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杨宇婷, 白峰, 温宇航, 张启东, 张道元, 王雯
    现代地质. 2025, 39(01): 167-182.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05
    “磐龙玉”是一种产于吉林省磐石市小红石砬子铅锌矿矿床的矿化蚀变带围岩中的石英质玉石,主要由石英和绢云母组成,多呈黄绿色。本文基于野外调查,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反射光谱、电子探针、全岩主量元素分析、全岩稀土与微量元素分析及锆石U-Pb定年等多种方法,对“磐龙玉”的宝石学特征、光谱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颜色形成机理、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磐龙玉”原岩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经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作用使其颜色、粒度发生显著变化而达到玉石的标准。其绿色色调的致色离子为Fe2+,Fe2+的类质同象混入使得绢云母呈绿色,绢云母含量与“磐龙玉”绿色呈正相关;而Fe3+的存在则使其呈现黄色(针铁矿)和红色(赤铁矿)色调。“磐龙玉”形成于中-低温变质环境,锆石U-Pb定年结果(228.1±0.7) Ma表明其形成与该区中生代晚三叠世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其成矿过程主要发生在气水热液期,可划分为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三个阶段。
  • 刘帆, 程志国, 郭祝芳, 冀文涛
    熔积岩是一种由炙热的熔岩流与湿冷沉积物混合形成的特殊火山碎屑岩,主要由浆源碎屑和宿主沉积物两部分构成。其独特的成因和产出环境为岩浆喷发期的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西南天山托云盆地记录了中生代以来塔里木湾海退的地质演化,新发现的古近纪熔积岩揭示了区域海陆转换过程。本研究以托云熔积岩为对象,通过典型剖面宿主碳酸盐岩的主微量元素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其古环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宿主碳酸盐岩的δ13CVPDB变化范围为-4.05‰~-7.74‰,δ18OVPDB变化范围为-6.42‰~-11.93‰。基于经验公式计算,其形成的古环境温度为30.3~6.9℃,古盐度指数为114.6~105.5(平均为110.2),古盐度值为24.77‰。综合研究表明,该熔积岩形成于海陆边界的微咸水潟湖环境。
  • 张金龙, 潘志龙, 张运强, 张欢, 侯德华, 石光耀
    现代地质. 2025, 39(02): 361-370.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16
    河北平原区第四纪地层沉积格架构建是区域地层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的基础。为进一步探明河北平原北部大厂凹陷内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本文在廊坊市三河地区第四纪标准孔(叁9)研究成果基础上,又补充了沉积物粒度分析和古地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分别对大厂凹陷内沿北北东方向分布的8个第四纪钻孔进行了地层划分、沉积相分析和联孔剖面的绘制等工作,并对凹陷内的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河流与洪积扇的迁移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是由鲍丘河、泃河及段甲岭洪积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标准孔(叁9)揭示了该区域在早更新世以洪积扇沉积环境为主;进入中更新世,区域气候相对较暖,水系较发育,主要以河流相沉积和局部洪积扇沉积作用为主;至晚更新世,随着区内南北地势的差异逐渐减小,洪积扇沉积逐渐收缩,该时期的沉积物多以古泃河与古鲍丘河的洪泛平原沉积为主;全新世以来,区内气候转暖,水系较发育,以古鲍丘河的明显下切为主要特征。最后,鲍丘河、泃河及东北部段甲岭一带的洪积扇均进入稳定期,形成现今地貌特征。
  • 杨少航, 罗良, 马诗杰, 薛萌, 曾联波, 聂舟, 犹钰玲, 周杨帆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458-1472.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1
    长宁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区内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品质较高,具有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显生宙经历了多期伸展、挤压与走滑变形及强烈抬升剥蚀作用,致使页岩气保存条件十分复杂。本文从该区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出发,明确各项构造因素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构造因素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预测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宁地区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均为基底卷入断层上盘发育的相关褶皱,对应的主要形成期分别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且部分NE向构造于喜山期受到走滑改造。构造改造时间、抬升剥蚀、地层倾角、多尺度断层-裂缝和现今地应力方向是影响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主要构造因素。基于各项构造要素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提出适用于长宁地区的页岩保存条件定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建武向斜页岩气保存条件最好,天宫堂背斜次之,双龙向斜与罗场向斜较差。
  • 王兵, 窦文骏, 陈杰, 陈景文, 来剑斌
    现代地质. 2025, 39(02): 456-466.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70
    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基于土壤资源盐碱特性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本文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并在黄河三角洲4个具有不同沉积历史的区域布设土壤调查采样点,来研究该地区土壤盐碱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土地类型涉及沿海滩涂、盐碱荒地、林草地以及农耕地等。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田生产力显著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而且存在南北不均的问题,黄河北岸粮食单产明显低于黄河南岸。土壤盐分含量空间差异明显,土壤电导率滩涂最高可达20 mS/cm,离海岸较远的农地约为0.5 mS/cm。盐分纵向分布大部分为表聚型和平均型盐分剖面,占78.6%。受降雨和蒸发影响,浅层土壤盐分和pH值季节变化明显,植被盖度增加可以减弱土壤盐分季节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OM)总体较低,1 m深度土体中OM大部分在0.4%~0.8%之间,表层土壤有机质略高。离海岸较远的农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可以达到1.5%以上或2.0%。基于土壤盐碱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新的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分区开发利用建议,为该地区盐碱地绿色开发、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及草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郭晓伟, 杨延伟, 张宇
    嵩箕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广泛发育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和花岗岩,是深入研究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为加深对箕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理解,本文选择新识别的登封杂岩叶寨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元素组成分析,以确定其形成时代、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叶寨花岗岩体锆石U-Pb谐和线上交点年龄为(2506±19) Ma,标志着其形成于新太古代末期。岩石表现出相对高硅(SiO2=66.88%~74.14%)和富碱(Na2O=3.15%~4.09%;K2O=2.06%~5.36%)特征,表明其为过铝质的钙碱性至高钾钙碱性特征(A/CNK=1.03~1.27)。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显著富集,而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表现出不明显或弱正铕异常(δEu=0.76~1.26)。微量元素数据表明,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U、Th和K),同时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i和P)。微量元素图解分析进一步揭示,叶寨花岗岩体具有高Sr、低Yb和Y的特征,Sr/Y值为22.76~123.81,接近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微量元素间的关系及稀土元素特征,本文认为叶寨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可能是由下伏幔源岩浆引发的上覆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所致。这些发现为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证据。
  • 陈钊州, 刘震, 姜蕾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473-1483.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7
    断陷盆地沉积物源研究是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及有利油气相带预测的重要依据。现有研究认为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物源以短轴物源沉积为主,然而盆地早期具有构造活动剧烈和地貌复杂的特点,是否存在其他方向的沉积物源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陡坡带地震资料品质差等因素也制约着沉积储层的深入研究。本文以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东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基于改进的Morlet小波地震分频重构技术处理后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其沉积物源进行追溯。结果表明,改进后的Morlet小波地震分频重构处理技术能有效改善陡坡带地震资料品质,有利于沉积相精细识别。在渤南洼陷陡坡带东段沙四上亚段斜交于边界断层地震剖面中发现大型前积-充填地震相,进一步利用地震属性发现舌状振幅异常且斜交于边界断层展布,再通过岩心资料发现砾石定向排列现象,并在测井曲线特征及岩相组合中识别出反韵律特征,结合地震与地质识别结果发现渤南洼陷陡坡带早期存在大型斜向物源,且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最后提出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沉积物源新模式,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不仅发育短轴物源的近岸水下扇,还存在斜向物源发育的大型扇三角洲,且两种沉积物源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同时陡坡带早期发育的大型扇三角洲具有较好储集物性,可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本文对陡坡带早期沉积物源及其沉积类型提出的新认识,为渤南洼陷陡坡带以及断陷盆地陡坡带深层勘探提供储层研究的新方向。
  • 赵迪, 刘鑫, 赵大鹏
    位于西南太平洋的汤加俯冲带发育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该区域不仅具有全球最快的板块俯冲速度,还发育扩张速率最快的弧后盆地——劳盆地。汤加俯冲带东北侧的萨摩亚地幔柱也与该俯冲系统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使得该区的地幔动力过程更加复杂。虽然前人已在此进行了许多地球物理研究,但汤加俯冲带上地幔的精细三维结构,尤其是各向异性结构特征仍不清晰。为此,本文利用20~150 s周期范围内的远震基阶瑞利波的振幅和相位数据开展了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以期进一步约束汤加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认为:(1)萨摩亚地幔柱物质向南流入劳盆地主要发生在小于50 km的深度范围内;(2)劳盆地北部地幔楔中主要呈现东西向的地幔流动,而南部则存在南北向的地幔流动,这可能是地幔物质被动流动以适应俯冲板块不对称回卷的结果;(3)俯冲板片内主要呈现近南北向的快波方向,这可能与俯冲相关的正断层有关;(4)海沟外侧软流圈中存在平行海沟的横向地幔流动,这可能是软流圈物质受俯冲板块回卷挤压产生的。
  • 任继军, 肖粤新, 孙泽龙, 赵元, 成明, 陈盼盼, 兰建梅
    现代地质. 2025, 39(02): 384-395.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45
    基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引,本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一国家资源核心区与生态屏障,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进行探讨。通过总结梳理制约区域观测网络效能的三大关键瓶颈:单要素监测导致的系统耦合缺失、数据异构性阻碍跨域整合分析、智能技术应用滞后制约动态评估能力。研究突破传统监测范式,首创“三级梯度观测体系”,构建“1+12+52”的立体站网架构(综合中心站-区域站-专业站),有效填补流域尺度自然资源系统耦合研究的空白。以黄山水土资源观测站为例,多要素协同监测使数据采集效率大大提升,实现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同步动态感知。技术体系创新形成“要素耦合-过程模拟-效应评估”三位一体的观测范式,显著提升生态过程解析与系统响应预测能力。实践应用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可以效破解了传统监测的碎片化问题,为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全要素、多尺度的数据支撑。其创新性架构设计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监测网络提供了可推广的范式参考。研究成果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预警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为我国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 张招崇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624-1628.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2
    <正>0引言高镁火山岩通常包括苦橄岩(Picrite)、科马提岩(Komatiite)、麦美奇岩(Meimechite)和玻安岩(Boninite),虽然其在自然界中非常稀少,但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成因信息,所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也因而受到岩石学家的重视。那么,这些高镁火山岩彼此之间是如何区分的?和其它火山岩又是如何区分和鉴别的?目前还存在争议。
  • 张庆宇, 鞠斌山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523-1531.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0
    油藏中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及其分布,显著影响着油藏开发对策与开发效果。本文综合运用多相渗流和储层地质理论,建立表征注采井间小层连通性及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存在的方法。基于小层对比法、地质建模法和示踪剂法,详细解剖某油田一个代表性井组的砂体连通性和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实例井组的注采井间,三种方法得到的储层连通率差异较大,其中精度较高的示踪剂法确定的连通率为40%;并在重点解剖小层中识别出三条优势渗流通道,依据示踪剂见剂速度与回采率,对三条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程度进行了分级。对比实际监测结果,小层对比分析法得到的连通率明显偏高,地质建模法与示踪剂法得到的连通率比较接近,两种方法得到的连通率均受到开发小层的储层沉积与相变规律、非均质性及实测资料精细度的影响。示踪剂法识别优势渗流通道效果最佳,比地质建模法的识别精度提高了25%。
  • 于丽媛, 刘迎新
    现代地质. 2025, 39(01): 224-230.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09
    日光石作为长石族矿物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以其独特的砂金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一块来自坦桑尼亚的日光石样品进行了全面的宝石学分析,采用了多种先进的仪器技术,包括偏光显微镜、X荧光光谱、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XRD)、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该样品主要由微斜长石组成,确认其为钾长石矿物。标本内部分布有丰富的橙红色、绿色和褐色包裹体,均由赤铁矿构成,这些包裹体沿两组相互垂直的方向以层状形式定向排列,从而形成了显著的砂金效应。此研究不仅揭示了典型坦桑尼亚日光石的矿物组成及其包裹体特征,也为进一步认识其矿物学性质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支持。
  • 汪洋, 宋中华, 潘迪, 陶震东, 陆真平, 程愉涵
    现代地质. 2025, 39(01): 231-238.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9
    天然钻石可以通过高温高压处理产生孤氮、辐照产生空位,并经过退火过程促使孤氮和空位聚合产生NV色心,这种多过程处理可将钻石转变为粉色。处理原材料通常为Ⅰa型钻石,色彩由N3缺陷及高浓度的NV色心共同致色,最终呈现深紫红至深红色。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以Ⅱa型钻石为原材料的多过程处理粉色钻石。由于其氮含量极低,处理后的钻石通常展现出更为浓郁的粉色调,且与天然NV致色的钻石及引入NV致色的合成钻石相似。为全面了解此类Ⅱa型处理粉色钻石的鉴定特征,本文选取了两件样品进行详细的宝石学特征测试及多种光谱分析。通过宝石显微镜观察,样品呈现出明显的石墨化现象。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显示,处理钻石样品的颜色由GR1吸收、NV吸收及其发光共同形成。由于GR1和NV缺陷浓度的差异,两件处理钻石的色调略有不同,其中一件呈现橙粉色,另一件则呈现紫粉色。近红外吸收光谱观察到辐照相关的9287 cm-1吸收带,而PL光谱则显示了辐照相关缺陷3H、GR1发光和595 nm吸收等特征。在DiamondView下,所观察到的典型“马赛克”状结构是区分此类多过程处理Ⅱa型粉色钻石与合成粉色钻石的最直接特征。
  • 李欣懿, 董栩含, 黄慧, 邓阳凡, 王水炯
    现代地质. 2025, 39(02): 239-247.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26
    中国东部是大地幔楔概念的提出和命名地,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区域。大地幔楔构造背景下的挥发份循环对深部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前人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以及携带的地幔包体的地球化学研究,通过金属同位素、橄榄石V的氧逸度计、全岩Fe3+/∑Fe表明新生代玄武岩高度氧化,其氧逸度显著高于以橄榄岩包体为代表的大地幔楔岩石圈地幔。据此,提出中国东部大地幔楔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氧化事件,其氧化机制和深部碳循环密切相关。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携带的大量再循环碳酸盐在深部地幔发生铁-碳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金刚石堆积在地幔过渡带使得相应的熔体具有高的Fe3+/∑Fe,形成高度氧化地幔端元(HOME),这一端元可能是深部贵金属与硫化物运移的重要介质。
  • 巴音吉, 庞国涛, 刘晓煌, 窦文骏, 李闯, 高金华, 马汝强
    现代地质. 2025, 39(02): 447-455.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5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土壤、植被调查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定量分析研究区内1980年以来湿地面积变化规律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的影响因素,并为进一步科学保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2000年前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之后开始增加,且湿地面积变化的重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变化。(2)湿地资源的演变驱动机制受黄河径流、泥沙量、降水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影响,随着黄河输水量的减少,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循环呈现“捉襟见肘”的态势。人类产业活动对湿地影响较大,但保护区建设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3)湿地资源演变过程中土壤盐度变化特征显示,土壤含盐量由沿海到内陆呈递减规律,地下水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合湿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进一步验证土壤水盐变化是影响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黄河径流、输沙和人类活动是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调水调沙、保护利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保护修复意见以支撑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修复。
  • 张津宁, 王文洁, 能源, 马骁, 相泓含, 刘培烨, 梅永旭, 于汶鑫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445-1457.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1
    断控型潜山是含油气潜山的主要类型,该类构造已从单一的风化壳式潜山研究发展为多层系潜山内幕研究,而作为潜山边界的控山断层是研究该类构造的突破口。为精细解剖潜山的控山断层,明确断控型潜山的形成和结构,本文以黄骅坳陷港西断层为例,在深入分析潜山控山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港北潜山宏观样式、潜山内幕构造变形及演化过程,探讨控山断层对潜山发育的约束与结构的改造作用。结果表明,港西断层断面可分为平板式、犁式和坡坪式三种类型,构成了港北潜山边界断崖面的宏观面貌。断层在新近纪活动速率较低,小于20 m/Ma;古近纪渐新世活动速率平均100 m/Ma,始新世活动速率达到200 m/Ma以上,断层活动速率沿走向上为南弱、北强。港北潜山具有南高、北低的宏观构造特征,经历了潜山内幕原始地层发育阶段、断控潜山成山发育阶段和潜山构造定型埋藏阶段。控山断层控制潜山的成山过程,约束潜山的宏观形态,改造对潜山的内幕构造,进而控制潜山内幕的圈闭、油气运移和储层的储集性能。
  • 刘子安, 王达, 马国桃, 魏守才, 史功文, 贾蓝翔, 蒋成凯
    现代地质. 2025, 39(01): 115-132.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22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上首个超大型矿床——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的成因存在较大争议,而且大量的伴生元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在矿物学与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EPMA)、元素面扫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该矿床中的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辉锑矿和硫锑铅矿等金属硫化物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旨在为元素综合利用与解决矿床成因争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d元素在闪锌矿、方铅矿与硫锑铅矿中富集,Ag元素在五种金属硫化物中普遍富集,因此矿石选冶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方铅矿中Ag的提取,还要关注黄铁矿、硫锑铅矿、闪锌矿与辉锑矿中的Ag元素,以及闪锌矿、硫锑铅矿与方铅矿中的Cd元素的综合利用,以提高综合利用率并减少环境风险。此外,闪锌矿和辉锑矿富集Cu、Sn,而方铅矿、黄铁矿、硫锑铅矿则富集Bi,但其富集系数较低,回收价值有限。其他微量元素平均含量较低,大多小于10×10-6。系列硫化物元素组成判别图揭示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与SEDEX型矿床相似。闪锌矿Fe-Zn含量(3.23%~12.10%, 53.63%~67.89%)与中温热液矿床(成矿温度约200℃)基本一致;Ga/Ge比值计算的成矿温度为185~200℃;Zn/Cd值(137.33~679.00)指示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综合反映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的铅锌成矿期可能系SEDEX成因。本文通过微量元素分析为扎西康矿床的成因争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同时提出了在扎西康矿区矿石选冶中的综合利用方案,具有重要的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意义。
  • 许鑫, 张立飞, 田伟, 朱金涛, 何衍鑫
    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岩浆喷发前的演化、去气过程以及岩浆中挥发分等重要信息,是研究玄武质岩浆系统及其地幔源区强有力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探索地幔岩浆的起源和演化。然而,关于熔体包裹体均一化加热前后的玻璃成分差异目前研究较少。本文选择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熔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对熔体包裹体玻璃及其寄主矿物进行元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寄主矿物橄榄石的Fo值为70~85,CaO含量大于0.1%,为典型的橄榄石斑晶。室温下,熔体包裹体由熔体(玻璃)、气泡和子矿物(辉石、斜长石、钛铁矿)组成。熔体包裹体玻璃成分为英安质熔体。通过高温炉对含熔体包裹体的橄榄石进行均一化加热后,包裹体中未见子矿物,包裹体玻璃成分为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体,少数为安山质熔体,与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全岩成分相近。本文认为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存在富硅熔体包裹体的原因是包裹体被捕获后冷却速率缓慢导致熔体内部发生分离结晶,进而残余熔体不断向富硅方向演化而形成。因此,对熔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时首先观察熔体包裹体内部结构特征,必要时进行均一化加热实验。
  • 刘富康, 郭颖, 赵贝, 刘美颖
    现代地质. 2025, 39(01): 158-166.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04
    红宝石作为重要的宝石材料,其颜色特征受到广泛关注,探索红宝石颜色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宝石学基础研究以及深入理解矿物生成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30颗刻面红宝石(包括正红色、偏紫色和偏粉色)进行了紫外-可见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及颜色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红宝石颜色与其化学成分紧密相关,红宝石颜色的呈现主要受控于Cr含量,同时受到Fe、V和Ti等元素的影响。Cr3+的d-d电子跃迁4A24T2引起的吸收在偏紫色红宝石中最为显著;而Cr3+的d-d电子跃迁4A24T1和Cr3+的荧光发射峰引起的吸收在偏粉色红宝石中最为显著。紫外-可见光光谱中412 nm和548 nm处的吸收强度可有效指示红宝石中紫色调的浓淡,该两波长处的吸收强度越高,红宝石紫色调越浓。紫外-可见光光谱中的412 nm可作为红宝石颜色参数L和b的指示波长,该波长处的吸收强度与红宝石的明度L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红宝石的b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为红宝石颜色特征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 张银涛, 余一欣, 谢舟, 孙冲, 王小鹏, 申彪, 杜琦睿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417-1430.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5
    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满过渡带内的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并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作用,但该地区的走滑断裂仍然存在难以识别的问题。为了精细刻画富满地区的走滑断裂,本次研究基于该地区最新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多重滤波、相干分析、信号分解等方法技术对主干和次级走滑断裂带进行精细识别,并建立走滑断裂带分级量化标准,同时利用“三定”法评价油气资源量,落实走滑断裂的勘探潜力。在塔北隆起和中央隆起区共识别出70条规模较大的主干走滑断裂带,根据断裂带延伸长度、活动期次及其强度等特征,划分出25条Ⅰ级和45条Ⅱ级控储控藏的走滑断裂带,其中富满地区发育主干走滑断裂34条。结合走滑断裂刻画及钻探情况,提出“定断裂带体系”“定缝洞体边界”“定油气藏单元”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三定”资源量评价方法,并初步确定70条走滑断裂带的石油资源量约为20×10~8 t、天然气约为1×1012 m3,富满地区石油资源量约11×10~8 t。在走滑断裂带精细刻画基础上新落实三条油气富集带,并得到钻探证实,表明富满地区不同级别的走滑断裂带均具备增储上产的巨大潜力。本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研究以及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其他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体系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李辉, 张涛, 侯雨庭, 喻健, 何鑫, 陈世加, 李勇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498-1510.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2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层系致密储层油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充注物性下限的大小是评价该地区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的关键。本次研究通过孔隙度、渗透率(简称为孔渗)含油饱和度分析以及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采用物性试油法、经验统计法和孔喉半径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位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和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姬塬地区致密砂岩以石英为主,储层孔渗平均为8.17%和0.15×10-3μm2;陕北地区致密砂岩以长石为主,储层孔渗平均为8.20%和0.21×10-3μm2。陇东—姬塬地区的长71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4.93%和0.034×10-3μm2,长72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4.36%和0.027×10-3μm2;陕北地区长71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5.90%和0.048×10-3μm2,长72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5.60%和0.043×10-3μm2。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受储层物性、源岩生烃能力和源储间距三个因素影响。储层物性好、烃源岩生烃能力强、源储间距小的地区储层充注下限低,如烃源岩厚度更大的陇东—姬塬地区储层充注下限低于陕北地区,源储间距小的长72段储层充注下限低于长71段。储层充注物性下限越低,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储层充注下限低的陇东地区,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1.28%,陕北地区平均含油饱和度则为28.40%,明显低于陇东地区。同理,长72段储层含油饱和度高于长71段储层。
  • 王中良, 林木森, 周瑞辉
    现代地质. 2025, 39(01): 133-145.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8
    荒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多金属成矿区北缘,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白钨矿床。尽管前人已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其成矿时代的精细厘定仍显不足,成矿物质来源也存在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界对其成矿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详细的钻孔岩心记录和矿物显微组构研究,本文针对荒田钨矿床主成矿期I阶段的白钨矿进行了原位U-Pb定年和原位Sr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荒田白钨矿U-Pb年龄为(64.6±3.7 Ma)(n=35,MSWD=1.6),反映出成矿作用发生在古新世初期。结合矿区地质背景,推测成矿作用与矿段南段的深部隐伏花岗岩体密切相关。荒田白钨矿87Sr/86Sr值范围为0.72025~0.72840,明显高于大陆地幔,显示出明显的壳源特征。与此同时,荒田白钨矿与老君山花岗岩Sr同位素初始比值比值一致,指示二者可能系来自同一热液系统(长寿命岩浆房)的产物。荒田白钨矿中的高Ca浓度主要源于花岗岩类斜长石的绢云母化,且钨元素的提取遵循“正岩浆成矿模式”从花岗岩浆中获得。本研究对荒田钨矿床成矿时代的厘定和成矿物质源区的追溯为深化理解成矿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丰富了对滇东南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规律的认识,为该区域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 安雯静, 白峰, 刘孟松, 张道元, 黄甜甜, 王雯
    现代地质. 2025, 39(01): 183-193.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06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吉林“磐龙墨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成因及其地质背景,以揭示该玉石的形成机制,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综合运用常规宝石学测试、多种光谱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全岩化学分析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多种方法,对吉林省中东部中型铅锌矿矿体围岩中发现的“磐龙墨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磐龙墨玉”的折射率介于1.53和1.54之间,相对密度为2.73至2.79,摩氏硬度则在3.89至6.23之间。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绢云母,并包含绿泥石、磁黄铁矿和钛铁矿等次要矿物,结构特征包括独特的板状与块状构造以及超糜棱、隐晶质及变余结构。致色矿物以石墨和绿泥石为主。稀土元素的总量变化范围为177.93×10-6至216.89×10-6,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而Eu元素则呈现显著的亏损。锆石U-Pb年龄测定显示为(331.3±2.3) Ma(中石炭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地质资料分析,推测“磐龙墨玉”的原岩为正常沉积岩,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碳质板岩,并进一步通过热液蚀变转化而成。
  • 赵红星, 蔡景坤, 许迎新, 李雨璇, 刘迎新
    现代地质. 2025, 39(01): 209-223.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08
    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的祖母绿因其独特的色泽和优异的晶体品质而备受关注,但该区明格拉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尚未被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技术,对明格拉矿床的祖母绿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旨在探讨其化学成分并揭示其形成过程中的地质环境影响。结果显示,明格拉祖母绿的类质同象替代程度平均为12.79%,主要发生在四面体T2位的铍(Be),归属于“四面体型”祖母绿。同时,其通道结构中碱金属离子的含量丰富,H2O含量估算在2.28%至2.41%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明格拉祖母绿在Cr-V含量图中显示,Cr含量均高于4500×10-6,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产地的祖母绿。通过对铷(Rb)、铯(Cs)、钪(Sc)和锂(Li)等微量元素的对比分析,为祖母绿的产地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视角。
  • 王帅杰, 颜丹平, 周志成, 孔霏, 景含阳, 廖威
    NE向分布的齐岳山断裂将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划分为西北部的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和东南部的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然而,齐岳山断裂的性质和形成过程长期以来缺乏明确共识,导致对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存在显著分歧。为揭示齐岳山断裂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两侧构造变形差异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地震反射剖面解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5组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若存在先存断裂,变形集中于其部位,影响断层生成顺序;若无先存断裂且多套滑脱层具有较低内聚力,变形主要沿下部滑脱层传递;当中间滑脱层厚度大于下部滑脱层时,变形主要受中间滑脱层控制。结合地震剖面的分析,本文认为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表现为“双层台阶式断弯褶皱带”,齐岳山断裂形成于前陆褶皱冲断带的递进变形过程中,其两侧构造差异主要受基底滑脱层分布和寒武系滑脱层力学性质的主导作用。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由深层断弯褶皱控制,而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由浅层断弯褶皱控制。
  • 薛长军, 吕古贤, 吕承训, 高伟利
    现代地质. 2025, 39(01): 146-157.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34
    李梅铅锌矿床是我国重要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通过对该区域控矿构造特征、地层序列及沉积构造特征的系统研究,发现花垣断裂在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同沉积断层对矿床的发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寒武系清虚洞组的含矿沉积岩相被归类为枢纽带碳酸盐岩体系,其中主要岩相为藻礁灰岩,相应的微相包括台地边缘滩相与藻礁相。研究表明,藻灰岩中的裂隙构造发育明显,矿化作用较强,尤其在网状小构造高度发育的区域,通常形成富集的铅锌矿体。综合认为,矿床的成矿过程受到构造因素及藻礁相、相邻浅滩相的严格控制。研究成果为区域铅锌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田冉婷, 白峰, 许玲玲, 李净净, 车延东, 杜季明
    现代地质. 2025, 39(01): 194-208.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07
    软玉作为重要的矿物资源,其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理解矿床成因与评估资源潜力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选择贵州罗甸、广西大化和广西巴马地区的基性岩交代型软玉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技术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代表性软玉样品进行了系统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黔桂地区基性岩交代型软玉的主要成分以SiO2、CaO和MgO为主,其平均含量低于透闪石矿物的理论值,而SiO2的整体含量高于超基性岩矿床,呈现出与围岩及后期热液硅供给密切相关的成矿特征。微量元素分析中,U、La、Sm表现出显著的正异常,而Nb则为负异常,缺乏Ba负异常的特征进一步强化了其与其他成因软玉的区别。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具有较高一致性,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轻稀土元素的富集以及Ce和Eu的负异常使其在成因上可与其他软玉类型有效区分。此外,贵州和广西的辉绿岩与峨眉山玄武岩在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上呈现出较高的相似性。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同产地软玉的δCe、δEu及∑REE值,构建的树状图有效实现了对其的分类与区分。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华南地区软玉的成矿机制及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性地球化学依据。
  • 孙智杰, 黄波, 何杰, 曾嘉, 廖媛, 王宇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613-1623.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07
    开展重要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地质遗迹研究与地质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334个重要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深入探讨了湖北省重要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重要地质遗迹整体呈显著的聚集型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鄂西宜昌、恩施、神农架和十堰等地;在全局尺度上,重要地质遗迹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但在局部空间上不同类型地质遗迹的空间聚集模式差异显著;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矿产资源、地形条件、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旅游资源、居民经济条件、旅游收入等单因子的解释力高于0.2,是影响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与地质构造、居民经济条件与旅游资源在交互后解释力高于0.7,是影响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组合。
  • 马明, 刘池洋, 王建强, 赵红格, 马锦山, 王建国, 李少南, 韩玉, 马志强, 全晓园, 白蒙恩, 张晴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431-1444.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13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简称庆—鄂古隆起),其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厘定华北板块西南缘动力学背景、古环境变迁及油气勘探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了古隆起形成时限、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奥陶系与寒武系及寒武系与中新元古界之间存在3个不整合,寒武系和奥陶系发育同沉积正断层,且向古隆起方向地震相均表现为下部上超、顶部削截的特征;远离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厚度变化不大,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向古隆起方向减薄、缺失,且被中奥陶统穿时覆盖,上奥陶统发育局限;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和中奥陶统缺失是剥蚀所致,且中寒武统连续沉积。据此认为庆—鄂古隆起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早寒武世,南部初现古隆起雏形;中—晚寒武世,古隆起活动微弱;晚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未接收沉积;中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活动减弱;晚奥陶世到石炭纪沉积前,古隆起大幅度隆升并最终定型。古隆起形成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与南邻秦岭洋、西邻古祁连—秦岭洋及贺兰裂陷槽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华北板块西南缘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确定及庆—鄂古隆起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参考。
  • 刘备, 高先志, 李峰, 龚志愚, 罗凡, 杜小锋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484-1497.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71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薄片鉴定、总有机碳(TOC)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旨在对鄂西恩施地区孤峰组页岩沉积期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孤峰组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含量(5.79%~41.59%),矿物组成以石英(平均值为81.53%)和黏土矿物(平均值为12.6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黄铁矿及碳酸盐矿物;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孤峰组页岩沉积期表现为炎热潮湿气候特征;V/(V+Ni)、U/Th等参数表明沉积期底层水体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硅(Sibio)、Cu/Al及Ni/Al等指标揭示了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TOC与U/Th、Al、Ti/Al的弱相关性表明底水缺氧硫化环境和陆源碎屑对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而与Ni/Al的正相关性则表明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孤峰组页岩沉积环境表现为深水缺氧、气候炎热潮湿、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以及热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台内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 吴陈冰洁, 罗璐, 高楠安, 汪新伟, 崔梓贤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571-1584.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74
    层状热储的微观特征及宏观展布研究是砂岩热储地热资源精细评价和规模开发的重要依据。关中盆地西安凹陷新近系自下而上发育高陵群、蓝田—灞河组、张家坡组三套砂岩孔隙型热储,本文利用凹陷内咸阳、西安、周至等地16口地热井的测录井及岩心测试资料,对西安凹陷内新近系砂岩热储特征进行系统论述,探讨储层特征对砂体产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凹陷新近系地层整体为河流-三角洲-湖相砂泥岩互层沉积,具有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特征。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隙和原生孔隙为主,整体物性较好,张家坡组热储平均孔隙度30.02%,平均渗透率451.82×10-3μm2,属中高孔中高渗热储层;蓝田—灞河组热储平均孔隙度20.43%,平均渗透率140.7×10-3μm2,属中高孔中低渗热储层;高陵群热储平均孔隙度17.28%,平均渗透率109.5×10-3μm2,属中低孔中低渗热储层。热储温度随深度增加一般呈线性升高,表现出传导型地热资源特征,典型地热井温度-深度曲线可分为直线式、折线式两类形态;部分位于渭河断裂带的地热井温度-深度曲线为“局部竖直式”,表现出传导-对流型地热资源特征。热储砂体在凹陷内广泛分布,整体厚度大、富水性好,单砂厚度一般小于5 m,蓝田—灞河组和高陵群砂体发育在垂向和平面上均优于张家坡组。热储特征影响地热井的产水能力,物性是砂体实际产水与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单层砂体的产水能力主要受到物性和泥质含量的影响,泥质含量越低,渗透率越好,单层砂体产水量往往越高。综合砂体物性、厚度、温度等因素,蓝田—灞河组是最优的开发层段,其科学可持续开发是区域地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韩慧萍, 马嘉, 张怡, 潘莹露
    现代地质. 2025, 39(02): 312-326.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67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埋藏流体对于储集层的改造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研究成岩流体的性质及分布是进行储层精细评价的前提。以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孔缝充填物和围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氧、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包裹体测温的方法开展了埋藏流体性质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主要流体类型为正常地层水,表现为包裹体均一温度低于本区最高埋藏温度(120℃),氧同位素组成为-6.64‰~-4.23‰,锶同位素值低(<0.709),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围岩一致,δEu无异常;研究区内局部有热液流体活动,表现为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围岩最高埋藏温度5℃以上(125℃),具有更轻的氧同位素组成(-15.18‰~-7.09‰),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异于围岩。热液流体类型分为岩浆热液和深部循环的热卤水。其中岩浆热液以形成萤石等岩浆矿物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为具有与国际奥陶系沉积碳酸盐岩标准相一致的87Sr/86Sr值(0.70782~0.70903),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δEu的变化范围为1.240~20.906),较低的Th/U值(<0.45);深部循环热卤水的特征为较高的87Sr/86Sr值(>0.709)和较高盐度(≥15%NaCl)。热液流体对储层进行溶蚀改造,提高了研究区的储层物性,影响区域为有利储集区。热液流体的分布主要与深大断裂有关,岩浆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热液流体的形成。
  • 张国宾, 孔金贵, 王翠彭, 史宏江, 鞠楠, 何云龙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由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及其间缝合带拼接形成,各地块间的拼合时间、位置及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呼玛地区晚石炭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特征及成岩构造环境,并尝试限定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研究表明,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10.3±2.6) Ma和(313.4±2.5) Ma,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两类岩体表现出富硅、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征,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及明显负铕异常,具有典型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晚期—显生宙新增生下地壳角闪岩相物质的部分熔融源区,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推测大兴安岭北段晚石炭世花岗岩形成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拼合后的后造山构造环境,代表了区域从挤压向伸展体制转变的地质响应。
  • 魏超凡, 张志杰, 万力, 成大伟, 李顺利, 孙洪伟
    现代地质. 2025, 39(02): 327-349.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11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下二叠统井井子沟组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特征和复杂的物源体系一直是该地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四工河、井井子沟、红雁池剖面及艾维尔沟剖面出露的井井子沟组为研究对象,野外露头剖面的精细描述、沉积相解释,综合运用重矿物组合、ZTR指数、重矿物Q型聚类分析、锆石U-Pb年代学数据等物源示踪技术,对研究区井井子沟组物源体系和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峰以东地区井井子沟组沉积时期以东博格达山为主要物源,以北三台凸起为次要物源,在低幅度宽缓的古地貌背景下发育远源辫状河缓坡沉积;博格达峰地区存在局部凸起,为主要物源,发育近源辫状河沉积及浊流沉积;艾维尔沟剖面以依林黑比尔根山为主要物源,在构造抬升影响下发育近源扇三角洲。通过将物源体系与沉积体系研究相结合,明确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井井子沟组存在东西双向物源体系特征,细化了该地区沉积展布规律,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早二叠世构造-沉积模式,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 肖粤新, 孙泽龙, 闵英姿, 杨鹏至, 田兆飞, 成明, 兰建梅
    现代地质. 2025, 39(02): 478-494.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25
    本文以安徽省皖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CSLE模型定量评估了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且重点探讨了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坡度、海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20年4期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分别为5719万t、4893万t、6669万t、6565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336 t/(km2·a)、1143 t/(km2·a)、1558 t/(km2·a)、1534 t/(km2·a),总体上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加剧趋势,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域从轻微、轻度侵蚀向更高程度的侵蚀等级转移;土壤侵蚀程度以轻微、轻度侵蚀为主,空间分布总体特点为北低南高,池州、黄山和宣城市的多山地区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坡度、海拔等密切相关,林地土壤侵蚀程度高于耕地,这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程度有关;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大,坡度25°~35°区域内土壤侵蚀量最大,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960.92万t,占比32.79%,海拔200~500 m区域内土壤侵蚀量最大,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306.75万t,占比39.24%,因此未来须进一步加强这些区域的生态恢复及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建议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合理规划坡地农业等措施来改善水土流失现状。本研究结果可为皖南山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任大伟, 魏思源, 尹太举, 陈少伟, 房久顺, 赵文凯
    现代地质. 2024, 38(06): 1511-1522.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02
    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是由一个或多个河口坝-天然堤-河道组成的指状坝构成,它发育在水体较浅、构造相对稳定、水平面频繁波动的湖(海)盆中。为探究频繁湖水位变化与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关系及其内部沉积单元的形成过程与响应机制,利用水槽模拟实验正演还原了湖水位频繁升降条件下指状砂坝型三角洲的发育演化过程。实验设计18个期次的洪-枯水期的湖平面周期性变化,耗时108 h,利用3D激光扫描仪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发现: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自下而上发育底积层-前积层-顶积层;河道、河口坝、天然堤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河道携带沉积物在河口形成河口坝,河口坝淤积叠置并逐渐转化为天然堤,稳固的天然堤降低了河道摆动频率,使得河道能携带沉积物不断向湖区延伸搬运;单一河道的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受控于河道、天然堤及河口坝三者建设关系的动态平衡,水位和流量的周期性旋回加速了这一平衡关系的建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中,沉积物主要堆积在河口,河道呈条带状剥蚀,河口两侧泥沙卸载速率不一致导致了河道左右摆动。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湖水位变化背景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响应过程及其内部单元的动态演化规律,为研究浅水三角洲演化过程及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 张浔浔, 文浪, 杨斌, 赵阳刚, 邢莉圆, 段阳海, 蒲春
    现代地质. 2025, 39(02): 410-419.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7
    拉萨河—尼洋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重要的河谷农业区,2021年4月至11月期间共采集流域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278件,通过室内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流域三类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组成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拉萨河—尼洋河流域受同一个大气环流背景及夏季风水汽来源的影响,尼洋河大气降水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相比拉萨河而言尼洋河更富集重同位素;气温和降雨量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相对湿度和海拔呈现一定程度负相关;(2)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δ18O值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贫化,存在明显海拔效应,海拔递减率分别为0.27‰/hm和0.29‰/hm;(3)拉萨河—尼洋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且二者同位素含量分布比较集中,属于交叉分布,存在相互补给的现象。拉萨河—尼洋河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的测定,为阐明流域水文过程提供基础的同位素证据,对变化环境下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的水资源利用和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朱梅涛, 邢莉圆, 牛学瑶, 刘晓煌, 武杰, 宋东阳, 龚伦, 安洪岩
    现代地质. 2025, 39(02): 396-409.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4
    为评估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以多源异构遥感数据和生物物理模型为基础,评估首都经济圈1990至2020年的生境质量,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之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揭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景观格局等因素对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的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林地生境质量得分高,建设用地和耕地生境质量得分低,多年分布格局总体较稳定。整体生境质量平均下降约3.51%,以快速城镇化的天津和廊坊两市最为显著,分别下降约23%和21%;(2)1990至2020年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空间上存在正相关性,总体呈现高-高和低-低聚集,高-高聚集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区县,低-低聚集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区县;(3)1990至2020年各影响因素对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总体上看,降雨、NDVI、海拔、NP、PD、IJI和SPLIT对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的影响总体上呈正面效应,气温、GDP、人口密度、SHAPE、PARA_MN、PRD和SHDI对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的影响总体上呈负面效应,COHESION对首都经济圈生境质量的影响正负效应相当。研究成果有利于为城市化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娄元林, 成明, 陈武, 唐侥, 曾昊, 陈坤, 袁永盛, 杨桃
    现代地质. 2025, 39(02): 263-276.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15
    藏南古堆地区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一级构造单元之喜马拉雅片的中段,北涉雅鲁藏布江板块结合带,该区新发现系列锑多金属矿床。目前关于这些矿床的科学研究薄弱,制约对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本文选择该区代表性的恰嘎、那穷和卓木日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成矿流体展开系统研究,探讨其成分、温度、盐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限定成矿流体类型,并估算成矿深度。结果表明,该区以锑为主的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铅锌为主的,可见有三相包裹体;主成矿温度上辉锑矿成矿温度(180~208℃)略低于铅锌矿成矿温度(203~230℃),NaCleq盐度为3.0%~9.9%;成矿流体的气体成分以CO2为主,并含有部分N2、CH4、H2O,属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热液体系;成矿压力为33~71 MPa,成矿深度为1.2~2.6 km,形成于浅成成矿环境;成矿流体的δDV-SMOW为-64.6‰~-70.2‰和-135.2‰~-129.4‰,δOH2O为2.9‰~5.2‰和6.6‰~9.9‰,H、O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以建造水为主,也有浅部流体的混入。综合分析认为藏南古堆地区锑多金属矿床为以建造水为主的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且现锑矿的深部可能存在Au-Sb、Pb-Zn-Sb矿。
  • 雒新萍, 刘晓煌, 严宇翔, 何振芳, 邢莉圆, 王然
    现代地质. 2025, 39(02): 504-513.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78
    开展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对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持续巩固深化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0—2020年MOD13Q1-NDVI影像和同期气象数据为数据源,综合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NDVI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分异性,探讨植被NDVI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0多年宁夏植被生长季NDVI整体呈线性增加趋势,线性递增速率为0.008/a,植被区域分布差异性明显,总体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植被呈现改善趋势的面积明显大于退化趋势的面积,植被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65.34%和3.05%。残差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平均贡献率约33%,近20年来植被NDVI残差和NDVI残差变化趋势的均值分别为0.17和0.007/a,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正效应逐步增强,生态恢复工程是促进宁夏植被NDVI显著提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