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3年, 第5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董飚, 王健, 孙国波, 纪荣超, 张干生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地方鸭品种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点突变信息、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参数差异,设计了1对引物扩增A-FABP基因外显子3和内含子2部分序列,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9个地方鸭品种单核苷酸突变,并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和群体遗传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在9个鸭品种之间发生了6个点突变,4个点突变在内含子2中,2个点突变在外显子3中,为同义突变。9个鸭品种均以D等位基因频率最高,E为靖西大麻鸭的第二等位基因,而其他8个鸭品种的第二等位基因为C。χ~2检验显示靖西大麻鸭的基因型分布与巢湖鸭、临武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巢湖鸭的多态信息含量高于0.5,其他8个鸭品种的多态信息含量在0.25~0.5之间。攸县麻鸭偏离了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A-FABP基因在不同鸭品种中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为鸭品种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 谢欣怡, 陈俊赫, 王文浩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康乐黄鸡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位点分布,进一步探究提供相应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地方品种选育改良,以康乐黄鸡为试验对象,全血提取DNA,利用PCR扩增反应扩增基因,进行双向测序,测定基因序列。结果显示:MSTN基因第一外显子中,存在1个SNP位点,为C→G碱基突变,该突变位于7号染色体上252 542 bp处,关联分析发现突变纯合子GG型的上市日龄体重显著高于CC型和CG型(P<0.05)。提示:该突变为康乐黄鸡上市体重性状的有利突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 孙乐凡, 赵祎, 王卓, 张君正, 戢爽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延边黄牛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型技术对延边黄牛母牛基因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并结合延边黄牛生长性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携ANGPTL2基因rs207929155位点存在T/C突变,产生C和T 2个等位基因,构成CC、CT和TT 3种基因型,该位点携带CC基因型个体管围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其余生长性状影响均不显著(P>0.05)。ANGPTL6基因rs209550852位点存在A/G突变,产生A和G 2个等位基因,构成AA、AG和GG 3种基因型,该位点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髋宽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臀端宽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携带AA和AG基因型的个体腰高显著低GG基因型(P<0.05)。结果表明,ANGPTL6与ANGPTL2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延边黄牛的部分生长性状相关,可作为现代肉牛育种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 秦枫, 邵乐, 李健, 潘孝青, 杨杰, 翟频, 张霞, 李晟, 孙以团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6-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日粮添加谷氨酰胺、苏氨酸、丙谷二肽对断奶仔兔生长性能、器官发育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仔兔60窝,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窝,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0.3%谷氨酰胺+0.3%苏氨酸(试验I组),基础日粮+0.6%谷氨酰胺+0.3%苏氨酸(试验Ⅱ组),基础日粮+0.06%丙谷二肽+0.3%苏氨酸(试验Ⅲ组)。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在28和35日龄时断奶,试验期21 d,记录个体重、死亡率,试验末屠宰采集血样检测抗氧化指标,记录器官重。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与对照组仔兔个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试验Ⅱ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近,35和49日龄个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日增重(ADG)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仅死亡率高于对照组。2)试验Ⅲ组肝脏重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心脏、脾脏、肾脏和胃的重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之间血清常规指标及相关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日粮添加谷氨酰胺、苏氨酸、丙谷二肽后,仔兔28日龄断奶并未影响仔兔机体代谢,更未影响仔兔的健康。4)各组血清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有提高,其中试验Ⅱ、Ⅲ组提高了9.58%、7.62%,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下降19.3%、16.0%。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28日龄断奶仔兔饲喂添加谷氨酰胺、苏氨酸或丙谷二肽日粮后的生长性能、器官发育、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35日龄断奶仔兔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3个试验组中,添加0.6%谷氨酰胺和0.3%苏氨酸的试验Ⅱ组比其他2个试验组效果要好,且提高了仔兔的抗氧化能力,促进仔兔机体健康。
  • 苏钰, 陈栋梁, 马慧, 王霄旸, 王春梅, 周文, 张可煜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2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比较硝唑尼特在调控日本脑炎病毒(JEV)和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上的异同,分别用感染复数(MOI)=10的JEV和1μg/mL的LPS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构建炎症模型并给予不同浓度的硝唑尼特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ELISA等方法检测硝唑尼特对病毒复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以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蛋白的调控情况。结果显示:JEV和LPS诱导后都能显著上调细胞内炎症因子的表达(P<0.01);给予硝唑尼特处理的细胞JEV复制减少,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下降,但不能有效抑制JEV引起的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同时也不能下调磷酸化JNK蛋白(pJNK)的表达;而在LPS诱导的模型中,硝唑尼特对LPS引起的TNF-α、iNOS等炎症因子表达量升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能下调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以上结果显示了硝唑尼特对JEV和LPS诱导的炎症反应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调控炎症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为硝唑尼特通过调节天然免疫而发挥抗多种病原体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卢清侠, 王献伟, 马强, 陈俊峰, 高彬文, 邢宝松, 张家庆, 任巧玲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29-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cyanidins, GSP)抑制颗粒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 3-NP)诱导小鼠卵泡氧化损伤,并补充GSP进行干预处理;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卵巢颗粒细胞,通过抑制或过表达miR-181a,研究原花青素B2(grape seed procyanidin B2,GSPB2)通过下调miR-181a抑制颗粒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81a表达水平,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活化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应用酶标仪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81a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TGFBR1)的靶向调控关系,使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GFBR1蛋白水平。结果显示:在动物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3-NP组颗粒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caspase-3活性、cleaved caspase-3蛋白及miR-181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GSP干预处理可扭转上述各指标的改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显示,TGFBR1为miR-181a的靶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iR-181a模拟物转染后TGFBR1蛋白表达和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而miR-181a抑制剂转染后TGFBR1蛋白表达和细胞活力均显著升高(P<0.05)。在细胞试验中,与对照组比较,H_2O_2组细胞中miR-181a表达升高,TGFBR1表达降低(P<0.05),细胞活力下降,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而GSPB2预处理可扭转上述各指标的改变(P<0.05)。综上,GSP可抑制颗粒细胞的氧化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iR-181a表达而调控TGFBR1表达实现。
  • 张永志, 郝东敏, 蓝胜芝, 嵇康, 马海营, 邵红霞, 秦爱建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37-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鸭甲型肝炎病毒3型(DHAV-3)对商品肉鸭的致病性,利用DHAV-3型强毒株SD20株滴口接种10日龄雏鸭,对攻毒后死亡雏鸭的组织病变进行了观察,并对攻毒后24和48 h雏鸭的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DHAV-3对雏鸭的致死率达85%,对肝脏等组织造成广泛的病理损伤,同时严重影响感染肉鸭的血清生化指标。攻毒后24 h,鸭血清中直接胆红素显著性降低(P<0.05),γ-谷氨酰转移酶和肌酐显著性升高(P<0.05);攻毒后48 h,鸭血清中白蛋白、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P<0.05),白球比、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素氮和肌酐均极显著升高(P<0.01),谷丙/谷草和血糖均极显著下降(P<0.01),而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DHAV-3对商品肉鸭致病性较强,养殖过程中需要积极预防。
  • 谭磊, 智军海, 过大江, 陈彤, 何玉榆, 全志学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4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检测牛尿液中的氨苯砜残留量,依据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研制了氨苯砜快速检测试纸条。使用氨苯砜-鸡卵白蛋白偶联物作为人工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使用胶体金标记多克隆抗体,试纸条的检测线包被氨苯砜-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物,质控线包被羊抗兔IgG抗体。用试纸条对牛尿中的氨苯砜残留量进行检测,其检测限为5μg/L,检测时间10 min,特异性较好,与氨苯砜相似的几种药物均无交叉反应。本试验研制的试纸条可以快速检测牛尿液中氨苯砜残留量,实时监测牛在饲养过程中是否使用氨苯砜,为控制氨苯砜残留提供了有效监管手段。
  • 高杰, 朱雪蛟, 范宝超, 宋诗莹, 许信刚, 李彬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48-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验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变异株在非洲绿猴胚胎肾细胞(MARC-145)上是否具有抑制宿主Ⅲ型干扰素λ(IFN-λ)的能力,筛选并鉴定介导抑制宿主IFN-λ的病毒蛋白。通过预测猪IFN-λ1和IFN-λ3启动子序列,以提取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启动子序列,构建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IFN-λ1-Luc和pIFN-λ3-Luc,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两种方法分别检测病毒感染、病毒蛋白表达对IFN-λ1和IFN-λ3启动子活性和转录本水平的调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IFN-λ1-Luc和pIFN-λ3-Luc,证实了PEDV AH2012/12变异株在MARC-145上能够抑制宿主IFN-λ产生,且非结构蛋白(NSP)1、5、9和开放阅读框(ORF)3下调IFN-λ1,NSP1、NSP5、NSP8和ORF3下调IFN-λ3,其中NSP5的下调作用最为明显。研究结果为PEDV逃逸IFN-λ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PEDV调控先天性免疫的分子机制。
  • 陈俊蓉, 徐翠蓉, 谢昕言, 邹丰才, 贺君君, 杨建发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56-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云南部分地区牛羊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对云南6个地区采集的445只蜱的形态进行观察,并采用PCR技术对虫体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于NCBI-BLAST在线比对有效序列,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经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采集的蜱属为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coxⅠ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研究中所获分离株与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与微小扇头蜱处于同一分支。本研究可为云南牛羊体表寄生蜱的种类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
  • 胡世享, 叶玲玲, 肖妍, 卓娜, 陈朝林, 汪琳, 蒲静, 陈培富, 艾军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61-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得到赤羽病病毒(AKV)G1蛋白的截短表达产物作为诊断抗原,通过PCR扩增、酶切、连接、转化等技术手段,成功克隆出优势抗原结合表位区Thr189-Val 397对应的目的基因G1-2。将目的基因克隆至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 HTB,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含有杆状病毒穿梭载体的DH10Bac感受态细胞,得到重组穿梭质粒Bacmid-AKV-G1-2,用Cellfectin ReagentⅡ介导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和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软件分析结果表明189~397 aa肽段为亲水性蛋白,存在跨膜区,该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具有丰富的潜在抗原表位,属于优势抗原肽段,选取该肽段进行截短真核表达,以AKV抗体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能被特异性识别,出现预期蛋白反应条带,表明G1-2蛋白成功表达,分子量约为27 kDa。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截短表达产物为抗原的赤羽病病毒诊断试剂研制奠定了基础。
  • 黎玉琼, 于有利, 从志鹏, 郭亚男, 薛峰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70-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宁夏地区奶牛艾美耳球虫流行情况,2014—2022年采集宁夏不同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中不同月龄段奶牛8 374份粪便样品,采用麦克马斯特法计算平均每克粪便中球虫卵囊数(OPG),并通过镜检对球虫进行虫种鉴定。结果显示:8 374份奶牛粪便样品中,艾美耳球虫阳性率为35.90%;不同年份发病率不同,其中2016—2018年以及2020—2021年发病率较高;不同月龄奶牛球虫发病率不同且优势虫种也不同,其中3~10月龄奶牛艾美耳球虫发病率较高;共检出12种艾美耳球虫,主要优势虫种为牛艾美耳球虫;球虫高发月份主要集中在4—11月份,球虫感染率分别与环境中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果表明:宁夏不同地区奶牛存在球虫感染且发病率较高,主要优势虫种为牛艾美耳球虫。
  • 李雅琪, 王玉桂, 邹扬, 张月玥, 马平平, 叶得河, 王帅, 马永华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76-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兰州市宠物猫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采集兰州市五大主城区宠物猫粪便样品共计655份,提取DNA,采用套式PCR扩增结合测序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构建遗传关系树。兰州市宠物猫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97%(26/655),测序鉴定发现均为猫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felis)。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市宠物猫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与品种、季节及样品来源显著相关(P<0.05)。结果表明,兰州市宠物猫携带隐孢子虫且存在传播给人的风险,研究结果为预防兰州地区人、猫感染隐孢子虫提供一定的依据。
  • 陈志远, 李树凡, 迟丽丽, 于泽海, 刘健, 张玫瑜, 徐守振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8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抗体检测方法,对牛支原体P48蛋白进行原核可溶性表达,采用SDS-PAGE、Western blot对蛋白进行鉴定,将鉴定正确的P48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对影响ELISA的各个因素进行方阵优化,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测试,并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抗原包被浓度为5μg/mL,4℃包被过夜;10%马血清为最佳封闭液,封闭时间为2 h;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160,孵育时间为1 h;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12 000,孵育时间为30 min;最佳显色时间为20 min。表达纯化的P48蛋白可以与牛支原体血清、乳样发生特异反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与商品化牛支原体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总体符合率为91.11%。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良好的牛支原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牛支原体病防控及抗体水平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 赵晓娜, 谭笑, 朱忠武, 周萍, 祝贺, 陆冠亚, 史敏, 沈炜, 唐泰山, 祝长青, 孔繁德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89-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检测方法,根据ASFV保守区域设计引物探针,在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ASFV的微滴数字PCR方法,对其特异性及线性关系进行评估,以阴性样品和低拷贝样品分别测定该方法的空白检测限(LOB)和最低检测限(LOD)。结果显示:该方法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9),与其他6种猪常见病毒及5种动物组织无交叉反应,LOB为1.6 copies/μL,LOD为3 copies/μL。利用建立的数字PCR、C1荧光PCR,以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提供的荧光PCR和常规PCR方法对50份不同来源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ASFV数字PCR检测方法具有高效、特异、灵敏等特点,可用于非洲猪瘟监测和口岸动物疫病防控。
  • 杨子谦, 王佳雪, 王嘉睿, 刘怡雅, 徐元庆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95-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足垫皮炎(foot pad dermatitis, FPD)对肉仔鸡生长及采食、饮水、站立和趴卧行为的影响。试验分别选取42日龄健康肉仔鸡10只(对照组)和FPD肉仔鸡10只(FPD组),将其放入不同的栏内饲喂3 d后,进行5 d的正式试验。结果表明:FPD组终末体重和采食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FPD组24 h站立采食时间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24 h趴卧采食时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4 h总采食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FPD组24 h站立饮水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4 h趴卧饮水时间和总饮水时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FPD组24 h非采食和饮水站立时间和总站立时间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4 h总趴卧时间(含趴卧采食和饮水时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4 h趴卧时间(不含趴卧采食和趴卧饮水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FPD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无影响,但会增加肉仔鸡趴卧采食时间和趴卧饮水时间,减少站立采食时间、非采食和饮水站立时间和总站立时间。
  • 马玉捷, 刘慧, 周振雷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03-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比较不同浓度异氟烷对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将15只健康小型犬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2%、3%、4%浓度的异氟烷维持麻醉,对3种浓度下的心血管效应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麻醉后各组的心率无显著差异;各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正常范围。4%浓度组的平均动脉压、舒张压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Ⅱ导联下,3组的心律和心电图波形基本正常;低剂量组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而4%组的心肌酶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麻醉后3个试验组的眼压与基础值相比,均呈显著差异(P<0.05),且随麻醉时间延长出现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表明,使用不同浓度的异氟烷进行维持麻醉,犬的心血管系统受到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临床应用高达4%浓度异氟烷麻醉时应注意监测。
  • 赵秀美, 张华, 贾惠, 孙智远, 徐孝宙, 余智清, 姜逸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09-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禽冠状病毒,主要感染鸡的呼吸系统、肾脏和生殖系统等,是导致家禽产业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IBV血清型和基因型众多,不同毒株之间交叉保护性差,疾病防控困难。IBV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为病毒分子水平研究、致病机制研究和新型疫苗研发等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IBV反向遗传技术的构建策略,包括细菌人工染色体(载体)系统、体外连接系统、痘病毒载体系统和基于靶向RNA重组技术等,以及IBV反向遗传系统在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新型疫苗研发和病毒表达载体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以期能为IBV的研究提供参考。
  • 孙立晨, 许晓玲, 白佳桦, 秦玉圣, 刘彦, 郭凯军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16-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作为体外胚胎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类辅助生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技术在生产上和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受精率、优质胚胎发育率及移植后妊娠率低等问题限制了此项技术的利用效率,其中线粒体的动态分布、mtDNA拷贝数、膜电位等指标与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密切相关。本文简要介绍了卵母细胞成熟机制和体内外成熟差异,概括了线粒体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以及外源线粒体调节剂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以期为提高体外胚胎生产技术效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唐润姿, 赖世雄, 王韩可, 魏盼琪, 饶开晴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21-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现代养殖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肉鸡在生长速度提高的同时其抗逆性减弱,而高温环境给其带来的挑战愈发严峻。肉鸡胚蛋孵化中后期和育雏早期是其基础代谢、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完善的关键时期。在鸡胚发育中后期采取适当强度的高温热处理,能够改变出雏肉鸡在高温环境下的体热调节机制,提高肉鸡的抗热性能,减轻高温热应激对其造成的损害,从而提高肉鸡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
  •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27-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分类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2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共收录了中国(不含港澳台)正式出版的1 977种中文期刊和149种英文期刊,共2 126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其中畜牧、兽医科学类期刊共收录19种,包括18本中文期刊和1本英文期刊,《畜牧与兽医》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8。19种期刊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 李炜月, 禹爱兵, 邹雪, 乔鑫, 荆学毅, 程雨菲, 洪亮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28-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在畜牧兽医行业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本文重点阐述了纳米技术在动物疾病防治、动物营养与健康、动物繁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纳米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展望,期望为纳米技术应用于畜牧兽医领域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 张志会, 滕蔓, 郑鹿平, 刘金玲, 王培增, 王伟东, 张文凯, 樊剑鸣, 罗俊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38-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马立克病(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MDV)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世界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家禽免疫抑制病与肿瘤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以通过疫苗免疫接种成功预防肿瘤疾病发生的案例。对雏鸡早期接种MD疫苗,可有效控制MD肿瘤的发生。随着MD疫苗的广泛使用和长期免疫压力,MDV流行毒株也在不断进化、毒力增强或变异,部分毒株已突破现有商品疫苗的免疫保护,导致MD疫情在全球频繁暴发。自MD疫苗问世至今,已有多种MD疫苗研制成功,并且二价疫苗、三价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基因缺失或插入的MD疫苗等也在不断被研究和优化。利用各种新兴的生物学技术,如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基因同源重组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等来开展MD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已成为病毒病疫苗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本文回顾了过去50年来MD疫苗研究历程及巨大成就,并全面综述了当前国内外MD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编辑疫苗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对现有MD商品疫苗免疫预防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代新型高效的MD疫苗创制提供重要参考。
  • 本刊编辑部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0): 151-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畜牧与兽医》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学者罗清生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于1935年创刊,建国后王栋教授等于1950年复刊,是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畜牧、兽医类综合性科技期刊。现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每月10日出版。本刊是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荣获首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双效期刊,2004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期刊二等奖,2019年获“致敬创刊70年”荣誉,2020年度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荣获历届全国畜牧兽医类优秀期刊一等奖。主要读者对象是各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动物生产、经营者和管理干部以及基层从业人员。主要刊登畜牧、兽医两学科各领域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倡导健康养殖新理念,解读疫病防控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