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高丽钞,刘畅,刘云通,罗瑜雪,曹钰彬,华成舸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4): 489-497.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72

    舌神经功能障碍(LND)是牙拔除术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同侧舌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可伴有味觉功能减退甚至丧失。LND的症状可因舌体机械运动频繁及口腔局部刺激较多而加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大部分患者心理接受度差且改善症状的需求迫切。LND成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虽然近年来神经修复技术有所进展,但修复机制未完全明确,治疗效果难以预测,因此对其进行病情评估、预后判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LND的研究进展,分析其成因和临床表现,重点就LND的临床评估、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预后状况进行综述。

  • 专家笔谈
    汤春波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1): 1-9.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01

    无牙颌患者在种植修复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建𬌗后的修复空间能否足够容纳种植义齿上部结构和修复体,根据修复空间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目前存在的困难在于临床上对修复空间的评估尚无统一的标准。当口内的修复空间与修复体设计不匹配时,会出现种植义齿的机械或生物学并发症。本文综述并明确了无牙颌患者垂直高度和水平关系的评估方法,介绍了相应的无牙颌种植修复方式的临床决策。本文推荐:在无牙颌患者种植治疗之前,记录天然牙或旧义齿保留的正确的颌位关系;使用数字化技术,获得患者口腔颌面部完整的数字化信息,从而构建出三维虚拟牙科患者模型;根据测量得出的垂直修复空间和水平关系,设计以功能和美学为导向的种植修复方案。

  • 专家笔谈
    张敏, 李继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3): 249-255.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45

    牙齿漂白技术是微创治疗牙齿着色的有效方法之一。漂白技术实施简单,但是临床应用中颇具挑战性。术前进行充分的医患沟通和评估,根据病因和难度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计划地防控,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文献回顾和笔者的临床体会,对活髓牙漂白技术的临床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着色牙的漂白治疗提供参考。

  • 牙周病学专栏
    刘诗礼,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4): 425-432.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59

    心力衰竭(HF)是各类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对HF病因学的探索涉及多个方面,炎症对HF进程的影响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牙周炎是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软硬组织破坏性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已有报道指出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CVD)存在关联,但牙周炎与HF的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发现牙周致病菌及其毒性产物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对心肌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HF的进程。本文对牙周炎与HF的相关性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牙周炎及CVD的共同防治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 专家笔谈
    贺红, 吉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2): 125-136.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32

    达成精确的转矩表达和稳定的支抗控制是正畸治疗的关键因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口腔健康与矫治感受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球面自锁托槽(球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两个方面的需求。球面自锁托槽的球面结构可以降低因佩戴矫治器而引起口腔溃疡的概率,并能减少生物膜附着,降低牙龈和牙周疾病的发生概率。与方形托槽相比,球面自锁托槽的脱落率降低了95%。止动定位系统是球面自锁托槽的核心创新点,主要由螺纹系统、螺丝系统和弓丝系统组成。得益于止动定位系统,球面自锁托槽可以去除余隙角,精准表达转矩,使用止锁螺丝时可增强支抗稳定性。止动定位系统搭配了3种特制的细方丝(0.152 4 mm×0.635 0 mm、0.203 2 mm×0.584 2 mm、0.254 0 mm×0.558 8 mm),用轻力排齐的同时可以表达转矩,控制牙根。球托矫治器以黏膜刺激小、脱落率低、转矩表达精准、支抗保有率高、细方丝轻力矫治等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

  • 综述
    古丽其合热·阿布来提,秦旭,朱光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1): 68-73.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10

    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生物膜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以牙龈炎症和牙槽骨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线粒体自噬是通过自噬选择性清除细胞内功能失调或受损的线粒体来调节细胞内稳态的主要机制,在线粒体质量和数量控制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可以通过抑制牙周炎症反应、降低细胞凋亡、促进牙周韧带干细胞成骨分化等多种途径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为牙周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前景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牙周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口腔肿瘤学专栏
    傅豫, 何薇, 黄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1): 36-44.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06

    铁死亡是一种可调控的,具有铁依赖性的,由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形式,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形式,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铁死亡在癌症、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各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铁死亡是口腔癌的新兴治疗靶点。许多炎症损伤疾病与铁死亡相关,牙周炎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铁死亡的发生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目前铁死亡与口腔疾病的相关研究及发现进行综述,旨在为探索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提供参考。

  • 口腔肿瘤学专栏
    王苗,孟婉蓉,李龙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1): 10-20.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19

    代谢重编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促使肿瘤细胞在营养匮乏的情况下存活并促进其恶性进展的重要原因。近些年研究发现,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system Xc-)不仅是诱导铁死亡的关键靶点,同时对肿瘤代谢起重要调控作用,该转运体是导致肿瘤细胞对葡萄糖高度依赖的原因之一,这提示对于高表达system Xc-的肿瘤,抑制葡萄糖摄取及糖代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从system Xc-的表达调控、功能及其对肿瘤代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肿瘤代谢治疗提供新思路。

  • 牙周病学专栏
    温星悦, 赵骏宇, 赵崇钧, 王贵欣, 黄睿洁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4): 416-424.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37

    壳聚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天然存在的阳离子多糖,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菌、抗炎、抗癌、组织修复活性和巨大载药能力等优点,在组织工程中逐渐受到重视。作为一种炎症破坏性疾病,牙周病发病率高且对口腔健康乃至全身健康都有重大影响。本文总结了壳聚糖在牙周治疗中的再生支架、药物递送、抗菌作用、抗炎和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牙周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牙周病学专栏
    陈梦洁, 刘小乐, 朱丽雷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4): 401-405.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52

    目的 探讨牙周炎患者牙周支持治疗对血细胞指标的影响。 方法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2022年3月于长沙市口腔医院就诊且被确诊为牙周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定期进行牙周支持治疗,分为定期支持治疗组(74例)和不定期支持治疗组(76例),对比两组血细胞指标水平变化。 结果 定期支持治疗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均低于治疗前(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高于治疗前(P<0.05);血红蛋白浓度(HGB)相对稳定(P>0.05)。治疗后不定期支持治疗组SII较治疗前下降,MPV、MCV则增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BC、N、PLT、SII、MCV、MCHC和MPV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随访期间,定期支持治疗组WBC、N、PLT、SII呈下降趋势;MCHC、MPV、MCV呈增长趋势。 结论 积极的牙周支持治疗能改善牙周炎患者的血液学参数,缓解体内免疫与炎症失衡状态,有利于治疗效果的维护与提高。

  • 综述
    甄亚斐, 彭显, 应斌武, 张平, 周学东, 廖玍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3): 353-361.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48

    唾液是一种微酸性口腔液,主要由水构成,含有少量无机离子和丰富的蛋白质,这些成分使其具有特殊的流变学和生物学性质,赋予其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对维持口腔及全身健康起重要作用。唾液减少或成分改变会导致口干症,易引发一系列口腔健康失衡,如口腔灼热,味觉改变,言语、咀嚼和吞咽困难,还会增加患龋病和牙周病等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口干症的患病率约为20%,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约为50%。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口干及其并发症已引发不可忽视的健康负担。人工唾液是开发用于模仿天然唾液生物学性质和功能的口腔护理产品,是对症治疗口干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安全、有效的人工唾液,对维护老年人口腔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和市场前景。开发人工唾液首先要全面认识天然唾液的特性。本文系统介绍了天然唾液的成分及生物学功能,并详细描述了人工唾液的流变学行为、摩擦学性质、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应用性能等内容,以期为新型人工唾液的开发提供帮助。

  • 综述
    陈梓柠,王浩,李倩雯,赵宁睿,王雪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3): 310-318.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34

    种植钉支抗在口腔正畸领域应用广泛,而不同国家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别。本文总结了相关的调查研究方法,种植钉的使用情况、优势与适应证、并发症以及影响种植钉应用的因素,结果发现:目前种植钉的使用率为43.7%~93.3%,但现有不同调查之间的标准存在差异,难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种植钉适用于内收前牙、压低后牙等多种情况,在加强支抗的同时有利于减少对患者依从性的依赖;常见并发症有松动脱落、软组织反应和牙根损伤等;医生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治疗费用以及患者对种植钉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可能影响其使用。目前尚缺少我国在种植钉支抗应用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

  • 论著
    杨再目,曹沛,刘振华,栾庆先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3): 288-295.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44

    目的 血浆无细胞线粒体外线粒体DNA(cf-exmtDNA)具有促炎潜能,本文探讨血浆cf-exmtDNA与牙周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18~45岁受试者78人,其中牙周健康者11人,牙龈炎患者11人,牙周炎患者56人。检查并记录基线牙周指标、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和空腹血糖(FBG)。取4 mL抗凝静脉血,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其中cf-exmtDNA,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cf-exmtDNA拷贝数。比较不同牙周炎症状态组血浆cf-exmtDNA水平,并对血浆cf-exmtDNA与平均探诊深度(mPD)、平均附着水平(mCAL)、平均出血指数(mBI)、平均菌斑指数(mPLI)、年龄、FBG、BMI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牙周炎组血浆cf-exmtDNA水平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P=0.042);样本整体血浆cf-exmtDNA水平与年龄(P=0.023)、mPD(P<0.001)、mCAL(P=0.006)、mBI(P=0.026)呈正相关关系;多重回归分析中,血浆cf-exmtDNA水平主要取决于mPD。 结论 在18~45岁人群中,牙周炎患者血浆cf-exmtDNA水平较牙周健康者显著升高,血浆cf-exmtDNA水平与年龄、mPD、mCAL、mBI呈正相关关系。

  • 口腔组织再生专栏
    窦金凤,程旭,石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3): 278-287.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41

    唇腭裂等先天性颌面畸形的患者多伴有口颌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颌面整复术后,口颌肌通常表现出成肌能力不足和过度纤维化的特点,这极大地限制了患者颌面功能的恢复。口颌肌是具有独特进化及发育特征的骨骼肌亚群,其纤维化的发生与其独特的胚胎发育来源和固有的再生特性有关,其中卫星细胞和成纤维脂肪前体细胞主导的成肌-成纤维失衡是纤维化发生的重要因素。药物治疗或可成为改善口颌肌纤维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口颌肌发育和再生的独特性、肌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基础,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对抗骨骼肌纤维化的药物治疗展开综述,为阐明口颌肌再生纤维化的特异性机制和制定更有效的促进口颌肌再生的策略提供思路。

  • 综述
    何科泰,徐名颉,周昶含,米金龙,李忆博,刘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2): 217-226.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14

    三叉神经痛是口腔医学的临床常见病,表现为电击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三叉神经痛可分为3种,其发病原因及特点各有不同,其中,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机械压迫,炎症因子对该过程也有重要影响。建立合适的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对于理解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三叉神经痛治疗措施的实验方法学基础。目前学者们已经建立了多种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实验目的和场景。本文对三叉神经痛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综述
    张宇,贾志宇,唐慧芳,张志勇,李文静,田松波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2): 193-200.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05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唾液腺炎(IgG4-RS)是一种与IgG4密切相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唾液腺尤其是颌下腺无痛性持续性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血清IgG4升高,淋巴浆细胞浸润,后期全身多器官可继发病变,组织病理学是该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倾向于传统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用药,现阶段可尝试应用生物制剂进行靶向治疗。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对IgG4-R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帮助。

  • 论著
    胡雅瑄,马子涵,王将凌,汪永跃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2): 187-192.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30

    目的 探索一种可降解新型聚乳酸膜(PDLLA/PLLA)在引导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0 kg,在动物一侧下颌骨体部近下颌骨下缘处制备10 mm×5 mm×3 mm箱状骨缺损,然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PDLLA/PLLA覆盖于缺损表面,对照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Guidor聚乳酸可吸收膜覆盖于缺损表面,空白组动物不作处理。术后8、12周采集缺损处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实验动物均未发生炎症和排异反应,各组创口愈合良好,成骨活跃。大体观察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成骨量较多,材料降解较少,对照组动物成骨量较实验组少,材料降解完全;术后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成骨量相当,实验组材料进一步降解,空白组动物成骨量少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8、12周,Micro-CT可以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缺损区域新生骨明显多于空白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新生骨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密度(BMD)和骨小梁数量(Tb.N)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动物(P<0.05),且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新生骨BV/TV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术后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BV/TV、BMD和Tb.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切片观察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新生骨小梁周边细胞生长活跃,并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术后12周实验组动物骨小梁周围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骨缺损部位骨组织密度接近周边正常骨组织。 结论 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PDLLA/PLLA呈现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可以明显促进缺损处愈合。

  • 论著
    杨岩朵,陈红,许祖达,赵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2): 176-186.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36

    目的 比较生物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与三氧化矿物聚合物(MTA)用作牙齿活髓切断术盖髓剂的疗效差异。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iRoot BP Plus与MTA用于牙齿活髓切断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3月。由2名成员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结局指标包括临床成功率、盖髓操作时间、牙本质桥形成率及牙变色率。利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5.0软件对被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8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术后 3、6、12个月iRoot BP Plus组与MTA组之间临床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Root BP Plus组的盖髓操作时间明显小于MTA组(P<0.05);3)术后3个月,iRoot BP Plus组的牙本质桥形成率高于MTA组(P<0.05);4)末次随访iRoot BP Plus组牙变色率显著低于MTA组(P<0.05)。 结论 iRoot BP Plus用于牙齿活髓切断术的临床成功率与MTA相近,但较MTA盖髓操作时间更短,发生牙变色的概率更低。

  • 牙萌出专栏
    王曼婷,沈敏建,李晓霞,蒋文翔,吴志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2): 144-150. https://doi.org/10.7518/gjkq.2024025

    牙齿萌出障碍多见于恒牙,在乳牙中比较少见。乳牙中主要累及乳磨牙,以下颌第二乳磨牙最为常见。乳磨牙萌出障碍病因诊断困难,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对乳磨牙萌出障碍的治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观察、修复、拔除受累牙、外科松解或正畸牵引等方法是目前可参考的治疗手段,治疗方法的选择与乳磨牙萌出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伴随症状以及继承恒牙情况等有关。本文围绕乳磨牙萌出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分类以及治疗方法等展开综述,以期为乳磨牙萌出障碍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潘子建, 潘剑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5): 616-623.
    阻生第三磨牙(M3)可导致相邻组织结构发生病变,其中包括引起相邻第二磨牙(M2)的牙根外吸收(ERR),即在牙根外表面出现牙体硬组织丧失。阻生M3引起相邻M2 ERR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M2牙髓受累甚至牙齿早失。阻生M3的方向以及和相邻M2存在接触是阻生M3引起相邻M2 ERR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阻生M3引起相邻M2 ERR的诊断、流行病学、预后以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阻生M3引起相邻M2 ERR的治疗方案为:在多学科指导下,综合考虑ERR的程度、M2有无牙髓受累或其他合并疾病、M3的利用价值、患者个人情况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这一结论为口腔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参考,并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毛鸿晨, 王铮, 杨德琴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5): 608-615.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与慢性牙周炎密切相关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其产生的外膜囊泡作为一种特殊的毒力因子在口腔疾病的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囊泡是细菌释放的纳米级球状结构,主要由细菌的外膜和周质成分组成。外膜囊泡被释放到环境中后参与了口腔中多种细菌的共聚集和生物膜的形成,并将毒力因子输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本文主要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囊泡毒力蛋白质在常见口腔疾病中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赖思悦, 李博磊, 程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5): 565-571.
    根尖周炎是由微生物感染引发的根尖周炎症,根管微生物既能直接破坏根尖区牙槽骨,也能刺激根尖周组织产生炎症,进而刺激牙槽骨吸收。根管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感染,终极目标是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根管冲洗是根管治疗中的重要步骤,理想的根管冲洗剂应符合上述两大目标并且细胞毒性较小。光热治疗(PTT)是一种新型的抑菌方法,可以利用光热材料将光能转变为热能以控制感染,并且能调节组织修复过程,促进成骨过程并抑制破骨吸收。PTT还能与光动力治疗(PDT)形成协同抗菌效应。PTT应用于根管冲洗,有希望实现根管治疗的两大目标。本文总结了PTT对感染根管中常见微生物的抗菌作用和对根尖区骨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且初步探讨了PTT和PDT的协同效应,为PTT在根管冲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焦明阳, 周煜萃, 蒋正源, 刘雨欣, 曲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5): 550-557.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导板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牙髓治疗领域,以完成更精准、更微创、更高效的牙髓治疗。本文将对数字化导板技术在牙髓治疗中的工作流程,以及该技术在非手术牙髓治疗及根尖手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 汪云毅, 朱珠, 张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5): 630-641.
    头影测量是正畸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高精度定位头影测量的标志点对于确保正畸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目标的正确性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头影测量标志点从手动标注逐渐进展到自动定点,并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从基于知识方法到基于模型和模板匹配方法,再到现在的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方法,人工智能在传统头颅侧位片上标志点检测的准确率已有显著提高,但在图像数据更精确的三维图像上,自动定点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旨在综述人工智能在头影测量自动定点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龙海轮, 苏旭, 吾凡别克·巴合提, 张勇, 陈晓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61-68.
    目的 分析大麻素Ⅰ型受体(CBlR)抑制或激活对大鼠硬腭黏膜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大鼠硬腭部黏膜2 mm创伤造模,腹腔注射选择性拮抗剂Rimonabant Hydrochloride (SR141716A)和选择性激动剂Anandamide(AEA)持续7 d,记录创口平面愈合情况,组织学愈合情况,CB1R的表达水平,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组织匀浆的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CB1R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硬腭黏膜创口的愈合,CB1R抑制的动物伤口出现了明显的愈合延迟,同时伴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升高。结论 CB1R在大鼠硬腭黏膜创伤过程中表达于周围组织中,降低了局部组织的炎症水平,促进了伤口愈合。
  • 陈蕊, 范桢, 郝春波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763-771.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 (AIM2)炎症小体是由AIM2、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及半胱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组成的大分子蛋白质复合物,活化后可释放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等促炎细胞因子并诱导焦亡,在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AIM2炎症小体的激活参与了牙周炎的发展,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牙周炎与糖尿病互为双向关系,AIM2作为DNA传感器在牙周炎和糖尿病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重点综述了AIM2炎症小体在两种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并对AIM2炎症小体在两种疾病双向关系中的潜在机制进行探讨,为后续牙周炎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 张婉琼, 郑谦, 贾仲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749-755.
    核糖体蛋白L5 (RPL5)是核糖体大亚基的一部分,携带RPL5基因突变的Diamond-Blackfan贫血患者会伴发多种畸形,包括唇腭裂等颅面畸形以及心脏缺陷等躯体畸形。但是在RPL5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发生缺陷的情况下,唇腭裂发生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文综述了近年对于RPL5的研究,并讨论了突变的RPL5核糖体蛋白与唇腭裂发生的可能机制。
  • 陈梦洁, 徐文华, 刘青青, 康毓聃, 刘蓉, 朱丽雷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706-712.
    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牙周炎分级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2023年1—10月于长沙市口腔医院就诊患者进行筛选,共选择263人,分为牙周炎组(131例)和牙周健康组(132例),分析两组间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牙周炎的患病相关因素及诊断价值,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细胞指标与牙周炎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与牙周健康组相比,牙周炎组SII、NLR、PLR明显升高,LMR明显降低(P<0.05)。SII、NLR、PLR、LMR均对牙周炎有预测价值,其中SII约登指数最大,价值优于NLR、PLR、LMR。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NLR与牙周炎有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组各分级间SII、NLR、PLR、LM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分级与SII、NLR、PLR呈正相关,与LMR呈负相关(P<0.05)。结论 SII与牙周炎分级存在相关性,在临床评估牙周炎进展速度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刘曼, 孟耀, 牛茂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699-705.
    正畸术后复发是口腔正畸学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观点认为由于正畸牙移动和正畸牙复发期间发生的生理模式具有相似性,所以通过靶向参与牙槽骨改建的降低正畸牙移动速率的生物化学制剂可以潜在地调节正畸牙复发。通过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干预正畸复发的相关研究药物目前主要处于体外实验研究阶段。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一些生物药物具有其无创、不良反应小、干预方便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应用于干预正畸复发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补骨脂、植物雌激素依普黄酮、乳铁蛋白、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这4类生物药物的相关成骨机制及其在正畸术后复发领域的基础研究进行综述。
  • 李榕, 赵青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687-698.
    安氏Ⅱ2分类错(牙合)畸形以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磨牙远中关系为特征,患者的前牙切导异常,导致下颌运动轨迹被迫后退。多数患者表现出下颌后缩,并伴有咀嚼肌疼痛、关节盘移位以及髁突位置异常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于安氏Ⅱ2分类的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主要是改善前牙舌倾、打开咬合以及协调上下牙列和颌骨的矢状向关系,但相关治疗措施对于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尚有争议。本文综述了成人安氏Ⅱ2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特征、正畸治疗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总结了有利于恢复正常盘-髁关系的咬合板治疗措施,以期能为成人安氏Ⅱ2分类患者正畸治疗的临床诊断和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最终实现咬合和关节的协调、稳定。
  • 蒋佳珍, 蒋晓鸽, 陈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677-686.
    颧牙槽嵴区皮质骨密度高、骨量大,植入该区的微种植钉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能够承担较大的正畸力,实现牙列整体移动。此外,颧牙槽嵴区的微种植钉离磨牙根尖较远,牙根损伤风险小,牙齿移动不受干扰。相对于根间牙槽骨,颧牙槽嵴区是一个更理想的微种植钉植入位置,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提高该部位微种植钉植入的成功率,本文从解剖因素、临床因素和患者因素三方面对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成功植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植入的认识,进而提高该支抗的治疗效果。
  • 揭伟萍, 胡济安, 李怡宁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57-262.
    微分泌性腺癌(MSA)是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头颈肿瘤分类中新增的一类唾液腺上皮源性低度恶性肿瘤。MSA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改变。组织学上,MSA可排列呈微囊型、筛状、小管样和条索样,囊腔或管腔内含丰富的嗜碱性分泌物,肿瘤由闰管样细胞组成,细胞形态单一,肿瘤间质为纤维黏液样组织。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上,MSA肿瘤细胞常表现为SOX10、S100、p63阳性,p40、calponin和mammaglobin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可表现为阳性或阴性。MSA表现为特异性MEF2C∶∶SS18基因融合。MSA需与分泌性癌、硬化性微囊性腺癌、多形性腺癌、腺样囊性癌、分泌性肌上皮癌等进行鉴别。
  • 卢妍蓓, 李正娟, 雷蕾, 罗晶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46-256.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放射治疗是OSCC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手段,对原位肿瘤治疗效果良好,但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较常见,致死率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肿瘤具有显著的放射抵抗,存活的癌细胞可表现出增殖、侵袭和迁移增强,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甚至获得癌干细胞表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PKB,通常称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信号组分广泛参与OSCC发生发展和治疗预后的调控,已被证明与OSCC放射抵抗呈正相关;但其具体调控机制仍待进一步探索。本综述聚焦PI3K信号通路与OSCC的放射抵抗,从癌细胞、癌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三方面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讨论PI3K介导的放射抵抗分子机制,以期为提高OSCC放疗敏感性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效的潜在分子靶标。
  • 和慧, 刘文超, 杨锦波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99-106.
    显微根尖手术作为保存天然牙的最后一道防线,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重视。血液的存在会影响手术视野、降低充填材料的密封性,从而降低手术的成功率。出血控制贯穿手术的始终,是临床操作中的一大重点及难点。本文通过对显微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出血管理进行总结,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 钟良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10.
    重度牙周炎损害牙齿支持组织的健康并影响咀嚼功能,甚至导致牙列缺损或缺失。在重度牙周炎的诊疗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诊疗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效果和诊疗体验。目前口腔临床常用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器械包括数字化牙周电子探针、牙周内镜、数字化口腔扫描和3D打印、数字化电子咬合记录仪、电子面弓等。本文就上述几种数字化技术在重度牙周炎诊疗中,从临床检查、诊断、治疗规划到治疗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应用进行阐述。
  • 孙睿哲, 倪前伟, 高瞻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8-2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因发病部位解剖结构复杂,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近距离照射治疗具有适形性高、剂量分布均匀等优势,因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数字可视化技术、3D打印技术等多项新型数字化技术已被用作近距离照射治疗的辅助手段,用于术前方案设计、术中引导、全程剂量验证等多个环节。而人工智能、数字化病理技术仍处于试用阶段,有望在未来进一步优化近距离照射治疗模式,提高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近距离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总结,为未来临床应用发展提供思路。
  • 廖永珍, 王晓辉, 邱洁, 周加靓, 丛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50-60.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探究口腔癌智慧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未来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3—2023年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Scopus和PubMed数据库口腔癌智慧医疗主题英文文献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中国知网)数据库同主题中文文献,利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被引频次、关键词进行循证可视化对比分析。结果 共纳入547篇英文文献和34篇中文文献,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且近几年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美国是该领域贡献最大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学术交流紧密,而我国跨国、跨机构、跨团队合作较局限,网络结构具有明显地域性。此外,人工智能辅助口腔癌诊治是国内外文献共同关注的重点,英文文献侧重新型诊断技术的深层探索,中文文献倾向智慧康养及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应用探究。结论 口腔癌智慧医疗的持续发展使其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智慧康养和中药特色药理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日益深远,早期预警筛查亟待成为智慧医疗关爱口腔健康的重要着力点。
  • 曹昶, 张知妍, 何佳潞, 陈塑, 杨帆, 孟沙沙, 李岱蔚, 董永涛, 颜洁, 孙艳, 朱桂全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17-230.
    目的 评估一种基于ABC分区法的手术入路决策,在腮腺肿瘤内镜手术应用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美观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1日—2024年1月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接受免充气内镜下腮腺肿瘤切除术的95例患者。根据是否应用ABC分区法对患者进行分组,统计围手术期及随访数据。结果ABC分区法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涎瘘发生率、总住院时间均少于非分区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分区法组术后美观效果评价的视觉模拟评分为(1.63±0.88)分,分区法组为(1.35±0.82)分,2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美观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采用ABC分区法匹配相应手术入路,可以提高腮腺肿瘤内镜手术的效率和微创性,加快术后康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美观效果。
  • 陈斌, 闫福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141-147.
    刷牙作为日常口腔保健的基本措施,不仅关乎口腔健康,而且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面对众多的刷牙方法,如何选择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刷牙方式,已成为公众和口腔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当前,Bass法及其改良方法 (改良Bass法)在国内被广泛推荐,但深入分析后发现,Bass法亦存在不足。本文将从刷牙的重要性、刷牙方法简介、Bass法的应用必要性及其潜在危害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提醒临床应用及科普宣传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刷牙方法。
  • 张潇月, 陈舒泽, 周婕妤, 程磊,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183-194.
    目的 探究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感染对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肠道上皮屏障模型。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F. nucleatum建立细胞损伤和感染模型,实验分为CON组、FN组、8%DSS组和FN+8%DSS组,检测F. nucleatum对有无DSS处理的上皮屏障的影响并评估铁死亡在其中的作用;随后引入铁死亡抑制剂铁抑素1 (Fer-1)和去铁胺(DFO),探究抑制铁死亡对受损上皮屏障的作用。实验中,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检测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损伤;跨上皮电阻值(TEER)评估上皮完整性;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D4)透过率评估上皮通透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间连接及线粒体;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质紧密粘连蛋白ZO-1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的表达;铁死亡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铁蛋白重链1 (FTH1)、乙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4 (ACSL4)的表达,以及测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比例(GSH%)评估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 与CON组相比,FN组、8%DSS组和FN+8%DSS组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损伤增加(P<0.05);与CON组相比,FN组TEER值和FD4透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8%DSS组相比,FN+8%DSS组的6、12、24 h TEER值下降(P<0.05),FD4透过率增加(P<0.000 1);与CON组相比,FN+8%DSS组ZO-1和CLDN-1蛋白下调(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8%DSS组细胞间连接破坏,FN+8%DSS组除了细胞间连接破坏还观测到F. nucleatum入侵细胞内部,线粒体呈现铁死亡样改变;GPX4蛋白下调,FTH1和ACSL4蛋白上调,细胞内Fe2+积聚,MDA升高,GSH%降低。引入Fer-1和DFO后,细胞损伤降低,TEER值回升,FD4透过率降低,ZO-1和CLDN-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F. nucleatum感染可能通过铁死亡途径促进DSS诱导的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