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不同品种菊苣(普那、将军、大叶和G-5)的饲用和药用价值,为药饲兼用型菊苣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室内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鲜、干菊苣叶片与根系总糖,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盐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含量,计算菊苣多糖含量;小区随机区组试验测定鲜草产量和地下根系产量,莲坐期测定7个常规营养成分,采用LSD法对鲜草和根系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菊苣多糖含量干草高于鲜草,叶片含量较少,根系含量最高。菊苣新品系G-5的根系产量达364 kg/667 m2、根系菊苣多糖含量达42.53 g/kg,均为各品种最高,同时其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达7 161 kg/667 m2。菊苣G-5粗蛋白和粗脂肪分别为25.48%和3.17%,高于其他3个品种。 结论 菊苣G-5多糖含量高,鲜草和地下根系产量高,营养价值高,表现出较好的药用和饲用价值。
目的 为开展饲料质量监督检测,提高其产品质量,保障养殖业效益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方法 根据历年《云南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2006—2023年持续对服务区域(云南保山市和德宏州)饲料产品监督抽检样品进行检测,依据GB/T 6432—2018《饲料中粗蛋白质的测定 凯氏定氮法》进行粗蛋白质检测。 结果 2016—2023年,共检测云南保山市、德宏州两地饲料产品802批,总体合格率94.5%,粗蛋白质合格率96.4%,粗蛋白质不合格样品数占总不合格样品数的65.9%。不同类型饲料合格率比较:浓缩饲料较配合饲料,猪、鱼饲料较禽饲料质量稳定;两地间饲料产品合格率无明显差异,且稳定在95%左右。 结论 通过持续开展饲料监督检测工作,使两地饲料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目的 研究党参提取物对促进断奶仔猪生长及改善其肠道健康的影响,为改善仔猪健康和提高生猪养殖效益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1日龄性别、品种相同的三元断奶仔猪2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和0.2%的党参提取物,试验期间对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小肠结构进行测定。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党参提取物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仔猪的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28%和20.00%,料重比分别显著降低了6.82%和9.8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断奶仔猪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36.28%和39.24%,乳酸脱氢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28.07%和35.22%;试验组的谷草/谷丙比值显著降低。饲粮中添加党参提取物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并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隐比;但对断奶仔猪脏器指数无显著影响。 结论 在饲粮中添加党参提取物能够显著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减少肝脏损伤,并促进肠道健康。其中,以0.2%的添加比例效果最佳。
目的 研究高海拔地区采用微贮干草饲喂白牦牛的育肥效果,指导养殖场(户)科学合理利用干草实现降本增效。 方法 选择3周岁左右、体质量285 kg左右、健康无病的天祝白牦牛36头,随机分为试验Ⅰ组(对照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12头。按照精料与粗料(4∶6)进行混合饲喂,在日均饲喂精饲料相同的情况下,试验Ⅰ组饲喂干草,Ⅱ组饲喂(50%干草+50%微贮干草),Ⅲ组饲喂微贮干草。经过90 d舍饲育肥试验,分别测定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并计算经济效益。 结果 试验Ⅲ组较Ⅱ组、Ⅰ组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提高0.05和0.09 kg,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料重比分别为11.03、10.97和10.65,在生长性能方面Ⅲ组与Ⅰ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和眼肌面积差异均不显著;平均增加1 kg体质量,试验Ⅲ组较Ⅱ组、Ⅰ组饲料总成本平均降低0.33、0.25元,平均效益分别提高0.40、0.46元。 结论 高海拔地区利用微贮干草饲喂白牦牛育肥,可以有效提高干草利用率,降低干草损耗,提高白牦牛育肥效益。
目的 为探讨合理的日粮精粗比,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 方法 试验选用48头中国荷斯坦奶牛,年龄3~5岁,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精粗比为50∶50、60∶40、65∶35和70∶30的饲粮,编号为A、B、C、D组,预试验7 d,正式试验周期30 d,检测各组试验奶牛产奶性能及牛乳品质。 结果 随着精料比例的提高,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能和牛奶品质均明显提高;高精粗比饲粮组(C、D组)的奶牛饲喂30 d后,日产奶量分别达到21.51、22.65 kg,而料肉比显著降低;牛乳中乳蛋白率和乳总固体物显著升高,C、D组分别是3.17%、11.87%及3.19%、11.97%,两组的牛奶品质比较接近。 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日粮中精料的添加比例可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改善牛乳品质,综合成本因素,且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精粗比为65∶35的日粮效果最佳。
目的 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鱼类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合理选择鱼类饲料脂肪源和低成本饲料的研发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不同脂肪源在鱼类饲料上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不同脂肪源对鱼类生长速度、代谢、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结果 鱼油更适合鱼类生长,但在保证鱼类必需脂肪酸含量的情况下,使用适当比例的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菜籽油、亚麻油、棕榈油等替代鱼油对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也能发挥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论 在保证鱼类正常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可用植物油部分替代鱼油作为饲料脂肪源。
目的 为提高青贮效率,调制优质、高产、安全的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青贮过程中生物添加剂的种类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总结青贮添加剂对提高青贮饲料品质和家畜健康的影响,展望青贮生物添加剂今后的发展方向。 结果 青贮添加剂可以促进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增殖,延长青贮饲料保存时间,提高青贮的效率及家畜的采食量,缓解国内春冬季饲料缺乏问题。 结论 合理利用青贮生物添加剂可以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促进家畜健康生长,对于提升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目的 探究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对降低生猪饲料生产成本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方法 从4个维度出发,详细分析该法律中的耕地保护相关法条、粮食生产相关法条、粮食储备相关法条以及粮食加工相关法条等对饲料生产成本的影响。 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在养殖业中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这些影响不仅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还将对饲料及生猪养殖产业链及相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在降低生猪饲料生产成本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不仅为养殖业提供了新的法律支持,也为相关企业和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目的 通过搭建物联网平台,实现鸡舍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以评估鸡舍内温度、湿度、风速、二氧化碳浓度、颗粒物和噪声水平的分布及其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从而提出优化鸡舍环境管理的建议。 方法 选择2栋试验鸡舍,通过安装温湿度、风速、二氧化碳浓度、颗粒物、噪声等传感器,实时监测鸡舍内的环境参数。数据采集时间为2023年3月18日—9月13日,每5 min记录1次,对采集的数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分析,采用GLM模块、多重比较和非参数检验方法评估各环境参数的分布情况。 结果 试验期间,鸡舍内各环境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温度波动范围为14.5~25.8 ℃,相对湿度波动范围为27.7%~83.5%,风速波动范围为0~0.6 m/s,二氧化碳浓度波动范围为0.334~3.605 mL/L。颗粒物和噪声水平除受特定活动影响出现显著变化外,均符合标准。环境参数的波动和分布不均对种鸡生产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结论 鸡舍环境的各项指标均存在一定波动和差异,尤其是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波动较大,风速较低且分布不均。建议采用分区控制技术,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加强通风换气,增加风速调节设备;合理安排饲料和清粪作业时间,以优化鸡舍环境管理,确保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
随着新时代养猪生产模式的变化,规模化养殖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限制当今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层楼房养殖具有占地面积小、效率高、节省劳力等独特优势,可减少粪污处理面积需求且粪污便于收集,但粪污产生量和处理难度较大。为深入了解楼房养猪现状及其产业应用存在的问题,实地调研典型楼房养猪粪污处理工艺,详细介绍其粪污收集方式、处理方式、处理工艺流程和成本效益等要点,同时结合现场采样、检测分析其污水处理效果。该楼房养猪项目采用前处理(固液分离/絮凝反应)―生化处理(UASB/两级A/O)―深度处理(芬顿反应/除磷反应/沉淀)工艺处理液体粪污,在小于设计处理规模(400 m3)条件下,该工艺稳定运行出水COD为122~129 mg/L、NH4+-N为12~15 mg/L,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可进行灌溉农田,且固体粪污脱水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供于周边农户使用。最后,梳理调研过程中粪污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或改进建议,以促进楼房养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的 为有效协调草地生态畜牧业和经济发展,科学指导云南省曲靖市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 以云南省曲靖市的高原牧区作为研究区域,分析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及其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结果 草地生态系统在云南高原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支撑着畜牧业生产,还维持着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然而,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问题,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放牧和土地转移。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管理调控策略,强调了科学合理的放牧模式、人工草地的推广以及家庭牧场的发展等举措。 结论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草地生态系统对高原畜牧业的关键影响,还提出了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畜牧业发展路径,为云南高原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的 在澳洲银鲈鱼养殖日益集约化的背景下,实施藻菌共生技术,探索其对澳洲银鲈饲养环境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800条15日龄澳洲银鲈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饲养处理:对照组不添加藻类或细菌,试验组1添加小球藻(3 mL/L),试验组2添加枯草芽孢杆菌(2 mL/L),试验组3则同时添加小球藻(按3 mL/L)和枯草芽孢杆菌(按2 mL/L),实现藻菌共生,试验期共90 d。分别测定各试验组的水质指标和澳洲银鲈的生长指标。 结果 相较于其他组别,混合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组3水体中NH4+-N和NO2--N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该组澳洲银鲈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料重比大幅降低,由对照组的1.04降至0.73。试验各组的死淘率均为0,水温、溶氧、pH值变化无显著差异。 结论 藻菌共生技术在改善养殖水质、提升澳洲银鲈生长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对于提升养殖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目的 研究大熊猫的四季行为特征,为更有效地管护和饲养大熊猫提供参考。 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重庆动物园4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按年龄分为成年组(5.5~20岁)与老年组(20岁以上)进行1年的行为研究。 结果 成年和老年大熊猫主要行为是休息行为(61.33%±3.88%)和摄食行为(22.89%±4.5%)。不同年龄大熊猫行为差异显著,在老年组中,修饰、休息、过分修饰、刻板行为显著高于成年组,而摄食、活动行为方面显著低于成年组。重庆动物园大熊猫四季行为除修饰行为四季差异不显著外,摄食、活动、休息、过分修饰、刻板行为、其他行为四季间差异显著,夏季摄食行为在四季中最低。 结论 摄食行为与季节有关,夏季气候炎热,摄食行为最短;摄食行为与休息行为呈负相关,即摄食行为越长,休息行为越短。增加丰容物可增加活动行为,对于老年大熊猫,提供食物和气味丰容比提供环境方面的丰容更有效。
肉牛产业是贵州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西门塔尔牛以生产效率高、肉质优良而著名,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肉牛品种之一,也是杂交改良本地牛的主推品种。为了推进本地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西门塔尔杂交牛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场址布设、饲料投喂、环境管理、疫病防控、关键阶段饲养等方面的技术要点,以期提高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繁殖效率及健康水平。
育雏期饲养管理直接影响肉鸡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从出生至7日龄,雏鸡的体质量从40 g左右快速增长到200 g左右,但其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都未成熟。此外,虽然白羽肉鸡笼养技术在近5年快速成熟、成型并推广,单栋鸡舍养殖规模从单批次1.5万只增加到3万、4万、6万只,甚至个别鸡舍单批次饲养10万只。但管理方法仍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中,尤其是舍内环境管理中被忽视的“小环节”常引起成活率下降、7日龄体质量不达标,影响了出栏时间和出栏体重,导致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本文总结了近3年来3 000多万只40~42日龄出栏的白羽肉鸡笼养模式育雏管理要点,分析了育雏期在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方面管理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但常发生的“小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法,以提高肉鸡成活率、降低料肉比、保障养殖收益。
大熊猫是自然界存活了800多万年的哺乳动物,由于受到繁殖能力、疾病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大熊猫已成为全球十大濒危野生动物之一。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大熊猫的放归工作被提上日程。为了给大熊猫放归大自然前和放归后的食物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总结分析了野生大熊猫和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摄食的食物种类,并对其营养物质含量等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现野生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构成是竹子和一些其他野生动植物,人工饲养的大熊猫除提供日常所喜食的竹子外,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饲养员从动物福利角度考虑,还会提供一些果蔬、窝窝头等食物。总之,野生大熊猫和人工繁育大熊猫的可食用食物种类存在差异,建议在人工饲养大熊猫放归大自然前,应经过食物适应性训练。
为解决牛场的粪污污染和生活污泥难处理问题,促进养殖主体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经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总结提出了利用牛粪、生活污泥养殖蚯蚓技术,并从基地选择、品种选择、基料准备、铺设基床等前期准备工作和引种、养殖条件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饲养管理技术要点,以期实现粪污和生活污泥的合理利用,变“废”为宝,为肉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活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猪沙门氏菌病是养猪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病猪临床症状有体温升高、体形消瘦、食欲不振、伴有腹泻等。近年来,猪沙门氏菌病发生率不断提升,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且该病是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健康也会造成威胁。本文介绍了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并提出了圈舍勤通风,做好饲料和饮水卫生监督工作,尽早让仔猪吃足初乳,药物预防以及疫苗接种等措施,减少猪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在能繁母猪的养殖过程中,乳房炎是母猪产后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母猪身体健康,还会对仔猪的哺乳、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产生不良影响。母猪乳房炎发病原因复杂,主要是细菌感染、乳汁郁积、乳房损伤等必要因素所致。笔者在基层工作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养殖散户对该病的了解甚少,一旦治疗处理不及时,则会导致养殖户直接产生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减少母猪乳房炎的发生,提高生猪养殖场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深入探讨了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同时,提出了针对乳房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西药治疗的具体用药方法及辅助治疗等,以期为养殖户对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异食癖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肉牛养殖中常见的一种对自身造成伤害的疾病,该病可严重阻碍肉牛正常的生长发育,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导致肉牛异食癖的原因,阐述了肉牛患病后的临床症状,提出了应用西药、中药以及手术疗法治疗异食癖的方法,并从加强日常管理、科学供给营养、预防各种疾病等方面阐述了异食癖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牛羊寄生虫病对于牛羊的口腔、皮肤、内脏都会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该病还能够通过食物链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本文介绍了螨病、肺线虫病、蜱虫病、肝片形吸虫病4种常见的牛羊寄生虫病,从体外寄生虫的观察、幼虫虫卵的观察、体内寄生虫的识别等进行诊断,并结合药物驱虫、饲养管理、治疗管理三大方面提出针对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环境清洁和消毒,对牛羊粪便进行及时处理,消除中间寄主,科学安排放牧时间,日常饲喂要避免割喂露水草。养殖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减少牛羊寄生虫病的发生几率,为牛羊养殖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患病羊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咳嗽、胸部疼痛,严重阻碍养羊业的发展。目前,可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2种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此外,对于已经患病的羊只需要采取及时的救治方案,患病羊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敏感,对四环素不敏感。对于未患病的羊只,工作人员在日常养殖中需要做好免疫接种、坚持自繁自养、加强管理水平等来进行预防,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保证养殖效益。
羊脑炎型李氏杆菌病是羊养殖业中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羔羊易感,患病羊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败血性症状、体温升高、原地转圈、走路异常等神经性症状,妊娠母羊感染后还会出现流产症状,严重影响羊只的健康发育和母羊的繁殖性能。通过镜检、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可快速确诊该病。养殖过程中可通过加强监测、及时隔离患病羊只、深埋病死羊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饲养场所进行严格消毒,规范用药、加强饲养管理、维持场所清洁以及引进健康的羊只等措施,降低发生率。对于发病患羊则需及时隔离治疗,并采取中西医对症治疗,促进患羊快速恢复,保障羊只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败血支原体感染引发的鸡呼吸道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若是发病会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以中西药结合治疗鸡慢性呼吸道病及预防要点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鸡慢性呼吸道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发病原因,然后介绍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案及效果,最后提出了保障科学化饲养管理、及时开展免疫接种等预防措施,以期为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中西药结合治疗提供参考。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以家禽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典型禽类免疫抑制疾病,发病具有普遍性、隐匿性及广泛性等特点,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由于该病严重损伤免疫系统,导致临床可见其与多种禽类疾病发生混合感染,从而加剧病鸡死亡率,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有商品化的鸡传染性贫血病疫苗,因此主要通过掌握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特点、剖检特征、诊断方法等,以疫苗接种、净化种群等为主要防控措施,做到早期预防,从而快速有效控制疫情蔓延,降低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全面了解西藏地区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效果,分析其效价不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提高疫苗抗体效价合格率,促进西藏地区牲畜产业高质量发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勘察走访、开展座谈会等方式,对藏区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情况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经验,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发现,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效价较低,其主要原因包括防疫工作不到位、免疫流程不合理、疫苗保存不当、强制免疫落实不到位、消毒灭源工作不到位以及养殖户认识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明确病原、强化政府政策、制定合理的免疫方案、加强养殖户培训力度、加强产地检疫力度、加强消毒灭源、加大产业投入等,为今后对小反刍兽疫的防疫提供参考。
为了解浙江省庆元县山区渔业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山区渔业发展。经实地考察、走访调查,并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庆元县山区渔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阐述了庆元县山区渔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存在渔业规模偏小、渔业结构失调、主体层次不高、市场经营欠佳、管理科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立足生态、发展渔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技兴渔、推动发展,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调整结构、全面发展的路径,旨在为各地山区渔业发展提供借鉴。
为全面了解湖北十堰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助推十堰市动物卫生监督事业高质量发展。作者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调研、座谈、查阅文献等方式,对十堰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十堰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在电子出证、禽类检疫验讫标志试点、信息基础化建设、网络线上线下检查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网络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无预警系统、数据录入不规范、操作繁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门协调不够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建设动监信息中心,强化数智化建设,巩固扩大信息化建设成效,加强对关键数据的采集和监管,强化网络数据互联互通,做好动监信息化人才储备,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武陵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需了解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武陵山区现代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武陵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情况进行了总结,发现武陵山区在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防疫物资管理、无害化处理、强制免疫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优化发展布局、夯实发展基础、依托科技进步,发展现代畜牧业、延伸产业链条、关注人才培养、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其中等。
目的 为有效推进高校《水产动物微生物学》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和改革措施。 方法 通过对《水产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和思政教学改革方法的探索,完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切实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结果 通过《水产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提升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更新了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挖掘了课程思政资源以及加强了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 结论 高校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可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协同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水产养殖专业人才,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为《水产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的 为推动校政企进行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提高宠物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引领宠物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方法 通过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基地建设模式和新型专职培训学校转型创新模式3种模式,加强产学研的融合。 结果 通过提高改善宠物专业类课程体系的实用度、加强实践教学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创新能力更加贴合行业市场发展规划。 结论 随着宠物行业的兴起,构建宠物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校政企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宠物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也为宠物行业及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