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3年, 第5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石一凡, 李晓彤, 刘俊泽, 李春梅, 李延森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维甲酸(RA)对体外热处理猪精子活力、抗氧化性能及其糖脂代谢的影响。将相同来源的精液离心重悬于EBSS培养基,随机分为5组,在39℃环境条件下分别孵育0、1、2、3和4 h后,测定精子活力,筛选合适的孵育时间。将相同来源精液离心重悬后,随机分为6组:对照(CON)组、10、50、100、1 000 nmol·L~(-1) RA组和DMSO组,在39℃环境条件下孵育3 h,测定精子活力,筛选RA适宜添加剂量。将相同来源精液离心重悬后,随机分为4组:37℃、37℃+RA、39℃、39℃+RA。37℃+RA组和39℃+RA组培养基中RA浓度为100 nmol·L~(-1),37℃组和39℃组培养基中不含RA,37℃组和37℃+RA组于37℃环境下孵育,39℃组和39℃+RA组于39℃下孵育,测定精子活力,并利用蛋白荧光免疫方法,检测维甲酸受体α(RARα)蛋白定位表达,收集精子用于精子抗氧化和糖脂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1)39℃处理条件下,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精子的运动性能逐渐变差。2)39℃处理3 h条件下,RA能改善精子运动性能,且浓度为100 nmol·L~(-1)时效果最好。3)与37℃组相比,39℃培养会显著降低精子总活力及前进运动精子比例(P<0.05),显著提高不运动精子比例(P<0.05);与39℃组相比,培养基中含100 nmol·L~(-1) RA能显著提高精子总活力、前进运动精子比例以及快速运动精子比例(P<0.05),显著降低不运动精子比例(P<0.05);与37℃组相比,39℃培养能显著增加精子丙二醛(MDA)水平(P<0.05),降低T-SOD活力(P<0.05);与39℃组相比,培养基中含100 nmol·L~(-1) RA能显著降低精子MDA水平(P<0.05),提高精子T-SOD活力(P<0.05)。39℃培养和RA处理对精子丙酮酸、葡萄糖、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4)RARα蛋白表达主要集中在精子尾部的主段和末段,头部和富含线粒体的中段有较弱表达,但不明显。100 nmol·L~(-1) RA未明显改变RARα蛋白表达位置。结论:猪精子能够表达RARα蛋白,热处理使精子运动性能显著降低,RA能改善热处理猪精子的运动性能,这可能与RA能降低精子MDA含量,增加T-SOD活性,提高精子抗氧化能力有关。
  • 陶志云, 朱春红, 徐文娟, 章双杰, 宋卫涛, 刘宏祥, 屠琦, 王志成, 李慧芳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鸭昼夜节律相关基因RORB(视黄醇相关孤儿受体B)与鸭蛋重性状的相关性,采用Illumina测序的方法对90只金定鸭RORB基因序列进行测序,以分析RORB基因上3个SNP位点在不同蛋重鸭个体的差异,并与300日龄和450日龄蛋重进行相关性分析;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RORB及相关基因CLOCK、BMAL1和PER2 mRNA在不同蛋重鸭卵巢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RORB基因上Z-35251072和Z-35256947位点的SNP突变与鸭450日龄的蛋重呈显著负相关,Z-35278196位点的SNP突变与鸭300日龄和450日龄蛋重呈显著负相关;RORB和PER2在低蛋重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中蛋重和高蛋重组的表达(P<0.05),而CLOCK和BMAL1在高蛋重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中蛋重和低蛋重组的表达(P<0.05)。结果提示,RORB在鸭的蛋重性能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且可能与昼夜节律相关基因间的相互调节有关,该结果为研究鸭的蛋重性能调控奠定理论基础。
  • 曹力文, 阿不都沙拉木·亚森江, 姜君, 孙美杰, 申军士, 毛胜勇, 朱伟云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6-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分别使用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替代部分豆粕对育肥湖羊瘤胃代谢和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15只安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育肥公湖羊(25.7±1.3)kg,随机分到3个日粮处理组中的1个,分别为豆粕组(SBM)、普通尿素组(CU)和缓释尿素组(SRU)。试验预饲期2周,正式试验期4周。动态采集每只湖羊的静脉血、瘤胃液和瘤胃内容物,分别用于血液生化、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3组育肥湖羊的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CU组和SRU组的氨浓度显著高于SBM组(P<0.05),但相比于CU组,SRU组晨饲后瘤胃氨浓度峰值在数值上降低。相比于SBM和SRU组,CU组的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除丁酸外,三组湖羊其他各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于SBM组,SRU组湖羊的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CU组湖羊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晨饲后0、4 h不同处理组间的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3组湖羊的瘤胃菌群未显著分开(P>0.05)。各组的优势菌属均为Prevotella 1,Rikenellaceae_RC9 gut group和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其中晨饲后0 h时普通尿素组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部分替代豆粕不会改变育肥湖羊瘤胃菌群结构,相比于普通尿素,缓释尿素降低了瘤胃氨释放速率,维持了瘤胃氨浓度稳定,但没有表现出生产性能上的优势。
  • 李明浩, 黄新新, 陈晖, 马晨, 李晓斌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25-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补喂不同谷物对断奶马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断奶马驹健康饲养服务。将5月龄断奶哈萨克雄马驹18匹等分为3组,分别饲喂玉米、燕麦和大麦。以2 g/kg体重淀粉需要量确定谷物的实际补饲量,试验期60 d,于试验第0、30及60天晨空腹颈部静脉采血,制备血浆,分析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第30天,大麦组血浆球蛋白高于燕麦组,提高了24.6%(P<0.05),玉米组血浆肌酐高于大麦组,提高了32.7%(P<0.05);在试验60 d,燕麦组血浆肌酐显著高于玉米组,提高了34.9%(P<0.05)。血浆中甘油三酯浓度试验30 d,玉米组高于大麦组,提高了59.1%(P<0.01);试验60 d,玉米组高于燕麦组和大麦组,分别提高了44.4%和73.3%(P<0.01)。在试验30 d,燕麦组和大麦组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高于玉米组,分别提高了39.6%、33.0%、53.1%和51.2%(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燕麦组比玉米组提高了25.8%(P<0.05)。在试验60 d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大麦组比玉米组显著提高了33.4%(P<0.05)和42.9%(P<0.01)。本试验条件下,补喂燕麦和大麦相较于玉米能够提高断奶马驹血液中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浓度,能更好地促进断奶马驹体内氨基酸代谢、蛋白质的吸收和运输。玉米相较于燕麦和大麦能更好地促进马驹的脂质代谢。燕麦相较于玉米和大麦在预防马驹断奶后氧化应激有更好的效果。
  • 边高瑞, 傅予彤, 刘军花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3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灌服丁酸钠对哺乳羔羊瘤胃内容物和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7对体重相近、胎次一致的10日龄湖羊双胎羔羊,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口腔灌服丁酸钠组(试验组,OB,n=7),另一组为灌服生理盐水组(对照组,CON,n=7)。羔羊在49日龄时屠宰采样,采取瘤胃内容物和瘤胃上皮样品,分别用于挥发性脂肪酸(VFA)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口腔灌服丁酸钠显著影响了瘤胃内丁酸和总VFA的含量(P<0.05),但并未影响乙酸、丙酸的含量以及乙酸丙酸比值(乙丙比)(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之间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较大,而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区系的差异较小。对瘤胃内容物微生物来说,灌服丁酸钠显著提高了BS11肠道菌族(Unclassified BS11 gut group)的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梭菌目(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和丹毒丝菌科(Unclassified Erysipelotrichaceae)的丰度(P<0.05);对瘤胃上皮微生物来说,灌服丁酸钠显著了提高拟杆菌目(Unclassified Bacteroidales)、密螺旋体(Treponema)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普雷沃氏菌科(Unclassified Prevotell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γ-变形杆纲(Unclassified Gammaproteobacteria)、梭菌目和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的相对丰度(P<0.05)。结果表明,口腔灌服丁酸钠可显著改变哺乳羔羊瘤胃上皮微生物菌群结构,但对瘤胃内容物微生物区系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较小。
  • 王留兄, 郑明德, 梅茹, 李璐璐, 季海波, 龚道清, 谢鹏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39-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分离鉴定出鸽乳中产角蛋白酶微生物,并研究其产酶特性。通过筛选培养基分离出目标菌株,观察菌落形态,测定角蛋白酶活力,提取菌株基因组DNA并扩增其16S rDNA序列,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和相似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此外,还探究了菌株在不同时间点的猪皮降解率和角蛋白酶活性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底物条件下的角蛋白酶活性大小。结果:分离出3个产角蛋白酶菌株,1株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2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上述菌株均具有较好的产酶能力,且48 h后对猪皮的降解率均超过60%;3种菌株所产角蛋白酶的活性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渐升高;3种菌株均对羊皮存在较高的降解作用,其次为猪皮和鸡皮。试验结果为鸽营养物质消化机理和产角蛋白酶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
  • 张颖蕾, 陈蕾晓, 李国艳, 卓然, 钟真, 黄远城, 唐小川, 王晓丽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4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剂量绞股蓝多糖(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olysaccharides, GPP)对热应激引起的小鼠睾丸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酶联免疫吸附、免疫组化等技术分别对空白对照(Con),热应激对照(HS),绞股蓝多糖高(GPP-H)、中(GPP-M)、低剂量(GPP-L)组小鼠的睾丸指数、睾丸细胞凋亡、雄激素受体表达以及生精小管直径、睾丸组织抗氧化能力进行观察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GPP-L组和GPP-M组血清睾酮含量与HS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GPP-M组和GPP-L组的丙二醛(MDA)含量与HS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与HS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GPP各剂量组睾丸曲精小管直径与HS组相比均显著增大(P<0.05);各GPP剂量组凋亡细胞累计光密度值/视野下睾丸组织的面积(IOD/Area)较HS组均有所减小,其中,GPP-M组显著减小(P<0.05);各GPP剂量组AR阳性细胞IOD/Area较HS组均有所增大,其中GPP-L和GPP-M组雄性激素受体(AR)表达程度显著增强(P<0.05)。结果表明,GPP可以改善热应激导致的睾丸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保护AR蛋白的正常表达以及提高热应激小鼠睾丸抗氧化能力,其中GPP-M效果较好。
  • 李文辉, 于寒冰, 方芳, 倪香艳, 张晶晶, 魏紫嫣, 怀文辉, 赵莹, 赵雅妮, 王乐宜, 孙志文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5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保兽药残留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简称兽药残留试剂盒)的质量安全,高效准确测定四类兽药(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的残留量,本研究对北京市售常见四类兽药残留试剂盒进行质量评价。按各品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前处理,对标准曲线相关系数、检测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以及交叉反应6个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考虑前处理时间、性价比等客观因素。评价结果显示:兽药残留试剂盒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检测限和定量限都达到试剂盒说明书中标注的浓度,特异性存在差异。从品牌上看,进口试剂盒中,1号优于2号试剂盒;国产试剂盒中,3号优于4号试剂盒,所有品牌试剂盒产品基本符合考察的评价指标要求,可以满足四类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的需求,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为基层和企业检测产品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 何芝凤, 李芳芳, 胡传活, 赵欢欢, 赵文婧, 黄明光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59-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茶多酚(TP)对高温下猪睾丸间质细胞的凋亡及睾酮分泌的影响。通过酶消化与过筛法相结合的方式分离培养2~3周龄的仔猪睾丸间质细胞,分为空白组、热处理组和热+TP处理组。使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筛选最适TP浓度;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细胞色素C(Cytc)和睾酮的浓度;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Cytc、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荧光探针DCFH-DA法测定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结果显示,与热处理组相比,TP处理后可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Bcl-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ax、Cytc、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ROS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Hsp70、Cytc、Caspase-3的蛋白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睾酮分泌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由上可知,TP对高温下猪睾丸间质细胞的凋亡损伤和睾酮分泌功能异常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 王楚文, 李玉林, 石盼盼, 左蕾, 闫生辉, 王云龙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65-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一种水包油型灵芝多糖纳米乳(GLP-NE)佐剂,初步应用于非洲猪瘟病毒P72重组抗原制剂研究,以提升P72免疫制剂稳定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利用伪三元相图法确定最佳组方,采用剪切搅拌、超声2种乳化方法筛选制备GLP-P72纳米乳的工艺参数,并检验其安全性、物理性状及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灵芝多糖纳米乳佐剂为水包油型且符合纳米乳佐剂要求,粒径为(167.4±0.1)nm,黏度为4.2 s·(0.4 mL)~(-1),1 500 r·min~(-1)剪切搅拌20 min可制备出较为稳定的纳米乳。该佐剂经济有效,乳化方法简单稳定,可使GLP-P72纳米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并对中药成分纳米乳佐剂的研发和制备提供借鉴。
  • 蒋文明, 张琳, 彭程, 刘朔, 尹馨, 李金平, 侯广宇, 刘华雷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72-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近年来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和抗原变异情况,本研究对选自2019—2020年的9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对抗原性进行分析,并以此筛选出候选疫苗株,开展免疫原性和攻毒保护试验研究。9株病毒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1.2%~98.9%,表明这些毒株之间HA基因分化明显。9株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RSSR,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子特征。所有9株病毒HA均含有7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9株病毒HA关键受体结合位点的234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亮氨酸,提示这些毒株具有结合α2,6-Sialidase受体的能力。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显示各毒株之间出现最大64倍的抗原性差异,交叉中和试验显示各毒株之间出现最大1 024倍的抗原性差异。根据中和试验结果,利用AntigenMap制作抗原图谱,可以看出9株病毒可以分为2个主要抗原群。筛选的Y2432毒株制备灭活疫苗免疫鸡群后21 d,针对同源毒株平均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达到13.6 log_2,使用同源毒株和异源毒株进行攻毒,保护率均为100%。Y2432免疫SPF鸡,14 d即可产生高水平抗体,最高可达到14.4 log_2,且抗体可维持140 d以上。筛选的候选疫苗株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较好,为预防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提供了重要技术储备。
  • 梅堃, 刘梦凡, 李文俊, 叶贺佳, 朱秀同, 李雨泽, 陆泳锟, 徐航, 尹政浩, 黄淑坚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79-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GDSH07株对1日龄雏麻鸭致病性,本研究利用GDSH07毒株感染细胞,进行病毒传代后纯化,通过PCR扩增NS5和E基因并测序确定该毒株所属流行分支,并测定病毒滴度;用病毒液(TCID_(50)=10~(-6),0.2 mL)攻毒1日龄雏麻鸭,观察各组织器官临床剖检病变,并制成组织切片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将病料研磨液接种至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和BHK-21细胞后72 h均出现明显细胞病变,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毒株GDSH07属于国内流行毒株clade2.2分支;1日龄雏鸭攻毒试验中,攻毒组雏鸭各组织器官(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脑)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其中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等组织器官病毒载量均在攻毒后3 d达到峰值,脑在7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本研究对了解我国当前DTMUV流行株的致病性具有一定意义。
  • 吴颖臻, 杨福剑, 杜文珍, 陈莹, 张宗尧, 磨美兰, 黄腾, 谢庆华, 黄裕富, 唐雪梅, 韦天超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88-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检测滑液囊支原体(MS)的新型方法,本研究针对MS vlhA基因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经过优化引物和反应条件,建立了MS的RAA新型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还将其敏感性与常规PCR方法进行比较。应用建立的方法对疑似或确诊的临床样品共100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基础RAA法可在29℃恒温操作10~15 min即可完成对MS核酸模板的检测;RAA法与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鸡毒支原体、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等其他病原均无交叉反应;对MS基因组DNA的最低检出限为6.53×10~5 copies/μL,比PCR方法敏感100倍;应用该方法检测了100份临床样本,结果71份阳性,与PCR检测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建立的MS RAA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特点,方便基层实验室应用。
  • 赵文影, 黄柏成, 谢莉敏, 卫璐璐, 杨倩, 张云静, 高晓静, 田克恭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94-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在国内的流行与变异情况,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对2020—2021年采集的16省市共732份猪腹泻病料进行PEDV核酸检测,并对PEDV阳性样本进行S基因扩增、测序以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20—2021年采集的732份样本中489份PEDV阳性,阳性率为66.80%。获得76株PEDV S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和核苷酸一致性分析显示71株为GⅡb型、5株为S INDEL型,毒株间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3.9%~100%。对贵州铜仁2020年2株和2021年3株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2021年3株S基因序列一致性为100%,且与2020年的1株序列一致性为99.9%;对江苏盐城2020年2株和2021年2株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其核苷酸一致性为97.6%~99.2%。对获得的76株S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与疫苗株CV777相比,71株GⅡb型毒株S基因序列与GII型代表株具有高度相似的遗传标记,包括在58~59位氨基酸之间存在4个氨基酸的插入,在139~140位氨基酸间存在1个氨基酸的插入;5株S基因序列除具有与S-INDEL型代表株相同的遗传标记外,在139~140位氨基酸间存在1个氨基酸的缺失,且在S蛋白N端存在多处连续突变;此外,ZJLS10-2021株、GXNN14-2021株与其他基因型相比分别在1 267~1 268位氨基酸之间存在1个氨基酸的插入,在379~383位氨基酸之间存在3个氨基酸的插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省市PEDVS基因具有易突变特性,同一地域主要流行毒株具有相对遗传稳定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监测和分析引起我国猪群腹泻的发生、流行、追踪和溯源及研究PEDV传播的途径和遗传变异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为猪腹泻病的防控和疫苗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 田开月, 曲信芹, 韩城昊, 尹坤, 杨盼盼, 黄玉波, 赵军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04-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制备禽腺病毒血清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中国流行株的fiber2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纯化的FAdV-4中国流行株CH/HNJZ/2015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脏与SP2/0细胞融合,采用基于fiber2蛋白的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经过5次亚克隆,获得2株分泌抗fiber2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C3和7B4。以制备的2C3和7B4腹水进行亚型鉴定、反应原性、特异性以及中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抗FAdV-4 fiber2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均为IgM亚型,可特异性识别FAdV-4及其fiber2蛋白,为FAdV-4的免疫检测和fiber2蛋白功能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
  • 袁浩芳, 朱晓晖, 张雨, 李焱, 李可伟, 胡剑武, 李家奎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10-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IBRV gE基因的序列设计了相应的探针和引物,分别建立TaqMan-MGB探针和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显示,TaqMan-MGB探针和SYBR GreenⅠ定量荧光PCR方法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0×10~1 copies/μL和1.0×10~2 copies/μL;2种荧光定量方法对除IBRV的其他牛病毒和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重复性检测中变异系数均小于2.3%;检测了130份来自西藏的牦牛样品,2种荧光定量PCR阳性检出率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2种荧光定量方法都可用于检测IBRV,且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敏感性高于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
  • 张秀婷, 吴香菊, 齐静, 丛晓燕, 李均同, 陈大全, 姜宁朋, 杜以军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17-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1株猪TRIM56基因敲除的PAM-KNU细胞系,并探究其在增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疫苗毒株中的应用。根据猪TRIM56基因组外显子区域设计合成2对特定的向导RNA引物,将引物磷酸化、退火并连接至Px459M和EZ-Guide-XH载体构建敲除质粒Px459M-sTRIM56-KO;将敲除质粒转染PAM-KNU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有限稀释法筛选获得单克隆细胞并扩大培养;通过RT-PCR、测序及Western blot筛选鉴定,最终获得了敲除细胞系sTRIM56-KO-PAM-KNU;将PRRSV R98疫苗株感染野生型细胞及敲除细胞系,利用real-time RT-PCR、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_(50))以及Western blot检测PRRSV增殖情况。结果显示,TRIM56敲除细胞系构建成功,该敲除细胞系中sTRIM56基因编码区第929~2 120位1 192个碱基缺失,未检测到sTRIM56蛋白条带;敲除细胞系中PRRSV R98疫苗株病毒拷贝数、病毒滴度以及N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为猪TRIM56抗病毒机制研究及PRRSV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 韩萌, 王晶, 祝文琪, 王礞礞, 彭华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24-1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响应国家对奶业提出的种业振兴要求,进一步了解我国规模奶牛养殖场繁殖育种现状。本文对我国22个省(市)320个规模奶牛养殖场奶牛品种及来源、冻精使用情况、奶牛利用胎次、关键繁育性能情况、繁殖类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情况、繁育技术的应用情况和相关技术人员从业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多维度分析。调研分析表明:当前我国规模奶牛场以饲养荷斯坦奶牛为主,饲养乳肉兼用牛品种的牧场数量稍有提升,国内奶牛来源以自繁自育为主,进口遗传物质的市场占比远高于国产遗传物质,国内奶牛场胚胎移植技术使用仍不广泛;较大比例的牧场通过科学规范地利用奶牛繁育技术,提高奶牛场繁殖工作效率;繁殖疾病是影响牧场收益和导致奶牛高死淘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奶牛场中配种相关从业人员4/5以上为专职配种员,是除了场长之外工资最高的一个工种。根据调研结果,建议行业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奶牛养殖业需求的良种选育和评价标准,提升民族自主育种能力;加强奶牛场的细节管理,提高繁殖水平,降低繁殖类疾病的发病率;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奶业繁殖技术高质量人才队伍,助力我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种业振兴。
  • 徐伟伟, 殷运菊, 闫昭明, 唐小懿, 陈清华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32-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微量元素对畜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畜禽缺乏微量元素会导致生长迟缓、免疫缺陷及繁殖障碍等,严重影响养殖效益。目前,微量元素常以过量的无机盐形式添加至饲料中,以满足动物需要,但这大大增加了粪污微量元素排放,污染生态环境。近年研究发现,有机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高于无机微量元素,可以减少畜禽微量元素排放,但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清晰。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阐述了无机和有机形式的铁、铜、锰、锌的吸收途径,以期为畜禽有机微量元素制剂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陈闯嘉宝, 黄秉洲, 邓李霜, 徐志文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38-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胸腺肽是一类胸腺分泌的天然活性多肽,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活性,其中Tα1、ProTα和Tβ是胸腺肽中的主要成分。目前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取胸腺肽,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原核表达法有望解决现有方法总收率低、成本高的缺点。大量研究表明,胸腺肽的主要成分能够有效增强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与活性,促进抗原呈递,诱导抗病毒因子分泌,调节机体免疫平衡等,还具有疫苗佐剂的潜力。近年来,胸腺肽类药物已用于新冠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治疗,并开始推广至兽医领域的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常见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本文对胸腺肽的免疫调节活性、抗病毒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总结了胸腺肽在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冯秀丽, 曹瑞兵, 贾晓庆, 周斌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45-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现代畜牧业健康养殖发展,对兽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不断提升。动物药学(简称动药)专业本科生未来将承担兽药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兽用诊断与检测方面的专业课程教学对于增强其在动物疾病诊疗、检验检疫及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均具有深远影响。根据近3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药专业《兽用诊断与检测制剂》课程教学实施情况,本文比较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从教学方法改进、理论知识、科研锻炼及突发传染病等方面阐述了动药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及相应改进措施。总之,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是优化课程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提升动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动物生物制品行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50-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分类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共收录了中国(不含港澳台)正式出版的1 996种中文期刊和155种英文期刊,共2 151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其中畜牧、兽医科学类期刊共收录21种,包括19本中文期刊和2本英文期刊,《畜牧与兽医》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10。21种期刊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 本刊编辑部
    畜牧与兽医. 2023, 55(11): 151-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畜牧与兽医》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学者罗清生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于1935年创刊,建国后王栋教授等于1950年复刊,是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畜牧、兽医类综合性科技期刊。现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每月10日出版。本刊是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荣获首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双效期刊,2004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期刊二等奖,2019年获“致敬创刊70年”荣誉,2020年度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荣获历届全国畜牧兽医类优秀期刊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