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3年, 第55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张晨俭, 李隐侠, 钱勇, 张俊, 孟春花, 王慧利, 仲跻峰, 曹少先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波尔山羊激活素受体ⅡB(activin A receptor typeⅡB,ACVRⅡB)基因5′调控区多态性及其对初生体重体尺的影响。从103只波尔山羊耳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扩增ACVRⅡB基因5′调控区序列,测序鉴定SNPs位点,分析遗传多态性,并与波尔山羊初生体重、体尺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鉴定到g.-1776C>G、g.-1725G>A、g.-1697C>T、g.-1604G>A、g.-1569G>C 5个SNPs位点,其中g.-1725G>A位点AA型在群体中频率为0.049,AG型为0.359,GG型为0.592,PIC为0.29,处于中度多态;g.-1569G>C位点CG型在群体中频率为0.167,GG型为0.833,PIC为0.14,处于低度多态。连锁分析发现g.-1725 G>A与g.-1697C>T、g.-1569G>C完全连锁(相关性为100%)。关联分析发现,g.-1725G>A位点AG型初生重、初生体长均显著高于GG型(P<0.05);g.-1569G>C位点CG型初生体高显著高于GG型。综上,g.-1725G>A位点可作为波尔山羊早期生长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 陈芳, 侯钇安, 郭日红, 施振旦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6-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免疫抑制素结合同期发情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并形成基于抑制素免疫的奶牛繁殖新技术。本研究以不同剂量抑制素α亚基(inhibin α, INHα)抗原结合CIDR-同期发情(CIDR-ovsynch, CO)和双同期(double-ovsynch, DO)2种同期发情方案处理奶牛,同时设立对照组开展3个批次试验:(1) 1 mg抑制素抗原+DO(n=147);(2) 1 mg抑制素抗原+CO (n=252);(3)不同剂量(1 mg和1.5 mg)抑制素抗原+CO (n=104)。结果显示,免疫抑制素显著提高了CO奶牛的配种受胎率(对照组为38.4%,免疫组为52.1%),P<0.05,对DO奶牛的受胎率无显著影响(对照组为41.9%,免疫组为34.2%),P=0.19。对于CO的奶牛,妊娠奶牛的受胎数与免疫剂量显著性相关(P<0.05),1.5 mg免疫组受胎率71.1%,显著高于1 mg免疫组47.1%,P<0.05,1.5 mg组发生15.6%的双胎。上述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素可以显著提高CO奶牛配种受胎率;在奶牛生产中,可采用1 mg抑制素免疫与CO联用,达到有效提高奶牛配种受胎率同时避免双胎发生的目的。
  • 杨洋, 袁超, 龙勇, 肖文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10, FGF10)基因在贵州黑山羊肌肉及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试验以贵州黑山羊为研究对象,首先克隆了贵州黑山羊FGF10基因CDS区,并对该编码区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次使用qPCR方法分析1、3、6、9、12、24月龄贵州黑山羊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肱二头肌、皮下脂肪、肾周脂肪和尾脂6个组织中FGF10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克隆的贵州黑山羊FGF10基因CDS区全长642 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与山羊和牛同源性较高。FGF10基因在不同月龄贵州黑山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在幼龄贵州黑山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较低,随年龄增加FGF10基因表达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1月龄时,FGF10基因在皮下脂肪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3月龄和6月龄时在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中表达量相对较高,9月龄和12月龄时在皮下脂肪中表达量较高,24月龄时,在肱二头肌中表达量最高,尾脂中最低。
  • 邓孟云, 朱明齐, 柏杨, 金宏, 张敏, 金磊, 王嘉慧, 华金玲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8-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肠黏膜SIgA含量的影响。随机选择70只健康、体重为(30.86±4.50)kg的6月龄育肥湖羊,分为5组,每组14只。发酵饲料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0%、4.0%、6.0%、8.0%,预试期14 d,正试期45 d,试验结束后5组各随机屠宰3只羊取样。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6%发酵饲料的平均日增重(ADG)增加50%,差异显著(P<0.05);2%组、6%组料重比(F/G)分别降低25.69%、40.63%;添加发酵饲料处理组的终末体重(final weight)、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6%发酵饲料各处理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值均显著升高,隐窝深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绒毛高度和V/C比值的增加,隐窝深度也随之降低。其中,添加6%的发酵饲料均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含量,且分别提高了27.46%、33.50%、34.33%,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结果显示添加6%的发酵饲料可以改善育肥湖羊的肠道形态发育,促进肠道分泌大量的SIgA,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从而提高湖羊的生长性能,进一步实现与抗生素相当的成效。
  • 张克霄, 魏毅凡, 韩钟俊, 尹清强, 雷蕾, 常娟, 刘超齐, 党晓伟, 唐健翔, 徐梦蕾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2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分别添加活性炭或沸石粉对猪粪堆肥过程中氨气、硫化氢释放量以及氮素转化的影响。试验选取新鲜猪粪和风干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基质,进行好氧堆肥,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A组为对照组,选取新鲜猪粪23 kg(水分含量70%)和风干玉米秸秆7 kg(水分含量7%)充分混匀进行堆肥;B、C、D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1%、3%和5%的活性炭,E、F、G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1%、3%和5%的沸石粉,发酵处理28 d。结果表明:添加活性炭和沸石粉的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了氨气的释放量(P<0.05),F组氨气的释放量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在7、14、21、28 d对氨气的降解率分别为50.18%、43.77%、34.27%、34.27%(P<0.05);G组在21 d硫化氢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各处理组(P<0.05),F组在7、28 d硫化氢的含量与G组差异不显著。堆肥结束的第28天,添加5%活性炭可显著提高堆肥样品中的总氮含量(P<0.05),添加3%沸石粉处理组铵态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猪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添加3%的沸石粉能够有效降低氨气、硫化氢的释放量,提高猪粪堆肥过程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
  • 丁金雪, 孟晋武, 王文佳, 仇天新, 王金丽, 李思雅, 史钰, 刘家国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3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确定红白蓝参活力饮中多糖和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及评价活力饮提取物的安全性。本试验采用正交法对红白蓝参活力饮有效成分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观察和测定小鼠灌胃水提液7 d时其精神状态、死亡情况、小鼠体重和脏器系数的变化判断其安全性。结果显示,影响红白蓝参活力饮提取效果的因素依次是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液药质量比,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2次,每次60 min,液药质量比20∶1;安全性试验表明小鼠给药后7 d时精神状态良好,对小鼠的死亡率、体重、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红白蓝参活力饮的提取工艺可行且提取物安全性高,为红白蓝参活力饮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么宏强, 赵素洵, 陈宇飞, 谢志凤, 王铭, 罗雨晨, 斯日古楞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37-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骆驼胎盘提取物(camel placenta extract, CPE)的免疫作用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本研究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小鼠又分为CPE高、中、低剂量(1.2、0.6、0.3 mg/mL)组,腹腔注射CPE连续14 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试验结束前7 d注射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通过ELISA、流式细胞术、组织病理学、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浆IgG、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淋巴器官形态学变化以及腹腔巨噬细胞表面分子iNOS、CD20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评估CPE对小鼠免疫功能和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的脾脏和胸腺指数,CD19~+、CD40~+细胞百分比和IgG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试验组CD4~+、CD8~+细胞百分比和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IL-2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巨噬细胞CD20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iNOS的表达无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CPE对小鼠T、B细胞功能以及抑炎表型巨噬细胞极化均具有促进作用。
  • 刘挺, 吕茜, 赵文斌, 赵婕霖, 赵梦瑶, 李帆, 黄金虎, 王丽平, 王晓明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44-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22年在江苏省部分养鸡场不同周龄蛋鸡、肉鸡泄殖腔拭子样本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常用抗菌药物的的耐药性调查,以了解江苏地区鸡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状况,为相关养殖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本试验通过增菌、麦康凯培养基选择培养、PCR鉴定等方法对鸡泄殖腔拭子样本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然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6种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结果显示:试验共分离出167株大肠杆菌,分离菌株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磺胺异噁唑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程度较高,耐药率分别达82.63%、78.45%、72.46%和68.86%;对美罗培南较为敏感,耐药率低至0.6%;对其余9种药物的耐药率在20.36%~55.10%范围内,未分离出多黏菌素耐药菌株,多药耐药菌株耐药率高达84.43%。10~11周龄肉鸡分离菌对各抗菌药的耐药率明显大于16~29周龄和33~60周龄;而蛋鸡样品分离菌对各抗菌药的耐药率:44~82周龄>6~17周龄>31~42周龄,且44~82周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周龄段,提示规模化养殖场中低周龄肉鸡和高周龄蛋鸡的耐药性相对较为复杂,这可能与临床用药有关。另外,本研究表明,江苏省鸡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磺胺异噁唑和复方新诺明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养殖场应基于药敏结果合理、谨慎使用抗菌药物,并在生产各环节中加强细菌耐药性的常规监测。
  • 姜辰龙, 马梓承, 吕林, 刘星, 白娟, 孙杨杨, 姜平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明确伪狂犬病病毒(PRV)TK/gE/gI基因缺失株ZJ01R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选择21~28日龄PRV阴性健康仔猪,通过病毒接种感染试验,观察ZJ01R在仔猪体内的分布规律及不同代次病毒对仔猪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仔猪肌肉注射ZJ01R后无明显临床症状,鼻腔排毒3~6 d,免疫后7、14、21 d,猪脑组织检测到PRV,其他组织均无病毒。仔猪滴鼻和肌肉注射F5、F30和F35代次ZJ01R病毒液,体温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无病毒血症,鼻腔排毒时间仅为6 d;仔猪接种后7和14 d,肝脏和肺脏组织病毒检测均阴性,脑组织病毒核酸阳性;感染仔猪血清PRV gB ELISA抗体阳性,gE ELISA抗体阴性,表明ZJ01R毒株35代内对仔猪无临床致病作用,病毒毒力稳定性较好。
  •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56-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分类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2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共收录了中国(不含港澳台)正式出版的1 977种中文期刊和149种英文期刊,共2 126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高磊, 李旭雯, 宫枫举, 潘子豪, 姚火春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57-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分离鉴定牛场具有呼吸道症状奶牛的溶血性曼氏杆菌病原及其分离株的血清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本研究对531份呼吸道症状奶牛鼻拭子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将疑似菌株进行lktC基因鉴定,同时进行血清型鉴定和16S rRNA测序分析,利用10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试验,并选择11种毒力基因研究溶血性曼氏杆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利用小鼠攻毒试验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共分离出16株溶血性曼氏杆菌,血清型鉴定为A2型2株、A6型4株,A1型7株,未定型3株;药敏试验发现,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和红霉素耐药;毒力基因鉴定显示16株溶血性杆菌中14株均携带11种毒力因子;致病性试验发现,菌株2114F8、2020Y1和2010Q5接种后小鼠后,小鼠于36 h内陆续死亡,从死亡小鼠肺中检测到溶血性曼氏杆菌。本研究结果为溶血性曼氏杆菌引起的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本刊编辑部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63-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是中国科协课题《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2022版)研制》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旨在建立新的期刊评价系统,探索面向全球的更为科学、全面、合理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为世界学术评价融入更多中国观点,中国智慧,推动世界范围内科技期刊的公平评价、同质等效使用。
  • 何珍, 田棋, 肖红, 黄鑫淼, 廖卫东, 姚敏, 黄廷华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64-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沙门菌侵袭蛋白SipA的表达特点。利用PCR技术从沙门菌中扩增SipA基因,然后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入至大肠杆菌BL21菌株,经诱导剂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SipA,纯化后的融合蛋白SipA免疫大耳白兔获得SipA抗体,利用沙门菌14028感染小鼠以及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鉴定SipA表达部位以及SipA在巨噬细胞内的分布。结果:成功表达重组蛋白SipA,纯化的SipA抗体通过间接ELISA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其效价可达到1∶512 000,并具有较强特异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ipA在感染小鼠的空肠、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肝脏、肺以及结肠均有表达,尤其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组织部位表达显著。细胞免疫组化以及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进一步揭示毒力蛋白SipA在Raw 264.7细胞的细胞质有大量表达,并且转位至细胞核。
  • 孙瑶, 吴珊珊, 王贵华, 郭太宁, 姜平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73-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猪塞尼卡谷病毒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将两批实验室制品颈部肌肉注射2~3月龄健康猪,2.0 mL/头,免疫后21 d加强免疫1次,首次免疫后7、14、21、28、35、50、80、110、140、170、200 d分别采血,测定塞尼卡谷病毒(SVV)中和抗体效价,并于170 d和200 d分别随机抽取5头猪进行攻毒,以攻毒保护率均高于80%的最长免疫时间确定为疫苗的免疫持续期。免疫时间从第一次免疫后开始计算。结果显示,两批实验室制品免疫后7 d血清SVV中和抗体效价平均达1∶10以上;免疫后21 d中和抗体平均达1∶82.5以上;免疫后50 d血清抗体达到顶峰,中和抗体平均达1∶938.4以上。之后抗体呈下降趋势。免疫后170 d中和抗体平均达1∶192.1以上,免疫后200 d中和抗体平均达1∶73.8以上。免疫后170和200 d攻毒,保护率均达100%。试验结果说明,猪塞尼卡谷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期至少可维持到200 d,具有重要研发前景。
  • 罗润波, 吴丹, 蔡重振, 黄家旗, 李宇鹏, 李霞, 贡嘎, 殷满财, 孔祥颖, 宋仁德, 石红梅, 罗晓林, 普布次仁, 索朗斯珠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79-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一种以发热、腹泻、消化道黏膜糜烂、呼吸道感染、产奶量下降、怀孕动物流产和死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研究首先采用阻断ELISA和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中国青藏高原牦牛主产区的牦牛血清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体与BVDV抗原检测,随后对牦牛接种BVDV商品疫苗进行免疫效果和免疫保护期的评估。研究表明,BVD在青藏高原地区牦牛群中广泛流行,牦牛血清BVDV抗体总体阳性率为59.82%(271/453),血清BVDV抗原总体阳性率为4.42%(20/453),持续感染(PI)牛占比约1.55%(7/453)。牦牛接种疫苗后产生了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在(55.3±26.1)d抗体效价达到高峰,在110 d内牦牛体内血清BVDV特异性抗体均能检测到,在(231.0±23.4)d后血清BVDV抗体为阴性。该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牦牛群中BVDV的感染情况,证实了牦牛群中持续感染(PI)牛的存在,丰富了青藏高原地区牦牛BVD流行病学资料,为牦牛BVD综合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
  • 张宝太, 肖丽, 钟纯燕, 周金柱, 黄金, 袁雪松, 蔡旭航, 李思远, 郭荣利, 李基棕, 李彬, 主性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86-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获得猪δ冠状病毒(PDCoV)结构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原性。通过RT-PCR技术,扩增PDCoV CZ2020株中完整的S、E、M和N基因,克隆至pCAGGS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CAGGS-PDCoV-S、pCAGGS-PDCoV-E、pCAGGS-PDCoV-M、pCAGGS-PDCoV-N真核表达质粒,经测序鉴定后转染HEK293T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PDCoV的S、E、M、N蛋白表达。将4种蛋白分别皮下注射BALB/c小鼠,制备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并用WB法和IFA法测定抗体效价,评价免疫原性。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CAGGS-PDCoV-S、pCAGGS-PDCoV-E、pCAGGS-PDCoV-M、pCAGGS-PDCoV-N能够在HEK293T细胞内正常表达,并与PDCoV阳性猪血清特异性结合。制备的4种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10 000以上,表明重组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抗体。本研究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够为研制诊断试剂盒和新型疫苗提供基础。
  • 王步康, 李鑫淼, 汪海东, 陈明辉, 郭雨楠, 卢营, 郑力萍, 眭玉珍, 代宏宇, 董海聚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93-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了解养殖狐狸和貉隐孢子虫的流行情况、虫种、基因型和人畜共患风险。试验选取河南省2个地区和河北省1个地区,共采集1 588份狐狸和貉粪便样品,基于核糖体小亚基SSU rRNA位点,通过套式PCR扩增,进行隐孢子虫感染的调查。检测结果确定了17个隐孢子虫阳性样品,总感染率为1.07%。同时发现3种隐孢子虫,均具有人兽共患性,占比分别为其中Cryptosporidium(C.)canis(12/17)、C. parvum (4/17)和C. andersoni (1/17),C. canis为优势虫种。本研究结果扩大了隐孢子虫的宿主范围,且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 崔国林, 秦晓丽, 薛晓阳, 王雪芬, 许金朋, 王俊, 周守长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99-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评估不同类型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疫苗对鸡免疫保护效果,为养殖场选择合适疫苗提供参考。选取5个厂家生产的组织毒细胞毒混合疫苗、细胞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3种FAdV-4组分的7种疫苗进行评价,采用胸肌注射法免疫,每种疫苗免疫8只21日龄SPF鸡,并设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在免疫后21 d采集血清测定中和抗体和Fiber-2抗体,同时用FAdV-4分离株进行攻毒,在攻毒后7 d采集肝脏、抗凝血和泄殖腔拭子检测FAdV-4,采集血清测定Fiber-2抗体。结果显示,在免疫后21 d,重组蛋白疫苗组产生的Fiber-2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但未产生中和抗体;组织毒细胞毒混合疫苗组和细胞毒疫苗组均产生不同水平中和抗体和Fiber-2抗体;细胞毒疫苗EV1组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但同一厂家的细胞毒疫苗EV2组产生的Fiber-2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在攻毒后7 d,除重组蛋白疫苗BV组死亡1只外,其他各组均无死亡;重组蛋白疫苗组和细胞毒疫苗组出现少量排毒和心包积液;各组均产生高水平Fiber-2抗体。综上,不同抗原疫苗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不同,重组蛋白疫苗不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其他2种抗原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相同工艺不同厂家疫苗(CV与BV、DV与EV1、EV2)、甚至相同工艺同一厂家的不同疫苗(EV1与EV2攻毒后的心包积液情况)免疫效果均存在差异。总体来看,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组织毒细胞毒混合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细胞毒疫苗,2种组织毒细胞毒混合疫苗AV1、AV2和重组蛋白疫苗CV均可有效预防FAdV-4感染。
  • 宋伶伶, 李贝影, 吴佳琦, 单虎, 黄娟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04-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犬瘟热免疫失败的原因,以一例发病前曾接种过犬瘟热弱毒疫苗的幼龄狐狸犬瘟热疑似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将分离得到的犬瘟热病毒(CDV)分别接种有母源抗体和无母源抗体的两组家犬,观察该分离毒株对家犬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分离毒在Vero-SLAM细胞上形成合胞体病变,抗原快速检测卡检测显示CDV阳性,犬冠状病毒和犬细小病毒均为阴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毒株与疫苗毒株的遗传距离较远,进化上属于野毒株谱系中的亚洲1型。与疫苗株CDV3相比,该毒株在H蛋白和F蛋白上分别多了2个和1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且F蛋白上一个预测的切割位点RRQRR突变成RRQKR。该分离毒在接种13 d后引起没有母源抗体的幼犬死亡,而有母源抗体的幼犬仅发生一过性感染。结论:成功从免疫失败病例中分离到CDV,幼狐在免疫空白期感染CDV是该病例免疫失败的可能原因。该发现为目前犬瘟热的免疫失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 郭子强, 刘佳晨, 周艳君, 赵冉, 郑海红, 童光志, 李丽薇, 高飞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12-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PRRSV感染机体之后,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识别PRRSV,多种天然免疫因子会与PRRSV蛋白相互作用以对病毒感染产生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宿主体内天然免疫抑制因子影响PRRSV感染的相关机制,为解析PRRSV的致病机制以及研发PRRS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于有利, 黎玉琼, 薛峰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19-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 bTB)是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bTB的发展和转归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和牛分枝杆菌相互斗争的结果,这种斗争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之一是形成肉芽肿。因此,阐明肉芽肿的形态特点及参与肉芽肿形成的因素,揭示肉芽肿形成的动态过程,对于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研发新的抗结核药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牛结核肉芽肿的特点、功能以及参与牛结核肉芽肿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述。
  • 汪阳, 刘文锴, 张凌, 金映红, 夏俊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26-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羊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羊常见多发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主要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其中A型和D型是Pm最主要的致病血清型。巴氏杆菌病患羊临床症状以高热、肺炎、顽固性腹泻、关节炎、精神沉郁、高死亡率等为主,是当前致哺乳期羔羊死亡的最主要疫病,严重制约养羊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羊巴氏杆菌病的深入研究及报道甚少。本文对羊巴氏杆菌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病的研究提供借鉴。
  • 高慧, 周心晨, 韩新燕, 李奎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33-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畜牧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头,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肩负重任。然而消费需求增长和粮食危机给畜牧业碳减排之路带来了巨大挑战。挑战亦是机遇,畜牧业尤其是猪产业仍大有可为。经过分析和实践,现已有不少促进猪产业碳减排的策略。文章归纳了猪产业碳排放来源,从节约饲料、减少废弃物排放两大角度总结分析了猪相关产业链可采取的减排策略,并提供部分实际案例以供参考,对于猪产业绿色、低碳、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 张建斌, 杨华, 杨升, 蒲蕾, 洪亮, 李留安, 秦顺义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38-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传统专业的建设,通过对传统的动物科学专业进行提档升级,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地方农业院校——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实施全员导师制,完善产教协同,建好实习基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初步阐释了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积累的一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课堂+思政”,“实验+创新”,“实习+提高”等教学模式及方法,在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上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就业率维持在90%以上,考研率逐年提升。这可为地方农业院校新农科专业建设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 本刊编辑部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8): 145-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畜牧与兽医》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学者罗清生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于1935年创刊,建国后王栋教授等于1950年复刊,是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畜牧、兽医类综合性科技期刊。现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每月10日出版。本刊是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荣获首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双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