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3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3-25
  

  • 全选
    |
  • 艾春娟, 韦国华, 张俊芳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15.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自1952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一所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学校,具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我们重温学校的红色基因并对其来源及对学校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挖掘、归纳和总结,以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和发扬红色文化,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积极投身“中国梦”的建设。
  • 贾万良, 夏丹, 李季龙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7-1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15.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协同育人需求愈发必要。本文通过聚焦协同育人的“三个内涵”、明确“四个特性”、解决“三个问题”、把握“四个阶段”,构建了协同育人的“金字塔”模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频共振,拓宽了人才培养路径。
  • 刘衡升, 肖驭元, 肖亚楠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2-1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18.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是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重要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社会实践成喷发式发展,如何让实践更加扎实、效果更好、成效显著成为关注的内容。本文将重点讨论新时代背景下提高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相关问题和策略,在明确共青团社会实践内涵基础上,阐述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价值意义,并提出几点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建议。
  • 董禹希, 吴柘锟, 敖东凡, 肖晶晶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6-2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315.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的理念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政工作的创新举措,其注重三者的有机融合、相互协作。行业特色高校构建党团班一体化育人机制有助于基层党组织育人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共青团组织思政引领实效的增强,有助于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和完善。但目前仍面临着队伍建设不到位、运行模式不顺畅、平台打造不完善的困境。笔者提出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中构建党团班一体化育人机制,依托全员育人构建主体协同机制、依托全程育人健全立体运行模式、依托全方位育人打造多维育人平台,为新形势下高校构建党团班育人机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费明明, 曹银贵, 张寿庭, 武雄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21-2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服务是高校与国家和社会联系的桥梁。本文基于前人相关文献分析和国内外高校经验,将高校社会服务分解为科教服务、平台服务、文化服务和资源服务四个方面,并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探索。
  • 耿庆玲, 赫晓慧, 冯珍珍, 田智慧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25-2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地学类专业的特点及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依托,提出基于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从组织协调、院-企、院-研、院-政等不同方面系统论述了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在地学类专业的应用及实践成效,为我国地学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施泽明, 徐争启, 邹灏, 侯明才, 宋昊, 杨毅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29-3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深入研究地质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实现路径,促进行业特色高校丰富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保障。随着地质行业的转型发展,地质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国家发展。这就需要地质行业高校不仅从需求侧进行人才培养,而且要从供给侧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本文基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求,聚焦地质行业发展需要,从供给侧角度探索地质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关键及实现途径,为行业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 董爱国, 郑志远, 高华, 王亚芳, 唐旭, 伊然, 刘晓鸿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41-4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全面落实二十大“三全育人”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各高校管理和教学改革探索的永恒主题。近几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开展了“三人行”讲堂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提出“艺术-技术-学术”(Arts,Technology,Academic,简称ATA)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显著提高,在身心健康、人文素养、实践技能、科研素质等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 白羽萍, 张翠玲, 胡业翠, 舒嘉垚, 周伟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45-4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时代科技和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为应对新时期的复杂变化,适应新形势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孕育而生,为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目前土地资源管理教育仍存在着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缺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创新创业平台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应当从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搭建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着手,将土地调查与评价、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等本领域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相结合,推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与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努力培养土地资源管理领域高质量创新型新文科人才。
  • 邵怀勇, 杨武年, 何政伟, 刘刚, 杨鑫, 于欢, 刘汉湖, 戴晓爱, 刘恩勤, 伊帆, 徐争启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50-5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交叉形成的综合性高新学科。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托地质学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坚持立德树人,系统开展了将地质元素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对地理信息科学一流专业建设尤其是行业类省属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朱韧之, 赖绍聪, 秦江锋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55-5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系统科学思维已经成为培养新时代地学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西北大学“双一流”学科地质学为例,基于“双一流”和“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对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以地球系统科学思维为引领,提出以科学问题为导向,构建“地球物质科学”课程群。以探索科学问题为目标,全面统筹地球物质科学相关的课程,立足学科前沿,聚焦知识关联,编写新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团队人员构成,培养出知识理论扎实、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拔尖人才,为“双一流”建设和“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 段先哲, 汪佳伟, 时溢, 贺海洋, 李南, 张志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59-62.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课”的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趋势,然而,该模式在地质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应用地球化学”课程为例,探索并实践了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地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研究重点解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开发等关键问题,提升了“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本研究将为地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 景秀春, 王训练, 张海军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63-6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开设背景、教学导向和教学目标,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及专业课学时压缩背景下,双语专业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学情、教法、学业评价等挑战。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地史学”为例,提出一套适用于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建立基于学习全过程跟踪记录的综合学业评价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并能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本文旨在探讨地质学类双语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方法及实践效果,以期为提升同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也希望能为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
  • 王旖旎, 史骁, 杨韩涛, 兰中伍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68-7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31127.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形成性评价是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即贯穿全学习过程的师生互助式双向反馈,相对于总结性评价而言,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和指导教学,而非仅获得评价结果。本文以吉林大学本科创新示范课—“古生物学”课程为例,分析形成性评价体系的优势,明确该体系的设计理念及目标,详细介绍以评价内容、评价时机、评价方式和教学反馈为内容的评价体系建设及实施过程,提出了具有地学类课程特色的普适性形成性评价体系模型。
  • 李庆, 由雪莲, 吴胜和, 岳大力, 刘钰铭, 牛花朋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72-7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师教学思想理念与实际教学过程的桥梁,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本文探索了“三三三”课程教学设计模式,首先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的三个层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明确“为什么教”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三融合: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融合、课程内容与科学前沿相融合、课程内容与思政相融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最后是教学方式的三维互动:教学逻辑链设计、教学问题链设计、教学展示链设计,体现“怎么教”。力争通过这一体系不断完善优化课程设计,使每堂课都让学生入脑入心。
  • 夏学齐, 龚庆杰, 刘宁强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76-8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化学多元统计分析”是面向地球化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面临内容相对陈旧、课时严重不足、实践操作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笔者尝试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并实践,包括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整合网上教材和教学资源、扩充相关软件的操作训练、理论授课与实验课交叉进行、课堂授课与课后作业有机融合等,同时融入了教学思政内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 孙永帅, 张薇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81-8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土力学”课程,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等方面挖掘“土力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力求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润物无声式融入思政元素。旨在增强学生对于“土力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为更好地开展土力学育人课程奠定基础。
  • 朱龙海, 韩宗珠, 姜胜辉,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87-9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AutoCAD制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教学设计、理论教学、上机实践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授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自行编制命令口诀89条、录制演示视频451个,全方位展示软件操作和案例演示的各环节;授课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动画演示法、列举法、多媒体教学、归纳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命令操作和制图过程。把握AutoCAD“精准制图”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规则意识和创新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精心设计上机指导书,将工程地质剖面图、表层沉积物类型图等专业图件的绘制及校园图的绘制等融入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制图能力。综合更加多样的考核方式,采用图件绘制、批改和修改的三步骤模式,引导学生逐步规范图件绘制。
  • 李晓敏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94-9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明确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实施“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的重要渠道。笔者依托“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认识实习”专业课程教学与建设,以及“地质眼观”微信公众号和福州大学地矿博物馆专业特色平台,开展福州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尝试,努力探索多手段育人模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相关且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主题,发掘恰当而巧妙的切入点,构建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教育工程,探索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让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更加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政治过硬、业务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
  • 肖奕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98-10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深入探讨了“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思路,提出了重新定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构建措施,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 金胜, 罗万静, 纪云龙, 燕凌羽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02-10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化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笔者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培养流程为研究对象,梳理以往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盲区、漏洞和主要问题,改变传统的以信息化手段模拟管理流程的方法,提出以信息化理念和手段构建新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改变以培养计划为核心的单线管理流程,建立了培养计划、排课选课、成绩查询三线并行的新式管理流程。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优化后的管理流程提升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方便了广大师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每年减少70%以上的工作量,适应了学校研究生全过程-全方位开放式育人模式的新要求,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熊益学, 葛玉辉, 张云峰, 谭兵, 郗爱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06-11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野外实习是地学类专业的特色,也是培养合格石油、地矿行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厚植地质兴趣、锻炼优良品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倒逼野外地质实习实现云端化、数字化、虚拟仿真化,以期达到实习互动性强、资源保存永久、网络共享便捷的效果。以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野外地质露头为基础,构建以西南地区广泛出露的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岩为主要内容的地质实习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通过典型剖面出露地层的野外产状、岩性及成分特点、古生物种类、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等重点内容的剖析,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远古地质作用现象认识不清、难以根据各种构造关系厘定区域地质发展历史等教学难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地质思维能力。该平台的建立不仅能丰富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还能为石油、地矿行业的继续教育提供社会化服务。
  • 周全, 徐能雄, 张翃滔, 赵国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11-11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美育是美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积极拥抱自然美育思想,对引发美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全面加强高校美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了配合本科生修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之后而设立的野外实践性课程,是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笔者通过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自然美育发展路径,结合我校野外地质实习特色,将自然审美教育与野外实习学习相融合,共同掀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新局面,为实现这一伟大愿景注入崭新动力。
  • 何虎军, 焦建刚, 杨兴科, 肖良, 雷万杉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16-12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学类等高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线上线下混合式实习模式值得探索和完善。原有地质实习多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教学方式主要为线下教学,常受特殊事件(如疫情、极端天气等)的影响;课程思政与实习课程教学有效融合不够,造成课程思政环节滞后;考评方式不能客观地反映实习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等。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工程教育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紧密围绕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实习课程特点和实践内容,以树立正确价值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作为实习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深度挖掘、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并有机融入线上和线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协同育人效果。构建全方面多元立体全生命周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和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效果,着力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 方乙, 赵虎, 范存辉, 朱家琳, 伍建川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22-12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是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安全问题是地质类专业实习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尽管各高校对于安全管理都有相应的措施,但对于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相对薄弱。笔者在多年的野外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文献调研,构建了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包括预防体系、监督考核体系以及应急处理体系。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关系。
  • 孟凡超, 吴孔友, 张立强, 鄢继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28-13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课是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途径。在野外实践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提升专业自信、增强学习热情、激发爱国情操、培养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教育为主线,在地质实践过程中,有机提取哲学思维、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四个方面思政育人元素。通过案例式、研讨式、情景式、分组式等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野外地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专业兴趣,培养道德品质,激发爱国热情,达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的“同向同行”。
  • 储祖旺, 王辛竹, 张敏, 林晨喧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32-13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9月2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了新时代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教育部门领导与教育报刊负责人围绕“分享经验、共谋发展、服务决策”会议主题,分别就“深化认识,加强新型高校教育智库建设”“久久为功,切实提升教育咨询报告质量”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和交流发言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教育决策咨询的质量、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智库的可持续发展。
  • 王坤庆
    中国地质教育. 2024, 33(01): 136-13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1.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是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陈翠荣教授的著作《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内容、方式、保障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我国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以促进跨学科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