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李梦媛, 郭玉兴, 张新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63-271.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是因治疗癌症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使用抗骨吸收、抗血管生成等药物所致的一种严重的颌骨感染坏死性疾病,临床症状较重,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MRONJ的治疗原则尚未取得统一意见,目前多建议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目前临床手术重点主要集中在坏死骨的去除上,软组织创口的有效闭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术后口腔黏膜愈合不良、创口裂开、骨面暴露、反复感染等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较差。病变切除后软组织创口的有效处理是影响预后的关键步骤,已成为临床上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多种MRONJ术后软组织创口闭合技术,包括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带蒂颊脂垫瓣、鼻唇瓣、下颌舌骨肌瓣和下颌下腺转位、颏下岛状瓣、游离皮瓣移植以及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就这些技术适用情况和优缺点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 罗启培, 张新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23-132.
    水凝胶是一类易于功能化修饰及负载药物的聚合物材料,在药物递送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相比传统水凝胶具有刺激响应性,避免了传统水凝胶的早期爆释药物现象,可响应病理情况下的微环境变化或响应外加刺激从而实现按需控释药物,是更为智能的药物递送系统。本文全面综述了pH、活性氧、化学、温度、磁、光、超声响应型水凝胶独特的响应机制以及在各类疾病治疗中药物控释的创新应用,展现了这一领域的前沿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 张潇月, 陈舒泽, 周婕妤, 程磊,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183-194.
    目的 探究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感染对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肠道上皮屏障模型。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F. nucleatum建立细胞损伤和感染模型,实验分为CON组、FN组、8%DSS组和FN+8%DSS组,检测F. nucleatum对有无DSS处理的上皮屏障的影响并评估铁死亡在其中的作用;随后引入铁死亡抑制剂铁抑素1 (Fer-1)和去铁胺(DFO),探究抑制铁死亡对受损上皮屏障的作用。实验中,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检测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损伤;跨上皮电阻值(TEER)评估上皮完整性;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D4)透过率评估上皮通透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间连接及线粒体;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质紧密粘连蛋白ZO-1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的表达;铁死亡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铁蛋白重链1 (FTH1)、乙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4 (ACSL4)的表达,以及测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比例(GSH%)评估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 与CON组相比,FN组、8%DSS组和FN+8%DSS组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损伤增加(P<0.05);与CON组相比,FN组TEER值和FD4透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8%DSS组相比,FN+8%DSS组的6、12、24 h TEER值下降(P<0.05),FD4透过率增加(P<0.000 1);与CON组相比,FN+8%DSS组ZO-1和CLDN-1蛋白下调(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8%DSS组细胞间连接破坏,FN+8%DSS组除了细胞间连接破坏还观测到F. nucleatum入侵细胞内部,线粒体呈现铁死亡样改变;GPX4蛋白下调,FTH1和ACSL4蛋白上调,细胞内Fe2+积聚,MDA升高,GSH%降低。引入Fer-1和DFO后,细胞损伤降低,TEER值回升,FD4透过率降低,ZO-1和CLDN-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F. nucleatum感染可能通过铁死亡途径促进DSS诱导的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破坏。
  • 廖永珍, 王晓辉, 邱洁, 周加靓, 丛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50-60.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探究口腔癌智慧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未来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3—2023年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Scopus和PubMed数据库口腔癌智慧医疗主题英文文献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中国知网)数据库同主题中文文献,利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被引频次、关键词进行循证可视化对比分析。结果 共纳入547篇英文文献和34篇中文文献,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且近几年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美国是该领域贡献最大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学术交流紧密,而我国跨国、跨机构、跨团队合作较局限,网络结构具有明显地域性。此外,人工智能辅助口腔癌诊治是国内外文献共同关注的重点,英文文献侧重新型诊断技术的深层探索,中文文献倾向智慧康养及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应用探究。结论 口腔癌智慧医疗的持续发展使其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智慧康养和中药特色药理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日益深远,早期预警筛查亟待成为智慧医疗关爱口腔健康的重要着力点。
  • 李汪儒, 杨璞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69-75.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过程中上颌前牙的移动特征。方法 采集1例正畸患者的上颌骨锥形束CT数据和上颌牙列口内扫描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等软件,建立3种不同垂直骨面型(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透明矫治器内收上颌前牙,分析上颌前牙的移动趋势,分析各向位移量、转矩变化及牙周膜等效应力。结果 各垂直骨面型组均表现为牙齿向拔牙侧移动,移动方式为倾斜移动,根位移量小于冠位移量;中切牙和侧切牙的垂直向及矢状向位移量、牙周膜等效应力和转矩变化均表现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依次增多;尖牙的垂直向及矢状向位移量、牙周膜等效应力和转矩变化则表现为均角组最多,低角组最小。结论在进行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前牙移动特征,制订个性化设计方案。
  • 符天宇, 张雪, 王思琪, 郭程祎, 董晓宇, 程亚鹏, 李锐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25-33.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发展和新型诊疗模式的进步,纳米医疗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碳点是一种具备荧光性能的零维纳米材料,可用于口腔癌诊疗,在提高检测灵敏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增强疗效上有明朗的前景,为口腔癌的诊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对基于碳点的口腔癌诊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碳点在口腔癌的诊断、化学治疗、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探讨碳点在口腔癌诊疗中的可行性,并对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展望。
  • 黄博, 王剑, 张鑫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169-175.
    具有特殊相变增韧能力的氧化锆陶瓷凭借其优异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在口腔修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相变增韧能力也容易导致临床应用中发生低温老化现象,影响长期使用寿命。低温老化不仅严重影响材料机械性能,还会通过改变半透明度、颜色对美观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低温老化的关键因素,包括稳定剂种类和含量、晶粒尺寸及残余应力,并就氧化锆陶瓷低温老化的评估及减缓策略作一综述,为牙科氧化锆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 李天元, 朱彤欣, 柳庆, 董迎春, 陈斌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296-30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使用与不使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牙周手术患者在临床附着水平(CAL)、牙周探诊深度(PPD)、牙龈退缩(GR)和骨缺损深度(BDD)上的差异,评估MSC在牙周再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数据库中,检索2024年4月1日以前使用MSC治疗牙周炎患者牙周缺损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数据资料提取,并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4与Stata 1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SC治疗组有更明显的CAL改善、PPD减少和BDD降低(P<0.05);但在GR指标上,两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的牙周再生方法相比,应用MSC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研究间的潜在异质性以及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应审慎看待该结论。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MSC应用于牙周再生的临床疗效。
  • 董馨璐, 许来俊, 张剑英, 陈敏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31-237.
    牙髓根尖周病是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可影响口颌系统的健康。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牙髓根尖周病和糖尿病的关系,但二者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仍未阐明。本文通过回顾近期文献,主要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微生物免疫炎症反应、成骨与破骨的失衡和氧化应激等方面总结牙髓根尖周病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以期为糖尿病患者的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 杨惠宇, 邓雅兰, 任世睿, 王诗萌, 蔡和, 程立, 胡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380-389.
    目的 了解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评估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口腔保健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利用四川省第4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以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744位老年人参与了调查。过去12个月内口腔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为24.1%,且以咨询、预防为目的的仅占其中的8.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水平、居住地、自我口腔健康评估、刷牙频率、剩余牙齿数量均能影响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结构模型分析显示:教育水平越低、居住在乡村、刷牙频率越低、牙齿数目≥20颗、自我口腔健康评估越好的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越低。结论 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偏低,大部分以治疗为目的,受教育水平、居住地、自我口腔健康评估、刷牙频率、牙齿数目的影响。
  • 余杰, 刘劲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281-295.
    氧化锆种植体因其颜色类似天然牙齿,美学效果优良且具有适当的机械性能以及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减少种植体周围的炎症反应,成为替代钛种植体的可能选择。然而,与钛相比,未经处理的氧化锆表面具有生物惰性,导致其骨整合有限。由于表面特性在蛋白质的吸附、黏附、增殖和成骨相关细胞的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表面修饰被用于增强氧化锆的表面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氧化锆种植体的各种表面修饰及其对骨整合的影响,并总结了几种表面改性方法的优缺点。
  • 易嘉欣, 廖建春, 黄怡, 费伟, 郭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10-216.
    目的 探究金担子素A (AbA)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及潜在作用机制,评估其未来作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潜力。方法 首先测定了Ab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探究其对菌丝形成及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随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探讨了白色念珠菌在AbA作用下的响应机制。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AbA的MIC值为0.062 5μg/mL,并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的形态转换、破坏其细胞壁完整性。通过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出7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65个,下调基因235个。京都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外周、细胞质膜、真菌型细胞壁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的通路最为富集。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代谢途径通路的富集程度最高。结论 AbA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潜在抗菌机制可能包括抑制菌丝形成、破坏细胞质膜、降低免疫逃逸能力以及抑制代谢活动。明确以上机制能够为制定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卢妍蓓, 李正娟, 雷蕾, 罗晶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46-256.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放射治疗是OSCC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手段,对原位肿瘤治疗效果良好,但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较常见,致死率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肿瘤具有显著的放射抵抗,存活的癌细胞可表现出增殖、侵袭和迁移增强,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甚至获得癌干细胞表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PKB,通常称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信号组分广泛参与OSCC发生发展和治疗预后的调控,已被证明与OSCC放射抵抗呈正相关;但其具体调控机制仍待进一步探索。本综述聚焦PI3K信号通路与OSCC的放射抵抗,从癌细胞、癌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三方面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讨论PI3K介导的放射抵抗分子机制,以期为提高OSCC放疗敏感性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效的潜在分子靶标。
  • 张婉琼, 郑谦, 贾仲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749-755.
    核糖体蛋白L5 (RPL5)是核糖体大亚基的一部分,携带RPL5基因突变的Diamond-Blackfan贫血患者会伴发多种畸形,包括唇腭裂等颅面畸形以及心脏缺陷等躯体畸形。但是在RPL5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发生缺陷的情况下,唇腭裂发生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文综述了近年对于RPL5的研究,并讨论了突变的RPL5核糖体蛋白与唇腭裂发生的可能机制。
  • 别梦瑶, 周婕妤, 吴亚菲,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308-316.
    牙周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和体内外研究均表明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自噬、凋亡、焦亡等调节性细胞死亡和表型转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血管钙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最重要的牙周致病菌之一,已被证明可以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不仅能侵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影响其调节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还能促进其增殖、迁移、钙化等表型转换,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梳理相关研究进展,以期揭示牙周炎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性细胞死亡及其表型转换之间的联系,为更好地防治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提供思路。
  • 薛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653-661.
    随着流动树脂性能的提高,导板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流动树脂注射充填新技术在临床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流动树脂的操作简便性和高度可塑性使其临床技术敏感性降低,结合导板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可优质、高效地完成复杂和疑难直接粘接修复病例。本文对流动树脂材料的进展、注射充填技术的内涵和发展以及注射充填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和讨论,为流动树脂注射充填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 魏雪琴, 巴凯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195-204.
    目的 研究转铁蛋白(Tf)修饰的姜黄素(Cur)脂质体(Lips)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HN4的影响。方法 制备Cur-Lips以及Tf-Cur-Lips;通过Cur体外释放实验以及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察Cur-Lips及Tf-Cur-Lips对Cur体内外代谢的调节作用;用不同浓度的Cur、Cur-Lips及Tf-Cur-Lips溶液处理HN4细胞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实验检测不同实验组对HN4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和Fas表达水平变化,以探讨Tf修饰对Cur-Lips抑制HN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 与Cur相比,Cur-Lips显著延长了Cur的代谢时间;Tf-Cur-Lips能进一步提高Cur的稳定性,延长Cur的代谢时间。与Cur及Cur-Lips相比,Tf-Cur-Lips能显著增强Cur对HN4细胞的增殖抑制,并上调凋亡相关基因P53和Fas的表达。结论 Tf-Cur-Lips相比于Cur和Cur-Lips,具有更强的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HN4增殖的作用。
  • 周婕妤, 赵蕾, 吴亚菲, 李勇, 赵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323-332.
    前牙美学区由于牙周炎、局部解剖因素、机械损伤或异常力等原因易出现牙龈退缩、牙齿移位形成的“黑三角”的现象,是目前口腔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血管化腭骨膜间结缔组织(VIP-CT)瓣是一种上腭前蒂结缔组织瓣,血供充足,可促进骨移植物成骨,改善邻间隙软组织缺损。本文报道了1例前牙区牙龈退缩伴牙齿移位、龈乳头缺失的病例,经过VIP-CT转瓣移植和骨增量手术后软硬组织状况显著改善,随后联合冠修复恢复邻面触点,最终有效重建了美学区龈乳头,获得了理想的美学结果。
  • 买克里亚·艾克帕尔,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405-410.
    目前,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手术切除多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如视诊、触诊及术前影像学检查为参考,缺乏术中实时且客观的评估方法。吲哚菁绿(ICG)作为一种安全且无污染的有机荧光染料,在近红外荧光(NIR)的照射下,聚集在病变部位并显影。此技术应用于OSCC的原发灶及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显影、前哨淋巴结活检、颈部淋巴结清扫、修复重建中游离皮瓣血运状态的评估等多方面。NIR显影技术未来或许会成为OSCC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中关键的一环,本文将以ICG-NIR在OSCC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李晶, 康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161-168.
    牙周再生手术中微创理念的提出,在减小创伤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软组织的完整性,为牙周再生手术提供了良好的软组织条件,从而可以更好地关闭创口,以获得更好的牙周组织再生效果。微创术式多种多样,如龈乳头保存技术、改良龈乳头保存技术等,不同学者术式选择各不相同,同时微创再生术中是否使用屏障膜、是否使用釉质基质衍生物和骨替代材料,以及使用的骨替代材料的类型,各个学者的报道不一。本文就上述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实行微创手术时再生材料的选择及不同类型材料的再生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实施牙周微创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 程守正, 李太文,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17-122.
    牙周炎是以牙周组织炎症和牙槽骨吸收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机体受到感染、创伤、炎症等刺激后,血清SAA水平迅速升高,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对SAA的基因调控、蛋白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SAA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SAA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其在牙周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牙周炎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和牙周炎防治策略提供新线索。
  • 董尚兰, 冷沙, 郑庆华, 张岚, 黄定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785-792.
    金属基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生物相容性,以及特殊的光学和磁性能,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金属基纳米材料可通过多种机制产生抗菌性能,包括氧化应激反应,直接破坏细菌细胞壁及细胞膜,以及释放金属离子等。根管治疗的目标是彻底消除根管系统内的感染,金属基纳米粒子可作为根管冲洗液、诊间药物和根管充填材料在根管治疗中发挥抗菌作用。目前在牙髓病学中有关银纳米粒子的研究比较充分。与传统的根管治疗材料相比,金属基纳米粒子具有更优良的抗菌表现。本综述为利用金属纳米粒子开发新的控制根管感染措施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 陆萌, 陈文川, 高一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38-245.
    当牙体缺损位于龈下,进行修复缺损时,如果出现修复体边缘不密合、粘接剂滞留等情况,会引发严重的牙周疾病。临床上可根据牙体缺损的深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技术来规避这些问题,以预防牙周疾病的发生,维持修复后患牙的牙周健康。临床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排龈术、龈壁提升术、牙冠延长术、正畸牵引术。本文对龈下牙体缺损按照深度进行分类,综述了上述4种方法的适应证、特点、操作方法以及使用中避免牙周疾病发生的注意事项。
  • 冯玉衡, 刘飞, 张艳艳, 沈颉飞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756-762.
    口颌面疼痛的病理机制复杂,临床上目前仍缺乏持久有效的治疗手段,给患者生活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泛连接蛋白(PANX)在调控口颌面部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阐述PANX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疼痛中的作用和机制,包括口颌面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炎性疼痛和其他疼痛。通过深入了解PANX在口颌面部疼痛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期为口颌面部疼痛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策略。
  • 李昱志, 苏旭, 陈晓涛, 张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397-404.
    糖尿病不仅对人体多个器官有影响,还会影响口腔健康,容易引起牙髓根尖周炎症的发生与加重。在此背景下,糖尿病与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口腔医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其影响机制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糖尿病与牙髓病及根尖周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合并牙髓根尖周病的研究和诊治提供一定帮助。
  • 陈梦洁, 徐文华, 刘青青, 康毓聃, 刘蓉, 朱丽雷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706-712.
    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牙周炎分级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2023年1—10月于长沙市口腔医院就诊患者进行筛选,共选择263人,分为牙周炎组(131例)和牙周健康组(132例),分析两组间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牙周炎的患病相关因素及诊断价值,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细胞指标与牙周炎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与牙周健康组相比,牙周炎组SII、NLR、PLR明显升高,LMR明显降低(P<0.05)。SII、NLR、PLR、LMR均对牙周炎有预测价值,其中SII约登指数最大,价值优于NLR、PLR、LMR。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NLR与牙周炎有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组各分级间SII、NLR、PLR、LM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分级与SII、NLR、PLR呈正相关,与LMR呈负相关(P<0.05)。结论 SII与牙周炎分级存在相关性,在临床评估牙周炎进展速度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刘曼, 孟耀, 牛茂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06): 699-705.
    正畸术后复发是口腔正畸学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观点认为由于正畸牙移动和正畸牙复发期间发生的生理模式具有相似性,所以通过靶向参与牙槽骨改建的降低正畸牙移动速率的生物化学制剂可以潜在地调节正畸牙复发。通过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干预正畸复发的相关研究药物目前主要处于体外实验研究阶段。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一些生物药物具有其无创、不良反应小、干预方便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应用于干预正畸复发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补骨脂、植物雌激素依普黄酮、乳铁蛋白、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这4类生物药物的相关成骨机制及其在正畸术后复发领域的基础研究进行综述。
  • 李京哲, 张素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34-41.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发病于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多种癌症中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通路可以影响疾病的进展,研究发现该通路在OSCC中经常被激活,因此,该通路是OSCC治疗干预的候选通路,针对该通路的抑制剂正在开发中。本文重点介绍该通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讨论靶向该通路的药物研究近况。
  • 赵蕾, 蒋少云, 高雳, 徐晓薇, 陈斌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148-153.
    在口腔健康领域,刷牙作为一项日常的自我护理行为,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牙齿健康和生活质量。尽管已有不少关于刷牙方法的研究,但大多数侧重于评价清洁效果,而对刷牙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牙体和牙龈损伤关注不足。本期争鸣栏目邀请以下几位专家,就如何选择正确的刷牙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关于刷牙方法和损伤的见解。
  • 胡雨欣, 吕广超, 马骁, 曹姗姗, 李秋兰, 赵克, 张新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33-140.
    树脂渗透陶瓷(PICN)复合材料是一种由树脂和陶瓷2种互穿网状相构成的新型牙科修复材料,具有优良的天然牙仿生性能和易加工性,特别适用于基于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快速牙体缺失和缺损的修复,正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PICN的力学性能和美学性能等可通过成分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和表面改性等来调控。本文综述了PICN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详述了多孔陶瓷制备、树脂渗透和固化工艺等方面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 钟良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10.
    重度牙周炎损害牙齿支持组织的健康并影响咀嚼功能,甚至导致牙列缺损或缺失。在重度牙周炎的诊疗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诊疗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效果和诊疗体验。目前口腔临床常用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器械包括数字化牙周电子探针、牙周内镜、数字化口腔扫描和3D打印、数字化电子咬合记录仪、电子面弓等。本文就上述几种数字化技术在重度牙周炎诊疗中,从临床检查、诊断、治疗规划到治疗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应用进行阐述。
  • 范兴丽, 潘乐, 赵家园, 项秋猛, 陈启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317-322.
    竞争性内源性RNA (ceRNA)可以通过转录调节炎症相关介质的反应进而调控牙周炎的进展。ceRNA,包括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信使RNA等,可与微小RNA结合,构成ceRNA网络,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本文总结了已经通过实验验证的ceRNA在调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对包括抑制和促进牙周炎发生发展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牙周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高丽, 程佳佳, 王妮, 葛颂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3): 341-348.
    本文报道了1例改良冠向复位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并采用双交叉悬吊缝合技术治疗多牙位牙龈退缩的病例。该患者主要表现为Cairo 1类与2类多牙位牙龈退缩,治疗过程中,首先进行了牙周基础治疗,其次分期采用改良冠向复位微创隧道下结缔组织移植术联合双交叉悬吊缝合技术完成根面覆盖术。术后随访12、24及36个月,根面覆盖率达100%,颜色、形态均符合美学要求,且长期疗效稳定。
  • 孙睿哲, 倪前伟, 高瞻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8-2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因发病部位解剖结构复杂,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近距离照射治疗具有适形性高、剂量分布均匀等优势,因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数字可视化技术、3D打印技术等多项新型数字化技术已被用作近距离照射治疗的辅助手段,用于术前方案设计、术中引导、全程剂量验证等多个环节。而人工智能、数字化病理技术仍处于试用阶段,有望在未来进一步优化近距离照射治疗模式,提高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近距离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总结,为未来临床应用发展提供思路。
  • 曹梦颖, 石蕊, 于瀚雯, 刘程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07-116.
    遥感技术是应用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的一种探测技术。近年来,遥感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在疾病空间分析、精细导航定位和实时医学图像终端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对病灶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和诊断,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疾病进行预警。本文综合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微波成像技术、太赫兹成像技术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等遥感成像技术应用于疾病诊疗的原理和优势,并阐述了常见遥感成像技术在龋病病变组织早期的检测、口腔癌边缘和波及范围评估、口腔软硬组织微小变化的探测等口腔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 崔爱民, 王琪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11-17.
    传统可摘义齿制作过程复杂,义齿设计的准确性、制作的高效性和质量的稳定性受到口腔临床医生和技师的理论水平、临床经验以及操作技能等多因素影响。随着数字技术带来的从理论到实践的革新,数字化在可摘义齿的设计、制作、佩戴等多个环节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可获得固位稳定、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的高质量修复体,并能减少复诊次数及单次就诊时间,是未来可摘义齿修复的趋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可摘义齿领域的文献,对数字技术应用的趋势特征以及在可摘义齿制作流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马博, 柯博文, 梁新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82-91.
    口腔颌面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局部麻醉药在颌面部疼痛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局部麻醉药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不断发展,疼痛治疗的临床需求逐步增加,新型口腔局部麻醉药的开发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讨论了局部麻醉药物治疗颌面部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常见的多种疼痛相关疾病,阐述了局部麻醉药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此外,本文对口腔局部麻醉新药的新剂型和药物递送方式开发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新型口腔局部麻醉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 韩峰, 朱凤节, 高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1): 76-81.
    目的 探讨儿童继发龋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收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龋齿1年后复查的患儿120例,根据有无继发龋将其分为继发组(n=25)与未继发组(n=95),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初诊资料及口腔行为学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龋齿患儿出现继发龋的影响因素。结果 未继发组患儿在年龄、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收入、填充材料、刷牙次数、父母帮助刷牙、饭后漱口情况、甜食进食次数、定期复查口腔情况、含氟牙膏使用方面与继发组患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水平、父母指导刷牙、饭后漱口、刷牙次数、甜食摄入次数、含氟牙膏使用情况及填充材料是影响患儿发生继发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继发龋的危险因素较多,加强口腔保健知识宣教、培养儿童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是降低儿童继发龋的重要措施。
  • 秦庆钊, 温奥楠, 高梓翔, 朱玉佳, 王勇, 赵一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72-280.
    口腔颌面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外观、引起生理功能障碍,随着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各种数字化方法设计颌面缺损修复形态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综述系统回顾近年来针对颌面缺损修复形态设计的算法研究,并根据算法原理分为4类:传统数字化方法 (镜像法和数据库法)、模型变形法、统计形状模型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和评价上述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以期为口腔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揭伟萍, 胡济安, 李怡宁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02): 257-262.
    微分泌性腺癌(MSA)是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头颈肿瘤分类中新增的一类唾液腺上皮源性低度恶性肿瘤。MSA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改变。组织学上,MSA可排列呈微囊型、筛状、小管样和条索样,囊腔或管腔内含丰富的嗜碱性分泌物,肿瘤由闰管样细胞组成,细胞形态单一,肿瘤间质为纤维黏液样组织。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上,MSA肿瘤细胞常表现为SOX10、S100、p63阳性,p40、calponin和mammaglobin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可表现为阳性或阴性。MSA表现为特异性MEF2C∶∶SS18基因融合。MSA需与分泌性癌、硬化性微囊性腺癌、多形性腺癌、腺样囊性癌、分泌性肌上皮癌等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