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探究杂交构树根、茎、叶总黄酮醇溶液的理化性质,分析不同部位中总黄酮的差异性。 方法 选取杂交构树中科1号101的根、茎、叶中提取的总黄酮醇溶液为原料,先通过特定仪器设备测定其表观特征、pH值、电导率值和抗氧化能力,再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其特定处理后的微观特征。 结果 等体积杂交构树根、茎、叶总黄酮醇溶液颜色各异,均带易挥发乙/甲醇味;pH值均在6.3~7.0,且茎>根>叶,但差异不显著;电导率值无显著差异,均在966~1 000 μS/cm;等浓度条件下总体上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茎部≥根部>叶部以及根部>茎部≥叶部;等浓度特殊干燥处理后的固体形貌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 结论 杂交构树根、茎、叶总黄酮醇溶液在颜色、pH、电导率上差异不显著,但对自由基的清除率及干燥后固体形貌差异明显。杂交构树根部和茎部的总黄酮含量较高,具有开发成为抗氧化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目的 探讨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尼罗罗非鱼生长、饵料系数、肠道组织学和血清指标的影响,为黄芪多糖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以基础饲粮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 g/kg的黄芪多糖,饲喂给初始体质量相近的尼罗罗非鱼。饲喂8周后,分别测定生长性能与形体指标、肌肉常规组分、消化酶活性和血清抗氧化能力,并对肠道组织切片进行观察。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黄芪多糖的处理组末质量提高21.25 g、增质量率提高63.11百分点,饵料系数降低0.29。黄芪多糖组肌肉粗脂肪显著提高0.08百分点。添加黄芪多糖组肠绒毛高度增加63.16 μm,肌层厚度增加4.57 μ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明显增加。氨氮攻毒试验后,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显著提高罗非鱼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第3天提高6.37 U/L,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 结论 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能够提高尼罗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形态以及氨氮攻击下的抗氧化能力。
目的 研究抗菌肽PG-3对哺乳动物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为畜牧业生产中抗生素的替代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36只6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磷酸缓冲盐溶液组(对照CON组)、鼠伤寒沙门菌(ST)组、鼠伤寒沙门菌和抗菌肽复合组(ST+AMPS),连续饲喂14 d,测定MDA含量、SOD、GSH-Px、MPO活性。 结果 饲喂ST后,与CON组相比,MDA含量提高0.18 nmol/mg,SOD活性降低3.15 U/mg,MPO活性提高1.1 U/g,GSH-Px活性降低0.09 nmol/L。饲喂抗菌肽PG-3后,与CON组相比,MDA含量提高0.02 nmol/mg,SOD活性降低0.48 U/mg,MPO活性降低0.005 U/g,GSH-Px活性提高0.02 nmol/L。 结论 抗菌肽PG-3可以让感染鼠伤寒沙门菌的小鼠机体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明显的抗菌抑菌作用,同时对动物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乳酸菌在水产动物生长方面的作用,促进水产养殖业更好发展。 方法 综述乳酸菌对水产动物生长、肠道健康、免疫能力、脂肪调控等各方面的影响。 结果 乳酸菌能提高水产动物生长性能、改善其肠道健康、增强其抗病力等,具有无污染、效果好、无副作用等优点。 结论 乳酸菌作为绿色添加剂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乳酸菌种类繁多且增殖快,不同的菌种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要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分析出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按照不同功能需求给予水产动物不同的种类及不同量的乳酸菌。
目的 为揭示简州大耳羊的生长发育规律,指导科学饲养管理。 方法 整理分析简州大耳羊原种场2010—2020年简州大耳羊第四世代核心群生产性能记录资料,分析简州大耳羊出生至成年的体质量与体尺生长发育相关性。 结果 0~8月龄公、母羊体质量、体尺均呈直线上升趋势,其生长发育速度极快,8月龄后其生长速度减缓;不同生长期相对生长变化曲线表明,早期公羊生长强度比母羊小,4月龄以后则比母羊大;公、母羊2月龄断奶之前日增质量分别高达200.83、199.67 g,4~6月龄公、母羊平均日增质量分别达到158.00、100.00 g,0~30月龄整个生长期,公羊日增质量都比母羊高,公、母羊之间体质量差异显著,体尺差异极显著,且公羊体质量和体尺均都明显高于母羊。 结论 简州大耳羊0~8月龄生长发育速度极快,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在0~30月龄整个生长期日增质量、体质量和体尺均呈现公羊比母羊高的特点。
目的 为了解贵州黔南州中小型家禽养殖场家禽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对中小型家禽养殖场养殖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确保高质量推进黔南州家禽产业发展。 方法 采取筛检法和确证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随机抽取的129个中小型家禽养殖场(户)150批(禽肉60批,禽蛋90批)样品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并实地对74家养殖场进行用药情况调查,分析黔南州中小家禽养殖场用药情况及产品药物残留风险。 结果 调查的74家养殖场中使用兽用抗菌药的有32家,占调查对象的43.24%;150批次家禽产品中检出恩诺沙星1批次,未超标,样品检测合格率为100%。 结论 黔南州中小型家禽养殖场家禽产品中兽药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水平安全可控,但相关部门仍需持续高度重视,加强家禽养殖中用药的指导和监督。
规模化生猪育肥养殖模式是为克服传统的生猪散养、放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应运而生的生猪育肥养殖模式,具有科技含量高、劳动力成本低、便于提高养殖效率、控制产品质量等诸多优点,但同时也相伴着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压力大等缺点。本文从生猪育肥概念及规律、育肥场建设、育肥猪管理、猪场生物安全控制、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健全等方面简述了生猪育肥涉及的主要技术,以期给广大养殖业主提供参考,进而助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奶牛场犊牛养殖现状,发现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切实助推田林县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笔者通过自身实践经验、实地走访、专题调研、座谈、查阅文献等方式,对田林县奶牛场犊牛饲养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发现,田林县发展奶牛产业在资源、交通、技术、布局、政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奶犊牛饲养管理技术不足、产业化程度低、预防措施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加强犊牛饲养管理,提高存活率,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疾病预防方案。
面对养殖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探讨肉牛养殖成本的影响因素及降本增效技术,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保证经济收入,实现肉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分析了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疫病防控成本、养殖设施成本等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饲料成本控制、人工成本控制、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养殖设施成本控制、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优化选种选育等降本增效技术。通过实施这些降本增效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分析云南省施甸县肉牛产业发展和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现状,寻找影响母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对全县人工授精冷冻改良站点进行了实地走访,结合现场调研和系统梳理《施甸县志》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受胎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母牛个体差异、营养状况、养殖管理、发情鉴定、人工授精技术、外部环境和疾病等。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选择优秀良种母牛,加强母牛饲养管理,优化母牛发情管理,提高人工授精技术,改善外界环境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推广先进繁殖技术,建立繁殖信息档案。同时展望未来,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和智能化系统,准确掌握母牛生理状态,进一步提高受胎率,为行业同仁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为了保证羊粪腐熟堆肥过程中的科学性,提高羊粪的综合利用效率。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总结实际腐熟堆肥经验对腐熟堆肥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调控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发现,通过调控“含水率、温度、微生物菌剂、碳氮比、酸碱平衡、调理剂、堆肥工艺”等相关因素有助于保证羊粪腐熟堆肥的顺利进行。羊粪的腐熟堆肥是多个相关因素综合调控的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控相关因素从而保证羊粪的综合利用。
目的 分析中药连花清瘟方剂对2种常见畜禽病原菌(巴氏杆菌、猪丹毒丝菌)的抗菌作用,为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首先,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连花清瘟方剂对巴氏杆菌3株不同菌株(巴氏杆菌X7株、巴氏杆菌YU株、巴氏杆菌SD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然后,进行药物治疗试验。取4~6周龄小鼠50只,分为5组,巴氏杆菌攻毒后给予各组不同的治疗方案(连花清瘟方剂、无菌水、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治疗3 d,通过治疗有效率评价连花清瘟方剂对巴氏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参照连花清瘟方剂抗巴氏杆菌的试验方法,测定连花清瘟方剂对猪丹毒丝菌的MIC、MBC和治疗有效率。 结果 连花清瘟方剂对巴氏杆菌不同菌株的MIC和MBC分别为4~8、8~16 mg/mL,对巴氏杆菌感染的治疗有效率为60%,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抗生素灌服组治疗无显著差异。连花清瘟方剂对猪丹毒丝菌SE38株的MIC值为64 mg/mL,MBC值为128 mg/mL,小鼠感染模型中无显著治疗效果。 结论 连花清瘟方剂对巴氏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可作为抗菌药替代品进一步研究。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病是2017年新发现的一种由猪肠道α冠状病毒(第5种猪冠状病毒)感染致哺乳仔猪急性腹泻和死亡的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猪肠道α冠状病毒(porcine enteric alphacoronavirus, PEAV)也称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 SADS-CoV)或猪肠道甲型冠状病毒(Swine enteric alphacoronavirus, SeA-CoV),该病毒细胞嗜性较强,可侵袭多种啮齿动物源和原代人肠细胞和肺细胞,存在人兽共患病传播风险。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商业化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本文通过对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检测方法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猪细小病毒病是中小规模猪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患病仔猪出现腹泻、体温升高以及死亡等症状,妊娠母猪在感染该病后表现为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症状,公猪感染后虽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其精液带有病毒,可以将病毒传播给母猪,给养殖场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以中小规模猪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小规模养殖场中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特点,提出可以应用双黄连颗粒拌料,同时针对脱水的病猪应用生理盐水等进行补液,还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继发感染进行综合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养殖中要注意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减少该病的发生几率。
牛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牛业及公共卫生安全的慢性传染病。本文详细阐述了牛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咳嗽、呼吸困难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而实验室检测方法多样,如结核菌素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各有其优缺点。同时,深入探讨了牛结核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预防方面,强调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群整体免疫力,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引入病牛。控制方面,对于已感染牛结核病的牛群,应及时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对污染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通过对牛结核病的诊断及预防控制进行全面分析,为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本文通过分析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方法及其防控措施,讨论该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及传播途径,介绍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诊断技术及特点,提出加强检疫、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山羊螨虫病是一种由痒螨或疥螨感染寄生羊体皮肤而引起体表病变的接触传染性寄生虫病,临床主要特征为瘙痒、脱毛和皮肤结痂,可在短期内引起羊群发生严重感染,降低饲料转化率,阻碍羊群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损害养殖经济收入。本文分析了山羊螨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危害及诊断技术等,并列举多途径药物复配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养殖主要通过加强引种检疫、保持环境卫生、定期进行驱虫等综合措施降低山羊螨虫病的发病率。
鸡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病、下痢、急性白血病为主要特征,具有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本文分析了鸡场中鸡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并提出通过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合理疫苗接种等防控措施可以显著减少鸡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以期为规模化鸡场防控鸡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
鸡支原体病是由鸡败血性支原体引起的鸡接触性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大规模的传染和蔓延对鸡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1例农户散养鸡支原体病的防治案例,分析了如何利用传统中药和加强环境改善的方法对患病鸡群进行防治,3周内患病鸡群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病鸡症状缓解,健康状况显著改善,有效控制鸡支原体病的蔓延,提高了鸡群健康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农村地区防治散养鸡支原体病提供参考。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主要侵袭2~3周龄的雏鸡,患病鸡表现为严重的腹泻、败血症,成年鸡也可感染,但多呈慢性经过或无明显临床症状。该病严重影响雏鸡的成活率,阻碍家禽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防治鸡白痢,即先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菌消炎,并辅以清热解毒汤、白头翁散或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本文深入探讨鸡气囊炎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以降低其对养鸡业的危害。从病原微生物感染、饲养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免疫抑制因素等方面分析鸡气囊炎的发生原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特征和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并提出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等防治措施,全面认识鸡气囊炎的发生原因和掌握准确诊断方法,采取科学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养鸡业健康发展。
脂肪肝综合征是蛋鸡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营养和环境等。当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发病多与蛋鸡饲料营养供给及饲养管理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脂肪肝综合征的具体病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科学合理地配制蛋鸡日粮、限制育成鸡的饲喂量、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适当添加功能性制剂,以及使用氯化胆碱和相关维生素的治疗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及病情发展风险,为改善蛋鸡饲养管理和提升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肉鸡腹水综合征是肉鸡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肉鸡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为此,本文深入探讨了肉鸡腹水综合征的环境因素诱导机制,包括缺氧、温度应激、有害气体以及饲养密度等因素对肉鸡的影响。针对这些环境因素,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调控养殖环境,科学饲养管理,调配饲料营养,预防与监测疾病。
鹅沙门氏菌病是由带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感染后所引起一种传染性疾病,雏鹅的易感性最高,该病不仅会引起雏鹅的腹泻、消瘦、被毛蓬乱、呼吸不畅,甚至会出现神经症状,导致病鹅死亡,也可以引起成年鹅的慢性腹泻和消瘦等症状,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旦发现患病鹅要及时隔离治疗,可以选用氨苄西林钠按照20 mg/kg进行肌肉注射治疗,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卡那霉素,还可以选用中草药白头翁汤等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本文详细阐述了动物疫病检测中环境拭子采样的技巧与注意事项。在采样技巧方面,介绍了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和部位,同时强调了采样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此外,还对样本的保存和运输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注意事项中,着重指出避免自身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的原则,以保障疫病检测中样本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介绍了陕西省汉中市动物疫控部门对畜间布鲁氏菌病的监测方式和试验方法,通过对市、县两级动物疫控部门近5~10年对汉中市畜间布鲁氏菌病的监测情况进行统计,输入性畜间布鲁氏菌病占比超过80%,输入性畜间布鲁氏菌病常发、高发态势是目前汉中市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的主要趋势,而零星散发的本土畜间布鲁氏菌病也可能长期存在。对汉中市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的风险进行评估,输入性畜间布病是汉中市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的最主要风险因素,本土的零星散发病例、传播途径、家畜类、易感小动物等为次要风险因素。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试行引进动物上报制度、实施引进动物隔离观察的“检疫双证”制度、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推进本土畜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等针对性防控措施,为有效防控汉中市畜间布鲁氏菌病奠定基础。
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保障“菜篮子”供应、提高农民收入及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母猪是养猪场的核心要素,其健康水平与繁殖性能是猪场提质增效的关键,直接关系着整个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生猪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母猪分胎次是一种按母猪分娩胎次分群饲养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降低疫病传染风险及增强母猪、仔猪的健康体质,现已在规模化养殖场推广应用。本文从规模化猪场母猪分胎次饲养管理的基本内容、模式及操作要点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总结,以期为规模化猪场的母猪饲养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从而提高猪场的生产经济效益。
为了深入了解山东省微山县肉牛养殖业中粪污治理的现状,探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粪污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技术评估等手段,对微山县实施的“饲草种植+肉牛养殖+粪污处理+沼气利用+粪肥还田”绿色循环链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发现,微山县通过固液分离、堆肥发酵、沼气发电等技术,有效实现了粪污的环保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针对技术和管理中的瓶颈,提出了优化粪污处理技术、提升设施装备水平、种养结合模式推广和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注水肉”事件曝光多年,但仍时有发生。为促进商业公平和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本文详细梳理介绍了“注水肉”的类型和鉴别方法。“注水肉”的形式多样、危害严重,检测检验人员和消费者可以通过感官检查法、镜检法、物理检测法、核磁共振检测法、液质联用检测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注水肉检测仪等方式对市场上流通的肉品进行检验和鉴别。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注水肉定性定量分析和依标判定等方向上的研究,对打击违法行为和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升科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空间,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能够切实营造市场公平有序发展的环境,提振国民的消费信心。
为研究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影响、抗生素残留及使用的监管机制,有效减少抗生素残留,保障畜产品安全。通过调查养殖场户,参与畜产品抽检,查阅有关资料、法律法规,对畜禽饲养过程中添加抗生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抗生素在畜牧业使用中正逐步规范,抗生素可以提升动物的健康程度及畜牧生产效率,同时带来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环境污染、出现畜产品安全风险等。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抗生素生产、供应、使用过程的监管,严控抗生素停药期,鼓励使用中成药、益生菌逐步替代抗生素,定期抽检畜产品中抗生素残留。
目的 引导农牧类专业学生培育专业志趣,努力成为知农爱农、立志服务农业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方法 分析影响学生专业志趣培养的因素,编制调研问卷,对4所高校涉农专业学生进行调研,运用SPPS主成分分析、T检验、LSD法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低年级学生专业志趣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P<0.05),高年级学生专业志趣的离散性相对更强,高考一志愿录取、报考时立志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意愿、入学前对专业感兴趣程度与入学后的专业志趣呈正相关,学生的专业志趣与专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正向关系。 结论 涉农专业学生专业志趣较高,从高中到大学有一定的延续性,专业自我效能感评价越高的学生专业志趣越高,专业志趣高的学生对教育环境的要求较高。
目的 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饲料产业职业教育的路径与策略,重构饲料产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方法 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与饲料产业职业教育核心要义,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 结果 当前我国饲料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瓶颈:理念认识缺位,结构不合理,模式欠科学,缺乏制度建设;从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3个层面论述了饲料产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提出了策略:注重行政主体统筹作用发挥,进一步推动校企联合,构建“五金”教学基建,进一步发挥行业平台的功能。 结论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数智赋能职业教育,有利于饲料产业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机制的创新,提升饲料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饲料产业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目的 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改革与创新涉农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牧技能人才。 方法 以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结果 从重构课程内容、探索六步教学环节、创新“专业核心课程+”劳动方式、多创融通成果丰硕、完善增值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学生通过4个学期《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在劳动精神、劳动技能、技能大赛、双创大赛等方面得到提升,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双创”多创能力提供了借鉴。但在学生层面还需加强劳动评价考核、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结论 《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高素质农牧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为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T/ESL 32002—2023《饲料添加剂 酵母硒》团体标准规范了饲料添加剂酵母硒产品的技术与质量要求,填补了国内标准空白,为我国有机硒源类饲料添加剂酵母硒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该标准制定的背景,分析了有关标准名称和适用范围、技术要求、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卫生指标、检测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的条文,解释了标准的亮点,解析了一些容易引起困惑或误解的技术要点,为该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