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基础医学研究
    张孟汙, 罗金凤, 蒋丽媛, 滕宝锐, 高蝶, 张丹, 雷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47-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0
    摘要 (18) PDF全文 (5)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WMU-WZ04-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 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手段对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及文献对比鉴定化合物单体结构,利用纸片扩散法测试其抗菌生物活性。 结果Aspergillus sp. SWMU-WZ04-3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化合物1为3,4-dimethoxyacetophenone;化合物2为ethyl(2E)-3-(4-hydroxy-3-methoxyphenyl) prop-2-enoate;化合物3为4-methyl-5,6-dihydropyren-2-one;化合物4为3,15-dihydroxyl-(22E,24R)-ergosta-5,8(14),22-trien-7-one;化合物5为9,12-octadecadienoic acid (Z, Z)-2,3-dihydroxypropyl ester;化合物6为1'-Hexadeca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este;化合物7为2-(4-Hydroxyphenyl)ethyl 2,2-dimethylpropanoate;化合物8为(22E, 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化合物9β-sitosterol。体外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在1 mg/mL的浓度下对大肠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余化合物无明显抗菌活性。 结论 化合物256为首次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4具有抗大肠杆菌活性,表明该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傅佳, 冯富媛, 欧册华, 廖常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53-558.
    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orke pain,CPSP)是一种慢性顽固性中枢神经性疼痛综合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引起的疼痛,与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有关,表现为与脑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持续或间歇性疼痛,伴有感觉异常。目前,CPS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疼痛信号传导通路功能障碍、中枢脱抑制、中枢敏化、神经胶质细胞机制、神经递质失衡、离子通道改变等均与CPSP有关。随着CPSP患病人群的增多,当前治疗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常见的管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未来研究重点应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功能神经影像学建立预测模型、生物标志物开发、新药物靶点探索以及关注CPSP与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共患病的基础研究上。本文就CPSP的神经机制与临床管理策略作一综述,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董强, 宋攀, 吕东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466-470.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患者的常见病,发病率极高,病因机制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内分泌干扰物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化合物,结构类似于激素,可对人体内分泌产生干扰。前列腺生长受到性激素调控,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影响前列腺的生长进而导致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和进展。本文综合性分析了内分泌干扰物对前列腺增生影响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内分泌干扰物促进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同时提出了减少内分泌干扰物暴露的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人民群众提高对内分泌干扰物和前列腺增生疾病之间联系的认识,减少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提供参考和借鉴。
  • 何佳璘, 吴源益, 刘天, 肖玉梅, 何苗, 王开勇, 杨懿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384-388.
    目的 基于磁性层状双氢氧化物(magnetic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MLDH)对修饰在单链和双链DNA上的羧基荧光素(6-carboxyfluorescein,FAM)的高效淬灭,以及核酸外切酶Ⅰ(exonucleaseⅠ,ExoⅠ)对单链DNA的选择性降解作用,建立测定大肠杆菌的荧光传感器。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特征DNA与FAM标记的互补DNA探针杂交,形成FAM-双链DNA,加入Exo I选择性降解剩余探针,再加入MLDH吸附并淬灭FAM-双链DNA。通过磁铁分离上清液与MLDH,测量上清液的荧光强度。结果 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本法检测大肠杆菌特征DNA的线性范围为0.05~30 nmol/L,相关系数(R2)为0.997,检测限(3σ)为0.025 nmol/L,对江水、自来水和茶饮料中大肠杆菌DNA的回收率为85.4%~11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论 利用MLDH的荧光淬灭能力和Exo I对单链DNA的选择性水解能力成功构建了测定大肠杆菌的新型荧光传感器,与传统大肠杆菌检测法相比,所建新型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高,能实现对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 临床医学研究
    刘儒, 张菲斐, 李新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68-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4

    目的 探究血清膜联蛋白A1(annexin A1, AnxA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 in type-1 domain 13, ADAMTS13)联合心电图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280例因胸痛入院,疑似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 cTnl)水平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结果分为AMI组(145例)和非AMI组(135例),比较两组血清AnxA1、ADAMTS 13水平;根据AMI患者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结果分为轻度组(55例)、中度组(53例)和重度组(37例),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血清AnxA1、ADAMTS1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血清AnxA1、ADAMTS13联合心电图对AMI重度冠脉病变以及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非AMI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清AnxA1、QTc、TP-Tec水平升高[(0.97 ± 0.26 )vs (1.31 ± 0.38) μg/mL] [(417.56 ± 29.11 ) vs (456.88 ± 28.62) ms] [(106.53 ± 15.28) vs (120.48 ± 14.91) ms],ADAMTS13水平降低[(1.22 ± 0.39) vs(0.86 ± 0.29 )ng/L](P < 0.05)。与单支组比较,双支和多支组血清AnxA1、QTc、TP-Tec水平升高[(1.08 ± 0.15)vs(1.36 ± 0.21)vs(1.60 ± 0.25 μg/mL] [(439.84 ± 19.73)vs(459.73 ± 19.80)vs(479.74 ± 20.11)ms] [(114.82 ± 11.40)vs(121.89 ± 10.96)vs(127.41 ± 10.57) ms],ADAMTS13水平降低[(1.05 ± 0.27)vs(0.82 ± 0.19)vs(0.61 ± 0.13)ng/L](P < 0.05)。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清AnxA1、QTc、TP-Tec水平升高[(1.11 ± 0.14)vs(1.35 ± 0.20)vs(1.55 ± 0.27)μg/mL] [(438.96 ± 20.37)vs(459.44 ± 21.19)vs(479.84 ± 22.42)ms] [(113.43 ± 11.58)vs(121.88 ±11.39)vs(128.96 ± 11.16)ms],ADAMTS13水平降低[(1.03 ± 0.23)vs(0.88 ± 0.17)vs(0.58 ± 0.12)ng/L](P < 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AnxA1、QTc、TP-Tec水平升高[(1.15 ± 0.24)vs(1.46 ± 0.31)μg/mL)] [(440.37 ± 29.11)vs(472.29 ± 28.62) ms] [(112.44 ± 15.63)vs(127.98 ± 15.17)ms],ADAMTS13水平降低[(0.97 ± 0.18)vs(0.76 ± 0.0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心电图参数预测AMI重度冠脉病变的AUC为0.948,均显著优于单独检测指标(P < 0.05)。四者联合预测AMI斑块稳定性的AUC为0.925,均显著优于各自单独检测指标(P < 0.05)。 结论 血清AnxA1、ADAMTS13联合心电图参数对AMI患者重度冠脉病变以及斑块稳定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诊断AMI提供参考。

  • 李茂, 陈小雪, 刘宇, 华涵, 叶雨婷, 郎杰那么, 吕馨月, 王若兰, 陈润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4): 334-338.
    目的 分析泸州市青年与老年HIV/AIDS患者污名化歧视、社会支持和抑郁情况,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泸州市接受社区随访管理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在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期间进行定额抽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污名化歧视、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索青年组和老年组HIV/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以双侧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 纳入青年和老年HIV/AIDS患者各160名。与青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更多居住于农村(χ2=48.43,P <0.001),文化程度相对较低(χ2=132.39,P <0.001);整体污名化歧视得分较高(63.50分),组间污名化歧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患者社会支持显著低于老年患者(Z=-5.79,P <0.001),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老年患者(χ2=31.25,P <0.001);污名化歧视与抑郁呈正相关(青年rs=0.166,P=0.035、老年rs=0.218,P=0.006),老年患者社会支持与污名化歧视呈负相关(rs=-0.166,P=0.036);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居住地农村是老年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OR=4.421,95%CI:1.154~16.943),污名化歧视是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青年OR=1.028,95%CI:1.002~1.056,老年OR=1.046,95%CI:1.004~1.088)。结论 社会各方需要持续给予HIV/AIDS患者支持,尤其是积极关注青年患者心理健康;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持续以消除污名化歧视为目标,筑牢农村艾滋病健康教育防线,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 综述
    史欣玥, 张定宇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97-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9
    摘要 (42) PDF全文 (1) HTML (40)   可视化   收藏

    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是一种常见的多重耐药病原体,对危重患者构成显著威胁。面对有限的有效抗生素选择,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导致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其耐药性归因于多种机制,包括外排泵作用、靶点突变、抗生素修饰酶的活化、生物膜形成及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将不动杆菌列为优先研发抗生素病原体,开发新抗生素的紧迫性显而易见。本文主要关注当前新型抗生素的开发、非传统抗菌药物的研究、潜在的疫苗以及多模式感染控制策略的推进。这些方法既是预防措施,也是应对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升级挑战的替代治疗手段。

  • 邵莉, 张宇琦, 高文龙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28-432.
    目的 探讨贝叶斯Logistic回归模型在心脏病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数据资料来自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的525例调查对象。利用OpenBUGS软件分别拟合了贝叶斯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在两种模型中估计各影响因素与因变量关系的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贝叶斯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均显示,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脏病患病率的影响因素。两个模型的收敛效果均较好,参数估计结果也相差较小,但随机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略差于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DIC=156.6,pD=11.96;固定效应模型:DIC=155.8,pD=7.79)。结论 在贝叶斯Logistic回归模型中引入随机效应参数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否则反而可能会降低模型的拟合效果。
  • 熊彬, 王雪梅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4): 364-36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是Ⅱ型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能调节多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自20世纪9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PPARγ以其在脂肪细胞分化和葡萄糖代谢中的关键作用而闻名。近年来,关于PPARγ在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PPARγ的结构、亚型、功能以及其在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新的研究证据表明,PPARγ对各种免疫系统相关细胞类型的分化和功能很重要,如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此外,PPARγ通过影响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造血。而PPARγ信号的失调可能与造血免疫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相关。通过对PPARγ在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中作用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可能有助于为相关疾病治疗靶点的寻找提供理论参考。
  • 临床医学研究
    代盛仪, 刘海玥, 孙志强, 李丹, 王桐, 左小红, 徐芳, 蒋朝哲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7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5

    目的 探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对噪声烦恼的预测效果,构建一种对噪声烦恼进行识别评估的模型。 方法 以在职地铁司机群体为被试者,基于地铁模拟器设计了列车司机驾驶实验,采集了40名在职地铁司机在不同噪声环境下的Weinstein噪声敏感性量表与主观噪声烦恼问卷以及心电数据,对HRV特征进行提取并采用Z-Score标准化将数据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特征选择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对特征值进行重要度排序依次输入挑选最重要特征,建立了多种基于心率变异性特征的司机噪声烦恼识别模型进行比较,并讨论个体噪声敏感性对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 多种HRV特征与噪声烦恼相关。经特征选择发现,个体噪声敏感性对识别和检测噪声烦恼有显著作用。对比多种分类模型,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对烦恼水平进行识别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0.03 %。 结论 基于心率变异性的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为实时识别职业噪声烦恼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撑。

  • 林恒, 蒋晓倩, 胥元博, 潘宗岳, 任洋, 杨朝鲜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4): 300-305.
    目的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分选连接蛋白9(sorting nexin 9,SNX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进行分析。方法 针对C57BL/6小鼠SNX9基因第3~5外显子,设计gRNA靶位点并在体外转录获得sgRNA,与编码Cas9的mRNA混合后通过受精卵显微注射方法获得F0代阳性敲除小鼠。通过繁育及基因型鉴定获得SNX9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SNX9-/-小鼠);取小鼠尾部组织提取DNA,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型鉴定;提取SNX9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SNX9蛋白和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记录SNX9基因敲除小鼠的繁殖率和体重,并与野生型小鼠比较;步态系统分析SNX9基因敲除小鼠的步态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 F1代杂合子(SNX9+/-)小鼠繁育后可获得3种基因型:野生型(SNX9+/+)、杂合子(SNX9+/-)、纯合子(SNX9-/-);鼠尾提取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能鉴定出小鼠的基因型,SNX9敲除小鼠脑组织的SNX9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SNX9基因敲除小鼠可正常生长繁殖,但繁殖率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0.001),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SNX9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形态学特征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SNX9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表达水平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SNX9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SNX9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了实验动物模型。
  • 林燕, 兰华琪, 吕诺男, 熊梦佳, 王诚梽, 吴越, 孙小端, 杜兴杰, 刘中兵, 钟志容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23-129.
    目的 本研究将丁酸与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通过化学反应合成2-丁酰氧基-5-丁酰胺基苯甲酸(2-butyloxide-5-butylaminobenzoic acid,BBA),作为治疗结肠癌的前体药物,利用纳米技术制备BBA纳米晶缓控释制剂,并探讨BBA纳米晶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溶剂反溶剂沉淀法制备BBA纳米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红外光谱仪和透射电镜等进行物理化学表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含量;并通过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BBA、BBA纳米晶、空白纳米晶、5-氟尿嘧啶、5-氨基水杨酸和丁酸钠与结肠癌细胞SW620共同孵育24、48、72 h后细胞的存活率,以探索BBA纳米晶对结肠癌细胞SW620的抑制效果。结果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BBA纳米晶。MTT结果显示,作用时间为24 h时,各个浓度条件下BBA纳米晶与BBA对结肠癌细胞SW620的抑制率较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作用时间分别为48 h和72 h,药物浓度为30μm和40μm时,BBA纳米晶对结肠癌细胞SW620的体外抑制效果低于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组,但明显优于其余各同浓度给药组;BBA纳米晶与BBA,两组间比较对结肠癌细胞SW620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而表明BBA纳米晶具有缓释性,并对结肠癌细胞SW620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丁酸前药BBA纳米晶,并证明了该新型药物制剂对结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将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专家述评
    李汛, 宋晓静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01
    摘要 (14) PDF全文 (1)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肝再生是肝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及应对损伤的关键生物学过程,精准评估与预测肝再生状态对肝脏外科手术规划、肝病治疗策略制定及患者预后判断意义重大。本文系统评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肝再生领域的应用现状,涵盖基于影像、临床数据及分子组学的评估手段,剖析当前面临的数据质量、算法可解释性等挑战,并展望多模态融合、实时动态监测及个性化医疗导向下 AI 的未来发展前景,为推动肝再生研究与临床实践革新提供参考。

  • 曹钰, 马雯, 周亚雄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373-376.
    老年脓毒症休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人口老龄化而显著上升。在临床实践中,液体复苏治疗对老年脓毒症休克的管理至关重要,但患者特殊的生理特点使得液体复苏充满挑战。尽管已有多种复苏策略被提出,但液体反应性评估、补液方式、补液速度等关键点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最佳实践方法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老年脓毒症休克液体应遵循的三个层次四个阶段的复苏综合管理策略作一评述,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王可, 吴羽, 王浩, 陈俊, 文富强, 汪涛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389-394.
    目的 探索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肺成纤维细胞旁分泌光蛋白聚糖(lumican)对小气道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影响与调控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原代肺成纤维细胞(human primary lung fibroblasts;HLF)与人原代小气道上皮细胞(human primary small airway epithelial cells;HSAE),通过转录组测序与RT-qPCR检测lumican在两种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利用lumican siRNA靶向沉默HLF lumican表达后,将HLF与HSAE进行共培养,检测TNF-α刺激下HSAE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ERK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HSAE后,检测lumican刺激下ERK/slug通路的活性变化。结果 RNA测序与RT-qPCR结果显示lumican在HSAE中几乎不表达,而在HLF中表达量较高。TNF-α可以显著增加HLF中lumican的合成和分泌。TNF-α作用于HLF与HSAE共培养体系后可诱导HSAE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Ⅲ型胶原蛋白α1链(collagen typeⅢ,alpha 1 chain;COL3A1)的表达,下调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Lumican siRNA预处理HLF后可以抑制上述改变。利用重组蛋白lumican处理HSAE后,发现HSAE中ERK磷酸化和Slug蛋白水平增加,α-SMA表达上调的同时E-cadherin表达下调,而ERK磷酸化抑制剂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该变化。结论 炎症介质TNF-α可能通过促进肺成纤维细胞旁分泌lumican,作用于小气道上皮细胞,激活ERK/Slug信号通路,引起小气道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进而促进炎性损伤后的纤维化进程。
  • 周思慧, 唐瑞, 罗静, 阮思蓓, 凌凤, 唐红, 柴利, 刘俊, 唐琼瑶, 唐明希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22-527.
    目的 探讨短肽P10581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镇痛效果及对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首先,将前列腺癌PC3细胞注入大鼠胫骨建立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分组(n=4)检测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l threshold,PWT),筛选短肽P10581的最佳镇痛浓度,并取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Western blot法检测压电蛋白Piezo2蛋白。其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吗啡组(5 mg·kg-1)、P10581 A组(6.4μg·kg-1)、P10581 B组(12.8μg·kg-1)和生理盐水组(n=10),皮下注射相应药物后,每小时测量大鼠PWT。另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吗啡组(5 mg·kg-1)、复合用药Ⅰ组(0.2μg·kg-1 P10581+5 mg·kg-1吗啡)、复合用药Ⅱ组(0.4μg·kg-1 P10581+5 mg·kg-1吗啡)、生理盐水组(n=10),记录皮下注射后7 d内大鼠PWT。结果 短肽P10581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最佳镇痛浓度为51.2μg·kg-1,在此浓度下,大鼠DRG神经元中Piezo2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9,P <0.05)。在镇痛效果研究中,给药后3 h内三组均有明显镇痛效果,且吗啡组镇痛效果强于P10581 A组和P10581 B组;第4 h时,三组的镇痛效果无差异(P> 0.05);7 h后,与吗啡组相比,P10581 A组(t=11.60,P <0.001)和P10581 B组(t=28.84,P <0.001)镇痛效果显著。在短肽P10581对吗啡耐受性影响的研究中,单独使用吗啡时,自第2 d起镇痛效果随时间减弱,出现吗啡耐受;微量短肽P10581与吗啡联合使用时,相比吗啡组,第7 d复合用药Ⅰ组(t=38.41,P <0.001)和复合用药Ⅱ组(t=34.92,P <0.001)的镇痛率分别提高了61.31%和69.78%,仍保持明显的镇痛效果。结论 相较于吗啡,短肽P10581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镇痛作用更具有时间优势,并且微量短肽P10581可明显降低吗啡耐受性。
  • 本刊编辑部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23.
    <正>《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中国高校医学集群系列期刊成员刊,已被国内外众多数据库收录。本刊为双月刊,刊发论文以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热点难点研究、规范化、标准化及引领指导价值为主要特点。刊载栏目主要有专家述评、专家论坛、技术创新、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影像医学研究、护理学、综述等。2025年,本刊将继续秉承办刊宗旨,不断提升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建设,更好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广泛征集和吸纳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和编委的建议,确定如下2025年各期重点选题方向,面向国内外征稿(对文稿的要求:见《西南医科大学学报》官网最新投稿须知)。请相关专业作者提前半年投稿(投稿网址:http://xb.swmu.edu.cn/),争取文稿早审、早录、早发。
  •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58.
    <正>《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已被众多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本刊为双月刊,刊发论文以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热点难点研究、规范化、标准化为主要特点。刊载栏目主要有专家述评、专家论坛、技术创新、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影像医学研究、药学研究、护理学、综述等。
  • 欧三桃, 毛海霞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02-506.
    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RF)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主要的病理表现和共同的进展途径,与CK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目前诊断肾纤维化的金标准是肾穿刺活检,但其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血、尿等特异分子标记物外,随着影像学技术尤其是特异放射性示踪剂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等的发展,[68Ga] Ga-FAPI-04 PET/CT等无创手段诊断肾纤维化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将无创诊断肾纤维化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述评,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肾纤维化提供参考。
  • 王宝梅, 刘永宏, 来海欧, 项颖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6): 540-54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研究。方法 收集2021年3月-2022年8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入院第2 d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期间填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调查表》,记录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发生时段。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分为加重组和无变化组。血压昼夜节律分为超勺型、勺型、非勺型、反勺型。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发生时段分为:[0:00,4:00)、[4:00,8: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对加重组和无变化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规律、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及加重组神经功能缺损在各时段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加重组和无变化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7.389,P <0.01),加重组以反勺型为主,超勺型次之;无变化组以勺型为主,非勺型次之。(2)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与血压昼夜节律的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为1.821(P <0.05)。(3)加重组神经功能缺损在各时段的发生例数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8.217,P <0.05),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4:00,8:00)时段。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4:00,8:00)时段可能是脑梗死加重的高峰时段。
  • 贾锋, 吴玉卓, 孙晓林, 朱晓娟, 聂磊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15-4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影响因素,并建立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39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并发PVT形成的32例患者作为PVT组,将未并发PVT的107例患者作为非PVT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采用R(R3.5.3)软件建立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PVT形成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PVT发生率为23.02%;两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脾切除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门静脉主干内径等资料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结果显示,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脾切除史,FIB表达降低、WBC表达升高、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加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基于危险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920,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一致,AUC值为0.897。结论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脾切除史,FIB水平降低、WBC水平升高、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加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临床预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
  • 李娜, 王娅鑫, 雷青, 佘桂芳, 孙鸿燕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57-460.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心理健康的精神疾病。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作为一种重要的早期社会剥夺现象,可以造成大鼠成年后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异常行为,是被广泛使用的抑郁症模型之一。以此模型为基础,大量研究者用不同治疗手段对改善MS子代抑郁进行了研究。本文就MS子代抑郁大鼠的治疗策略与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MS诱导子代抑郁的临床干预提供更多科学参考与建议。
  • 车思函, 薛浩楠, 刘兴宇, 勾霜, 刘琳, 张瑶, 徐乾, 李子一, 杜富宽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395-404.
    目的 探讨MAP4K1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突变、预后影响和免疫浸润,并考察其作为免疫疗法新靶点的潜力。方法 利用UCSC数据库中的泛癌数据集与GEPIA 2数据库,探究MAP4K1的表达差异和生存率关系。小提琴图展示MAP4K1在泛癌与正常组织中的差异;Kaplan-Meier曲线评估生存关联。此外,还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MAP4K1 mRNA水平,cBioPortal网站分析基因突变和编码顺序变化,TIMER1.0网站探索免疫浸润联系。结果 MAP4K1基因在大多数泛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MAP4K1 m RNA在胰腺癌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中明显高表达;而在卵巢癌细胞,黑色素瘤细胞,胶质瘤细胞中低表达,与肿瘤纯度负相关、免疫浸润正相关。基因改变频率为2.9%,以扩增和深度缺失为主,子宫内膜癌等癌症中突变频率高。此外,MAP4K1在泛癌中一共有156处突变,其中错义突变为主要类型。MAP4K1的表达与生存期关系复杂,既可能与较长生存期相关,也可能预示较短生存期。结论 本研究探究了MAP4K1在多种癌症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其在癌症治疗中作为潜在靶标的可能性。这些发现能为癌症免疫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可能对未来癌症治疗方法具有借鉴意义。
  • 护理学
    张翠, 程孝雨, 张龙飞, 吴龙飞, 闫伟佳, 袁梦珂, 王虹雨, 高丙耀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8
    摘要 (14) PDF全文 (0)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并评估其效果。 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就诊并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术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30例,运用了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将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 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生活质量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等条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于增强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效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影像医学研究
    李梦迪, 娄君鸽, 张小艳, 闫媛媛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1):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3351.2025.01.017
    摘要 (17) PDF全文 (0)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肺部超声B线评分联合膈肌功能相关参数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机械通气患者115例,针对符合撤机条件患者行肺超声检查计算B线评分,并用T管行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SBT),SBT 30 min时通过床旁超声获取右侧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计算呼吸浅快指数、膈肌呼吸浅快指数、膈肌厚度变化率。以患者撤机后48 h呼吸状况分为撤机成功组78例和撤机失败组3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撤机成功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评估肺部超声B线评分联合膈肌功能相关参数对撤机的预测价值。 结果 撤机失败组肺部超声B线评分、膈肌呼吸浅快指数大于撤机成功组,右侧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变化率小于撤机成功组(P < 0.05)。撤机失败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呼吸频率、呼吸浅快指数高于撤机成功组,机械通气时间少于撤机成功组(P < 0.05)。经logistic回归结果得出,肺部超声B线评分、膈肌呼吸浅快指数、右侧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变化率、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呼吸频率、呼吸浅快指数是撤机成功重要影响因素(P < 0.05)。经ROC曲线分析得出,肺部超声B线评分、膈肌呼吸浅快指数、右侧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变化率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31,优于单一预测结果(P < 0.05)。 结论 肺部超声B线评分联合膈肌功能相关参数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较高。

  • 贺阿敏, 侯绍章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11-116.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MT)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两大疾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主要发病机制。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在糖尿病患者中高度浸润并产生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5,CXCL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M2型巨噬细胞高度浸润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并分泌CXCL5,CXCL5可通过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及与其靶基因结合进一步调节TME进而影响MT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本文就CXCL5的分子特征、相关通路以及CXCL5在T2DM与MT相关性中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以期为临床在T2DM与MT的治疗和改善结局方面开启新思路与新方法。
  •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1): 93-93.
    <正>在2023年疫情防控平稳过渡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医学专家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及患者的救治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的使命。在完成繁重的科研和临床救治任务的同时,仍挤出宝贵的时间,为《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撰写了专家述评、专家论坛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积极参与审稿工作,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也极大地提升了刊出论文的学术水平、质量和层级。借此,本刊编辑部,对各位专家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恭祝各位专家及家人新年快乐,福暖四季,顺遂安康!
  • 本刊编辑部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1): 14-14.
    <正>“讨论”是医学论文正文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要求作者来稿医学论文论著的讨论应围绕论文的主题、要旨及中心内容,阐明研究的原理、目的、意义;在讨论中,应将研究结果放到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相关研究背景下进行解析、比较,说明所研究结果的创新性、亮点及重要性与价值。讨论中切勿夸大研究结果的作用与价值,报喜不报忧;应同时指出结果的可能误差,存在的问题与教训,以及研究中有无例外或尚难解释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或建议与展望,给读者以启迪。讨论用语应精练、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切忌繁杂、冗长,主次不分,甚至脱离主题,或重点不突出。讨论篇幅以1500~2000个汉字符为宜。
  • 本刊编辑部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1): 9-9.
    <正>基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2-12-30发布的《学术论文编写规则》中所述基本规则,题名是论文的总纲,是反映论文中重要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题名不用具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完整语句。题名不可太大、太笼统,应简明,一般不宜超过25个汉字;题名通常不用前缀与后缀;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不宜用阿拉伯数字开头;尽量不用标点符号。
  • 范智博, 魏绵兴, 李胜鸿, 徐晓梅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1): 80-86.
    骨的吸收、生成及稳态的维持是建立在成骨和破骨事件基础上的,上述这些过程是由多种因子共同参与调控。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作为低氧的标志物,已被证实参与了多种成骨及破骨过程。各种体内外低氧模型也提供了HIF-1α直接或间接调控成骨及破骨过程的相关证据,但其对成骨及破骨的影响及机制并未得到系统性总结。所以本文对HIF-1α参与成骨、破骨的调控机制及其所涉及的相关临床事件进行了综述。总的来说,低氧条件下HIF-1α主要是通过与成骨及破骨相关基因的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HRE)结合从而直接参与成骨及破骨过程。除此之外,HIF-1α还可以通过增强糖酵解从而维持成骨及破骨能量的需求,但与此同时酸化的环境会进一步刺激破骨的产生。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低氧条件下HIF-1α调控的成骨及破骨两种不同事件可能与低氧的持续时间和浓度有着密切联系,而不同氧条件下所导致的糖酵解的酸化程度可能是决定HIF-1α介导成骨和破骨走向的关键因素。低氧持续时间作为“低氧剂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骨生理反应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其激发的HIF亚型转化这一现象对骨生理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据此本文通过对低氧下HIF-1α在成骨破骨进程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低氧下骨生理调控的相关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李于, 温剑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1):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发病机制复杂,亟待深入研究。NASH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是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恶性肿瘤典型代表,揭示NASH进展为原发性肝癌的进程及其发病机制,对临床预防和治疗NASH相关原发性肝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ASH进展为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防治策略进行述评,以期为临床研究、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 张思琪, 陈慧娜, 耿楠, 张家腾, 陈煜, 孔明, 段钟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1): 51-57.
    目的 探究肌少症与新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5种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391例ACLF患者信息以及入院时营养相关指标,按照新型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快速进展型(A型,119例)、快速恢复型(B型,156例)、缓慢进展型(C型,51例)、缓慢恢复型(D型,38例)、缓慢持续型(E型,27例),借助CT成像测量营养指标,比较不同分型患者肌少症等营养指标的检出率,探究肌少症与新型ACLF 5种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A型(35例,29%)和C型(18例,35%)肌少症检出率高于B型(20例,13%)、D型(3例,8%)和E型(27例,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型(36例,30.3%)肌脂肪变性患者检出率高于B型(29例,18.6%),C型(11例,21.6%)肌脂肪变性患者检出率高于D型(5例,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A型(16例,13.4%)和C型(7例,13.7%)肌少性肥胖检出率高于B型(11例,7.0%)和D型(1例,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肌少症等营养指标与新型慢加急性肝衰竭5种临床分型密切相关。基线肌肉减少的ACLF患者中短期(4~12周)预后差,4周内快速进展(A型)或12周时仍缓慢进展(C型)的概率高。因此,应在ACLF诊断同时尽早评估肌少症等营养指标,以期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提高ACLF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孔明, 陈煜, 段钟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1): 6-9.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代谢器官,有较强的再生潜能。肝衰竭为多种原因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的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病死率高,肝再生是肝衰竭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研究显示肝再生是由多因素精确控制的复杂过程,更为具体深入的机制研究、可用于临床监测的肝再生指标及治疗靶点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肝衰竭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包括多种营养素的摄入及利用障碍。营养不良对肝再生等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应在肝衰竭的诊断及治疗中充分重视。本文就肝衰竭中的营养与肝再生研究进展做一述评,以期提升临床医护和研究人员的认识和系统理解,为该领域的机制研究、临床诊疗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并进一步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促进肝再生,提高肝衰竭患者存活率,尤其是非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 李泽甜, 且亚玲, 张雪, 孔源, 汪敏, 贾红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20-427.
    目的 比较老年肌力减少症与肌肉衰减症患者的身体成分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2020年1月至8月招募泸州市401名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进行肌肉衰减症的筛查,应用Inbody77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身体成分,然后根据2019年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2019)的诊断标准分为正常组(n=118,29.93%),肌力减少症组(n=150,36.91%),肌肉衰减症前期组(n=27,6.98%)和肌肉衰减症组(n=106,26.18%),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比较4组各项身体成分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男性中,肌力减少症组的下肢体脂肪高于肌肉衰减症组(P <0.05),肌力减少症组的下肢细胞外水分与细胞内水分比值(extracellular water to intracellular water ratio,ECW/ICW)高于正常组(P <0.05);但正常组、肌力减少症、肌肉衰减症前期、肌肉衰减症组上肢ECW/ICW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体脂肪与去脂体重比值(body fat mass to fat free mass ratio,BFM/FFM)与步速(r=-0.141,P=0.048)呈负相关。在女性中,同样肌力减少症组的下肢体脂肪高于肌肉衰减症组;肌肉衰减症组的上肢ECW/ICW高于肌肉衰减症前期组;肌肉衰减症组和肌力减少症组的下肢ECW/ICW高于正常组(P均<0.05);上肢ECW/ICW与握力(r=-0.234,P=0.001)呈负相关;下肢ECW/ICW与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r=-0.247,P <0.001)、握力(r=-0.334,P <0.001)和步速(r=-0.380,P <0.001)呈负相关。结论 无论男女,肌力减少症患者的下肢体脂肪均高于肌肉衰减症患者。在老年女性中,肌力减少症和肌肉衰减症患者的下肢ECW/ICW均高于健康老人。此外,男性下肢BFM/FFM增加和女性下肢ECW/ICW升高均与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及躯体功能减退密切相关。因此,应将身体成分的评估和监测纳入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范畴,作为预防和治疗肌肉衰减症的重要策略。
  • 张雪, 葛沛, 顾立, 李华, 张丹, 黄远琼, 陈美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36-140.
    目的 探讨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BKCa)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用激动剂NS11021和抑制剂Tet及BKCa-siRNA干预后观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细胞模型的细胞增殖率、上清液中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Ⅳ,ColⅣ)及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变化,揭示BKCa的作用;(2)用激动剂NS11021和抑制剂Tet及BKCa-siRNA干预后观察DN细胞模型TGF-β1、Smad2/3的含量变化;用激动剂TGF-β1、抑制剂SB431542干预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后,观察BKCa作用的变化,揭示BKCa作用与该信号通路相关性。结果 (1)与高糖组比较,药理学激动BKCa使模型细胞BKCaβ亚基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增殖率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高糖组比较,药理学和基因抑制BKCa,使其α、β亚基蛋白表达减少,从而出现模型细胞增殖率下降、ColⅣ和FN分泌明显减少(P <0.01)。(2)与高糖组比较,药理学激动BKCa引起Smad2/3含量增高,药理学和基因抑制BKCa,引起TGF-β1、Smad2/3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NS11021组比较,用SB431542阻断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后,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ColⅣ和FN分泌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糖诱导的DN细胞模型存在BKCa高表达,抑制BKCa后细胞增殖率、ColⅣ和FN的分泌明显降低,从而改善DN病变,此作用与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相关。
  • 谢强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17-122+135.
    近年来,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率逐渐上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迅速普及,PCa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型PCa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开发以靶向标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s,PSMA)的药物为主要方向,包括特异性抗体和小分子量抑制剂等。同时也对前列腺癌相关的其他靶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前列腺癌特异性分子靶点放射性显像剂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
  • 耿智敏, 雷建军, 张东, 陈晨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93-97.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胆囊癌患者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近年来腹腔镜及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在消化道肿瘤切除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胆囊癌根治手术能否采用微创治疗手段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微创手术是否具有安全性,能否获得肿瘤完全切除,即RO切除(RO resection),能否获得足够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能否达到开腹手术的远期疗效。本文就胆囊癌的微创根治手术治疗现状及胆囊癌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进行述评,并对目前存在的争议进行探讨,旨在为胆囊癌微创治疗的规范化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王忠杰, 阙蜜, 袁喆, 钱克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47-151.
    目的 探究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感染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某三甲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呼吸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93例,分为CRKP组43例和对照组50例,根据出院情况将CRKP组分为生存组12例和死亡组31例进一步分析。将对照研究中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究CRKP感染危险因素和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慢性肾脏疾病、中心静脉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与CRKP感染相关(P <0.05);CRP、IL-6和脓毒血症与CRKP感染后死亡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ALT是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血症是CRKP感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KP感染患者死亡率较高;正确识别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CRKP的管理,进而降低患者死亡率。
  • 李金玲, 李玲玉, 廖小雨, 罗雯, 孙鸿燕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3): 266-269.
    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是一种暴露于早期生命的应激情况,长期、反复的应激会导致神经、行为上的变化,影响宿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母婴分离不仅仅会造成大鼠成年后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等一系列异常行为,还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内脏高敏感等情况,危害身体健康。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有益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菌种,其疗效也是不同的,且其在防治疾病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本文综述了益生菌对母婴分离诱导相关疾病症状的缓解作用以及机制,以期为益生菌防治母婴分离诱导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袁双双, 余琴, 邓鑫, 游婧璨, 李永杰, 陈妮, 王立群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3): 210-214.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内皮细胞培养于Transwell培养皿,给予Ang-2(200 ng/mL)刺激0、12、24和48 h后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变化;内皮细胞接种到6孔板,Ang-2刺激0、15、30和60 min后检测膜突蛋白(Moesin)的磷酸化;使用moesin siRNA特异性敲低moesin后,给予Ang-2刺激,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并进一步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内皮细胞F-actin以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的变化。结果 Ang-2(200 ng/mL)刺激内皮细胞0、12、24和48 h后,细胞通透性以时间依赖的方式逐渐增高;Ang-2显著增加内皮细胞moesin磷酸化,而使用Ang-2受体Tie-2的中和抗体Anti-Tie-2处理细胞后,显著抑制了Ang-2介导的moesin磷酸化;Moesin的特异性敲除显著抑制了Ang-2介导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F-actin应力纤维的形成以及VE-cadherin的破坏。结论 Ang-2通过moesin介导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