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西, 邓启成, 赵锐, 刘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122-126.
    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喉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预后通常较差,虽然切除全喉的手术治疗配合高强度放射治疗为喉癌患者提供了癌症治愈的机会,但切除全喉后可能导致患者失去语音能力、改变呼吸通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国内外喉癌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新的治疗技术如诱导化疗、放化同步治疗和生物治疗已经相继问世。本文通过对用于喉癌治疗的药物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何蕊, 文译辉, 文卫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48-54.
    目的 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 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 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 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 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
  • 陆兆屹, 史雅文, 汪李琴, 殷敏, 程雷, 崔昕燕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64-68.
    目的 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鼻咽部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误诊情况,探讨诊疗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方法 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2年12月诊治的1 480例儿童及青少年鼻咽部病变患者,其中恶性肿瘤20例,分析鼻咽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类型及诊疗过程等,探讨诊断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疏漏。结果 鼻咽部恶性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16例,淋巴瘤2例,乳头状腺癌1例,脊索瘤1例。恶性肿瘤病例的初期临床症状以鼻部为主7例,其中4例被误诊为腺样体肥大;以耳部为主5例,其中2例被误诊为单纯分泌性中耳炎;以颈部为主8例,未见误诊。总误诊率达30%(6/30)。误诊患者的确诊前病程长于非误诊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60,P<0.01)。以颈部症状为主的患者确诊前病程短于以鼻部症状为主的患者(Z=-2.078,P<0.05)和以耳部症状为主的患者(Z=-2.372,P<0.05)。结论 多种鼻咽恶性肿瘤可能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且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中以鼻部和耳部症状为主的患者尤其容易被误诊,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 王璐瑶, 王艳杰, 程冯丽, 祁雪萍, 朱晓佳, 史晓熙, 赵长青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25-32.
    目的 多维度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对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究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根据术后组织病理染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分为eCRSwNP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neCRSwNP),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eCRSwNP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eCRSwN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eCRSwNP组患者睡眠障碍、嗅觉减退、流涕、喷嚏等症状严重程度及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总分均显著高于neCRSwNP组。eCRSwNP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高于neCRSwNP组,且生活质量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低于neCRSwNP组(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哮喘、鼻中隔偏曲(NSD)、外周血EOS计数及比例、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及比例、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是eCRSwN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哮喘、外周血EOS百分比、外周血Baso计数、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是eCRSwN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eCRSwNP患者临床症状更严重,且易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可有效预测CRSwNP的分型及术后预后。
  • 张云云, 吴彦桥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31-34.
    <正>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是一种少见的、由原始粒细胞或不成熟的髓系细胞在髓外组织增生和浸润形成的实体恶性肿瘤,MS通常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有关。AML是髓系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多数病例进展迅速,预后凶险。MS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而发生于鼻腔鼻窦的MS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发生于鼻腔鼻窦的MS合并AML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介绍鼻腔鼻窦M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 敬尚林, 余翔, 贤耀军, 胡江锋, 杨艳, 唐向荣, 莫炼, 温慧, 覃麟婷, 岑丽葵, 欧艳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98-102.
    目的 分析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15例(183耳)行鼓膜置管术患儿的临床诊疗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例(183耳)行鼓膜置管术时的平均年龄为(4.68±2.54)岁,多集中在3.5~7岁,占86.57%。183耳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为3~18个月,平均留置时间为(9.43±3.82)个月。痊愈耳(126耳)通气管留置时间平均为(11.82±3.11)个月,未愈耳(57耳)通气管留置时间平均为(9.13±3.21)个月,两者之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时间<6个月者痊愈率为51.92%,≥6个月者痊愈率为75.57%,两者之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卡方分析鼓膜显著塌陷或菲薄、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早期活动等因素与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早期脱落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鼓膜重度塌陷或菲薄、术后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不按时复查、术后早期较强活动是儿童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早期脱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过早脱管或取管,影响SOM患儿治愈率。鼓膜重度塌陷或菲薄、术后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不按时复查、术后早期较强活动是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 邓海燕, 高兴强, 郭宇峰, 吴晓慧, 钟连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95-97+102.
    目的 探讨荧光染色法快速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门诊疑诊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儿30例,每例均行外耳道分泌物荧光染色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比较荧光染色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检出的真菌感染阳性率。结果 30例疑诊患儿中,荧光染色法检出真菌感染28例,真菌培养检出真菌感染26例,荧光染色法检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儿的阳性率(93.3%)高于真菌培养法(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结论 荧光染色法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检出率更高,且操作更简便快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文晴, 朱梦迪, 孙春晓, 孙思思, 周慧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86-88.
    <正>喉部恶性肿瘤主要是上皮来源的肿瘤,98%为鳞状细胞癌[1],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发病率较低,占喉部恶性肿瘤不到1%,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目前对于它的生物学行为和诊疗预后尚不完全清楚。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喉梭形细胞肉瘤1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 严意意, 刘翔毅, 靳强利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110-116.
    咽鼓管是一个复杂且隐匿的结构,由骨部、软骨部、骨与软骨的连接部3部分组成,对于保持中耳健康和正常听力非常重要。咽鼓管功能异常会导致耳胀、耳鸣、分泌性中耳炎和鼓膜内陷等,是成人和儿童发生中耳疾病的常见原因。随着鼻内镜和耳内镜等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咽鼓管的解剖结构备受关注,但目前对于咽鼓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有限,本文旨在将咽鼓管解剖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于金超, 余庆雄, 宋楠, 张天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55-59.
    歪鼻畸形是外鼻偏离面部正中线的复合性畸形,目前歪鼻畸形的治疗主要是开放式入路手术矫正,在手术中需要兼顾外形美学的修复和鼻功能的恢复,尽管有各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应用于临床,但是歪鼻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多数需要进行个性化治疗,因此目前仍是临床上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尚无一个统一固定的手术方案应用于歪鼻畸形的治疗。本文从歪鼻畸形的病因、分类和手术矫正等方面出发,系统归纳分析目前歪鼻畸形最新的诊疗进展,分析不同手术方案的适用性,以期为歪鼻畸形的方案选择提供临床参考。
  • 赵守琴, 王丹妮, 吕梦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1-5.
    对于先天性外中耳畸形(CMA)的患者,同时存在着耳廓再造和听力重建两大临床难题。随着人工听觉植入设备的发展,更多不能通过传统听力重建手术改善听力的患者选择人工听觉植入来改善听力。本文对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行人工听觉植入的发展现状、相关人工听觉技术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金毅, 郭子航, 贺楚峰, 蔡鑫章, 蒋璐, 梅凌云, 吴学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18-23.
    目的 探讨鼓室成形术后鼓膜再穿孔耳内镜下修正性鼓室成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3年6月湘雅医院耳科收治的18例(18耳)鼓室成形术后鼓膜再穿孔患者,采用耳屏或耳甲腔软骨-软骨膜复合物在耳内镜下完成修正性鼓室成形术。术后对患者的鼓膜愈合情况、听力恢复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行Ⅰ型鼓室成形12例,Ⅱ型鼓室成形6例,术中采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12例,耳甲腔软骨-软骨膜复合物6例。术中探查发现1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鼓室粘连,3例患者未见完整的鼓索结构,2例患者出现鼓索神经损伤。术后6个月复查鼓膜愈合率为100%。术前患者的平均气骨导差(37.15±8.79)dB,术后平均气骨导差缩小为(12.15±7.70)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32,P<0.05)。结论 耳内镜下使用耳屏或耳甲腔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进行修正性鼓室成形术安全且有效,术中应注意保护鼓索神经,避免医源性损伤。术后患者的鼓膜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在耳屏软骨不可用的情况下,耳甲腔软骨可作为理想的替代材料用于鼓膜修复。
  • 曾栋, 边盼盼, 陆韵伊, 程世红, 李思璇, 陈迟, 徐百成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13-17.
    目的 分析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行骨桥植入术后听觉和言语识别能力的改善情况,评估骨桥植入的主观听觉获益。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单侧骨桥植入的9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的术前裸耳及术后助听听阈、言语识别阈和言语识别率,并应用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父母版(SSQ-P)问卷以及言语可懂度分级(SIR)标准问卷评估患者骨桥植入后主观获益情况。结果 9例患者在骨桥植入术后的助听听阈、言语识别阈和言语识别率较术前明显改善。助听听阈在主要频率0.25~8 kHz分别降低(31.1±12.7)、(43.9±21.5)、(53.3±14.1)、(45.0±12.2)、(45.0±15.2)、(42.2±19.1)dB,平均听阈下降(43.4±13.0)dB,言语识别阈平均下降(44.7±4.8)dB,单音节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67.3±8.2)%,双音节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68.1±8.4)%,安静环境下语句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53.3±13.5)%,噪声环境下语句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49.6±11.0)%。调查问卷结果显示,SSQ-P平均受益分数为(4.6±0.7)分,SIR平均受益分数为(1.4±0.4)分。结论 部分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接受骨桥植入能获得明显听觉及言语能力改善,有效提升言语、空间和听觉的主观受益。
  • 赵长青, 王艳杰, 程冯丽, 安云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1-5.
    神经免疫是关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皮层及相关核团)与免疫系统(包括各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至少涉及彼此间外周及外周与中枢两个层面。基于兄弟学科及鼻科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鼻脑轴的概念。鼻脑轴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外周炎症如何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CNS如何调控外周炎症,二者互作的机制为何。变应性鼻炎(AR)对CNS的影响关注较多,但机制不明;相对而言,CNS对AR的影响关注较少,机制少有探索。了解AR与CNS互作的神经免疫机制,有利于重新认识AR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 马叶, 廖镇宇, 张榕, 李贵南, 吴运芹, 向仕婷, 仇君, 马丹, 黄敏, 彭小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63-69.
    目的 探讨声门上成形术(SGP)对需呼吸支持的新生儿重度喉软化症(LM)的治疗效果及导致SGP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需呼吸支持的重度LM患儿23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手术成功组(n=16例)和手术失败组(n=7例),随访手术成功组的远期预后,寻找手术失败组的高危因素。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共实施23次手术,手术成功率为69.57%(16/23)。术前需有创机械通气者22例(95.65%),需无创通气者1例(4.35%)。在手术成功组中,呼吸困难在出生后12个月消失,喂养困难在出生后18个月消失,所有患儿在出生后24个月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喉鸣症状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手术失败组中,母亲年龄(31.71±5.99)岁,合并窒息者占71.40%,心脏病者占57.14%,遗传基因相关性疾病占28.57%;与手术成功组相比,手术失败组的母亲年龄偏大,合并情况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重度LM,SGP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手术失败多见于母亲年龄偏大、合并围产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基因相关性疾病等因素。
  • 刘锦峰, 王彦君, 朱梦媛, 何帅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1-8.
    熟知鼻窦相关解剖是安全有效地开展内镜鼻窦手术(ESS)的前提,而鼻窦解剖存在极大的变异,因此鼻科医生在ESS术前均需细致阅片。筛窦的气化变异决定了ESS中各个鼻窦开放的难易程度,因此术前识别筛窦的气化变异尤其重要。后组筛房也具有极大的变异特征,可以向眶上、眶下以及蝶骨体不同区域扩展。我们基于前期研究以及近期文献,将后组筛房扩展的影像解剖做一回顾,主要包括其气化来源、所在位置、毗邻结构和内镜手术学意义等,希望提升鼻科医师对此类变异的认识。
  • 李睿颖, 卢磊, 薛金梅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115-121.
    2型炎症是以辅助性T细胞(Th)2、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及相关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IL-31等为主所介导的炎症,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沉重负担,亟需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血管活性肠肽(VIP)与2型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VIP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神经肽,在神经-免疫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h2表达趋化受体-同源分子(CRTH2)是VIP的受体之一,在2型炎症疾病中表达异常增高,其主要通过激活Th2、ILC和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分泌前列腺素(PG)D2,进一步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多,使得Th2分化增强来参与2型炎症反应。本文综述了VIP及其受体CRTH2在2型炎症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希望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 牛慧慧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110-111.
    <正>先天性舌根囊肿多数为舌甲状舌管囊肿,该病发生率低,为甲状舌管退化后的残余上皮,由于胚胎时期甲状腺形成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所致,囊肿可发生在甲状舌管移行的任何部位,多数发生在舌骨附近,也可发生在舌根旁。可引起新生儿喉喘鸣、喂养困难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反复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可合并喉软化症使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患儿严重并发症甚至窒息死亡。
  • 李汝婷, 刘耀凤, 李秋菊, 肖旭平, 马丽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89-94.
    目的 探讨喉肌电图(LEMG)在手术后声带运动障碍(VC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38例全麻手术后出现VCD的患者,结合相关病史、频闪喉镜、喉部CT、嗓音的主观听感知评估(GRBAS)及LEMG的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分析。结果 38例患者分为喉返神经麻痹组20例,环杓关节脱位组18例。嗓音分析显示33例为中重度声嘶(G2~3级)。喉部CT显示环杓关节脱位组,呈前内侧脱位或者后外侧脱位;喉返神经麻痹组环杓关节未见异常。LEMG检查显示喉返神经麻痹组20例患者中,13例患者喉返神经不完全受损,4例患者喉返神经完全受损,3例患者喉上神经同时受损;环杓关节脱位18例患者中,11例患者LEMG结果正常,7例LEMG存在轻度异常。喉返神经麻痹组20例患者中,16例患者经过药物加嗓音训练或者声带脂肪注射治疗,嗓音质量明显改善(G0~1级);4例患者未接受治疗,单侧依靠对侧声带代偿作用,嗓音恢复欠佳(G3级)。环杓关节脱位组18例患者,给予环杓关节拨动复位术,术后配合嗓音训练,17例取得满意效果(G0~1级)。结论 手术后出现VCD是术后声嘶的主要原因,LEMG能对喉返神经麻痹及环杓关节脱位进行定性诊断,能够指导临床治疗,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 代红磊, 潘松林, 马文学, 官兵, 刘涛, 张正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95-99.
    目的 研究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行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术,n=20)、B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n=20)、C组(喉切除术,n=20),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3组患者并发症、复发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C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视觉模拟评分(VAS)、黏膜恢复评分更低,首次经口进食时间、首次发声时间及住院天数更短,喉功能改善率更高,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及CO2激光术可改善喉部功能、减轻疼痛,促进创面黏膜恢复、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黄楚婷, 傅敏仪, 徐志坚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117-122.
    早期声门型喉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恶性肿瘤,当肿瘤累及前连合时可能会引起复发及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通常采用放疗、手术等治疗方法,放疗除了常规放疗,还有分割放疗、调强放疗等方式,手术治疗则包括开放性手术、微创性手术[经口激光显微手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LTP-RFA)、经口机器人手术],不同的治疗模式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在临床上何种为最佳治疗模式尚有争议。本文对临床治疗累及前连合的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一系列治疗模式进行阐述,期望为确定最佳治疗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 宋一丁, 张建伟, 满国栋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6): 104-106.
    <正>甲状腺手术常见并发症为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出血等,下咽/食管瘘是一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现报道2例由于热损伤导致甲状腺术后下咽/食管瘘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总结处理及预防措施供临床参考。1 临床资料1.1 病例1患者,女,59岁,因颈前渐进性增大肿物30年、压迫不适感1年收入我科。患者发现颈前肿物30年,逐渐增大,近1年出现压迫不适感,无呼吸困难,无声音嘶哑,无进食哽咽感。
  • 严森, 张红茹, 高培, 吴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37-44.
    目的 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采用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前庭功能的变化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3年8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初诊并采用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的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75例为试验组,另取同期未进行前庭康复的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41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复测0.25~8 kHz平均听阈,其中39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30 dB以上纳入显效,35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15~30 dB纳入有效,42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低于15 dB纳入无效。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双温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评估前庭功能参数对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前庭功能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前庭-眼动反射增益值较高,眩晕持续时间、扫视波异常率、不对称比异常率、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率、优势偏向异常率较低(P均<0.05)。试验组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0.00%vs 2.44%,χ2=6.875,P=0.009)。除眩晕障碍量表-情感外,试验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无效组患者接受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率、水平半规管增益值和后半规管增益值较低,年龄、初诊时间、听力损失、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率、优势偏向异常率、扫视波异常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初诊时间≥14 d、听力损失≥100 dB、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优势偏向异常、扫视波异常是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接受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作用。联合双温试验与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对疗效预测价值最优,联合预测参数C统计量(C-statistics)为0.861(95%CI:0.566~0.984,P<0.001),净重新分类指数(NRI)为0.735(95%CI:0.589~0.990,P<0.001),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为0.245(95%CI:0.144~0.647,P<0.001)。结论 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对提高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可改善前庭功能异常、减少眩晕持续时间、缓解眩晕症状和焦虑情绪,患者初诊时间≥14 d、听力损失≥100 dB、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优势偏向异常、扫视波异常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
  • 刘言军, 庞秀红, 李志祥, 储九圣, 毛明荣, 徐六英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75-78.
    目的 探讨面部推进皮瓣在鼻背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3年6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鼻背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皮肤缺损采用面部推进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5例患者切缘均阴性,缺损大小1.0 cm×1.0 cm~2.5 cm×3.0 cm,无皮瓣坏死,随访10~36个月,无肿瘤复发,术后瘢痕不明显,未见并发症。结论 面部推进皮瓣手术方法简单,皮瓣血供充足,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美容效果好,是用于修复鼻背皮肤缺损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费樱平, 卢兢哲, 钟萍, 郑芸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86-90.
    听觉过敏是指对正常声音的耐受性降低。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对听觉过敏的评估有利于了解其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参考,但是目前尚没有全面、有效、标准化的听觉过敏评估工具。量表作为最常用的临床症状评估工具,具有简单、便捷、低成本、可量化的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探索用于听觉过敏的量表研发。本文就听觉过敏常用评估量表的研究目的、条目来源、评分方式以及目前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选择合适的听觉过敏评估工具及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阿孜古丽·图尔逊江, 卡迪丽娅·木拉提, 崔矫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64-68.
    目的 分析早期痉挛性发音障碍(SD)动态频谱特征及对临床疗效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诊断早期SD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接受肉毒素A喉肌注射,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组58例和无效组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频谱特征、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30)和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mFDA)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SD患者临床疗效有关的因素。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SD临床疗效的指标价值。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振幅微扰、基频微扰、读标准化段落的总耗时及嗓音中断次数比治疗前显著降低,而嗓音障碍严重程度指数(DSI)、最长发音时间(MPT)和声强范围升高(P<0.05)。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患者中重度比例减少,治疗前振幅微扰和基频微扰降低,DSI、MPT和声强范围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痉挛严重程度、治疗前DSI和声强范围是预测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P<0.05)。ROC显示,DSI和声强范围预测临床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和0.815(P<0.05)。结论 早期SD患者的动态频谱特征及定量参数对疾病诊断和评估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袁莉清, 蒋振华, 夏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83-85.
    <正>鳃裂畸形是胚胎发育第4~5周时,鳃沟、咽囊闭合不全或鳃膜破裂所致的先天畸形,分为4型,其中以第二鳃裂畸形最为常见。鳃裂畸形多表现为囊肿,部分表现为瘘管[1-3]。传统的先天性第二鳃裂畸形多采用颈部阶梯状切口分离瘘管至同侧扁桃体窝,手术路径长,术后常遗留多个颈部手术瘢痕[2]
  • 何叶, 吴学文, 李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79-80.
    <正>咽后间隙,也被称为“危险间隙”,作为颈部最靠前的一个潜在间隙[1],位于咽后壁和椎前间隙之间、咽-食管后壁黏膜的后方,其解剖结构复杂,位置重要[2-6],如若外伤等原因引发该部位血肿将会压迫或堵塞呼吸道及消化道入口,从而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报道1例因车祸致颈部外伤引发咽后间隙血肿患者的诊治经过,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与警示。
  • 陈康兵, 杨珺, 杨勇, 王文韬, 席克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60-63.
    目的 总结颈深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159例颈深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儿童(0~14岁)88例,成人(14岁以上)71例。包括发病诱因、细菌培养结果及诊疗经过。结果 儿童最常见诱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45.45%)和急性淋巴结炎(34例,38.64%),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36.36%);成人常见诱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5例,35.21%)和牙源性感染(21例,29.58%),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属(13株,46.43%)。5例患者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经多学科讨论后积极外科干预,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儿童和成人颈深间隙感染患者发病诱因及细菌培养各具特点,应注意区分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一旦出现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多学科讨论和积极手术干预极其重要。
  • 张芸沣, 雍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91-98.
    喉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决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术前准确评估淋巴结状态对于临床决策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喉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但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难以在避免漏诊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和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之间找到平衡点。针对喉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预测问题,本文着重从临床外周血、影像学、生物标记物、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多个角度进行综述,并对包括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在内的新技术方法进行总结。
  • 王娈, 于跃洋, 胡愈强, 程良军, 刘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99-104.
    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组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微生物群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微生物群的失调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工具,而在头颈部恶性肿瘤(HNMT)与微生物群的失调相关性还需要大量的实验证明。本综述对HNMT与人类微生物群失调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与总结,试图寻找HNMT早期诊断方法,以达到及时预防、早诊断及早治疗的目的,为未来继续探索人类微生物群与HNMT的关系提供帮助。
  • 姚佳昕, 闫贺磊, 陈慧红, 李果, 王行炜, 黄东海, 刘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69-75.
    目的 比较传统经颈入路、内镜辅助下经颈入路及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3种术式切除咽旁隙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59例原发性咽旁隙良性肿瘤患者接受传统经颈、内镜辅助下经颈、内镜辅助下经口3种手术方式之一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χ2检验比较其手术情况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3种手术术中出血量(F=2.64,P=0.074)、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F=2.44,P=0.091)、引流量(F=2.88,P=0.060)和术后出院时间(F=0.77,P=0.464)无明显差异,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与内镜辅助下经颈、传统经颈入路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F=10.70,P<0.001),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χ2=9.426,P=0.009)。结论 本研究3种手术入路均安全可行,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并保证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相较于内镜辅助下经颈入路与传统经颈入路具有更小的创伤、更短的手术时间及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内镜操作难度较大,且有较为严格的适应证。因此,需根据症状、体征、肿瘤的性质及影像学特点等灵活选择手术方式,使患者能够最佳获益。
  • 张泽宇, 柴向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42-45.
    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术后最常用的药物治疗。虽然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可有效减轻与慢性鼻窦炎(CRS)相关的症状,且减少全身副作用,但其在鼻腔内的分布是有限的,主要依赖于其释放介质。皮质类固醇药物洗脱支架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技术,可以将高浓度的皮质类固醇直接且持续地释放至鼻窦黏膜上。目前,药物支架最常用于CRS患者的内镜鼻窦手术(ESS)的术中和术后,可显著改善黏膜炎症及术后症状,并降低鼻息肉的复发。本文综述了两种类固醇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证据,药物支架结合其他局部给药方式可以得到更好的药物分布,为术中及术后联合用药提供思路。
  • 李新玉, 杨欢欢, 左逸凡, 杨旭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20-24.
    目的 探讨苯环喹溴铵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以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单药组(n=50)和联合组(n=50)。单药组给予左西替利嗪口服;联合组在口服左西替利嗪的基础上,给予苯环喹溴铵鼻吸入剂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同时收集患者静脉血,检测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水平,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单药组和联合组的VA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喷嚏、鼻痒、鼻涕评分低于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喷嚏、鼻痒、鼻涕、鼻塞评分以及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4、IL-6)水平均低于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苯环喹溴铵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AR比单用左西替利嗪有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宁宁, 姚俊, 刘磊峰, 许梅, 邱海涛, 江枫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103-106.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以便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因“反复鼻出血6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患病情况。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疑似致病基因筛选,应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家系验证。结果 先证者及其父亲均有反复鼻出血、鼻腔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表现,先证者弟弟具有脑血管畸形病史。全外显子测序显示先证者携带ENG基因c.1361T>C(p.Leu454Pro)杂合突变,Sanger测序显示其父亲携带相同的变异。结论 ENG基因c.1361T>C(p.Leu454Pro)杂合突变为ENG基因中新突变位点,目前为止,gnomAD数据库、clinvar数据库、ESP数据库、千人数据库、EXAC数据库均未见报道,扩展了HHT致病基因ENG的基因变异谱。
  • 梁琦栩, 包奕琳, 冯华君, 廖佳兴, 廖江雪, 覃纲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70-74.
    目的 探讨马德龙病(MD)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23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M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指标、脂肪沉积部位、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28例MD患者中,男26例,女2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1.11岁。所有患者根据Enzi分型均为Ⅰ型MD;24例(85.71%)患者既往有长期饮酒史,19例(67.86%)患者有吸烟史;23例(82.14%)脂肪沉积部位主要位于颈前区;2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2例因术后并发症死亡。术后随访1~110个月,失访3例,复发8例,死亡2例;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1.59%、42.11%、42.11%,其中复发患者中,术后继续饮酒者所占比例高达87.50%。结论 MD主要发生在长期饮酒的中年男性,Ⅰ型MD为其主要类型。MD常见的脂肪沉积部位在颈前区,开放性手术切除沉积脂肪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术后继续饮酒是影响MD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玥, 阚轩, 包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58-63.
    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与突发性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听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听力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收集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SIRT1、PGC-1α以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Pearson法分析患者血清SIRT1、PGC-1α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突发性聋患者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高于对照组,SIRT1、PGC-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突发性聋患者SIRT1水平与hs-CRP、IL-1β、TNF-α水平分别呈负相关(r=-0.524,-0.384,-0.542,均P<0.05),PGC-1α水平与hs-CRP、IL-1β、TNF-α水平分别呈负相关(r=-0.429,-0.457,-0.624,均P<0.05);其中预后不良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SIRT1、PGC-1α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RT1、PGC-1α、hs-CRP、IL-1β、TNF-α、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突发性聋患者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SIRT1、PGC-1α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二者与血清炎性因子密切相关,且是听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 康晓明, 解雨欣, 文杰, 刘佳, 曾瑞芳, 郭任重, 王蔓菁, 周定刚, 敬前程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13-19.
    目的 探讨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不同鼻眼相关疾病选择经鼻内镜不同手术径路治疗的优势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48例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类型及范围,采取5种不同手术径路治疗:选择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39例,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径路3例,鼻内镜下扩大鼻腔外侧壁切除径路3例,鼻内镜下联合眉弓径路2例,鼻内镜下联合唇龈沟径路1例,评价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的优势和疗效。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5例经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视神经管减压术中,3例从术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指数/20 cm, 1例从术前视力0.1恢复到术后0.4,1例无明显好转;其余43例患者眼部症状完全消除,无复视斜视、视力减退、眼干、溢泪、眼球突出、红肿,无脑脊液鼻漏、面部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术后鼻腔通气良好。结论 根据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的不同类型、范围及影像学特点,选择鼻内镜下不同径路手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疗效满意。
  • 陈子琦, 张敏, 沈暘, 杨玉成, 洪苏玲, 柯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76-81.
    目的 探讨奥马珠单抗治疗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AER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AERD患者32例,比较治疗前后的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息肉评分(NPS)、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LMS)、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测试(UPSIT)评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肺功能、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 经24周奥马珠单抗治疗后,患者流涕及头面部胀痛VAS评分无明显改善,鼻塞及嗅觉减退VAS评分下降、UPSIT评分明显升高(P<0.05),提示鼻部症状改善。治疗后NPS、LMS及汉化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提示鼻窦炎症明显控制,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改善、FeNO下降、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升高,提示下气道炎症控制、症状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下降(P<0.05)。270次注射中不良反应为0.3%,提示安全性良好。结论 应用奥马珠单抗能有效控制AERD上下气道炎症,疗效可靠,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 孙晓强, 孙黎波, 王昌密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1): 89-91.
    <正>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传统修复方式主要采用额瓣、鼻唇沟瓣及颏下瓣[1]等,随着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发展及成熟,游离皮瓣在修复面部大面积缺损中逐步取代传统皮瓣,其中游离前臂皮瓣具有皮瓣厚度适中、易折叠及皮瓣颜色与面部相似等特点,在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应用越来越广,本文报道1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额部鳞状细胞癌术后缺损病例,为临床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