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5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5-10
  

  • 全选
    |
  • MEHRAN Sidra, 董宝霞, 荆海霞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克隆牦牛毛球族同源蛋白3(TRIB3)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其在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后续探究该基因在牦牛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集牦牛乳腺组织并以其cDNA为模板,克隆牦牛TRIB3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和结构,运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TRIB3基因在牦牛心脏、肝脏、肺脏、骨骼肌、乳腺及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牦牛TRIB3基因CDS区全长为1 074 bp,共编码357个氨基酸,为不稳定性亲水蛋白;同源性对比结果显示,牦牛TRIB3编码氨基酸与野牦牛的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树显示,野牦牛和野牛与牦牛TRIB3基因亲缘关系最近,最远是小鼠;TRIB3蛋白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TRIB3蛋白二级结构含有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无规则卷曲,分别占35.85%、9.52%、4.48%和50.14%;蛋白互作分析结果显示,TRIB3与组成型光形态建成蛋白1(CO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激活转录因子3(ATF3)、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3(DDIT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2(AKT2)、AKT3和Twist相关蛋白1(TWIST1)之间均有紧密联系。RT-qPCR检测发现TRIB3基因在牦牛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TRIB3基因在牦牛乳腺中的作用和其生物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
  • 周振民, 张彬彬, 李晗星, 田晓丰, 李俊杰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国内外两种不同品牌烯丙孕素对后备母猪定时输精效果的影响,随机选取67头有初情期和54头无初情期的后备母猪,将有初情期后备母猪分为国产药物A组(52头)、国外药物B组(15头),无初情期后备母猪分为国产药物A组(27头)、国外药物B组(27头),比较两种烯丙孕素对后备母猪发情率、发情持续时间、发情集中度、妊娠率、分娩率、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仔猪初生重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母猪是否具有初情期,两种烯丙孕素药物组在发情和妊娠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国产药物A组要略优于国外药物B组。在产仔性能上,两种药物对有初情期后备母猪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无初情期后备母猪,国产药物A组的产仔数显著高于国外药物B组(P<0.05),在产活仔数上,国产药物A组极显著高于国外药物B组(P<0.01)。综上,相较于国外烯丙孕素药物,国产药物可有效提高无初情期后备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此外,有初情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后备母猪繁殖性能。
  • 王星果, 王克华, 郭军, 胡玉萍, 窦套存, 卢建, 曲亮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比较神丹6号绿壳蛋鸡和海兰褐蛋鸡产蛋期腹脂和血脂代谢情况,为神丹6号绿壳蛋鸡的产蛋期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神丹6号绿壳蛋鸡和海兰褐蛋鸡19周龄商品代鸡,饲养至60周龄,19~28周龄每周采血一次,29~40周龄每2周采血一次,41~60周龄每4周采血一次,测量血清中脂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进行差异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周龄增长,神丹6号绿壳蛋鸡腹脂率和肝脏指数变化不显著;血清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之后变化不显著或波动变化;低密度脂蛋白(LDL)先降低后升高,之后变化不显著;总胆固醇(TC)含量整体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y(VLDLy)和卵黄蛋白原(VTG)含量前期变化不显著,之后波动变化。随着周龄增长,海兰褐蛋鸡血清HDL、LDL、VLDLy和VTG含量变化与神丹6号绿壳蛋鸡趋势略有差异,其他指标趋势基本一致。与海兰褐蛋鸡相比,神丹6号绿壳蛋鸡血清FFA和VTG含量前期较低,后期均与其含量接近,TG、TC、HDL、LDL和VLDLy含量则整体相近。产蛋前期(19周龄)、高峰期(28周龄)与后期(52周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脂代谢指标中TG和FFA在神丹6号绿壳蛋鸡产蛋高峰期显著高于前期和后期(P<0.05),HDL和VTG均是后期显著低于前期(P<0.05)。综合分析表明,神丹6号绿壳蛋鸡产蛋期血脂代谢稳定,与海兰褐蛋鸡相比前期慢,后期相当。
  • 邵云, 胡琴, 王春梅, 葛蓉, 周岩民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合生元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生化指标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将体重相近的180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基础日粮中添加1 kg/t合生元Ⅰ或合生元Ⅱ,试验为期28 d。结果显示:添加合生元Ⅰ和Ⅱ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合生元Ⅰ使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合生元Ⅱ组血清白蛋白显著提高(P<0.05),合生元Ⅰ组和Ⅱ组使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合生元Ⅰ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提高(P<0.05),合生元Ⅱ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合生元Ⅰ组和Ⅱ组血清四碘甲腺原氨酸(T4)水平显著升高(P<0.05),合生元Ⅰ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显著升高(P<0.05);合生元Ⅰ组断奶仔猪粪便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合生元Ⅱ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饲粮中添加合生元可调节机体蛋白质及脂质代谢、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改善粪便微生物组成,其中以合生元Ⅰ的效果更好。
  • 刘俊泽, 张杰, 李晓庆, 李圆, 李盛, 李春梅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采用密封胶条对夏季鸡舍侧墙老化小窗密闭性进行优化改善,观察对鸡舍环境参数和肉鸡死亡数量的影响。选取饲养数量、日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和鸡舍构造均相同的两栋网上平养肉鸡舍,一栋为对照组(Con),不进行任何处理;另一栋为处理组(Tre),侧墙小窗采用密封胶条进行密闭性改造,每天8:00,10:00,12:00,14:00和16:00,对鸡舍不同位置点的负压、风速和温湿度进行监测,连续监测11 d。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Tre组鸡舍中部监测点的风速显著升高(P<0.05),但是各监测点的负压没有显著变化;Tre组鸡舍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均未出现显著变化,但是在试验后期,Tre组鸡舍最高相对湿度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整体来看Tre组鸡舍肉鸡死亡数量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通过改善鸡舍侧墙小窗的密闭性可以增加夏季网上平养肉鸡舍中部风速,降低试验后期的相对湿度,减少肉鸡的死亡数量。研究结果为老旧鸡舍夏季降温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 刘永仕, 吕茜, 袁何玲, 龚倩梅, 王晓明, 黄金虎, 王丽平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3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索硒代蛋氨酸羟基类似物(SeOH)缓解鸡肝癌细胞(LMH)氧化损伤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建立H_2O_2氧化应激模型,通过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氧化/抗氧化指标的变化以及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_2)通路和内质网应激关键分子的表达情况,评价不同浓度SeOH(16、32和64μg/mL)的抗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作用。结果显示:120μmol/L的H_2O_2刺激细胞24 h时,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01),活性氧(ROS)的荧光强度升高。不同剂量的SeOH(16、32和64μg/mL)均可显著提高H_2O_2处理后的LMH细胞活力(P<0.01);32和64μg/mL的SeOH均可极显著提高LMH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01)以及ROS的荧光强度。进一步研究显示32和64μg/mL的SeOH极显著上调Nrf_2蛋白(P<0.01)并显著上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极显著下调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蛋白的表达水平(P<0.001),极显著增加Nrf_2的入核率(P<0.001);64μg/mL的SeOH可显著降低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P<0.05)、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PERK)(P<0.01)和转录激活因子4(ATF4)(P<0.001)的表达水平。提示:SeOH能通过激活Nrf_2通路并且抑制内质网应激缓解H_2O_2诱导的LMH细胞氧化应激,为畜禽养殖中SeOH作为抗氧化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张萍, 王静悦, 刘海侠, 徐孝宙, 陈晓庆, 方光远, 薛媚, 罗万和, 高修歌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江苏部分地区鸡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分析其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以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20株鸡源大肠杆菌进行11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分析,PCR法检测bla_(CTX-M-1)、bla_(CTX-M-2)、bla_(CTX-M-8)、bla_(CTX-M-9)、bla_(TEM)与bla_(SHV)等6种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20株鸡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其中苯唑西林为100%,氨苄西林为75%,头孢呋辛为70%,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低,均为30%,且分离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共检出3种耐药基因,bla_(CTX-M-1)、bla_(TEM)、bla_(SHV),检出率分别为85%、30%、30%,7株分离菌同时携带2种及以上耐药基因,占比35%(7/20);11种β-内酰胺类药物与bla_(CTX-M-1)基因的符合率较高,均达85%以上,与bla_(SHV)基因的符合率相对低些,均在40%以下,且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并不完全吻合。提示:江苏部分地区鸡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比较严重,应加强当地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防治鸡大肠杆菌病。
  •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分类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2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共收录了中国(不含港澳台)正式出版的1 996种中文期刊和155种英文期刊,共2 151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宋品, 侯曼曼, 陈悦, 胡丹, 郝燕青, 吴晨, 倪迎冬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胆汁酸(BAs)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 SARA)山羊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8只生长期雄性波杂山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康复后随机平均分为SARA组和SARA+BAs组,预饲期为2周,试验期8周,预饲期内由精粗比50∶50的日粮转为70∶30的高精料日粮诱导SARA,每只添加胆汁酸1.0 g/d,于试验期第1、14、28、42、56天晨饲后0、2、3、4和6 h进行瘤胃液pH值的动态监测,在第56天晨饲前采集瘤胃液,检测乳酸、挥发性脂肪酸及菌群结构。结果显示:SARA组山羊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饲料转化率有降低的趋势(P<0.10);SARA组山羊瘤胃液pH<5.8的持续时间大于3 h,处于SARA状态;而SARA+BAs组瘤胃液pH<5.8的时间均少于3 h;与SARA组相比,SARA+BAs组瘤胃内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乳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菌群分类学分析显示,SARA+BAs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菌门数量均显著高于SARA组(P<0.05);在门水平上,SARA+BAs组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SARA+BAs组毛螺菌科_NK3A20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互营球菌属(Syntroph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瘤胃球菌科_NK4A214(Ruminococcaceae_NK4A214)、未分类的颤螺菌科(Norank_f_Oscillospiraceae)、韦荣球菌科UCG-001(Veillonellaceae_UCG-001)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日粮添加胆汁酸可提升山羊瘤胃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善瘤胃发酵,从而缓解高精料日粮诱导的SARA。
  • 王晨, 裴志花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5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α螺旋抗菌肽FR18进行卤化并了解卤化抗菌肽Cl-FR18的功能特性,对α螺旋抗菌肽FR18的N端第1个苯丙氨酸进行氯代,得到合成肽Cl-FR18,并进行抗菌活性、溶血活性、细胞毒性及稳定性检测。结果显示:Cl-FR18对7株指示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对大肠杆菌K88和鲍曼不动杆菌js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μg/mL,高于未修饰肽FR18;Cl-FR18的溶血活性明显低于蜂毒肽和未修饰肽,在浓度为16μg/mL时仅引起2.21%的羊红细胞溶血。Cl-FR18保留了未修饰肽FR18较好的细胞选择性和安全性的特点,经Cl-FR18作用12 h后的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Cl-FR18在不同的盐离子、蛋白酶溶液和温度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MIC增至2~8倍。结果表明,经卤化后的抗菌肽Cl-FR18抑菌谱广,抑菌活性明显,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卤化合成策略为优化抗菌肽的改造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 于泳鑫, 吴钰楠, 齐富磊, 温晨, 张毅豪, 左佳坤, 韩先干, 苗晋锋, 贾逸敏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6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比较苏北地区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乳汁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分析不同养殖场奶牛乳腺中的主要常驻菌,为防控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针对苏北地区3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随机采集137份乳样,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筛选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通过对奶样中细菌的16S rRNA测序分析,揭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流行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3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房炎的平均阳性率为42.0%,其中,养殖场A的主要乳房炎致病菌是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养殖场B的致病菌主要是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木糖葡萄球菌,而养殖场C奶牛乳房炎阳性比例少,仅有少量的木糖葡萄球菌。此外,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克雷伯菌(Klebsiella)、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草螺菌(Herbaspirillum)是奶牛乳腺中优势常驻菌。研究表明,16S rRNA测序分析技术能够很好地筛选出乳样中的主要菌属,进而分析优势常驻菌,为防控奶牛乳房炎提供参考。
  • 刘文健, 刘吉文, 覃依依, 戴金凤, 闫丽萍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7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的流行情况,监测其优势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变化,对疑似IBDV感染的临床病料进行检测,通过有限稀释法对IBDV毒株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从阳性病料中成功分离得到2株纯净的IBDV毒株;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N-2022-1株属于经典株,其VP2蛋白高变区具备经典毒株分子标志;AH-2022-1株属于HLJ0504样超强毒株,存在节段重配现象,其VP2蛋白高变区除具备超强毒株分子标志外,还具备经典株、早期变异株分子标志。此外,AH-2022-1株在VP2蛋白第一亲水区还发现了3处从未报道过的氨基酸突变,这导致第一亲水区的亲水性下降,可能引起该毒株发生毒力变化。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2株IBDV均可引起严重的法氏囊萎缩,发病率100%,但仅AH-2022-1株可引起20%死亡率,与HLJ0504样株报道的60%~80%死亡率并不一致。提示:IBDV处于不断进化中,IBDV经典毒株仍在我国持续流行,研究结果为我国IBDV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一定参考。
  • 潘梦娇, 刘德鹏, 郭磊, 赵桐, 白娟, 姜平, 刘星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8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备伪狂犬病病毒(PRV)VP22蛋白单克隆抗体,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pET-28a-VP22原核表达质粒,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重组VP22蛋白。将纯化后的蛋白免疫6~8周龄BALB/c雌鼠,通过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及间接ELISA方法筛选,经3次亚克隆后获得4株PRV VP2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1D6、1D9、1B12和2C10。间接ELISA检测4株杂交瘤细胞传至15代均能稳定分泌抗体,且细胞上清液抗体效价均为1∶6 400。经亚型鉴定,4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是IgG1亚类,轻链皆属于κ型。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均可与PRV发生特异性反应,并鉴定出2个抗原表位;Western blot和共聚焦试验结果表明,VP22蛋白是病毒早期蛋白,且早期存在于细胞质,晚期移位至细胞核并在核中积累。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将为后续探索PRV VP22蛋白的功能提供材料支撑。
  • 陈中婷, 杨松鑫, 张福鑫, 蒙淑玲, 陈海兰, 郭隆华, 江明生, 王悦靓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9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肠炎沙门菌的快速定量分析,采用Tris辅助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新型胶体金并利用Au-S配位作用在纳米金球表面修饰一层4-巯基苯甲酸(4-MBA)拉曼信号分子,然后以此为标记材料建立肠炎沙门菌表面增强拉曼(surface-enhancement of Raman scattering, SERS)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建立的SERS免疫层析技术对肠炎沙门菌的可视化最低检测限(LOD)为10~6 CFU/mL,而通过拉曼信号检测时LOD为10~5 CFU/mL,灵敏度比裸眼观察提高了10倍。在10~5~10~8 CFU/mL的浓度范围可根据标准曲线y=30.23×exp(-x/-1.47)-215.83(R~2=0.995)对肠炎沙门菌进行定量分析。该SERS免疫层析技术与鼠伤寒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等多种血清型沙门菌和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等常见病原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同一批次的不同试纸条和不同批次的试纸条对相同样品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重复性良好。以粪便和鸡蛋壳为基质的加标试验回收率在94.7%~104.9%之间,回收率良好。结果表明,基于金纳米颗粒的肠炎沙门菌SERS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能弥补传统胶体金试纸条无法定量的不足,可用于肠炎沙门菌的快速定量检测。
  • 李渊源, 孙琦, 杨齐, 黄转青, 张莹, 徐风华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99-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结构蛋白的T、B细胞表位,为非洲猪瘟(ASF)表位疫苗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从NCBI和RCSB数据库获取ASFV蛋白质序列和三维结构,利用IEDB、DTU Health Tech等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ASFV的5种结构蛋白p72、p17、p49、M1249L和H240R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线性B细胞和构象B细胞表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5种蛋白质均为亲水性,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仅M1249L例外;预测到抗原性良好、无毒、无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优势表位27个,线性B细胞优势表位35个;预测到仅针对p72的构象B细胞优势表位2个。结论:ASFV的5种蛋白质可能具有多个潜在T、B细胞表位,其中B细胞表位相对占优,5种蛋白质中p72和M1249L最具疫苗研发前景,可结合蛋白质相关参数信息为构建ASF表位疫苗提供参考。
  • 于雯, 孙慧敏, 方晨捷, 宋家升, 鲍恩东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构建猫杯状病毒(FCV)弱毒疫苗候选株,从杭州流行的FCV毒株FCV-HZ-DF-19中提取基因组RNA,利用RT-PCR技术分3段扩增获得FCV全基因组,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全长基因组克隆至已插入榔头状核酶(HamRz)和丁型肝炎核酶(HdvRz)的PCI载体,获得中间质粒pPCI-FCV;以pPCI-FCV为模板扩增获得含HamRz、HdvRz和FCV全基因组的产物FCV-H,并将其连接到BAC载体中获得含有FCV全基因组的克隆pBAC-FCV。将pBAC-FCV转染猫肾细胞F81连续传代后收获病毒。针对FCV毒力相关的LC基因进行缺失,获得感染性克隆pBAC-FCV-ΔLC,通过转染表达FCV-VP1蛋白的猫肾细胞系进行病毒拯救。结果显示,拯救毒株rBAC-FCV和LC基因缺失毒株rBAC-FCV-ΔLC均可产生细胞病变;测序结果表明,拯救毒株的基因序列与亲本毒株FCV-HZ-DF-19一致,且生长曲线与亲本毒相似,而基因缺失毒株的生长则慢于亲本毒株,产生的噬斑大小也明显小于亲本毒株,表明缺失LC基因后病毒毒力下降。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FCV的反向遗传系统及基因缺失弱毒株,为后续弱毒疫苗研发和FCV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时明真, 郝东敏, 崔莹莹, 刘锦涛, 刘俊峰, 胡慧, 张越, 陈丽颖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13-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2017—2023年安徽砀山不同鸭场的病鸭样本中,共鉴定出120株鸭疫里氏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其最主要的流行血清型为2型,其次分别是11型、1型。120株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呈现多重耐药性,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为100%,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82.7%),对头孢噻肟耐药率较低(8.5%),对亚胺培南不耐药(0);对甲氧苄啶、卡那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多重耐药菌株2020118-AF2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耐药基因分析,检测到该分离菌有10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9种耐药基因和药敏表型符合。将测序菌株基因组序列经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数据库分析,得到序列型(ST)为ST222。本研究结果为安徽砀山地区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 蔡金双, 耿琰, 张宝戈, 车巧林, 丁文傒, 李玉峰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19-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备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APP)Ⅰ型ApxⅠ毒素(ApxⅠ)AI2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而建立用于评估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的阻断ELISA方法,以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ApxⅠ抗原优势决定簇AI2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利用常规细胞融合和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获得4株单克隆抗体,命名为2C2、4E4、5E7和6F2,上清液效价分别为1∶6 400、1∶6 400、 1∶12 800和1∶6 400。ELISA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制备的4株单克隆抗体均与重组AI2蛋白有良好的反应性。其中5E7可与APP天然ApxⅠ毒素蛋白特异性结合,同时4株单克隆抗体均不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猪丹毒丝菌、副猪格拉菌和猪链球菌2型反应。亚类分型结果表明,2C2、4E4、5E7属于IgG1亚类,6F2属IgG2a亚类,4株单抗轻链均为κ链。通过构建AI2重组蛋白截短体,初步确定线性表位在74~93 aa之间。本研究成功制备了4株针对AI2蛋白单克隆抗体,为APP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评估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罗朝婧, 闫普普, 万鑫, 韩一恒, 周辉, 吴昱, 李梦, 郭大伟, 孙文静, 郭利伟, 武毅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27-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中药复方清乳化岩煎(QD)对动物乳腺肿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检测清乳化岩煎对正常细胞(HC11、RAW264.7、DC2.4)的安全浓度,探究其对乳腺癌细胞(A72、CMT-U27、4T1)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T1细胞凋亡情况。将BALB/c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清乳化岩煎低、中和高剂量组(100、200和40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皮下注射4T1细胞建立乳腺癌转移瘤模型,各组灌胃相应药物14 d,期间记录肿瘤体积和生长状况,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化(IHC)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肿瘤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结果显示:当清乳化岩煎浓度大于或等于5 mg/mL时,对A27、4T1细胞的增殖存在显著抑制(P<0.001);浓度大于或等于10 mg/mL时,对CMT-U27细胞呈现出显著性抑制(P<0.001);不同浓度的清乳化岩煎均可诱导4T1细胞凋亡(P<0.001)。与模型组相比,清乳化岩煎能够显著减小肿瘤体积(P<0.001),促进肿瘤细胞坏死,改善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P<0.001),促进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P<0.001),显著降低肿瘤组织中MMP-9和HSP70蛋白表达(P<0.05),清乳化岩煎组小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上升(P<0.05),IL-10含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清乳化岩煎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和增强机体免疫来抑制乳腺癌的发展,为中药治疗动物乳腺癌提供理论依据。
  • 辛建增, 唐婷, 刘盛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38-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lα)是一种具有广泛功能的转录调节因子,其在动物体内参与线粒体生物合成、肌纤维类型转化、脂肪分化、肌内脂肪沉积、糖脂代谢、能量代谢等多项生理过程,其中,肌纤维类型和肌内脂肪含量与肉品质密切相关。因此,在分子水平深入探究PGC-1α调控肌肉和脂肪的生长代谢过程将为改善肉品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系统概述了PGC-lα的结构特点及PGC-1α调控肌肉线粒体增生、脂肪分化、能量代谢等过程的机制,重点介绍了PGC-lα调控肌纤维类型转化、肌内脂肪沉积、糖类代谢及其与肉品质形成之间的可能关系,以期为今后通过PGC-1α调控畜禽肌肉脂肪生长代谢,进而改善肉品质提供参考。
  • 吴玉苹, 崔艳红, 朱艳平, 刘长忠, 李鹏, 刘兴友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46-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禁抗”、“限抗”、“减抗”的大环境下,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因其纯天然、无耐药性、较少毒副作用等特点成为替代抗生素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的3种方式,然后依次对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可提高或增加有效含量,减毒增效,提高中草药资源利用率等优势展开论述,进而对其在养殖业中防治疾病、减少应激及提高生产性能等使用方面进行综述,最后指出发酵中草药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以期为发酵中草药在耐药性不断增加的畜禽养殖业中替抗应用,并为未来中草药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 本刊编辑部
    畜牧与兽医. 2024, 56(05): 152-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畜牧与兽医》是由我国著名兽医传染病学家、现代兽医教育家罗清生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于1935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栋教授等于1950年复刊,是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现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每月10日出版。本刊是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荣获首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双效期刊,2004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期刊二等奖,2019年获“致敬创刊70年”荣誉,2020年度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荣获历届全国畜牧兽医类优秀期刊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