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前庭功能变化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严森, 张红茹, 高培, 吴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Vol. 31 ›› Issue (02) : 37-44.

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前庭功能变化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严森, 张红茹, 高培, 吴文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采用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前庭功能的变化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3年8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初诊并采用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的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75例为试验组,另取同期未进行前庭康复的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41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复测0.25~8 kHz平均听阈,其中39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30 dB以上纳入显效,35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15~30 dB纳入有效,42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低于15 dB纳入无效。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双温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评估前庭功能参数对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前庭功能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前庭-眼动反射增益值较高,眩晕持续时间、扫视波异常率、不对称比异常率、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率、优势偏向异常率较低(P均<0.05)。试验组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0.00%vs 2.44%,χ2=6.875,P=0.009)。除眩晕障碍量表-情感外,试验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无效组患者接受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率、水平半规管增益值和后半规管增益值较低,年龄、初诊时间、听力损失、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率、优势偏向异常率、扫视波异常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初诊时间≥14 d、听力损失≥100 dB、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优势偏向异常、扫视波异常是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接受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作用。联合双温试验与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对疗效预测价值最优,联合预测参数C统计量(C-statistics)为0.861(95%CI:0.566~0.984,P<0.001),净重新分类指数(NRI)为0.735(95%CI:0.589~0.990,P<0.001),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为0.245(95%CI:0.144~0.647,P<0.001)。结论 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对提高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可改善前庭功能异常、减少眩晕持续时间、缓解眩晕症状和焦虑情绪,患者初诊时间≥14 d、听力损失≥100 dB、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优势偏向异常、扫视波异常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突发性聋伴眩晕 / 虚拟现实 / 前庭康复治疗 / 前庭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64.437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严森, 张红茹, 高培, 吴文. 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前庭功能变化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37-44

基金

北京市海淀医院2020年院级科研基金项目(KYQ2020028)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