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 全选
    |
  • 汪静, 朱晓宁, 王晓栋, 米绍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11-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全球原发性肝细胞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虽经多年努力,目前其死亡率在我国所有癌症中仍排名第二。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广泛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疗,其疗效逐渐被认可和接受。然而,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中医药的使用缺乏精准的目标导向性,这导致客观的证据力不足。本文就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现状、中医药参与现状及挑战进行了述评,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提供借鉴和参考。
  • 本刊编辑部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5年1月10日,西南医科大学心血管医学研究所康新江、张春祥团队在Science(影响因子44.8)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exually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的研究论文,揭示介导雄雌社交性别偏好的多巴胺性二态神经环路新机制。该研究首次证实,在面临生存威胁时,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对雌性的社交偏好会转变为对雄性的偏好,而这一转变过程是由中脑多巴胺系统的性二态性环路介导。具体而言,雄性个体中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VTADA)向伏隔核(NAc)的投射介导了对雌性的偏好,而向内侧视前区(mPOA)的投射则介导了对雄性的偏好;在雌性个体中,VTADA-NAc投射的放电模式(包括紧张性放电和时相性放电)决定了其社交性别偏好。该研究界定了VTADA神经元是编码社交决策的关键节点,揭示了社交性偏好的多巴胺性二态性神经环路机制,不仅为理解社交行为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外部环境与内部需求协同调控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信息整合机制提供了新洞见。
  • 刘家希, 刘睿, 吕杨, 缪吉玉, 何爱丽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16-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ferropotsis)是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在生物学过程和形态学特征上不同于任何已知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铁死亡与多种代谢通路相关,包括铁稳态、脂质代谢以及氧化代谢,涉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氧化应激是细胞内氧化和抗氧化物质失衡的结果,所产生的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导致一系列细胞功能紊乱,也是肿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大量的ROS积累可以产生细胞毒性,亦可导致癌细胞死亡。铁死亡的发生涉及氧化代谢,ROS参与了铁死亡通路的调节,是铁死亡发生的关键步骤,而铁死亡的发生必然导致脂质的过氧化。本文系统总结了铁死亡和氧化应激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及克服耐药性提供新的策略。
  • 本刊编辑部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中国高校医学集群系列期刊成员刊,已被国内外众多数据库收录。本刊为双月刊,刊发论文以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热点难点研究、规范化、标准化及引领指导价值为主要特点。刊载栏目主要有专家述评、专家论坛、技术创新、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影像医学研究、护理学、综述等。2025年,本刊将继续秉承办刊宗旨,不断提升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建设,更好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广泛征集和吸纳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和编委的建议,确定如下2025年各期重点选题方向,面向国内外征稿(对文稿的要求:见《西南医科大学学报》官网最新投稿须知)。请相关专业作者提前半年投稿(投稿网址:http://xb.swmu.edu.cn/),争取文稿早审、早录、早发。
  • 帅晓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24-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 cell)疗法是一种创新性的免疫治疗手段,不仅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自身疫性疾病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CD19是B细胞常见标记物,靶向CD19的CAR-T细胞可清除异常B细胞和自身抗体,从而实现免疫系统的“重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等疾病的治疗中,该疗法已取得良好效果,患者可以实现临床症状的完全缓解,自身抗体阴转,并在停止免疫抑制治疗后无复发。靶向浆细胞的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 BCMA) CAR-T细胞近年来也备受关注。新兴的嵌合自身抗体受体T细胞(chimeric autoantibody receptor, CAAR-T cell)和嵌合自身抗原T细胞受体的T细胞(chimeric autoantigen T cell receptor, CATCR-T cell)疗法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临床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疾病类型、患者和靶点至关重要,同时需密切监测CAR-T细胞输注后的各项指标。尽管目前仍面临细胞因子风暴、神经毒性控制、免疫抑制及复杂多器官病变适用性等挑战,但通过多种策略的探索和优化,有望逐步克服这些短板。未来通用型异体CAR-T细胞的研发及基础领域的研究将在CAR结构优化、靶点筛选、副作用和成本管理等方面的不断深入,这将推动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持续发展,最终改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局面。
  • 刘倩, 邢宏运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29-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费城染色体阳性(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成人ALL病例的1/4,该疾病进展迅速,对标准化疗的反应率低且复发率高。在治疗方案中加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后,缓解率明显改善,但复发率仍然较高。成年复发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仅为4到6个月,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复发难治性Ph+ALL的更加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近年来,第三代TKI、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单克隆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复发/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Ph+ALL)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本文对R/R Ph+ALL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相关药物及治疗方案的研发或制定提供参考。
  • 梁先婷, 扈晓宇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35-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长期酗酒导致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高患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ALD的病理演变涵盖了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到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连续病理阶段。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作为人体肠道内的复杂生态系统,不仅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系统及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通过“肠-肝轴”直接或间接参与ALD的发病机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调被认为是ALD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主要通过破坏肠道屏障、诱发肠源性内毒素迁移以及释放有害代谢产物等机制,加重肝脏损伤。针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干预策略,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噬菌体疗法、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及后生元应用,已成为ALD治疗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组在ALD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及其潜在的干预策略,旨在为ALD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
  • 陈永清, 张大志, 蔡大川, 詹柱, 李虎, 康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44-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有近40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其在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肝肾综合征等的诊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尽管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对于如何筛选最佳患者进行TIPS仍然没有统一标准。此外,TIPS术后并发症如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和肝衰竭等的预防和管理仍然不理想。因此本文拟从手术简介、适应证、并发症和预后等方面对TIPS作一评述,以期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掌握适应证、筛选获益人群和选取最佳治疗时机,促进TIPS在门静脉高压患者中的广泛应用。
  • 苏比努尔·库尔班, 窦婧, 牛丽娜, 刘若男, 任世呈, 王晓忠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51-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因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危重患者可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30%。世界各地近年均有新发病例,并且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SFT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暂无特定抗病毒药物及有效疫苗。SFTS主要预防方式为避免蜱虫叮咬及健康宣教。近年来中医药运用整体、辨证的方法治疗传染性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阐述了SFTS在现代医学中的发病特点和诊疗情况,为SFT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韩文秀, 过建春, 荀运浩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55-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临床危重症,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属中医学“急黄”“瘟黄”及“肝瘟”等范畴,目前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仍是棘手问题。西医多采用综合治疗,但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ACLF方面有其特定优势。所以,利用现代医学检测方法及早诊断,明确病因,确定疾病分类分期,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 李莎, 陈嘉岐, 冯丽芦, 吴鑫培, 谢尧, 陈禹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60-170+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采用一种温和简便的方法快速合成一系列熊果酸-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缀合物,并对其中抗肿瘤活性较好的化合物3d进行了药理机制研究。方法 以生物活性基团拼接原理为基础,采用两步法在温和的条件下获得一系列结构新颖且产率较高的熊果酸-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缀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化合物结构,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初筛。结果 合成了20个新型熊果酸-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缀合物(3a-3t)。在对Panc1、A549、Hep3B、Huh-7、HT-29、Hela共6种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初筛中,大多数新合成的化合物对6种癌细胞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药物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d能抑制Huh-7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诱导Huh-7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浓度依赖性。结论 室温下通过两步法简便地合成了一系列高产率的熊果酸-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缀合物,并发现含羟基取代基的化合物3d对huh 7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张磊, 杜明远, 闫海峰, 徐亚洲, 李一卓, 李晓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71-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对ApoE基因敲除(ApoE-/-)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小鼠血脂、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ApoE-/-小鼠分为模型组、利拉鲁肽低剂量组和利拉鲁肽高剂量组,每组10只。在接受西方饮食喂养8周后,对其进行利拉鲁肽的注射。10只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喂养8周后注射生理盐水。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AS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纤维帽厚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血脂水平(TC、TG、LDL-C、HDL-C),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法检测小鼠氧化应激(SOD、MD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MT、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血清中LDL-C、TG、TC、IL-6、IL-1β、TNF-α水平均升高,HDL-C水平降低,GSH、MDA升高,SOD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低、高剂量组IMT水平下降、纤维帽厚度增加,血清LDL-C、TG、TC、IL-6、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升高,GSH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MDA降低与SOD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MDA降低与SOD升高水平则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的主动脉形态、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氧化应激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利拉鲁肽可改善斑块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小鼠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作用相关。
  • 秦正山, 张燃, 王唯一, 赵鑫, 易鹏, 冯建国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77-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盐酸丁卡因对巨噬细胞基因表达谱及其对RNA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的影响。方法 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盐酸丁卡因(200μM)处理24 h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变化超过2倍的m RNA,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分类、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反应途径分析及差异AS事件分析。结果 经丁卡因处理RAW 264.7后,共识别出差异表达基因52 119条,包括1 785条上调基因和1 454条下调基因。GO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DNA复制中的DNA解旋、T细胞趋化、DNA复制起始和DNA双链解旋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揭示主要富集通路包括核糖体、新冠肺炎、氧化磷酸化、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和动物线粒体自噬等。Reactome富集到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依赖的共翻译蛋白质靶向膜、rRNA加工等途径。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显示免疫炎症反应和p53通路等被激活,而细胞周期通路被抑制。差异AS分析指出丁卡因处理显著影响巨噬细胞的AS事件。结论 局麻药丁卡因显著影响了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基因与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免疫应答、r RNA加工、RNA无义降解等密切相关,同时丁卡因也显著影响了巨噬细胞中的基因AS过程。
  • 陈泽, 李梦晗, 李雪灵, 张青, 卢品君, 何涛, 甘淋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84-1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运用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等预测姜黄素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Hs578T细胞的抗癌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对潜在的分子机制进行验证。方法 用姜黄素处理Hs578T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姜黄素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姜黄素对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再使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姜黄素对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然后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PPI网络和富集分析对姜黄素的抗癌机制进行预测,最后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姜黄素对Hs578T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姜黄素作用于Hs578T细胞24 h后,CCK8检测结果提示姜黄素的IC50约为20μmol/L。使用20μmol/L姜黄素刺激的Hs578T细胞为实验组,未进行姜黄素刺激的细胞为对照组。较对照组,实验组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显著抑制Hs578T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显著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显著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PI网络分析的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显示,姜黄素通过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癌作用,如癌症中的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蛋白印迹结果显示姜黄素能在Hs578T细胞中显著抑制m TOR、p-Akt、Akt、p-S6、S6蛋白表达。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发挥其抗增殖作用,为临床姜黄素治疗TNBC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 潘红博, 穆玉晶, 姜丽燕, 杨璐, 张月翡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92-1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中,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心肌损伤、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安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22例T2DM合并NAFL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261例(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261例(给予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血糖、肝功能、心肌损伤、心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0.80%vs75.86%)(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ours plasma glucose,2h 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1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FPG(5.97±1.23)mmol/L、2h PG(8.87±1.3)mmol/L、Hb Alc(7.69±1.28)%、AST(34.82±7.52)IU/L、ALT(38.54±11.25)IU/L、GGT(36.81±7.05)IU/L、NT-pro BNP(75.58±20.47)pg/m L、c-Tn T(11.22±1.35)ng/L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率(heart rate,HR)显著降低(P<0.05),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HR(81.54±7.63)次/min、E/A(1.06±0.19)、LVEF(64.44±1.59)%变化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研究组(12.64%)和对照组(8.8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2DM合并NAFLD患者中,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糖,改善肝功能,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 代明辉, 帅晓, 吴俣, 况小红, 李秋玲, 王奎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198-2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硼替佐米给药模式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维持治疗的疗效、副作用及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和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90例未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维持治疗方案分为A组(每3个月进行4次给药,共66例)和B组(每3个月进行6次给药,共12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硼替佐米维持治疗共2年,疗效评估分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mis-sion, VGPR)、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trictly complete remission, s CR)及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随访时间为3年。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随访2年后,A组与B组疗效评估为PD的分别有22例(33.3%)和43例(3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A组和B组3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率分别为57.6%和67.6%,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率分别为70.2%和7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5,P=0.232)。标危患者PFS和OS优于高危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性)、高ECOG评分、高球蛋白水平和治疗期间停药为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副反应发生率A组和B组分别为25.8%和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危险分层及维持治疗后的疗效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P <0.05);年龄、危险分层、ECOG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其中,危险分层是影响PFS和OS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硼替佐米维持治疗在不同危险分层和年龄组MM患者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A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
  • 钱珍, 辛雪萍, 张威, 张帆, 王帅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206-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终末期肝病血清钠年龄模型(Integrated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iMELD)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分析126例HBV-ACLF患者,根据90 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72例)和死亡组(54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肝功能、血肌酐、凝血常规、血清钠离子、血常规等并记录年龄、性别等。根据各自的相关指标计算出NLR、iMELD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评分系统与HBV-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iMEL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NLR+iMELD评分与HBV-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HBV-ACLF患者死亡组的NLR、iMELD评分(3.507±0.726、43.13±7.58)均高于生存组(2.850±0.557、34.08±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NLR的AUC为0.745(95%CI:0.657~0.833);iMELD的AUC为0.792(95%CI:0.714~0.870);NLR+iMELD的AUC相对最高,为0.865(95%CI:0.800~0.930)。结论 NLR+iMELD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 曹俊红, 王冰玉, 杜文霞, 胡俊攀, 李潇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210-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使用温经汤治疗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的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9例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温经汤联合治疗组(观察组,n=45)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44)。比较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及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厚度、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性激素水平[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stradiol,E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免疫功能(CD3+、CD4+、CD4+/CD8+)。结果 两组RSA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79.55%(P <0.05)。两组RSA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治疗前(P <0.05),PI、RI均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 <0.05),PI、RI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RSA患者治疗后P、E2、HC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观察组P、E2、HC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RSA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温经汤可提升RS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 王奕霏, 甘雪辉, 周秋妤, 汤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215-220+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身体活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中老年人抑郁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20年数据,纳入符合标准的12 802名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10条目简易量表评估中老年人抑郁症状,采用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计算每周总身体活动分数来进行活动赋值。每周总身体活动分为4个水平:非活动水平(<600 MET分钟/周)、低活动水平(600~<4 000 MET分钟/周)、中活动水平(4 000~<8 000 MET分钟/周)和高活动水平(≥8 000 MET分钟/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探究每周总身体活动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强度及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调查对象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34%。不同身体活动水平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8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低活动水平(OR=0.817,95%CI:0.695~0.959)、中活动水平(OR=0.779,95%CI:0.660~0.920)的中老年人群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低于非活动水平的中老年人群。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男性和女性每周总身体活动与抑郁症状发生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5,P非线性<0.05)。而45~<60岁男性每周总身体活动与抑郁症状之间则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5,P非线性>0.05)。结论 身体活动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关联,每周总身体活动与抑郁症状呈现J型关系。建议中老年人群开展低、中活动水平的身体活动,避免过低或过高水平的身体活动。
  • 焦晓楠, 白青云, 林琳, 刘芳, 李亚, 梁上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221-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饮食-运动-心理”模式在单纯性肥胖儿童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临床资料,根据其接受的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分组,通过直接匹配法1∶1匹配后,分成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n=34)和观察组(实施中医辨证“饮食-运动-心理”模式,n=34)。采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比较肥胖指标[体脂率、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身体素质(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握力及肺活量)。结果 两组儿童干预前减肥指标、糖脂代谢指标及炎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干预后减肥指标体脂率、BMI和糖脂代谢指标LDL-C、TC、TG、FPG、HOMA-IR及炎性指标TNF-α、IL-1β、IL-6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脂代谢指标HDL-C及身体素质指标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握力、肺活量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儿童减肥指标体脂率、BMI和糖脂代谢指标LDL-C、TC、TG、FPG、HOMA-IR及炎性指标TNF-α、IL-1β、IL-6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干预后观察组儿童脂代谢指标HDL-C及身体素质指标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握力、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 中医辨证“饮食-运动-心理”模式可降低单纯性肥胖儿童的体脂率及BMI,改善其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提升身体素质。
  • 辜山, 李志刚, 万腾刚, 王定宣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2): 226-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髌股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病症,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对大众体育参与和社会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其运动干预疗法应围绕提升髌股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延展性而展开,髋膝联合训练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运动类型和运动剂量,并适当结合中医及物理治疗手段以达成更佳的治疗效果。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髌股疼痛综合征运动疗法的机制、方法与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医务人员针对患者设定个性化运动康复方案时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