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31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4-30
  

  • 全选
    |
  • 赵守琴, 王丹妮, 吕梦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先天性外中耳畸形(CMA)的患者,同时存在着耳廓再造和听力重建两大临床难题。随着人工听觉植入设备的发展,更多不能通过传统听力重建手术改善听力的患者选择人工听觉植入来改善听力。本文对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行人工听觉植入的发展现状、相关人工听觉技术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刘飞, 李倩, 江昌, 付丽, 段勇, 史光许, 王广科, 刘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6-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非侵入矫正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耳廓畸形的即时及随访6个月的临床疗效,探讨患儿治疗时机。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的138例(187耳)耳廓畸形患儿,其中日龄≤7 d(69例,98耳)为组1、8~42 d(27例,32耳)为组2、43~90 d(42例,57耳)为组3,比较非侵入矫正治疗后各组患者即时有效率、6个月有效率(治疗结束)、并发症发生率及其治疗时间;分析耳廓畸形类型、患儿治疗初始日龄与其治疗时间、疗效、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耳廓畸形187耳,即时总有效率92.5%(173/187);6个月总有效率88.8%(166/187)。治疗即时有效率组1>组2>组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时间组1<组2<组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各组并发症发生率组1<组2<组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治疗时间、即时效果、并发症与耳廓畸形类型有相关性(P均<0.05);治疗时间、即时效果、并发症与患儿初始治疗日龄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耳廓畸形非侵入矫正技术即时及随访6个月疗效显著;治疗初始日龄最好应控制在7 d内;治疗初始日龄及耳廓畸形类型是影响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治疗时间的相关性因素。
  • 曾栋, 边盼盼, 陆韵伊, 程世红, 李思璇, 陈迟, 徐百成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13-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行骨桥植入术后听觉和言语识别能力的改善情况,评估骨桥植入的主观听觉获益。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单侧骨桥植入的9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的术前裸耳及术后助听听阈、言语识别阈和言语识别率,并应用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父母版(SSQ-P)问卷以及言语可懂度分级(SIR)标准问卷评估患者骨桥植入后主观获益情况。结果 9例患者在骨桥植入术后的助听听阈、言语识别阈和言语识别率较术前明显改善。助听听阈在主要频率0.25~8 kHz分别降低(31.1±12.7)、(43.9±21.5)、(53.3±14.1)、(45.0±12.2)、(45.0±15.2)、(42.2±19.1)dB,平均听阈下降(43.4±13.0)dB,言语识别阈平均下降(44.7±4.8)dB,单音节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67.3±8.2)%,双音节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68.1±8.4)%,安静环境下语句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53.3±13.5)%,噪声环境下语句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49.6±11.0)%。调查问卷结果显示,SSQ-P平均受益分数为(4.6±0.7)分,SIR平均受益分数为(1.4±0.4)分。结论 部分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接受骨桥植入能获得明显听觉及言语能力改善,有效提升言语、空间和听觉的主观受益。
  • 金毅, 郭子航, 贺楚峰, 蔡鑫章, 蒋璐, 梅凌云, 吴学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18-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鼓室成形术后鼓膜再穿孔耳内镜下修正性鼓室成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3年6月湘雅医院耳科收治的18例(18耳)鼓室成形术后鼓膜再穿孔患者,采用耳屏或耳甲腔软骨-软骨膜复合物在耳内镜下完成修正性鼓室成形术。术后对患者的鼓膜愈合情况、听力恢复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行Ⅰ型鼓室成形12例,Ⅱ型鼓室成形6例,术中采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12例,耳甲腔软骨-软骨膜复合物6例。术中探查发现1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鼓室粘连,3例患者未见完整的鼓索结构,2例患者出现鼓索神经损伤。术后6个月复查鼓膜愈合率为100%。术前患者的平均气骨导差(37.15±8.79)dB,术后平均气骨导差缩小为(12.15±7.70)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32,P<0.05)。结论 耳内镜下使用耳屏或耳甲腔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进行修正性鼓室成形术安全且有效,术中应注意保护鼓索神经,避免医源性损伤。术后患者的鼓膜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在耳屏软骨不可用的情况下,耳甲腔软骨可作为理想的替代材料用于鼓膜修复。
  • 易庆鹤, 刘闽, 董龙宝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24-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栀子苷对急性中耳炎(AOM)大鼠听力损伤及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构建AOM大鼠模型,随机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AOM组、栀子苷低、中、高剂量组(Geni-L、Geni-M、Geni-H组)、栀子苷高剂量+通路抑制剂ML385组(Geni-H+ML385组);各组大鼠进行听力检测;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HE染色观察耳黏膜组织病理损伤;免疫印迹检测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AOM组较Control组中耳黏膜组织结构紊乱,耳黏膜细胞肿胀、脱落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明显,黏膜厚度明显增厚,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反应阈值、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水平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表达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及Nrf2、HO-1表达降低(P<0.05);Geni-L、Geni-M、Geni-H组较AOM组中耳黏膜组织病理症状减轻,黏膜肿胀程度及炎性细胞浸润减轻,黏膜厚度变薄,ABR反应阈值、IL-1β、IL-6、TNF-α、MDA水平及KEAP1表达降低,SOD、GSH活性及Nrf2、HO-1表达升高,Geni-H组变化最明显(P<0.05);Geni-H+ML385组较Geni-H组中耳黏膜组织病理症状加重,耳黏膜细胞肿胀、脱落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加重,黏膜厚度增加,ABR反应阈值、IL-1β、IL-6、TNF-α、MDA水平及KEAP1表达升高,SOD、GSH活性及Nrf2、HO-1表达降低(P<0.05)。结论 栀子苷可改善AOM大鼠听力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
  • 杨瑾, 米彦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30-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SNHL)伴高血压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1日—2024年5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SSNHL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听力恢复情况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Boruta算法筛选预测变量。采用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和支持向量机(SVM)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Delong检验各模型在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同时比较各模型在验证集中的评价指标以确定最佳模型,并使用Shapley加性解释(SHAP)算法对模型进行解释性分析。结果 232例患者纳入研究,共筛选出7个与无效预后密切相关的变量,包括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图类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程等。对4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验证,XGBoost模型整体预测性能最好,AUC(0.787)、准确度(78.56%)、精确度(78.95%)、召回率(71.43%)和F1分数(75%),且4种模型之间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SSNHL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受患者初始听力水平、听力图类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程、吸烟及高尿酸血症等因素影响。4种机器学习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其中XGBoost模型预测性能最优。
  • 严森, 张红茹, 高培, 吴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37-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采用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前庭功能的变化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3年8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初诊并采用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的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75例为试验组,另取同期未进行前庭康复的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41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复测0.25~8 kHz平均听阈,其中39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30 dB以上纳入显效,35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15~30 dB纳入有效,42例患者受损听力提高低于15 dB纳入无效。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双温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评估前庭功能参数对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前庭功能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前庭-眼动反射增益值较高,眩晕持续时间、扫视波异常率、不对称比异常率、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率、优势偏向异常率较低(P均<0.05)。试验组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0.00%vs 2.44%,χ2=6.875,P=0.009)。除眩晕障碍量表-情感外,试验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无效组患者接受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率、水平半规管增益值和后半规管增益值较低,年龄、初诊时间、听力损失、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率、优势偏向异常率、扫视波异常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初诊时间≥14 d、听力损失≥100 dB、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优势偏向异常、扫视波异常是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接受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作用。联合双温试验与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对疗效预测价值最优,联合预测参数C统计量(C-statistics)为0.861(95%CI:0.566~0.984,P<0.001),净重新分类指数(NRI)为0.735(95%CI:0.589~0.990,P<0.001),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为0.245(95%CI:0.144~0.647,P<0.001)。结论 虚拟现实前庭康复治疗对提高全聋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可改善前庭功能异常、减少眩晕持续时间、缓解眩晕症状和焦虑情绪,患者初诊时间≥14 d、听力损失≥100 dB、单侧反应减弱指数异常、优势偏向异常、扫视波异常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
  • 朱杭军, 徐卫峰, 王强, 朱旭祥, 袁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45-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经耳道记录的血管性耳鸣音频文件分析,验证自主研发的客观性耳鸣检测仪功能,并提出经耳道血管性耳鸣检测方案。方法 通过自主研发的客观性耳鸣检测仪,对20例临床判断为血管性耳鸣的自愿者经耳道检测并记录耳鸣音频,回放获得患者认可的资料判断为有效音频,并通过软件分析其音频特点。结果 共检测了20例患有血管性耳鸣的自愿者,都能通过外耳道探头捕捉到音频文件,通过回放音频其中17例得到患者确认。结论 本研究自主研发的客观性耳鸣检测仪通过放置于外耳道的高灵敏度探头可以捕捉到大多数客观性耳鸣的音频,为一种新的客观性耳鸣检测方案,可为耳鸣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血管性耳鸣具有典型的节律性,但本研究自主研发设备尚无法精准分辨动脉和静脉性耳鸣。
  • 卓姗姗, 任海棠, 庞静, 王敏, 李鑫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49-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先天性耳廓畸形发生率较高,其病因复杂,传统治疗方案为学龄期前后行手术治疗。目前无创矫正治疗应用越来越多,其对小儿耳廓畸形治疗效果明确,临床应用发现的问题以及临床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为进一步帮助临床医师完善耳廓畸形无创矫正诊疗系统,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对耳廓畸形的分类、发生率以及目前无创矫正治疗的技术历史、矫正时机、安装方法、矫正效果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更好地规范该类技术的应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于金超, 余庆雄, 宋楠, 张天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55-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歪鼻畸形是外鼻偏离面部正中线的复合性畸形,目前歪鼻畸形的治疗主要是开放式入路手术矫正,在手术中需要兼顾外形美学的修复和鼻功能的恢复,尽管有各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应用于临床,但是歪鼻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多数需要进行个性化治疗,因此目前仍是临床上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尚无一个统一固定的手术方案应用于歪鼻畸形的治疗。本文从歪鼻畸形的病因、分类和手术矫正等方面出发,系统归纳分析目前歪鼻畸形最新的诊疗进展,分析不同手术方案的适用性,以期为歪鼻畸形的方案选择提供临床参考。
  • 陈康兵, 杨珺, 杨勇, 王文韬, 席克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60-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颈深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159例颈深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儿童(0~14岁)88例,成人(14岁以上)71例。包括发病诱因、细菌培养结果及诊疗经过。结果 儿童最常见诱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45.45%)和急性淋巴结炎(34例,38.64%),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36.36%);成人常见诱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5例,35.21%)和牙源性感染(21例,29.58%),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属(13株,46.43%)。5例患者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经多学科讨论后积极外科干预,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儿童和成人颈深间隙感染患者发病诱因及细菌培养各具特点,应注意区分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一旦出现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多学科讨论和积极手术干预极其重要。
  • 阿孜古丽·图尔逊江, 卡迪丽娅·木拉提, 崔矫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64-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早期痉挛性发音障碍(SD)动态频谱特征及对临床疗效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诊断早期SD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接受肉毒素A喉肌注射,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组58例和无效组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频谱特征、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30)和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mFDA)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SD患者临床疗效有关的因素。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SD临床疗效的指标价值。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振幅微扰、基频微扰、读标准化段落的总耗时及嗓音中断次数比治疗前显著降低,而嗓音障碍严重程度指数(DSI)、最长发音时间(MPT)和声强范围升高(P<0.05)。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患者中重度比例减少,治疗前振幅微扰和基频微扰降低,DSI、MPT和声强范围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痉挛严重程度、治疗前DSI和声强范围是预测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P<0.05)。ROC显示,DSI和声强范围预测临床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和0.815(P<0.05)。结论 早期SD患者的动态频谱特征及定量参数对疾病诊断和评估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刘琳, 马海滨, 孙凯丽, 王卉, 高静, 薛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69-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环状RNA ATP结合盒B亚家族成员10(circRNA ABCB10)和微小RNA-588(miR-588)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2018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83例LSCC患者临床资料,留取术中LSCC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标本中circRNA ABCB10、miR-588表达水平,circRNA ABCB10与miR-588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分析,LSCC患者预后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分析,LSC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LSCC组织中circRNA ABCB10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miR-588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0.05);circRNA ABCB10和miR-588呈负相关(r=-0.522,P<0.05);circRNA ABCB10、miR-588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ircRNA ABCB10高表达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circRNA ABCB10低表达患者(P<0.05),miR-588高表达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miR-588低表达患者(P<0.05);circRNA ABCB10高表达、miR-588低表达是LS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ircRNA ABCB10在LSCC组织中高表达,miR-588在LSCC组织中低表达,与L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二者可能作为评估LSCC预后的标志物,检测其表达可为LSCC的治疗提供参考。
  • 刘言军, 庞秀红, 李志祥, 储九圣, 毛明荣, 徐六英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75-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面部推进皮瓣在鼻背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3年6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鼻背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皮肤缺损采用面部推进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5例患者切缘均阴性,缺损大小1.0 cm×1.0 cm~2.5 cm×3.0 cm,无皮瓣坏死,随访10~36个月,无肿瘤复发,术后瘢痕不明显,未见并发症。结论 面部推进皮瓣手术方法简单,皮瓣血供充足,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美容效果好,是用于修复鼻背皮肤缺损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何叶, 吴学文, 李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79-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咽后间隙,也被称为“危险间隙”,作为颈部最靠前的一个潜在间隙[1],位于咽后壁和椎前间隙之间、咽-食管后壁黏膜的后方,其解剖结构复杂,位置重要[2-6],如若外伤等原因引发该部位血肿将会压迫或堵塞呼吸道及消化道入口,从而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报道1例因车祸致颈部外伤引发咽后间隙血肿患者的诊治经过,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与警示。
  • 杨文巍, 李颖, 戚蒙, 田家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8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纽扣电池是一类较特殊的食管异物,对食管损伤很大,虽已经取出,但后期随着化学性食管炎的进展,可造成食管穿孔、食管狭窄、气管食管瘘、食管纵隔瘘、纵隔感染甚至死亡。本院收治了1例纽扣电池所致的气管食管瘘患儿,通过内镜下置鼻-空肠管重建消化道的治疗方式使患儿痊愈。
  • 袁莉清, 蒋振华, 夏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83-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鳃裂畸形是胚胎发育第4~5周时,鳃沟、咽囊闭合不全或鳃膜破裂所致的先天畸形,分为4型,其中以第二鳃裂畸形最为常见。鳃裂畸形多表现为囊肿,部分表现为瘘管[1-3]。传统的先天性第二鳃裂畸形多采用颈部阶梯状切口分离瘘管至同侧扁桃体窝,手术路径长,术后常遗留多个颈部手术瘢痕[2]
  • 费樱平, 卢兢哲, 钟萍, 郑芸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86-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听觉过敏是指对正常声音的耐受性降低。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对听觉过敏的评估有利于了解其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参考,但是目前尚没有全面、有效、标准化的听觉过敏评估工具。量表作为最常用的临床症状评估工具,具有简单、便捷、低成本、可量化的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探索用于听觉过敏的量表研发。本文就听觉过敏常用评估量表的研究目的、条目来源、评分方式以及目前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选择合适的听觉过敏评估工具及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张芸沣, 雍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9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喉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决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术前准确评估淋巴结状态对于临床决策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喉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但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难以在避免漏诊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和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之间找到平衡点。针对喉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预测问题,本文着重从临床外周血、影像学、生物标记物、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多个角度进行综述,并对包括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在内的新技术方法进行总结。
  • 王娈, 于跃洋, 胡愈强, 程良军, 刘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5, 31(02): 99-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组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微生物群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微生物群的失调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工具,而在头颈部恶性肿瘤(HNMT)与微生物群的失调相关性还需要大量的实验证明。本综述对HNMT与人类微生物群失调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与总结,试图寻找HNMT早期诊断方法,以达到及时预防、早诊断及早治疗的目的,为未来继续探索人类微生物群与HNMT的关系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