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access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24-12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1
    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代伟大成就是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的最好素材,也是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新时代伟大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入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新时代伟大成就和党的创新理论以及思政课原有知识体系的关系,并从学情出发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在具体方法上,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多样地将新时代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01-10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2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实证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以及岩石影像自动识别等地质应用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地质填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地质实践教学中,地质填图是核心环节,笔者结合周口店地质实习的教学及实践探索经验,在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在地质调查中应用和科研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填图在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引入并实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建议,为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提升与丰富以及拓展所培养地质人才的专业技能提供思路。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15-11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1113.001
    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首先要学校层面和专业层面联动,进行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其次要专业老师与学生工作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细微渗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施。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23-2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1106.001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实践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各高校在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面临着育人机制体制创新不够、育人阵地建设相对落后、五育融合措施手段有限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聚焦推动机制创新、阵地建设、劳动教育三项重点工作,突出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有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并成功实践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期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功能发挥提供借鉴。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49-5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7
    本文聚焦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首先,强调教师应整合网络资源,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提出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教师还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呼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监管和支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28-3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8
    本文旨在探究新工科背景下地矿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难点及培养策略。分析发现,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地矿专业本科生是具有时代必然性的。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生应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久的求知欲、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目前,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学生专业实践机会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科学研究价值的认识不足且缺乏创新意识。鉴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与制度建设、改变教学模式、扩展实践机会和时间、优化培养模式、完善评价体系五方面建议举措,以期提高地矿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74-7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23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要求,云南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创新实践。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具体的教学痛点问题为导向,确定了“基于新生特点,建设专业导论课”的教学理念和“知识-能力-思维-精神”四个层次的学习目标,以此为依据开展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践、特色思政和考核评价五个方面的教学创新实践,并最终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87-9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3
    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三全育人”为理念的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中并达到育人效果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结晶学与矿物学”是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等地质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担负着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和专业兴趣建立的关键作用。基于“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贵州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特色,本文简述了在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素养和国家力量三方面的思政育人元素,并从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评价方式和教师团队三方面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以期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96-100.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9
    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具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现象,作为国内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其主要承担水工环专业类二年级本科生基础地质教学的任务。实际上,在周口店经典的八条基础地质教学路线之中,各类水工环地质现象也十分典型。如何在经典路线中利用好这部分资源,充分挖掘水工环地质现象,开发教学点和设计教学方案,融合基础地质与专业地质教学实践,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为此,教学团队根据近4年周口店的带班教学经历,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基础地质与水工环地质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方案思考。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84-8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遥感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对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对遥感地质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地质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有责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笔者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遥感地质学”教学中的融合现状,以客观的视角分析其对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探讨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优化“遥感地质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操作以及实践教学等,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遥感地质学人才。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06-10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22
    实践课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地学特色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现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本文根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特点,提出了实践课程教学中分阶段、循序渐进开展实习内容设置的原则,总结了专业认知实习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指出了大类招生培养中亟待加强分流前学生专业认知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类招生背景下地学特色环境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教学改进的建议与举措。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2-17.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16.001
    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动态发展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应新时代教学环境变化、教学方式变革、大学教学学术特征和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育人能力的新要求,需重构教师教学能力。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学术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等构成。教学能力是一种自我建构能力,教学能力提升是教师个人一种自觉自主的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特征。教师终身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是其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从激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出发,引导其敬畏讲台,潜心教学,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我成长能力;适应教育环境变化,提升教学创新能力;视教学为学术,提升教学学术能力;增强育人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使其教学能力提升从外部行政规约走向内在主动自觉。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79-8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2
    “工程地质”是水利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程。基于融合物理模拟与数值仿真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构建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工程地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该方法和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和启发式学习,增进学生对工程地质课程中复杂概念和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教学与研究互补,助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8-22.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7
    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工学门类下现有部分学科专业在招生录取中作为照顾专业而享有特殊优惠政策。本文主要研究这类工学照顾专业的历史发展,并选取部分代表高校的近10年招生数据进行分析,从报考人数、复试分数、调剂情况、应届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工学照顾专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探讨工学照顾专业未来招生工作中的关键举措和发展建议。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54-5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4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课程教育和学习存在的本科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动力作用,利用课堂提升学生的科研参与度,实现师生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教与学的转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双评式”教学通过搭建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形成了以科研为中心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培养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40-4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20
    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度不够,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育人效果提升遭遇瓶颈等突出性问题,本文在育人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期找出解决办法。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双基协同”育人模式,即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教学组织协同模式。以课程思政为依托,强化基层党支部与专业教研室的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引入思想政治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地球物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44-4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9
    专业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鉴美能力、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工科院校普遍注重技术技能培养、对专业教学蕴含的美育要素挖掘不深、人文精神塑造薄弱的现状,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依托新生研讨课、专业课改革和一流专业建设等教学改革,创新建构专业教学与美育育人协同教育体系,阐释专业美育的“三维共轭”框架,提出了“五位一体”专业美育实践路径。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64-68.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3
    在“双碳”目标和新工科背景下,强化石油工程、石油地质与绿色环保紧密结合的学科特色,本文提出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类专业“地质-工程-生态”一体化教学新理念和改革思路,阐述了“地质-工程-生态”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人才改革措施,系统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的扎实理论知识、突出创新能力、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多学科交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满足我国复杂油气对“绿色”“经济”“高效”勘探开发复合创新型人才的特殊需求。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32-3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6
    地质学是自然科学基础支柱学科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跨专业硕士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给地质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巨大的挑战。笔者通过分析10所高校近5年的地质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状况,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和沉积地质研究院近3年地质学硕士研究生生源情况,发现近年来地质学跨专业研究生所占比例较大,并讨论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叉型及应用型人才,相关高校应该在课程教学设置、培养方案制定、导师队伍建设及就业指导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92-95.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1
    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新认识、新观点产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打破专业壁垒、拓宽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双一流”建设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学科如何高质量发展并成为理论和技术体系完善、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一流学科,是当下学科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本文以该学科核心课程“荒漠化防治学”为例,论述了地质学融入其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及融入要点,探索了实践教学模块的拓展路径,以期完善“荒漠化防治学+”课程群的建设。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69-7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行业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在推动跨学科开放与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协同创新”理念为跨学科合作进行新型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和促进一流学科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本文聚焦行业型高校特色学科发展,以教育学学科建设为范例,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分析总结其经验启示,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36-39.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5
    能源资源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源资源特色高校对能源资源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提高能源资源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出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我国具有能源资源特色的高校在其专业学位硕士生(专硕)教育中实行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出它的优点和缺陷,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分析了中国矿业大学的专硕人才培养特色,包括规范的校外导师遴选流程、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以及严格的专业实践要求等,以增强专硕教育的实用性和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从而给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了学习和参照的经验。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6.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6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应对经济发展、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采取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新时期地质类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德才兼备的地球科学领域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其主要使命。笔者对我国新时期地质类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我国地质类新工科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地质类新工科建设主要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学科交叉融合度偏低、相关资源保障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新时期地质类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加快地质类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19-12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2
    资源管理是支撑国家安全和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组成,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在提出资源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战略性、政治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五个方面思政特征基础上,从国家战略认知价值、知识内涵提升价值、社会服务深化价值和师生共进发展价值方面探讨了科研思政价值,从爱国主义理念、学术道德理念、资源生态理念、科技创新理念、协同合作理念、社会服务理念六个方面阐述了资源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思政要求,并从思想定向、课程设定、研究选题、过程互动四个方面探讨了资源管理类研究生全过程培养的科研思政做法,以期服务于我国该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推动高质量人才的发展。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59-63.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05
    “新工科”是全球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新生产物,高等院校需要着眼于应用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本文在明确新工科背景下资源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内涵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专业导向和培养环节两个方面梳理了我国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从培养理念和培养过程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资源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差距,并从培养要求定标、培养过程对标、培养视野追标三个角度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培养资源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提供启示和借鉴。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7-11.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4.014
    地质文化是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地质行业长期累积凝炼的宝贵财富。新时代地质文化是地质文化在新时代实践中产出的最新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质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并起到了文化的引领作用。文章从四个历史阶段概述地质文化发展历史,梳理分析受调研单位的文化建设状况,认为新时代地质文化核心理念已逐渐融入业务工作过程,在凝聚队伍、促进并保障地调事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针对地质文化存在的理论学习不深、“两张皮”、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文提出建立专门机构、深化学习教育、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丰富活动载体和形式、完善制度等长效机制的建议。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10-114. https://doi.org/10.16244/j.cnki.1006-9372.20240528.001
    文章围绕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和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两个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再认识,凝练出课程思政的三重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基于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定性、定量研究,从思政元素挖掘、内在关系建立、课堂设计以及效果评价方面阐述了如何高效开展课程思政这一问题。
  •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2024, 33(04): 128-131.
    <正>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扎实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