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滇东北草地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该区域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线路踏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区物种构成、植被高度、生物量及饲用等级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研究区共有植物50科136属162种(不含3个待定种),其中饲用植物21科98种,饲用等级优等的植物23种(23.47%),良等19种(19.39%)。研究区3种类型人工草地豆禾比例严重失调,野艾蒿入侵严重,存在退化现象。研究区人工草地鲜草产量(29.23 t/hm2)和可食草产量(25.21 t/hm2)分别比天然草地(7.95 t/hm2、5.28 t/hm2)提高了2.68和3.84倍,产量显著提高。 结论 建议加强对人工草地的管理、利用及恶性杂草的防控,以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的 探讨陕北地区3种羊常用粗饲料(青玉米、高粱、向日葵)的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为该地区饲草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常规饲料分析法对3种粗饲料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以及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评估其饲用价值。 结果 3种羊常用粗饲料中,向日葵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高,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其次为高粱、青玉米;向日葵的相对饲用价值以及有机物质消化率最高,分别达到863.22和112.32%,且其粗饲料分级指数(GI)为147.59,属于Ⅰ级饲草;相对于青玉米而言,高粱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0.9、1.24 g/(100 g),可以给动物机体提供更优质的蛋白质。 结论 3种羊粗饲料,饲喂时可优先饲喂向日葵与高粱,其次饲喂青玉米。
目的 为解决平凉红牛生产中卵巢疾病问题,促进卵巢功能恢复,提高其受胎率。 方法 2018年6月—2023年4月,从14家规模场和100个养殖大户中收集480头患有卵巢疾病的平凉红牛,根据直检和超声检查情况分为4组,即试验Ⅰ组(卵巢静止组)、试验Ⅱ组(卵巢机能不全组)、试验Ⅲ组(卵巢囊肿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每组80头(分别按1~4胎、4胎以上分2组,各40头),采取“维生素ADE+激素+中药”进行处理;对照组选取240头患有3种不同卵巢疾病的平凉红牛,每组80头,胎龄1~7胎,采取“激素+中药”进行处理。观察处理后牛群繁殖性能变化,记录平凉红牛卵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饲粮中添加维生素ADE对治疗平凉红牛各类卵巢疾病效果良好,平凉红牛1~4胎受胎率显著高出4胎以上5~10百分点,维生素ADE+激素+中药综合治疗平凉红牛的受胎率显著高出激素+中药治疗的13.7~21.3百分点。 结论 添加维生素ADE对平凉红牛卵巢功能恢复和提高其受胎率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
目的 确定猪饲料中合理的复方中草药配比,提高育肥猪的生产性能和肉质品质。 方法 以杜仲、陈皮、黄芪、白术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设置5种搭配比例、依次记为T1、T2、T3、T4、T5,以不添加中草药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将180头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头猪,养殖试验60 d。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育肥猪生长及肉质相关指标。 结果 T3组(杜仲∶陈皮∶黄芪∶白术=20∶20∶40∶20)育肥猪的平均日增质量(563.33 g/d)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料肉比(2.38)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粗脂肪含量(2.36%)达最高值,胆固醇含量(42.34 mg/100 g)最低,猪肉失水率(32.16%)和滴水损失率(2.70%)最低;T3组育肥猪肉L*值、a*值最高,各组之间b*值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育肥猪饲料中最适中草药搭配比例为杜仲∶陈皮∶黄芪∶白术=20∶20∶40∶20,不仅可以提高育肥猪的生长速度,还可以改善育肥猪的肉质。
目的 在禁抗的大背景下,为加快中兽药的“替抗”研发和应用,明确苦参等中草药添加剂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专利,对苦参的活性成分、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苦参是传统中药之一,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抗肿瘤、增强免疫等活性。在动物生产应用中,苦参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力、免疫力,提高抗病力,促进动物健康生长。 结论 苦参可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动物养殖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猪舍内的温湿度是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与猪场盈利息息相关。为此,本文简述了猪舍内最适的温湿度范围,分析了温湿度过高或过低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包括育肥猪生长速度、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免疫功能等)的影响。当猪只处于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最适温度范围为18~23 ℃,最适湿度范围为50%~80%),其新陈代谢较稳定,此时体内的能量主要用于猪只生长和脂肪积累,猪的生长性能达到最佳,从而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目的 为粪便中其他小分子抗菌药物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构建提供技术借鉴,实现猪粪中氧氟沙星禁用抗菌药物的养殖全过程管理。 方法 采用碳二亚胺法,将氧氟沙星(OFL)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出人工抗原OFL-BSA和OFL-OVA。使用OFL-OVA抗原制备氧氟沙星单克隆抗体,使用OFL-BSA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氧氟沙星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风干的猪粪样品经醋酸-醋酸钠溶液(pH约4.0)与甲醇的混合液(1∶3,V/V)提取及稀释后测定。 结果 建立的氧氟沙星间接竞争ELISA方法在标准溶液浓度范围(0~81 ng/mL)内线性良好(r>0.99),方法检测限为3.5 µg/kg。不同添加浓度的氧氟沙星回收率为70.8%~86.8%,变异系数为0.7%~4.7%。应用该法检测79份猪粪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快捷,可用于猪粪中氧氟沙星残留的快速分析。
为了解家庭牧场发展现状,笔者走访调查了贵州省印江县41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基本情况、养殖优势及现存问题。结果显示,当地小规模肉牛养殖具有“种草+养牛+牛粪还田”良性循环、零散草地放牧和圈养相结合、秸秆资源利用充分等优势,但也存在经营理念落后、适用养殖技术和专业人员缺乏、产业信息接收滞后等问题。最后从优化现有养殖模式、鼓励适度规模养殖、推广示范适用技术、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家庭牧场培育与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为了引导犬主选择适宜养殖的宠物犬品种并文明养殖,推广良好的适宜家庭养殖的宠物犬品种,如小型和超小型、性格温驯的宠物犬品种,满足爱犬人群的爱好和需求,并尽到养犬的社会责任。本文重点介绍了宠物犬的品种与种犬的选择、宠物犬的选配、最佳配种期、配种注意事项及妊娠犬的饲养管理等,以供参考。
在一些山区农村,山脚下有大大小小水塘,又叫山塘。为了引导山区农民用好当地山塘资源,促进养鱼致富,江西省九江市九派城乡创新技术中心与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研制了一整套简便可行的生态养鱼方案,并精心设计并生产微生物发酵渔肥“5086”,同时生产了小球藻、卵囊藻、栅藻、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辅助产品,为山塘生态养鱼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按照生态养鱼方案,结合使用微生物发酵渔肥“5086”以及小球藻、卵囊藻、栅藻、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产品,江西仙水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实现了经济效益大提升,该公司水产养殖共有8 hm2山塘水面,2022年净利润732 120元,2023年净利润910 000元。生态养鱼技术在农村山塘水产养殖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目的 为解决贵州省关岭县南方山地草地畜牧业使用窖池、扎捆青贮袋及裹包等青贮方式容易进气和密封效果欠佳的问题。 方法 基于连通器和液面压力差的原理,设计了1种大型塑料袋水淹式青贮装置,并与传统的扎捆袋和青贮池进行青贮效果对比,分析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饲喂效果和发酵品质。 结果 该装置具备单向排气和完全密封功能,使青贮饲料在无氧状况下得以稳定贮存。水淹式装置青贮玉米颜色、气味明显优于扎捆袋青贮和青贮池青贮,表面无发霉现象,pH 3.85,属优级,牛只喜食。 结论 该青贮装置不仅有利于饲料长期保存,还便于运输和降本增效,适合在我国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大和地形地貌崎岖复杂的南方山区推广应用。
为促进智能养殖在畜禽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增进从业者对智能养殖的认识,本文对当前智能养殖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智能养殖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能为畜禽养殖环境调控、个体身份识别、精准饲喂、疾病防治、粪污处理、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及良种繁育等方面带来巨大助力。但当前智能养殖的应用也存在资金投入高、推广应用受限、专业人才缺乏及对动物福利重视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行业标准、重视高品质畜禽产品及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以推动我国智能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的流行以及耐药性情况,为本地奶牛场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采集新疆乌鲁木齐市、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及周边地区5家规模化奶牛场的300份奶牛乳房炎奶样,进行无乳链球菌的分离、培养,利用荧光PCR方法鉴定,同时对分离出的阳性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 结果 无乳链球菌的分离率为8.3%,其对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均超过50%,对万古霉素、头孢噻肟、诺氟沙星敏感性≥60%;此外,7株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 结论 建议奶牛场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及科学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可优先选择糖肽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进行防治。
目的 对化皮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例中的寄生虫进行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因素,为刺参盾纤毛虫病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辽宁某养殖场送检的化皮刺参表皮、体壁、肌肉、体腔液、呼吸树、肠道进行镜检,将观察到的纤毛虫离体培养,并进行18S rDNA测序。 结果 病参各组织器官观察到纤毛虫H-1、H-2、H-3和H-4,H-4通过形态学判断为后口虫,成功离体培养出H-3与镜检未观察到的H-5。纤毛虫H-3与H-5的18S 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为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um)。 结论 本病例中刺参各组织寄生多种纤毛虫,体腔液中寄生海洋尾丝虫,呼吸树中寄生后口虫和海洋尾丝虫。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是一种由猫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病死率。本文通过采用靶向治疗方式对1例典型的猫传染性腹膜炎病猫进行治疗,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过程及预后。目前临床上没有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疫苗,但通过加强预防与控制措施,靶向治疗并结合临床诊断等可以降低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仔猪传染性腹泻病是仔猪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仔猪传染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急性腹泻、呕吐、脱水、食欲减退等;严重时,仔猪可能出现死亡。中兽医治疗方法作为该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中药方剂被用于治疗仔猪传染性腹泻病。本文介绍了常见的仔猪传染性腹泻病,提出了中兽医治疗该病的多个组方,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兽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病猪采取个性化的治疗。
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仔猪因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副伤寒尤为敏感,且病情严重。本文通过对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诊断要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强饲养管理、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接种疫苗、对症进行药物治疗以及加强营养支持等,以期为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提供参考,保障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猪圆环病毒3型是近年来在规模化猪场中逐渐受到关注的一种病毒。本文详细介绍了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3型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及与其他疾病的关联,重点探讨了针对该病毒的检疫及防控措施,检疫方面涵盖了各种检测技术的应用,如血清学检测、RT-PCR和测序技术及其优缺点;防控方面强调了加强卫生管理、建立监测体系,加强病源追溯等多方面综合策略,以有效降低猪圆环病毒3型在规模化猪场中的传播风险,保障生猪健康和养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比较常见、发病率较高(阳性率为46.6%~85.7%)的一种疾病,属于四大疾病之一,患病奶牛表现为乳房区域红肿热痛、质地变硬、泌乳量下降,该病的发生不仅降低牛奶的产量,而且还会影响牛奶的质量。目前,最好的预防方法是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通过规范挤奶操作、加强环境管理、定期护理乳房等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牛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典型的非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病死率高,给畜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介绍该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并采取疫苗免疫、生物安全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科学授精引种等防控措施,以期提高人们对规模化牛场健康管理的重视,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发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致死率极高。一旦在牛养殖场中暴发,疾病会迅速传播,对养殖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详细阐述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因与流行特征,对比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临床表现,总结了病理、实验室及其他的诊断方法,使用丁胺卡那霉素、青霉素钾和氟苯尼考等进行治疗,并提出采用消毒、提高营养水平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进行防控,减少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率。
角膜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眼角膜和结膜发生明显炎症,且角膜呈现混浊。该病诱发因素较复杂,严重影响牛群的正常采食和饮水,阻碍其生长发育,致使产奶量降低,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溃疡,甚至失明,严重损害奶牛养殖经济效益。临床可通过加强卫生消毒和消除诱发性因素来实现奶牛结膜炎的防控,并针对病牛做到及时发现,尽早针对性治疗,可最大程度减少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羊口疮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影响羊的口腔、舌头、嘴唇等部位,导致口炎、溃疡和糜烂等症状,是一种传染力极强的病害。本文以临沂市沂南县区域波尔山羊品种为例,分析了该病的病原的传播、发病因素和危害,并采取药物复配治疗,肌内注射,多措并举,在发病期内及时治疗患病羊,合理防控,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与传染风险。
商品肉鸡具备生长迅速的优势,但是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极易患各类疾病,尤其是新城疫、禽流感和传染性鼻气管炎等高致病性传染病。为有效应对疾病,灭活疫苗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商品肉鸡的免疫能力,显著降低肉鸡感染家禽新城疫病毒的风险。在商品肉鸡的养殖环节中,接种灭活疫苗已成为一项高效且必要的预防措施。通过接种灭活疫苗,能够在鸡体内诱发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提升鸡的免疫水平,从而大幅度降低疫情暴发的风险。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感染率高,死亡率高。患犬初期表现为高体温、食欲不振、眼鼻流出水样分泌物、并有腹泻等症状,后期症状逐渐加重。本文从犬瘟热病毒感染的检测工具及其检测措施出发,探究有效的诊断方法;并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分析对治疗犬瘟热病毒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犬瘟热病毒传染性极强,就需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注意犬舍卫生,做好日常消杀工作,定期体检,及时接种疫苗等,通过综合手段降低犬瘟热的病发率。
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是一种新型核酸扩增技术,能在简单设备甚至低资源环境下实现等温快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耗时短等优点,适用于动物疫病快速检测。本文介绍了RAA技术的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总结了该技术在动物病毒、细菌、寄生虫、动物源性产品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等多个领域中研究现状。同时,提出了该技术存在的不足和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热点。
为了遏制非洲猪瘟病毒传播,保障生猪及产品生物安全,提高规模化猪场抵御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的能力,笔者阐述了生猪运输标准化流程:运输前的准备、运输过程、运输车辆的清洗消毒三大关键环节,并详细介绍了养猪从业人员在这三大关键环节中进行非洲猪瘟防控的注意事项,以期规模化猪场健全非洲猪瘟防疫体系,降低无非洲猪瘟地区非洲猪瘟的传入风险,提升大动物养殖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为全面了解贵州动物检疫证明“无纸化”出证运行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助推贵州动物检疫证明迈进“电子版”新时代。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和专题调研等方式,对贵州省2022年6月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相比传统工作模式,“无纸化”出证新模式在工作效率、监管效能和安全性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构建了全过程闭环监管模式,提升了便民服务能力,践行了节能环保理念;但也暴露了基层官方兽医信息化业务能力弱、账号安全管理存在风险和资金经费紧张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运转效能,强化监督管理,严肃追责问责,强化资金保障,规范官方兽医履职尽责。
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方便快捷,防伪性强,节约了养殖场户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时间、人力和经费成本,解决了畜产品安全监管难、溯源难问题。通过调查湖北省房县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存在动物检疫工作保障措施不足,官方兽医工作积极性不高,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两张皮”,养殖场户主动报检意识不够等问题。结合2004年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2021年房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以即将实施的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解决经费和人员不足、提高官方兽医工作积极性,定期联络协商解决“两张皮”现象,多管齐下提高产地检疫报检率的对策,为房县动物检疫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与借鉴。
为了优化湖北省十堰市最大综合性食品加工园区的管理体系,强化全市动物卫生监督效能,推动该区域成为绿色低碳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本文介绍了十堰市食品加工园区运营现状;指出了园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场址位置与可达性还需强化,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人力资源配置短缺,检疫能力不足,检疫技术滞后,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脆弱;提出了对策:升级设施设备与流程优化,强化人力资源配置,增强检疫力量与能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市场接纳度与品牌建设。
“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做大做优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畜牧业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禽养殖发展模式,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简述了“双碳”的概念、提出的背景及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指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畜牧业养殖普遍对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认识不深,畜禽养殖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亟待完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生产模式推广难度大,畜牧业生产效率指标相对偏低,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普遍“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本较高;提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高位统筹畜禽养殖稳产保供与低碳发展的关系,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巩固畜牧业产业发展基础,积极营造绿色生态生产氛围、加强全民低碳消费舆论引导,大力推广种养循环发展、推进养殖资源再利用,高效利用资源、助力畜禽养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开展集约化发展,严控畜禽及产品安全、鼓励发展畜禽近自然生长养殖。
目的 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创业、敢创业”的大国“三农”人才。 方法 以高职《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为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家禽科学养殖和禽病精准防控为主线,构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岗课赛证融合、产教融合、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融合等“四位一体”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并进行反复实践。 结果 通过探索与实践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三农情怀牢筑心中,课程建设成果丰硕、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三教”改革深入推进、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提供了借鉴。但在教学层面思政元素的融入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在学生层面要加强劳动技能训练,消除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畏难情绪。 结论 该模式的推广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要,是提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新型农牧人才的必由之路。
目的 为了在《兽医传染病学》授课过程中更加合理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 方法 以禽流感章节为例,通过与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社会热点结合,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理论教学中。 结果 通过分析知识技能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的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并展现出了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职业使命感。 结论 在新农科建设及双创教育背景下,专业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也为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为畜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目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水产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人才需求变化,探索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水产工匠人才培养途径。 方法 通过与水产头部企业——通威股份合作,成立通威产业学院,搭建高水平产学研育人平台,重构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深度产教融合。 结果 采用五对接·三循环·三指导,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企业参与度明显提高。 结论 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水产工匠人才,不仅可以满足产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也将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为水产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