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4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 全选
    |
  • 徐茂, 汪莹, 蔡霜, 陈西祖, 何应丹, 王袁, 罗天元, 余守洋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151-1156+116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CeA脑区在异氟醚麻醉致意识改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N小鼠12只,分别注射鹅膏蕈氨酸毁损病毒(IBO组,n=6)以及生理盐水(NS组,n=6),并在颅骨表面安装皮层脑电电极。建立毁损实验模型待小鼠恢复7 d后,记录异氟醚麻醉下小鼠翻正反射消失(LORR)时间、翻正反射恢复(RORR)时间以及皮层脑电(EEG)变化情况。结果 在异氟醚麻醉后,CeA脑区神经元活性被激活。与NS组相比,IBO组异氟醚麻醉诱导时间延长(t=-2.898,P<0.05),EEG表现为δ波减少(t=6.037,P<0.05),β波增多(t=-2.257,P<0.05),异氟醚麻醉恢复时间缩短(t=2.230,P<0.05),EEG表现为γ波增多(t=-2.495,P<0.05)。结论 毁损小鼠CeA脑区可减弱异氟醚的麻醉效应,调控麻醉致意识改变的过程。
  • 阿布力克木·吾拉音, 买买提·依斯热依力, 王永康, 叶勒丹·马汉,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吴朝阳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157-116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MCC950阻断脂多糖诱导胰腺腺泡细胞(PACs)炎症和焦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小鼠胰腺腺泡细胞(MPACs)细胞株传代培养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脂多糖(LPS组)、LPS+MCC950干预(MCC950组)以及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4组,培养48 h。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NLRP-3信号通路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以及细胞焦亡通路caspase-11、GSDMD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方法检测活性氧指标丙二醛(MDA)的含量,Hoechst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MCC950以及NAC抗氧化剂干预有效抑制LPS诱导MPACs的凋亡。与Control组相比,PACs细胞加入LPS后显著增加丙二醛(MDA)的水平,而MCC950以及抗氧化剂NAC的干预有效地抑制LPS诱导MPACs细胞丙二醛(MDA)的高表达(P<0.01)。MCC950以及抗氧化剂NAC的干预有效抑制了LPS诱导MPACs细胞的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caspase-11、GSDMD mRNA和蛋白质的高表达(P<0.01)。结论 MCC950对LPS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抑制细胞焦亡、NLRP-3信号通路的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 吴祖芳, 吴玉梅, 韩薛魏, 吴红阳, 杨彩婷, 袁建容, 袁泽利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164-117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制备桑根酮C吸入型粉雾剂,并对其粉体学性质、吸入性能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选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以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为溶剂,聚乙烯醇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来制备桑根酮C微球,并采用冷冻干燥制备粉雾剂;对粉雾剂的载药量、包封率、粉体学性质、吸入性能及稳定性等进行考察。结果 所制备的桑根酮C微球呈球形,粉雾剂中微球的粒径为(4.86±0.89)μm, zeta电位为(-4.37±1.10) mV,符合吸入制剂要求;水分含量为(3.01±0.59)%,吸湿增重百分率为(1.96±0.57)%,略有引湿性;堆密度为(0.136±0.005) g/mL,休止角为(24.31±2.54)°,粉体流动性良好;能迅速雾化,雾化性能良好,排空率均大于规定值90%;包封率高,约为100%,载药量为(0.764±0.011)%;pH值为中性,且在不同温度下稳定性良好。结论 所制备的桑根酮C吸入型粉雾剂达到了预期目标,为该制剂的后期生物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 孙雨婷, 王羽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172-117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蒙古黄芪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astragalus, TFA)通过下调NF-κB和p38 MAPK信号通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炎症。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C57 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蒙古黄芪总黄酮组、美托洛尔阳性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0 d后,进行小鼠心电图、血清生化和HE染色;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p38 MAPK/p-p38 MAPK、TNF-α和JAK1/STAT1的蛋白表达。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小鼠经TFA治疗后,小鼠心电图PR区间波动正常,QT区间ST段微压低,T波并未倒置、血清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MB)表达水平下调、心肌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细胞破裂减少,只有局部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通过TFA药物治疗后,JAK1、STAT1、NF-κB p65、TNF-α和p38 MAPK/p-p38 MAPK的蛋白表达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TFA可减轻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和p38 MAPK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炎症,进而改善心肌梗死。
  •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4年11月,《遵义医科大学学报》(CN52-1173/R)正式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携手共建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集群(集团)化试点项目(B-01)“中国高校医学集群系列期刊”的创始成员刊。
  • 苏远华, 梁志刚, 任晓艳, 肖雁冰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178-1183+119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丹黄三方案”分度治疗轻、中、重度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MD将100例患者分为轻(17例)、中(32例)、重度(51例)三度,分别采用丹黄、丹米、丹瑞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再根据MD分度,将重度降至中度者采用丹米方案治疗,中、重度降至轻度和原发轻度患者采用丹黄方案治疗。对比治疗前后MD、UV、CA-125、VAS,评价丹黄、丹米、丹瑞三方案分度治疗轻、中、重度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结果 51例重度患者降至中度35例(降调组)、轻度16例(降调1组),患者UV、MD、CA125、VAS从治疗前的160.0 mL、43.0 mm、63.2 U/mL、8分分别降至85.5 mL、31.0 mm、14.2 U/mL、0分(P<0.05)。32例中度原发和35例降调组降至轻度分别为23、26例,追加1疗程全部降到轻度(降调2组),患者UV、MD、CA125、VAS从治疗前的135.7 mL、34.5 mm、47.7 U/mL、4.1分和88.0 mL、32.3 mm、15.3 U/mL分别降至90.7 mL、28.9 mm、12.6 U/mL、0.1分和69.6 mL、28.1 mm、6.1 U/mL(P<0.05)。17例原发、16例降调1组、67例降调2组UV、MD、CA125、VAS从治疗前的104.6 mL、25.1 mm、30.0 U/mL、2.4分;67.2 mL、27.0 mm、6.3 U/mL;78.9 mL、26.2 mm、7.63 U/mL分别降至68.9 mL、22.2 mm、11.2 U/mL、0分;62.9 mL、23.3 mm、5.27 U/mL和78.9 mL、26.2 mm、7.63 U/mL(P<0.05)。结论 “丹黄三方案”分度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显著,为子宫腺肌病无创治疗提供了一套完整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借鉴与深入研究。
  • 孟令启, 刘媛媛, 刘建永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184-119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与封闭注射治疗肩袖部分撕裂(PTRCT)的中期对比疗效。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择肩袖部分撕裂患者5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接受PRP注射治疗,对照组接受封闭治疗。采用肩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部评分(CMS)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价肩关节功能,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3、6、12、24、36个月记录肩关节ROM、VAS、CMS及ASES评分,肩关节MRI评价肩袖愈合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在(36±7.50)个月随访中,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注射后临床疗效随时间推移均优于注射前,封闭组在注射后1个月ROM、VAS、CMS、ASES均优于PRP组(P<0.01)。注射后3个月两组疗效接近,但外展及外展位内外旋、VAS、CMS、ASES有统计学差异(P<0.05),封闭组优于PRP组。注射后6个月PRP组及封闭组无差异,注射后12、24、36个月两组间无差异,但PRP组VAS、CMS、ASES略优于封闭组(P>0.05)。注射后12、24、36个月,肩关节MRI显示部分撕裂的肩袖愈合情况PRP组优于封闭组,CMS评分中PRP组肌力略优于封闭组,部分撕裂的肩袖愈合良好与更好的功能体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PRP可以促进PTRCT的愈合,结合康复治疗可以增加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对比于肩关节封闭,PRP注射中期的随访结果体现出更好的肩袖愈合率及更佳的功能评分,超声引导下精准注射可以提升临床疗效。
  • 张静莹, 孙倩倩, 戴恒, 史会连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195-120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目前缺乏有效的临床生物标志物来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AFLD),本研究旨在分析几种潜在的新型炎症生物标志物,如MHR、NLR、PLR、LMR、SII以及NHR,评价它们在NAFLD/MAFLD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022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NAFLD/MAFLD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6种新型炎症生物标志物与NAFLD/MAFLD之间的关联性,并根据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衡量这些标志物对NAFLD/MAFLD的预测效能。结果 纳入NAFLD(400例)和MAFLD(405)共805例,MAFLD组在年龄、AST、GGT、ALT、肌酐、尿素、TG、TC、 FIB-4指数等与NAFLD组相比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01),而AST/ALT比值、ALP、尿酸在组间相似(P>0.05)。6种炎症指标在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0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HR、FPG、TG、LDL-c和FIB-4指数是MAFLD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这6个风险因素建立的ROC曲线分析:MHR的AUC为0.816,最佳截断值为0.451,敏感度为0.956,特异度为0.65,约登指数为0.606,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将上述6个风险因素组合后,联合预测模型的AUC达到0.94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2和0.885,约登指数为0.747,表明综合6种因素可显著提高对MAFLD的预测效能。结论 相较于NAFLD患者,MAFLD患者在肝功能、血脂等代谢异常及肝纤维化风险上的程度更为严重。MHR结合AGE、FPG、TG、LDL-c和FIB-4指数作为联合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杨彩凤, 邓婵翠, 夏洁, 石蓓, 许官学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201-120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测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平均CT脂肪衰减,并研究其在预测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先后行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11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8.56±9.87)岁。根据随访1年有无发生MACE,分为MACE组与无MACE组。MACE是指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或出院后心力衰竭再发作的复合终点。采用COX回归分析揭示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结果 随访1年,共观察到22例MACE,与没有发生MACE的患者相比,MACE患者的PCAT衰减水平更高[-69.67(-74.75,-65.59)vs-73.67(-76.67,-69.50),P=0.03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PCAT衰减组患者MACE患病率更高(log-rank为4.362,P=0.037)。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PCAT衰减、重度血管狭窄与MACE发生率相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MACE组PCAT衰减更高,高PCAT衰减可以预测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 徐玲, 邓以婷娜, 林平, 唐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210-121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救治的1 714例日龄<7 d新生儿进行研究。采用R 4.1.3软件中“caret”包以7∶3比例随机分为模型组1 199例与验证组515例。收集可能影响新生儿肺炎的新生儿资料与母体相关指标,根据有无肺部感染将模型组新生儿分为肺部感染组与非肺部感染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资料与母体相关指标,建立新生儿肺部感染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评估模型区分度,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模型组1 199例新生儿中,33例确诊为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组与非肺部感染组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出生5 min Apgar评分、胎膜早破情况、胎粪吸入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呼吸机应用情况、静脉营养情况、肠道益生菌使用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套索回归(LASSO)筛选出6个潜在因素分别为:出生体质量、出生5 min Apgar评分、胎膜早破情况、胎粪吸入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肠道益生菌使用情况。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OR=0.218)、出生5 min Apgar评分(OR=0.573)、胎膜早破情况(OR=8.345)、胎粪吸入情况(OR=4.011)、侵入性操作情况(OR=4.056)、肠道益生菌使用情况(OR=3.637)为新生儿肺部感染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AUC为0.925,95%CI(0.891~0.959),特异度为82.4%,敏感度为93.9%。验证组AUC为0.878,95%CI(0.815~0.943),特异度为69.3%,敏感度为93.9%。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验证组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模型预测值为0.179~0.889时患者净获益率>0。结论 新生儿肺部感染主要受出生体质量、出生5 min Apgar评分、胎膜早破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上述因素建立的模型用于预测新生儿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 杜江, 苟成仁, 王培睿, 郑宜, 梁国标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217-122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美罗培南在治疗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39例尿源性脓毒血症且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亚胺组,n=16例)或美罗培南(美罗组,n=23例)抗感染治疗病患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性指标、血小板及血肌酐值的变化情况,评价两组药物临床疗效和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亚胺组与美罗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两组总有效病人治疗后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时,两组指标无差异。将两组总有效病人中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值变化分别进行对比,治疗后血小板值较治疗前明显回升或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而两组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在合并急性肾衰的患者中,治疗后的血肌酐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或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两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美罗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成本高于亚胺组(P<0.05)。结论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美罗培南用于治疗尿源性脓毒血症时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前者在经济性方面更优于后者。
  • 徐泰, 张思明, 范苑林, 丘冬琴, 朱俊强, 吴媛, 罗皓月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222-122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与成年女性乳腺癌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乳腺癌的预防与管理提供证据。方法 基于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进行横断面分析,纳入2013—2018年共3个周期的成年女性参与者,收集膳食数据和乳腺癌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膳食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对乳腺癌发生率的影响,构建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CS)分析其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共纳入1 197例成年女性参与者,其中发现乳腺癌患者63例(5.26%)。与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患者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ω-6/ω-3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ω-3、ω-6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种族、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等协变量后,ω-3(OR=0.574)和ω-6不饱和脂肪酸(OR=0.884)摄入量的增加均是成年女性患者发生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CS模型显示,ω-3和ω-6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成年女性乳腺癌发生率呈现负向非线性关系,且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年女性ω-3、ω-6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的增加可以降低乳腺癌风险,合理的脂肪酸摄入结构可能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 洪烈城, 陈丽华, 陈亿雄, 尹江伟, 梁丽君, 李苑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229-123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一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的规模、病原体和传播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单因素分析、Log-binomial回归模型、叉生分析筛选可疑危险因素,采集肛拭子和粪便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病24例,其中疑似病例9例,临床诊断病例15例。中位年龄为12岁,男女罹患率无差异,均为同班学生,班级罹患率48.00%(24/50)。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和恶心。首发病例10月5日发病,10月7日开始出现二代病例,呈现“人传人+点源暴发”模式。患者肛拭子(18份)和粪便样本(2份)肠道38种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未发现可疑病原体。叉生分析结果显示,体育课上与病例打篮球且上完体育课没洗手是本次腹泻暴发疫情传播的危险因素(RR=8.80,95%CI:1.88~41.01),存在正交互作用(S=1.088,AP=7.16%,RERI=0.63)。结论 这可能是一起学校病毒性腹泻暴发,应教育学生避免带病上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 杨胜, 吴维, 郑兴婷, 袁中卫, 夏子寒, 陈青, 王全安, 刘俊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235-1240+124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了解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健康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问卷对贵州省10所高校8 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结果 2023年贵州省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7.2%,在基本知识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健康技能3个方面的素养水平分别为41.4%、48.8%、41.3%。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及健康信息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分别为73.4%、37.8%、20.6%、79.6%、31.0%、5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城镇学生、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低BMI、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对该地区的健康素养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作用(P<0.05)。结论 贵州省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一般,性别,生源地、专业、学历、BMI和学习成绩是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教育部门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 彭金梅, 温印, 聂开瑜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12): 1241-124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生性瘢痕是由伤口异常愈合引起的病理性瘢痕。其特点包括持续的局部炎症和过量的胶原蛋白沉积,这可能导致外观问题、挛缩畸形、功能丧失和心理问题等。目前,关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手段很多,但由于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临床治疗策略虽多样,包括物理治疗、光电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仍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早期多手段的综合干预已逐渐获得大多数临床医师的共识。本综述系统回顾了针对增生性瘢痕早期防治的临床研究现状,期望为增生性瘢痕的早期综合防治提供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