.36)岁。68Ga-DOTA-IBA PET/CT显像示,12例患者中未见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病例、6例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达到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3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5%。所有患者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肌酐(creatinine,Crea)、肾小球滤过率(glomeular filtration rate,GFR)、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Ⅲ/Ⅳ级血液学或肝肾毒性。结论 177Lu-D OTA-IBA是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一种具有前景的选择方法,且耐受性与安全性良好。
  • 张娜, 林欣怡, 徐婷婷, 邓嘉, 陈跃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75-3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68Ga-TBM-001 PET/CT(68Ga-DOTA-IBA)显像与99mTc-MDP骨扫描显像对肺癌骨转移患者的诊断效能及探求68GaTBM-001 PET/CT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22年2月至2024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3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1周内68Ga-TBM-001 PET/CT与99mTc-MDP骨扫描显像结果,以病理、X线、CT、MRI、临床随访等综合评价作为诊断标准,比较68Ga-TBM-001 PET/CT与99mTc-MDP骨扫描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36例骨转移患者确诊骨转移病灶共204处,主要分布在脊柱、胸骨及肋骨、骨盆组成骨、四肢骨等部位,其中68Ga-TBM-001 PET/CT共检出真阳性病灶189个、假阳性病灶7个,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分别为92.6%、96.4%;99mTc-MDP骨扫描共检出真阳性病灶152个、假阳性病灶21个,灵敏度及PPV分别为74.5%、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8Ga-TBM-001 PET/CT中良性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2.8(2.3,3.9)、骨转移病灶SUVmax值为5.9(4.2,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采用SUVmax诊断骨转移,当切点值为3.95时,68GaTBM-001 PET/CT敏感度为81.2%、特异度为76.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达0.868 (95%CI:0.827~0.909)。68Ga-TBM-001 PET/CT中良性病灶靶本比值(target-to-background ratio,TBR)为1.2(0.95,1.5)、骨转移病灶TBR为2.3(1.55,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TBR诊断骨转移,当切点值为1.55时,68Ga-TBM-001 PET/CT敏感度为71.5%、特异度为78.2%、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 (95%CI:0.818~0.901)。结论 68Ga-TBM-001 PET/CT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效能优于99mTc-MDP骨扫描,是一种新型骨显像方法,对肺癌患者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价值及临床意义。
  • 刘秋霞, 邱琳, 张小玲, 张瑜, 陈跃, 雷蕾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81-384+4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25Ac-DOTATATE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行225Ac-DOTATATE治疗的58例NETs患者,实施基于循证医学的延续护理方案,包括治疗前准备、个性化心理干预、辐射防护宣教及治疗后随访。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生活质量,并统计居家依从性指标。结果 治疗后,患者综合生活质量评分从(56.67±8.25)分提升至(75.67±6.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居家依从性中,遵医用药率从78%提升至90%,正确辐射防护执行率从30%提升至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出现Ⅳ级血液毒性反应(血小板减少),未发生Ⅲ/Ⅳ级肾毒性不良反应。结论 225AcDOTATATE治疗联合规范化护理可显著改善NETs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安全性良好,但需进一步完善护理标准以优化临床实践与推广。
  • 巩守平, 左旗旗, 缪星宇, 许刚, 陈黄滔, 闫亚军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85-3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中老年男性胸腰椎区域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SDAVF的病因尚不清楚,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动静脉短路、脊髓静脉高压以及脊髓静脉血回流功能障碍。由于SDAVF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经常被误诊或延迟诊断,导致不良的临床结局。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用于SDAVF初筛,进一步可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SDAVF治疗方式主要有保守治疗、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液从近端硬膜内静脉和瘘口流出。SDAVF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术前临床状态和症状持续时间长短。本文就SDAVF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作一述评,以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 周自新, 张加齐, 饶枭, 李杭洋, 彭建华, 江涌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391-3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自1967年Symon首次报道TBI患者脑血管痉挛现象以来,创伤后血管痉挛(post-traumatic vasospasm,PTV)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为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病理生理环节,PTV显著影响患者的临床转归。本文系统综述PTV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全面评述现有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与局限性,并探讨潜在的治疗靶点及药物研发进展,旨在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促进PTV诊疗水平的提升,最终改善TBI患者的预后结局。
  • 车延, 焦阳, 杨月瑶, 王刚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405-4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新型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递送/表达体系,将活体局部骨骼肌细胞改造成“智能化药物生产工厂”,生产治疗性蛋白类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并识别其靶点(分子、细胞、器官或组织),为机体提供持续不断的蛋白类药物供给。方法 首先,将液态全氟己烷(perfluorohexane,PFH)引入脂质体(liposome,Lipo)内形成Lipo-PFH脂质微泡,通过定向超声波调控使PFH发生液-气相变,产生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ltrasound-targeted microvesicle destruction,UTMD)效应,将Lipo-PFH脂质微泡搭载的质粒DNA (plasmid DNA,pDNA)高效、安全传递到骨骼肌细胞中进行表达。然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探究Lipo和pDNA在不同质量比条件下的结合情况;采用人胚肾细胞HEK-293T和小鼠成肌细胞C2C12评估Lipo-PFH的细胞毒性;采用琼脂糖凝胶孔洞模型研究超声波引发Lipo-PFH发生相变的情况;利用表达报告基因的质粒pLuc进行体内基因递送效率的优化。最后,利用表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功能质粒(基因药物,pα-PD-1和pα-CTLA-4)对黑色素瘤荷瘤小鼠进行治疗,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Lipo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3 9.4 nm和33.1 mV;Lipo-PFH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261.6 nm和39.6 mV。琼脂糖凝胶电泳筛选出最佳的复合质量比为7:1,并通过Zeta电位分析进行证实。(2)Lipo-PFH浓度增加到50%,细胞活力依然保持在90%左右。(3)体外条件下证实温度60℃或超声功率2 W/cm2、时间2 min可引发Lipo-PFH中的PFH产生液-气相变,进而在体内条件下优化超声功率和时间对Lipo-PFH中PFH相变的影响。(4)以2 W/cm2、3 min超声21 d仍可检测到荧光素酶表达信号。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24d内均维持在100 mm3左右),肿瘤质量最小,小鼠生存率最高,瘤内浸润的CD8+T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治疗20 d后,病理学分析显示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和肌肉等均未见病理改变。结论 利用脂质微泡技术,将表达PD-1和CTLA-4抗体的质粒高效递送到黑色素瘤小鼠骨骼肌细胞中,为自体持续生产、供给抗体药物,可安全有效地控制黑色素瘤的生长。
  • 康幸子, 魏菁, 杨俐, 吴安国, 段俊国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414-4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取不同血氧检测手段,探讨多波长视网膜血氧仪间接检测与金标准直接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准确性。方法 6只巴马小猪分别吸入浓度为10%、21%、100%的氧气,当外周脉搏氧饱和度达到稳定水平时,通过股动脉血气分析检测股动脉血氧饱和度;通过O2微传感器损伤性地穿刺巴马小猪视网膜检测玻璃体内血氧饱和度;通过Ⅰ型、Ⅱ型多波长视网膜血氧仪无创检测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和动静脉管径。结果 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和玻璃体内血氧饱和度相关(P<0.05),玻璃体内血氧饱和度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相关(P<0.05),Ⅰ型与Ⅱ型多波长视网膜血氧仪精确度无差异(P> 0.05)。在吸入10%浓度氧气的情况下,Ⅰ型与Ⅱ型多波长视网膜血氧仪测得动静脉管径有差异(P<0.05);在吸入21%浓度氧气和100%浓度氧气的情况下,Ⅰ型与Ⅱ型多波长视网膜血氧仪测得动静脉管径无差异(P 0.05)。结论 多波长视网膜血氧测定法对巴马小猪全身血氧饱和度变化较敏感;Ⅰ型与Ⅱ型多波长视网膜血氧仪精确度无差异。本实验明确了两种多波长视网膜血氧仪检测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可靠性,为多波长视网膜血氧仪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循证科学依据。
  • 石翔翔, 李磊, 张静, 庞皓文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421-425+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颈癌后装近距离治疗中正向图形优化算法(graphical optimization,GO)、模拟退火逆向计划优化算法(inverse planning simulated annealing,IPSA)以及混合逆向计划优化算法(hybrid inverse planning optimization,HIPO)的应用效果,并对其在剂量分布均匀性、靶区覆盖充分性以及危及器官保护有效性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方法 纳入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45例宫颈癌患者,分别采用GO、HIPO及IPSA优化方法,为每位患者制定1例单次处方剂量为700 cGy的后装近距离放疗计划,形成GO组、IPSA组和HIPO组。评估分析高危临床靶区(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的D98、V200、V150和适形度指数,危及器官的D2cc、D1cc、D0.1cc等关键参数。结果 IPSA组HRCTV D98高于HI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HIPO组HRCTV V150高于IP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IPO组HRCTV CI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O组膀胱D2cc和D1cc均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O组直肠D2cc高于HI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危及器官剂量接近,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3组计划制作时间差异显著(P<0.001),其中GO组最长、IPSA组最短、HIPO组居中。结论 HIPO算法在靶区剂量优化和危及器官剂量控制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推荐作为宫颈癌后装近距离治疗的首选优化策略。
  • 孔莹莹, 韩东明, 吴辉, 曹大勇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426-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严重烧伤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7例严重烧伤患者为严重烧伤组(简称烧伤组),同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67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两组患者一般参数、左心室整体应变参数、左心室纵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longitudinal strain,LVLS)及组织运动瓣环位移(tissue motion annulus displacement,TMAD)的检测结果。结果 烧伤组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LVEDIST)分别为(73.63±6.91)g/m2、(8.64±0.88)mm、(8.86±0.95)mm,健康组LVMI、LVPW、LVEDIST分别为(75.59±7.12)g/m2、(8.71±0.73)mm、(8.82±0.7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烧伤组左心室整体圆周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烧伤组左心室二尖瓣下壁纵向应变(LVLSIN)、左心室二尖瓣后壁纵向应变(LVLSIS)、左心室二尖瓣侧壁纵向应变(LVLSAL)、左心室二尖瓣前壁纵向应变(LVLSAN)、左心室二尖瓣前间隔纵向应变(LVLSAS)、左心室二尖瓣后间隔纵向应变(LVLSIS)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烧伤组TMADIN、TMADIL、TMADAL、TMADAN、TMADAS、TMADIS、二尖瓣环整体位移(TMADglobal)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用于评估严重烧伤患者左心功能,并为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许齐, 贺业淞, 张骥, 吴小萍, 李雪森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435-4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癌症治疗备受世界关注,发现和研究新的治疗靶点是肿瘤药理学的研究热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细胞中重要的调控过程,影响着癌变的发生和发展。泛素化与去泛素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形式之一,参与许多癌症相关过程,当前对泛素化的研究相对深入,去泛素化的研究也正积极开展。本文就去泛素化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3(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 L3,UCHL3)的生物学特点、结构功能及在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肺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中的研究进展,以及UCHL3抑制剂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开发治疗癌症的新方案与药物。
  • 刘心可, 卢订琪, 郭辉梦, 彭媛媛, 张垿川, 刘方燕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4): 441-4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原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导致人类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皮肤,甚至全身系统性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病原真菌感染宿主后,人类可通过表面屏障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等途径对其做出免疫防御从而控制和清除真菌,而真菌也会通过修饰自身结构,规避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及监视、下调宿主抗真菌免疫反应等多种逃逸策略有效地逃避宿主免疫,从而提高感染宿主的机率。了解真菌病原与宿主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对研究真菌感染发生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靶标及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病原真菌感染后宿主抵御作用及三大主要侵袭性病原真菌(白念珠菌、烟曲霉、新型隐球菌)的逃逸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待从宿主防御层面为病原真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以应对全球真菌感染问题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