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5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2-10
  

  • 全选
    |
  • 庞春英, 梁莎莎, 文崇利, 钟华配, 韦科龙, 梁淦, 梁宇辰, 陈笑寒, 黄斌, 冯玲, 梁贤威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利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c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技术,探讨水牛分子身份证构建的方法,为今后水牛品种精准鉴定及其品种资源的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水牛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信息,筛选合适SNP位点,通过转化标记获得可用于分子身份证构建的SNP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分析,并分别使用二进制和十进制构建14个水牛品种的DNA分子身份证。结果:基于前期研究的10头不同水牛品种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筛选获得284个在不同种间有差异且品种内一致的SNPs位点,在40个水牛样本中测序并结合桑格(Sanger)测序验证获得的60个SNPs位点,6个位点未能正常分型,转化成功率为90%,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值为1.522,香农信息指数(SHA)平均值为0.503,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分别为0.182和0.328,多态性信息含量值(PIC)平均值为0.269;除去20个在部分水牛品种中位点缺失的SNPs位点,应用34个SNPs位点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14个水牛品种分为2个类群,其中槟榔江水牛、尼里/拉菲水牛和摩拉水牛的遗传距离与其他11种水牛的较远,同为1个类群;最终根据34个SNPs位点构建了14个水牛品种的分子身份证。综上,应用KASP技术并结合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成功开发出能精准区分全部供试水牛品种的34个SNPs位点,并构建了14个水牛品种具有唯一性的二进制和十进制分子身份证,说明此方法可有效构建水牛分子身份证。
  • 张凤, 廖正军, 杨晓培, 杨务军, 刘建霞, 马开宇, 张年, 熊琪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3BHS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及其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以500只黑头山羊母羊为研究对象,采集颈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山羊3BHSD基因SNPs位点,分析3BHSD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山羊头胎、第二胎、第三胎和平均胎次产羔数,以及羔羊初生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共筛选到与产羔数相关的SNPs位点5个(g.96842543C>T、g.96846699T>C、g.96846704T>C、g.96847162T>C、g.96848096C>T),与初生重相关的SNPs位点4个(g.96841899C>T、g.96844274A>G、g.96844478G>A、g.96846360T>A),上述全部SNPs位点均符合哈代-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显示,g.96842543C>T及g.96846704T>C位点与山羊头胎产羔数显著相关,g.96846699T>C位点与二胎产羔数显著相关,g.96847162T>C位点与头胎、三胎及平均胎次产羔数显著相关,g.96848096C>T位点与二胎及平均胎次产羔数显著相关;连锁不平衡结果显示,g.96842543C>T、g.96846704T>C及g.96847162T>C,g.96841899C>T与g.96844478G>A处于紧密连锁不平衡,但组合基因型间与性状关联分析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筛选出3BHSD基因中5个SNPs位点与山羊产羔数显著相关,4个SNPs位点与初生重显著相关,上述SNPs位点可作为山羊繁殖性状遗传改良的分子标记。
  • 李艺男, 李莲, 韩兆玉, 翟云飞, 田雨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9-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丝兰提取物(Yucca schidigera extract, YSE)对奶牛的泌乳性能、血清指标、瘤胃发酵以及菌群的影响。选择24头泌乳天数、胎次、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低剂量组(基础日粮+每头0.6 g/d YSE)和高剂量组(基础日粮+每头1.2 g/d YSE),每组8头,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50 d。试验结束后,采集奶样、血样和瘤胃液样用于测定乳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的日产奶量与乳蛋白产量显著增加(P<0.05),乳脂率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的乳尿素氮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1);3个组的4%标准乳、乳脂产量、乳蛋白率、乳糖率、乳总固体率与乳体细胞数未见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YSE对奶牛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YSE对奶牛的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奶牛瘤胃pH值显著升高(P<0.05),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组间其他瘤胃发酵参数未见显著差异(P>0.05);甲烷产量与YSE饲喂量成反比,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显示,高剂量组瘤胃古菌群落与对照组、低剂量组显著分离,相较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甲烷短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日粮添加YSE能够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并有降低甲烷产生的潜力,低剂量的YSE可以提高饲料中的蛋白利用率,高剂量的YSE具有调控血糖的功能,对瘤胃产甲烷菌群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张伟, 于海波, 王园园, 李昌文, 夏长友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28-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探讨灯光颜色对SPF鸡育雏质量的影响,筛选出一种适合SPF鸡育雏期使用的灯光颜色。将360只0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绿光组、白光组、红光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分别放置在采用绿色、白色、红色LED灯管照明的饲养隔离器内,饲养至4周龄,在育雏期(0~4周龄)每周统计雏鸡存活率、增重、体重均匀度、料重比及胫骨长。结果:红光组4周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组的累计4周增重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红光组的增重最多;体重均匀度方面,红光组1~4周的体重均匀度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同期值(P<0.05);3组的料重比、胫骨长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动物存活率、增重、体重均匀度、料重比、胫骨长这5个指标比较,红光组在存活率、增重及体重均匀度指标优于其他2组,料重比和胫骨长指标与其他2组差异不显著。综上,红光是较为理想的SPF雏鸡育雏期使用的灯光颜色。
  • 董晴, 张会文, 邱晓东, 苏东遥, 赵心念, 张澳, 陈伟, 张璐, 刘雨晴, 杨海通, 高玉红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哺乳初期羔羊行为变化规律,在夏、冬季节共选择4批(每个季节各2批),体重(3.50±0.23)kg,随母哺乳的1日龄小尾寒羊共32只。每批羔羊选择4个羊栏,每栏饲养1只泌乳母羊及其生产的2只羔羊。采用视频监控方法对两季节哺乳初期(1~5 d)的羔羊行为进行记录,分析羔羊哺乳、探究饲料、躺卧及站立的频率及其分配时间,并分析羔羊躺卧选择的位置。结果:随着日龄增加,夏、冬两季羔羊的哺乳频率及其分配时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变化,第5天显著低于第1天(P<0.05);而第5天探究饲料的分配时间高于第1天,并且冬季日均哺乳频率及分配时间均显著高于夏季(P<0.05);随羔羊的日龄增加,冬季的躺卧时间表现出减少趋势,且冬季每天的躺卧频率和躺卧时间均显著少于夏季(P<0.05);从羔羊的躺卧位置分析,夏、冬两季羔羊均偏好躺卧于边缘位置,平均比例分别为79.02%和43.75%,且夏季显著高于冬季(P<0.05),而冬季选择居中和保温箱躺卧的平均比例显著高于夏季(P<0.05)。综上,通过研究羔羊哺乳初期的行为变化规律,可为羔羊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 韩彦飞, 苗中秋, 张利, 姜仁礼, 刘琪, 李美琦, 刘正伟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38-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宠物源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携带的质粒介导喹诺酮(PMQR)和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基因的检测。采集营口市307份宠物犬、猫肛拭子样品,分离获得282株大肠杆菌,通过K-B药敏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在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药敏纸片中加入克拉维酸来确定分离菌株是否为ESBLs表型耐药菌株;应用PCR测定大肠杆菌菌株携带的ESBLs和PMQR耐药基因型。结果:宠物犬源、猫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21.15%~60.00%和22.22%~37.50%;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25.85%~52.73%和43.75%~57.50%;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69%~69.09%和16.67%~57.50%;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5.77%~39.13%和18.75%~37.50%;对多肽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52%~20.91%和12.50%~27.78%;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7.31%~29.09%和22.22%~33.78%;经测定,148株大肠杆菌检测为多重耐药菌株,三重耐药菌株检出率最多,共有56株大肠杆菌为产ESBLs表型;在产ESBLs表型大肠杆菌中,blaCTX-M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为28.57%(16/56),其次为blaTEM耐药基因,检出率为17.86%(10/56);共有74株大肠杆菌携带PMQR耐药基因,其中qnrS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为44.59%(33/74),其次为aac(6′)-Ib-cr,检出率为18.92%(14/74)。综上,营口地区宠物犬源、猫源大肠杆菌耐药较为严重,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菌株携带的ESBLs耐药基因以blaCTX-M为主;携带的PMQR耐药基因以qnrS为主。
  • 李孝涵, 朱弘焱, 韩佳琪, 张尚松, 田玉民, 苏玉虹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47-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高、低表达骨骼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skMLCK)基因对肌纤维组成成分和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采用高表达和RNAi技术,获得skMLCK高、低表达稳转成肌细胞C2C12细胞株,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质,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kMLCK高、低表达后C2C12中skMLCK基因,5种肌纤维组成成分肌球蛋白轻链(MLC)、肌球蛋白重链(MyHC)slow、MyHC 2a、MyHC 2x和MyHC 2b和6种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肌球蛋白增强因子2C(MEF2C)、钙调蛋白(CaM)、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p38)、AMPK激活性蛋白激酶α2(AMPKα2)、RhoA和丝切蛋白2(CFL2)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高、低表达稳转株中信号通路关键分子MAPKp38与skMLCK蛋白和mRNA表达量变化相同;2种肌纤维组成成分(MyHC 2x和MyHC 2b)和3种信号通路关键分子(CFL2、AMPKα2和RhoA)与skMLCK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相反;2种肌纤维组成成分(MyHC 2x和MyHC 2b)和4种信号通路关键分子(MEF2C、CaM、AMPKα2和CFL2)与skMLCK蛋白表达量变化相反,其余组分结果均一致;将所有蛋白质表达结果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skMLCK基因与信号通路RhoA高度相关。综上,skMLCK基因可能通过改变C2C12细胞中RhoA信号通路来影响肌纤维的组成,skMLCK基因可以抑制CFL2的表达和肌纤维的生长。
  • 范子秋, 曹青, 肖敏, 王子坚, 马永辉, 芝吉, 赵学慧, 张浩浩, 何曾文, 邓静, 马金锐, 崇倩, 张坤中, 薛慧文, 苟惠天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58-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畜禽屠宰环境和畜禽肉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污染情况及其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以便为畜禽屠宰和销售环节中LM风险监测提供数据,为防控LM的污染奠定基础。随机采取屠宰场环境、畜禽胴体及污水样品,参照国标方法经增菌、分离,对可疑为LM的菌落进行PCR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长曲线和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分析。结果:1 239份样本检出58株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4.68%,胴体、屠宰环境、屠宰污水在各自样本中检出率分别为4.81%、4.80%、3.48%;58株LM有1/2a(8.62%)、1/2b(44.83%)、1/2c(46.55%)这3种血清型,19种序列型(ST);25株LM分离株生物被膜和生长能力强于参考株;甲醛溶液、苯扎溴铵、碘溶液和氢氧化钠4种消毒剂对7~10株LM分离株的MIC值高于参考株。综上,畜禽屠宰场及农贸市场中存在LM污染,且菌株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 徐超, 谢泉, 武佳妍, 王胜男, 万志敏, 邵红霞, 秦爱建, 叶建强, 李拓凡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66-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为解决国内禽白血病净化周期长以及净化鸡群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感染频发等问题提供新型抗ALV-J策略。本研究利用前期构建好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与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纤突蛋白Fiber-2融合的重组FAdV-4为载体,并使用CRISPR/Cas9和Cre-LoxP技术构建表达ALV-J囊膜蛋白(Env)的重组FAdV-4,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验证重组病毒表达的Env蛋白,测定重组病毒在鸡肝癌细胞系(LMH)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结果:成功拯救了能表达ALV-J Env蛋白的重组病毒FAdV-4-ALV-J-env,该重组病毒在LMH细胞中的复制效率远低于野生型FAdV-4。本研究构建的重组病毒FAdV-4-ALV-J-env为ALV-J和FAdV-4感染的联防联控提供了二联候选疫苗株。
  • 姜智文, 秦颖, 陈杰, 粟硕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74-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开发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盖塔病毒,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在盖塔病毒nsP3基因的C端插入绿色荧光蛋白ZsGreen,并通过转染至BHK-21细胞拯救重组病毒并研究其生长特性。结果:感染性cDNA克隆pSM-GETV-nsP3/ZsGreen转染BHK-21细胞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所拯救的报告病毒可以在BHK-21细胞上稳定传代(至少10代),并表现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多步生长曲线试验表明,报告病毒GETV-ZsGreen在BHK-21细胞上的增殖能力略低于亲本毒株,但仍能达到较高病毒滴度。综上,本研究构建并拯救了1株遗传稳定的GETV报告病毒GETV-ZsGreen。
  • 马文宇, 陈晓晓, 易婷婷, 李宏伟, 杜孟泽, 李秋明, 尹德琦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79-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作为抗弓形虫疫苗的候选分子的潜力。通过NCBI数据库下载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通过ORFfinder网站联合GENSCAN网站对其基因序列进行ORF分析,氨基酸序列依次通过Prot Param、Expasy-ProtScale、TMHMM、SignalP-4.1、SOPMA、SWISS-MODEL、IEDB、SYFPEITHI、VaxiJen 2.0程序对SRS40E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结构、信号肽、空间结构、磷酸化位点、抗原表位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的基因序列全长1 627 bp,由396个氨基酸组成,理论分子量是42 204.65,等电点为7.87,分子式为C1818H2951N513O600S19,不稳定指数为47.19,脂溶性指数为72.73,亲水性总平均值为-0.314,预测显示为亲水性蛋白;该蛋白没有信号肽,具有跨膜结构;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比18.94%、β-转角占比2.53%、β-折叠占比20.71%、无规则卷曲占比为57.83%;有53个磷酸化位点,其中30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22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1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有18个抗原决定簇,8个优势B细胞表位,8个优势辅助性T细胞(Th)细胞表位和2个优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表位。综上,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40E包含多个B、T细胞表位,可作为弓形虫疫苗的候选蛋白。
  • 姬晶晶, 王彬, 何昭群, 李嘉豪, 单衍可, 刘斐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87-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建立一种灵敏、准确、高通量检测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 FC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本研究通过优化表达条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FCV的VP1蛋白,对重组蛋白进行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和透析复性,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重组蛋白;以重组VP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FC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抗体最佳稀释度,优化抗原包被条件、样品孵育时间、封闭液种类等条件,并对其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达的目的蛋白条带清晰、大小正确,与FC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6份FCV阴性血清,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 FPV)阳性血清,猫疱疹病毒(feline herpesvirus, FHV)阳性血清均为阴性,对FCV阳性血清的最低检出效价可达1∶10 240,组间与组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商品化试剂盒相比符合率达100%。综上,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复性和符合率,与其他猫常见病毒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可以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为FCV感染的诊断、防控、疫苗免疫效力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
  • 撒瑞雪, 杨一明, 赵敏, 贾晗铎, 付玉, 李银涛, 张嗣玉, 刘建华, 冉多良, 胡月, 加尔肯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95-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了解马疱疹病毒1型(EHV-1)导致脊髓型脑病的机制。采用EHV-1/China/YL2023株,以鼻内接种病毒的方式感染叙利亚金黄地鼠建立脑脊髓炎模型,并对脑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感染EHV-1/China/YL2023分离株的叙利亚金黄地鼠,第5天出现食量减退、精神沉郁、口部流涎、皮毛凌乱等症状,且较对照组更具有攻击性;第7天开始出现神经症状,转圈、头点地即下垂,共济失调、站立不稳、行走困难、颈部僵硬,眼观发现脑充血、水肿以及轻度液化,对脑部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神经元肿胀、坏死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发现促炎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表明EHV-1/China/YL2023分离株感染叙利亚金黄地鼠脊髓性脑病模型成功建立。转录组学测序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中有719个表达基因上调,173个基因表达量下调;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过程、防御反应、细胞增殖、胞外间隙、内吞囊泡、蛋白结合、信号受体结合、细胞因子受体结合、CXCR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主要富集的通路包括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抗原加工与提呈、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及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吞噬体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以及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信号通路。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叙利亚金黄地鼠脊髓性脑病感染模型,对其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得到多个与EHV-1感染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所富集的通路,为研究马鼻肺炎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为后续的防控研究及新型疫苗提供新思路。
  • 王敏, 温渊, 曹钰莹, 刘聪, 李超, 汤芳, 戴建君, 薛峰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03-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索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ORF140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利用前期构建的LSDV ORF140缺失株,荧光定量分析缺失ORF140基因在LSDV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同时选取LSDV保守基因ORF077建立检测LSDV ORF077的标准曲线,检测LSDV ORF140缺失株与野毒株在不同时间点的拷贝数变化,然后通过蛋白质谱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分析140蛋白与宿主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最后敲低此蛋白的基因转录水平检测宿主细胞内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LSDV ORF140缺失株会引起宿主细胞β-catenin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下调(P<0.000 1)且缺失株拷贝数始终比野毒株高,推测LSDV ORF140基因的存在能激活宿主细胞的Wnt/β-catenin(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信号通路,并且该通路的激活会影响LSDV的复制,宿主细胞中的连接斑珠蛋白(JUP)与LSDV 140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敲低宿主细胞JUP基因转录水平,发现β-catenin基因转录水平下调(P<0.05),感染LSDV后,β-catenin基因转录水平仍处于下调状态,并且检测到此时病毒拷贝数比野毒株高(P<0.05),以此推测LSDV ORF140是通过与JUP结合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影响LSDV的复制。综上,本研究证实LSDV 140蛋白能够与宿主细胞中的JUP蛋白结合,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LSDV的复制,为揭示LS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LSDV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 董子璇, 孙俊杰, 代兴杨, 赵文斌, 王晓明, 王丽平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11-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初步探究猪链球菌mutT-like家族基因SSU0468的功能。采用无痕缺失方法构建猪链球菌P1/7的SSU0468基因缺失株,通过测定菌株的菌体形态、菌落溶血环大小、药物敏感性、生长速率,以及利福平突变频率和H2O2处理下的细菌存活率,比较野生株P1/7和缺失株ΔSSU0468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经PCR和测序验证,SSU0468基因被成功敲除;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SU0468缺失后对菌株的溶血活性、药物敏感性无影响,但会使菌株生长变慢,并使菌体链长增加,发生丝状化;SSU0468缺失后还会导致菌株在对数期末期的突变频率显著下降(P<0.01),并且缺失株用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后的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株(P<0.01)。试验结果提示SSU0468基因与猪链球菌形态以及生长相关,并可增强菌株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为揭示猪链球菌mutT-like家族的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 郭海涛, 罗娟, 牟瑞营, 周纪武, 王淑红, 李阳, 刘华雷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18-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山东省部分朗德鹅养殖场填食鹅发病死亡的原因,本研究取6只病死鹅,剖检观察大体病变,采集明显病变组织,利用PCR方法进行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鹅星状病毒2型(GoAstV-2)、坦布苏病毒、禽呼肠孤病毒、鹅细小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腺病毒的核酸检测,利用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并对病毒ORF1b基因全长测序。结果:剖检显示死鹅肾脏肿大,肠黏膜、泄殖腔出血,内脏尿酸盐沉积;结合临床症状、剖检结果、PCR鉴定结果、遗传进化及同源性分析结果,确认该病例为GoAstV-2感染;同时,将病毒分离株感染鹅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剖检可见感染鹅各组织器官有明显的尿酸盐沉积,肝脏、肾脏出现病理组织损伤。本文通过对一例GoAstV-2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进行分析,为GoAstV-2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罗梦, 郭子强, 李佳乐, 帅文娜, 李丽薇, 周艳君, 姜一峰, 童武, 童光志, 韦祖樟, 高飞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25-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在家猪和野猪之间传播的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该病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致死率高达100%。近年来,ASF疫情严重威胁着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与之前相比,我国的ASFV流行毒株逐渐由ASFVⅡ型强毒株转变为ASFVⅡ型和Ⅰ型的重组毒株。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具有交叉保护效力的有效疫苗来预防ASFV的感染。ASFV的结构复杂,其基因组是一种大型双链DNA分子,大小在170~193 kb,包含150~167个开放阅读框,编码近200种蛋白。这些蛋白具有复杂的结构、功能以及免疫逃逸机制,使ASF疫苗研发困难重重。截止目前,尚未有针对ASF的有效疫苗或治疗药物问世,仍需要全面解析非洲猪瘟病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深入了解病毒感染机制以及病毒蛋白和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ASFV相关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有效预防和控制ASF提供科学依据。
  • 谷少轩, 杨春彦, 周婷婷, 陈安琪, 姚佳琪, 陈国宏, 常国斌, 王志秀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35-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肌肉生长发育是畜禽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受多种成肌调节因子的影响。表观遗传修饰是指在没有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和DNA甲基化等方式来调控基因表达。在动物体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子,随后重点论述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这3类表观遗传修饰对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理解畜禽肌肉生长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指导畜禽肌肉发育调控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 闻丞渤, 吴月, 奉湘艳, 陆曦明, 杨鸿, 张德显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43-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生物被膜因造成持续感染、食品和水源污染以及医疗器械污染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单细胞寄生虫和细菌生物被膜可以在动物机体、自然环境中共存,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单细胞寄生虫以细菌生物被膜内的某些成分作为营养物质来源,影响细菌生物被膜的发展、成熟和消除等过程;同时,生物被膜可保护单细胞寄生虫免受外界环境和药物的干扰,对单细胞寄生虫起到屏障保护作用。此外,生物被膜能够影响单细胞寄生虫的致病力和对外界压力的反应,给疾病的治疗带来困难。明确细菌生物被膜与单细胞寄生虫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依据,同时为细菌和单细胞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本文对生物被膜与单细胞寄生虫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 沈永林, 陈雯, 袁丽霞, 史钰
    畜牧与兽医. 2025, 57(03): 147-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接上期)二、《畜牧与兽医》办刊宗旨的传承办刊宗旨是办好一本科技专业期刊的精髓,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期刊出版的高潮期,创办人多为宣传文化主张、传播科学振兴中华的从国外学成归国的科技领域专家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畜牧与兽医》前身《畜牧兽医季刊》就创刊于1935年1月,办刊宗旨十分明确,立足于服务社会,服务畜牧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