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 全选
    |
  • 周荣钦, 刘席良, 杨清鑫, 谭盼盼, 麻小娟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05-110+11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磷酸化对蛋清蛋白质(EWP)碱诱导凝胶特性的影响,同时探讨碱诱导凝胶前后EWP潜在致敏性的变化。方法 新鲜鸡蛋清预处理后加入三聚磷酸钠,50℃水浴0、0.5、1、2、3 h后得到磷酸化EWP。通过SDS-PAGE和Native-PAGE电泳以及Phos-tagTMSDS-PAGE电泳分析确定磷酸化发生后,检测产物IgG结合能力变化;磷酸化后的EWP与不同浓度NaOH溶液混合,25℃放置3 d使凝胶稳定后获得蛋清凝胶(EWG)。利用小钢珠法测定凝胶硬度,采用ELISA法检测反应产物的IgG结合能力变化。结果 磷酸化处理能显著降低EWP的IgG结合能力(P<0.05);EWP中添加NaOH的浓度为2 mol/L或5 mol/L时,能够形成凝胶,且凝胶的硬度在磷酸化处理3 h联合NaOH添加浓度5 mol/L时达到最大,但各磷酸化联合碱处理组EWP的IgG结合能力与单纯碱处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化和碱处理均能显著降低EWP的IgG结合能力;磷酸化预处理虽然能够提升碱诱导EWG的硬度,但在降低IgG结合能力方面,二者并未表现出协同作用。
  • 安小花, 欧顺婧, 黄晓雪, 余秋洁, 王燕, 陈华素, 查何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11-11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12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宫颈鳞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LINC0112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收集了27例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Arraystar LncRNA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其中3例样本差异表达的lncRNA,并通过RT-qPCR法验证宫颈癌组织、宫颈鳞癌细胞SiHa和C33a中LINC01123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和腺病毒分别构建敲低和过表达LINC01123的SiHa细胞株,采用CCK8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其对SiHa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作用,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低LINC01123对SiHa细胞中SLC7A11和GPX4的调控作用。结果 Arraystar LncRNA芯片分析发现宫颈鳞癌组织中存在5 760个上调和6 975个下调的lncRNA,其中LINC0112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经RT-qPCR进一步验证,LINC01123在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鳞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并以SiHa细胞高表达最为显著(P<0.05)。敲低SiHa细胞中的LINC01123水平,其增殖和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P<0.05),反之,SiHa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1)。此外,敲低LINC01123还抑制了SiHa细胞中SLC7A11和GPX4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P<0.05)。结论 敲低LINC01123可抑制宫颈鳞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涉及对铁死亡关键蛋白SLC7A11和GPX4的表达调控。
  • 陈怡成, 张文慧, 孔邵令卓, 张宇, 张晓, 陈晞, 刘富伟, 孔亮, 刘艳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20-12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聚醚醚酮表面构建聚多巴胺载四环素涂层,并评估其促进软组织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方法 通过磺化处理-聚多巴胺涂层制备-药物负载三步法构建聚多巴胺载四环素涂层组(Tet@sP-PDA),并以磺化处理组(sPEEK)为对照;检测材料表面光热性能,并测定Tet@sP-PDA组中光热对四环素释放的促进情况。将带菌材料植入大鼠黏膜下和皮下后,采用近红外光照处理,取材后进行HE、革兰氏和iNOS免疫荧光染色,以系统评估材料的软组织抗细菌感染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了Tet@sP-PDA涂层,其光热性能可控,最高温度可达45℃,在避免损伤人体组织的前提下,具备良好的抗菌能力;同时,该光热效果可加快释放材料所负载的四环素,增强药物的抗菌作用。体内结果显示,Tet@sP-PDA组皮肤和黏膜组织内细菌密度、淋巴细胞聚集程度和巨噬细胞I型极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在黏膜中的效果更佳。结论 该新型涂层可显著提升PEEK的软组织抗细菌感染能力,为解决PEEK口腔应用易感染问题提供实验依据。
  • 兰茂华, 李政録, 兰艺, 刘楠, 胡锦洋, 袁国城, 顾延会, 何志全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29-13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小鼠中气道上皮Notch信号通路、nicastrin(NCSTN)和Foxj1因子的表达。方法 选取36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和COPD组,各组18只,采用香烟烟熏17周建立COPD小鼠模型。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对各组肺组织和气管组织进行病理观察,计算肺泡的平均截距(MLI)、平均肺泡数(MAN)以及支气管和气管的管壁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观察各组气管上皮中NCSTN蛋白的定位与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免疫印迹(WB)分别测定各组气管上皮NCSTN、Notch1/2/3和He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Foxj1 mRNA、β-tubulin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相较于Normal组,COPD组小鼠肺组织的MLI明显增大(P<0.05)、MAN明显减少(P<0.05)、肺组织支气管和气管管壁厚度明显增加(P<0.05)、气管结构改变;TNF-α和IL-6水平明显增加(P<0.05);NCSTN蛋白在各组气管上皮均有表达,COPD组NCSTN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0.05);气管上皮中NCSTN、Notch2/3及He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Foxj1 mRNA和β-tubulin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otch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COPD模型小鼠气道上皮Foxj1的改变与Notch信号通路上游调控基因NCSTN表达异常相关。
  • 卜伟, 毛星星, 冒青, 杨建文, 陈艳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37-14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接受高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后24 h MTX血药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ADR)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参数检验将接受HD-MTX治疗后24 h的MTX血药浓度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来调整两组之间的基线潜在混杂因素,比较两组患儿MTX相关ADR发生情况。结果 以给药后24 h的MTX血药浓度是否≥60μmol/L为分界线,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经过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后,将45对(90例)患儿纳入分析。两组之间除骨髓抑制有统计学差异(48.89%vs 73.33%,χ2=5.657,P=0.017),其余ADR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给予HD-MTX后24 h的MTX血药浓度≥60μmol/L是骨髓抑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OR=2.930,95%CI:1.153~7.445)。结论 对于接受HD-MTX治疗的ALL患儿,骨髓抑制与24 h MTX血药浓度有密切关系,当24 h MTX血药浓度≥60μmol/L时,骨髓抑制发生可能更高,需要引起重视。
  • 田美月, 王源, 陈迎弟, 刘秀荣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45-15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阴道灌洗液中IgG Fc段结合蛋白(FCGBP)在阴道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的518例HR-HPV感染患者,检测其阴道灌洗液中FCGBP、白细胞介素(IL)水平及阴道微生态。随访12个月后复查HR-HPV。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HPV持续感染的风险因素。用Spearman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CGBP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菌群密集度Ⅰ级(OR=3.880,95%CI:1.233~12.208)、pH>4.5(OR=5.036,95%CI:1.497~16.944)、高IL-1β(OR=2.249,95%CI:1.681~3.008)和高IL-2(OR=2.456,95%CI:1.676~3.598)水平是HR-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FCGBP(OR=0.166,95%CI:0.093~0.296)水平是HR-HPV持续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FCGBP与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IL-1β和IL-2呈负相关关系,与IL-8和IL-21呈正相关关系(rs值分别为-0.290、-0.191、-0.232、-0.186、-0.154、-0.483、-0.223、0.403和0.436,P<0.05)。菌群密集度、IL-1β和IL-2与FCGBP独立负相关,IL-8和IL-21与FCGBP独立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076、-0.335、-0.163、0.256和0.428,P<0.05)。结论 FCGBP水平高提示HR-HPV持续感染风险低。FCGBP水平与菌群密集度及炎症因子IL-1β、IL-2、IL-8和IL-21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FCGBP可能通过与上述因子共同作用影响HR-HPV持续感染,但具体机制仍有待阐明。
  • 徐雅珂, 许可, 田思睿, 兰岚, 张跃蓉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51-16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测量比较氟牙症和非氟牙症患者颞下颌关节骨结构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患者60例,根据氟牙症标准分为氟牙症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锥形束CT扫描,采用NNT软件测量颞下颌关节骨结构相关参数,应用Mimics软件测量髁突骨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牙症组颞下颌关节骨质变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P=0.006)。氟牙症组颞下颌关节中间隙、外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较对照组减小(t=2.330,P=0.023;t=2.195,P=0.032;t=2.249,P=0.028;t=2.528,P=0.014)。氟牙症组髁突最前点骨密度降低(t=2.477,P=0.016),最顶点骨密度升高(t=-2.227,P=0.030)。结论 氟牙症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骨质和关节间隙改变,提示氟中毒不仅导致氟牙症,还可能是导致颞下颌关节病变的一个危险因素。
  • 陈林, 蒲奕文, 付宏蔚, 李煦妍, 王安素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61-16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于3D打印技术测量验证腰椎PKP/PVP术经单侧椎弓根横突入路球囊过椎体中线时穿刺点及穿刺外倾角的安全有效范围,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取50例L1~L5正常成人腰椎CT数据,通过Mimics软件测量穿刺点在腰椎横突处、皮肤处及穿刺外倾角的安全有效范围,并在3D打印模型上验证。结果 L1~L5在横突上的穿刺点安全范围分别为(6.52±2.06、7.22±2.87、9.71±4.03、10.85±4.38、15.60±5.36) mm; L1~L5穿刺点在皮肤上的安全范围分别为(15.53±4.90、17.56±5.57、24.09±7.07、30.30±9.82、42.99±10.20) mm; L1~L5穿刺外倾角安全范围分别为(8.92°±2.76°、9.10°±2.56°、11.88°±2.96°、14.05°±3.63°、19.11°±4.38°);通过3D打印模型验证L1~L5穿刺的成功率分别为85%、87%、91%、95%、100%。结论 腰椎PKP/PVP术经单侧椎弓根横突入路在安全范围内穿刺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X线损害。
  • 陈俊希, 辜甜田, 左玉, 杨洋, 温永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68-175.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ICU清醒患者非药物睡眠管理方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证据总结和分析障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ICU清醒患者非药物睡眠管理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清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首次就诊时间,将2024年4月至6月的44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对患者实施“全程-分阶”非药物睡眠管理方案。将2024年1月至3月的4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予以常规睡眠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睡眠时间、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评分(richards-campbell sleep scale, RCSQ)、谵妄发生率、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weakness, ICU-AW)发生率、满意度以及方案实施前后病房夜间光线与噪声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深睡眠时间、浅睡眠时间、快速眼动时间及总睡眠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清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70,Z=-5.496,t=7.477,t=-13.130,t=8.001,P<0.05);试验组患者RCSQ评分与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谵妄及ICU-AW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920,Z=-3.381,χ2=4.623,χ2=4.145,P<0.05);方案实施后的病房夜间光线及噪声均低于方案实施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5.850,Z=-6.317,P<0.05)。结论 基于循证制定的非药物睡眠促进方案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谵妄和ICU-AW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病房夜间光线与噪声,为ICU患者的睡眠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 陈赟, 何瑶, 黄倩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76-18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咸宁地区成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特点,探讨影响其患病的因素,为该地区甲状腺结节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865名入组对象(均完成甲状腺功能检测)进行问卷调查,完善尿碘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彩超。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甲状腺结节患病因素。结果 865名居民尿碘中位数为189.1μg/L,男性(173.8μg/L)低于女性(196.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8,P=0.006);县区居民(178.4μg/L)低于市区居民尿碘中位数(189.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1,P=0.008);非甲状腺结节组尿碘中位数(168.4μg/L)低于甲状腺结节组(19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16)。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29.83%,其中男性(21.52%)低于女性(3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8,P=0.018);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结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2,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OR=1.06,95%CI:1.02~1.09)、高龄(OR=3.58,95%CI:2.91~4.28)、吸烟(OR=1.54,95%CI:1.46~1.63)和甲状腺疾病家族史(OR=1.59,95%CI:1.32~2.43)为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结论 咸宁地区体检和就诊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应加强对女性、高龄、吸烟、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人群的甲状腺结节筛查工作。
  • 王树发, 王正基, 杜迁, 孔维军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82-18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全内镜前路经椎体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骨质增生的可行性。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例患有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同节段骨质增生的患者行全内镜前路经椎体减压术,并使用相应临床评分与影像学手段对手术效果进行监测。结果 患者各项临床症状都得到了好转,VAS评分显示颈部及肩胛上区疼痛显著改善,JOA评分显示颈部功能获得明显恢复。MRI显示脊髓受压得到解除,CT显示,骨化复合物有效摘除且术后2年显示椎体内镜通道达到了骨性愈合,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颈椎不稳。结论 全内镜前路经椎体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骨质创伤小、恢复快,初步展示了其可行性。
  • 王静, 陈文婷, 郑磊, 冉杰, 毛青, 刘慧敏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88-192.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复发性多软骨炎(RP)病例,分享诊治经验,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 本病主要累及鼻、耳等软骨结构和富含蛋白多糖的组织,无特异性的诊断指标,通常基于寻找临床证据和排除鉴别。然而,对于本例的中年女性患者,我们按发热待查的诊疗思路,应用PET/CT结合多学科会诊意见早期定位RP诊断。结果 经激素加甲氨蝶呤的联合方案治疗,症状得以控制,病情好转出院,后期随访1年余仍未复发。结论 本病例报告强调了PET/CT诊断和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此外,早期发现和控制感染等并发症,为后期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联合方案可有效防止复发。
  • 李贵, 杜迁, 曹广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93-20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结核药物浓度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至关重要,而脊柱结核常造成椎间盘及椎体损害,病灶内骨坏死阻碍抗结核药物的有效分布。传统的脊柱结核治疗中,药物并不能直接到达病灶,局部药物浓度不足易导致结核治疗失败、耐药及复发等问题。载药缓释微球可经局部给药方式直接作用于病灶,解决局部药物浓度不足的问题,且能维持药物长期释放。但存在给药创伤较大、过程复杂及药物释放稳定性不可控的缺点。温敏材料的应用有望弥补这些不足。在缓释微球中加入促成骨药物可同时治疗骨缺损及骨坏死,甚至可诱导退化椎间盘再生。本文旨在对现有脊柱结核治疗中兼具负载抗结核及促成骨药物方案、常用缓释微球载体材料及制备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批判性分析各种载药模式及载体材料的优缺点,并指出目前实验进展。本文还介绍了温敏材料在优化给药过程及稳定控释等诸多优势,强化了对抗菌治疗同时治疗骨缺损及椎间盘病变的脊柱结核治疗理念。为进一步实验的载药体系及载体材料选择提供方向,以期在今后的脊柱结核尤其是耐药结核治疗中提供新的给药方式。
  • 荣丽, 周文, 赵云辉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202-212.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蒿素是一种含有过氧基团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全新的天然抗疟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因其存在溶解性差、生物利用率低、复燃率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研究发现,以青蒿烯为母核合成青蒿素C-16位新型衍生物,不仅抗疟,还具有抗癌、抗炎等药理功效。目前少有文章对青蒿素C-16位新型衍生物进行综合报道,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有关其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简要阐述,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