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45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5-10
  

  • 全选
    |
  • 褚佳宁, 徐海涛, 何志健, 杨金城, 周永恒, 刘博洋, 崔靓玉, 高雨薇, 刘丹, 徐艳春, 姜广顺,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31-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体型最大的猫科(Felidae)动物之一,是极具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现有研究表明,我国野生东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近交水平较高。尽管目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在逐步增长,但通过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会更利于其数量的恢复,通过野化放归进行遗传拯救是一种关键策略,但实施遗传拯救之前,必须确定圈养个体与现存野生个体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粪便DNA的高通量测序数据组装了51只横道河子圈养东北虎和13只完达山、老爷岭等地的野生东北虎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估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圈养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所有遗传变异均为无害。部分圈养个体与野生种群同属一个进化支,且具有野生种群所不包含的遗传变异,可用于实施遗传拯救。此外,圈养种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一个与当前野生种群关系很远的分支可能代表未知的地理种群,因此,建议对该远缘分支开展野外来源的追溯,确定其谱系地理学地位和保护价值,使其成为恢复野外历史遗传多样性的后备资源。
  • 孔凡前, 沈博文, 李笑颖, 周鸭仙, 李言阔, 李佳琦, 万雅琼, 詹建文, 刘武华, 胡慧建, 刘丙万, 马钲焱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42-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 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 3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90%、9.72%和39.59%。年活动格局分析表明,梅花鹿和野猪在4月相对丰富度最高,小麂在5月和7月相对丰富度最高,三者均在12月相对丰富度最低。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日活动节律上,梅花鹿属于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活动为辅类型,野猪与小麂同属于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类型。(2)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与夏季的重叠系数最高(Δ=0.83)。野猪与小麂日活动节律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存在差异。野猪与小麂的日活动模式高度重叠,但与梅花鹿的活动高峰基本错开。研究揭示了3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为深入开展同域分布有蹄类物种的共存机制奠定了基础。
  • 阎婧宇, 谢永华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51-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无人机边缘计算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的运动状态和种群发展变化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传统跟踪算法算力高,机载边缘设备硬件资源算力不足,在户外复杂的自然环境下难以实现实时跟踪。为解决野外环境中无人机跟踪野生动物时遇到树木遮挡和背景干扰导致无法准确实时跟踪的问题,选取东北地区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狍(Capreolus pygargus mantschuricus)和驯鹿(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为研究对象,以YOLOv7-Tiny+Bot-SORT作为检测跟踪的基础框架,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无人机跟踪算法。首先,采用FasterNet网络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增强特征图中目标区域关注度;其次,采用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实现局部跨通道交流,降低复杂环境对检测网络的影响,提升网络检测能力;最后,为降低计算成本,替换重识别网络,提高无人机跟踪速度。结果显示:提出的实时跟踪方法准确度(MOTA)和精确度(MOTP)分别达到79.93%和73.48%,跟踪速度从3.4帧/s提升到43.4帧/s。研究表明,提出的算法不仅在提升跟踪精度和速度方面表现出色,而且更适用于算力有限的边缘设备,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和群体行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 崔鹤馨, 陈琦, 呼延含蓉, 苑冬梅, 尚丽元, 宋延来, 刘沂霖, 孙兴忠, 郝良玉, 冯凯, 田来明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62-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梅花鹿(Cervus nippon)最佳同期发情方案,在吉林省双阳鹿业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挑选163只健康、发情周期正常、繁殖机能良好的供试母鹿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国产阴道孕酮栓(CIDR),B组采用进口CIDR,C组采用二次前列腺素(PG),均辅以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法处理。另挑选100只供试母鹿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筛选出的较优方案结合不同剂量PMSG法处理(Ⅰ组100 IU、Ⅱ组300 IU、Ⅲ组500 IU、Ⅳ组700 IU),探析不同发情处理方案对梅花鹿母鹿发情效果、发情时间分布、受胎率和双胎率的影响以及不同PMSG剂量对母鹿发情受胎的影响。结果表明:A、B组同期发情率差异不显著,但A、B组同期发情率分别较C组高23.5%和33.3%(p<0.01),且A组掉栓率较B组高8.8%(p<0.05);3种处理方案对发情时间分布的影响极显著(p<0.01);B组与A、C组比较,受胎率和产仔率分别高6.5%和9.8%(p>0.05),双胎率分别高13.4%和17.6%(p>0.05);采用进口CIDR辅以不同剂量PMSG法对梅花鹿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发现Ⅱ组、Ⅲ组、Ⅳ组同期发情率较Ⅰ组分别高36.0%、40.0%和48.0%(p<0.05),呈随PMSG剂量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发情时间均集中在24~48 h,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受胎率分别为46.2%、61.9%、59.1%和50.0%,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综上所述,阴道埋栓的发情方案显著好于二次PG法,进口CIDR优于国产CIDR;进口CIDR+PMSG法的母鹿发情率和受胎率随PMSG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发情时间不受PMSG剂量的影响,PMSG适宜剂量为300 IU。
  • 赵欣然, 王晓晨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69-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来自北京动物园10只圈养猕猴(Macaca mulatta)和来自河南济源五龙口风景区10只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的粪便微生物进行鸟枪法测序,分析两种不同环境下猕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差异。结果表明:20份样品共检测出9个门、18个纲、22个目、31个科、46个属和226个种。通过分析发现,圈养和野外近人环境群体共享了绝大部分细菌(200种),但是近人环境群体相比于圈养群体,独有更多种类的微生物。圈养猕猴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组成。圈养猕猴和近人猕猴属水平上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圈养猕猴和野外近人环境猕猴肠道菌群组成的多样性与差异,可为猕猴的圈养以及景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指导和理论基础。
  • 鲜义坤, 黄山, 刘张育, 徐亚琳, 黄明亚, 邹文勇, 武伟, 曾文, 钟红宇, 刘娟, 魏明, 黄润, 李果, 马黎民, 张贵权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76-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以改善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所食竹叶的主要气味和味道。2022年6月—2023年3月,用刺黑竹(Chimonobambusa purpurea)、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和八月竹(Ch. szechuanensis)的竹叶饲喂7只(3,4♀)1.5岁段(15~20月龄)圈养大熊猫幼仔、6只(2,4♀)2.5岁段(27~30月龄)和6只(3,3♀)4.0岁段(45~52月龄)圈养大熊猫亚成体。试验组竹叶喷雾风味剂,对照组竹叶不喷。试验期间,每天早饲和午饲时段各进行30 min的饲喂试验并相互交换两组竹叶所放位置。通过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自由选择摄食试验及其摄食过程的录像回放,观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竹叶的摄食先后顺序、最长连续摄食时间、摄食总时长、摄食竹枝数量和竹叶摄食量。结果表明:(1)风味剂可显著提升1.5岁段受试大熊猫幼仔最先摄食次数的占比;(2)风味剂可显著增加1.5岁段和2.5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最长连续摄食时间,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39.32%和102.59%;(3)风味剂可显著增加1.5岁段和2.5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总时长,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10.45%和129.91%;(4)风味剂可显著提高1.5岁段、2.5岁段和4.0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枝数量,平均增食率分别为186.20%、80.87%和103.12%;(5)风味剂可显著提高1.5岁段、2.5岁段和4.0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量,平均增食率分别为154.21%、118.02%和109.77%。因此,专用风味剂可以增强竹叶对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诱食性,具有显著的增食竹叶效果。
  • 栾天琪, 郭秋颖, 高艺, 韩美凤, 张春凤, 陈欢, 蔡赫, 金志民, 张隽晟, 刘铸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91-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亚种分化存在异议。为了明确我国华南中麝鼩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其分类学提供进一步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了我国贵州华南中麝鼩20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的19个华南中麝鼩Cyt b基因序列进行一并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发生树首先分成3个大的进化支,即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C. r. rapax)进化支、西南中麝鼩(C. vorax)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C. rapax kurodai)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分成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遗传距离结果发现,最大遗传距离出现在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四川中西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8 1),其次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7 4)。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2个谱系间遗传距离为0.019 5。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介网络图的结果与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距离的结果一致,支持来自台湾的华南中麝鼩样本为独立物种的观点,即台湾长尾麝鼩(C. tadae)。我国华南中麝鼩无亚种分化,分为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在华南中麝鼩的32个样本中发现23个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0.012 85。种群历史分析暗示华南中麝鼩近期尽管经历了种群扩张,但并非为单次急剧扩张。
  • 张佳钰, 高聪慧, 李吉梅, 安志芳, 王志洁, 陈晓琦, 魏登邦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298-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_2、CO_2的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同时测定不同海拔与模拟地下洞道气体体积分数条件下高原鼢鼠的血液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气相比,不同海拔高原鼢鼠洞道中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下降,而C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增加;与海拔2 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相比,海拔3 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中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下降,C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上升。洞道气体模拟组和3 700 m组的高原鼢鼠血常规参数无显著差异;2 700 m组高原鼢鼠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数目均显著低于3 700 m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高于3 700 m组。2 700 m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分压(PaO_2)显著高于3 700 m组和洞道气体模拟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2 700 m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3 700 m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显著低于3 700 m组和2 700 m组;动脉血p H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高原鼢鼠在低氧状态时表现出低PaO_2、PaCO_2和SaO_2水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减小红细胞体积,使其具有更强的血氧利用率,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 赵坤钰, 李优, 南新营,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05-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 刘德旺, 白素英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14-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麝鼠(Ondatra zibethicus)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香料动物和毛皮动物。在一些毛皮动物生产中常使用褪黑素(melatonin,MT)来获得更高的效益,但MT对麝鼠香腺发育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探究高浓度MT对麝鼠香腺中FGF20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RT-qPCR技术检测高浓度MT处理组与对照组麝鼠香腺中FGF20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FGF20基因在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为高浓度MT处理组(每只麝鼠埋植1粒含有20 mg MT的埋植剂)的33.95倍,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推测,FGF20基因参与了香腺发育的调控,并且高浓度的MT抑制了FGF20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可以为探究适量使用MT提高麝鼠的繁殖力和泌香产量提供依据。
  • 李生庆, 胡国元, 李淑萍, 范玉霞, 韩生义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21-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高原牧区不同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强度与害鼠对毒素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及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的灌胃半数致死剂量(LD_(50)),并测定3种害鼠胃肠内容物及其上清液与D型肉毒毒素作用后的毒素残留量。结果表明: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及青海松田鼠的LD_(50)分别为5 110、5 840、50 100 MLD/kg。害鼠胃肠内容物对毒素的破坏强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青海松田鼠、高原鼢鼠、高原鼠兔。3种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作用存在差异,且LD_(50)与毒素残留量之间呈正相关性。胃肠道环境差异是导致不同害鼠对D型肉毒毒素产生敏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对今后选育高效、特异性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具有指导意义。
  • 于美辰, 陈俊达, 司雨蕙, 魏爽, 荆媛, 戎可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28-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冬季—2022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取食生境偏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取食微生境尺度中,黑啄木鸟取食树树种、取食树状态与对照样方具有显著差异(p<0.05),偏好在冷杉(Abies fabri,47.71%)和半枯立木(73.86%)的树木主干(86.93%)中上部(43.14%)、上部(32.03%)取食,且偏好粗壮、高大的树木;在取食样方尺度中,黑啄木鸟偏好在有林窗(92.16%)的天然林(96.73%)中取食,偏好郁闭度较低、优势乔木均高较低、优势乔木平均胸径较大、样方中活立木较少、枯立木、倒木较多和距人为干扰更近的生境中取食,与对照样方呈显著差异(p<0.05)。资源选择函数结果表明,影响黑啄木鸟取食生境偏好的关键因子是取食树树种,次关键因子是枯立木数量、优势乔木均高、取食树高度和倒木数量。
  • 肖超, 宋曦濂, 邓文攸, 孙雪莹, 吕泓学, 吴庆明, 马兆春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38-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11—12月,采用定点观察法、扫描取样法对河南民权湿地公园越冬期不同水位下青头潜鸭(Aythya baeri)的日间行为活动节律及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位环境下,青头潜鸭越冬期7类行为时间分配之间存在差异。位于浅水位的青头潜鸭主要以静息和觅食行为为主,中水位区域主要以静息、运动和觅食行为为主,深水位区域则以运动、飞行和觅食行为为主。觅食与静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整体上随水位梯度的升高而减少,运动、飞行和社会行为的时间分配随水位的升高而增加,浅水位的修整行为时间分配极显著低于深水位和中水位,但深水位与中水位间的时间分配不具有显著差异性。(2)不同水位环境下,青头潜鸭越冬期各行为节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觅食行为方面,深、中水位区域呈高度相似,整体走势呈波浪状,浅水位区域的上午至下午与前二者重合,但早晨和傍晚与之相反。深水位区域的静息行为呈增多趋势,整体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浅水位区域的波动幅度大于深中水位,自13:00—14:00后明显增多。深、中水位修整行为的谷值与峰值分布相反,浅水位整体呈“S”形,三者均在15:00—17:00呈下降趋势。运动行为方面,以中水位为过渡,深水位、浅水位的峰值、谷值交错。整体而言,深水位的运动、修整行为波动幅度大于中水位和浅水位;3种水位下觅食的峰期、谷期与运动的峰期、谷期均大致重合,且浅水位的觅食谷期与其静息峰期重叠。相较于深水位,浅水位更有利于青头潜鸭越冬生存。基于此,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对青头潜鸭越冬区域进行水位管理,增加浅水区域的面积并减少这一区域的人为干扰。
  • 蒋鹏, 郑常明, 姜瑞婕, 杜余礼, 卢岩, 刘燕, 张增帅, 赵京, 孙冬婷, 赵素芬, 贾婷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47-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2021年,收集5家饲养单位12种圈养珍稀鹤类的284份样品进行血孢子虫病的流行调查。采用血孢子虫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套式PCR检测和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血孢子虫基因序列与已知长疟原虫(Plasmodium elongatum)DENVID02进化支匹配度达到100%;结合虫体形态学,确定该寄生虫所属类群为长疟原虫。长疟原虫在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头鹤(G. monacha)、灰鹤(G. grus)和白枕鹤(Antigone vipio)6种鹤类中被检出,检出率为8.45%(24/284)。此外,感染长疟原虫DENVID02进化支的鹤类个体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所有感染个体均未采取防治措施。在跟踪监测中,发现病原体在鹤类体内消失或呈跨年度携带现象,推测鹤类可能对长疟原虫DENVID02具有先天抵抗力。
  • 蒋罗雪, 李政余, 陈天莹, 段嘉宝, 赵伟, 祁玥, 陈伟基, 李铀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54-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护或创造破碎化生境中的景观连通性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流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战略,而生境廊道是恢复和保护景观连通性的常用策略。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结合该区域内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21个栖息地分布点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该区域叶城沙蜥的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并综合植被类型、地理因素、人为干扰等因素,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构建适宜叶城沙蜥扩散的潜在生境廊道。结果表明:对叶城沙蜥潜在适宜分布区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包括最冷季度平均气温、最冷月份最低气温、植被覆盖类型、最冷季度降水量、坡度及最干月份降水量。在所记录到的21个叶城沙蜥分布点中,6个属于最佳栖息地,6个属于适宜栖息地,另外9个属低适宜栖息地。以MaxEnt模型分析的叶城沙蜥适宜区分布情况为基础,共构建32条生境廊道,包括11条长距离廊道和21条短距离廊道。其中短距离廊道连通邻近栖息地,长距离廊道连通南北栖息地。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叶城沙蜥栖息地格局,同时为塔里木盆地区域周边及部分吐鲁番盆地爬行类物种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并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与保护区规划提供借鉴思路。
  • 陈敏, 秦媛, 林业宏, 任思齐, 叶嘉政, 郑善坚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6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浙江省内不同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线粒体DNA COI序列对来自浙江省内野外和养殖场的8个黄缘闭壳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缘闭壳龟线粒体COI基因序列长度为1 040 bp,A=27.4%、T=30.5%、C=24.6%、G=17.5%,有较强的AT偏好性;共定义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799 00±0.210 00),核苷酸多样性(P_i)为(0.002 09±0.001 47),呈“高H_d低P_i”遗传分布;不同黄缘闭壳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3,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0.004,其中磐安后阁村(YS)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04;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并未呈现明显的谱系结构;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347 52~0.822 22,8个群体的遗传分化不显著(p>0.05);中性检验(Tajima’s D=-0.366 27,Fu’s F_S=-0.605)与核苷酸错配分布均表明,浙江省内黄缘闭壳龟群体并未经历种群扩张事件,同时,由Mantel检验可知,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293 8,p>0.05);AMOVA分子方差结果显示,群体内的遗传变异高于群体间(85.06%>14.94%)。研究表明,浙江省内黄缘闭壳龟群体之间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遗传特征,并且存在一定水平的遗传分化,群体内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根据COI基因分析显示,在磐安县获得的野生黄缘闭壳龟个体确定为黄缘闭壳龟浙江种,同时也发现存在浙江种与安徽种的杂交种,建议将分化程度不同的黄缘闭壳龟群体划分为不同单元保护。研究结果为浙江省内黄缘闭壳龟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了基础依据。
  • 余磊, 刘思芮, 李娅, 郭辉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7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野生动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生态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云南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肇事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作为我国缓解人兽冲突的重要公共产品,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农户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对保险补偿满意度是衡量保险实施效果的重要尺度。基于对前人有关研究的梳理,从个人特质、家庭特征、成本效益和政策4个维度提出理论假设,对云南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开展实地调研获取补偿满意度相关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亚洲象肇事受损农户对保险补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明确农户视角下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的优化方向。结果表明:亚洲象肇事受损农户对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补偿满意率不高,个人特质、家庭特征、成本效益和政策对受损农户保险补偿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其中,直接损失成本、生产生活间接损失成本、心理创伤成本和社会经济发展机会成本对保险补偿满意度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政策了解程度、政策制定评价和政策执行评价对保险补偿满意度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针对上述分析,本文从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的优化完善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陈卓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87-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的野生动物资源刑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法律责任条款后,刑法与该法的衔接产生了问题,尤其是在规制非法向境外提供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和防范外来物种方面存在疏漏,已有罪名在适用过程中也存在调整范围重合、违法与犯罪边界模糊等问题。通过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对当前刑事立法及司法适用情况进行分析。在立法层面,激活附属刑法立法模式能从根源上解决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衔接困境,短期内可通过修订罪名规定、增设入罪情形等方式合理调整刑法保护范围;在司法层面,调整司法解释对非法狩猎罪等罪名的入罪标准,同时优化现有定罪机制能实现刑事保护与人权保障的平衡。
  • 陈蓉, 周薇, 邓长林, 章小小, 陈楠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399-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京某动物园一只7个月雌性幼年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出现爬行困难,四肢肌肉萎缩无力且非对称性运动功能障碍,脚趾无疼痛反应等临床症状。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病毒检测和微量元素检测,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多发性神经炎。经过5个多月的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结合按摩,临床观察发现其后肢肌群增加,能够自主爬行。结果表明,甲钴胺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结合按摩的治疗方案对川金丝猴多发性神经炎有一定疗效。
  • 董俊斌, 李静, 丁玉林, 王文龙, 高娃, 郑秉武, 张迪, 王金玲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03-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组织病理学、毒素实验和细菌分离鉴定的方法确诊了1例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赤大袋鼠(Macropus rufus)梭菌性肠炎的自然病例。动物园1只成年赤大袋鼠突然精神沉郁、厌食,于20 h后死亡,尸体角弓反张,腹围膨大。尸体剖检和组织学检查表明:胃肠道、肝脏和肾脏出现具有梭菌性肠炎证病意义的病变。小白鼠毒素实验结果显示,血样肠内容物内有急性致死性毒素。从出血的肠黏膜面分离到单一、有芽孢、粗大的革兰阳性杆菌,经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型多重PCR鉴定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研究结果可为赤大袋鼠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
  • 蔡德靖, 黄华, 黄治学, 朱家贵, 王科, 祝文平, 刘进法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09-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宿地同步开展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调查,共统计到268只,其中84.33%的朱鹮种群分布在罗山县。最大夜宿集群数量为46只,集群超过15只的10个夜宿地停歇的朱鹮数量占总数的80.22%。结果表明,罗山县是再引入朱鹮的主要分布地,部分种群已出现向周边其他地区活动迁移和跳跃式向外扩散的现象。野外朱鹮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数量占20.52%,截至秋冬季,朱鹮幼鸟存活率为77.78%。建议加强管理保护区以外的朱鹮栖息地,尤其是再引入朱鹮的新扩散、新迁移地。同时,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朱鹮联合保护措施,对研究朱鹮习性特征,促进再引入朱鹮种群的扩大和复壮有重要意义。
  • 何撷, 张克勤, 王春清, 张恒军, 李荣权, 赵桂英, 何玉华, 于江萍, 戚嘉儒, 刘昕, 宋百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15-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次级洞巢鸟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其繁殖期的亲鸟筑巢投入具有重要意义。2019—2022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利用人工巢箱,以大山雀(Parus minor)为研究对象,以巢材质量和毛发类巢材质量占比为指标,探究人工巢箱设置、巢材组成及繁殖时期与大山雀繁殖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山雀倾向选择小口径(2.8 cm)巢箱(68.35%),投入的巢材质量较高;巢口朝向对巢材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对毛发的使用量有显著差异,其中西北朝向的毛发质量占比显著高于东南朝向(p<0.05),东南朝向的小口径巢箱毛发质量占比显著高于大、中口径巢箱(p<0.05),西北朝向则相反,大、中口径巢箱毛发质量占比显著高于小口径巢箱(p<0.05),但两个朝向的小口径巢箱毛发质量占比无显著差异;大山雀繁殖时期第1窝的毛发使用量显著高于第2窝(p<0.05)。研究表明,巢箱朝向、口径、巢材中毛发质量占比及繁殖时期能影响大山雀的筑巢投入,大山雀在繁殖期能快速改变繁殖策略并在适宜环境中繁育后代。
  • 刘芮佳, 张盼, 白加德, 钟震宇, 郭青云, 程志斌, 单云芳, 张博, 张浩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21-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鹿科(Cervidae)动物是反刍动物的一大类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鹿科动物种质资源。与其他反刍动物相比,鹿科动物最独特的特点是拥有能够定期再生的器官性骨质角。不同品种的鹿角形态具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复杂的大型鹿角主要用于求偶期的争斗,开展鹿角功能与演化的研究对动物遗传学、行为学和生态学有极高价值。鹿角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因每年定期再生与快速生长机制,使鹿角成为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的理想模型,同时鹿角快速增殖却极少产生癌变的特性也为癌症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有关鹿角生长发育和再生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诸多重要成果,本文对鹿角的生物学特征和初生发育、成熟脱落与再生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鹿科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深入解析鹿角独特性质遗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胡珂, 尚袁凌博, 莫国巍, 黄立春, 马朝忠, 李炯超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3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中国境内目前分布有8种短翅蝗莺,均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蝗莺科(Locustellidae)蝗莺属(Locustella)[1],分别为棕褐短翅蝗莺(L. luteoventris)、巨嘴短翅蝗莺(L. major)、中华短翅蝗莺(L. tacsanowskia)、北短翅蝗莺(L. davidi)、斑胸短翅蝗莺(L. thoracica)、台湾短翅蝗莺(L. alishanensis)、高山短翅蝗莺(L. mandelli)和四川短翅蝗莺(L. chengi),其中,台湾短翅蝗莺与四川短翅蝗莺为中国特有种[2-3]。广西壮族自治区原记录有4种短翅蝗莺,分别为棕褐短翅蝗莺、中华短翅蝗莺、斑胸短翅蝗莺和高山短翅蝗莺[1,4-5]。2023年3—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鸟类野外观测过程中,分别在崇左市龙州县和百色市那坡县各记录到一种短翅蝗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4-7],仔细鉴定照片和比对鸣声后,确认该短翅蝗莺为北短翅蝗莺,为广西鸟类新纪录种。2023年3月2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弄岗村附近的一条小河旁的灌丛中(22°29′58.4″N,106°58′4.94″E;海拔182 m)记录到1只短翅蝗莺,拍摄照片并录制鸣叫声。2023年4月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南部百南乡附近的国境巡护线上(22°59′35.88″N,105°50′3.84″E;海拔1 179 m)记录到1只短翅蝗莺,并拍摄照片,共计2次记录。
  • 刘佳昱, 李辉, 朱乐强, 张先泰, 彭德永, 莫小阳, 张志强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34-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7月27日,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时,在针阔混交林旁的马路采集到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1号(标本号HNNU 230727;26°15′2″N,110°15′29″E;海拔532 m),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片段重建白环蛇属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该标本与花坪白环蛇(L.cathaya)模式标本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1%。综合形态特征及Cyt b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关系,确定该标本为游蛇科(Colubridae)白环蛇属花坪白环蛇,系湖南省蛇类新纪录。
  • 崔甄甄, 武正军, 杨选云, 曾志锋, 黄华苑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41-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已知仅分布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26°6′21″N,110°54′14″E;1 680 m)采集到小鲵标本,经鉴定为猫儿山小鲵,这是继2006年于猫儿山保护区首次发现后的第2处分布新纪录。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纪录所采小鲵标本与猫儿山原产地标本相聚构成单系,遗传距离0.5%,进一步更新了猫儿山小鲵的分布海拔范围,较之前记录的分布海拔1 966 m以上降至1 680 m,提示该种有更广阔的生态位,这一发现对今后该物种的科学管理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程彦林, 刘京, 周铝, 周军健, 李仕泽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48-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5月26日,在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26°19′40″N,110°42′54″E;海拔441 m)进行两栖动物调查时,采集到4号琴蛙属(Nidirana)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桂北琴蛙(Nidirana guibei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构建的琴蛙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与桂北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1.00/99);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与模式产地(广西兴安)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远小于琴蛙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2.7%~14.4%)。综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琴蛙属的桂北琴蛙,系湖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
  • 曹宇阳, 蒋瑛, 王绍能, 车静, 伍春莲, 吴云鹤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2): 456-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16年4月4日,在广西桂林市猫儿山安堂平(25°54′42.21″N,110°27′54.93″E)采集并测量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4只标本(1♀:KIZ 027219;3:KIZ 045761,KIZ 045711,KIZ 027220),标本浸泡于75%乙醇溶液中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物馆。该蛙体型中等(雄性体长26.92~30.60 mm,雌性体长39.16 mm,表1),趾间微蹼,有侧缘膜,腹部白色,两侧有棕色雾状斑点,背部有细小的白色颗粒,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中部,具肩腺、股腺和腹侧腺,无犁骨齿,吻端和眼间有相互垂直的白色条纹,符合侗掌突蟾(Leptobrachella dong)的鉴定特征[1],且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采集标本与模式产地标本聚成单支系,支持率为0.96/89(图1)。因此,经形态和分子证据确认采集标本为侗掌突蟾,为广西两栖动物新纪录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