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 全选
    |
  • 文丹, 黄丹丹, 孙梁, 孙雨婷, 李叶丽, 王羽, 杨丹莉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1-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SIRT1/PGC-1α信号通路研究冠状动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力衰竭(HF)动物模型中葡萄糖代谢酶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0)和模型组(Model,n=10)。采用小动物超声检测仪检测大鼠左心功能,观察射血分数(EF)、短轴缩窄率(FS)、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壁厚度(LVAWs)、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VPWs)、心输出量(CO)、心搏量(S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的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左心室组织中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及己糖激酶2(HK2)、乳酸脱氢酶A(LDHA)、丙酮酸脱氢酶E1(PDH E1)、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和琥珀酸脱氢酶A(SDHA)的表达。采用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L-乳酸的含量。结果 大鼠MI后HF模型中EF、FS、CO、SV、LVAWs和LVPWs降低,LVESV和LVIDs增加(P<0.05);左心室间质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β-MHC蛋白表达上调(P<0.001);SIRT1、PGC-1α、SIRT3、HK2、LDHA、PDH E1、IDH2及SDHA糖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下调(P<0.05);血清中L-乳酸含量增加(P<0.001)。结论 大鼠MI后HF模型中SIRT1、PGC-1α、SIRT3、HK2、LDHA、PDH E1、IDH2及SDHA蛋白表达下调,引起心肌葡萄糖的能量利用发生障碍,促进心功能降低和心室重构发生。
  • 王妮, 王茹楠, 陈广生, 程佳佳, 高丽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9-1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究PCL-PEG-HAAM支架的制备方法,以及复合支架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生物酶/化学/机械联合的方法对人羊膜(HAM)进行脱细胞制备人脱细胞羊膜(HAAM),采用0.1%明胶作为黏附介质将聚己内酯-聚乙二醇(PCL-PEG)与HAAM整合,构建PCL-PEG-HAAM复合支架,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结构。酶消化法培养PDLSCs,流式细胞术及多向诱导分化(成骨、成脂、成软骨)对PDLSCs进行鉴定。实验分组:Control组、PCL-PEG组、HAAM组、PCL-PEG-HAAM组,选取第3代PDLSCs分别进行CCK-8实验、BCIP/NBT染色、茜素红染色以及WB检测成骨相关蛋白(RUNX2、ALP、COL1)的表达;此外,还将第3代PDLSCs负载于PCL-PEG、HAAM、PCL-PEG-HAAM进行细胞粘附实验,通过以上实验检测PDLSCs在各组支架上的生物学性能及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 去除羊膜上皮细胞的HAAM完整保留了基底层和致密层,扫描电镜下见基底层表面完整无剥脱,致密层胶原纤维相互交织呈多孔蜘蛛网状结构;PCL-PEG-HAAM复合支架为双层膜结构,两者间可见明显交界线,HAAM与下方呈“渔网状”的PCL-PEG纳米纤维紧密连接。CCK-8结果显示第7天时PCL-PEG-HAAM组细胞增殖速率高于PCL-PEG组(P<0.05);PCL-PEG-HAAM组的细胞粘附率高于PCL-PEG组(P<0.05);BCIP/NBT染色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PCL-PEG、HAAM、PCL-PEG-HAAM支架均能促进PDLSCs的成骨分化,其中,PCL-PEG-HAAM组染色面积最深最广;WB结果显示PCL-PEG-HAAM组RUNX2、COL1、ALP成骨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PCL-PEG组(P<0.05)。结论 PCL-PEG-HAAM复合支架促进了PDLSCs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口腔生物膜。
  • 王阳, 樊巧玲, 申亮亮, 封琳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19-2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结合GEO转录组数据库,识别调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增殖的关键分子,阐明m6A修饰阅读蛋白YTHDF2通过CDH1调控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具体机制。方法 利用GEO explorer在线工具分析GSE67684转录组数据集,并结合GO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治疗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及关键基因的作用;通过CCK8和EdU实验观察YTHDF2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在小鼠自发白血病模型中研究YTHDF2过表达对小鼠生存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实验探讨YTHDF2对CDH1蛋白和mRNA表达及mRNA稳定性的调控作用。结果 转录组数据显示,YTHDF2在儿童ALL治疗组中的表达显著降低(P<0.001);敲降YTHDF2后,Jurkat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P<0.001);在小鼠自发白血病模型中,YTHDF2过表达导致小鼠生存期缩短(χ2=9.878,P<0.001)、总白细胞数增加(F=340.5,P<0.001)及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增强(t=10.08,P<0.001);GO分析结果显示,CDH1在治疗组中的表达上升;过表达YTHDF2后,CDH1的蛋白和mRNA水平均降低(t=8.409,P<0.001),且mRNA稳定性下降(P<0.001),而敲降YTHDF2则导致CDH1 mRNA稳定性显著增强(P<0.001)。结论 YTHDF2通过抑制CDH1的mRNA稳定性和蛋白表达,促进白血病的进展,提示YTHDF2或m6A修饰作为临床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 陈施华, 岳磊, 张秋宇, 袁瑾, 严敏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27-3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HL60分化过程中吞噬和杀伤的功能变化。方法 本研究首先使用流式细胞术和髓系过氧化物酶(MPO)检测方法监测二甲亚砜(DMSO)诱导HL60细胞的成熟过程。接着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感染实验分析了此过程中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功能变化。结果 CD11b的表达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升高,到第8天达到高峰,MPO表达量显著下降,6 d以后达到最低。DMSO诱导HL60细胞后第4天达到最佳吞噬和杀伤效果。结论 HL60经DMSO诱导后,吞噬和杀伤功能的变化与类中性粒细胞成熟过程并不完全一致。这为DMSO诱导的HL60细胞在吞噬和杀伤实验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甘霖, 田紫妍, 袁静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32-3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北京地区儿童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体(BCC)的流行趋势及BCC菌株的基因组和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269份肺炎儿童的临床样本,同时采用分离培养和等温扩增快速筛查方法评估BCC的流行特征;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毒力基因筛查、毒力表型实验和耐药表型实验明确BCC菌株的基因组、毒力和耐药特征。结果 BCC的分离阳性率为1.12%,快速筛查方法的阳性率为2.60%。在3株分离株中,2株属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携带更多的毒力基因,但细胞毒性较低,且耐药较为严重;1株属于越南伯克霍尔德菌,携带更少的毒力基因,但细胞毒性较高,且仅对1种抗生素耐药。2个菌种的毒力表型差异是否与基因katG有关,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究。结论 本研究对北京地区近3年的儿童BCC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明确了BCC菌株的基因组、系统进化和表型特征,为BCC的预防控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支撑。
  • 张碧凤, 肖杨, 柯齐斌, 康威, 张璇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40-4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气管导管用于成人胸科手术气道管理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2024年7月前关于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气管导管用于成人胸科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按改良Jadad量表评价研究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Stata 18.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883例研究对象(其中封堵器组445例,双腔管组4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封堵器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双腔管(RR=1.10,95%CI:1.03~1.16,P=0.002);封堵器的气道峰压低于双腔管(SMD=-4.67,95%CI:-5.11~4.24,P<0.001);封堵器的围术期并发症少于双腔管(RR=0.53,95%CI:0.44~0.65,P<0.001)。封堵器和双腔管的插管定位时间、肺萎陷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气管封堵器用于成人胸科手术气道管理的安全性好,同时并发症少。
  • 张艾丽, 颜廷凯, 王娟, 徐妠, 李乾艳, 胡德星, 方杰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48-52.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探讨维生素D、IL-10及IL-17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关系及其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47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体检的37例健康志愿者。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25(OH)D、IL-10、IL-17水平,分析CSU患者活动性评分与血清25(OH)D、IL-10、IL-17的相关性。结果 CSU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的25(OH)D水平均低于正常值,CSU组外周血中25(OH)D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外周血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表达水平相对对照组降低(P<0.01)。病例组血清25(OH)D与IL-10、IL-17水平之间均无相关性,而IL-10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r=-0.377,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25(OH)D (r=-0.313,P<0.05)、IL-10(r=-0.459,P<0.01)水平与活动性评分呈负相关,而IL-17水平与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r=0.749,P<0.01)。结论 CSU患者外周血IL-10、IL-17水平与病情进展相关,IL-10、IL-17可作为判断CSU发生发展的辅助指标;25(OH) D可能参与了CSU发生发展,但在本地区CSU患者中外周血25(OH) D的临床检测意义可能相对较小。
  • 钱湖, 韦贵火, 敖俊, 覃建朴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53-5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介绍一种新开发的牵开系统,并分析其在显微镜辅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与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颈椎病,且使用新开发的牵开系统进行显微镜辅助下ACDF的患者资料,评估该牵开系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数据显示,减压充分,手术效果良好。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DI)分别从术前的(5.43±1.12、29.77±6.06)分下降至术后的(2.60±0.78、11.75±3.26)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从术前的(7.93±1.37)分上升至术后的(12.22±1.71)分。C2-7的Cobb角从术前的(10.37±6.79)度增加到手术后(14.58±6.10)度。未观察到临床或影像学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开发的牵开系统在显微镜辅助下ACDF手术中表现出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 帅显亚, 刘雨睿, 肖代敏, 刘玉, 李彦, 董泽令, 胡元琴, 吴明松, 张志敏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59-6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遵义地区汉族女性叶酸代谢能力基因MTHFR、MTRR基因型并分析其多态性,从基因水平评估叶酸代谢能力的风险程度,检测并分析HPV感染情况,并进一步探讨MTHFR、MTRR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1 727例汉族女性全血标本及宫颈分泌物标本,磁珠法提取基因组DNA,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MTHFR C677T、MTHFR A1298C、MTRR A66G基因型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THFR、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并与已报道的其他地区汉族女性数据进行比对;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HPV分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HPV不同分组间MTHFR、MTRR基因型的分布差异。结果 本研究纳入1 727例遵义地区汉族女性MTHFR、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遵义地区MTHFR C677T分布分别与塔城、准格尔旗、白银、枣庄、开封、郏县、南京、丹阳、福泉、长顺地区汉族女性MTHFR C677T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遵义地区MTHFR A1298C分布仅与枣庄、开封、郏县3个北方城市以及福泉、长顺这2个南方城市的基因分布有差异;MTRR A66G基因分布仅与塔城地区的基因分布有差异。遵义地区汉族女性最常见的HPV感染亚型为HPV52。HPV阳性感染与HPV阴性组之间叶酸代谢能力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阳性感染与HPV阴性组MTHFR的C677T的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与A1298C的A等位基因与C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阳性感染与HPV阴性组MTRR A66G的A等位基因与G等位基因的差异分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遵义地区汉族女性人群叶酸代谢能力基因MTHFR C677T、MTHFR A1298C、MTRR A66G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异性,HPV感染亚型也具有地域特征,HPV感染与叶酸代谢能力风险分布及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无相关性。
  • 杨廷, 罗鹏, 黄笑天, 漆锐, 时政, 高伟, 陈羽, 李红玲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67-7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文旨在构建一种新型紫外探针体系,用于方便快速地检测甲基乙二醛(MGO)的含量,并评估其对实际样品中MGO的检测能力。方法 以巯基乙酸和精氨酸的水溶液构建紫外探针体系,通过巯基乙酸、精氨酸与MGO反应生成咪唑结构,从而实现对MGO的检测;系统地研究了探针组份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以及干扰物质等对探针体系检测MGO性能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评估探针对人体尿液和油条中MGO的分析检测效果。结果 在25℃的纯水中,巯基乙酸和精氨酸的浓度均为3.33 mmol/L时,该探针展现出最佳的检测性能,对MGO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33.3 mmol/L,相关系数R2=0.999;该紫外探针体系对人体尿液和油条中的MGO,表现出优异的检测效果,对应的回收率在90.11%~108.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0%。结论 探针组份配比、温度、反应时间和pH值对检测体系有显著影响;探针能有效抵抗多种金属阳离子和醛类物质的干扰,对MGO展现出优异的识别专一性,完全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 翁滔, 罗承敏, 张能英, 杨光旭, 闫忠梁, 鲍宇翔, 吕俊远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74-7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甲状旁腺腺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 对1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以恶心呕吐症状就诊于消化内科,但根据血清钙以及血清PTH的测定,考虑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结论 甲状旁腺腺瘤多表现为骨痛、皮肤瘙痒、尿路结石等,本文报道1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实为罕见,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
  • Surendra Sarsaiya, 刘波, Archana Jain, 潘虹, 石京山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77-9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与日俱增,成为了全球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就A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药物治疗、新兴研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围绕AD的全球患病率、分子病理学、高危因素、治疗干预措施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Aβ和tau蛋白抗体和基因治疗、脂质纳米颗粒等新兴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此外,强调迫切需要针对AD新的治疗途径以解决诊断、治疗和护理面临的挑战。同时展望了疾病修饰治疗、精确医疗和整体干预措施在减轻AD患者家庭和医疗保健系统负担的潜力。通过合作和创新,实现AD的有效预防、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可以给全球数百万AD患者带来福音。
  • 叶笑妮, 周文倩, 李云庆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1): 98-10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并可能引发或加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但疼痛所涉及的复杂神经环路及其作用机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痛信息在中枢内的传递主要依赖于丘脑外侧系统和内侧系统。其中,来自脊髓或脑干的痛信息在经臂旁核(PBN)中继后,能够通过丘脑内侧系统的背侧中线和内侧核团(TMMN)进一步上传到大脑边缘皮质和皮质下结构。TMMN包括丘脑室旁核(PVT)、丘脑中央内侧核(CM)、丘脑背内侧核(MD)、丘脑连接核(Re)和丘脑菱形核(Rh),通过与前额叶皮质(PFC)、岛叶(IC)、杏仁核簇(AMY)等核团的联系参与痛信息及相关负性情绪的传递与调控。本综述总结了TMMN各核团在参与痛觉感受和情绪调节过程中神经元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神经通路和机制,以期为疼痛调控神经机制后续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