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1990—2020年间土壤侵蚀特征及影响因素

肖粤新, 孙泽龙, 闵英姿, 杨鹏至, 田兆飞, 成明, 兰建梅

现代地质 ›› 2025, Vol. 39 ›› Issue (02) : 478-49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25

皖南山区1990—2020年间土壤侵蚀特征及影响因素

  • 肖粤新, 孙泽龙, 闵英姿, 杨鹏至, 田兆飞, 成明, 兰建梅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皖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CSLE模型定量评估了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且重点探讨了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坡度、海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20年4期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分别为5719万t、4893万t、6669万t、6565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336 t/(km2·a)、1143 t/(km2·a)、1558 t/(km2·a)、1534 t/(km2·a),总体上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加剧趋势,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域从轻微、轻度侵蚀向更高程度的侵蚀等级转移;土壤侵蚀程度以轻微、轻度侵蚀为主,空间分布总体特点为北低南高,池州、黄山和宣城市的多山地区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坡度、海拔等密切相关,林地土壤侵蚀程度高于耕地,这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程度有关;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大,坡度25°~35°区域内土壤侵蚀量最大,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960.92万t,占比32.79%,海拔200~500 m区域内土壤侵蚀量最大,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306.75万t,占比39.24%,因此未来须进一步加强这些区域的生态恢复及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建议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合理规划坡地农业等措施来改善水土流失现状。本研究结果可为皖南山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CSLE模型 / 土壤侵蚀 / 土地利用 / 皖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

S157.1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肖粤新, 孙泽龙, 闵英姿, 杨鹏至, 田兆飞, 成明, 兰建梅. 皖南山区1990—2020年间土壤侵蚀特征及影响因素. 现代地质. 2025, 39(02): 478-494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25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江南丘陵区自然资源与地表基质观测监测评价”(DD20230515); 自然资源部洞庭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基金项目(2023016)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