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丁娇娇, 鲁秀敏, 杨子涛, 张帆, 秦兆冰, 毕瑞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31-35.
    目的 分析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和MRI对颞骨胆脂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临床可疑胆脂瘤拟行手术治疗者107例(125耳),其中男62例,女45例,年龄3~79岁,平均年龄(40.14±18.8)岁。术前3 d至2周常规进行颞骨HRCT和MRI扫描。影像检查结果术前由放射科医师和耳科手术医师分别独立阅片评估记为可疑胆脂瘤和非胆脂瘤,术中发现记为胆脂瘤和非胆脂瘤组织,全部病变组织送病理进行组织学确诊。结果 HRCT对胆脂瘤诊断的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39.6%,阳性预测值(PPV)为64.6%,阴性预测值(NPV)为44.2%;MRI-DWI对胆脂瘤诊断的灵敏度为96.1%,特异度为91.7%,PPV为94.9%,NPV为93.6%。比较初次和二次手术结果发现MRI-DWI对复发胆脂瘤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HRCT(P<0.05)。结论 MRI-DWI对胆脂瘤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HRCT,尤其对术后复发病例的诊断更具优势。
  • 朱斌, 陈晨, 张柳燕, 焦成, 关兵, 徐丽, 王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26-30.
    目的 探讨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SNHL)与环境气象、季节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014年1月—2022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SSNHL患者资料,分析该病与空气污染物、气象、季节的关系,进行逐步逻辑回归以确定SSNHL的潜在环境气象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SSNHL患者3 602例,男女发病无差异,四季病例分布趋势: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方差分析显示四季间SSNHL发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SNHL发病与PM2.5、PM10、SO2、平均风速呈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平均风速、SO2对SSNHL发病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地区SSNHL患者男女发病无差异,秋季为SSNHL高发季节,发病例数最多,SO2、平均风速是扬州地区SSNHL的潜在环境气象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需要加以关注并预防环境气象对SSNHL的影响。
  • 孙亚敬, 李建红, 李震, 陈旭真, 李晓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20-25.
    目的 研究橄榄苦苷调节脯氨酸蛋白激酶底物蛋白(PRAS40)/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对噪声性耳聋(NIHL)大鼠耳蜗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总共选取48只大鼠,随机选出12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剩余大鼠采用白噪声来构建NIHL大鼠模型。随后将NIHL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橄榄苦苷组、橄榄苦苷+NV-5138组,每组12只。各组给予相应干预7 d。检测大鼠的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HE染色检测大鼠耳蜗组织病理损伤;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大鼠耳蜗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耳蜗组织基底膜毛细胞序列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耳蜗组织磷酸化PRAS40(p-PRAS40)、PRAS40、磷酸化mTORC1(p-mTORC1)、mTORC1、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耳蜗组织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形态异常,基底膜毛细胞结构损坏严重,未见明显的界限,细胞排列不整齐,ABR阈值、耳蜗组织凋亡细胞数目、p-mTORC1/mTORC1蛋白比值、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PRAS40/PRAS40蛋白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橄榄苦苷组耳蜗组织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增加,且形态有所恢复,基底膜毛细胞损伤减轻,细胞排列逐渐恢复正常,界限逐渐清晰,ABR阈值、耳蜗组织凋亡细胞数目、p-mTORC1/mTORC1蛋白比值、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PRAS40/PRAS40蛋白比值显著升高(P<0.05)。NV-5138干预后减弱了橄榄苦苷对NIHL大鼠耳蜗组织病理损伤、基底膜毛细胞序列和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 橄榄苦苷可能通过调控PRAS40/mTORC1信号通路,促进PRAS40磷酸化,抑制mTORC1磷酸化,从而减轻NIHL大鼠耳蜗组织损伤。
  • 钱绩, 赵斯君, 黄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58-62.
    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听力及语言功能。腭裂患儿常常伴有分泌性中耳炎(OME),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软腭肌肉组织缺陷致咽鼓管功能障碍,OME可影响患儿的听力,进一步则可导致语音障碍。然而对于腭裂伴OME患儿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时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其主要是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鼓膜置管(VTI)及其他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腭裂伴OME的患儿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VTI的治疗时机、特点、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张仪, 彭丹, 孙毅, 毛承刚, 沈敏, 姜义道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52-57.
    目的 研究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菌种分布,探讨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真菌菌种的方法。方法 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37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外耳道标本,采用改良的马丁固体培养基对同一标本的一部分进行了常规培养,培养后提取DNA,PCR扩增及测序鉴定真菌菌种。同时,该标本另一部分直接经DNA提取后,行两次多重PCR,分别使用通用真菌引物和特异性真菌引物,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的条带的长短可鉴定真菌菌种。结果 通过传统方法和多重PCR技术行真菌菌种鉴定,本地区137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曲霉菌共128株(93.4%),其中土曲霉73株、黄曲霉24株、黑曲霉18株和烟曲霉13株;念珠菌共9株(6.6%),均为白念珠菌。传统方法需4~7 d,而多重PCR技术6~8 h即可鉴定真菌菌种,对比两组方法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 本地区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最常见的真菌菌种是曲霉菌和念珠菌。除了常见菌种,多重PCR技术还可以鉴定高耐药和高致死率的耳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罕见菌种。与传统方法相比,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外耳道真菌病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姚佳昕, 闫贺磊, 陈慧红, 李果, 王行炜, 黄东海, 刘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69-75.
    目的 比较传统经颈入路、内镜辅助下经颈入路及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3种术式切除咽旁隙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59例原发性咽旁隙良性肿瘤患者接受传统经颈、内镜辅助下经颈、内镜辅助下经口3种手术方式之一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χ2检验比较其手术情况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3种手术术中出血量(F=2.64,P=0.074)、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F=2.44,P=0.091)、引流量(F=2.88,P=0.060)和术后出院时间(F=0.77,P=0.464)无明显差异,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与内镜辅助下经颈、传统经颈入路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F=10.70,P<0.001),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χ2=9.426,P=0.009)。结论 本研究3种手术入路均安全可行,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并保证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相较于内镜辅助下经颈入路与传统经颈入路具有更小的创伤、更短的手术时间及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内镜操作难度较大,且有较为严格的适应证。因此,需根据症状、体征、肿瘤的性质及影像学特点等灵活选择手术方式,使患者能够最佳获益。
  • 张玥, 阚轩, 包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58-63.
    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与突发性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听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听力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收集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SIRT1、PGC-1α以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Pearson法分析患者血清SIRT1、PGC-1α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突发性聋患者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高于对照组,SIRT1、PGC-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突发性聋患者SIRT1水平与hs-CRP、IL-1β、TNF-α水平分别呈负相关(r=-0.524,-0.384,-0.542,均P<0.05),PGC-1α水平与hs-CRP、IL-1β、TNF-α水平分别呈负相关(r=-0.429,-0.457,-0.624,均P<0.05);其中预后不良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SIRT1、PGC-1α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RT1、PGC-1α、hs-CRP、IL-1β、TNF-α、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SIRT1、PGC-1α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二者与血清炎性因子密切相关,且是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 康晓明, 解雨欣, 文杰, 刘佳, 曾瑞芳, 郭任重, 王蔓菁, 周定刚, 敬前程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13-19.
    目的 探讨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不同鼻眼相关疾病选择经鼻内镜不同手术径路治疗的优势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48例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类型及范围,采取5种不同手术径路治疗:选择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39例,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径路3例,鼻内镜下扩大鼻腔外侧壁切除径路3例,鼻内镜下联合眉弓径路2例,鼻内镜下联合唇龈沟径路1例,评价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的优势和疗效。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5例经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视神经管减压术中,3例从术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指数/20 cm, 1例从术前视力0.1恢复到术后0.4,1例无明显好转;其余43例患者眼部症状完全消除,无复视斜视、视力减退、眼干、溢泪、眼球突出、红肿,无脑脊液鼻漏、面部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术后鼻腔通气良好。结论 根据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的不同类型、范围及影像学特点,选择鼻内镜下不同径路手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疗效满意。
  • 陆兆屹, 史雅文, 汪李琴, 殷敏, 程雷, 崔昕燕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64-68.
    目的 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鼻咽部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误诊情况,探讨诊疗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方法 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2年12月诊治的1 480例儿童及青少年鼻咽部病变患者,其中恶性肿瘤20例,分析鼻咽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类型及诊疗过程等,探讨诊断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疏漏。结果 鼻咽部恶性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16例,淋巴瘤2例,乳头状腺癌1例,脊索瘤1例。恶性肿瘤病例的初期临床症状以鼻部为主7例,其中4例被误诊为腺样体肥大;以耳部为主5例,其中2例被误诊为单纯分泌性中耳炎;以颈部为主8例,未见误诊。总误诊率达30%(6/30)。误诊患者的确诊前病程长于非误诊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60,P<0.01)。以颈部症状为主的患者确诊前病程短于以鼻部症状为主的患者(Z=-2.078,P<0.05)和以耳部症状为主的患者(Z=-2.372,P<0.05)。结论 多种鼻咽恶性肿瘤可能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且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中以鼻部和耳部症状为主的患者尤其容易被误诊,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 曲喆, 王玉芝, 秦东瑞, 李红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9-12.
    目的 通过回顾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SMH)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9.75岁。主要症状是单侧鼻塞及脓涕,3例病变位于钩突,1例病变位于中鼻甲。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SMH,表现为黏膜下呈簇状或小叶状增生的浆液黏液腺、导管。免疫组化结果:CK7、CK19为弥漫性阳性,S100、p63、EMA为局灶性阳性。随访6~48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鼻腔SMH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学表现独特,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梁秋林, 龙瑞清, 阮标, 刘卓慧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31-4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CSOM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由环境、细菌、宿主和遗传危险因素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细菌感染是CSOM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地区、民族、饮食习惯等差异,CSOM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及细菌种类也有所差异。既往基于培养技术获得CSOM部分优势菌群,但不能获得CSOM细菌群落的全貌,限制了CSOM的病原学研究。随着各项检测技术的提高,特别是16S rRNA测序及宏基因组测序等分子技术的发展,CSOM病原学研究也逐步完善,这不仅对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能进一步研究细菌在CSOM中的致病机制。
  • 刘天柱, 罗志强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84-8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相关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对COVID-19感染后出现咳嗽症状的相关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通过本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在关于有无咳嗽问题的1 116份有效问卷中,有1 015例(90.9%)在COVID-19感染后出现了咳嗽症状;在关于咳嗽出现时间这一问题的1 012份有效问卷中,805例(79.5%)在感染后5 d内开始出现咳嗽;在关于咳嗽消失时间这一问题的979份有效问卷中,640例(65.3%)在感染14 d后咳嗽症状消失。COVID-19感染后咳嗽患者中966例(95.2%)患者伴有咳痰,且以刺激性咳嗽,偶伴少量黏痰居多。各因素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统计:(1)不同性别、吸烟/吸二手烟和感染后针对咳嗽的用药情况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3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史、肺部基础疾病史、慢性咳嗽病史和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的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咳嗽的1 015例患者中695例患者针对咳嗽进行了不同的药物治疗。结论 咳嗽是COVID-19感染后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在感染后5 d内出现,感染14 d后症状消失;COVID-19感染后咳嗽患者常有咳痰,且以刺激性咳嗽、偶伴有少量黏痰多见。性别差异和吸烟/吸二手烟是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因素。
  • 黄静怡, 任建君, 赵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112-115.
    声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通过一种或多种声音刺激,包括白噪声、窄带噪声、自然噪声、音乐声等的用以治疗耳鸣的手段。其治疗效果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获得证实。突发性聋是临床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伴有耳鸣发作,二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原理目前均不明确,突发性聋伴耳鸣发病可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声治疗的定义和作用机制、声治疗的临床应用、声治疗对突发性聋伴耳鸣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探究声治疗在突发性聋伴发耳鸣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 孟来, 袁璇, 谢邵兵, 王风君, 谢淑敏, 张俊毅, 章华, 蒋卫红, 谢志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65-70.
    目的 分析湖南地区拟诊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探讨近年来该地区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演变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针对性指导本地区AR防治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6 276例拟诊AR患者门诊资料,以及常见11种吸入性变应原的SPT结果,依据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描述特征。结果 共有5 178例AR患者对至少一种吸入性变应原SPT呈阳性反应。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的前3种依次为粉尘螨(96.81%)、屋尘螨(96.33%)和蟑螂(57.92%)。97.89%的阳性患者存在至少2种阳性变应原的共同致敏现象。变应原SPT总体阳性率在不同年度组和性别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不同个体SPT阳性率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差异。研究期间,杂草SPT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霉菌1 SPT阳性率呈逐年上升(P<0.05)。此外,男性患者的杂草和葎草的SPT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动物毛发SPT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11种变应原中有8种不同变应原SPT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且主要高发于≤20岁年龄段的患者(P<0.05)。结论 湖南地区6 276例疑诊AR患者SPT阳性率排在前3位的变应原是粉尘螨、屋尘螨和蟑螂。不同阳性变应原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中分布特征不同。应根据本地区AR患者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 朱斌, 焦成, 关兵, 徐丽, 张俊中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55-59.
    目的 探讨正常听力儿童的失匹配负波(MMN)的特点,同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耳儿童MMN的差异。方法 对44例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检测正常的儿童分别进行双耳的MMN检查,其中男25例,女19例。采用经典的oddball模式,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分别为1 000 Hz和2 000 Hz的短纯音测试受试者MMN,观察不同性别、不同耳儿童MMN潜伏期及波幅的特点并比较差异。结果 44例受试者的双耳均可正常引出MMN波形,男性儿童左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0.24±32.83)ms,平均波幅为(3.40±2.04)μV;男性儿童右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2.51±24.19)ms,平均波幅为(4.20±2.29)μV;女性儿童左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62.13±31.40)ms,平均波幅为(4.01±2.82)μV;女性儿童右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0.30±33.11)ms,平均波幅为(3.76±2.80)μV。所有受试者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耳间MMN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正常听力的儿童双耳在频率差异的短纯音刺激下均能稳定的引出MMN波形,在儿童中性别、不同耳对MMN的潜伏期和波幅无明显影响,但不能排除性别是MMN检查中影响其规范数据的一个因素,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贾薇, 索利敏, 范林静, 董佩, 张磊, 赵长青, 张亚茜, 段建雄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49-54.
    目的 研究1例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以1例临床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者及其健康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其静脉血,使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的遗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锁定该患者可能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其父母进行相关突变位点验证,最终确定该患者的致病基因;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等手段,分析复合杂合突变的致病机制,绘制突变的遗传系谱。结果 该患者致病突变定位于7q31的SLC26A4基因,由c.919-2A>G、c.1746del G以及c.563T>C 3个位点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的c.919-2A>G突变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父亲,而SLC26A4基因的c.1746del G和c.563T>C突变均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母亲。结论 先证者携带的SLC26A4基因的3个突变位点均是明确的与听力损伤相关的隐性疾病突变位点。因此,推测SLC26A4基因的上述3个突变以某种复合杂合的形式导致受检者患病。
  • 庄璐, 费静, 杨婷钰, 申雪力, 廖娜, 李雷激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22-25.
    目的 探讨中耳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8例经病理确诊为中耳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首发症状中以耳流脓为主4例,听力下降3例,面瘫1例。5例肿物突入外耳道,3例鼓膜紧张部穿孔。纯音测听示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其中混合性聋4例、传导性聋3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善中耳CT及MRI,提示肿瘤累及中鼓室或鼓岬表面5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3例,其中1例侵入中颅窝。8例患者均行乳突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鼓室体副神经节瘤4例、面神经纤维瘤2例、面神经鞘膜瘤1例、中耳神经内分泌腺瘤1例;2例患者术前行活检分别诊断为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前病理误诊率为25%(2/8)。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 中耳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且临床表现各异,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术前完善CT和增强MRI检查以及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 王新, 梅凌云, 贺楚峰, 蔡鑫章, 吴学文, 金毅, 吴丽莎, 吴宏, 蒋璐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16-21.
    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鼓室硬化患者的听力学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为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135耳)鼓室硬化手术患者,对比手术前后听力学资料。结果 Ⅰ、Ⅱ型鼓室硬化患者多表现为传导性耳聋(分别为71.4%、68.8%),Ⅳ型鼓室硬化患者中混合性耳聋出现的比例更高(66.7%)。各型鼓室硬化的听力曲线以平坦型为主。卡哈切迹出现率为13.3%(18/135),Ⅳ型鼓室硬化患者中38.9%患者听力图出现了卡哈切迹。各型鼓室硬化患者(除Ⅲ型鼓室硬化外)术后气骨导差(ABG)和气导平均听阈(PTA)均较术前降低。Ⅰ型鼓室硬化的手术成功率最高(79.0%),Ⅳ型鼓室硬化的手术成功率最低(63.9%)。结论 各型鼓室硬化患者听力图多呈现平坦型曲线,混合性耳聋最多见于Ⅳ型鼓室硬化,卡哈切迹的出现可提示镫骨的固定。手术清除鼓室内硬化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Ⅰ型鼓室硬化术后成功率最高,Ⅳ型鼓室硬化最低。
  • 延升, 李陈, 张瑾, 李世东, 刘晖, 张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12-15.
    目的 通过对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咽鼓管功能对其听力影响。方法 收集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2例,结合声导抗正负压平衡试验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TDQ-7)将分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25例),将咽鼓管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听力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术前与术后气导平均听阈、骨导平均听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气导平均听阈和骨导平均听阈的改善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4 k Hz气导听阈改善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8 k Hz气导听阈改善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良好的咽鼓管功能不会增加Ⅰ型鼓室成形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平均听力的改善程度,但有利于患者术后高频听力的恢复。
  • 王宇, 廖红明, 蒋玉欢, 郑志刚, 何本超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1): 93-97.
    目的 探讨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近5年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异位牙及多生牙合并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质料,并总结其诊治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共有7颗异位牙和多生牙,均并发上颌骨囊肿,1颗左上尖牙异位至左鼻腔,1颗左上前磨牙异位至左眶底,1颗左上尖牙异位至左上颌窦泪前隐窝区域,1颗为左侧上颌窦底异位多生牙,3颗为右上颌骨前部多生牙。5例患者1次手术成功,1例患者初次手术仅处理囊肿,未处理异位牙,2个月后出现口腔瘘,8个月后再次手术去除异位牙。3例患者鼻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2例患者采取Caldwell-Luc入路手术,1例鼻内镜结合Caldwell-Luc入路手术;2例患者Caldwell-Luc入路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3个月后缓解。6例患者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常表现为面部隆起,可首诊于耳鼻咽喉科,耳鼻咽喉科医生需重视,避免漏诊。术者需结合手术经验,根据牙齿的位置及囊肿累及范围,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鼻内镜下经鼻入路较Caldwell-Luc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智慧宽, 杨屈扬, 马丹丹, 王燕楠, 韩富根, 许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11-114.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咽喉部异物的临床特点,为儿童咽喉部异物的病情评估、取出方法及预后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185例儿童咽喉部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儿童咽喉部异物取出经验。结果 儿童咽喉部异物中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异物类型依次为鱼刺、木签、禽骨;异物位置多见于双侧扁桃体、会厌谷、舌根;门诊取出异物67例,全麻手术下取出异物118例。结论 对怀疑存在咽喉部异物的儿童,应仔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门诊难以取出的异物,如患儿症状明显尽早全麻下行异物取出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戴晓丽, 宾翔, 周永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97-101.
    目的 通过对因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增生导致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OSDB)需要手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探讨儿童OSDB患者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程度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性。方法 提取前瞻性病例数据库中737例因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增生导致OSDB进行了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把性别、年龄、腺样体大小、扁桃体大小等设为观察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在儿童OSDB患儿中:(1)腺样体增生程度随年龄上升呈下降趋势,扁桃体增生程度则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程度平均得分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样体增生程度高于扁桃体增生程度;这种差异在<6岁年龄段的儿童中尤其显著。(3)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程度与性别无关(P均>0.05)。(4)腺样体增生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210,P<0.01);扁桃体增生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1);腺样体增生与扁桃体增生呈负相关(r=-0.119,P=0.001)。结论 在儿童OSDB患者中,腺样体和扁桃体的增生具有不同的趋势和特点;腺样体增生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扁桃体增生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总体上腺样体的增生程度高于扁桃体,腺样体的增生对儿童OSDB贡献度较扁桃体大。
  • 宰雄跃, 孔瑶, 李昌增, 夏云琪, 郑光拓, 李璟, 汤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85-89.
    目的 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FR)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并分析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突发性聋261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突发性聋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分析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 (1)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值(dB)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P=0.02);(2)eGFR水平在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听力损失类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eGFR水平和听力损失类型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eGF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CI:0.642~0.766),预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约登指数为0.360时,最佳决策阈值为103.50 mL·min-1·1.73 m-2。结论 (1)eGFR水平与突发性聋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听力损失类型有关。(2)eGFR水平和听力损失类型是突发性聋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郭硕, 陆兆屹, 崔昕燕, 许万云, 殷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50-53.
    <正>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sinonasal glomangiopericytoma,GPC)是一类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的周细胞的边缘性低度恶性肿瘤,表现为血管周围肌样分化[1]。该肿瘤较为罕见,在鼻腔鼻窦肿瘤中占比不到0.5%[2]。且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漏诊,需病理检查确诊。现报道GPC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阐述其临床特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间断性左侧鼻腔出血3个月于2023年10月25日至我院门诊就诊。
  • 任润媛, 雷刚, 赵颜俐, 陈梦兰, 刘学良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25-31.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改变与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6月确诊为AR的患儿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7岁,平均年龄5.85岁;另纳入正常儿童38例作为健康儿童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5~7岁,平均年龄5.80岁。分别收集两组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R患儿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Chao1、Observed species、Shannon、Simpson、Faith’s pd、Pielou_e指数较健康儿童明显降低。两组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两组在门水平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属水平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存在差异。体重(P=0.024)、被动吸烟(P=0.006)、变应性家族史(P<0.001)、家庭居住地(P=0.017)、有无湿疹(P=0.011)、新生儿期是否使用抗生素(P<0.001)、是否母乳喂养>3个月(P=0.003)、是否为剖腹产(P=0.043)均有可能作为AR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AR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健康儿童相比发生了变化,肠道菌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降低,多种特定菌种丰度显著改变。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儿童AR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古庆家, 官佐, 石明佳, 马悦展, 张婷, 杨骋, 樊建刚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9-24.
    目的 以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为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和药物靶点找到新的思路。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和正常人的鼻腔分泌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样品中白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和骨膜蛋白(POSTN),同时采集样品时采用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评价方法评价试验组患者,得出指标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鼻腔分泌物中IL-4、IL-13以及POSTN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试验组中IL-4、IL-13与POSTN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POSTN与患者发病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结论 POSTN似乎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L-4和IL-13在诱发变应性鼻炎时可能会合成POSTN,且与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检测患者鼻腔分泌物POSTN含量,可协助诊断和判定变应性鼻炎的病情程度。
  • 李秋菊, 李汝婷, 肖旭平, 刘斌, 马丽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3): 86-90.
    目的 总结鳃裂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诊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22年9月确诊为鳃裂畸形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第一鳃裂畸形患者10例,第二鳃裂畸形患者52例,第三鳃裂畸形患者20例,第四鳃裂畸形患者5例。15例患者有过相关颈部手术史。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仅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随访6个月至16年,81例患者完成术后随访。6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再次行颈部肿物切除术+等离子梨状窝瘘口封闭术,随访7~8年均未再复发。结论 先天性鳃裂畸形诊断较为困难且相对容易复发,术前结合多种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首选治疗方案,急性感染期患者先予以颈部清创,待稳定期再行手术切除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 李沁轩, 袁璇, 谢邵兵, 王风君, 范若皓, 张俊毅, 章华, 谢志海, 蒋卫红, 孟来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3): 81-85.
    目的 探讨内镜手术治疗眶尖神经鞘瘤的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2年6月湘雅医院确诊并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9例眶尖神经鞘瘤的患者资料,术中均采用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监测动眼神经。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患者进行分析,纳入临床、手术和预后资料等。结果 术后随访10~95个月,9例患者中8例肿瘤全切,1例次全切。全部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以好转或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出现手术死亡、颅内感染等手术并发症。9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相关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眶尖神经鞘瘤经内镜手术切除安全有效,配合术中应用影像导航系统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有全切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利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优势。
  • 陈佳, 孟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3): 70-75.
    目的 对成都市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吸入性过敏原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当地AR患者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2022年,依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对接受过敏原检测的拟诊AR患者进行登记并采集临床信息,统计AR患者的过敏原类型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 共计有12 486例患者完成了临床信息登记并确诊为AR患者,其中单一过敏原过敏患者5 408例(43.31%),双重或多重过敏原过敏患者7 078例(56.69%);过敏原类型构成中前3位分别为尘螨、豚草与猫皮屑,其中单一过敏原的AR患者中尘螨占比达69.80%;在尘螨类型的单一过敏原AR患者中,反应强度为+++及以上占比61.83%。不同年龄组的AR患者过敏原种类数的分布显著不同,且年龄组之间的两两比较也均有显著差异,2~14岁组AR患者占比为38.49%,高于15~24岁组(21.39%)、25~34岁组(18.46%)、35~44岁组(8.87%)、≥45岁组(12.79%);2~14岁组双重及以上过敏原AR患者占比(70.02%)也显著高于15~24岁组、25~34岁组、35~44岁组、≥45岁组(依次为55.52%、51.58%、44.17%、34.56%);2~14岁组、15~24岁组尘螨过敏原占比(41.81%、22.47%)高于25~34岁组、35~44岁组和≥45岁组(依次为15.45%、8.34%、11.94%)。另一方面,夏、秋季的AR患者占比远高于其他时节,且不同季节的过敏原种类分布存在显著差异;AR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过敏原种类的分布在不同年份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尘螨与猫皮屑的分布比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成都市近年来确诊的AR患者人数逐年上升,尘螨是最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种类,夏、秋季是AR患者的高发季节,儿童、青少年是AR的主要患病人群,且更易发生多重过敏,应当更加注重易感人群的健康防护。
  • 王爽, 朱伟谕, 贺湘波, 唐小珺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3): 46-49.
    <正>脊索瘤是一种来源于脊索残余胚胎组织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和转移潜能,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平均年发病率大约低于百万分之一[1]。脊索瘤主要发生在中轴骨,其中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骶骨(50%~60%),25%~35%起源于颅底,15%见于脊柱[2-3]。局限于口咽部的原发性脊索瘤非常罕见,本文报道2019年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确诊的1例原发于口咽部的脊索瘤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讨论。
  • 任雪燕, 刘琳, 孙凯丽, 杨雪, 要兆旭, 冯志星, 马海滨, 韩海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3): 40-45.
    目的 探究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及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在下咽鳞状细胞癌(H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7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90例HSCC患者为研究对象,以HSCC患者手术切除的HSCC组织、癌旁组织为实验材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R4、CXCL12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H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R4 mRNA、CXCL12 mRNA水平;收集并记录H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CXCR4、CXCL12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CXCR4与CXCL12水平相关性。结果 CXCR4在HS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0.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7.78%(P<0.05);CXCL12在HS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7.7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4.44%(P<0.05)。HSCC组织中CXCR4、CXCL12水平均与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较,HSCC组织CXCR4、CXCL1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earson分析显示,HSCC患者中CXCR4水平与CXCL12水平呈正相关(r=0.538,P<0.05)。结论 CXCR4、CXCL12在HS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两者与HSCC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
  • 吴敏曼, 邱博文, 王旋, 马越, 杜晓璇, 毛尔元, 郭兆刚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4): 23-28.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为通鼻消涕颗粒治疗慢性鼻窦炎提供客观实验数据支持。方法 SPF级SD大鼠60只,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其余随机分为模型组、克拉霉素片组、通鼻消涕颗粒低剂量组、通鼻消涕颗粒中剂量组、通鼻消涕颗粒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造模成功后分别应用克拉霉素和通鼻消涕颗粒灌胃治疗2周后,HE染色检测鼻黏膜炎症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实验检测各组鼻黏膜组织的PLUNC、Cu/ZnSOD、PACAP、DJ-1、谷胱苷肽S转移酶-pi、NKEF-B的蛋白和mRNA;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淋巴细胞亚群Th1/Th2水平。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各组大鼠服药前后各个阶段的免疫指标含量变化有无显著差异。结果 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发现PLUNC等鼻黏膜保护性蛋白均表达在鼻黏膜纤毛柱状上皮及黏膜下腺体中。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经通鼻消涕颗粒治疗后,大鼠鼻黏膜上皮及黏膜下腺体反应性增生,产生PLUNC等鼻黏膜保护性蛋白增多来抵抗慢性炎症,克拉霉素治疗后主要是促进炎症消退,而鼻黏膜保护性蛋白产生不多。ELISA检测大鼠血清的NF-κB表达水平提示:通鼻消涕颗粒及克拉霉素片均能减轻慢性鼻窦炎大鼠血清中的NF-κB水平达到抗炎效果。流式检测结果表明中药通鼻消涕颗粒和克拉霉素片均能提高Th1细胞比例,降低Th2细胞比例,从而有助于促进炎症消退。结论 中药通鼻消涕颗粒可通过提高鼻黏膜组织中PLUNC等鼻黏膜保护性蛋白含量来改善鼻黏膜局部免疫功能并降低血清NF-κB和Th2细胞比例促进炎症消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
  • 李勇, 屈永涛, 崔豹, 周永青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4): 113-118.
    乳突导静脉是没有瓣膜的小血管,连接颅内的乙状窦或横窦及颅外的枕静脉或耳后静脉。乳突导静脉的形态、走形在不同个体各有不同。近些年由异常扩大的乳突导静脉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是耳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耳显微外科的飞速发展,涉及乳突区的手术越来越多。在手术中出现误伤乳突导静脉而导致意外出血、栓塞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乳突导静脉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乳突导静脉的起源、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等诸方面作一探讨。
  • 郭志焱, 庞艺施, 梁姗姗, 李增宏, 黄炳谕, 李家豪, 甘凌霄, 刘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4): 70-74.
    目的 观察在电子鼻咽镜下不同腭咽闭合类型对于嗓音障碍患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收治的32例患者。按发“a”音时腭咽闭合的分类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腭咽闭合Ⅲ型,另一组为腭咽闭合其他类型。依据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2、嗓音嘶哑分级(GRBAS)的评分和腭咽闭合不全率分析患者存在嗓音障碍的情况。结果 腭咽闭合Ⅲ型组的VHI和GRBAS总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组(P<0.05)。在GRBAS 5个方面的评分中,腭咽闭合Ⅲ型组的粗糙度(R)评分更高(P<0.05)。对VHI中情感、功能、生理3个方面的评分比较中,腭咽闭合Ⅲ型组的情感、功能评分更高(P<0.05);生理方面两组比较无差异。腭咽闭合Ⅲ型组较其他类型组表现出更高的腭咽闭合不全率(P<0.05)。结论 腭咽闭合Ⅲ型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嗓音障碍,通过电子鼻咽镜观察嗓音障碍患者腭咽闭合类型,为患者嗓音障碍的评估和进行口、鼻共鸣等嗓音言语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 王洪田, 杨钦泰, 叶菁, 余少卿, 许元腾, 孟娟, 杨玉成, 唐隽, 洪海裕, 顾瑜蓉, 刘文龙, 张维天, 王向东, 张立强, 许昱, 魏欣, 陈建军, 左可军, 安云芳, 刘锋, 李勇, 王天生, 陆美萍, 孟粹达, 谢志海, 孙悦奇, 邱前辉, 曾明, 许成利, 王英, 杨艳莉, 徐睿, 喻国冻, 石照辉, 叶惠平, 孙亚男, 张天虹, 雍军, 杭伟, 谭国林, 孙娜, 杨贵, 巴罗, 姜彦, 娄鸿飞, 叶青, 王学艳, 李华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4): 1-11.
    尽管国内外变应性鼻炎(AR)诊疗指南均一致认可“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治疗策略,但是相对于过敏原检测、抗过敏药物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IT)而言,人们对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较少、文献数量也不多。有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的中青年专家们集体撰写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AR防治效果。
  • 张硕楠, 王爽, 张思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55-62+69.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睡眠结构参数差异及其与日间脑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2年5月收治的200例OS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5岁),按1∶1∶1匹配后,3组患者均纳入48例并比较临床资料,包括多导睡眠监测(PSG)睡眠结构参数、静息态脑电波(rs-EEG)测量日间脑功能状态定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结构参数与日间脑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在不同年龄层对PSG结果及脑功能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 中年组患者快波睡眠次数、N2期睡眠比率、快速眼动睡眠(REM)期比率、脑混沌指数、外专注指数、内专注指数均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中年组慢波睡眠次数、内源性焦虑指数、反应速度指数较青年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慢波睡眠次数、快波睡眠次数、N2期睡眠比率及REM期比率是不同年龄OSA患者日间脑功能状态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波睡眠次数与脑混沌指数、反应速度指数、内专注指数呈负相关;快波睡眠次数和N2期睡眠比率与脑混沌指数、外专注指数呈正相关;REM期比率与脑混沌指数、内源性焦虑指数、内专注指数呈正比。在中年组中,当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15、≥30次/h时,快波睡眠次数、N2期睡眠比率及REM期比率对其诊断OSA及严重程度有高度预测价值;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AHI≥30次/h时快波睡眠次数可高度预测青年组患者诊断中度、重度OSA价值,N2期睡眠比率和REM期比率可高度预测老年组患者诊断中度OSA价值。结论 OSA患者睡眠及脑状态在不同年龄分层中有显著差异性,41~65岁OSA患者睡眠质量最差且日间脑功能状态改变明显,41~65岁患者睡眠结构慢波睡眠次数、快波睡眠次数、N2期睡眠比率、REM期比率紊乱对日间脑功能的诊断价值最高。
  • 余灿, 王靖淞, 谢卓良, 李天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35-36+41.
    <正>鼻腔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of testis,NUT)癌是一种罕见、未分化、高度侵袭和致命性肿瘤,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青年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目前主要诊断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UT蛋白的核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NUT-BRD4融合蛋白或基因测序技术,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反应不佳,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预后极其不良。在本案例中,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1例14岁男性术后确诊鼻腔NUT癌患者,目前患者正处于术后放疗阶段,状况良好。本文旨在报道鼻腔NUT癌这一罕见肿瘤,并文献回顾此肿瘤临床、治疗策略。
  • 张云云, 吴彦桥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31-34.
    <正>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是一种少见的、由原始粒细胞或不成熟的髓系细胞在髓外组织增生和浸润形成的实体恶性肿瘤,MS通常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有关。AML是髓系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多数病例进展迅速,预后凶险。MS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而发生于鼻腔鼻窦的MS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发生于鼻腔鼻窦的MS合并AML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介绍鼻腔鼻窦M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 夏云, 曹巧, 雷盛钦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27-30.
    目的 探讨儿童腺样体切除术后圆枕增生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 对所选患者均进行腺样体切除术(伴或不伴扁桃体切除),并在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42例患者,设为A组;在经检查后排除变应性鼻炎诊断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72例患者,设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圆枕增生的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复查鼻内镜/电子鼻咽镜时发现圆枕轻度增生的数量明显增多,且增生程度较前两月明显加重,甚至出现重度增生,明显堵塞后鼻孔,发生圆枕增生的例数A组(27例)明显高于B组(18例),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是引起儿童腺样体术后圆枕增生的主要因素,对指导腺样体术后的进一步治疗有明确意义。
  • 史雅文, 汪李琴, 殷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12-17.
    目的 探讨外鼻肿物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4例外鼻肿物,分析肿物的发病部位、大小、病理类型、手术和修复方法等。结果 本组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1.125∶1,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鼻恶性肿瘤中,基底细胞癌最多(16例,80%),各年龄层均有发病,恶性肿瘤的发病高峰年龄为60岁以上人群(15例,75%)。术中彻底切除肿物后,选择直接缝合15例,邻近皮瓣修复7例,转移鼻唇沟皮瓣修复10例,植皮2例。术后随访1例接受放化疗,2例接受单纯化疗。28例伤口一期愈合,鼻外观基本对称,鼻腔无明显通气功能障碍。1例行二期瘢痕修复。3例失访,3例死亡(死于老龄),2例对外鼻形态不满意。结论 外鼻肿物切除彻底,很少复发,一般无需放化疗。在手术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依据缺损部位及程度灵活应用不同的修复方法,重建鼻部轮廓,保持鼻部外形及结构的完整性。其中鼻唇沟皮瓣修复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是临床常选择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