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47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5-25
  

  • 全选
    |
  •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37-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n)是一种能够引起院内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了全球最具威胁力的病原体。根据菌株毒力的强弱,肺炎克雷伯菌常被分为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lassical K. pneumoniae,cKpn)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 pneumoniae,hvKpn)。
  • 袁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38-44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HiAlc Kpn)能够在患者肠道内产生大量内源性乙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新病因,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抗生素治疗是应对细菌感染的主要方式,然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且抗生素往往破坏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噬菌体疗法有望在不破坏健康肠道菌群的基础上,通过靶向杀伤HiAlc Kpn治疗NAFLD。同时,应积极寻找影响HiAlc Kpn产乙醇能力的目标靶点,为开发“抗毒力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阐述HiAlc Kpn的危害性并提出治疗HiAlc Kpn感染的一些应对策略。
  • 范政, 付彤彤, 陈雨晨, 李周霏, 刘洪伯, 袁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42-446+45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因adhE缺失对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生长能力,乙醇脱氢酶活性及产乙醇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TH1为背景,利用温敏型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基因adhE的缺失菌株。通过PCR扩增获取基因adhE片段并构建于pGEM-Teasy表达载体获得回补质粒,导入ΔadhE缺失菌株得到回补菌株,并将pGEM-Teasy空质粒导入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野生菌株及ΔadhE缺失菌株作为空载对照。在液体LB培养基中测定各菌株的生长曲线,使用试剂盒检测各菌株的乙醇脱氢酶活性并通过顶空法检测各菌株的乙醇产量。结果 使用PCR技术明确ΔadhE缺失菌株与相关回补菌株构建成功。基因adhE缺失后,厌氧条件下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的生长速度显著降低,而回补菌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升高(P<0.05)。同时,相比于野生型菌株,ΔadhE缺失菌株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与乙醇产量显著降低,而回补菌株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与乙醇产量恢复到了野生型菌株的水平(P<0.05)。结论 基因adhE的缺失减缓了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厌氧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同时显著降低了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的产乙醇能力。
  • 范政, 李周霏, 刘洪伯, 陈雨晨, 付彤彤, 袁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47-45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fnr基因缺失对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产乙醇能力的影响,并对野生型菌株与Δfnr缺失菌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方法 以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TH1为背景,利用温敏型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构建fnr基因的缺失菌株。PCR扩增并克隆fnr基因于pGEM-Teasy表达载体获得回补质粒,导入Δfnr缺失菌株得到回补株,并将pGEM-Teasy空质粒导入野生株及缺失株作为空载对照。通过顶空法检测基因fnr缺失对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乙醇产量的影响。并对野生型菌株和Δfnr缺失菌株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PCR技术明确fnr基因缺失与回补菌株构建成功。乙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基因fnr缺失后,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的乙醇产量显著降低,且回补菌株的乙醇产量显著升高。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基因fnr缺失后561个基因表达上调,610个基因表达下调。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基因主要富集在包括氨基酸代谢、嘧啶代谢、三羧酸循环等通路,下调基因中富集到了包括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代谢、双组份系统、磷酸转移酶系统(PTS)、生物被膜形成、糖酵解/糖异生等通路。结论 fnr基因的缺失显著降低了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株的乙醇产量,且全局性调控因子FNR能够正向促进糖酵解通路,抑制三羧酸循环通路。
  • 崔晶花, 于子惠, 孔一鸣, 丁赞博, 袁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54-46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生儿粪便分离的多重耐药准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组和耐药相关基因特征。方法 使用E-test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结果 该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美罗培南等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全基因组测序提示该菌株携带两个质粒,与以往报道的IncFⅡ型和IncX3型质粒高度相似。并且,两个质粒携带重要的耐药基因,分别为blaTEM-1D、blaCTX-M-15、blaNDM-1和blaSHV-12。同时染色体DNA上也携带一些重要耐药相关基因,如blaOKP-B-2等。这些耐药基因能够解释我们检测到的耐药表型的发生,并说明这些耐药性可能随着质粒具有一定的传播风险。结论 准肺炎克雷伯菌不同于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特性和基因组具有一定特征。并且,由于新生儿可携带,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应该受到进一步的广泛关注。
  • 肖煜璇, 肖雁冰, 杨秋红, 于明明, 王乾兴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61-47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损伤后的修复及纤维化抑制的影响。方法 酶消化法提取HAMSCs体外培养,取P3代细胞通过生长特征、免疫荧光鉴定表面标记分子和三系分化能力进行鉴定。32只动情期SD大鼠随机均分为IUA组、HAMSCs组、G-CSF和H+G组。乙醚麻醉后行背部开口,IUA组从近卵巢端向左侧子宫腔内注射1 mL无水乙醇作用90 s, 1 mL生理盐水冲刷子宫2次,右侧子宫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假手术自身对照(Sham对照)。在造模后第7天和第10天进行2次治疗,每次注射体积均为0.2 mL。其中IUA组注射PBS,HAMSCs组宫腔灌注含1×10~6个细胞的PBS;G-CSF组灌注含20μg G-CSF的PBS;H+G组则在G-CSF灌注后再行HAMSCs灌注。各组大鼠在第2次治疗结束7 d后处死取子宫角备用。HE、Masson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的修复情况;q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中TGF-β1、SMAD3、SMAD7、β-catenin、孕酮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情况;另取32只大鼠同样分组造模后与正常雄鼠交配,计算其怀孕率和胚胎数。结果 所获细胞经生长特性、细胞表面分子和分化能力的鉴定符合MSCs特征。IUA组大鼠子宫出现水肿、充血等现象,其余各组大鼠子宫形态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目从高到低依次为Sham对照、H+G组、HAMSCs组、G-CSF组、IUA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在纤维化面积占整个子宫内膜面积的比例上,从高到低依次为IUA组、G-CSF组、HAMSCs组、H+G组、Sham对照。qRT-PCR结果显示,Sham对照TGF-β1、SMAD3和β-catenin mRNA最低,在IUA组中表达最高(P<0.05)。与IUA组相比,HAMSCs、G-CSF和H+G处理不同程度降低TGF-β1、SMAD3和β-catenin mRNA表达,尤其H+G组的表达水平接近于Sham对照水平(P<0.05)。SMAD7、PR和ER mRNA的表达趋势则与TGF-β1、SMAD3、β-catenin相反(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IUA组相比,HAMSCs、G-CSF和H+G处理可以降低TGF-β1、SMAD3和β-catenin表达而升高SMAD7、PR和ER表达(P<0.05)。怀孕率和胚胎数计数结果显示,IUA组怀孕率为0,HAMSCs、G-CSF、H+G可以提高怀孕率和胚胎数(P<0.05)。结论 HAMSCs移植及G-CSF宫腔灌注可能通过TGF-β1/SMAD3/β-catenin信号促进IUA大鼠子宫内膜损伤后的修复并抑制其纤维化,并且H+G处理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HAMSCs和单一G-CSF处理。
  • 汪莹, 刘继, 徐茂, 王家敏, 王袁, 罗天元, 余守洋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71-47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在七氟醚麻醉致意识消失与恢复过程中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谷氨酸能的锥体(Pyr)神经元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两种亚型: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与生长抑素(SST)阳性神经元胞外腺苷释放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在C57小鼠(n=6)mPFC脑区注射AAV-CaMkⅡα-Cre与AAV-DIO-Ado1.0混合病毒,SST-IRES-Cre小鼠(n=6)与PV-IRES-Cre小鼠(n=6)mPFC脑区注射AAV-DIO-Ado1.0病毒,待病毒转染3周。在本实验中主要使用多通道光纤记录系统记录腺苷的荧光信号强度。记录给予2.3%七氟醚麻醉时小鼠从清醒到翻正反射消失,以及翻正反射恢复到完全苏醒过程中腺苷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七氟醚能够引起mPFC中锥体神经元、SST神经元、PV神经元胞外腺苷的增加,并随着七氟醚的停止吸入未立即下降。结论 mPFC脑区可能通过调控腺苷传递参与七氟醚麻醉致意识的改变。
  • 郝峻, 王明连, 赵洪武, 郝彦哲, 李劲涛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78-48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香叶木素与甲型H1N1相关蛋白的结合位点,评价香叶木素抗甲型H1N1病毒的效果,分析抗病毒作用效果和机制,筛选备选的抗病毒单体药物。方法 应用分子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预测香叶木素分子与甲型H1N1病毒相关蛋白的结合位点,筛选可能结合的蛋白位点,并利用等离子共振法对香叶木素分子与初步筛选的甲型H1N1病毒的相关蛋白进行体外分子对接实验,进一步明确香叶木素分子的抗H1N1作用靶点。利用ELISA法以及xCELLigence RTCA DP实时细胞分析技术检测香叶木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结合两部分检测结果综合评价香叶木素对甲型H1N1病毒的抗病毒药效,明确作用机制。结果 香叶木素与甲型H1N1病毒的HA、NP、NA蛋白均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且在无毒计量下对H1N1病毒HA蛋白具有靶向性。香叶木素对甲型H1N1病毒的体外抑制率高达91.97%,其抑制效果在24 h内相对稳定。结论 香叶木素通过靶向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发挥高效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性,为香叶木素等传统中药单体成分在抗甲型流感的药物开发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 张宝平, 李傲, 李宇航, 朱书萌, 田倩, 赵文哲, 杨健, 金超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87-494+50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迭代重建(AIIR)算法在腹部低剂量增强C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3年1-8月于我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31例,男/女(24/7);平均年龄(60.5±10.8)岁。同时采集常规剂量(100 KVp,采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剂量等级3级,参考管电流213 mAs)和低剂量(80 KVp,采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剂量等级1级,参考管电流47 mAs)门静脉期腹部增强CT图像并记录辐射剂量参数。常规剂量(SD)CT采用迭代(Karl)重建,低剂量(RD)CT采用Karl和AIIR算法1、3、5级强度重建。测量5组图像门静脉、肝实质、肌肉、脂肪的CT值、噪声指数、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主观评价5组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和“蜡质感”。选择长径大于5 mm的肝脏病变共61个,测量病变的SNR及CNR并进行病变显著性主观评价。结果 SD腹部增强CT的有效剂量(ED)为(7.06±2.50) mSv, RD腹部增强CT的ED为(1.18±0.54)mSv, RD组辐射剂量较SD组降低约83.3%。5组图像中肝实质、肌肉、脂肪的CT值无差异(P>0.05),门静脉CT值在SD Karl组与RDKarl组之间、RDKarl组与RDAIIR各组之间存在差异(P<0.005)。RDAIIR重建图像的噪声指数、SNR和CNR值均显著优于RD和SD Karl重建图像(P<0.005),RD AIIR 5级重建在整体图像质量和“蜡质感”方面与SD Karl重建相当,符合临床诊断要求。RDAIIR各组病变的SNR和CNR值均显著高于RDKarl组(P<0.005),RD AIIR 5组病变显著性主观评分与SD Karl组相当,高于RDKarl、RD AIIR 1、RD AIIR 3组(P<0.005)。结论 AIIR算法可有效降低腹部低剂量增强CT的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显著性。
  • 娄思玉, 吴霞, 杨丹, 付雪峰, 李青, 彭章丽, 陈玲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495-50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耐药结核病是实现2035年全球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的重要障碍,我国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高负担国家,而贵州省是国内结核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遵义地区耐药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探究其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2018年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信息与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利用L9wenstein-Jensen(L-J)培养基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采用传统药敏试验检测菌株对4种一线和6种二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并回顾性比较2008-2018年期间耐药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分析利福平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1 063例肺结核病患者中,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以16~79岁年龄段为主。耐利福平结核病(RR-TB)占比13.2%(140/1 063);耐多药结核病(MDR-TB)占比11.5%(122/1 063)。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TB)在随机检测的二线药物敏感性病例中占比为15.1%(37/245)。年龄分组、治疗史以及地区分布是利福平耐药的影响因素。结论 贵州省内耐药结核病疫情虽有缓解趋势,但MDR/RR-TB的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省内对耐药结核的监测和分级诊疗。
  • 刘张冰, 江杉, 蔡文斌, 杜兵, 邹俊涛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502-50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联合锚钉“×”形弹性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8年3月至2023年6月对35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应用自制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骨折隧道制作和过线装置,在关节镜下实施缝线联合锚钉“×”形弹性固定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Ⅱ~Ⅳ型骨折。末次随访根据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后复查CT证实骨折复位良好,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1个月)。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阴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分别从术前(23.25±5.12、39.02±6.71)分提升至末次随访的(93.60±3.38、91.83±4.21)分(P<0.001)。所有病例无关节感染、内固定松动、关节交锁及不稳等并发症发生。儿童或青少年患者无骨骺早闭、膝内或外翻畸形等生长紊乱。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联合锚钉“×”形弹性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精确,固定可靠,允许膝关节早期功能康复。同时应用自制PCL胫骨止点骨折隧道制作和过线装置,使操作简捷,对骨骺干扰小,临床效果满意。
  • 冯俊霞, 陈锦峰, 崔晓虎, 夏语嫣, 薛冠华, 袁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508-512+52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猴痘病毒(mpox virus)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方法。方法 以猴痘病毒F3L基因为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猴痘病毒RT-PCR检测方法,并对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对疑似猴痘阳性的人脓拭子临床样本核酸进行检测,对RT-PCR方法检测临床样本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可实现猴痘病毒的特异性检测,与天花、痘苗、牛痘等其他正痘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重复性好,最低检测限为10~3copies/μL。可以对人皮肤拭子样本中的猴痘病毒进行准确检测。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猴痘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可在临床样本中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猴痘病毒。
  • 肖飞, 郑宝英, 徐文健, 伏瑾, 黄小兰, 孙春荣, 贾楠, 张裕, 许峥, 周娟, 王毅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513-52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灵敏、快速的肺炎支原体(MP)检测方法,并对其应用性进行验证和评价。方法 利用多交叉置换扩增(MCDA)技术对肺炎支原体特异基因CARDS毒素基因进行扩增,利用侧流免疫层析生物传感(LFB)技术读取扩增结果,命名该方法为MP-MCDA-LFB。分析扩增反应在60~67℃(间隔1℃)的扩增效率,筛选最适反应温度;分析分别扩增10、20、30、40 min时能够检测到的最低核酸浓度,筛选最佳反应时间。利用10倍系列稀释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分析MP-MCDA-LFB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限,利用35株非肺炎支原体菌株分析MP-MCDA-LFB方法的特异性。利用MP-MCDA-LFB方法检测80份疑似MP感染的临床样本,并与RT-PCR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P-MCDA-LFB方法的临床应用性。结果 MP-MCDA-LFB能够实现对肺炎支原体CARDS毒素基因的快速检测。其最佳反应温度为63℃,最短反应时间为40 min,整个检测过程可在1 h内。MP-MCDA-LFB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检测限低至45 ng/L,与其他临床表现相似的病原体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MP-MCDA-LFB方法从80份临床样本中检出45份阳性样本(56.3%),检出率与RT-PCR方法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以CARDS毒素基因为靶标的MP-MCDA-LFB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现场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张隆泽, 汪显耀, 何志旭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522-53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Exo)是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可通过运载多种物质影响细胞间通讯,在肿瘤微环境(TME)中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首尾相连的非编码RNA分子,其独特的结构导致它不易在体内降解。近年来,circRNA在肿瘤进展中的功能逐渐被揭露,且在Exo中检测到大量异常表达的circRNA。较多研究表明,Exo来源的circRNA(Exo-circRNA)在TME中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代谢和耐药的调控。同时,TME中的Exo-circRNA也能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然而,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总结Exo-circRNA对肿瘤细胞调控作用的进展,探讨Exo-circRNA调控免疫细胞的研究较为少见且其中多数都侧重于总结Exo-circRNA调控CD8+ T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Exo-circRNA在调控肿瘤细胞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还深入探讨了其对TME中包括CD8+ T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此外,我们也对Exo-circRNA在肿瘤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方面的潜在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Exo-circRNA作为肿瘤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丽, 黄南渠, 罗勇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531-539+54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可以从骨髓和脂肪组织以及脐带和胎盘等多种生物组织中分离出来的细胞。MSCs具有广泛的增殖、多向分化的能力,具有营养、归巢、迁移和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MSCs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用不同方法修饰后的MSCs治疗效果大大提升,移植后的MSCs细胞存活率增高,增殖和分化能力也有所提高。研究者采用多种修饰方法如基因工程、小分子修饰、溶瘤病毒处理等方法对MSCs进行修饰,本文就MSCs不同的修饰方法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刘艺, 李竹, 刘代顺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5): 540-54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肺部感染是人类健康的一大负担,至今无特异的疫苗和(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有效的防治,并且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长链非编码RNA(1ncRNA)是病毒感染过程中宿主-病毒相互作用的关键调节分子,有研究发现lncRNA在RSV感染后出现差异性表达,部分通过促进宿主的免疫细胞成熟、调控免疫分子、调控RSV的基因或蛋白表达来影响RSV的复制,很可能是RSV感染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和(或)治疗靶点。本文对RSV感染进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的lncRNA进行综述,以加深对lncRNA参与的RSV感染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