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宁佳雨, 郝鹏飞, 王峰, 叶家全, 崇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216-224.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为了提高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本文基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右旋精氨酸(D-Arg)与甲醛在水介质中的化学反应驱动自组装,制备了复合纳米粒子(E-DA NPs),并探究了其放射增敏效应.该复合纳米粒子可有效提高EGCG药物递送的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增强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肿瘤微环境中高浓度H2O2与D-Arg反应释放NO,进而降低DNA损伤修复水平,影响细胞增殖,增强肿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提高肿瘤的控制率和治愈率.本研究通过构筑多酚-精氨酸自组装纳米药物,为开发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的新型放射增敏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 解卓学, 寇艳, 史全, 田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2): 37-45.
    将采用硅胶废料(SGW)制备的多孔二氧化硅(PSD)作为载体,以癸酸-十六醇(DA-HD)作为基础相变材料,制备了复合相变材料癸酸-十六醇/多孔二氧化硅(PSD-DA-HD),并引入膨胀石墨(EG)来增强其导热能力.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和热常数分析法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进行了评价.将复合相变材料与水泥砂浆按比例进行共混,形成相变砂浆,研究了相变砂浆在模拟应用实验中的控温能力.结果表明, DA-HD通过物理作用被包裹在PSD孔隙中,负载能力可达61.7%,其焓值为105.6 J/g,负载后的PSD-DA-HD复合相变材料具有定型性.膨胀石墨的引入可使PSD/EG-DA-HD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增至0.9513 W/(m·K),但其负载能力降至49.5%,焓值变为88.1 J/g. PSD-DA-HD和PSD/EG-DA-HD的最高工作温度为92.2℃,在该温度以下可确保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将PSD-DA-HD和PSD/EG-DA-HD分别与水泥砂浆进行共混,制成的相变砂浆C-PSD-DA-HD和C-PSD/EG-DA-HD均具有良好的储热控温特性,在18~32℃范围内分别可维持12.7和6.7 min.在模拟实验中,与没有相变材料的空白组相比,含有PSD-DA-HD的相变砂浆在18~32℃范围内的控温时间增加了267.92%.
  • 严子谅, 李蓓, 代云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24-42.
    超分子纳米药物递送平台因具有性质多样化、药物释放可控及制备简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据报道,富含酚羟基结构的多酚可与不同性质类药物产生非共价相互作用,自组装成超分子纳米系统,从而实现不同路径的药物递送.同时,多酚自身具备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抗炎和保护心脏等功能,这使得基于多酚的递送系统在疾病治疗方面前景广阔.本综合评述概述了多酚型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构建中包括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力.根据所负载药物的性质(例如疏水性药物、蛋白质、 DNA等),分类阐述了不同相互作用力在药物负载中发挥的功能.最后,对当前基于多酚的超分子纳米系统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了评述总结.本文可为各种新兴的多酚基材料的设计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陈壹刘, 宗洪凤, 段兆龙, 张一鹏, 高妍, 李超, 刘洋, 高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2): 69-77.
    合成了一种基于锌配合物检测NO的荧光探针CMD-Zn2+.以萘并呋喃酰肼和久洛尼定醛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了配体CMD,再将它与锌离子结合形成探针CMD-Zn2+,该探针可特异性识别NO.利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CMD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考察了探针CMD-Zn2+对NO的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其它竞争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探针CMD-Zn2+可特异性快速识别NO,响应时间为30 s,识别NO的检出限为8.23×10?9 mol/L.此外,探针CMD-Zn2+被成功应用于细胞和活鼠的荧光成像研究.
  • 胡煜腾, 桑丽霞, 杜春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5): 117-129.
    MoS2具有较好的光催化分解水应用前景,而利用等离激元Ag纳米粒子修饰MoS2可有效提高其分解水制氢的效率.本文探索了Ag纳米粒子及其热等离激元效应温升对MoS2-H2O界面反应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Ag纳米团簇和MoS2的复合表面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298~368 K温度范围内界面水密度、亥姆霍兹层宽度、表面电势和水扩散系数等界面性质,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了界面电子转移性质、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和解吸附时间.结果表明,在MoS2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后,亥姆霍兹层宽度增加,表面电势下降. Ag纳米粒子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提高了MoS2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并使得水分子分层作用范围相对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Ag/MoS2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有所减弱,表面双电层分层作用范围增加,水分子的扩散系数也增加.随温度增加水分子的解吸附时间快速减少,而Ag纳米粒子的负载使MoS2表面对水分子的解吸附时间增加,结合温升对表面电势的影响,界面反应温度宜控制在328 K左右.
  • 程文婷, 翟颖, 李倩倩, 程芳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4): 111-121.
    在对NaCl和NH4Cl型农药废盐的回收处理中,常采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和乙醇对盐的结晶分离进行调控,因此研究SDS在废盐体系中的胶束化行为对实现此过程的精准调控至关重要.其中,SDS在废盐体系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其胶束化行为的重要参数.本文在293.15~323.15 K温度范围内,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SDS在Na Cl-H2O,NH4Cl-H2O,NaCl-C2H5OH-H2O和NH4Cl-C2H5OH-H2O 4种体系中的CMC,研究了温度、盐溶液浓度和乙醇的含量对SDS胶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乙醇时,在两种盐溶液中SDS的CMC值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同一温度下SDS的CMC值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减小;添加乙醇后,SDS在NH4Cl溶液中的CMC值明显增大,而在NaCl溶液中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通过质量作用模型计算了SDS胶束化行为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标准摩尔焓变■和标准摩尔熵变■3个标准热力学参数.由计算结果可知,SDS的胶束化行为均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过程.在NaCl-C2H5OH-H2O体系中,乙醇的添加先促进后抑制SDS胶束的形成;而在NH4Cl-C2H5OH-H2O体系中,乙醇的添加始终抑制SDS胶束的形成.
  • 黄华琛, 徐广海, 韩媛媛, 崔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5): 165-174.
    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环形A4B6C6三嵌段共聚物在A嵌段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并与线形A4B6C6和A4C6B6三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进行对比.模拟结果表明,通过调节C嵌段的疏水性以及B嵌段与C嵌段之间的疏水性差异,环形A4B6C6三嵌段共聚物能够自组装形成节状蠕虫、节状片层、单室以及多室节状囊泡等多种形貌各异的聚合物胶束.由于环形嵌段共聚物特殊的拓扑结构,即使B嵌段与C嵌段之间存在疏水性差异,这些胶束的疏水核心均倾向于呈B嵌段和C嵌段交替排列的节状结构.相对于环形体系,线形A4B6C6和A4C6B6三嵌段共聚物在相同参数条件下的自组装行为较单一,体系中大多形成了球状胶束,而B嵌段和C嵌段在球状胶束疏水核心中的排布强烈依赖于嵌段共聚物的链结构.上述模拟结果有利于理解链结构对嵌段共聚物胶束形貌的影响机制,为制备具有特定疏水核心结构的聚合物胶束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天缘, 张华真, 赵聘, 王凯, 林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182-189.
    使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海藻酸钠作为金纳米簇的配体,制备了细胞毒性极低的海藻酸钠稳定的金纳米簇,其尺寸为(4.2±0.9) nm.海藻酸钠配体通过延缓金纳米簇的肾脏代谢过程,将金纳米簇的血液循环半衰期延长至(8.2±0.2) h,并将肿瘤的摄取效率提高到10.4%ID/g;当肿瘤区域存在高浓度的钙离子时,其与海藻酸钠的交联可将肿瘤摄取效率进一步提高到14.5%ID/g.通过对小鼠排泄物的监测,证明了金纳米簇主要通过肾脏过滤,经过尿液排出体外,代谢过程仅对肾功能产生可恢复的微小干扰,表明海藻酸钠稳定的金纳米簇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本文通过对配体功能性的探索,解决了纳米簇在生物安全性与肿瘤治疗效率之间的矛盾,也为其它高性能纳米诊疗试剂的功能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肖沛文, 杨艾丽, 柳博伦, 韩雪, 李慧, 叶银珠, 王润伟, 张宗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2): 46-53.
    使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ZSM-5分子筛进行不对称修饰,制备了外表面亲水、内表面亲油的双亲型分子筛.将此分子筛作为前驱体,经过气溶胶发生器处理得到具有双亲性的类气溶胶分子筛.通过SEM, XRD, FTIR, N2气吸附-脱附实验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测试并计算了材料的亲水亲油平衡值.探究了前驱体浓度和载气流量对类气溶胶双亲分子筛粒径和数量的影响.
  • 刘小康, 周玉秀, 李晓勇, 罗文静, 王克虎, 王君姣, 黄丹凤, 胡雨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2): 103-110.
    通过二氟甲基溴代腙与乙烯基砜的[3+2]环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3-二氟甲基吡唑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区域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及操作简单等优点,为3-二氟甲基吡唑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同时,进一步拓展了二氟甲基溴代腙作为二氟甲基合成砌块在合成二氟甲基氮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
  • 安要龙, 李子恒, 吴富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116-126.
    通过两亲性D-α-生育酚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和疏水性光敏剂焦脱镁叶绿酸a(Ppa)的共组装制备了用于光动力疗法(PDT)的纳米胶束(表示为TPGS/Ppa).所制备的纳米胶束为直径(18.0±2.2) nm的球形结构,zeta电位约为-18 mV.此外,纳米胶束表现出优异的光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光毒性,并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有效地到达肿瘤区域.此外,发现TPGS/Ppa纳米胶束对4T1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光毒性比游离Ppa更高;并在4T1荷瘤小鼠模型中验证了该纳米胶束的优异抗肿瘤效果.本研究开发的新型光动力纳米胶束TPGS/Ppa可增加药物在肿瘤区域的积累并延长其保留时间,为小分子疏水性药物的递送和肿瘤PDT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 乐鑫, 贾庭芳, 陈瑶, 周远柱, 曲佳菲, 李聪, 申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198-205.
    为了提高现有复合树脂材料在近红外光下的固化效果和生物相容性,合成了一种无细胞毒性的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RE UCNPs)掺杂的口腔复合树脂材料.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RE UCNPs在808 nm近红外光激发下发射出450~475 nm的可见光,可被光引发剂樟脑醌(CQ)有效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将该RE UCNPs掺入树脂基质中,可增强树脂单体的固化性能、机械性能和单体转化率,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当该口腔复合树脂材料中含有1%(质量分数)樟脑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CQ/DMAEMA)和4%(质量分数)RE UCNPs时,在808 nm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实现了最佳的固化效果,并可掺杂质量分数为40%的改性SiO2无机填料以获得较好的机械强度. RE UCNPs掺杂的口腔复合树脂材料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具有较好的固化效果和生物相容性,为龋病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前途的替代方案.
  • 王美伊茗, 李响, 石皓天, 骆昱超, 徐斌, 田文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127-139.
    利用原位自由基聚合反应设计合成了葡萄糖氧化酶纳米胶囊(nGOx)和负载替拉扎明(TPZ)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胶囊(nMSNs-TPZ),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壳层赋予GOx与MSNs-TPZ更高的稳定性与更长的瘤内滞留时间. nGOx持续增强的肿瘤乏氧微环境能够促使TPZ转化为具有细胞毒性的自由基,二者协同作用增强了肿瘤治疗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nGOx与nMSNs-TPZ均具有尺寸均一的球形结构. nGOx在胰蛋白酶、特定温度以及不同pH溶液中的稳定性均有显著提升,并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nMSNs-TPZ在谷胱甘肽(GSH)存在下能够有效降解,实现TPZ的可控释放.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均证实, nGOx产生的局部乏氧环境更有利于TPZ发挥作用,两者的协同治疗展现出更优越的抑瘤效果.
  • 朱宣祺, 崔丽影, 赵欣宇, 姜玲, 张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190-197.
    利用铁离子诱发的氨基吡咯氧化聚合反应及铁离子与聚氨基吡咯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尺寸均一的铁离子掺杂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Fe/Ppy-NH2 NPs). Fe/Ppy-NH2 NPs的胶体稳定性良好,其中铁离子的质量分数高达17.4%.铁离子在Fe/Ppy-NH2 NPs中的大量掺杂,一方面,能够增强其在近红外光区的消光能力,Fe/Ppy-NH2 NPs的光热转化效率高达37.9%,是一种良好的光热试剂,能够实现对肿瘤的光热治疗;另一方面,铁离子3d轨道中存在的单电子能够降低纵向弛豫时间, Fe/Ppy-NH2 NPs能够作为T1加权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实现对肿瘤的定位. Fe/Ppy-NH2 NPs在对原位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 李承育, 尚露, 张铁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5): 92-99.
    在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ECO2RR)中,催化材料面临着实际应用条件复杂的挑战,尤其是在耐毒化方面.本文使用商业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通过先引入氮元素再脱除的方法,制备了富含石墨化碳缺陷的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球差校正的环形明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 ABF-STEM)、 X射线衍射仪(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拉曼光谱仪(Raman)对催化剂的形貌、晶体结构、元素组成和缺陷程度进行分析表征.基于流动池测试体系的结果表明,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的电化学CO2还原活性远高于未经处理的原始碳纳米管,且催化性能随缺陷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其中缺陷程度最高的MWCNT-N-800在宽电位范围内展现出优异的将CO2还原为CO的活性,CO法拉第效率最高可达99%以上,电流密度大于200 mA/cm2.此外,在模拟含有毒化物质的烟道气条件下,MWCNT-N-800的CO法拉第效率依然保持在96%以上,展现出良好的耐毒化性能.
  • 何扩, 丁彬彬, 马平安, 林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43-59.
    纳米材料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被视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铜死亡是一种最近被发现的由细胞内铜离子过载引起、以脂酰化线粒体酶的聚集和Fe-S蛋白质丢失为特征的全新的PCD模式.目前,多种纳米材料已被开发并用于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实现癌症治疗.大量的研究表明,将铜死亡与其它肿瘤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综合评述了细胞铜死亡的相关机制及特征,总结和概括了纳米材料诱导的肿瘤细胞铜死亡策略及相关机制,重点分类概述了纳米材料诱导的铜死亡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这一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的未来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杨延梅, 冉雨晴, 王存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3): 40-49.
    在镧系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导电性好、比表面积高的氧化石墨烯,合成了一种导电性好的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GO-Tb-COP)电致化学发光(ECL)阴极发光体.相对于传统配合物(如Tb-COP),GO-Tb-COP具有更高的ECL强度、更强的导电性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其原因是GO增加了GO-Tb-COP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进而加速内部电荷传输,提高其自身的电化学活性,最终实现强的ECL发光信号.以环境污染物四环素(TC)为信号猝灭靶分子,GO-Tb-COP为ECL发光体,立方体二氧化铈(CeO2)为共反应促进剂和信号稳定剂,过硫酸根离子(S2O82-)为共反应试剂,构建了用于TC检测的三元ECL传感器,其检出限低至0.44 pmol/L(S/N=3).此外,该传感器具有高的选择性、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实际样品TC的检测.通过增强配合物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提高镧系配合物ECL性能的策略,为合成高效镧系配合物ECL发光体提供了新的机遇.
  • 谭英佳, 陈亮, 刘聿琳, 那日松, 赵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3): 127-137.
    通过机器学习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发现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潜在的抑制剂.首先,利用现有的大型活性数据库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针对CDK2抑制剂的分类模型.采用圆形指纹(ECFP6)的极端梯度提升树模型(XGBoost)筛选Enamine数据库,并选出了1152个新型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和打分函数对这些潜在化合物在CDK2中的亲和力进行了排序,并采用指纹聚类的方法将化合物分为4类.分别从4类中选择1种对接评分较高的化合物,然后对4种化合物进行了类药性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类药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4种潜在的CDK2抑制剂(Z1766368563, Z363564868, Z1891240670和Z2701273053)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并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中具有较高的结合自由能.这4种化合物可作为CDK2的先导化合物进行后续的改造和优化.
  • 陈明慧, 刘谟浩, 李勇, 程航, 耿鹏, 邱昆成, 邓改改, 曾建红, 黄文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3): 59-68.
    玉米醇溶蛋白(Zein)在抗癌药物递送系统(DDS)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传统zein基DDS存在功能单一、粒径不均一、重现性差和抗癌效果差等缺陷.本文以槲皮素(化学药物)-TCPP(光敏剂)为模型药(QT),基于微流控技术调控载体与模型药物的共组装,精准构建了HA-zein@QT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达到协同增效抗肿瘤的目的.采用透明质酸(HA)功能化α-zein,以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细胞摄取能力.采用计算机仿真筛选出混合效率为99.54%的高效混合芯片,通过该芯片制备的HA-zein@QT平均粒径为(50.6±1.7) nm,PDI为0.196.稳定性实验表明,HA-zein@QT与去离子水、PBS缓冲溶液和1640培养基共孵育后,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活性氧和·OH检测结果表明,HA-zein@QT暴露于近红外光可促进1O2和·OH生成.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所制备DDS与血红细胞孵育后的溶血率仅为3.75%,且与非肿瘤细胞共孵育后细胞存活率均大于84.57%,证明其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通过肿瘤细胞毒性研究发现,A549,HCT116和HCT8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28.2%,20.2%和24.6%,表明HA-zein@QT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抑制能力.本文通过微流控精准构建zein基DDS,为抗肿瘤药物的递送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的新策略.
  • 研究论文
    江霆杰, 曹珏然, 姚胜峰, 宋健, 李娜, 陈永颖, 李唯, 张浩然, 雷炳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6): 146-153. https://doi.org/10.7503/cjcu20250082
    摘要 (33) PDF全文 (6) HTML (28)   可视化   收藏

    以菠菜粉为碳源, 通过微波法一步制备了水溶性红光碳点(R-CDs), 并研究了其光学性能、 结构特征及荧光调控机理. 结果表明, R-CDs具有均匀的粒径分布(3.62 nm)、 长波长红光发射(648 nm)及窄半峰宽(30 nm), 其荧光红移源于羟基与石墨氮的协同作用. 基于R-CDs构建的荧光探针可实现Pb²⁺的高选择性检测, 线性范围为0~40 nmol/L, 检测限为4.2 nmol/L(R²=0.990). 研究表明, Pb²⁺与R-CDs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动态猝灭机制主导. 本研究为绿色合成红光碳点及其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策略.

  • 刘兆镇, 姚燕芳, 房坤, 吕昀叡, 叶勇, 刘海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5): 139-147.
    制备了过渡金属(Co, Cu, Mn, Ni, Fe)的5,10,15,20-四苯基卟啉(TPP)配合物,并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制得了金属卟啉/多壁碳纳米管(MTPP/MWCNTs)电催化析氢反应(HER)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金属卟啉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CoTPP/MWCNTs的电催化析氢性能最佳.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显示,金属卟啉与多壁碳纳米管之间存在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 MTPP/MWCNTs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顺序为Co>Cu>Mn>Ni>Fe.其中, CoTPP/MWCNTs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的过电位为631 mV,并且具有最小的Tafel斜率(161.3 mV/dec)和电荷转移电阻(10.3Ω).本文研究表明金属卟啉与多壁碳纳米管的非共价结合是构建复合材料电催化剂的一条有效途径.
  • 谭晓萍, 吴宏伟, 王丹丹, 张金, 章俊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2): 78-85.
    基于金纳米粒子良好的光电特性,以及移动智能设备良好的RGB传感性能,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快速检测R/S-苯丙氨醇、R/S-布洛芬对映体分子的手性比色检测方法.手性金纳米粒子识别对映体分子时表现出非共价相互作用,如静电、氢键和亲(疏)水相互作用等,使得纳米材料表面发生能量共振转移,导致其趋于稳定和聚集,进而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最终实现比色检测的目的.在检测过程中加入铜离子(Cu2+),由于Cu2+能同时与对映体分子和手性金纳米粒子形成配合物,因此能够增强手性识别效果.此外,利用移动智能设备灵敏的RGB检测性能,实现了R/S-苯丙氨醇、R/S-布洛芬对映体分子的定量检测,其检测限分别为124.35和104.58μmol/L;123.95和111.44μmol/L.同时,该方法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可实现对映体混合物的检测.本研究应用手性金纳米粒子作为比色探针,以移动智能设备为检测装置,构建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在药物对映体分子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卢净宇, 刘志萍, 盛夏, 封心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5): 100-107.
    反应界面微环境是影响光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调控光催化剂的表面浸润性来改变反应界面微环境,构筑了高效的三相界面光催化体系,并用于光催化氧化有机物反应中.将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作为模型光催化剂,通过在其表面接枝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以提高疏水性.结果表明,疏水PDMS层使得光催化体系在反应界面处形成了气-液-固三相共存的微环境,极大增加了界面氧气(O2)的浓度;同时,疏水PDMS层大幅提高了有机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力.二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光催化氧化反应中超氧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的生成,进而提高了光催化氧化反应效率.研究结果为未来设计构筑高效的催化反应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 洪扬, 李丹丹, 张景顺, 章子旺, 高国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5): 108-116.
    以刚性离子液体和有机碱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结构的多孔聚离子液体.采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对聚离子液体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多孔聚离子液体的比表面积为100.9~374.7 m2/g,孔容为0.41~0.86 cm3/g,活性位点均匀分布在孔隙结构内.多孔聚离子液体同时具有离子液体与有机碱活性中心,能够协同催化CO2辅助环氧乙烷水合反应,在低水合比(1.5∶1)条件下,乙二醇收率达到96.5%,选择性为96.5%,达到了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的催化性能; CO2的助催化作用改变了水合反应的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反应的水合比,提高了乙二醇的选择性.该聚离子液体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及可回收性,并且在烟气气氛下也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 许霞, 秦伟达, 李若萌, 王倩倩, 刘宁, 李功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11): 110-119.
    综合评估了分别基于尿素(Ure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BT)和新型总RNA抽提试剂(Trizol)的蛋白质提取方法,旨在优化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的样品制备流程.以HeLa细胞为例,利用与质谱兼容的表面活性剂BT可显著缩短提取蛋白质的总时间,减少样品制备过程中蛋白质的损失.整合了4种蛋白质提取方法,在不依赖柱前分馏技术的前提下,从HeLa细胞中鉴定出超过7000个蛋白质;并采用无标定量的方法定量测定了其中2990个蛋白质.值得注意的是,BT法和SDS法在提取膜蛋白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而Urea法和Trizol法在提取细胞核和细胞质组分方面更有效.研究结果为深度覆盖蛋白质组学提供了蛋白质提取的新型解决方案,尤其在细胞蛋白提取方面,通过整合质谱兼容型表面活性剂与传统提取方法,有效提升了蛋白质鉴定数.
  • 王斓懿, 王世伟, 陈心宇, 于迪, 张春雷, 范晓强, 于学华, 赵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2): 111-126.
    炭烟颗粒和NOx作为柴油机尾气的主要污染物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与环境.因此,炭烟与NOx的催化净化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设计制备了具有独特孔结构的三维有序大孔(3DOM)ZSM-5分子筛催化剂,并将其作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3DOM ZSM-5担载MOδ (M=Mn,Fe,Co,Ce,Pr,W)的催化剂.所制备催化剂均具有独特的多级孔结构,有利于炭烟与NOx等小分子的捕捉与传质,可进一步增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其中,Mn Oδ/3DOM ZSM-5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同时消除炭烟与NOx的催化性能,其炭烟燃烧的峰值温度最低(453℃),80%以上NO转化率的初始温度最低(184℃)且温度窗口较宽(184~362℃).该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性能与其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丰富的酸位点、充足的活性氧以及丰富的多级孔结构有关.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Mn Oδ/3DOM ZSM-5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本征活性.根据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结果,推断了该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机理.在低温(<300℃)条件下,反应以脱硝为主,主要遵循Eley-Rideal(E-R)机理;在高温条件下(>300℃)主要以炭烟燃烧为主,包括活性氧机理和NO2辅助机理.
  • 研究论文
    郭丹, 黄耿鸿, 白惠洁, 王亚玲, 曹广群, 刘斌, 胡胜亮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6): 115-121. https://doi.org/10.7503/cjcu20250091
    摘要 (18) PDF全文 (4)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以CO2和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为起始原料, 通过环加成反应制备了具有五元环状碳酸酯结构的三羟甲基丙烷基五元环碳酸酯(TPTE). 在此基础上, 以TPTE和邻苯二胺为前驱体, 乙醇为溶剂,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量子产率达38%的红色荧光碳点(R-CDs). 结构表征结果表明, 所得R-CDs的平均粒径为9.41 nm, 其碳核呈现高度石墨化特征, 表面富含羟基和氨基等活性官能团. 光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 在乙醇溶液中R-CDs展现出明显的激发独立特性, 其荧光峰呈现三重峰, 峰位分别为599, 648和702 nm, 其最佳激发波长位于 535 nm, 对应荧光寿命为6.46 ns. 通过理论计算与光谱分析证实, 该发光特性源于碳核内扩展的π共轭体系诱导的ππ * 电子跃迁. 值得注意的是, 当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时, R-CDs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特性未发生显著变化, 表明PVP基体与R-CDs间未产生明显的电子相互作用. 基于其优异的光学性能, 将R-CDs/PVP复合物作为荧光粉, 与360 nm紫外LED芯片集成构建了红光发光器件. 所制备LED器件的CIE色坐标(0.42, 0.21)精确落入红光区域, 展现出良好的单色性. 本研究通过将CO2有效转化为功能化环碳酸酯前驱体, 实现了CO2向高附加值碳材料的高效间接固定, 为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新思路. 这种集高量子产率荧光材料开发与碳减排技术于一体的研究策略, 在光电器件和绿色化学领域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陈珊, 卓育妃, 李婧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7): 9-21.
    细胞通讯等动态复杂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膜受体的参与.核酸探针是开发膜受体可视化分析策略的重要分子工具.本文从非共价靶向识别和共价偶联两种策略类型总结了基于核酸的蛋白标记技术,系统介绍了这些标记技术在膜受体表达水平、糖型以及相互作用等重要分子信息的可视化分析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 李滨汐, 张燕, 姚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244-252.
    在诊疗一体化大背景下,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多模式成像备受关注.其中,磁共振和荧光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手段,将这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双模式成像,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大便利.本文采用微乳液模板法将具有T2磁共振成像功能的Fe3O4纳米粒子与具有荧光成像功能的CuInS2纳米粒子共组装,制备了Fe3O4/CuInS2二元超粒子.使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对二元超粒子进行修饰,提高了其生物安全性.该二元超粒子除具有双模式成像功能外,引入的Fe3O4纳米粒子还赋予其光热治疗潜力,并可以作为载体负载紫杉醇等药物,为实现成像引导下的肿瘤联合治疗提供了机会.
  • 吴梦鸽, 楚占营, 孟波, 叶子弘, 翟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5): 9-18.
    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在重大疾病生物标志物筛选、药物靶点发现及功能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外泌体和蛋白质均被公认为是极易受处理温度变化影响的研究对象,然而以往研究通常将基于不同富集策略得到的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的差异直接归因于不同富集方法的富集选择性和富集效率的不同,关于外泌体富集处理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对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的影响尚未充分讨论.为探究样本处理温度对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在4, 25, 37, 45, 60和90℃6种温度条件下分别处理外泌体样本1 h,随后系统分析了样本外泌体的形貌特征、颗粒粒径分布与浓度、特征蛋白质表征含量变化以及蛋白质组学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的外泌体在形貌和粒径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随着温度升高,外泌体颗粒的浓度显著下降.当温度超过45℃时,外泌体标志性蛋白TSG101的表征含量显著下降,而外泌体特征膜蛋白CD9的表征含量则显著上升.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在4, 25和37℃下处理的外泌体样本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45℃及以上温度处理的样本则表现出48种蛋白的显著差异.综上,在进行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时,应充分考虑温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潜在影响,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重现性与可比性.
  • 张丹枫, 高春旋, 黄海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09): 90-98.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具有独特的“链行走”机理以及对极性基团的耐毒性等特点,可用于催化α-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得到结构与性能优异的功能化聚烯烃.本文以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C1~C6)为催化剂,在倍半乙基氯化铝(EASC)作用下,以乙烯和乙烯基五甲基二硅氧烷(VPMDSO)为单体进行配位共聚,制备了一系列共聚物.考察了VPMDSO单体浓度、催化剂用量、Al/Ni摩尔比、乙烯压力、聚合时间、溶剂以及催化剂结构对配位共聚反应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聚合条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热失重分析(TGA)及接触角测试等表征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硅含量和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催化活性可达1.26×10~6 g·molNi-1·h-1,共聚物中硅含量为0.25%~0.87%(质量分数),与聚乙烯(PE)相比,共聚物的表面能降低、疏水性提高.
  • 陈鑫, 刘婧媛, 于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06): 101-110.
    通过静电纺丝和分阶段热处理方法,在多孔碳纳米纤维(PCNFs)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合金比例的PtCu纳米合金催化剂,研究了合金颗粒表面形貌和Cu-Pt-Cu结构对析氢反应(HER)的影响.结果表明,PtCu添加摩尔比为1∶2时可获得最佳析氢性能,在酸性条件下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过电位为37 mV,拥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研究结果为PCNFs负载过渡金属与Pt的二元合金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张晋恺, 李佳莉, 刘晓明, 母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03): 131-141.
    通过缩合聚合反应制备了两种热稳定性高、结晶性好和比表面积大的共价有机骨架(COF-1, COF-2)材料.将它们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时,均表现出较高的可逆容量(经过150次循环后,COF-1和COF-2的充电比容量分别为484和327 mA·h/g)、出色的倍率性能(2和10 A/g电流密度下, COF-1和COF-2的可逆容量分别为296, 180 mA·h/g和265, 166 mA·h/g)、超大电流密度下的工作能力(5 A/g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次,COF-1和COF-2的充电比容量分别为572和332 mA·h/g)以及极端温度下的运行性能(50和-15℃环境中循环40次后,COF-1和COF-2的充电比容量分别为2101, 218 mA·h/g和1760, 172 mA·h/g).两种COF均具有随着充放电的持续进行,电化学活性基团被激活的能力, COF-1和COF-2在不添加导电剂的情况下循环400次,充电比容量分别从23和16 mA·h/g增长到45和31 mA·h/g;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证明了在大电流密度以及高温环境等能使离子扩散速率加快的条件下,更有利于这种激活效应的发生.通过对比两种COF材料,发现含有三嗪环结构的COF-1的储锂性能及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优于全部为苯环结构的COF-2,表明芳香环中的C=N可能是一种具有较高电化学活性的基团.
  • 蒋佳祺, 杨红霞, 闫梦飞, 史馨瑶, 李佳琪, 蒋育澄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4, 45(10): 78-85.
    合成了一种生物-无机杂化材料ZIF-8@GOx-CPO@ZIF-8,该材料以具有“蛋黄-壳(Yolk-shell)”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MOF)为载体,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和氯过氧化物酶(CPO)封装在不同隔离空间中构建了双酶纳米反应器.“Yolk-shell”结构可为封装的酶提供纳米邻近效应,GOx催化底物原位生成的H2O2可启动相邻的CPO催化反应,有效减少了反应物的扩散阻力和H2O2的分解和逃逸,同时避免了两种酶催化反应的相互影响.与均相缓冲液中的游离酶相比,ZIF-8@GOx-CPO@ZIF-8的级联催化效率更高.由于MOF的屏蔽效应,酶的热稳定性和有机溶剂耐受性显著提高.“Yolk-shell”结构还可有效抑制材料重复使用过程中酶分子的泄漏,经过20次重复使用后,ZIF-8@GOx-CPO@ZIF-8仍可保持初始级联催化效率的72%.将ZIF-8@GOx-CPO@ZIF-8双酶级联反应生成的HClO应用于偶氮染料的高效脱色和水果保鲜.在1 mg/mL ZIF-8@GOx-CPO@ZIF-8水溶液中,橙黄G(0.3 mmol/L)在15 min内可完成脱色(脱色率>98%).在新鲜草莓的杀菌保鲜实验中,ZIF-8@GOx-CPO@ZIF-8也显示出良好效果.ZIF-8@GOx-CPO@ZIF-8双酶级联催化体系具有高效、稳定、温和及绿色的特点,极具应用潜力.
  • 龚文朋, 周林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7): 30-38.
    构建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Ce-UiO-66-(COOH)2的荧光策略,用于检测SO32-.首先通过溶剂热法,以均苯四甲酸为有机配体、Ce4+为中心离子合成了Ce-UiO-66-(COOH)2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确认了其结构特征.在Ce-UiO-66-(COOH)2的催化作用下,SO32-与苯甲酸组成的反应体系中,SO32-被催化转化为硫酸根自由基(SO4·-),进而诱导苯甲酸转化为具有荧光特性的2-羟基苯甲酸(水杨酸),从而实现对SO32-的定量检测.通过荧光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谱(ESR)验证了该检测过程的机理.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MOF材料用量及苯甲酸浓度等因素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获得40~120 mmol/L的线性检测范围,检出限达8.3μmol/L.该方法对常见无机阴离子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可应用于雨水和自来水样品中SO32-的定量检测.
  • 王文欣, 单译欧, 宋佳欣, 范晓强, 于学华, 孔莲, 肖霞, 解则安, 赵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7): 130-138.
    随着社会对丙烯需求的增长,发展高效丙烯生产技术无论对于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铂基催化剂由于具有较高的丙烷C—H键活化能力和丙烯选择性,在丙烷脱氢(PDH)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在丙烷脱氢反应过程中,由于Pt的烧结及积碳导致催化剂快速失活.高稳定性小尺寸Pt基催化剂的开发至关重要.本文以具有限域作用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为载体,利用过渡金属锌为助剂调控活性组分Pt的电子性质及几何结构,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锌含量的Ptx Zn/MS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 N2气吸附-脱附实验、拉曼光谱、 CO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PDH性能.结果表明,锌的加入使Pt颗粒分割为更小的Pt物种,提高了Pt的分散度,从而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当锌负载量为0.5%(质量分数)时,Pt0.5Zn/MSN催化剂展示了最高的PDH性能,其中,丙烷初始转化率为47.9%,丙烯选择性为97.0%,反应6 h后,丙烷转化率仍保持在45.8%,选择性在97.0%,丙烯生成速率为0.82 mmol/min·gcat.
  • 白晓炜, 唐轩, 王亚婷, 张飞飞, 李晋平, 杨江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2): 135-142.
    通过调变原料中矿化剂KOH的加入量,实现对K-MER沸石微孔结构的精确调控,致使O2和N2在该沸石孔道中的吸附动力学性能具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K/Si摩尔比的增大,沸石有效孔径减小,其中K-MER-0.41(K/Si摩尔比为0.41)在298 K下的O2/N2动力学选择性达到最高值(3.24).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K-MER-0.41中O2的扩散速率大于N2.
  • 段雨秀, 万朋奇, 高郭文猎, 张文龙, 邓明虓, 肖春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107-115.
    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侧基结构的阳离子聚氨基酸(PALG_n)材料.这种阳离子聚氨基酸在体外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疏水基团比例为10%,疏水基团为正丁基结构的PALG20-Bu1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μg/mL.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PALG20-Bu1能够有效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种独特的抗菌机制,PALG20-Bu1表现出快速的杀菌动力学.本文工作为治疗临床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付燚盈, 许文哲, 荣莉, 刘树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1): 158-167.
    以白藜芦醇(RE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RES-PVP球形纳米颗粒(RES-PVP NPs);将其作为纳米药物负载在以透明质酸为基质的可溶性微针(MNs)中,制备了载药微针(MN-NPs).微针载药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机械强度,能够满足穿透人瘢痕组织皮肤的需要. MN-NPs中的RESPVP NPs能够诱发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迁移.体内实验结果表明, MN-NPs能够有效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展现出治疗瘢痕疙瘩的能力.本文提出的以载药微针实现白藜芦醇纳米药物的透皮给药并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陈治中, 尹福虎, 胡泊涛, 斯庭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46(03): 150-157.
    通过Mg的添加,设计制备了3种A原子过计量的AB2型Zr0.85Ti0.15MgxNi1.20Mn0.56V0.12Fe0.12(x=0.20,0.25,0.30)高熵合金,探究了Mg添加量及其原子占位对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合金均为C15 Laves单相结构,当x从0.20增至0.30时,合金的储氢量由0.35%(质量分数)显著提升至1.03%;合金具有优良的热力学性能,其中,Mg0.30合金的放氢焓变(ΔHd)仅为28.93 kJ/mol;Mg0.30合金的放电容量为167.0 mA·h/g,3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0.9%,展现了较好的电化学储氢性能.Rietveld全谱拟合结果揭示,Mg原子既占据Laves相A原子的8a位置,又占据B原子的16d位置;随着x的增加,8a位置的占位因子(g)保持恒定,而16d位置的g增加.这一结果不仅导致合金四面体间隙的增大,还促进了对氢强亲和力的四面体间隙的形成,从而显著提高了合金的储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